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正文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 遺落的旧时光遺落的旧时光
  • 2023-06-15
  • 57
  • 共15人回复
江湖小晓生
「江湖小晓生 」发表看法
2023-06-22

萨尔浒大战,是努尔哈赤把万历给打哭了的一场战争。当时20万明军,兵分四路,结果被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兵打得丢盔弃甲,从此明朝一蹶不振,而后金越来越强大。

那么如果明朝没有兵分四路,是不是就能战胜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呢?真不好意思,管你几路来,他自一路去,明军依旧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因为萨尔浒大战,远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

一、努尔哈赤VS万历,基本是完胜状态。

1.、励精图治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可怜啊,他出生于建州女真,可是2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塔克世和爷爷觉昌安都被明军给杀了。结果明朝为了弥补努尔哈赤,送了他30匹马,给了他龙虎将军这么一个虚职就了事了。

从此以后,努尔哈赤便以13副铠甲起家,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刚起家的时候,努尔哈赤身边只有几十个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他完成了建州女真的大一统。

随后他又开始对外征战,陆续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地盘。为了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努尔哈赤从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中得到灵感,创建了八旗制度。

八旗兵马出则为兵,负责攻城略地,入则为民,负责农业生产,共计6万人的建制。在遇到袁崇焕之前,八旗兵和明朝的战争,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可怕之处。等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58岁建立了后金汗国,号称天命汗。

2、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

当努尔哈赤在努力创业的时候,反观万历皇帝在干啥?张居正改革10年,给万历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可是万历在干嘛呢?他为了立皇太子的事情,居然一口30年不上朝。

他想要立福王朱常洵,结果大臣们坚持立长的原则,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结果僵持不下以后,万历索性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长达30年之久。

这么一来朝堂之中,党派林立,没有皇帝做主,各派系的人便开始互相争斗,谁也不服谁。内阁大臣十几年看不到皇帝一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万历在干嘛呢?他不像自己的爷爷嘉靖那样躲在后宫修仙,而是选择想各种办法给自己敛财,他居然是个小财迷!

他把张居正、冯保的家给抄了,钱都落进了他自己的口袋,而不是进国库。此后又设立了矿监、税监,让他们带民间各种剥削掠夺。

一个是志得意满,努力开创基业。一个是颓废不朝,努力敛财满足私欲。你觉得这两位君主较量的时候,谁能获胜呢?后金在走上坡路,而明朝显然在走下坡路,而且快到山脚下了,你觉得萨尔浒大战明朝能赢吗?

二、万历三大征,导致明军精锐损失殆尽。

万历最出名的事情,自然就是万历三大征。这三大征打出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张居正的改革卓有成效,要不没实力连续打这三大战争。

第一大征,宁夏的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发动叛乱,李如松作为总兵带兵平叛,这一战的确很顺利,但是我认为跟后面两大征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第二大征,也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了。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以后,便带兵入侵朝鲜,朝鲜国王果断向明朝求援。双方打了7年多时间,明朝精锐损失6万多人,倭军损失10万人。要不是丰臣秀吉去世的话,后果还真不敢想象。第三大征,杨应龙在播州发动叛变。这事儿持续了足足11年时间,万历收拾完朝鲜的事情以后,立刻出手平定播州。这件事影响深远,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彻底改变了西南地区的局势。但是同时对明朝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抗倭援朝以后,万历立刻又让人平叛播州,这事儿我不知道万历是咋想的。抗倭援朝打得十分惨,李如松差点就报销了,明朝精锐损失大半,压根无法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另外一场战争。

可是万历偏偏不信邪,又让他们组织20万大军远赴贵州,打响了播州之战。这支部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东北那地方调来的,所以说这就给努尔哈赤钻了空子。

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明史》

而三大战役过后,明朝的经济损失巨大,收上来的税压根就无法跟开销持平,每年都有严重的亏空。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增加税赋,打响播州之战时,明朝的税收比例比20年前提到了四成。

所以说明朝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据统计,宁夏之战,明军伤亡5万,抗倭援朝,明军伤亡6万,播州之战,明军伤亡5万。精锐老兵都被打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兵分四路跟努尔哈赤较量,这不是找死吗?

三、八旗兵全是精锐,而明朝没多少精锐了。

从万历三大征结束,到萨尔浒之战打响,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这期间正是万历怠政的关键时刻。明朝本来就一蹶不振,万历还不思进取,那他们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敢恭维。

所以当时万历派遣20万大军,兵分四路,出兵抚顺关、鸦鹘关、三岔口、宽奠口,把本就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一分再分,压根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呢?我认为依旧没有可能战争八旗兵。因为八旗兵这6万人,是多年大战磨练出来的精锐部队,这是明军没法比的。

明军这20万大军中,熟悉战争的能有2万人就很不错了!哪怕全都集中在一起,其实其他人也只是看热闹,真正投入战斗的人不会多。一旦有实力的老兵被击溃了,后面那些新兵蛋子全都会跑路。

这就跟后来的松锦大战有的一比,明朝出兵13万,本来是合兵一处的。结果皇太极把前后路一堵上,他们立刻就内乱了,不战自溃败,互相践踏而亡的人不计其数。

总结:万历是真的哭了。

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同时经历过万历三大征,还要再来一场萨尔浒大战。这就是不少人为万历叫屈的原因,甚至有人觉得万历是个明君。

其实之所以明朝能扛得住万历三大征,主要功劳不在万历这儿,而是在张居正那儿。没有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经济早就垮了,没有经济做保证,压根就打不赢任何一场战争。

三大征以后,万历还挺自豪的,毕竟在他手里展现出了明朝的军事水平。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在他快要去世之前,却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打得一败涂地。他不免也为此流下了眼泪,含恨而终。

参考资料:《明史》

来带上你的金箍咒儿
「来带上你的金箍咒儿 」发表看法
2023-06-18

现在看以前的战争结果,那么我们说集中兵力对明军更为有利,这是肯定的。如何分析得出这个结论呢?首先个人认为,从战略的企图上,我们从两点考虑入手。明朝大军此次出动是:1)准备速战速决。2)持久战。1)速战速决的考虑。此时明朝军队其实已不具备绝对的实力,对敌具有压倒性力量。如果对手采取游击战术,避实击虚。那么明朝军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歼灭其主力。那么就面临一个问题,是撤还是打?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占领敌一两座城池。那么面临的问题来了,如何处理敌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和休养生息的基地,这是交给大明统帅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战争的目的是削弱敌人力量,保护自身安全。但如何动作,还关系到民生问题,这里不做回答。2)持久战。持久战以优势或机动兵力,击溃或迫使敌主力退却,以达到我方占领地理资源及城池为目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赢,这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这里面临一个如何管理好既得领土和当地民生政治工作的持续进行问题。但是如果战事犬牙交错,战斗反复进行,则必定对我方极为不利,因为我方远道而来,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最终核心是战还是退,则比较难以定夺。后续人员补充,军队后勤,内部政治民生环境都需要考虑。所以应用庞大军力进行持久战,对我方不是明智之举。可以考虑持续保留少量有效的精锐的游击,侦查部队给敌人根据地以不断的骚扰和削弱敌战斗力量为目的,以迫使敌人不能有效组织威胁我大后方的动作。以保我方大后方安全生产,建设胜利进行。

萨沙
「萨沙 」发表看法
2023-06-2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尔浒的明军并不容易获胜,主要是双方军事实力已经出现逆转。

满清占领中原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篡改历史。

在面对明军的历次战役,明明是满清军力强大,历史中却总是说满清以弱胜强。

萨尔浒战役,在满清的记载中明军数量众多,在《武皇帝实录》里的说法是二十万,号称四十七万,《满文老档》里也是同样说法。

但是,在明代汉人自己写的《三朝辽事实录》里,记载明军则是8万8550多人:各路除丽兵外,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道镇副协参游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把总等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并印信一颗,阵亡军丁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阵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招集官军共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

在明代的《明神宗实录》中,也是类似的记载:(万历四十六年六月甲寅)辽东全镇额兵不过六万,除城堡、驿站差拔外,实在仅两万余,又各有防守之责。今合蓟镇援兵仅三万余,选调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七镇兵马一万六千,蓟镇各营路兵丁数千,辽镇召募新兵二万,通共未满八万。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辽东额定的兵力原有六万,但能用的机动兵力只有两万多,其他都有防守或其他任务。

为了准备作战,辽东新招了两万多士兵,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七镇调来了一万六千多士兵,蓟镇又调来数千兵力,这样九边重镇能出战的兵力一共是八万不到。

说来说去,萨尔浒战役的明军是8万左右。而这8万军队中本地辽东明军仅有2万多人,其他都是全国七拼八揍的军队,对辽东各方面都完全不了解。

还有诸如朝鲜兵,叶赫兵都是打酱油的,不需要计算在内。

那么,满清有多少兵力?

杨镐奏疏中所称“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

《三朝辽事实录》中也有记载:时奴兵日盛,每与八子登山,密谋计定,碎发疾如风雨,兼与宰媛合众,近十万。

当时八旗兵大约是6万多人,加上一些俘虏的部队,满清部队大约是七八万人。

就兵力上来说,明军和满清是旗鼓相当。

而当时满清的军队是在本土本乡作战,对地理民情非常熟悉,这里也是他们多年征战的战场,战斗力至少增加了百分之三四十。

相反,8万明军有6万是千里迢迢从关内调过来,连水土都不服,病疫不少,军官对于满清也完全不了解,战斗力有很大削弱。

此消彼长,就算8万明军集中一路进攻,实际上战斗力也是偏弱的,更别说分散前进。

之所以分散推进,是因为明军轻敌冒进,误以为满清不堪一击,试图多路进行合围。

所以,萨尔浒几次交战中,反而是满清军队兵力占优,围歼明军。

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明军才一败再败。

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满清军队同等数量战斗力的优势不大。

大家注意,萨尔浒虽然明军大败,但撤退回去的仍然有4万多人,损失了不到百分之五十。

相比后来每次的毁灭性失败,可见当时满清军队战斗力还不是很强,无法彻底围歼明军。

萨尔浒战役的最大问题是,此战消耗了明军可以用在辽东的几乎全部机动兵力,至此明军对于满清陷入完全的被动防御中。

满清也从此掌握战场主动权,一直保持战略进攻势头,直到明朝自行崩溃灭亡。

实际上,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指挥得法,是不会遭遇如此惨重失败,应该会出现不相上下的持久战和对峙战,最终以各自退兵作为结束。

就长久来说,由于大明已经到了王朝末年,从内部崩溃,辽东战局迟早还是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而知而行的历史
「而知而行的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6-18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的分水岭。此战后,明朝东北机动兵团损失殆尽,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满清则躲过了立国以来严重的亡国危机,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东北的女真人自北宋末年崛起后分裂,一部分南下侵宋,一部分留在当地。200后,明朝兴起,对留守东北的女真人进行管理,分为海州、建州、东海三部。后来建州女真势力崛起,逐渐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国家,史称后金。兵民合一,建立八旗,每旗出兵7500人,总计兵力约6万余,以骑兵为主,是原始的奴隶主政权。

明朝立国200多年,兵多将广,并且此前三大战役,打的有声有色,朝鲜拍日本、西南打土司,西北打蒙古,都取得大胜。明军的编组也十分科学合理,军队战斗力也并非一般文章所说的战斗力差之类。虽说比起戚继光时有所降低,但也可一战。

明神宗后期,战事迭起,军费日涨,此次征金,明军粮饷未备,不得不拖延时日,后金方面已有细作探知,不具备袭击的突然性。而且,以明之强大,对新兴起的建州女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还以为大兵一到,后金就会拜倒投降。大军未发,已在轻敌上先输一招。

明朝为此次战役准备良久,各地精锐部队纷纷调上前线,久经沙场的老将也披甲上阵,总兵员超过87000人。这样也造成了内部问题,内部不和。

明军多是步骑混合部队,且此次出征为远征,在东北沿途,都是遍山的雪地,没有丝毫补给的可能,之前的叶赫部也被努尔哈赤早就打废了,提供不了太多的粮草支持。明朝不得已,只能分四路进击。如果10万大军,沿途一路进发,地形条件、补给辎重、组织行军都是很大的问题,行军速度也会相当迟缓,极容易被后金拦腰截击。

所以,四路进发,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军的组成,实现不了分进合击的战略要领:统一节奏,互相支应,让敌人首尾不得相顾。此前蒙古人也经常使用分进合击的策略,但是蒙古人的战术素质非常好,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撤,然后逐渐收紧包围圈。明军的机动性,显然不比蒙古军队。

东北冬天的冰天雪地,也不适合明军重装部队的进攻作战,明军获取给养很困难,皇帝也没有多余的银子,不断催促前线的将官,进攻进攻。在他看来,十万精锐大军进攻一个小小的后金,已经是很给后金面子了,简直就是像捏死蚂蚁一样容易。

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了茫茫雪地。

四路大军彼此之间的斥候联系经常中断,不能做到整体作战,坐镇沈阳的杨镐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只能静等待前线消息的传来。

飘落红尘的缘
「飘落红尘的缘 」发表看法
2023-06-23

萨尔浒之战,明军动作迟缓,不能互相声援,各存保存实力的心。

努尔哈赤正好利用了明军这个弱点采用了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对明军实各个击破的战术。

如果明军将领能够动作迅速互相驰援,凭20万人马努尔哈赤胜算不大,也许就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瓦解了。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赢家,这也是天意。

正史故事
「正史故事 」发表看法
2023-06-19

【萨尔浒之战全过程】谢谢邀请!在明朝万历年间,东北女真族出了英雄人物努尔哈赤,他用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公元1618年,在大金国成立两年后,努尔哈赤举行誓师大会,发布“七大恨”,历数对明朝的仇恨,公开起兵反明。

努尔哈赤带领二万兵马攻占了抚顺,紧接着,又把前来增援的一万明军全部消灭,连总兵官张承胤也给杀了。

消息传到朝廷,万历皇帝恼怒,下令调集二十万精锐部队,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又抽调杜松、马林、刘铤、李如柏等名将,由杨镐挂帅,出兵北伐,准备一举灭掉后金。

杨镐是河南商丘人,进士出身,当过知县,颇有政绩,被提拔入朝做官。杨镐的官声还不错,可他是文官,不懂军事。

杨镐发布军令,兵分四路,分进合围。令杜松率西路军,领兵六万;马林率北路军,领兵四万;刘铤率东路军,领兵四万;李如柏率南路军,领兵六万。

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四面向后金老巢赫图阿拉城进攻,看起来声势浩大,如同泰山压顶一般,可是兵力分散,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这是兵家之大忌。

消息传到后金,后金将领纷纷要求分头御敌。努尔哈赤笑着说:“不用!不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明军四路出兵,不可能同时到达,正好一口一口地把他们吃掉。”

明军西路军的统领是杜松。杜松长得高大乌黑,外号杜黑子,又叫猛张飞,他率领的六万兵马,是明军的主力。

杜松军队很快到达离赫图阿拉百余里的萨尔浒一带,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杜松急于进军,令将士们留下重型武器,轻装涉水过河。

不料,明军将士刚走到河中间,上游洪水咆哮而下,大批明军士兵被洪水冲走。原来,努尔哈赤事先在上游筑坝堵住水流,此时毁坝放水,水淹明军。

明军失魂落魄,好不容易爬上河岸,忽听马蹄声如擂鼓一般,数万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军经过长途行军,又被河水淹了半天,体力不支,而且没有了重型武器,自然不是金军的对手,死伤过半。

杜松带领残兵抢占了一座小山包,天色已晚,安营休息。可是,金军却不休息,夜里前来劫营。明军士兵溃散逃命,被追杀殆尽,杜松也死于乱军之中。可怜作为明军主力的西路军,还没有拉开架式开打,就全军覆没了。

金军马不停蹄,转向北方,去攻击马林统领的北路军。马林也是明朝名将,他比杜松谨慎一些,在接近赫图阿拉的时候,没有冒险进兵,而是命令部队占据一座山头,等待其他几路军队。

很快,杜松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马林大吃一惊,料定金军必来进攻,急令士兵抢修工事。

可是,工事尚未修完,金军骑兵就蜂拥而至,将山头团团包围,随即展开了凌厉的攻势。马林的北路军抵挡不住,激战一天,全军覆没。

马林的两个儿子马燃、马熠战死,马林奋力杀出重围,只带几个人逃了出去。三个月后,马林在开原被金军所杀。

此时的杨镐,正坐镇沈阳等待捷报,忽闻两路兵马全军覆没,顿时乱了方寸,急令东路军、南路军撤兵,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东路军由著名战将刘铤统领。刘铤是武状元出身,手中大刀重一百二十斤,比关老爷的大刀还重许多,人称晚明第一猛将。

刘铤率四万兵马,从东面向赫图阿拉进攻。东路军路途较远,沿途全是山路,因而进军迟缓,也没有接到杨镐撤兵的命令。

努尔哈赤在消灭杜松、马林军队之后,在东路军前方山谷中设下埋伏,张网以待,以逸待劳。

刘铤的东路军很快进入金军的埋伏圈,结果又是一个全军覆没。刘铤挥舞大刀,拼死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南路军由名将李如柏统领,有六万多人。李如柏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一边进军,一边派人打探消息。很快,李如柏得到杜松、马林全军覆灭的消息,急忙停止前进,随即又接到杨镐撤军的命令,于是火速退兵。

金军骑兵急速追击,没有追上,只擒获了掉队的千余人。李如松为明朝保存了一支部队,却遭到弹劾和人们非议,心中愤懑不平,后来忧郁自杀。

当时,后金军队总共只有六万人,明军数倍于敌,又是辽东的精锐部队,应该胜券在握。可是,因为主帅杨镐失误,用兵分散,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这就像一群雄狮,却由一只兔子统帅一样,焉有不败之理?杨镐获罪入狱,后来被处死。

萨尔浒之战,是历史上用兵灵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也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明朝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后金则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决定胜负的天平,开始向后金政权倾斜了。

李大王显坤
「李大王显坤 」发表看法
2023-06-16

历史是没有改写的,更没有如果。内忧外患,贪心失德,李自成的内战,努尔哈赤的外战,使之无法招架,气数已尽。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集中进攻,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兵勇士气大打折扣,勇猛钢强取而代之。治国靠智,打仗靠勇,可用人才取优,天时地利靠运,几度不利,功成不就,其结果不变!只有国富民强,冶军有方,强大了,才可怕!

黄亲囯旗
「黄亲囯旗 」发表看法
2023-06-18

应该说此战并非制定分兵去打才败的,原定是各路援兵集齐到后金都城外才决战的。即使分兵合击也合兵法,何况是想集齐兵力以多胜少的决战。那真实地惨败其因何在?兩点即明:一,双方士气落差大。努尔哈赫当时正统一了女真各部,也打败不服的最后一部叶赫氏(慈禧祖族),且已夺下明守的撫顺,辽阳等多城,对明辽东经略杨镐所驻沈阳已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其士气正旺。反观明虽经张居正名相治理达中后期盛世,但万历帝神宗反其道,在张逝后反而不上朝了,兵将也多不备训,久不战而懒散低落。二,外行指挥内行,择其败数。夲来从山海关及辽东半岛及鸭绿江调的援军,辽东经略扬镐为扬仁义王师体面,向奴尔哈赫公开送信下战书,言三月初二决战。提前近一月告之,而将领杜松,刘庭(时各领六万大军)献策:眼下大雪,应推迟行動,且路远不熟,应偵探把握再進,不然,不熟敌情还易迷困于途中。哪知扬镐却高悬"尚方宝剑"不允。这样,对方大有时间差,通过探马及降将,掌握明军四路動向,才先后集优兵围歼,大获全胜。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发表看法
2023-06-24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分进合击的明军各个击破。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是不是如果明军合兵一处,就不会失败了呢?

其实,历史哪里有这么多如果。以明军的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集中进攻,其结局都不会太太大不同。

反正都是要分兵的

回顾此战,我们会发现:萨尔浒之战中,不单是统帅在战略上分兵,各将在实际作战中也将本已分散的兵力一分再分。

努尔哈赤首先打击的对象是杜松。

杜松进军时,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部:一部分军队尚未渡河,退驻斡浑谔漠;主力留下驻于萨尔浒山;自率一部进攻界凡。

努尔哈赤除以2旗支援界凡外,集中6旗围攻萨尔浒明军,一战而胜后,再合击界凡明军,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的第二个打击对象是马林。

如果说杜松还是遭遇突袭的话,那么,马林算是有一定准备时间的。

可是,马林仍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再次分兵:一部驻雯芬山,自率军驻尚间崖。

结果还是一样,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先击破雯芬山明军,再合兵进攻尚间崖,同样是各个击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最后歼灭刘綎的作战中。

刘綎是会合万余朝鲜军后才稳步前进的,日行15里,可谓小心谨慎。

然而,在最后作战时,当刘綎加速追击时,万余朝鲜军仍远远落在后面。

最后,八旗军先歼刘綎军,后又迫降朝鲜军。

由此可见:除统帅部做出分兵决策外,在实际作战中,即便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明军依然一分再分!

这是为什么呢?

仓促进军

明军一分再分,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注定。

进军赫图阿拉之路,多为原始森林,峰回路转,战地不广。

当时的明军,以车、步、骑多兵种联合作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因此,携带大量笨重的车辆,行动不便。

而且,当时的明军有许多来自南方,甚至有一些是土司兵,对地形完全不熟悉,且千里而来,仍然十分疲惫。

明军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但十六日开始降大雪,明军出现许多实际困难。比如:杜松部一度迷路,刘綎部集结出现延迟。

因此,杨镐提议推迟不出兵。

然而,朝廷兵部尚书等人却不顾实际情况,一再催促杨镐进兵。

由此,明军被迫仓促出征。

原本就行军困难,加之地形不熟、仓促行动,因此,明军在行军中出现了混乱。

尤其是笨重的车营,行军更为不便,早早落在后面。

因此,遭遇努尔哈赤进攻时,明军即便是有限的兵力也只能一分再分,根本无法合力作战。

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明军在战略上不分兵,在峰回路转的狭长地形中,明军在实际作战中也必然一分再分,混乱不堪,照样难免要被敌人各个打击。

吸不住对手

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前部都必然要先遭受攻击。

这种情况下,前部能坚持一阵,吸住对手,给兄弟部队(无论是后方行军部队还是其他方向进攻部队)创造时间,明军的兵力优势才可能得到发挥。

在实际作战中,遭遇攻击的明军也确实是这么作的。

萨尔浒明军约1.5万人,在遭到4.5万(一说3万)敌军进攻时,立刻挖堑立栅,布列火器,准备迎战。

马林在得知杜松被歼后,也集结万余人,依托尚间崖,依山结成方阵,环营挖三层壕,壕外排列骑兵,骑兵外部枪炮,火器外设骑兵,壕内部列精兵,形成“牛头阵”。

明军依托山势,凭险而守,以1:2-1:3的兵力部署防御,理应是能够抵抗敌人一阵的。

要知道,努尔哈赤进攻杜松时,马林距其不到1日路程;围攻马林时,李如柏军也不算远。

可是,实际作战中,努尔哈赤依然能迅速击破敌营,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战地在努尔哈赤活跃地区,女真人对战地的广狭、生死了如指掌。

因此,熟悉地形的努尔哈赤军能迅速找到突破之法。

与杜松作战时,努尔哈赤料定杜松必然争夺山头,因此提前在树林布置伏兵。

结果,作战时,杜松往山头运动时,遭遇伏击,大败!

与马林作战时,努尔哈赤也派兵“先据山巅,向下冲击”,一举攻占尚间崖。

由于遭遇攻击的明军根本抵挡不住,吸不住敌人,根本无法为其他部队创造时间!

如此,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显然都无法避免被各个歼灭了。

知己知彼与既不知彼也不知己

明军进攻前,由于虚额过多,兵部对明军实际兵力的判断完全靠猜测,对努尔哈赤的军队情形则更是一无所知!

相反,明军的作战企图、进军路线、兵力部署,甚至统兵将领的习性强庸已经完全被后金所侦知。

更有甚者,由于大雪影响视线,明军在进军中举火把照明而进,等于给努尔哈赤的探子实时通报自己的位置、规模。

一边是知己知彼,一边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胜负已分。

事实上,尽管是分进合击,但事实上,马林、杜松的军队相距非常近,按照原计划,两部甚至应该已经于一日前会合了。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当杜松与努尔哈赤激战时,马林一无所知,到马林得知杜松覆灭时,努尔哈赤已经杀来。

相距不到一日的两军,彼此尚且如此不了解对方情况,即便合兵而进,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也难以逃脱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相比之下,完全掌握情况的努尔哈赤则从容应对,无论是先攻何路,甚至先攻哪一营,走什么路线,全部成竹于胸。

以烂熟于胸打两眼一抹黑,其实胜负已经分了。

缩作一团也没有用

萨尔浒之战的战场地形,使明军不可能聚作一团,然而,后来的松锦之战表明:即便明军缩作一团,也难以取胜。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就小心谨慎,始终将大军缩作一团。

可是,较长的行军路线,缩作一团,必然导致前轻厚重。

皇太极切断洪承畴后路,最后引发了明军总崩溃。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缩作一团,其实结局也不会比松锦之战更好。

明朝中期时,明人曾在辽东重要运输路段修筑了土墙,形成了类似“甬道”的运输道路。

然而,明朝后期时,明军将该地军队移到宣化、大同,因此,凡是没有石基的地段都被雨水冲垮,剩下的一些砖石所建的关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

因此,明军如果合兵一路进军,其漫长的补给线也会成为熟悉地形的女真人的袭击目标。

以己之弱攻敌之强

明朝后期,明军的作战体系中,车营已经成为协同作战的关键。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打得最苦的也是车营。

在歼灭马林所部后,努尔哈赤集中兵力进攻只有数千人的潘宗颜营。

然而,潘宗颜据山为营,楯车为垒,环列火器,使八旗速战速决的计划受挫。

最后,努尔哈赤只有厚集兵力,团团围住,车轮厮杀,才使已无后援的潘宗颜部力战而亡。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明军充分发挥其战力,那么,八旗要取胜是不可能的。

而且,潘宗颜部既从属于马林部,又与杜松留在后方的部队互为犄角,本不是一支孤军。

可是,在实际作战中,该营虽然最后坚守得力,但始终无法支援其他各路,为少许八旗所牵制,只能眼睁睁看着友军一个个被歼灭。

这正是明军的一大问题:擅守不擅攻。

明军擅长火器,善守,但却不擅长进攻(相比于八旗)。

明军如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攻,其实都足以步步压缩对手。

可是,由于朝廷一再催促,明军只得仓促加快进攻节奏,因此,作战时,车营落在后面,缺乏保护的步骑突出前方,彼此分割。

因此,努尔哈赤进攻时,可以放着车营先不打,先进攻防御不成体系的步骑兵,最后再收拾缺乏步骑保护的车营,毫无压力。

可以说,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仓促进军,无论是一路进军还是分进合击,其军势分散是必然的,被八旗各个击破也是必然的。

可怜原本战斗力不错的明军,在混乱的组织下,不能攻也不能守,来不及发挥战力就全军覆灭了。

林彪在“四快一慢”中特意强调:发起总攻的时间要慢。如果没有准备妥当,上级催促也不要急,一定要准备妥当,再发起进攻!

在这个慢下来的时间里,军队要侦察清楚敌情;各级指战员要搞清楚地形、敌情,选择好突破口;各级指战员要作好兵力、火力准备;要充分作好部队休整和动员···

相比之下,萨尔浒之战中,从兵部到统帅到各级将领,对所有的情况全部两眼一抹黑,不但不了解敌情,也不熟悉地形,甚至对附近友军的位置、情形都完全不了解。

这种情况下,明军自以为兵力优势明显,粗略规定行期,一厢情愿地企图泰山压顶!

如此,怎有不败之理呢?

这样的明军,即便一路进击,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或许不会留下那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而是留下其他破敌名句而已。

正史漫谈
「正史漫谈 」发表看法
2023-06-17

没啥改变。明军就不该跟努尔哈赤决战。

分兵四路,仅仅是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的诸多原因之一。

大背景方面,明朝承平日久,政治腐败、军备松懈,而后金则处于蓬勃上升期;

战略层面,明朝当权者对敌我双方态势、实力对比产生误判,采取了错误的对策;

具体战术层面,明军统帅水平糟糕,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先说大背景。努尔哈赤的崛起,是明朝后期证据腐败的副产品之一。

女真原本分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其中,东海女真主要活动区远在黑龙江以北,开化程度较低,也称“野人女真”。

而建州、海西二部则南迁与汉地毗邻,由此在经济、技术、文化方面有了较大的成长,当然了,军事力量也水涨船高。对于他们,明朝采取的是两手政策:

一方面,以女真治女真,笼络各部酋长,封以官职、赐以官印。同时开通互市,提高其经济依赖性;

另一方面,实行残酷的“分其枝、离其势”的分化打击战略,谁强揍谁。如公元1575年,辽东总兵李成梁诱杀了建州右卫首领王杲,其后煽动女真内部矛盾,让其“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到了万历后期,随着明神宗“怠于朝政、勇于敛财”,明王朝政治日渐腐败,放松了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努尔哈赤乘势崛起。

从公元1583年起,原本为李成梁部下的努尔哈赤开始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对于明王朝,他则摆出了恭顺、服从的姿态,甚至多次亲自赶到北京朝贡,由此成功让万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到了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明朝仍认为他“忠顺学好,看边效力”;1589-1591年,还两次对其加官进爵,升职为左都督;公元1595年(万历23年),又将其提拔为龙虎将军。

直到公元1613年(万历41年),努尔哈赤几乎灭掉海西女真后,明朝廷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转而支持仅存的叶赫部,协助其多次击退努尔哈赤的进攻。于是,在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撕破脸,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公然对明朝宣战。

面对这种局面,明朝廷对形势却产生了严重战略误判。

当时的明朝是什么一副面貌?万历三大征后,国家财力大损,各处府库的物资、白银储备锐减;而万历皇帝则志得意满,荒废朝政,朝廷党争纷起、极度黑暗。政治的不堪也蔓延到军队中,当时的九边重镇粮饷匮乏严重,而军官却虚报战功、盘剥士兵、克扣军饷,军队的装备训练水平急剧下降,战斗力堪忧。

反观努尔哈赤,则锐意进取、建树甚多。尤其在政权组织方面,他首先以建立起以300人为一“牛录”的新型军事组织;随着实力的扩张,他又建立了红、白、黄、蓝四旗,公元1615年扩张为八旗。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原本松散的女真各部被打造为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侵略性、战斗力极为强悍。

因此,在蒸蒸日上、龙精虎猛的后金军面前,当时的明军在质量上处于下风。

公元1618年发布七大恨誓师后,努尔哈赤兵分两路,在辽东攻略了明朝的500多处城堡,“所得人畜30万”,辽东总兵张承胤率领1万多兵马前去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明朝廷“举朝震骇”。当年九月,努尔哈赤割掉一个汉民的耳朵,让其带信给明朝官员,信中写道:“如果觉得我理亏,可以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觉得我的所作所为有道理,那就速速献上金帛息事宁人!”

万历皇帝怒不可遏,下旨命令兵部尚书杨镐为辽东经略,从山东、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等地增调军队赶赴辽东。经过半年的准备,万历无视明军在军备、训练、后勤粮草多方面的不足,急不可耐地催促杨镐进攻,萨尔浒之战随之爆发。

很显然,努尔哈赤故意用了激将法,而要面子的万历帝果然着了道。

后金虽势头凶猛,但在明朝面前仍旧是个边陲的部落,即使当时的明朝已经走上下坡路。对于当时势力仅局限于女真大部、只是军力强盛的努尔哈赤,明朝廷的最合理方案,就是联合叶赫部、朝鲜以及蒙古等周边附属力量,以军事、经济的双重手段持续削弱、压制后金。而不应以己之短、攻敌之强,急切地发动主力决战。举个浅显的例子:面对一个小混混的挑衅,黑社会大哥怎能轻易亲自动手?

当时的明军的备战情况有多糟糕?举个例子,即可管窥一斑。萨尔浒之战后,徐光启在《徐氏庖言》中记载:“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西路军统帅杜松都没靠谱的头盔,普通士兵跟光膀子有何区别?

而在具体战术层面,明军就更糟糕了,双方的指挥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对于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兵力情况,史书中莫衷一是,有说24万的,《明史·杨镐列传》写的是47万。关于明军的总损失,各类史料非常一致,即战死的士兵约4.5万、将官300多。

问题来了,如果明军真的有数十万之众,为什么西、东、北三支都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损失仅有4.5万?难道其他十几万都被俘虏了?

《三朝辽事实录》里提到,参战的明军约88550人,加上1万多朝鲜军,总数约10万多。而当时的努尔哈赤有多少兵力呢?

在围攻杜松的西路军时,努尔哈赤派代善、皇太极增援正在被杜松(此时仅带着1万精锐)攻打的届凡城,他自己则亲率4.5万人马进攻驻扎在萨尔浒的2万西路军主力。就算他在其他没有安排一兵一卒,当时的后金参战部队也超过了6万人。

由此可见,明军并没有占据绝对兵力优势,如此情况却又兵分四路,只有一种合理的原因:杨镐等明将并不了解后金的真实情况,情报工作非常糟糕。

但努尔哈赤的情报工作却堪称完美。杨镐刚刚与众将合计出行军方案,努尔哈赤就已经掌握了详细的部署,把每路明军的行军路线、将领情况、具体兵力摸得一清二楚,得以敲定有条不紊、各个击破的对策。

在3万西路军被全歼后,北路军第二天也被击溃。对于这些情况,东路的刘綎竟然全然不知,按计划前进。随后努尔哈赤让明军俘虏带着杜松的令箭诓骗刘綎,声称西路军已获胜,让东路军急速前进。刘綎信以为真、轻装急进,结果掉进了努尔哈赤的口袋,全军覆没。

各路明军之所以如此脱节,与总指挥杨镐留在沈阳、远离前线不无关系。但最关键的是,双方的情报能力差得太远,相对于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的努尔哈赤,杨镐仿佛是盲人摸象。如此打仗,焉能不败?

其实对于明朝而言,萨尔浒之败并不是末日,毕竟搜死的骆驼比马大。要命的地方在于,其后的明朝仍沉迷于内讧,三大案、党争、阉党篡权上演得如火如荼,政治斗争干预辽东战局的情况屡屡发生,纵有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等军事人才,也架不住猪队友不断拆台。后金的崛起,像极了一场意外。

言情九日
「言情九日 」发表看法
2023-06-20

很遗憾,即使历史重来,萨尔浒之战明朝即使没有分兵四路,集中进攻,明朝也一样会失败,只是兵力损失的多少,和失败的时间问题。努尔哈赤从1583年起兵,到1616年建立后金,已经统一了整个后金。羽翼已经丰满,士气正盛。而明朝经历了三大征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大多无心恋战。即便明军集中进攻,努尔哈赤也不会等待被动挨打,肯定会避实就虚打游击战。而明军十多万人马集中在一起,粮草后勤是个大问题,一旦后勤粮草供应不上,则军心必乱。努尔哈赤熟悉辽东地势,长时间明军经不起消耗,后金萨尔浒之战必胜无疑。

一壶清茗品春秋
「一壶清茗品春秋 」发表看法
2023-06-19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一次战略性决战。

明朝以十万之众,四路分进合击。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不到五天,三路明军被全歼,一路逃回,萨尔浒之战以明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此战明军战死将领自总兵刘綎、杜松以下三百一十人,战死军兵四万五千八百七十多人,丧失骡马等两万八千六百多匹,损失武器装备更是无数。而后金损失仅两千余人。双方损失之悬殊,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清朝对此战评价颇高,称此战后“王基开,帝业定”。

那么如果当初明朝并没有采取分兵战略,是不是会避免这次惨败?答案仍然否定的。

兵力不足

此战明军号称有四十七万兵力,但实际上加上朝鲜、叶赫军才能达到约十万人。明朝希望凭借这十万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歼灭后金政权。但这支军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后金军队屡战屡胜,兵力不断扩大,战前已经达到七万多人,而且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明军来自全国各地,质量参差不齐,情况互不熟悉。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明军企图深入后金,速战速决,却是力不从心,带有盲目性。

情况不明

明朝上下违背了“知之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已,不知彼,每战必殆”。这一基本战争法则。明军主将杨镐既没有考虑后金军队兵力集中,又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善于野战,又在自己的统治区作战,地形熟悉,能够以逸待劳等优势;又忽视了自己兵力优势甚微,又调自各方,本来就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不仅不给其休整时间,反而急于进攻。而且荒山老林、大雪封山,这些南方军队人地两疏,极大增加了部队之间沟通联络、互相配合的难度。这种既不作周密考虑和准备,又盲目轻敌的指导思想,是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指挥混乱

整个战役期间,作为主将的杨镐,坐镇远离战场二百多里的沈阳,完全不了解战场发生的情况,没有任何指挥。比如,当时杜松军队孤军冒进,杨镐未予制止;杜松军受到攻击,马林军不过相距二三十里,也没有及时指挥马林军支援作战;等到杜、马两军被迁,还没有向其余两军通报战况,直接导致刘綎军被歼。特别是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竟然没有准备预备队。如果在战场紧急时刻,适时将预备队投入战场,就有可能掌握主动,影响整个战役进程。当然,杨镐却是留下一直军队,但这支军队确实驻扎在辽阳,负责掩护沈阳侧背。

后金强悍

后金取得胜利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周密的侦查,对天气、地形的熟悉,对时间和距离的精准掌握,足够的机动能力以及较强的战斗力,只有具备这些才能确定打击顺序,确保速战速决,顺利击溃第一个目标,之后逐次转移兵力,使后面的歼敌顺利进行。不幸的是后金军队全部具备这些因素。

明军有如此无能的统帅和糟糕的指挥,碰上努尔哈赤这样强悍的对手,不管分不分兵,惨败的结果都无法改变。

柯岩锋
「柯岩锋 」发表看法
2023-06-22

结果明军不一定获胜,但肯定和历史不一样。明朝首先用的统帅杨槁是个不懂军事的混混,这家伙在壬辰之战中就坑了自个的军队一把。他之所以分兵不是战术,是为了分功。把最能打的刘挺放在东路实际上是个绝地,连行军道路都没有。杨槁故意不让刘挺得手是害怕功劳都让刘挺抢了。把自己的心腹李如柏放在最容易得手抢功的南路。结果是四路明军只有一路进入战场,其他三路都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从历史看对付强敌分兵是最大的错误。宋朝伐辽分兵三路,最弱的西路(杨家将)攻城掠地几近取胜,而最强的一路曹彬却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大败逃回,冲上去的西路被辽军截断后路而全局失败。所以一般分兵是己方兵力超过对方,让其首位不能相顾。或者是声东击西。盲目分兵必败无疑。

真正鳄鱼不哭
「真正鳄鱼不哭 」发表看法
2023-06-20

兵分四路不是因为有人要显摆,而是现实需求。

看看地图就会发现:除了刘铤那一路(这一路恰恰兵力最少,刘铤本部才一万多,加上朝鲜军共二万——朝鲜人也能打仗?),杜松基本沿浑河开进,李如柏基本沿太子河开进,马林行军路线虽然不靠河,但他的出发地铁岭开原在辽河沿岸。

为啥要这么行军呢?倒不是要走水路(萨尔浒之战在二三月打,大部分河都没开冻),而是因为河流冲刷出河谷构成天然道路。须知那时可没有高速动车,得靠大头兵一步步走。所谓“人一过万无边无际”,数万大军行军对道路要求很高的,集中一块走一条路全挤着一团根本没法展开,结果就是想苻坚南征东晋那样,前锋部队都在淝水开打了,后卫还没离开洛阳,这种一字长蛇阵更容易让敌人斩断。

萨尔浒的失败本质上并不是轻敌,而是组织不力,没有严格纪律(这一点在万历朝鲜战争就多有暴露)。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曾国藩学习,战前做好地形路径侦察,制定详尽方案(他们有参谋部干这活吗),限定每日行军距离河宿营地,各部严格按计划缓进,严禁冒进,“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挤压后金。

不过即使如此,由于明军机动力远不如后金(家丁化的明军打不动大规模战争),还是极可能遭到打击,但大约不会惨败。

刘忠义214
「刘忠义214 」发表看法
2023-06-30

笼统的说,集中兵力攻坚战,其结果是大不同的。可是,对于一个复仇的军队来说,怀揣着复仇的满腔怒火,在训练上那肯定是苦练杀敌本领的,不怕吃苦,有着不怕死的精神。军纪严禁有素,士气高昂,有着排山倒海之士。

大家猜猜看,这只军队是不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连死都怕了,报着为国为民复仇的满腔热血,试看那支军队能够抵挡的住,这支复仇的军队不胜,有谁还能胜战呢!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