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古代的人喜欢围观砍头,现代的人也喜欢看枪毙人。
四十年代,张天佐在潍县县城枪毙土匪头子秦三时,也是万人空巷。那时的秦三已经被挑断了手筋脚筋,被人用油框抬着,他的嘴还能说话。他对着张天佐(当时的国民党昌潍专区专员,保安师师长)大喊:“张司令,你的这一天也快到了。”
五几年,我们老家枪毙张立田时,也有很多人去看的。张立田是土顽,自封为自卫团团长,只要听说一个人是共产党员或者是通共,逮住就活埋。我们那儿解放后他跑了。后来又给小老婆写信,小老婆告发了他,他被抓了回来。
枪毙时,他一开始还喊反动口号,说什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后来被扎上了笼子,喊不出来了。
八二年严打时,我们县里开公审大会,我那时上高中,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公审大会。那一次,有八九个犯人被判处死刑。公审大会结束后,立即执行。
几辆汽车拉着那几个被判了死刑的犯人去刑场,很多人跟在汽车后面跟着跑。还有一些人知道枪决犯人的地方,早早等在那里看热闹。枪毙犯人时,很多人在看。
不过,看完后,不少人呕吐,有些人吓得睡不着觉 ,说一闭上眼睛,就看到死人的样子,后悔的不行。
大概是九零年,离我们宿舍不远的地方发生了一桩命案,田野里有具尸体。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去看。有两个刚分到学校里的女老师也去看了。看完后后悔不已,很长时间出于一种崩溃状态,极度害怕,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不少人喜欢看热闹,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围观。而有些人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干什么他也跟着干什么。
不过,看砍人、看枪毙人、看意外死去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害怕。这样的事还是不看为好。
虽然我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不怕这种场面,不过他们去现场围观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受朝廷鼓励的,地方官员也会鼓励人们去现场观看。在古代,除了斩首,还有暴尸的习惯。斩首后,许多人的尸体被高高挂起,通常挂在城门上。当然,这通常都是十恶不赦的重犯才会享受的待遇。
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当场致命,保险,快捷,还可以把头示众。正规的叫法是“斩“,严颜被张飞俘虏后说:“剁头便剁头。“反正也是这意思。
上古时代,斩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为青铜毕竟软些,不够锋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也容易磨损,用起来更需要技巧,一些职业祖传的刽子手也应运而生。
所谓技巧,就是要瞄准犯人颈部的脊椎骨空隙,一刀下去,身首分离,要是砍得不准,就不一定一下子砍断,砍得半死的犯人挣扎呼号,场面自然显得尴尬,有时围观的人群会嘲笑刽子手的。有一种传说,讲清代要求对官位较高的犯人用钝刀,让其多受痛苦,那是不确切的。
历史上谁最早被砍头,恐怕无法考证了,被砍头的知名历史人物,也枚不胜举。
一、法律讲堂。
古代这种砍头的行为也被称为弃市,这种行为也被称为“皇帝和他的臣民一起抛弃他的意思”。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得被普通人看到,这相当于给数百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讲堂。尽管这种行为是极端的,但它是合法的,甚至是被鼓励的。
二、发泄老百姓的不满。
因为被砍头的大多都是贪官,百姓们之所以会去围观,就是为了想亲眼看着贪官被砍头,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古人去现场观看还有其它的原因。那就是这些要被执行砍头的人大多都是罪不可赦之人,所以每个人都想表达对这些人的不满。有的是剥削人民多年的贪官,这种人在去刑场的路上百姓们还会朝他丢鸡蛋等垃圾,这间接地让老百姓发泄了他们的不满。
三、对于好人和好官的尊重。
但如果被杀的人是好人或清官,老百姓就会来为这个人送行,必要时也会为他说情,这也是对被冤枉的人的尊重。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砍头,人们肯定会就会去观看。
事实上,现在是一样的。虽然不是当街行刑,但是当有一场火灾或当人们跳楼时,围观凑热闹的人那真是不少。大家都喜欢看热闹,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白厅前被砍头之后,围观的人们就蜂拥上前,掏出手绢蘸上血带回家作纪念。可见围观砍头,并不只是中国古代才有,外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国人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著称。然而,他们却特别喜欢看血腥与残忍的场面。古代在伦敦的泰伯恩行刑,都会有大量伦敦市民前往参观。为了方便人们参观,刑场管理当局还专门搭起了观刑台。观刑台上最好的位子,是要卖票的。据资料记载,有时这些位子供不应求。
更为奇葩的是,人们可以正大光明地跟老板请假去看杀人,而且老板不会不批准。为此,英语还有专门的表达法,比如,“去泰伯恩兜风”就是去那里的刑场看杀人,“泰伯恩的庄园领主”指的是行刑手,“泰伯恩的吉格舞曲”则是行刑本身。
围观是一种人性。不光中国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砍头的时候,整个刑场人山人海,沸反盈天。还有很多人拿着手绢准备去沾国王流下来的血。当时的欧洲人有一种迷信,认为贵族的血可以辟邪。几年前在法国还拍卖了一条在刑场上沾了路易十六血的手绢。
至于害怕和恶心,古代人的想法与现代人可有很大区别。
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现代的中国人也喜欢围观枪毙人,我个人认为都是一种好奇心理吧!自己也围观过枪毙人的现场,这简直是太刺激血腥过瘾了。
因为枪毙人一次跟一次的毙法不同,罪犯一人跟一人的死法丑态不同。以前一遇到枪毙人,要走数十里路去围观,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看枪毙人更刺激过瘾的事了,因为看习惯了也不会感觉到害怕恶心。
鲁迅曾在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古代的中国人最喜欢围观砍头。砍头显然并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不适反应。可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却反而那么喜欢围观砍头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老百姓去看砍头,其实首先是政府的一种有意宣扬。
我们来看看,古代政府选择杀头的地方,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比如菜市场这样人来人往的地方。而且,在把犯人押到菜市场去执行砍头之前,政府还会首先把犯人押解到闹市里去游街。敲锣打鼓,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街区。
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来看,让更多的人知道。
政府为什么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呢?目的就是要让政府的法律被更多人知道。事实上,古代虽然制定了法律,甚至把法律刻在钟鼎等各种器具上面,悬挂起来。或者是写在纸张上到处张贴,布告天下。但是老百姓真正去看的却很少,看了也懂不起。
而如果把罪犯押解到热闹的市场上去砍头,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对老百姓进行现身说法,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这样的行为,就是要被砍头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老百姓爱看砍头,其实是古代政府有意宣扬的结果。在这种有意的宣扬中,老百姓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有杀头的事情,就算政府不宣扬,也要涌去看。
这个人被砍头,自然是因为他犯罪。他犯罪,也就是损伤了一部分的利益。比如说杀了人,那么被杀人的亲属,心里自然是极端仇视这些杀人者的。
一些农民起义者,当他们在打天下的时候,就算是开仓放粮,也会损伤那些豪强地主的利益。损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当然心里就有了仇恨。同时,虽然他们没有对另外的豪强地主开仓放粮,但是他们这样做,也影响到另外一些豪强地主的安全,所以,作为同类人来说,当这人农民起义者被砍头的时候,他们当然也是很痛快的。
就算一些人与被砍头者没有切身利益,但是他们依然是义愤填膺的,依然觉得这是在报仇雪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同时也在思想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他们会把自己想法,强行灌输给老百姓,最终也就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想法。也就是说,只要统治者认为这个人犯罪了,老百姓也都认为这个人犯罪了。只要统治者认为这个人罪大恶极,老百姓也就认为这个人罪大恶极。统治者认为杀这个人是在报仇,虽然这个人与普通的老百姓本身无仇无恨,但是老百姓也认为这在报仇。
所以,看砍头,就是在快意恩仇,就是报仇雪恨。
鲁迅在文章里,为什么对那些爱看砍头的老百姓进行无情的嘲讽?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他们非常愚昧。他们把统治阶级强加给他们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思想,自觉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顺服地被统治者统治。如果有仁人志士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和统治者斗争,最后被抓捕砍头的时候,那些愚昧的老百姓,竟然和统治者一样的义愤填膺,甚至还要蘸牺牲者的人血馒头来吃。
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
虽然看砍头的人,和砍头的人,都同是人类。但是,由于人类本身具有竞争性,都想要打败别人,让自己成为人上之人。因此,当看到别人受难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特别的愉快。
举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件东西,觉得自己买贵了,心里非常不痛快,郁郁寡欢。但是,后来当他知道还有人买得比他还贵的时候,他突然就心理平衡了,不觉得这是一件让他郁闷伤心的事情了。
因此,当一个人看见别人被砍头,而他却好好地活着的时候,他心里其实也是非常愉快的。因为他觉得,丢掉性命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不管怎样,自己还好好地活着。这就是一种人的恶性张扬的表现。
(参考资料:《呐喊》等)
其实围观罪犯被砍头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古代的中国人喜欢看,就连西方人也喜欢围观,只不过行刑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东方是砍头、西方是绞杀,虽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用法制的形式强行剥夺其生命的权利。
北京有名的“菜市口”就是在公众视野内一个行刑的地方,只要是秋后问斩的罪犯,大多会集中在那里,从事职业的刽子手持吃明晃晃的钢刀,站在旁边等待行刑的指令,当监斩官看到午时三刻已到,就会下令刽子手行刑,这时周边围观的群众则会达到高潮。
如果没有“刀下留人”的救命稻草和奇迹的发生,跪在台上的罪犯就再也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古代的刑罚制度也是多种多样,被杀之人有可能暴尸街头、有可能被悬头示众,至于围观之人有没有不适感,可能第一次观看会有,不过因为好奇心和冷漠的心态,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刑场砍头的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的时候,对于广大的平头百姓们来说,甭管是文化生活还是娱乐生活,都是十分缺乏的。那个时候,别说是砍头杀人,就是两狗打架恨不得都会有人看。所以,谁要是能在现场看到过砍头杀人的场面,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聊天增添了谈资,还能够成为自己日后在人前炫耀的主要话题。只要和别人坐在一块儿,保不齐就会来上一句:想当初,我就在哪儿哪儿哪儿亲眼看见过砍头杀人的……
此种现象,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已经有过描写,请看:
“你们可看见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脖窝上直劈下去:“嚓!”
先生的描述,形象吧!
第二,便是好奇心了。即使在古代,对死刑犯都是押往刑场砍头,但是这样的场面也不是随时都有的。由于机会少,能够见到这一场面的人不多,所以也就加重了刑场砍头的神秘性,从而越发的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了。
第三,看坏人被砍,以图心中一快。那时,尽管被砍的人未必都是坏人,但是在皇权天授的影响下,帝王说谁是坏人谁就是坏人。哪怕像袁崇焕这样的人,百姓们不也在杀他的时候,都把他当做坏人来对待了吗!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会产生这么一个想法:好人他能被砍头吗?于是,也都想到押送犯人的路上扔点儿菜帮子、臭鸡蛋什么的。如果再能看看他们如何被砍头,那岂不更令人大快人心了!
另外,当众砍头,它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起到杀一儆百的示众作用。因此,官府杀人时也就不会阻碍人们去观看了。而看的人,受上述原因的驱使,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恐惧、恶心,便都争先恐后的抓住这一次机会,前往观看去了!
现代人也喜欢围观砍头。
如果死刑恢复公开处刑,信息一出,信不信全国(全世界)有无数人会坐飞机过来观看。要上直播,那人数实打实的10亿计。
所以喜欢围观死刑这事,人是不分古代与现代的,只是鲁迅的《药》太过有名,把麻木的人与“砍头”联系到一起,会使人觉得国民的劣根性。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是从野兽进化过来的,深层次沉睡着兽性。至于说那些”善良“的基因,应该没存活下来。剩下的就是从自然界中杀出一条血路的”野兽“,进化出了人这种高级一点的动物。
何止是古代,这样的死刑观礼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还仍然存在,并且是大范围的存在!
古代就不说了,光说上世纪80至90年代,体育场在上万观众的注视下对罪犯宣判死刑,然后大卡车将死刑犯拉到城市郊外的死刑场进行枪决。所谓的死刑场其实谈不上是固定场地,只是每个城市根据不同情况,将城外的一处或几处人烟稀少的地点用作对死刑犯执行死刑的场地。
毕竟你不可能跑到校园的大院里,当着小学生的面去打靶,也不可能跑到居民小区的楼下进行打靶,做这种事只能找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
但地广人稀,往往也意味着死刑场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人员聚集,所以在那个年代,当死刑犯被拉往刑场时,还会有大量的观众跟着刑车一块走,或者他们会提前抵达死刑场,提前找一个角度好的位置,来观看死刑犯被枪决。
记得十年前的一部港片电影《灭门》中,张兆辉扮演一个香港黑帮的伪钞犯罪首脑,他就是在内地购买伪钞硬盘的时候被抓,最后被判处死刑。行刑的时候,他就被拉到郊外的一个由体育场改装的刑场,然后再被开枪击毙,执行死刑的时候,体育场四周的座位席上还聚集了大量的观众。
当年电影上映的时候,还有很多观众还质疑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的人去观看死刑?但这并不是电影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现实和现状!
古代有砍头和腰斩,甚至还有更加残忍的凌迟,即便是现代相对人道的枪决,由于要开枪爆头,被子弹命中的死刑犯,他们的脑袋通常会被打成炸开的西瓜,满地都是鲜血和脑浆。
正因为如此,在某部连续剧中,一队军人在观看死刑前被故意安排吃豆腐脑拌辣酱。观礼结束后,再回到食堂的他们看到桌前丰盛的菜肴,再想起刑场上看到地面流满的“辣酱(鲜血)”和“豆腐脑(脑浆)”,他们当场恶心的呕吐不止。
可既然这么恶心,大家为什么还是喜欢去观看死刑?答案其实也是非常实际的:图个新鲜呗,毕竟大家没看过!
就像很多人喜欢看恐怖片和一些残忍的禁片一样,因为没看过,所以特别想看,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在心理上有这样的猎奇需求,就想追求这样的刺激和感官,那么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的前往现场进行观看。
如果每个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思想,那恐怖片一类的电影市场早就要倒闭了!
不过,除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之外,个别人也有着其他另类的需求:
1、倘若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曾经了解过他们的罪行,且深恶痛绝地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得到死刑处理的群众,他们是非常乐意前往现场去观看这些罪有应得的人去接受惩罚的!
例如1948年,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杀害211名无辜平民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这两个日军百人斩军官在经过审判后被判处枪决。执行死刑的当天,现场围观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人山人海,当看到二人被爆头,全部面目全非地倒在地上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感到恶心和可怕,只会感到大快人心!甚至事后每每想到那样的画面,大家也只觉得痛快!
2、封建残留的思想,人血馒头和吃肉的故事。
在封建时期,由于长期流传馒头蘸人血可以治疗肺病的虚假谣传,很多患病者的家属经常会在刑场出没,他们通过收买行刑人的方式,以在事后获得人血馒头,来救助自家患病的亲人。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一块团灭!
更有一些极端者,他们将分食死刑犯的人肉当成治病的药方,或者是发泄愤怒的渠道。所以他们也会经常出没于刑场,来寻找这种如同野兽吞噬的行为。
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悲剧的人物,当然就是明朝的袁崇焕,除了自己的头颅之外,头部以下的所有部位被围观的明朝群众啃食一空!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犯了死罪,可是要砍头的,这种刑罚特别的残忍,而且很血腥,让人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那为什么在杀头的时候,古人却非常的喜欢围观呢?难道他们就不觉得实在是太恐怖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古代为什么要采用砍头之刑,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看得最多的古装剧应该就是清朝剧了,因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古代了,在这些清装剧里面,也经常有杀头的场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六君子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砍头这种刑罚,早在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那个时期就被正式的列入法典
古代对死刑犯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刑罚是因为简单、干脆利落,头是人类最重要的部位,砍下去就能很快的毙命,再说那个时候又不像现代,有枪支可以用来枪毙,所以他们往往就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
但是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看到要午时三刻才斩首,北京的宣武门前有一个菜市口,就是最闻名的杀头之地,之所以叫做菜市口,那是因为在清朝时期,这里就是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
所以平时就热闹非凡,要是遇到杀头的时候,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戊戌六君子,就在这里被斩首的
电视剧里面经常都是在午时三刻斩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这样的,斩首罪犯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午时三刻只是其中的一个时间段而已
不过在民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古人认为午时三刻,太阳当空照,是阳气最鼎盛的时候,被斩首的罪犯可能戾气很重,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来化解他们的戾气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为什么砍头的时候古人最爱围观呢?
在古代砍头的时候,官府不但不阻止老百姓围观,还会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比如北京著名的菜市口
就是因为人多,能起到“杀鸡敬猴”的作用,砍头的时候是非常血腥的,因此,让老百姓来围观,就能告诉世人,如果犯了死罪,下场就跟他一样,有一个词语叫做斩首示众,其实就是统治者用来威慑众人的,让他们不敢犯罪,或者说不敢跟统治者的决策对抗
因为有些时候好人也会被砍头,比如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他们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者,却被慈禧太后残忍的杀害了,原因就是跟慈禧的主张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本来就喜欢凑热闹,因为我们都是群居动物,特别的喜欢给跟风,甚至会跟着别人一起起哄
而且不但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人喜欢凑热闹,法国的路易16上断头台的时候,同样有很多人去围观,每个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杀头这种事情,自然会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根据我父母的讲述,在几十年前,有人犯了死罪,就会举行公审大会,穿着白色警服的警察,押着死刑犯来到了村子里面进行公审大会
当时围的水泄不通,好几个村子的人,听见消息都自发的来观看了,所以好奇、凑热闹、围观,不仅仅是古人的专属,当今的人们也特别的喜欢围观
而且枪毙的时候,围观的人更多,一点也不比古代少,现在只要哪里发生了车祸,哪个商场开业了,有人在街头表演胸口碎大石等等,照样会引来大批人围观
只要人们看见那里有一群人在围观,基本上都要凑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不分古人还是现代人,也不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只要是人都有这种心理,甚至有些时候,动物也会有围观
(欧洲人围观砍头)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面,只要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到自己的头上,就喜欢凑别人的热闹,就像一个成语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砍的不是自己或者亲人,要是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家亲人的头上,哪里还有这种心态去围观,而且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有一些人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就非得想去看一看
还有古代砍头的场景比较常见,所以他们早就习惯了,因此也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围观砍头的人都很放松,因为受到惩罚的是别人,自己则是处于一个非常安全的状态下,加上对死亡的好奇,想不去围观,你的双腿都不听使唤
就是杀个猪都有大批人围观,更别说是砍头了,古代被砍头的不乏一些大奸大恶或者贪官污吏,这些人欺压百姓,早已经让人深恶痛绝,而且在囚车出来的时候,百姓可以对着这些恶人扔菜叶子或者咒骂,于是就能发泄心中的不满
他们看着自己非常厌恶的人被砍头了,简直大快人心,这些贪官污吏压迫和剥削老百姓多年,人们早就希望他得到应有的惩罚了,所以一定要去看看他被杀头的场景
但是被砍头的,不一定都是坏人,还有一些是好人和清官,他们只是遭到了别人的陷害,或者政见跟皇帝不同,因此被判了杀头之罪,但是老百姓知道他是一个好人,是被冤枉的,所以就会自发的去送行
总而言之,围观不仅仅是古人的通病,而是全人类都这样,到了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只要有一个明星出席活动,就会引来成千上万的人围观,哪怕你不认识这个明星,看见这样的场景,也忍不住上去凑热闹,甚至连车祸现场,也有人去围观,但是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到交通,耽误救治,另外一方面,场面太血腥,恐怕会让你留下一辈子的阴影,有些人还因此得了抑郁症,所以别什么事情都要去凑热闹
人除了喜欢凑热闹之外,还有一个本性,不希望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的头上,所以有句话叫做凑热闹的不嫌事大
因此古人喜欢看杀头,一点也不奇怪,反正砍的又不是自己的头颅,要是遇见了欺压自己的贪官,还可以朝着他丢菜叶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看见这样的场景,心里面特别的平衡,所以他们就喜欢去看看到底砍的是谁的头
围观,无非是看别人笑话,庆幸刀没有落在自己的脖子上。
心理的满足而已。
就像看恐怖片一样,很害怕,头上蒙着被子,瑟瑟发抖地看,他不害怕吗?肯定是害怕的,那他为啥还看?
越怕越看,庆幸那恐怖的东西还没有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就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讲到:
出自鲁迅先生作品《藤野先生》。
原文相关部分摘录如下:“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里,是一种麻木,只有看这些场景才能激发起那些人一点心理的涟漪,感觉兴奋,多巴胺分泌达到峰值。
这是一种病态,但当事人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乐此不彼。
浑然不知自己在看血腥和杀戮,只知道这能让自己有一点兴奋的感觉。
不论是非,只要不是自己就非常庆幸。
是不是这样的呢?
俗话说嘛:麻子没有长在自己脸上最放心!
就像喜剧小品,当无法针砭时弊的时候,最大的包袱就是演员之间互相贬损,这在行当里还有固有的名词,忘记叫什么了。知道的朋友告诉我谢谢!
但是往往就是你看到那个人比你傻,不如你,你就觉得很舒服。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真的占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这样。
围观,顾名思义,不是一个人才能围起来,观和看同意但有不同,对内为观对外为看。
总有比较自己,庆幸自己的皮袍下面的小还没有被发现。
甚至成为自己的谈资:“老z见过砍t”!
呜呼哀哉,可怜可怜!
我们这里大概是一九九几年,有个女的好象是槐奇岭档当山的。谋杀亲夫把尸体肢解,后来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当时看的人无需组织。人山人海。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杀鸡。杀猪。也有人看。其实就是看一个人死的过程而已。当然不存在所谓恶心。如果看得多了以为常。其实人和动物也没有太多区别。人死就是断气。心跳停了。屠宰场杀猪。把刀捅进猪的心脏。猪血放干。就象人喝醉酒了。倒地死亡一个样。所以人们去看了以后。就对以后自己怎么去的。有个初步认识!
在古代文化生活比较枯燥,砍头是件大事,国人喜欢看热闹,古今亦然。当然,让民众围观极刑,还有官府起到杀鸡骇猴,教育民众的目的。
砍头也叫处斩,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判决分为立即执行(斩立决)和秋后执行(秋后问斩)两种。
在古代,平常百姓犯法,不过是打个板子,上个木枷,只有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杀人放火、不孝奸淫)的大案,才判处罪犯斩刑。
不管什么时代,中国老百姓只要不牵连到自己,都愿意看热闹,尤其遇到这种几年不遇的大案、要案,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一个案子从发生到宣判在老百姓心中并不算完结,就像看故事,看了开头,就想知道结尾。砍头大案也一样,只有等到犯人人头落地老百姓的心里才踏实。
在法场中观刑的同时,还可以品头论足,述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何乐而不为?如果遇到哪些穷凶极恶、祸害民间的死囚,还可以装成正义之士,朝犯人扔些烂菜叶、臭鸡蛋,甚至啐一口口水多带劲。
至于处刑时的血腥场面,有这么多人在谁还害怕啊!这时,惊奇的心思大于惊怕,大致当成一种娱乐节目来欣赏了。
除了百姓自发的围观,还有一种是官府要求百姓观看,为了是恐吓民众,让他们知道有些罪行犯不得,看到这样血淋淋的例子,以后再遇到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记得上学时,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讲得是“带血的馒头”可以用来治肺痨,遇到杀头行刑时,要准备好馒头,靠近刑台,当人头落地,人血喷出时,热乎乎的药效更好。
当然,现在知道这是愚昧无知的行为,但在古代,像是因为有类似这种需求而来围观砍头的人还是有的。
现在也依然喜欢围观,只是看不到砍头了。
看看交通事故还是可以的。
大街上你只要是车撞车,车挂人了,买菜大妈,遛狗大叔立马就停住脚步,摆出吃瓜群众阵势,聚众呈观望状!他们什么忙也帮不上,也不想去帮,只是把大脑的12核全开去记录汽车碰撞后如何变形,是否报废?人被撞倒后,压没压成饼,惨叫与否,是否与车主不依不饶,是否最终演化成拳打脚踢?待看到相安无事,握手道别,长叹一口,失望而归!
这是我们的一种劣根性!喜欢看热闹,而且不怕事儿大!什么恶心不恶心的?越是恶心越是刺激内心阴暗魔鬼的兴奋神经。什么叫害怕?没轮到自己身上的痛都不用害怕,只管围观,只管暗自取笑罢了。
我曾听爷爷讲,他小时候住在离刑场有十多里的地方,每年处决犯人,大家都奔走相告,仿佛过节一般。
到了那一天,大人小孩,赶大集似的,激动不已,很多人天不亮就出发,就想找个观看的好位置。
那一天,鞋子踩丢了的,钱包被偷了的,女子被揩油的,甚至还有位孕妇被挤得流产的。但人们兴高采烈,毕竟没错过这一年中最大的乐事儿。
而那段行刑时的情景,被人们排练成各式各样的故事,在各个场合眉飞色舞地讲着。
其实,这也怪不得过去的人冷酷无情,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再加上当时统治者刻意为之。
一、鼓励百姓围观砍头,是官方巩固统治的需要,是普及法律的需要。
任何朝代的统治者,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长治久安,防止百姓揭竿而起。如何震慑四海,安抚天下?
杀死敌对者或蓄谋造反者,并将他们公开砍头,并“邀请”更多的人观看,可以宣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决心,并警告那些“蠢蠢欲动”者,以儆效尤。
而公开严惩那些荼毒生灵祸害百姓的恶人,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地树立起统治威信,赢得民心。
在那个年代,围观砍头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普法方式。成千上万人的聚集,血腥残暴的场面,生死瞬间的感喟,让死刑场面震撼人心,形成强烈的记忆。还有比这更能唤起人们对法律敬畏的方式吗?
所以,几乎所有朝代的所有地方,一旦要处决犯人,必然会早早贴出通告,广而告之,让各色人等集体“倒计时”,准时围观。
古代处决犯人的时间大多定在秋天,即“秋后问斩”。这是为何?除了秋天有肃杀飘零之意外,也因为秋天老百姓忙完农活,有空去看杀头。可见统治者鼓励百姓围观砍头的苦心了。
二、死刑方式残忍多样,释放、满足人类的某种凶暴天性。
古代的死刑像烤刑、车裂、凌迟、腰斩等,其惨烈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就连最常见的砍头也惊心动魄:刀光一闪,人头落地,热血喷溅,阴阳两隔。人们在惊呼的同时,却享受着某种奇特的快感。
这种处置生命的极端方式是否与人类的天性有着某些联系?
我认为,在洪荒年代,人类茹毛饮血,为了生存,像其它野兽一样,有着某种暴虐、嗜血的天性,只不过进入文明时代,这种天性被人伦、道德和法律钳制,沉睡在潜意识深处。
而观看处决犯人,恰好能把这种天性合法地释放出来,相当于让身体内的“魔鬼”出来透个气,以缓解生命中那些不可名状的压力。
翻看西方历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其实和我国古代人一样,对于围观极刑也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人类某种粗暴的天性使然。
三、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淡薄,缺少同情心,视围观行刑为乐事。
一部古代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血淋淋的杀戮史。朝代更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相当大部分人不能寿终正寝而死于非命。
在大众集体意识里,人生无常,朝不保夕,是一种常态,人们视生命如草芥,逐渐形成一种冷漠的看客心态。
那年头,人们没有其它娱乐方式,看处决犯人成了最大的乐趣,跟看杀猪宰羊没啥区别。
至于说围观砍头害怕吗,恶心吗,肯定会的。记得读书时老师领着我们去看人体标本,我当时就吐了,两天吃不进饭,更何况砍头那种血腥恐怖的场面哩。
但因为成千上万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壮胆,恐惧心理可能不那么强。恶心肯定会有的,但比起人们的猎奇感,又算得了什么。
随着社会法制文明进步,人山人海围观砍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那种场面恐怕也只有在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了。
一是正当的公开执法行为,二是围观的人都有足夠的心理准备,所以,产生害怕、恶心的人不多。我只见过一次枪毙人,而且是6个。69年9月,洛阳市。与几个小伙伴在洛河游泳后,忽见开来一队軍車,停在洛河边,押下6个被五花大绑的犯人,在河滩边,面对水一字跪下,行刑的都是軍人,用的是长枪,距犯人约4~5米,一声令下,枪响人倒,而且是清一色的嘴啃泥。之后,有人上前拍照,大概还有检尸吧,但没有一个補枪的。。軍人列队上車扬尘而去后,这边一窝蜂的人(家属?)有用担架的、用小车的,把尸体拉走做鸟兽散,事去人空,历时也就十多分钟的光景。这次偶遇,只是觉得多了点见闻,从来也没有害怕和恶心过。
因为被砍头的大多都是贪官,百姓们之所以会去围观,就是为了想亲眼看着贪官被砍头,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小时常常听爷爷说起,一旦有人犯了错误,比如偷了东西,打架骂人等触犯法律的一律拿来批斗,被一大帮人扔鸡蛋,石头,脚打拳踢等那种场面只一样。
虽然我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不怕这种场面,不过他们去现场围观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受朝廷鼓励的,地方官员也会鼓励人们去现场观看。
其实现在也一样,虽然行刑的人我们不能围观,但是比如在哪里出现了火灾,或者是跳楼之内的,人们还不是照样会去围观,都喜欢热闹看稀奇,谁还在乎恶不恶心,况且这么多人一起看,也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害怕和恶心,在古人想法是不存在的,什么将围观刑场变成了一种乐趣。
我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我曾经看过枪毙犯人的真实过程。当时看完以后我就后悔了。
那是发生在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刚吃了中午饭,有一个邻居就风风火火的去找我,让我和她一起去看杀人现场。我当时被她的话吓了一跳!她赶紧解释说,有警察押解着犯人到了村外,要在那里对几个杀人犯执行枪决。
枪毙罪犯这种场景,我只在影视剧中看到过,在现实生活中,还从来没有见过。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就跟着她一起去了。
在通往村外的路上,有好多人,他们也是去围观的。
我们赶到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男女老少都有。当时警察已经把犯人押解到了现场。
有三个犯人跪在地上,他们的头上都带着黑色的头套。在他们身后站着三个端着枪的警察,随着一声枪响,三个犯人倒在了地上,血从枪口处流了出来…
几个警察把三个犯人的尸体装进了袋子里,拉上了拉链…
回家的时候,我一路呕吐,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个下午,满脑子都是当时的画面。
一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看着桌上的饭菜,也没有胃口吃,端起碗来,又放下了,实在是吃不下去。又过了好几天,心情才好些了。
古时候的刑法更残酷,那些围观的人看了以后,可能会连着好多天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吧!
古代的中国没有枪,对死囚犯处以极刑时非常残忍,全过程惨不忍睹。不管哪里镇压人时,都是枷锁镣铐,五花大绑,砍头示众。
对于处决犯人砍头干净利落,对名盛大鼎的犯人还要把人头挂在城门上,以示王法之威。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我们透过看电影和小说就知道答案。这里面不能单纯说喜欢,为展示法律尊严,必须以公判形势来维护权益和震慑犯罪。
对死犯砍头不带血腥味的人做不到,这些人都称刀斧手,刽子手,人屠夫。喜欢围观砍头是对凶犯的嘲笑,也是难得一遇的机会,死犯都是罪大恶极,能亲眼目睹凶犯的下场。古代也有怨假错案,走上法场时也有人围观,那种心情就不一样,都是对死者的慰籍,护送死者最后一程。当然,不管是什么人都是一条生命,处决时围观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慰。
围观时感觉害怕和恶心,都是心里反映,看你是带着什么心情去围观的。有种是自愿去的,有种是被迫去的,好奇的人什么都不怕。记得还未撤区并社的时候,区里开公判大会,枪毙一名畜生父亲,拉到小山垇,设武警为警界线进行枪决,围观的人不计其数。
看热闹不嫌事大。现在要是告诉你一个大热闹,说不定你早就带着你的小马扎,磕着小瓜子围上去了。他们有的人都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又怎么会感到恶心呐。
现在有吃瓜群众,古代的吃瓜群众也和今天的一些吃瓜群众一样,都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凑。
其次,砍头的地点本身就是十分热闹的地方——菜市口。县衙的人将人关在囚车里,游街示众,故意宣传犯人的罪行,来引起人们的憎恨。
这些犯人,可能本身犯了众怒,引起人们的公愤,也可能是县衙为了引起人们围观而故意夸大,来起到对人们的震慑作用。
古代,一部分百姓的麻木不仁,他们对一些子虚乌有的封建迷信深信不疑,连鲁迅先生都在文章里写到了古代处决犯人的人血馒头。
春暖花开了,看热闹不如去踏春了。
围观猎奇是动物天性使然。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中国古人喜欢看砍头,中世纪西方人一样喜欢看杀人。这样就暴露了动物的本性。
看同类被血淋淋的砍头,当然会感到害怕和恶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猎奇的心理和人多势众,消解了这种恐惧和厌恶感。人类从骨子里来说,还残留有动物的属性,才有穷凶极恶的犯罪行为发生。故看砍罪犯的头,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厌恶,还有动物般的快感。
人类只是被理智的约束,和后天不断的学习,才逐渐摆脱了野兽劣根性成为了人、但兽性的本能却深深的埋在心底。古代杀人砍头,都要广而告之,听说这事人们会一传十十传百,这就是心底的天性使然。看砍人家的脑壳,既能得到刺激,还能愉悦自己何乐而不为耶。
中世纪的外国人一样喜欢看杀人。如哪儿有绞刑斩头一样的人山人海。这是人类的劣根性之所在。古代官府杀人要公告在某日某处砍头,现在处决罪犯也有布告和处决刑场,可警示民众增强法律观念,当然也有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本文由作者:蘇小傻 于 2023-03-2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0676542046732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