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正文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几句话有没有矛盾?
  • 康乐一派康乐一派
  • 2024-04-18
  • 18
  • 共17人回复
康乐一派
「康乐一派 」发表看法
2024-04-2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地没有情感和偏见,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人用以祭祀后即丢弃的草编狗)一样,既不偏爱也不厌恶,任其自然发展。

这句话反映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思想,即宇宙自然按照其固有规律运行,不带有任何人的主观情感和目的。在道家看来,天地(宇宙)是超越人类道德和情感的,它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对待万物的态度。

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自然规律的无情**:宇宙按照自然规律运行,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影响。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既不特别关照也不特别打击任何事物。

2. **平等观念**:这句话强调了万物平等,没有哪一种生物或事物比其他的更优越。在宇宙的大尺度下,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

3. **人的自我定位**: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不应过分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试图过度干预或改变自然规律。

4. **道德观念的超越**:道家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评价,认为宇宙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类道德标准的限制。

总的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启示我们应当顺应自然,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不应以人类中心的视角去评价和对待万物。

固贤纱窗纱门批发
「固贤纱窗纱门批发 」发表看法
2024-04-22

1、这句话很流行,一度还总被人用错,特别是用作批判统治阶级或是精英阶级的“罪证”:你们看,圣人居然说老百姓是狗。

还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在天地眼里,万物是平等的;在圣人眼里,百姓是平等的。认为这与“齐物论”类似。

这些年随着古典的普及,这句话已经不难理解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家《老子》里不是上面这两个意思。

不过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就只说说这句话在原典里的本意,引申的事情,留给大家。

先来看这句话的原文和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前辈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解决了这篇的文字问题,虽然这句话版本众多,很多字词彼此有不同,但上面我引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咱们重点就从大家最关心的刍狗说起。

“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被长期误解的一句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这句话,被用于证明上层的不仁不义,视百姓和万物为猪狗。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与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它看来,都和猪狗一般。

乍听起来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么时候特殊对待过人类?

有地质学者曾经说过,人类又何曾拯救过地球?地球还需要你人类拯救?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从一无所有荒野岩浆,到后来的恐龙世界,再到后来的荒蛮部落时代,再有人类文明,地球一直存在。你人类说拯救地球,其实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坏掉了,人类死绝了,地球也不会灭,人类多半也等不到地球灭的那一天。话说回来,天地对人类是没有感情的,对草木和猪狗,对岩石和河流,都不会特殊对待,所以,“草木、猪狗、人类,在‘我(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天地该暴雨暴雨,该洪流洪流,该地震地震,不会怜悯草木,也不会怜悯人类。天地荣发,抚养万物,也不是因为爱怜,而是恰好如此而已。所以在人类看来,天地是“不仁”的。在普通人看来,圣人如此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仁”的。你怎么能没感情呢?你怎么能把人和草木、蝼蚁、猪狗看作同样的呢?

老子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就好比一个大风箱吧?

什么意思呢?

天地运转,有它自己的程序,不会因谁而变动。风吹过,草木摇动,衣袂飘飘,对风来说,都是一样的。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刍”字。

“刍”是古代祭祀时候,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义之类的感情,面对天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 毫不在乎。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我看来是想说天道无情,不会按照人理,只会按照天理运行。因为在天道看来,天下万物就像草芥一样渺小,不需要顾忌他们的态度。

这句话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一样的。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有所改变。

我个人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是在为无为思想打铺垫。

在股市中,丰厚的利润也常常伴随着风险。因此,股票投资者在进行炒股的时候,要多多的了解这方面的风险并避免。同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多多的运用技巧和策略。如果大家对股市技巧方法策略感兴趣的话,朋友们可以关注股票股市猫九去看看,有很多股市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文化的文化人
「说文化的文化人 」发表看法
2024-04-24

通常的解释

道德经里这句话的完整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指一种草扎的狗,主流的解释是天地公平对待万物,圣人公平对待百姓。但是我觉得这种理解不是完整的释意。

如何看待道德经

中华文字传承多年,很多以前的字词现在不用了,或意思变了,而且表述习惯也完全不同了,所以《道德经》的文言十分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是培养奴性、或修身养性的。我认为恰恰相反,道德经是教人知行合一,以及怎样做好事情的。

心情32456
「心情32456 」发表看法
2024-04-23

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太高调了,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非要引申出那么多意思,就不按照原意解释,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为何就成了片面了?升华了字面意思来解释就一定是对的?我看不如返璞归真,实实在在的为好,这句话直接可以理解为:如果天地不仁慈,那么就会对待万物像刍狗一样,如果圣人不仁慈,就会对待天下百姓像刍狗一样。这句话这里并不是直指说天不仁慈,也不是直指说圣人不仁慈,而是有一个因果关系在里面,如果不仁慈就会怎样…,所以这句话突出的是一个仁字,第一句是打比喻,引出重点的第二句话,意为圣人要仁。

闲着聊聊天呀
「闲着聊聊天呀 」发表看法
2024-04-2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几个关键的词:不仁解释为没有偏爱或爱恨之别较好。以…为…可解释为当…平等对待…。

根据文理,此句可理解为:天地没有偏爱之心,视万事万物如祭祀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枝繁叶茂;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灯枯油尽。万事万物依据自然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在演化过程中,天地提供同等的日月精华,但不干预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切顺其自然,暗合老子的无为而治。

㸃亮
「㸃亮 」发表看法
2024-04-18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但真正理解这句话,需要一定的生活的阅历才能懂。

刍狗是什么?人们怎么看待它。刍狗是祭祀用品。

草扎成的狗,不是真的狗,而这个狗,还不是一般的狗,是祭祀用的。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祭祀。

对待祭祀用品,每个人都是以很庄严、很隆重的态度来对待的。

祭祀前,找一个地方,会把祭祀用品细心的放下,在祭祀过程中,用心的摆放。

整个过程都是以很庄严的心态来对待的,仿佛祭祀用品具有某种灵性。

祭祀完后,有些东西要烧掉,有些水果、肉、鱼等祭品,就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因为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但对于中国古人,祭祀是不得了的事。

说起祭祀,到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程度,这涉及到宗庙国运的大事了。

那自然,祭祀用品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这就能理解刍狗一个怎样重要的东西。 祭祀用品,无论古今都是被认为是人和天地沟通的一个媒介。

所以理解了祭祀整个过程,我们就理解了刍狗的重要位置,这样,我们再重新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天地没有亲疏之分,用同一套重视万物,如祭祀者重视刍狗的规则,对待万物。

圣人也没有亲疏之分,用同一套重视百姓,如祭祀者重视刍狗的规则,对待百姓。

不仁,不是不仁义,而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是一视同仁。

道德经,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佐证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章本意不是轻人。老子的思想若是轻人的,也不会有25章的内容。

读书,尤其读中国古代经典,一定要用沉浸式读书方法,把自己带进去,实在不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就可转换一下,用现在的处境来联想一下,这样会更接近真相。

读书,就怕逐字翻译,最后离题几万里。

品梦斋
「品梦斋 」发表看法
2024-04-20

这句话要理解准确,不难,但要有一个基本的知识,这个基本只是就是对道的基本理解。

道,有三才,就是天、地、人,也就是,道所研究的范畴就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那么,道就可以细分为三部分,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和地道的运行,是自然的规律,非人力可以把控。天,笼盖四野,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共同享受,不分厚薄,公平对待,没有厚此薄彼的人情之分。

所谓仁,孔子说是爱人。那么,爱,就是情感,既然有情感就有厚薄,就有不公。说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人的情感会厚此薄彼,看人下菜。

刍狗,就是祭祀用的扎彩,狗或者猪,马,牛等,全是用草木扎起来的,祭祀结束,这些东西就没了用途,也就没人去理它们。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不会故意的关照任何的一个物种。

天地之间,万物生存和发展,都是按照天地的运行、自然的规则,只有人,是有自己的运行之道——人道,人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要求“克己复礼”,礼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规则、制度,这个规则制度就是周朝周公制订的规则。

实际上,“大道三千”,万物各有各的道,只有人是有灵智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道理。

这是我的理解。

刀法如飞
「刀法如飞 」发表看法
2024-04-20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看了一些回答,解释基本都对,但都太正式或笼统,听起来不够形象和生动。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意思,天地并没有人间的仁义慈悲(假仁假义),世间万物都无差别对待(在上苍的眼里,人类自诩高级物种,其实与草狗无异)。那些认为等级有序,言必称仁义的儒学之辈要注意了,不要读了四书五经就可以褒贬他人,设置尊卑贵贱了。

天下大道像一只巨大的风箱,里面空空如也,然而鼓动起来却绵绵不绝,永无穷尽。大道恒久客观、不偏不倚,言行干预都是破坏平衡,只会导致势穷力屈,不如保持中立,天道无常,世界终究是平的。

世界事物本来就如此。宇宙只是客观地运行着,大道也是客观地运行着。不去偏向什么,不去干预什么,一切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发展,那就是最大的德。我们总喜欢标榜和设置一些标准或规范,总喜欢干预自然,其实这个世界最好的规范就是遵循自然,而不是口口声声仁义礼智。当然遵循自然与世俗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并不冲突,这里说的是遵循自然是根本上、本质上的。

朋友们,圣人早已把一切看的清清楚楚。我们往往看一时,而没有看到一世;我们往往只看到一面而没有看到多面;我们以为万物有别、尊卑有序,我们以为通过教化来产生差异,岂不知人人平等,万物同源,一切的根本乃是虚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我们常以为要拼爹、拼学历,爬高高、赚多多,以为赢者通吃,殊不知天道非人道,世界终究是平的,你以为你得到了,你以为你赢了,你以为你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然而呢?世界是平的。

关于《道德经》解读,请点击头像移步到我的头条号,我将整本书做了一个解读。希望跟同道中人一起学习进步。

马振廷1
「马振廷1 」发表看法
2024-04-22

天地只供给能源及能量。其中有生,活的能量,也有降災难造成死亡的能量。让其万物自生自灭,生有化无,再转化生物能量,这就是道德,因果条件。德,得到应有的好结果坏结果,就是因果报应。其中人为也在天意报应的因果关系之中。富有了,有人侵略抢夺,贫穷了百性活不下去,就造反都与天意造化有关。自然造就好的环境,坏的环境同时存在。天降災难,视万物为刍狗。自生自灭吧。天降祥瑞,风调雨顺,造就富足,万物竞向生长。同時也造就了人类的享乐懒堕腐败。治理好了政权就可延续,谁治?圣人。该教育教育,教育不听者该杀即杀,所以圣人治理视人为刍狗。只仁就不降災杀生。降災杀生就不仁,不仁,仁政不可取。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仁政也。不仁政寻私大爱也。

人间难逍遥
「人间难逍遥 」发表看法
2024-04-24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一生只留下一本5000字的《道德经》,说字字珠玑也不为过。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宗师,其思想深刻程度是中国古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老子的目光别致而深远。《道德经》中的道论和德论更是隐隐约约的表达出某种物演的动向。

好学柏树
「好学柏树 」发表看法
2024-04-26

这是古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现代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按自己的规律而运动的,不以万物的生长而改变,万物生长只顺天地运动而生长。

天要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谁阻挡得了。只能躲僻。山崩地裂,地震、火山爆发.,万物受损。天要大旱,大洪水,大雪灾,暴冷、暴热,人没法制止。天地无情,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要是天地知道自身的运动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就不运动了,那天地都会老去。那是不可能的,天还是天,地还是地,亿万年都是如此。改变的是天地间的万物。

晃晃悠悠的时候
「晃晃悠悠的时候 」发表看法
2024-04-25

字面之上理解,似乎很简单,所谓的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无情,自然是无私心,对万物都很公平,一视同仁,给予万物同样的环境。历来《道德经》的研究者,也很少有疑义。

可是为什么用刍狗一词呢?刍狗乃供奉祭祀之用,用前倍受重视,很是爱惜,用后则扔去一旁,无人过问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地也是有价值取象的,你有价值就爱惜保佑你,你没有用天地也不理你。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其实并不公平,要想得到天地的佑护,先要努力成为强者,遵守丛林法则。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见所谓的圣人嘴脸是什么样子了。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发表看法
2024-04-2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之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一种用纸扎起来的用于替代动物祭祀用的替代品。古人为了祈求上天的祝福,常常要做一些祭祀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活的动物来献祭,以后慢慢地演变成用纸扎的一些小狗代替动物。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等等。那么,天地用万物作为祭祀用的替代品,天地要祭祀谁呢?又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老子要表达什么呢?如下图:

非常道:美:生命:现象:意义:变化

可道::善:道路:规律:意识:相对

道:::真:真理:本质:意志:绝对

从非常道里面延伸出来的价值都是超越任何“可道”里面的物质,美、生命、意义、荣耀、权柄、公义、等等。

Celave
「Celave 」发表看法
2024-04-2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些俗语也反映了这种心态。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等等。

然而,在一些自然界的客观事件中,这些说法就露出了马脚——不过是愚民的忽悠罢了,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或者瘟疫、战乱等天灾人祸里,那个仁德的上天在哪里?底层人民的活路又在哪里?

所以说,这句话如果被扭曲的理解,也就能够愚弄封建时代的人们,但事实是“老天爷”也并不仁慈,就像天旱时求雨,有的地方的有特别的风俗,跪在地上,在太阳下暴晒,希望能够打动老天爷那冷酷的心,如果碰巧下雨了,就以为是上天的恩典。

假如理解了真意,再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观来重新审视,会发现这句话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

以万物共生的观点来看,同样生存在自然界中,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人类和其他生物没有区别。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艺海缘945
「艺海缘945 」发表看法
2024-04-2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古代中国阐述思想道德方面的三部巨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这句话的原意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是古代普通老百姓用来祭祀亡灵的牲畜)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其实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袒,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让普通百姓任性生活,安居乐业,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霜夜繁星
「霜夜繁星 」发表看法
2024-04-20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天地不会偏爱,把万物等同看待,圣人也不会偏爱,万民也等同看待,【这里用万物平等万民平等来解读,不仁解读为不偏爱】

天地之间事物的变化,就像拉风箱,不去拉动,风箱内就风平浪静,越拉动风箱,里面的风越大【比喻做事越帮越忙,】

说的越多,反而词穷,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不如一开始就少说少做,【这里是对君主而言,认为君主尽量少的管理人民,这样不干预天道,国家才会长久】

北京大民
「北京大民 」发表看法
2024-04-20

我来回答。

圣人得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礼!失礼而后义!

刍狗是什么?就是一种草做的狗,古代祭祀用的,祭祀的时候当做贡品摆在祭坛上,祭祀之后,它就失去了做用,可能会被焚化,也可能会被扔掉。

他只是整个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道具,没有他不行,不完美。但是有了他,他也并不受到重视,因为他本身是死的没有感受,所以也不会有人去替他着想,想想他是怎么个感受?为什么一会儿还放在高台上跪拜,一会儿又被扔下高台,与草木同朽?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