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有人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正文

为什么有人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 古丹道内功绝技传授古丹道内功绝技传授
  • 2024-04-10
  • 10
  • 共11人回复
古丹道内功绝技传授
「古丹道内功绝技传授 」发表看法
2024-04-13

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因为它强调内在的力量控制和运用。内家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传统分类,与外家拳相对应。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包括呼吸、意念、身体结构和内部能量的运用,强调通过放松、柔和的方式来发挥力量。太极拳的练习强调身体的内在力量、平衡和调和,通过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和控制力,因此被归类为内家拳。与之相对,外家拳则更注重肌肉力量、速度和外在的力量表现。

大道无名无形
「大道无名无形 」发表看法
2024-04-15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内家拳的概念,才可以理顺问题的主次之分,搞不清楚何为内家拳就回答太极拳是否为内家拳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

内家拳太极

据阴阳、引经络,倚道家吐纳之机,练气劲于内。我们看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练拳时要求正腰、收颚、直背、垂肩,讲究松活弹抖,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是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而在现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练太极的包括很多传承人都在追求末枝的动作技巧及美感,忽视了或者说是根本不懂内炼,久而久之太极拳被这些人演变为太极操,比广播体操看起来更具有美感,赏心悦目。

当社会上有人质疑太极的技击功用时,沉醉在自我陶醉的各路“大家”在真正的“拉出来遛”时,立刻“原形毕露”于天下,一夜之间赤裸裸的尴尬于江湖武林!谁之过?谁之错?难道是太极之错?

时代的错觉

现代习练太极拳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如此多练太极拳的人,其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强身健体,从这个角度看太极拳也确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极拳的真功夫绝不是四五十岁的人能练出来的,过去老前辈说:二十岁多学点,三四十岁多练点,五六十岁多养点。年龄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了才想起学太极拳,有了点体会,就著书立说,甚至否定传统理论和传统练法,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况且他们的这些理论往往是以阶段性的经验替代了修炼的全过程,以偏代全几乎成了当代太极拳理论的特点。

手机用户62364108981
「手机用户62364108981 」发表看法
2024-04-11

不是称为太极拳的都为内家拳,如陈家太极拳。其他家的太极拳都是修内意气的,而陈家的拳貌似在修内,实则是以硬气功作支撑的,所以陈家拳拳架刚稳有力,跺脚有声,腹部鼓荡有形。以擒拿摔跤为手段,出手直击。其实完全是少林拳的别类变形拳,且不入少林拳派之门户。修习内意气者的太极拳家,内气无寻,内意无根,拳架虚柔圆活,盘架时用意不用力,掌中十字,身披三圈,不顶不丢,形未动,意在先。身松沉,步虚圆等等,如此才为太极拳。

太极称道
「太极称道 」发表看法
2024-04-13

谢邀。

1、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理清内家拳开始。来,什么是内家拳?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清代以前没有什么内外之分,直到大学者黄宗羲《南雷文案 王征南墓志铭》一文的出现。黄宗羲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儿子黄百家是一个习武之人并且是个内家拳的高手,他的师父就是王征南。而他的师父上溯三代便是张松溪,张松溪再往上百余年便是大名鼎鼎的武当丹士张三峰。这段文字是这么写的: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于人, 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 犯者应手即仆, 故别少林为外家, 兴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 流传于陕西, 而王宗为最著。”

这段文字传达阐明了几层意思

A 内家拳的特点是以静制动

B内家与少林有别,少林是外家

C内家拳是武当丹士张三峰兴起

D内家拳厉害,可以以一敌百

E三峰之后,陕西王宗最牛

自这段文字后,人们便把明史中的张三丰与单丁击杀百人的张三丰连接成一个人,武当道士张三丰被尊为内家拳的鼻祖,同时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接着,黄百家也详细记载了内家拳的创造方法:“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黄百家的意思很明确,内家拳源于少林,是张三峰把它反过来了,成了一个全新的拳种。这个拳种的核心是以静制动。内家拳之后,再无其他拳种出现。也就是说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

扁舟一叶水平流
「扁舟一叶水平流 」发表看法
2024-04-17

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内家拳。内家拳是一个拳种,首见于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撰写的《南雷文案》中(王征南墓志铭)一文。《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兴起于宋之张三峰。……”文中记载了内家拳从张三峰到张松溪中间有断代,张松溪之后是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师从王征南学习内家拳,黄百家曾撰写《王征南先生传》一文,收在《学箕初稿》中,该文记载了内家拳法及内家拳的创造方法,文中写:“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张三峰把少林拳反过来,创造了内家拳。

二、各门派往上翻翻各自的传承,是否能与内家拳联系上就知是不是了。

信你又何妨
「信你又何妨 」发表看法
2024-04-13

太极不是拳。

太极是练气的切入点,而所有内家拳都是以气助力,外发于肢。

太极是练气的终极术,而太极又讲究手中无剑,心中无尘,静心养气,不以武力服人,所以它不是拳,更不是以讹传讹的“舞”,它是术,混沌之处,阴阳分离之时便有的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能量引导术,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但是古人发现了如何引导人体内的这些能量的方法,就是太极,一种引导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的术。

雪浪花19
「雪浪花19 」发表看法
2024-04-13

太极拳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太极拳?然后

要厘清这里的"家"是什么意思才能分"內"与"外"。否则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爭论就沒有意义。我们说的太极拳和张三丰、陈王廷都没有关系,因为那时没有太极拳这个名称。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是,楊露禅在王府演练时,席上嘉宾帝师翁同和有感其拳似有太极在其中,故称其为太极拳。楊露禅自己报出的拳名是"绵拳",因其行拳时和少林拳有金刚之力不同,看似软绵无力,故称"绵拳",当时人们就怀疑,此拳能否实战。楊露禅最后用拳法教训了挑战者。由于翁同和的慧眼,把此拳和太极扯上关系,此拳又在文人中流传,因此,以后人们就将此拳和太极的人文意义联在一起,不断发掘此拳中含有太极至理的內容。同时,太极拳也从杀人秘器向强身健体转化,追求"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新境界。

关于"家"的问题,这个"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就是普普通通家的意义。因为当时武术界,少林拳独霸天下,練拳者言必称少林,而少林拳又是出家人練的,所以把少林拳称为外家拳,而练太极拳则不需要出家去练,在家练习即可,故称内家拳。

时至今日,武当派的道士们又祭出张三丰这个祖师来,又有了武当的太极拳,这就使得情况复杂了起来,因为道士也是出家人,那么他们练的拳不是外家拳吗?这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我前面说过,张三丰练的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捶"或别的什么名称。即便武当道士现在練的拳和杨式太极拳一样,那也只能出家人练了内家拳,不能说,一个中国人穿了件外国人的衣服就成了外国人。

目前,许多人认为,少林拳是僧拳,太极拳是道拳,大概源出于此。又衍生出少林拳以力于胜,太极拳以气为长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论什么拳都要用力用气,四两拨千金,是技巧,是直劲横打,是杠杆原理,不是天秤上的两个砝码。少林的金钟罩稳如泰山,䇄立不倒,不知言者有没有用铲车试试,或是让其站在磅秤上称称究竟有多少力。

个人所见,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海云青
「海云青 」发表看法
2024-04-15

为什么有人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这个定义肯定是传统武术家定义的。从动作特点,发力形式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武术而定义的。

对于为健身而习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只能从自己的体会来谈,不免有些肤浅和皮毛。既然受到悟空问答邀请,斗胆谈谈粗浅体会。

传统武术都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要求,太极拳也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要求,但肯定不是它的主要特点,也肯定与外家拳的“练一口气”有显著的区别。

太极拳的内练一口气与外家拳的一口气明显不同,它是外示以安详,而内练不动声色的地意、力、气相结合,意与力贯穿一起的气,是内在的调动全副骨架与筋膜组合发力的准备。不是外家拳有明显的憋气、运气、用气的显示。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外家拳有明显的击打、冲撞、劈腿、砸拳等动作,而且有上跳下扑的大幅度动作。而太极拳以似乎不动声色的动作显示于对手,而内里却处处充满随时可以爆发的内劲,动作幅度小但触之即伤的威力。所以叫作内家拳。

庞超武术研究
「庞超武术研究 」发表看法
2024-04-11

视频加载中...

观看视频后,可以看出来,太极拳,运动的慢,跟开头激烈的动作不同,所以是内家拳。

但是太极拳实战能力也很强,控制重心特别好。

形意拳、太极拳慢吞吞的练,也能实战吗?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内家拳,例如形意拳,大家感觉这种风格一步一拳的很慢,根本就不是实战的一个拳法。

如下动图所示:

这些动作,很多人都觉着这都不实战。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快速移动,和刚才那个动作不一样,但恰恰相反,我们现代为什么快,我们来解释一下

例如1:对方击打,冲进去后,通过一个冲撞的动作,把对方的重心给调歪

如下动图所示:

但是对方打前手,后手,如果我们顶住对方重心,我们的胳膊肘不能收回来,腰身转化快

如下动图所示:

所以他是手动的慢,身体动的快,所以这也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传统的武术,大家看上去不符合现代人的一些风格

但是这种快速,它不控制重心。而看上去慢吞吞的形意拳、太极拳,它是通过手尽量少动,身体的一个迎转,把对方的力量引开,然后控制住重心的一种打法

如下动图所示:

通一阁
「通一阁 」发表看法
2024-04-17

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要义》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观心行
「观心行 」发表看法
2024-04-16

拳术,人为的内外之分。如果区分内家外家,其实界线是模糊不清的。因为真正正确的拳,拳无二劲。外家拳术中有内家,内家拳术中有外家。只不过二者形式风格有别,练拳得拳以及用拳的路径方式有别而已。所以那些真正的得拳之道者,真掌握了拳术核心技能的人,从不以所谓的内家或外家来看拳。只看劲!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