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位皇后,她应该就是刘邦的夫人吕雉。
咱们从后来吕雉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大概可以推测:吕雉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当然,吕雉跟60年前在秦国当丞相的吕不韦是“八竿子打不着”!
但是,这个两个姓吕的人,他们都成为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提起吕雉,许多人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恶毒丑陋的悍妇形象,想起她将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做了“人彘”的残忍行为,将她认作是蛇蝎心肠的女人,对这个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深恶痛绝。
然而,我们发现一代史家司马迁对她的评价却极高,说她在位期间“政不出户,天下晏然”!
那么,吕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为什么要嫁给刘邦呢?
事实上,年轻时的吕雉,也生得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伶俐,性格活泼好动,尤其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很是招人疼爱呀!
不知是什么缘由,这个吕雉二十多岁都没有找到婆家。
按秦朝十三四岁就出嫁的民俗,吕雉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了。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只金凤凰怎么就嫁给小人物刘邦了呢?
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了看看吕雉与刘邦的天作之合!
说句实话,乱世脑袋都可能没有了,还过什么安生日子?
吕太公的眼光很长远,秦人暴政,乱世将至,自己家族中得有几个狠角色,才能够安身立命。
于是,吕太公先是把大女儿吕雉嫁给混混刘三儿,又把小女儿嫁了个杀狗的樊哙。
事实上,刘三儿的父母,却很为这个混账儿子犯愁,他不像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样肯下地干活,每天喝酒吃肉,也没个安生的地方。
如今年都四十多了,谁知道他竟然骗到了一个美人媳妇回来,因此他们对这个新媳妇大为欢迎,指望这个新媳妇能够为刘家带来好运!
后来,吕雉乐天知命地过起了这样的日子,她不但生下了一对儿女,同时对刘三儿的酒肉朋友,亦是大方招待,令得诸人对这位大嫂感佩不已!
以至于在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吕雉遭遇太子废立危机之时,众兄弟都要是力保这位大嫂,使得刘邦也无可奈何。
话又说回来,想当年,跟着刘邦是要准备吃苦头的。
在婚后的日子里,刘邦在一次酒醉后放走囚徒而逃亡,守在家中养儿育女的吕雉却被牵连入狱,受尽牢狱之苦。
后来,她被释放出狱之后,吕雉不但要撑起整个家的重担来,还要应付上门的官差滋扰,还得偷偷地带衣物和粮食送给山里的刘邦。
可见,吕公的判断是正确的,乱世就要来了,把女儿嫁给刘邦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考虑!
想当年,吕家确实不是小门小户,至少在沛县也算得上显贵之家。
所以,吕雉可以说是一位公认的大家闺秀。
那么,吕雉嫁给刘邦就是典型的“下嫁”,首先刘邦是农民出身,好吃懒做还是个酒色之徒。
其次,刘邦当时职务很小,据史书上说,他只是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职务是泗水亭长,也就是一个村管治安的警察。
与此同时,刘邦还比吕雉大了整整15岁。
也就是说一个40多岁成天不务正业、花天酒地的登徒浪子,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显贵美女!
这个也是一种乱世佳人的归宿吧!
事实上,吕家已经是个没落地大户人家,但吕雉的父亲却精通相面之术,交游广阔,在江湖上挺吃得开。
事实上,吕老爷共有两儿三女,却独对自己的次女吕雉宠爱有加。
据说,根据面相,吕老爷“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这个老爷子是打定了主意:我的女儿是非贵人不嫁。
酒香不怕巷子深,吕家还在山东时,吕老爷的朋友沛县县令听说:吕家的小姐能干,且有旺夫相,就向老朋友提亲,打算娶她做儿媳。
这样好的婚事,这个吕老爷却一口回绝。
其后,又回绝了几门不错的婚事。
于是,吕大小姐就这样被剩下了。
有一天,吕老爷来到县令的府中赴宴,遇到了前来混吃混喝的小流氓刘邦。
为了面子,刘邦大言不惭地称自己已经“贺钱一万”,而且还恬不知耻地端坐“上座”。
此时此刻,这个善于相面的吕老爷居然认定:刘邦将来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宴席散后,他拉着刘邦,非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吕公拉住刘邦说: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
刘邦一听,心想还有这种好事,赶紧答应下来。
刘邦虽然觉得奇怪,但送上门来的媳妇,当然不会推辞,他立即就对着未来的老丈人倒身下拜。
刘邦也紧跟着吕老爷回家娶媳妇,没想到吕雉的母亲不干了。
她怒斥吕公说:你整天说我们家闺女是宝贝,人家踏破门槛,你都不许,现在居然要把她嫁给那个老流氓。
吕老爷淡然一笑说:
此非尔女子所知也!
也就是说,这些婚姻大事情,不是你这个女流之辈能明白的。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门不当,户也不对的婚姻。
而在吕公看来,这个可是吕家重新获取大富大贵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刘邦就是一只非常有前途的潜力股呀!
刘邦不过是为赚顿酒饭吃,送了一万钱的空头人情,倒白白赚了个媳妇回来,他真是喜不自胜了。
刘季当下拜谢了岳丈,订了迎亲的日子,便告辞回去了。
刘季走后,吕公把订婚之事与妻子说了,他的夫人十分恼怒。
原来,吕公有两男三女。
两男是吕泽、吕释之,在这兄妹五人中,吕公认为吕雉最有福相,生得又最漂亮,爱之如掌上明珠,不肯轻易许人,连沛县令求亲都拒绝了。
现在他却许给了不务正业、好说大话的刘季,年龄也大了十多岁,好似一朵鲜花插在牛粪堆上,好不叫人恼怒。
吕公最后却对夫人说:你们妇道人家懂个啥,这门亲事我做主了!夫人拗不过丈夫,只好把爱女吕雉嫁给了刘季。
说白了!对于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虽然吕太太不答应,但在古时候都是父亲、丈夫说了算,于是吕雉和刘邦不久便结婚了。
吕公则是让女儿先嫁过去再说,免得夜长梦多!
吕公在单父是一位有身份的乡绅,但因与当地的一位豪门结怨,于是吕公便携全家投奔好友:沛县的县令。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照例都去送礼祝贺。一般的小吏送礼金都不满一千钱。
这也说明这个吕公很富裕,结交的朋友都是有钱人家!
刘邦当时是沛县的亭长,气派却着实不小,明明身无分文,却偏偏要在名帖上写着“贺礼一万钱”!
名帖递了进去,吕公看了大吃一惊,赶紧到门口迎接,吕公还以为是一位大公子!不曾想竟是一个玩笑。
这个吕公心里琢磨,这个刘邦如此大度!想必也是有些来头。
而自己的女儿,也是女中豪杰,喜欢“歪门邪道”的权术。
经常跟他学一些望气的道术!
后来,刘邦与吕雉结婚,刘邦随处迁移,踪迹无定。
不料吕雉却带着子女,一下就找到了刘邦。
刘邦惊问原委,吕雉说无论你避在何地,上面总有云气盖着,我善望云气,所以知道你在哪里?
刘邦欣然说竟有这事?
我听说秦始皇常言,东南有天子气,所以连番出巡,莫非我刘邦独能当此么!
云气之说当然不存在,这显然是吕雉耍的一小花招。
这也说明,吕雉和他父亲吕公都是一路人,都有混江湖的本事。
既然如此,吕雉估计也是喜欢英雄好汉!有意嫁给刘邦。
皇帝患难与共,在打出一个汉家天下的同时,她也磨炼成为有胆有识的女中丈夫。
总而言之,吕公看好刘邦!
吕公善看相,在酒席之间细看刘邦乃一贵相。他生得相貌堂堂,高鼻梁,美须髯。他认为刘邦相貌贵不可言!
在他眼里,这位浪荡穷鬼的面相却是贵不可言。
吕公不仅容忍刘邦白吃一顿,而且不顾老婆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把家里的黄花大闺女白送刘邦。
吕雉也是女中豪杰,冥冥中她也相信刘邦会龙飞九五,会鲲鹏展翅,于是就开始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生活。
她与刘邦育有一子一女,男孩叫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女孩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
一句话,刘邦要走运了,吕公也识相了,吕雉要嫁人了!乱世佳人相遇不易,所以就此促成一个婚姻。
一起品读大汉人物,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
吕雉嫁给刘邦,女神嫁屌丝,看似极其不合理,但是存在即合理,放在当时当地情况下还是合情合理的。
《史记》、《汉书》记载,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虽然这两本正史史书都以同样的方式记载了是因为吕公看出刘邦天生贵相才将女儿嫁给刘邦的,但是史书毕竟是后人写的,而且有加工美化、神话刘邦成分,完全不足信。
下面小编个人就谈谈自己的猜测:
1、现实的选择。据《史记》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吕家是因为躲避仇人才来到沛县的,吕家虽然是有钱的人家,但是现在迁家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不被本地欺负,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本地的地头蛇联姻。而刘邦作为本地的流氓头子,他自己本身是个亭长,并与县令的手下萧何交好,与刘邦联姻无疑是强强联合。
2、霸王硬上弓。流氓头子刘邦可能散播流言败坏吕雉,最后弄得吕公不得不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
3、躲避进宫。当时秦二世广修秦宫(即史书上所说“阿房宫”),广招天下美丽女子。为了躲避征召进宫,吕雉不能再等,只能退而求其次迅速嫁人,就这样嫁给刘邦。
4、大龄剩女。吕雉可能是大龄剩女,而且容貌并不出众,因此尽管吕家很有钱,但是有钱公子看不上他,高不成低不就,就这样便宜了刘邦。
5、确有大志。刘邦在吕公的酒宴上大喊“贺钱万”,确实很有胆量与魄力。在看到秦始皇出巡时阵容豪华,非常气派,不禁喊出“大丈夫当如此”的话,可见刘邦的志向不一般。在当时那样暗潮涌动的时代,吕公将女儿嫁给这样有大志向的、有前途的人,无疑是明智的。
吕雉之所以嫁给汉朝的开国皇帝,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父母之命。刘邦虽然不学无术,一直混迹于江湖,长年当地痞恶霸,但他有个人的特长,他为人大气,善于交际,很多人都和他成了好朋友,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公务员出身的萧何对他马首是瞻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也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谋到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泗水亭亭长。
也就是这个小小的职业,使得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高层"人次,也为他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吕公认识刘邦也是在这个时候。当时吕公为避仇人而来沛县,并举行了隆重的乔迁之宴。县里所有的达官显贵都去了,刘邦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别人都送上重礼,唯独刘邦打了白条。但却受到吕公的厚爱请为贵上宾。席上刘邦高谈阔论,威风八面,风头享尽。退席时,沛公叫住了刘邦,主动提出儿女亲家之事。吕公之所以相中了刘邦,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刘邦长相"奇"。奇到什么地方了呢?史书记载4个字:一脸龙相。就是说,一看面相就知道将来是大福大贵之人。吕公阅人无数,目光如炬,把女儿嫁给这样相貌不凡的人,他觉得心里坦实。
第二,刘邦有气魄。刘邦不但能说会道,交际能力超强,而且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和气魄,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超脱凡人的。再加上他好歹也是一个亭长,比普通人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
吕公相中刘邦,主动提出婚约,在古代封建社会,奉行"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也是吕雉嫁刘邦的重要原因。
二是时不我待。吕雉出身富二代,家里富的流油,然而,正是因为她眼光太高,担误了婚嫁。
野史记载吕雉是28岁左右和刘邦成的亲,是个超级大剩女。要知道那个时女孩子一般十四五岁就结婚生孩子了,吕雉已是另类女。
而正史之中并未明确记载吕雉和刘邦成亲的时间和吕雉的年龄,以及刘邦和吕雉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历的出生年月。然而,对他们的二儿子刘盈却记得很清楚,生于公元前210年,这时刘邦已经46岁,吕雉31岁。鲁元公主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吕后掌权时,为了亲上加亲,让11岁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18岁的儿子刘盈,两人相差仅7岁。如此推断,鲁元公主如果16岁才成亲,那么吕雉则也已经23岁了。 因此,可以断定,吕雉嫁刘邦前已是超龄大剩女了。
为避免高不成低不就,吕雉屈嫁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问题的最正确答案,只有吕雉知道,可惜,她生前并没有写下这个答案,因此再也得不到正解了。
今人的所有回答,只能从相关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即使靠谱,也只是今人的腻断而已。如果用最简单方法去解答,答案也很简单,或许更贴近真实。
首先,吕太公看中了刘邦这小子。父母之命,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法则,吕太公饱经沧桑,阅人无数,必能透过其表,看透本质,认定刘邦是一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男儿,把女儿交给他,可以托付终身。对于父母来说,为女儿找个终身伴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次,吕雉对刘邦是真正的动心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天下人都说刘邦是流氓,但在吕雉眼里,刘邦则是最可心可意的男人,跟刘邦在一起,就是舒坦,彻头彻尾的开心。吕雉是一位个性很强的女性,不是自己打心眼里喜欢刘邦,即使父母相逼,她也不一定顺从,逼急了,弄不好还会死给你看!
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刘邦自身的英雄豪气。秦始皇在万人簇拥下巡游各地,项羽指着他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内心的抱负,“大丈夫当如斯!”只有刘邦,才能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故乡!”刘邦的英雄豪气,绝不会凭空而来,一定是在少壮之年,便初露锋芒,而吕太公与吕雉父女都被刘邦的英雄豪气征服了。
所以,吕雉死心踏地嫁给刘邦,不会嫌弃他的出身卑微和家境贫寒,也不可能算到他就是大汉天子,将来独掌乾坤,而是看中了他这个人!答案就这么简单!
富家女嫁给贫苦子弟,其实在这在两汉时期是一种风气,并不是说刘邦是一个特殊的事例。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可以举出同时代的例子,也可以说出两汉时期的案列。
比如和汉高祖刘邦同时期的人物,张耳和陈余。
张耳此人原本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人,年轻的时候曾经脱离自己的名籍而逃窜到外黄这个地方,刚好此地有一个富家大户,这个富家大户有一个女儿十分漂亮,当时这个女儿正在守寡。富家女当时想要再找一个男人做丈夫,就去找她父亲的门客帮忙看看,这个门客刚好了解张耳,于是就推荐这个富家女嫁给张耳,于是张耳就成为了外黄当地富家大户的乘龙快婿。富家女子嫁给了张耳后,把自己的家资送给了张耳。张耳由此招揽四方游侠,最后还成为魏国的外黄县令。
陈余也一样出生于大梁,但是陈余和张耳的游侠气息不一样,陈余此人喜欢儒家学说,曾经数次游玩赵国的苦陉,当时也有一个富家大户叫做公乘氏觉得陈余这个人不同寻常,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余为妻。
到了东汉时期这种事情更加的多。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刘备在徐州时期,曾经被吕布夺取徐州,流落到海西县,是当时的徐州家资亿万的大富豪糜竺把自己的家资贡献出来给刘备,而且还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妻。
比如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吕范,少年的时候当在家乡细阳县当县吏,吕范本人的样貌长得很帅,同一个县的富豪刘氏,当时家里有一个女儿就长得很漂亮,吕范当时就向刘氏提亲,刘氏的老婆就很讨厌这个贫穷的小伙子,就不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刘氏却说:“我看吕范此人也不会一直是一个贫穷的小子。”于是就把女儿嫁给吕范。
再比如陶谦,陶谦时丹杨人,当时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当时同县已经退休的苍梧太守甘公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了陶谦,觉得陶谦长得不同寻常,于是就把他叫住,两人同车而行,路上两个人交谈的十分顺心,甘公觉得陶谦这个人不错,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陶谦。当时甘公的夫人得知这个消息,十分生气,对甘公说:“我听说陶家那个小子嬉戏无度,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他?”甘公救说:“陶谦此人样貌出众将来必成大器。”
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亭长,而吕太公是沛县县令的好友,因为躲避仇杀来到沛县。沛县县令为此举办了一场宴会欢迎吕太公,刘邦在门口于是也想参加这场宴会,于是他让给吕府的门人写了一个通刺,写着一万钱的贺礼。这个通刺送到吕太公的手上后,吕太公很吃惊,于是起来在门口迎接刘邦。吕太公此人擅长相人面相,他当时觉得刘邦的面相不错,于是把刘邦引到了上席入座,这个宴会上萧何被沛县县令安排做主持,萧何就说刘季(刘邦原名)这个人总是说大话,很少成事。宴会上大家喝酒喝得很开心,于是吕太公仔细观察刘邦,在刘邦喝酒的时候,吕太公对于刘邦说可以把女儿嫁给刘邦。酒宴之后,吕太公的老婆责怪吕太后把女儿嫁给刘邦。但是吕太公说这个不是你一个女人能够知道的,最后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如果仔细看的话,确实发现刘邦娶妻和陶谦有点相似的地方。都是老丈人觉得这个人容貌不错,最后就把女儿嫁给他。只能说当时的风气如此,并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
说起吕雉,大家都喜欢说吕太公的慧眼识珠,居然能在一众宾客中挑选出刘邦,难道他知道刘邦以后能成大业?那个时候想必没有大数据,吕太公一家人刚到沛县没有可能知道刘邦的故事,所以一定是非常之人,很能相面识人,掐算之后发现刘邦能成大事。所以不顾家人反对非要把黄花大闺女嫁给流氓刘邦。
但是,我们用常识想一想就能发现真相。
刘邦只是大喊礼钱一万钱却分文不出就进到宴会大厅,凭着这份无赖气质在县令为吕家办的接风宴上大耍威风,还有一帮兄弟为他撑腰,而县令竟然听之任之,可见县令拿他也没有办法。
所以县令和刘邦,高下立现。
再者,吕太公一家被人追债躲到沛县,现下最需要的就是能摆平黑白两道的人物,这刘邦身为亭长,既有政府身份,又有不怕死的社会小弟撑腰跑腿,还非常无赖。这不是现成的黑白通吃 吗?
请参考著名的黑白道电影《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追龙》。毛泽东在评价周恩来的时候曾经说:“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看到没,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优点,尤其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秦政府的风评每况愈下,老百姓被逼得进退两难的时候。
再者,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说: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刘邦当流氓的时候认识了魏国名士张耳,还经常去拜访社会著名人士张耳,可见刘邦是拜过山头,有靠山的。要知道当年秦始皇可是悬赏千金捉拿张耳的。
如此看来,刘邦的流氓身份就显得有点不同寻常了。
当然我们也就更清楚吕太公和吕雉,何等精明实用的决定了。
The end.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关注wx公众号:大话文言文
吕雉嫁刘邦前,吕家根本不是什么豪门大族,在刘邦活动了十几年的沛县也毫无根基。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史记·高祖本纪》吕家原籍单父,在单父惹了仇家,又斗不过仇家,只好跑到沛县来避上一避。之所以来到沛县,纯是因为吕公跟沛县县令交好。
沛县县令为什么跟吕公交好呢?是因为吕公和沛县县令地位相当吗?并不是,是因为沛县县令对吕家有所图,所图者是吕公的女儿吕雉。
(吕媪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史记·高祖本纪》沛县县令曾欲娶吕雉,但吕公没同意。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沛县县令是在什么时候提出娶吕雉的,是吕公举家迁往沛县之前,还是吕公迁居沛县之初,但不管是什么时间点,都不影响我们对吕公和沛县县令交好原因的推测,即沛县县令对吕家有所图,吕公又希望能借沛县县令的帮助以躲避仇家。
除了沛县县令曾欲娶吕雉之外,吕媪的话还透露了另两个重要信息,即吕公想靠吕雉攀附权贵,沛县县令已是吕家所能攀附的极限了。
一个最高能接触到县令这一阶层的家族,怎么可能是豪门大族?
我们刚刚提到,沛县县令欲娶吕雉,但吕公不肯。
既然沛县县令已是吕家所能接触到的最为权贵者,为什么吕公还不肯把吕雉嫁给沛县县令呢?
因为吕公心高,且沛县县令为人和能力都不行。
刘邦为何能不费一兵一卒便挺进沛县县城?还不是因为沛县县令是草包?
(沛令)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
《史记·高祖本纪》原本,沛县县令要举反旗响应陈胜,萧何、曹参等人也站在沛县县令的角度,为沛县县令出谋划策,让沛县县令召集刘邦这样的流亡之人回沛县辅佐沛县县令。
结果刘邦匆匆赶回沛县城外的时候,沛县县令又害怕刘邦鸠占鹊巢,反悔了,并且要诛杀萧何、曹参等人,萧何、曹参等举荐过刘邦的官吏只好逃出城来,坚定地站在刘邦一侧。
是沛县县令的恐惧和不自信,把萧何、曹参乃至拥有近百名壮士的刘邦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事说明,沛县县令的谋略、胆略、胸襟都不行。
不单如此,沛县县令还贪财。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一家迁居沛县,沛县的豪杰、豪吏都听闻之后,都去吕家恭祝吕公乔迁。
沛县的豪杰和豪吏与吕公素不相识,吕公又不是张良那样拥有“五世相韩”身世的旧贵族,所以沛县的豪杰和豪吏一定不是冲着吕公去的,他们其实是冲着沛县县令去的,他们名义上是恭贺吕公乔迁,实际上是借此机会“孝敬”沛县县令的。
沛县县令也不含糊,直接任命主吏椽萧何主持收贺钱的工作。但凡贺钱不足一千钱的,都只能坐到堂下,只有贺钱达到一千的,才能坐到堂上,跟沛县县令的好朋友面对面交流。
作为沛县县令好朋友的吕公,不过是沛县县令敛财的一个道具罢了。能把朋友当作敛财道具的,不是贪财的平庸之辈,又是什么呢?
或许正因为自己被沛县县令当作敛财的道具,吕公不仅不同意把吕雉嫁给沛县县令,还通过把吕雉嫁给刘邦来疏远沛县县令。
即便吕公要疏远沛县县令,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刘邦来做女婿,而不是其他人呢?
因为吕公看出刘邦的不普通了。
据记载,吕公喜好给人相面,或许吕公曾以相面为生,或许相面是吕公的业余爱好,总之,吕公生平曾给很多人相过面,但因吕公接触的阶层比较低,所以吕公从未见过比刘季更好的面相。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史记·高祖本纪》这段记载表明,至少刘邦在相貌上,给吕公以吉大的震撼。除了相貌,刘邦的胆识、衣着、气度也一定深深地震慑了吕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史记·高祖本纪》这是司马迁对刘邦相貌、为人的记载。
这段记载表明,刘邦五官立体且爱打扮,为人仁义,喜欢布施,心胸豁达,常常成大事者才有的气度。
吕公见刘邦的第一面,也被刘邦给震撼了。
(刘邦)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初始为刘邦的“一万贺钱”惊到,后被刘邦的衣着样貌、举手投足、气质气度所震撼,因而把刘邦引入上座。
主持收贺钱的萧何还以为吕公是看在“一万贺钱”的份上,才敬重刘邦的呢,于是赶紧出来替刘邦打圆场。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史记·高祖本纪》萧何的意思很明确,刘邦就是在说大话,并不会真掏一万贺钱出来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萧何是在为刘邦打圆场,但吕公却认为,能让一县主吏椽主动帮着打圆场的人,一定拥有非凡的能量,所以吕公便对刘邦倍加留心。
其实,当时前无送贺钱的豪杰和豪吏,都跟萧何一样,知道刘邦并不会出一万贺钱,但却没有一个站出来揭刘邦的底,而刘邦又大言不惭地坐到上座上去,侮辱了在场的所有豪杰和豪吏,但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刘邦坐到上座的。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史记·高祖本纪》这样奇怪的事情,不能不让吕公犯起思量。
沛县的豪杰和豪吏明显是冲着沛县县令的面子来的,而刘邦又通过不带贺钱的方式撅了沛县县令的面子,并且狎侮了沛县所有豪杰和豪吏的脸面,但竟然没有一个沛县的豪杰或豪吏站出来指摘刘邦。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刘邦是沛县的无冕之王,是无人敢惹的地头蛇,是沛县的一股强大的暗流。
一个相貌 、气度俱佳的无冕之王,不是比沛县县令都要强的“贵人”吗?就算刘邦一辈子都只是一无冕之王,也能比沛县县令更能保护他吕家的周全,所以吕公才迫不及待地想把吕雉嫁给刘邦。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说得很诚恳,我不管你刘邦是否婚娶,如果你刘邦尚未婚配,那是我吕家的幸运,吕雉可以做妻,如果你刘邦已经娶妻生子,我的女儿吕雉可以做妾,可以做操持家务的妾。
刘邦其人,本就好色,对于主动送上门的女人,岂有拒绝之理?
吕公说到做到,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尽自己所能地让刘邦活得更舒坦。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
《史记·高祖本纪》这时候的吕后,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且刘盈当在三岁以下甚至尚在襁褓中,吕雉就带着两个孩子在田地里除草了。
吕后带着两个孩子除草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呢?
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正在邻居家。刘邦为什么会在邻居家呢?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但做了亭长之后就“常告归之田”,吕后除草时,刘邦应当也是以回家干农活为理由请了假,但刘邦请假之后,并没有从亭长办公室直接到田地里,也没先回家,而是去了邻居家,这不奇怪吗?所以,我推测,刘邦去的邻居家,不是一般的邻居家,而是刘邦“外妇”曹氏的家,曹氏是刘邦长子刘肥的生母,史书对其身份的记载是刘邦的“外妇”,“外妇”即养在外面的女人,类似《水浒传》中被宋江养在别院的阎婆惜。就是说,刘邦请假回家之后,先去跟曹氏见了一面,聊聊天,谈谈耕地除草的相关技术操作,而后才奔赴自家田地,准备除草。这说明,即便娶了吕雉,刘邦也不改本性。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
《史记·高祖本纪》吕雉也只能任由刘邦继续好酒和好色,并不以刘邦的好酒和好色为意,在刘邦从邻居家来到田地的时候,吕雉变兴冲冲地告诉刘邦,刚刚有个相面的,说我们母子将来都会发达的。
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史记·高祖本纪》吕后的意思很明确,我吕雉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哪想到,刘邦追上会相面的老父,老父却当着刘邦的面指出,吕后之所以会发达,虽是因为刘盈,但刘盈的发达是因为刘邦,所以吕后的发达还是因为刘邦。
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史记·高祖本纪》吕后本以为,可以通过老父的相面在刘邦面前邀个功,把外面那些女人给比下去,结果什么也没邀到。
多年以后,刘邦崩逝,吕后掌权,再也不需用邀功的方式来跟其他女人争宠,于是便把昔日的竞争对手全部圈进,想必被吕后圈进的,也包括曹氏吧。
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珀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
《史记·外戚世家》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外戚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
你只看到了吕雉是大家族的人,却没有留意到,刘邦的出身也不简单。
和吕雉成亲之前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沛县知名流氓是也。
他是个小小亭长。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一个亭长,放在今天,大约算是村长兼派出所所长。官不大,工资不高,算是基层公务员。
关键是,他那点工资,基本连自己都养不起,只能成天带着狐朋狗友到大哥家蹭吃蹭喝。大嫂看不下去了,一次等他们来,就使劲地刮着锅底,示意锅里没饭,把他们给膈应走了。
就连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看到这儿子,也是长吁短叹,多次对他说:你看看你哥哥,置办了多少家业,你也学点好啊。
这样一个人,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而吕雉是什么人呢?
她本来和父亲吕公一起住在砀郡单父县,后来为了躲避仇家,举家搬到了沛县。
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好朋友,沛县人便纷纷去吕家庆祝乔迁之喜,为吕公捧场。就连县里的主簿萧何,都亲自帮宾客安排座次。
这面子,可太大了。这也可以看出,吕家的家底和人脉地位,在沛县当地来说,算得上非常可观。
这种家庭的姑娘,就算不嫁富贵人家,也该嫁个靠谱的良人吧。
可是,吕公在乔迁宴上见到刘邦之后,居然力排众议,把吕雉许配给了他。
吕家的乔迁宴,是按照贺礼的多少排座次。贺礼不到1千钱的,就只能坐在堂下了。
而兜里一个铜板都没有的刘邦,来到吕家,面对萧何的询问,居然大言不惭:我的贺礼是1万钱。
这下子把吕公都给惊动了,亲自出门来迎接刘邦,把他恭恭敬敬地请到了上座。
吕公初来乍到,不了解刘邦这人,萧何却对刘邦知根知底,赶紧提醒吕公:他一向满口大话,做不成事,你不要被他骗了。
可是吕公却信心满满:我会相面,看出这人必然不是普通人。
一顿饭吃下来,吕公对刘邦的面相越看越满意,最后竟要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
以至于事后吕公的妻子和吕公大闹: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女儿给嫁了?
但是吕公固执己见,坚决要嫁女,于是十来岁的青春少女吕雉,就成了40岁老流氓刘邦的妻子。
表面上看,吕公把吕雉嫁给刘邦,是因为他为刘邦相面,觉得刘邦前途远大,将来必然不是普通人。
但是我们都知道,相面这种东西,是靠不住的。吕公这么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不会把女儿的未来寄托在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我认为,吕公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必然是看中了刘邦能给吕家带来的利益。
那么,刘邦能给吕家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考虑。
根据史书的说法,刘邦家主要以务农为生,看起来,只是沛县一户普通人家。
但是细读刘邦兄弟年少时期的经历,就会发现,这户人家不简单。
一户普通的人家,怎么支撑得起周游列国的开销?又怎么能结交到张耳这样的人?
其二,刘邦的幼弟刘交,是儒家著名学者浮丘伯的学生,同窗包括鲁穆生、白生、申公这些出名的儒生。在古代,普通农民连书都读不起,更别提请到这么好的老师了。
其三,根据史书记载,刘太公至少有一妻一妾。在战国和秦朝时期,纳妾是权贵的特权,普通百姓,就算有钱,也没有纳妾的资格。这些都表明,刘家绝对不是普通农家。
那么,刘家到底什么来历呢?
《汉书》给出了答案:
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唐帝,就是尧帝。刘家是尧帝的后人,在经历了多朝的颠沛流离之后,刘邦的曾祖父,成为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而刘邦的祖父,则是沛县丰邑的邑长。
秦灭六国之后,刘家便成为了普通的平民。
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口流动是很少的。刘家虽然不复往日风光,可是从刘邦兄弟所受的教育来看,他们关系和人脉都还在,剩下的家产也不少。
这不是普通的农家,而是以务农为当前主要收入来源的没落贵族。
前文提到过,吕家来到沛县,是为了躲避仇家,在沛县除了和县令有交情,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
在这种情况下,吕家能和刘家这样的家族结亲,对他们在沛县站稳脚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大小也是个官。
根据《秦汉吏员研究》的考据,在秦朝,平民百姓是不能做官吏的,必须要有爵位才行。
史书没有记载,刘邦有什么爵位,大概是秦朝二十等爵里排在比较末尾的那几个级别。但是,他们是在小小的沛县混,身上有个爵位,足够吃得开了。
而且,刘邦这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牛”,不仅能和张耳这样的名士做好朋友,身边还有不少魏、楚两地的豪杰,可以说是黑白两道通吃了。
吕家有了这么一个女婿,在沛县也必然更容易混得开。这对家族而言,有利无害。
当刘邦走进吕公的宴席时,吕公一定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他能和所有的宾客都嬉闹在一起。
善于结交朋友,能做大哥,这在古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能力。
史书没有记载刘邦和吕雉成亲的时间,但是根据他们儿女出生的时间推断,大约是公元前215年左右。
那时候,秦朝已经一统六国大约6年了,距离秦始皇去世,大约还有5年。
这段时间,秦始皇可没少折腾,秦朝已经民怨沸腾。
张良已经刺杀秦始皇失败,但是雷霆大怒的秦始皇居然连凶手的痕迹都找不到,这说明秦朝的基层也出现了问题。
大秦王朝危机四伏,敏锐的人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要变天了,乱世即将到来。
乱世之中,如何生存?
这不仅需要绝对的力量,也需要绝对的智慧。
当吕公看到相貌不凡、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刘邦的时候,他或许想到了,如果家族能和这样的人搭上关系,在乱世之中的危险系数,就会减少几分。
甚至,这样的人有可能会在乱世之中干一把大事业,带飞家族。
这是一场豪赌,而他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个女儿而已。他不止一个女儿。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女儿嫁过去之后过得不好,自己多多接济就是了。
于是,吕公选择了押注在刘邦身上,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吕公在刘邦身上进行了一场豪赌,那么,他赌赢了么?
赢了,又没赢。
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很快就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在儿子出生的第二年,世道果然变了。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起义的浪潮席卷秦朝,很快就天下皆反。
刘邦所在的沛县,也揭竿而起。而刘邦果然因为出众的能力和混得开的性格,被推举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吕公毫不犹豫地以举家之力支持刘邦,儿子全都送上战场,为刘邦效力,女儿则嫁给刘邦的朋友兼手下。
公元前203年,吕公去世之时,看到的,是他的女婿刘邦当上了汉王,即将和项羽展开决战,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他的女儿吕雉,已经回到刘邦身边,依然是地位不可动摇的正妻。如果刘邦登基,她就是皇后。
他的外孙刘盈,则被刘邦立为了汉王太子,如果刘邦登基,他就是新王朝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的另一个女儿吕媭,嫁给了樊哙,而樊哙是刘邦手下大将,日后封侯,指日可待。
他的两个儿子,吕泽和吕释之,都在刘邦身边立下不少战功,前途无量。
就连他本人,也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沾光被封为了临泗侯,风光无限。
当初把女儿嫁给刘邦,吕公真是赢麻了。
然而,吕公无法预料到,吕家的结局,会这么悲惨。
刘邦去世之后,吕公的外孙刘盈登上皇位,成为汉朝的第二任皇帝。而吕公的女儿吕雉,则以太后的身份,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在不幸的婚姻中,吕雉长期压抑,以至于她在掌权之后,对刘邦的后宫和儿子大开杀戒。刘邦所有的妃子都被吕雉囚禁起来,刘邦最爱的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人彘。而刘邦一半的儿子,都直接或间接地死在吕雉手里。
吕雉还打破了刘邦“非刘姓不得称王”的约定,把吕家人都封为王,挑战了汉朝开国功臣们的底线。
最终,吕雉去世之后,功臣们对吕家进行清算,吕氏一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斩草除根,就连刘盈的儿子,都被功臣以不是刘盈亲生儿子为理由,全部杀光。
吕家享受了十余年的无限风光和滔天富贵之后,被斩尽杀绝。
从这个角度来看,吕公输得彻彻底底。
若是吕公能预料到未来,不知他还会不会押注在刘邦身上。
你觉得他会怎么选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的是,吕雉绝对不是“下嫁”刘邦,吕公也决不会把女儿嫁给一个混混,这其中另有隐情。
在解释之吕公为何非让女儿刘邦不嫁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吕公为何迁居沛县以及吕家的地位。
《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也就是说,吕公是为了避仇而来到沛县,那么为什么就偏偏来沛县呢?同样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借吕媪之口道明了真相: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也就是说吕公之所以迁居沛县,是因为沛县县令想取吕雉为妻,吕公恰好利用了沛县县令的这个需求以达到避仇的目的,但是当县令上门提亲时,吕公又拒绝了他。
同样从吕媪之口我们还可以得出,吕公想用吕雉巴结权贵,以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但是吕公所接触的沛县县令就是他攀附的天花板了,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吕氏家族并不是什么豪门大族。
那么为什么吕公不把女儿嫁给县令这样在当地有着权势的官僚,而是把女儿倒贴送给了穷光蛋刘邦呢?
先说人品。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史记·高祖本纪》
当吕公迁居沛县之时,沛县各地的豪杰听闻县令有重要客人之后,纷纷前来祝贺。但吕公与诸位豪杰并不相识,而吕公在当地又没有声望。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些豪杰都是看着县令的面子才前来祝贺,名义上是给吕公贺喜,实际上这些人想借这个机会好好“孝敬”县令一番。
当这些人来的时候,县令又作了什么?
他按贺钱的多少,把朋友分为三六九等,贺礼千钱的才能进入堂内和吕公、县令等人亲切交流。
所以吕公不过是县令敛财的一个借口而已,而把朋友都当作敛财的工具,这种人还有什么人品可言?
正是因为看到了县令的这胸无大志的一面,吕公才不肯将吕雉嫁给县令。
能力不行。
同样在高祖本纪中对县令能力的描述还是有的,如:
“(沛令)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
这是当时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全国各地反秦之势愈演愈烈,而沛县县令也想起兵响应。
于是县令的下属萧何、曹参等人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召集刘邦这些流亡之人前来共举反秦大旗。
但是刘邦等人接受号召回到沛县之时,县令又害怕自己是秦朝官吏的身份而被他们杀害,于是反悔了,还想杀掉为他萧何、曹参等人。
没办法,萧何、曹参逃出城之后只能坚定的占到刘邦这一边,而县令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县令的犹豫、不自信就足以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胸襟和能力去领导反秦斗争,这一点吕公还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因为吕公一看到他的相貌、气度、胆识、衣着等,就被惊艳到了。
“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史记·高祖本纪》
毕竟吕公的爱好就是给人看相,所以当看到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是他就觉得此子不凡。
除此之外,他身上所散发的气质,如心胸豁达,乐善布施,不拘小节等,都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吕公被其深深折服,于是把刘邦招呼来上座。
而在一旁的萧何看到刘邦如此说大话,赶紧打圆场说到:“刘邦这人喜欢吹牛,这一万钱他是拿不出的”。
这一切都被吕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他认为能够让一县之大吏为其说话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因此在宴席上吕公更加留意刘邦的一举一动。
可奇怪的是,在场的所有豪杰都知道刘邦的底细,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揭刘邦的老底,并且当一分钱不出的刘邦还不识趣挑个角落坐,而是径直走向上座之时,他们毫无反应。
刘邦的这种行为摆明了就是在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想说坐的各位都是垃圾,交了钱还没有我不交钱坐的地位高” 。
尽管受此侮辱,这群豪杰也没有一个站起来反对。
从这些豪杰的反应来看,刘邦才是这个沛县的老大,才是沛县最强势力的代表。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毕竟是聪明人,看到刘邦及众人的反应之后,心里也在飞速的盘算着,只有刘邦才能在沛县护得吕氏一家得周全。
所以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向刘邦使眼色时,就已经决定将女儿嫁给他了,就算吕雉当不成刘邦老婆,那么就当刘邦小妾,反正就是要和刘邦扯上关系。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史记·高祖本纪》
所以说,吕公把吕雉嫁给刘邦的目的,一看中了刘邦在当地的影响力,能护住吕家安全。二刘邦身上透露出的王霸之气,让他决定用女儿投资刘邦。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刘邦夺得天下后,吕雉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有史书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她临朝称制,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权倾天下,与后世的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她列入帝王政事的本纪,就是《吕太后本纪》!
执掌天下大权的女性,历来都颇有争议,今天我们不探讨吕雉的政治生涯,来看看吕雉的出身。后世历来认为,吕雉出身于大家族,是大家闺秀;而刘邦则出身贫农,家族地位卑微。都认为,吕雉嫁给刘邦是下嫁。事实上,吕家真的是有权势的大家族吗?而刘家也真的只是贫困农户吗?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
先来看看汉高祖刘邦的出身
当然,在刘邦崛起之前,史书对于刘邦家族的记录几乎没有,我们只能根据一些零散历史资料进行推测。刘邦的父亲叫刘煓,就是刘太公,关于他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
晋代葛洪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有一章《作新丰移旧社》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
意思就是说,刘邦建汉称帝定都长安后,太上皇也就是刘太公,居住在宫中,却天天都闷闷不乐。刘邦就悄悄问刘太公身边的下人怎么回事,下面的人就如实说,太上皇这一辈子,就是喜欢喝酒、斗鸡、踢球,在老家丰县的时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现在都玩不上了,自然就没啥乐趣了!
看来刘邦的父亲刘煓挺会玩,绝不是影视剧中那样只是一个老实巴交只知道种地的农夫。而且,据相关学者考证,刘太公刘煓的爷爷刘清,是战国末期魏国的大夫,这说明,刘太公刘煓家族应该多少有点家底,至少比真正世代为农的农户要宽裕一些。
而且,刘太公刘煓有两位夫人,4儿1女。原配夫人刘媪,就是刘伯、刘喜、刘邦、宣夫人生母;庶妻李氏,就是后来的楚王刘交的生母。
据《汉书》记载,四子刘交还是一位文化水平颇高的学者,年轻的时候还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拜师荀子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后来就爆发了著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刘交等人才被迫各自分手离去。所以刘邦发迹之后,非常信任与依赖四弟刘交,毕竟兄弟四人就刘交是一个文化人!
刘邦一直以来,都被刻画成为一个小痞子的形象,年轻的时候不喜欢从事农业劳动,喜欢行侠仗义,四处游荡。崇拜魏公子信陵君,一度跑到大梁去找信陵君,可惜信陵君死了,就投靠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并成为知己。魏国灭亡后,张耳被通缉,刘邦就回到了沛县。后来,刘邦不知怎么得,混上了泗水亭长的位子!这搁现在,相当于是乡镇派出所所长啊!虽然芝麻绿豆一个小官,但怎么着也比农户强太多吧?就是放在现在社会,一个小小的所长也能在乡镇横着走!
想想刘太公刘煓这一大家子,两个老婆,4儿1女,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而且,一个儿子四处求学成为大文化人,一个儿子游手好闲却成为派出所所长,刘太公刘煓又爱喝酒、斗鸡、踢球,如果真的只是贫困农户,能撑得起这样的一大家子吗?
据以上总结推测,刘家多少有些家底,家庭条件估计至少也是个小地主阶级,只不过后期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了渲染神化汉高祖刘邦,就把他的政治面貌刻画成贫苦群众!
所以,刘邦的出身,其实应该是士大夫之后,地主阶级!
再来看看吕雉的出身
当然,在吕雉嫁给刘邦之前,史籍资料关于吕家的记载也是几乎没有。《史记》、《汉书》中只提到,吕雉的父亲吕公与沛县县令关系很好,为了躲避仇家纠缠,就到县令家作客,后来干脆就举家迁徙到沛县。
对于吕公的来历,也有几种说法,有说是姜太公吕尚后裔的,有说是吕不韦的侄重孙的,也有说是大富翁的,但是历史资料并没有明确交代到底是什么来历。当然,能与沛县县令是至交,携带2子3女的情况下还能够轻松举家迁居,没点家底到也不太可能。但若说是什么显赫的家族,到也比较牵强。如果家族显赫,或是确实是大富翁,能仅仅是因为被仇家纠缠就轻易背井离乡迁居他地?
而后来吕家的显赫与权势,也都来自于刘邦打下的汉室江山。所以,也可以推测,吕家与刘家应该差不多,顶多也是没落士大夫之后,有点家底,但也不是什么富豪或者大家族!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呢
据《史记》记载,吕公在乔迁沛县的时候,沛县的有头有脸的官吏,看在县令的面子上,都来随礼祝贺。刘邦也来了,并且为了坐正席还吹水谎报随礼一万钱,实际上一个子儿没带!这成功的引起了吕公的注意,而吕公又善于相面,刘邦又长的相貌堂堂、器宇轩昂,一下便看中了刘邦,就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要知道,之前,沛县县令想娶吕雉,吕公都推辞掉没同意。
难道真的是吕公会相面,看出刘邦以后会夺天下?这当然是扯淡的说法,顶多是看出刘邦是个会办事的人。
吕公与沛县县令是至交,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吕雉嫁给沛县县令?史书上没有说明到底是县令本人要娶吕雉,还是县令的儿子要娶吕雉。如果是县令本人,估计跟吕公岁数差不多,娶过去应该也是做妾,吕公当然不愿意;如果是县令的儿子,估计是这个儿子太不成器,吕公看不上,或者嫁过去也是做妾的。另外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一情节,完全是史书后期杜撰出来的,只是为了突出刘邦异于常人的帝王之相,和吕公的先见之明!
通过以上总结分析,刘家是士大夫之后,在沛县当地至少也是地主阶级,也算是大户人家,刘邦大小又算是个公务员,长得又器宇轩昂,有个性会办事。而吕家很有可能也是士大夫之后,有点家底,与县令也有些交情,从外地迁居而来,也想在当地扎根。
所以刘邦与吕雉,两个家族也算是门当户对,谈不上吕雉下嫁刘邦的说法!
刘邦和吕雉的结合,根据《史记》记载,说是吕公在家和人结仇怨,为了躲避仇杀,便带着全家投靠了好友定居。这位好友便是沛县的县令,这位县令也不是什么好官,借着好友吕公来投靠的机会也捞一把,便设宴给吕公祝贺安家,当地土豪富绅借着机会巴结县令,当时记礼账的便是县里主薄萧何,他临时规定,贺礼不够一千的要堂下就坐。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土豪富绅吗?
这时刘邦出场了,刘邦任一亭长,当然骗吃骗喝来了,别看刘邦是一小亭长,但是在社会上混得熟,用现在的话说,黑白道通吃。今天他来的目地就是搞乱酒席,戏弄这位县令的好友吕公,刘邦让人通告吕公,出贺礼一万。吕公赶紧出来迎接,吕公一看刘邦面相奇特,不是凡子,会看相的吕公非常喜欢刘邦,便让刘邦上座,萧何对吕公说:“刘季爱说大话,什么事也干不成。”吕公没听,依然敬畏刘邦,席间刘邦能吃能喝和众宾客谈笑风声,散席后吕公单独留下刘邦,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事后吕公的老婆还大闹吕公,说:“你让女儿嫁给大富大贵之人,确把女儿嫁给一穷光蛋,而县令喜欢女儿,你不嫁他。”吕公说:“这事不是你懂地。”
从这里看出是吕公会看相,看出刘邦以后会是大富大贵之人,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哪么吕公真的认为刘邦以后大富大贵吗?他的真心用意是什么呢?分析一下有这几种原因。
第一,吕公来投好友县令,而县令看上吕公的女儿,吕公非常了解县令的德性,没想到县令打女儿的主意,出于外乡人的吕公无奈。不答应吧,会得罪县令,答应吧,县令的德性让女儿以后受罪,左右为难的吕公,心里着急。看到刘邦后,有异相,又是一位亭长,而且社会影响力很高,能说会道,在当时的社会吃得开,年令比女儿大虽穷,但是他能照顾了女儿,所以吕公草率找了个理由嫁给刘邦,这样全家都有了当地的依靠,摆脱了县令的纠缠。
第二,也许吕雉很强势,要不怎么大了,还不嫁人。当时的吕雉快二十了,要是性格温柔早就嫁人了。当吕公发现了刘邦,认为是女儿的绝配,刘邦能说会道,会哄人,女儿脾气不好,但是会哄着她,刘邦年令大穷,女儿小,这样刘邦很知足,成了家会栓住刘邦放荡不羁的心。
总上所述,吕公把女儿嫁给刘邦,是迫于对县令的摆脱,草率地找一个靠山,吕公心里明白,虽然找个穷女婿,但是他能在社会上吃的开,会拉拢人,会办事,又是当地的亭长,在这乱世里肯定创出一条路来生存下去,比找爱财的县令强,门不当,户不对受他气。吕公是看上刘邦的活动魄力,说吕公会看相,哪是司马公的一种婉转写作技窍,如果刘邦真是奇人龙之种,刘老爹还不供起他来,还敢经常指责他不务正业吗?
吕雉的父亲吕公通过相面,认为刘邦将来会有不凡的成就。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吕雉出生在当时颇有名望大家门户里,父亲吕公搬家到沛县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和一些乡绅都来祝贺。吕公就根据这些人带来的贺钱分座位,刘邦当时只是个亭长,但很大胆地填献礼为'贺钱一万',一分钱也没有带就进了吕公的家。吕公认为小小亭长愚弄了自己,怒气冲冲要赶他走,但见到刘邦本人之后,吕公觉得此人相貌不凡。将来会有大作为的人。吕公请刘邦座到上宾的位置,好生招待。周围人告诉吕公刘邦就是个市井无赖,但吕公相信自己相面的结果。还是决定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吕雉的母亲阻拦丈夫,吕公还是一意孤行。
本文由作者:qzuser200833837 于 2023-03-2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3287328324085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