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这句出现在亮剑中的经典台词成为了时下最为火爆的网络用语。在这场“扭转二战局势”的“平安格勒”战役中,一炮打掉城楼的意大利炮成为了最后的BOSS绝杀技。那么,这种秒杀日本特种部队的大杀器究竟有多强呢?
看亮剑只知道意大利炮,其实人家有个更有名的绰号:七五小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名扬世界了。而且我告诉你们,就像四大天王其实有五个人一样,意大利炮其实是法国造的。这是世界上第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火炮。一战时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出品的,同样75mm口径的野炮,在炮战中,就吃了法国七五小姐的大亏,因为德国七五炮还是架退,而七五小姐已经是管退炮,这个管退,就是现代火炮技术上,最后一项革命性技术进步,之后,火炮发展都是一些材料上,加工工艺上,以及一些小细节上的改进。火炮发展的断代就是前膛炮,后膛炮两种,后膛炮则就是架退炮和管退炮两种。架退炮是很多老纪录片里看到的,两个快有人高的大轮子,开一炮整架炮被后坐力冲的朝后退,然后那时的炮兵班组有专门的人员,跑上去负责拉大炮复位,为了方便大炮复位,当时有条件预先布置大炮阵地的话,炮位一般会多挖深一点,使大炮身后能形成一个向上的斜坡,大炮被后坐力冲带着向后跑时,要冲一个上坡,可以更多更快消耗后坐力,还可以自己从小坡上滑下来,大致回复原炮位,这种靠大炮整架炮身来消耗后坐力的架退炮,复位后需要一个重新校准的过程,所以训练精良的德国炮兵,可以在对手开三炮时,打出五炮,这是德国炮兵的骄傲。
然而,遇上七五小姐后,德国炮兵打五炮,七五小姐可以回敬十五炮!七五小姐是靠后身管退缩来消耗后坐力,然后靠弹簧自动复位,基本不用再重新校准,这样,在最初对面不知道有管退炮时,一门炮可以当三到五门用,所以德国人觉得对面只有一百门炮,自己大致还是可以顶得住时,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其实相当于三到五百门炮……之后,全世界都是管退炮了,直到今天。就在一战时,七五小姐名扬四海,意大利也赶紧跟风买了好几百门,而且大家也别被二战时意大利的面条姿态带歪了三观,意大利这个国家,工业很牛的!后世能造出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的工业基础,你想能差到哪里去?当时仿制法国的七五小姐也绰绰有余,意大利人山寨起来也很猛的,自己造的跟法国造的真分不出区别,质量都没什么好挑剔的,只是意大利人山寨完了,居然把法国买回来的七五小姐也都给打上拉丁文标记,不知道是几个意思?
再后来,他们自己都用上了自己造的七五小姐,反而是法国进口的原装七五小姐,都在战争中使用成旧炮,却被重新油漆翻新,漂洋过海的卖到中国来,其中有一门,就它娘的落到了李云龙独立团二营长手里!我一直搞不懂的是,当时全世界对中国武器禁运,连步枪机枪都进不来,才造成中国战场上毛瑟驳壳枪也就是盒子炮大放异彩,这意大利炮到底是它娘的怎么进来的?!而且广泛到连八路地下黑番号部队都能弄一门出来,轰塌下来平安县城楼,就此改变了二战格局?!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因为城墙坚固,攻击伤亡很大,李云龙大喊:“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上来,”日本特工队长山本看见意大利炮,害怕了,命令把李云龙的媳妇秀琴拉到了城墙上,想以此拖延时间,李云龙心里明白,一分钟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他咬牙发狠下答命令:开炮!开炮!开炮!随着炮声,秀琴和山本特工队同归于尽了。
亮剑里的意大利炮,是法国1897年生产的,全称“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mm野战炮,”这种炮射速每分钟15发,最高可达到每分钟30发,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它火炮,
这种炮是一战时期的先进火炮,意大利曾经向法国进口了大量的M1897型野战炮,一战结束后,这种炮已经被淘汰了,意大利就把落伍的炮卖到了中国,因为上边刻有意大利文,所以很多中国人误认为这种炮是意大利生产的,称其为“意大利炮,”
因为我军武器奇缺,火炮更少,所以把M1897型落后的火炮当成了宝贝,这种炮比起二战时的火炮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对于李云龙的部队,攻打一个平安县城已经算是威力巨大了,李云龙靠“意大利炮”消灭了战斗力强悍的山本特工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亮剑里的意大利炮,为独立团打下平安县城起到了关键作用,一炮轰塌了城门楼子,也让包括秀琴和山本一木在内的日军同归于尽。
其实,所谓的“意大利炮”是法国施耐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M1897式,口径为75mm野战炮,也被称为“法75”,从型号来看就知道,诞生于1897年,是一战时期的产物。射速最高可以达到每分钟30发。火力方面:M1897主要用两种炮弹,5.3千克的薄壁钢高爆弹和7.24公斤延时破片弹。由于射速较高,可以对敌人的步兵造成恐怖性的杀伤,在一战时期还是非常恐怖的,到了二战时期在法国已经被其他型号取代了。缺点是射程有限,弹道平直。
来源应该是当时法国在一战结束之后将剩余的M1897卖给了意大利,后来意大利又卖给了盟友日本,也有部分卖到了国民党中央军。亮剑里独立团二营长口诉打小曹庄据点时从日军手里缴获了两门炮和17发炮弹。因为炮上面铭刻了意大利文,所以被李云龙称为“意大利炮”。
当然,亮剑毕竟是戏剧作品,作者也并非军事装备专家。具体是否是M1897那只有向作者求证了。不过从外观上来看,相似度90%以上。
《亮剑》该剧中提到的意大利炮是真实存在的。意大利炮是一种二战时期的火炮,被广泛使用于欧洲战场,拥有强大的破甲能力和射程,成为二战期间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
意大利炮的来历
意大利炮的正式名称为“Cannone da 75/46 C.A. modello 34”,是由意大利军火制造商Ansaldo公司于1934年研制的一种重型火炮。当时,意大利政府希望能够在火炮的威力、机动性和射程方面超越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因此Ansaldo公司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火炮,最终研制出了意大利炮。
意大利炮的特点
意大利炮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火炮设计,拥有强大的破甲能力和射程。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火力强大:意大利炮采用了直径为75毫米的炮管,炮弹重量为6.5公斤,初速达到了900米/秒,能够轻松穿透当时所有坦克的装甲。
射程远:意大利炮的最大射程达到了18公里,远远超过了同期其他火炮的射程,使它成为了二战时期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
机动性强:意大利炮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底盘设计,使它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越野能力,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
意大利炮的战斗记录
意大利炮在二战期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意大利陆军的主力火炮之一。它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北非战役、东线战场等多个战役,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其中,意大利炮在北非战役中的表现尤为突出。1942年,德军在北非组成了“阿非利加军团”,由意大利和德国的部队组成,旨在占领埃及和中东地区。在这次战役中,意大利炮被广泛使用,成为了“阿非利加军团”中的主力火炮之一。
在阿尔曼德尔战役中,意大利炮的强大火力和精准打击,对英军坦克造成了重大打击,取得了胜利。在图尼西亚战役中,意大利炮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阻止了英军的进攻。
意大利炮的故事
意大利炮在二战期间的表现,成为了许多战斗故事的主角。以下是一些与意大利炮相关的故事:
“铁壁铜墙”的抵御
1943年,意大利炮在西西里岛上的一次战斗中,面对英军坦克的猛烈进攻,一支意大利炮兵部队奋勇抵御,利用意大利炮的强大火力和精准打击,成功击毁了英军的坦克,形成了“铁壁铜墙”的防御线。
单挑英军坦克
1943年,一支德国坦克部队在北非战场遭遇英军坦克的袭击,情况十分危急。突然,一支意大利炮兵部队出现在了战场上,他们用意大利炮精准打击英军坦克,成功击毁了英军坦克中的几台,最终挽救了德军的危局。
“铜墙铁壁”的防御
1944年,一支意大利炮兵部队在意大利战役中,面对美军坦克的猛烈进攻,利用意大利炮的强大火力和射程,成功击毁了美军坦克中的多台,形成了“铜墙铁壁”的防御线,为意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总之,意大利炮作为二战期间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强大火力和精准打击,成为了许多战斗故事的主角,也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亮剑》中出现的“意大利炮”是指意大利制造的Cannone da 75/46式山炮。这门炮的口径为75毫米,采用后膛式单底架、气压缓冲、半自动装填的设计,是一种相当出色的山炮。
Cannone da 75/46式山炮的最大射程为15公里左右,最大射速为20发/分钟。在二战期间,它曾被意大利、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使用,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亮剑》中,意大利炮被描绘成可以一发炮弹摧毁一个坦克的强力武器,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描述。这门炮虽然能够对装甲车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并不足以一击击毁一个坦克。不过,在当时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情况下,Cannone da 75/46式山炮仍然是一种相当可靠的武器,对于支援步兵进攻、破坏敌方机动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亮剑》中所提到的意大利炮,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所使用的榴弹炮。它的口径为105毫米,射程可以达到12公里左右,采用分离式装药,能够发射不同种类的炮弹,如杀伤、照明、烟幕等。在当时,这种炮的火力威力和射程都处于先进水平。
在《亮剑》中,意大利炮被描绘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武器,其火力几乎可以粉碎一切阻挡在前面的障碍物,甚至可以轻松摧毁建筑物和坦克。实际上,作为二战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意大利炮在战场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威力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能像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无所不能。
在《亮剑》中,二营长使用的“意大利炮”,实际是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这门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武器制造商施奈德公司生产的一款野战火炮。它采用了后膛式炮身和单座浮动炮架,可以进行仰俯角和方位角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射击角度和距离。
该火炮的口径为75毫米,最大射程为8千米,最大射速为15发/分钟。其主要弹药包括榴弹、穿甲弹和高爆炸药弹等。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一种非常成功的野战火炮设计,甚至还被其他国家仿制生产。
在《亮剑》中,这门所谓的“意大利炮”被描述为一种威力巨大、射程远、精度高的野战火炮,可以轻易摧毁美军坦克。虽然这种描写有些夸张,但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在当时的战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款相当成功的火炮设计。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一种野战火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性能和威力已经显得相对落后了。
虽然该火炮的口径较大,但其射程相对较短,最大射程只有8千米,无法满足战争时期火炮射程越来越远的需求。此外,由于火炮本身的重量和构造限制,它在机动性和反应速度等方面也较为欠缺。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被一些更加先进的火炮所取代,例如苏联的ZiS-3型76毫米野战炮和德国的88毫米高射炮等。虽然该火炮仍然在某些场合下被使用,但其已经不是主要的野战火炮型号之一。
在八路军的游击战中,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的射程和火力表现非常优异,可以有效地支援八路军的游击战和防御战。此外,由于该火炮重量较轻,结构简单,易于搬运和使用,也很适合于八路军这种需要依靠机动作战的游击部队使用。
总的来说,虽然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在二战中已经过时,但在八路军的抗日战争中,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火炮装备,对八路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亮剑里的意大利炮是一种大型火炮,由法国在一战期间研制和制造,具有射速快、精度高、威力强大等特点,在军事史上被广泛运用。意大利炮的外观类似于传统的欧洲火炮,包括一个巨大的身管和一个炮口制退器。身管长度一般在6到8米左右,口径为75毫米或82毫米。
在射击方面,意大利炮的表现非常出色。首先,它的射速非常快,每分钟可以发射15到20发炮弹。这个射速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远超其他火炮。其次,意大利炮的精度非常高,可以达到1到2米的命中率,比其他火炮更准确。此外,意大利炮的威力也非常强大,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和车辆。
因此,意大利炮在一战期间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火炮技术的不断发展,意大利炮逐渐被更先进的火炮所取代,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也逐渐减弱。
意大利炮(英文:Artillery of Italy),为法国M1897型75mm火炮。于1897年在法国研制的火炮。由于这是世界第一款装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达15发每分钟,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产销量高达20000门以上。据史料记载,一战时期意大利曾经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样的火炮,战争结束淘汰下来的旧货又被卖到了中国,最终在抗战战场上露面。由于炮身上刻有意大利文,所以在一些记载中便有了“意大利炮”的称呼。
小说《亮剑》一直被业内评价为较真实地还原了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历史,但实际上距史实也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小说中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晋西北作战,可实际上八路军129师386旅,地盘应该在太行山脉的河北山西交界处,属于晋东地区。这一地区面朝平原背靠太行山,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所以一直是敌我争夺的重点地区。在当时,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以沿着公路铁道线修建了的大量炮楼对这一区域进行封锁控制,而八路军要打破封锁则必须得拔掉炮楼。
炮楼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常常采用的堡垒建筑,一般采用两层的水泥砖木结构,实际上防护能力很差,大部分仅仅可以抗击普通枪弹的攻击,而用火炮则可以轻松攻克。这样的防御,放在二战中任何一支中等强国的军队面前,就是送上门的菜。但可惜的是,由于八路军的火炮极度匮乏,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因炮楼封锁而陷入被动。
当时,如果八路军哪个团有一门火炮,那就能在突破封锁中极大减少伤亡,成为八路军中的头等主力。《亮剑》中李云龙自称“富的流油”,敢叫板上级并敢打平安县城,很大程度上依仗的资本就是这门火炮。当然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八路军火炮的匮乏程度。
火炮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二战中一次出动数千乃至上万门以上火炮的战役司空见惯。然而在中国战场上,不仅仅是在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整个中国军队的火炮也缺少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整编预备炮兵部队,发现全国可用于野战的火炮仅有456门,而实际上,抗战期间能够发挥作用的火炮数量长期仅仅维持在两百门左右,在日军强大的火力面前自然相形见绌。曾经有这样两段关于中国军队使用“意大利炮”的记录,其中一段是1944年日军进攻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炮团的一个营在洛阳坚守10余天后撤退时因日军袭击和道路原因把12门“意大利炮”遗失,结果因丢失贵重的火炮,炮兵营长被押解到重庆军事法庭判刑。而另一次则是一位叫做白修德的美国记者在1944年湖南战场的战地记录,他写道,“当发起进攻时,他们(中国军队)得到了2门大炮负责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生产的75毫米炮。只有200发炮弹,所以用起炮弹来好像一个守财奴数金币一样。中国士兵步行上山,死在太阳里,他们没有掩护,没有空军,大炮。8月底,日军发动进攻,5天后,这支中国军队完全消失了”。根据上面两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火炮在中国军队的匮乏程度,一个战区火炮能力甚至不如日军一个师团,一个军的炮火能力还不如日军1个大队。
由于火炮数量与日军差距巨大导致战场火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中国军人在抗战战场上往往只能付出更多的流血和牺牲,以视死如归的勇敢迎着炮火冲锋或者在猛烈的炮火下坚守成了无数战斗中最常态的画面,以至于我们今天国歌中都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样的歌词。然而,血肉和鲜血在与炸药和弹片的对抗中是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的。我们翻阅抗战史发现,几乎每一场战役,中国死伤都要远远大于日军。可以说,整个抗战史是一部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飞机大炮的历史,这种悲壮、落后及痛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
意大利炮,其实就是法国当时已经退役的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刚研制出来的时候非常先进,是世界第一款弹性炮架火炮,每分钟射击15发,极限挑战下可射击30发。
此炮重1.16吨,射程8.5公里。但这东西在一战初期已经落后,毕竟射程近,压制力也严重不足。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就大量退役了。
1919~1929年间,国际联盟对内战的中国采取武器禁运,步枪火炮都被禁止,英法美基本遵守,但流氓国家的意大利则利用滇黔军阀长期使用法国武器的机会将本国退役的法国货粉刷一新再出口,所以这款号称75小姐炮的法国火炮被刷上意大利文后来到了中国,当时一些地方军阀和后期的伪军就有了这款意大利炮。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过来。开炮,开炮”。电视剧《亮剑》里的经典台词曾经感染无数屏幕前的你我,有无奈、有悲壮、有军人的义无反顾和对敌人的愤恨。结构简单的意大利炮在当时的八路军可是高大上的存在,每门大炮都是我军中的宝贝疙瘩,因为我军的条件太艰苦了,即使边区能供应的手榴弹也是威力不如敌人的一半。能使用上大炮攻坚,最好的主力部队也不多见,珍贵的大炮和更珍贵的炮弹都是留在关键时刻使用。现在大家经常用"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拿来"吐槽一些令人无法忍受的事物。
《亮剑》里的意大利炮原形是意大利仿制法国的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诞生于19世纪末的'75小姐'火炮,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都经久不衰,并且在世界上拥有众多改进衍生型号。 法国M1897型75mm火炮宽度2米、高度1.4米、口径为75毫米,全重1.5吨左右,炮管长度为2.69米,火炮初速529 m/s,可发射高爆弹、穿甲弹、榴霰弹,有效射程8500 m。火炮配备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该装置由托箍、驻退复进机构、储气瓶等组成,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会吸收火炮后座能量而复位炮闩、炮管位置。这是世界第一款具备反后座装置的火炮,解决了复杂的火炮复位与频繁的弹道计算问题。炮兵只需专注装填炮弹和发射,因此火炮射速达到达到每分钟15发,甚至极限射速达每分钟30发,堪称当时射速最强火炮。M1897式野战炮因此得到各国争相仿造,但是各国仿制火炮均不如原装好使,兴奋的法国人因此亲昵的称M1897式野战炮为'75小姐'。该型火炮的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和驻退/复进装置结构,时至今日都是许多火炮的标准构型。
M1897式野战加农炮采用了旋转式诺登菲尔特偏心螺旋炮闩,炮弹的装填、退壳更加简单,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仅需1秒钟就可完成退壳、重新装填。M1897式野战加农炮5人炮班:2人负责瞄准(射向和方位角调整各需1人),1人负责弹药装填,其余人员负责传送弹药和同时给炮弹设定机械定时引信。
法制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总产量超过17000门,许多国家都有该炮的身影,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还在使用该型火炮。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曾随法军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世纪初有少数军阀购买了M1897型野战炮,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也曾经援助国民政府不少二手的该型火炮和炮弹。《亮剑》中二营长的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应该是缴获自国民党军队。意大利军队进口的法国火炮淘汰到了中国,最终又有一部分被八路军缴获。对于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我军官兵来说,火炮本来的名称和炮身上刻有的意大利文都拗口难记,称呼"意大利炮"又通俗又表达了我军官兵乐观精神。
火炮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但是中国军队却很难得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仅仅有200多门各型火炮,还不如德军一个机械化师装备的多。抗战期间的八路军连枪支弹药都极度缺乏,更别说火炮了。如果哪个单位有火炮那绝对是头等的主力部队,因为火炮在攻坚作战中威力极大。李云龙久攻不下的平安县城,几发意大利炮弹就打开一个豁口。李云龙关键时刻召唤意大利炮参战,也可以看出中国军人对重火力的极度渴望,不到关键时刻都舍不得使用。如今中国军队经过脱胎换骨的发展,早已告别火力不足症,各式武器装备的火力能够维护祖国的安全稳定。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李家的意大利炮,在咱这里都变成了一个梗。要俺说老李拉上意大利炮炸城门楼子的这段,算是亮剑里头的高潮,比拿下一堆什么大佐,中佐的都来劲。
毕竟这里头有苦有恨,却没有一点甜。一个破县城,没几丈高的城墙,咱付出了多少战士的生命没有拿下来,最后请出意大利炮,一炮下去啥事都解决了。
看着一段的时候,这心里总感觉有点不痛快。
一门一战后就被淘汰掉的二手炮,人家都不屑再生产的东西,咱拿过来当宝贝。
哎!
一说意大利炮,很多小伙伴都以为这东西,应该是意大利造的吧!
其实万般不是那么回事,这东西是法国人造的,他的名字叫M1897型78毫米速射炮。
还有一个您更加想不到的是,这货第一次在世界各国面前亮相,是在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的那一刻。
当时为这门炮世界都震惊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咋说呢?过去的火炮,不论是前装炮,还是后装炮,甚至于线膛炮,这些个东西都无法消除一个毛病,大炮这么一打,那巨大的后坐力,直接让这大炮坐后头去了,压根就不会呆在原来的炮位上。
如果您想把这门炮拉回原来的位置上,这还的废时间,所以这就照成了过去的炮位,那都得挑地方,地方不合适这就不能搁炮。
再有一个就是炮位的移动,让这炮的准头就变的忽大忽小的,没法控制。接着就是你把这炮推回原来的炮位,这不浪费时间吗?跟着就会影响火炮的发射速度。
你看一个后坐力处理不了,这影响的可就是方方面面。而这法国人研究出来的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他就解决了这个为,法国人给这炮的屁股后边装了一套液压驻退复进机构。
咚!这一炮打出去这套装置就把火炮的后坐力给卸掉了,从而让这火炮的射速提高了一分钟十五发的地步,甚至于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能打出一分钟三十发的效果,不然他也就不叫速射炮了。
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那些个国家不眼馋这都不可能的,哈喇子都能流出二里地去,毕竟有些火炮,憋上一分钟,他也就能憋个一两发。
在这种射速下,啥炮能顶的住啊!
后头的国家这就跟疯了一样的模仿,最后是德国人拔得头筹,那也是用了五年的时间才造出了一款这样的火炮。
咋说呢?不管是武器还是技术这东西,这都得靠时间积累的,五年后法国的这种速射技术又跨了一个台阶,德国人这才造了出来,所以还是落后,不赶趟。
那么其他国家瞅着,这玩意有点难,这就向法国人申请专利和模仿生产权,一个个的都学会了,当然最先进的技术还是掌握在法国人的手里。
那么在这场速射炮的竞赛当中,德国人输的裤子都没了,没别的,他是自己蹲在哪里硬抗,属于闭门造车的一类。
当然这不是德国人喜欢这么干,而是法国人拒绝将有关这门速射炮的资料,透露给德国人的。
德国人没法子,只能在自己原来的炮上琢磨咋改进,这不就不赶趟了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法国人为嘛不给德国人提供图纸呢?”
一个字的话就是——恨,俩字的话就是——憎恨。
法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那太多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谁让欧洲大陆就他俩家是最牛叉的,不打起来都不可能,所以不给资料,那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这结果就是,咱都能想到德国人想要在速射炮上追上去,那就别想了,太难了。
而法国人面对自己的这一门手艺,就感觉一招鲜吃遍天,这就拿着他们的速射炮理论,感觉就可以解决天下战场上所有有关火炮的问题。
后来在战术上这就演变成为了,给这炮装上钢制盾牌,把这火炮推进到离目标地一千公尺之内的地方进行射击。
这个时间点上的法国人,把什么榴弹炮,重型火炮啥的都丢到了垃圾堆里头,压根就不想拿眼皮子撩一下。
而德国人瞅着速射炮在整个欧洲大陆上蔓延的趋势,而自己手里头的速射炮那是一筹莫展,一点前途都没有。
咋说呢?人这东西不被逼到绝境上头去,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德国人干脆就不和法国人玩什么速射炮了,不在这条赛道上比大小了,他们拿出了大口径长射程火炮,要用这玩意给法国人一个教训,或者是一个大大的耳光。
“叫你不教我!叫你不教我!”德国人准备憋大招了。
这回法国人失算了。
咋说呢?过去的重型炮,榴弹炮这玩意太重了,你要是来个野战啥的这东西跟不上去,说啥都是白扯。
于是德国人就在重量上做了文章,首先这炮的大小你是不能改的,一改这威力就没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们把主意打到了炮架上了。
德国人蒙头这一顿改,把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弹炮打岸防要塞里头给拽了出来,直接架到了这炮架上,当然这重量还是重了一点,一般拉炮那马车拉不动,德国人也简单粗暴,直接在自己国家里头征召更多的马匹,来拉炮。
五匹马拉不动,他就给你整十匹马,看你动不动。
德国人算是和法国人飙上了。
而且这回德国人更加的狠辣,过去发射的炮弹,那都是散开的,利用什么破片啦,钢珠啦来杀伤敌人的,这回德国人直接将整个炮弹塞满了炸药。
满满当当的炸药,这么一砸过去,破片在就不说了,他吹出来的那股子气流,堪称风暴啊,只要砸中一个炮位,法国人的那M1897型七十五毫米速射炮的炮兵没有一个能跑的开,全得吹天上去。
这不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不就开打了吗?法国人在1914年的八月份和德国人用火炮对射,别提了,整整三个月的炮战,只要遇上了,法国人就要哭一场,你还装个炮盾,逼近一千公尺的地方开炮,德国人压根就不给他这机会。
德国人的那炮管子又粗又长的,比你这速射炮的射程可远,所以还没等法国人把火炮推过来呢?
德国人的炮弹就砸了过去,啥都没了,还对射,根本就到不了炮位,法国人的牙都快要被德国人打没了。
一招鲜吃遍天的计划算是泡汤了,法国人认清了现实,这顿大耳刮子抽的法国人,回头把他们家博物馆里头收藏的老炮,重炮,甚至是拿破仑时代用的前装炮都拉了出来和德国人对射。
当然拉,也不是说法国人他们就没有重炮,造不了这玩意了,法国人的技术还是有的,甚至于就这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弹炮,他们的技术性能比德国人的还好,只不过这不赶趟了吗?而且之前生产的,这都搞外销,赚毛毛钱去了。
这弄的就比较尴尬了,但从这里全世界也认清楚了,重炮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所以法国人后来在1916年的时候,这又开始逐渐扩大他们的重炮部队了,毕竟都吃亏了。
当然不是说,这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就一无是处了,你得看用在啥地方,要是用在和德国人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的对轰下,这显然是找死,但要是随同步兵,作为支援火力,炸碉堡去还是很给力的。
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火炮还是生产了两万门以上。
这是因为在一战那会,意大利就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样的火炮。
那么这些个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你这是卖给人家意大利用的,整个说明书啥的,至少也得让人家能看懂不是。
所以这些个火炮的炮身上就有了意大利的文字。
那么意大利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感觉到这些个火炮有点不给力了,毕竟技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速射炮里头也是有新家伙的。
所以这批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就从意大利的军队中退了下来,这不就变成给了二手货了吗?
最后这么一倒腾,就倒腾到了咱家了,咱一瞅,呵,这上头还有洋码子,有人懂的这是意大利文字,所以大家伙干脆就叫他意大利炮了,毕竟他这炮原来名字又臭又长的。
这些火炮,您别看在人家那淘汰了,可在咱这里就不一样了,一个团要是有这么一门火炮,你打个炮楼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
毕竟那些个所谓的炮楼,其实就是砖石结构,没那钢筋水泥的结实,一炮就能炸塌了他。
可就算是这样,咱手里的这种炮他也少,家里要是有的话,那也是当宝贝一样的看待,每打一炮,那都是抠着手指头的数炮弹,就跟一帮子守财奴一样。
其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家里要是东西多,咱还差这三瓜两枣的吗?
别说咱了,在1935年的时候,国民党整编炮兵部队,全国可以用于野战的火炮,他也就只有四百五十六门而已。
那会咱就是拿肉脑壳去顶日本人的机枪炮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来。这一幕成为了电视剧《亮剑》的经典情节之一,实际上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并不是真正的意大利炮而是法国造的M1897式75毫米野炮。
M1897式75毫米野炮是法国研制并装备团属的野战速射压制火炮,中国称为“法75 36倍野炮”,通常简称“法国75”,法国则浪漫地称为“玛丽安”。
法国75最突出的就是运用了反后坐装置,这种火炮又被称为管退炮,其优点是可以使火炮恢复到开炮前的位置,开炮后不再需要瞄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法军首次使用该炮参加了实战,血腥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从1897-1940,法国75总共生产了21000门。此外,美国兵工厂生产了1050门。1941年苏联以每门15000美金的价格卖了200门给中国。
中国军队能够装备此炮的应该是中央军和滇军,在与日军作战中被日军缴获,后来又被李云龙的二营长缴获。为什么被称为意大利炮,很有可能是该炮装备过70多个国家,其中就有意大利。
亮剑中的意大利炮是法国的M1897式75mm火炮,俗称七五小姐(因为射速很可观前线士兵非常满意起了这个爱称)。
一说是因为亮剑中李云龙看不懂上面的文字故而称呼为意大利炮。
另一说是根据历史史实,意大利曾接收了一定量的M1897式75mm速射炮,后外销给中华民国,故而李云龙称其为意大利炮。
《亮剑》第14集,李云龙嗷了一嗓子:“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意大利炮”其实并非意大利生产的火炮,而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战炮,是世界第一款装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达15发每分钟,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产销量高达20000门以上。
然而在中国战场上,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可以使用的野战炮数量只有三位数,一个战区火炮能力甚至不如日军一个师团。曾经有一名国军炮兵营长因为将12门意大利炮遗失,被送到重庆军事法庭审判。中国军人在抗战战场上是真正的靠智慧和血肉之躯,所以老李对这门大炮格外爱惜。
李云龙一身匪气也一身豪气,敢打平安县城让人血脉喷张,理由简单又充分(复仇和救人)。此时,集结起来的全团人马已经10000多人,加上缴获的轻重机枪等,几乎是一个师的力量。虽然只有两发炮弹,可总算是有了“大炮”了。
城门楼子是难啃的骨头,关键时刻,老李冲锋一线,“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成为全剧经典台词。“开炮,开炮,开炮”一发炮弹下去,门楼轰然倒塌,李云龙也颓然倒地。
到了抗战时期,二营长的这门炮已经“落伍”了40年,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对于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来说,这样的炮就是杀器。火炮是战争之神,二营长的炮也有很多缺点,射程较近,弹道比较平直不易打到反斜面的敌人等等,但不可否认为抗日战争乃至后来的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到1950年,二营长的意大利炮才退役。
本文由作者:Uranus6911 于 2023-06-08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39246408368940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