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对川菜的印象全是麻辣?> 正文

为什么对川菜的印象全是麻辣?

  • 唯食不过可负唯食不过可负
  • 2023-06-19
  • 17
  • 共3人回复
醉美家飨
「醉美家飨 」发表看法
2023-06-20

川菜以其百菜百味,精工烹制,列入中国四大名菜之列。川菜咸香麻辣的味道,只是它的代表口味而已,并不是所有川菜都是麻辣的。

因川菜的发源地气侯温润潮湿,在菜品中多用辣椒做辅料来祛湿,用红油来调味提色,用花椒来改善口感。久而久之,麻辣口感好象成了川菜的灵魂。再加上一代代厨师不断对川菜推阵出新,进行改良,川菜的活力被激发,进而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麻辣口味也逐渐被食客所接受,就形成了川菜给人以麻辣的感觉。

另一方面,川菜的发源地曾是人口大省,这些地方几乎人人会做菜。他们向全国流动,以偏自己口味来烹调川菜。久而久之,食客适应了这种麻辣的口味,并且欲罢不能,吃了还想吃。为了迎合食客的口味,麻辣便成了川菜的标签。

这就是川菜给所有人留下的是麻辣的感觉。不吃辣,你可以告诉厨师,厨师一定会满足你的,你也可以领略到川菜的博大精深。

萌芽
「萌芽 」发表看法
2023-06-24

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生活在这种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无论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的食物产生一种自然的需要,以刺激味觉,摄入较多对身体有益的养分,来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抵御疾病的侵袭。

秦统一天下时,巴蜀地区就已经有姜、花椒等风味特产,并用之做调味品了。事实上,无论巴蜀原有的姜、花椒、葱、韭,还是后来引进的大蒜、辣椒,都分别具有散寒去湿、通窍活血、避辛解毒、祛寒解表、调味通阳之功效。恰好这些食物的食疗功能,适合了生活在内陆盆地的巴蜀人的需要,因而才大行其道。

唯食不过可负
「唯食不过可负 」发表看法
2023-06-20

这个问题其实相当的复杂,绝不简单。

从《川菜烹饪事典》上看大部分菜式是没辣椒的。再回头看八十年代前的《大众川菜》《重庆菜谱》《四川菜谱》中记录的大部分都是非辣菜式。

原因何为呢?

一则,川菜经抗战的大融合,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菜式都融合川菜中。(不一定是菜式,或许是调味,或许是烹饪法)所以非辣菜式很多。

二则是记录这些菜谱的师傅们都是南堂楚翘,包席馆最能体现技术能力,开菜单最讲究礼制及口感味道的调度,如头菜之后一定是汤以过渡,然后一定是酥炸菜式,犹如音乐演奏的各部安排。麻辣菜式在中不宜过度渲染,否则喧宾夺主,头菜一般为烧焖蒸炖的菜式,取其软糯,如家常海参、干烧鱼翅、白汁鱼肚等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菜式一般进入宴席尾时的下饭菜。其重要性很低。

所以,全是麻辣菜式的话,就不成宴席了。反推之,唯有大量的非辣菜式,才可能构成丰富的川菜系。

那么到今天国人的川菜印象全是麻辣是怎么形成的?

一是点菜馆的兴起。经营者将个性突出,风昧明显的水煮菜式,麻辣干煸菜式作为核心的经营导致大量非辣菜式消失。而给顾客留下了川菜重麻辣的印象。同时,包席制的消失更加巨了非辣菜式的流失。

二是江湖菜的流行。江湖菜以鲜明的个性,粗暴直爽的特点赢得了市场的欢迎。但川渝人民并非天天吃江湖菜的。再则特色化经营成了饮食业的不二宝典,印象、个性、重口味成为川菜馆经营的法宝。自然,留给顾客的印象只有重口味、重油、重麻辣了。

三、火锅的流行。

四:餐饮业快速发展,大量不合格的厨师推向了市场,并且还有一个原因,风机火源及熟铁锅的流行导致炒成了烹饪术的全部内容。而风机火源及熟铁锅不易采用溜、滑、焖等菜式,这也是这几年很多老师傅们的共识。所以,大量技能不完善的川厨加上烹饪环境的变化,导致重油,提前制酱,以麻辣来推动市场成了主流。加之调味品前所未有的丰富,在缺乏调味理论支持的各种调味法。看似复杂实则是技能的缺乏。我个人的看法是“本土不二”川菜应将使用本地调味料作为原则。这样,川菜才能“灵魂俱在”。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