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苏联元帅朱可夫相比,谁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高?> 正文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苏联元帅朱可夫相比,谁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高?

曼施坦因VS朱可夫,谁更高明?
  • 柒月体育柒月体育
  • 2018-01-07
  • 41
  • 共13人回复
赛门之略
「赛门之略 」发表看法
2018-03-20

以下个人见解:

曼斯坦因,是被西方军事家认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出身贵族,典型的普鲁士将领。二战德国中最伟大的战略家,也被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优秀的将领,是德国全军中罕见的全才。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让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必惊;他是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想巧妙的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能够力缆狂澜的军事家,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是说“曼斯坦因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并说“曼斯坦因元帅已经证明了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够胜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

朱可夫,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高级指挥员,因屡立战功,智慧卓越,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骑兵出身,一个从士兵晋升到元帅,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的称号,是仅有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两位人物之一。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将领,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远大的战略目光、冷静的判断力、胆大果断的作风,同时也是苏联红军中最著名的统帅,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之人。朱可夫是人类战争史上指挥战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面积最大、兵种最多、人数最多、战绩最多的将领。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艾森豪威尔说过“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曼斯坦因,主要战绩:

1939年参与制定闪击波兰计划,1940年独自完成进攻法国的“曼斯坦因”计划,39天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指挥第56军在"巴巴罗萨”计划4天推进200公里;1942年指挥第11集团军面对3、4倍苏军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在赛瓦斯托波尔战役成功反击苏军,俘虏苏军17万,歼灭8万,同时受封元帅。1943年策划了“反手一击”行动,进攻企图反击苏军侧翼,在哈尔科夫多次成功打击苏军,7月参加库尔斯会战,错误的估算了苏军的情况,造成了德军严重损失;1944年在苏军不断进攻下被迫西退,期间指挥第1装甲军团跳出了朱可夫的包围圈。1944年4月,因意见和希特勒冲突被免职。

朱可夫,主要战绩:

参加了苏联几乎所有的战役,指挥策划了诺门坎战役,苏芬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击败了曼斯坦因)、柏林战役等等各著名大战(具体作战内容计划等不做详解了,太长了),大部分成功的粉碎了德国的侵略。

曼斯坦因在与苏军的较量中,哈尔科夫战役是曼斯坦因的战争巅峰杰作,10多万德军击溃50多万德军,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灭苏军10几万人。曼斯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展现了自己才是战场的主宰,变不可能为可能,让德军重新获得了该战略区的主动权,稳住了战线,延迟了纳粹德国的消亡时间。曼斯坦因在这次战役中的着眼点从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的捕捉双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最大可能的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进行迂回、大胆穿插,在苏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苏军有生力量。

曼斯坦因将德军的危机转变成一次胜利,其作战指挥艺术之高妙和军事历史上可供后人借鉴之处甚多。但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纳粹德国来说,只是一场续命之战。曼斯坦因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德军什么时刻需要一个“军事天才”,那唯一的一个就是曼斯坦因了,因此被誉为“德国二战中最伟大的战术家和战略家”。

苏德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最后的大战,朱可夫对决曼斯坦因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此世界大战中最多的坦克战,也是第二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两军共出动了8000多辆坦克,投入兵力约280万士兵,空军飞机超过了5000架,这也是德国最后一次对苏联大规模战略的进攻。

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25万兵力,坦克约1500辆,飞机1000多架;苏军损失80多万兵力,6000多辆坦克,1700多架飞机。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再也无法扭转战局溃败的局面,朱可夫以惨痛的代价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如果单凭军事才能,曼斯坦因是军事天才,这点不仅德军内部这么认为,就连西方的普遍看法都是认为曼斯坦因是二战中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曼斯坦因的指挥相对朱可夫技术含量更高更细腻一些,擅长发挥德军的素质高的优势,以少胜多,夹缝中生存。但朱可夫指挥组织军种复杂、兵力数量规模之庞大,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关键时刻能力缆狂澜,指挥大方面军无以伦比,还是得到认可的;但伤亡我认为过于太大了。

曼斯坦因是战略大师,每次都能把士兵、战术都用到极致,若单论军事指挥才能,个人认为曼斯坦因要高朱可夫些。

德军的正统作战思想的闪击战,苏军则是大纵深突击,从整体考量,我觉得可比性不大,曼斯坦因和朱可夫不分伯仲吧。

以上仅仅是个人见解,若文章没写好,望见谅!谢谢

苇说历史
「苇说历史 」发表看法
2018-09-20

熟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军迷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大会战之后,苏德双方又发动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大战,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进行的反击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这场战役,纳粹德国的败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而这场反击的策划与指挥者,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

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另为隆美尔、古德里安)。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常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曼施坦因虽在希特勒所发的的战争中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但他却反对纳粹的屠杀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虽然他被授予了德军元帅,却终生未加入纳粹党,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两国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大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1942年11月21日,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正酣之时,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

此时,苏德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损兵折将,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也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如果苏军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都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地区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都将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1943年2月1日,处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吹牛元帅”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有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而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指挥官霍斯上将的指挥下,曾经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不足30公里的地区。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绝对优势的苏军围歼。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顿河集团军群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的防线上却漏洞百出,因为苏军的实力要超出德军好几倍,而且现在的苏军已经可以行动的自由了,他们不断以大兵团迂回至德军的两翼,力求歼灭更大量的德军。不过,靠着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及霍立特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巧妙防御,他们成功的瓦解了苏军的企图,并且在亚速海和顿涅茨河之间重建了稳固的防线。

此时的曼施泰因格外镇定,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战略形势,可以让自己先前的战略设想得以实施。他因此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苏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打击苏军毫无防备的右翼战线。

2月19日,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他的反击计划,他现在已经将三个残破不全的装甲军从米乌斯河上撤了下来,现在他们的周围,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但是曼施泰因仍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正面,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攻击第聂伯河渡口一带苏军的接合部,不久就击溃了四个军的苏联红军,这样一来,第1装甲集团军也从困难的防御战中解脱出来了,这两个集团军通力合作,又打垮了从西正面上攻击米乌斯河防线四个军的苏联人。

德军就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在内,一共有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

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苏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至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在这个巨大胜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继续挥军向北进攻,开始打击哈尔科夫苏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又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然后德军向北方作了一个旋转,迫使哈尔科夫一带的苏军弃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而在他们的对面,苏军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而刚刚建立的阵线,而且是处于8比1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又被曼施坦因打回了原形。可惜的是,曼施泰此时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于扩大战果了,因为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并不看好,所以他并没有给曼施坦因足够的兵力及装备,以至德军错失一个绝佳的战机。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不过,希特勒很快就把这个得之不易的胜利给糟蹋了。因为在接下来决定两国最终胜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希特勒固执的调走了参战的德军主力部队,以至德军功亏一篑,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就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结果,曾耿耿于怀的写道“当朱可夫已经用光了他的预备队时,而德军手中还握有王牌未出”。

岛主说事
「岛主说事 」发表看法
2020-12-01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苏联元帅朱可夫相比,谁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高?客观上讲,曼施坦因和朱可夫很难分出伯仲。但由于其担任的职务和权力不一样,其作战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我们先来看看他二人在战场上曾经担负的指挥岗位和战果情况。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高于朱可夫,是因为对苏军的胜利带着有色眼睛。先拿朱可夫来说,他是红军大清洗中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高级将领之一,苏德战争爆发前,他才被斯大林发现。朱可夫进入苏军高级指挥员行列,是1939年率领第一集团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诺门罕展开激战,这次战役,朱可夫运用了现代作战方式,使用机械化部队和空中打击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最终导致日军惨败并签订中立和约,之后朱可夫被委以重任,担任苏军最大军区基辅军区司令员,并在1941年2月份成为苏军总参谋长。

与曼施坦因不同,朱可夫并不喜欢呆在屋子里看着地图运筹帷幄,他更多的喜欢到前线亲自指挥,所以,因基辅防与守问题与斯大林出现分歧以后,他就一直作为苏军的二号人物战斗在最前沿,因此也成为了苏军名副其实的战场救火队员,经他指挥的战役,除了勒热夫“火星计划”深受诟病外,其它战役几乎都以胜利结束,他也因此成为二战当中最杰出的指挥员和苏军的打赢象征,有朱可夫在,苏军就能打胜仗。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人认为朱可夫打仗,使用的是人海战术,这是造成苏军伤亡重大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看看曼施坦因的指挥成果和担负的岗位。不可否认,曼施坦因在二战中的出名,并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也不是他在德军威信有多高。而是曼施坦因的出奇不意和出乎常人意料的战术和指挥艺术。

让曼施坦因进入希特勒视线的是德军进攻法国的计划,由于德军总参谋部与曼施坦因都做了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希特勒采用了曼施坦因的,从而在古德里安的帮助下,德军装甲部队绕过马其诺防线,成功突破阿登森林,这一奇迹使曼施坦因一夜成名,因此也成为了进攻苏联的第56装甲军的军长,为在苏德战场建功当元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主要有三个地方可圈可点,一是在北线进攻列宁格勒时,他指挥第56装甲军化装成苏军奇袭夺桥,是德军前进最快的一支装甲力量,但也因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地形不熟而陷于困境;二是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并取得克里米亚大胜,被晋升元帅,这是他军旅生涯的辉煌顶点。三是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取得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反击战的胜利,为库尔斯克战役创造了条件。

但是,曼施坦因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如1942年冬季风暴行动顿河集群营救保卢斯第6集团军失利,1943年堡垒行动中,在北线莫德尔集团撤出战斗后,曼施坦因仍要求孤军突进,从而葬送了德军最后的装甲打击力量。从曼施坦因的战场表现来看,其指挥才能并没有他的纸上谈兵能力强,他属于智谋性将领,是希特勒任人不善。

从朱可夫和曼施坦因的经历和作战成果来看,朱可夫的功绩要大一些,当然这与他俩担负的指挥岗位不同有关,毕竟曼施坦因在战场上更多的是被希特勒束缚了手脚,发挥不了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有些人为什么不喜欢朱可夫却喜欢曼施坦因,甚至打了败仗也要帮他解脱责任?

如果说朱可夫指挥作战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话,那苏军出现重大伤亡就好解释了,作为苏军最高副统帅,他必须执行斯大林只能赢不能输的命令,哪怕伤亡再大,打败德军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朱可夫还是功大于过,说苏军失去朱可夫的指挥,战场结果要大打折扣也不为过。从这一点上看,朱可夫的指挥才能和目标比曼施坦因要大一些,他的视野和作战目的,不是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在于整个苏德战争的胜利和把德军撵回柏林,曼施坦因想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些人乐意为曼施坦因找借口,也是出于曼施坦因对某场单独战役的指挥战术和计划,要比朱可夫更具体更有操作性而已。如果说朱可夫是打大仗喜欢使用大兵团作战,那么曼施坦因更愿意使用柔性战术,他并不喜欢动静搞得太大,总是出奇不意以少胜多,这才是有些人衷情于他的原因。

而事实上,曼施坦因取得的几个成就也确实是在德军最困难的时候出现的,进攻法国时,马其诺防线如何突破,曼施坦因计划解决了这个难题;进攻克里米亚,曼施坦因也是外无救兵单靠自己以少胜多,即使是第三次哈尔科夫,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曼施坦因也能应对自如,最终还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些战术被人们夸大为指挥艺术,与人们心理因素是有关联的。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虽然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前喜欢一手包揽,但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几乎放开了手脚让朱可夫大胆指挥,这一点确实比希特勒强,不像希特勒,不仅在莫斯科战役后把陆军总司令抢到自己手上,还经常越级指挥,这一点严重地制约了曼施坦因的思维和指挥才能,因此,如果当初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采取保守防御策略,先丢掉顿涅茨盆地放苏军进来,然后再进行合围,肯定是比展开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要强得多,毕竟1943年1月份的时候,德军的装甲部队已经打得没有家底了,最后能战斗的坦克也只有495辆。所以,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的意见有分歧,这才是他俩相互推诿责任的原因。甩锅帝称号也由此而来。

从上面分析看出,战场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战争,指挥员的才能高与低,只能由战场结果分胜负来决定,如果说打了败仗还说指挥能力强,这肯定是说不通的。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朱可夫的指挥才能肯定要比曼施坦因更强一些,起码在战斗决心和指挥意志上,曼施坦因没有朱可夫那样大刀阔斧和身先士卒,也不会有朱可夫那样从总参谋长位置上降职后,仍然投入前线作战,心无旁骛,最终打赢了苏德战争第一场反击战叶利尼亚战役的胜利。况且,愿不愿承担战场责任,我们从他两个人的回忆录中似乎更能找到合适的答案。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回答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手机童话茶楼
「手机童话茶楼 」发表看法
2018-01-25

这么说吧,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苏军元帅中排第四。曼斯坦因略逊于苏军第五的马利偌夫斯基。整个东线排第6的元帅还是可以的。

首先说曼斯坦因的成名战役,也就是元帅晋级战役,克里米亚战役。对阵的是苏军著了名的饭桶元帅库利克。并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用了三门二战史上的顶尖巨炮才艰难打通刻赤半岛。鉴于苏德战场上不成文的规定,能打赢对方一个元帅就可以晋升元帅,库利克算是送了个人头,后被斯大林撤职枪毙。

接着就是被元首寄予厚望救援第六集团军群。元首没小气,当时能划了来的装甲师,第四集群的霍特精锐部队直接调给曼斯坦因指挥。却被同样也是精疲力尽的马利若夫斯基堵在了离斯大林格勒十公里处,寸步不能进。导致第六集团军群被全歼。在对比后来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又再次全歼重组的第六集团军群解放整个罗马尼亚的指挥艺术。曼斯坦因显然与马利诺夫斯基有微弱差距。

苏军在1943年初的反击是刚刚组建的坦克集团军,一线指挥员也是没什么装甲经验的瓦图京,突击不守两翼,在哈尔科夫被打了个回马枪,没人觉得不正常吧。更关键的是,德军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党卫军的豪塞尔,弃守哈尔科夫和重夺哈尔科夫都相当坚决。如果换上国防军,此战结果很难说。

曼斯坦因在库尔斯克最大的败笔就是当莫德尔已经退守的时候,依然在进攻。党卫军装甲军被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堵死在普洛霍夫卡,北面的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回防,东面德军肯普夫集群被彻底挡住。要不是元首及时喊话,党卫军撤的快,整个装甲军就被曼斯坦因葬送在库尔斯克,现在看来基本就差两天的路程。结果导致德军中央阵线还能稳住,南线出现了大崩溃。科涅夫只用了轻装步兵就拿下了哈尔科夫。

剩下就不用看了,1943-1944年扔掉的所有在乌克兰的城市。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曼斯坦因被科涅夫吊打;乌曼—博托沙尼战役,又被科涅夫吊打。直接被元首把官撸了,回阿尔卑斯山养老院了。按照老规矩,战胜元帅的晋级元帅。科涅夫踩着曼斯坦因晋级了。

说一下苏联方面。

苏军指挥最强,罗科索夫斯基,无异议,德军元帅上来一个被打裸奔一个,吊打所有东线将领。

第二科涅夫,全程揍趴了曼斯坦因,公认比朱可夫强,排第二。

华西列夫斯基,苏军几乎所有战役的制定者,作为前线指挥官拿下重点设防的重镇柯尼斯堡(东普鲁士核心)显示出了极高的攻坚才华。

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苏军五小强中给个第四,因为指挥的战役多,可排马利诺夫斯基之前。

说到人品,几乎找不到比曼斯坦因这种“甩锅王”更卑劣的了(二战所有战败国将领绝无仅有的一位,日本也没有)。乌克兰撤退的时候,对元首全程抗命,唯独“焦土政策”完美实施,间接导致苏联贫民200万死亡,实打实的战犯。

1942年科涅夫在南乌克兰战败,直接和斯大林吵架,被斯大林撤职,被朱可夫力保他为草原方面军司令。

哈尔科夫战败时,斯大林要枪毙瓦图京,朱可夫又跳出来以人头担保瓦图京为沃罗涅日夫方面军司令。这两个人在库尔斯克的表现众所周知,完全挡住了南线德军攻势。

当时苏军和德军的老板,都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之辈。但共同作为项目经理,朱可夫可以劝说斯大林支持自己的方案,调集最大的资源完成,如果项目出了纰漏又能保住下属;曼斯坦因一直和元首站在对立面,两人在计划执行上一直掐架,导致东线后来的总崩溃。两人差距太大了。

不正经的军棍
「不正经的军棍 」发表看法
2018-12-21

曼施坦因和朱可夫,一个是苏军战神,一个是德军三大名将之一。两个人总被拿到一起对比,总体来说,曼施坦因比朱可夫强一丢丢。

德吹普遍认为,朱可夫和曼施坦因没法比,认为曼施坦因是远远强于朱可夫的。认为苏军能取胜,就是靠人海战术,而朱可夫,一文不值。实际上,朱可夫,并不比曼施坦因差。

说朱可夫不如曼施坦因,仅仅建立在苏军以惨重伤亡的代价下击败德军的,还有就是朱可夫没有什么以少胜多的经典战绩。

曼施坦因是贵族出身的德军名将,成名于法国战役,镰刀计划,曼施坦因直接让法军直接崩溃。而后来,曼施坦因调往东线,与苏军交战了两年。

入侵苏联的德军是非常精锐的,是巅峰期的德军,德军凭借闪电战势如破竹,几天拿下数百公里。这时的苏军是非常水的,水到什么程度?苏德战争中,苏联紧急动员,很多部队都是扩编的。就如同电视剧中李本忠一样,莫名其妙的当了营长。苏军就是这样,本来好好的一个营长,一个扩编,变成师长了。这和当时的中国一样,临时招募进来的部队,根本不会打仗。

朱可夫其实指挥的部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说朱可夫人海战术,真没办法,数倍伤亡换个胜利。朱可夫的部队就是一个业余军队,上下级之间都不好联系的那种。就这么个部队,和打了两年仗的精锐德军打,找死呢?

苏军真正开始打出风格是库尔斯克之后,库尔斯克之后苏军全面占优了。别说苏军靠人多才打赢,人多坦克多也是实力。而且朱可夫所运用的大纵深理论,并不逊色于任何理论。

曼施坦因很强,但不能将苏军的胜利全归功于人海。曼施坦因其他人指挥呢优势兵力的苏军,曼施坦因损失很小的赢了,曼施坦因打优势兵力朱可夫的苏军,曼施坦因损失很小的输了。

不是他俩谁更厉害,他俩的荣辱都是时运决定的。德国强盛时,曼施坦因打赢了,苏联强盛时,朱可夫打赢了。这没有任何的对比意义,如果让同样装备、同样精锐的部队,放在两个人手里直接PK,胜负真说不定。

荣华之武器堂
「荣华之武器堂 」发表看法
2019-07-01

1942年夏季战壕中的曼施坦因

总体来看,两人都是因为军功被评为元帅,不过指挥的战役级别和规模相差很大。

朱可夫苏德战争开始,首先指挥叶利尼亚战役,成为苏军卫国战争以来第一场获胜的的战役,之后解围列宁格勒,随之让德军中央集群在莫斯科城下败北。继而参与协调、组织和指挥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列宁格勒突破封锁战役,并在1943年1月18日晋升为苏联元帅以及获得第1号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之后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身份,协调组织指挥苏军赢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随后挥师开始第聂伯河会战和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等。

至于曼施坦因苏德战争时期最出名的就是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和哈尔科夫战役。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1944年3月4日-4月17日的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是他与朱可夫的直接交手。

当时,2月29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受伤后,朱可夫在3月1日接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率部实施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战役中,苏军首次使用3个坦克集团军用于主要突击方向,先后攻占切尔诺维策、文尼察,切断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位于西乌克兰的预备队的联系。

文尼察迎接苏军的解放

苏军此战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了德军第1坦克集群,不过没有歼灭。由于顺利解放右岸乌克兰,朱可夫因此战获得第1号胜利勋章。而身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则在3月31日被解职,由莫德尔接替。

综上所述,朱可夫的水准明显要高于曼施坦因。

战后初期的朱可夫

kilo2021
「kilo2021 」发表看法
2021-01-14

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风格,曼施泰因讲究一个兵行诡道,大开大合,,迫你就范;朱可夫讲究重锤猛击,火星撞地球,毕其功于一役,在关键的时间和关键的地点,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活活淹死你。他有一句极具争议性的名言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如果前面是雷区,我的士兵会当它不存在一样从上面冲过去!”其实,他真的就是这样去的胜利的!也只有这样,苏维埃红旗才能插到国会大厦的屋顶!!

红色手电筒
「红色手电筒 」发表看法
2020-12-08

应该说曼施坦因和朱可夫都是双方阵营中最出色的元帅,而且他们两个都是代表了德国、苏联将领的一些共同点。

曼施坦因和朱可夫都是各自军官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些个人特点也是苏德双方的军官团的特点。

曼施坦因善于计划,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就说明了一切,作为这个计划的始作俑者曼施坦因按照自己的说法是最初是从感情上反对这个计划,后来才是严谨的论证和推理,最后才有了这个中路突破的计划,而这也使法国在一个月内战败,震惊了整个世界。

而朱可夫同样是善于计划,无论是哈拉哈战役还是库尔斯克,以及斯大林格勒大反攻计划,都是朱可夫提出的,不过朱可夫的这种计划能力还是要差一点,朱可夫的计划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接,出其不意的时候比较少,象斯大林格勒、哈拉哈河都是比较教科书式的两翼合围,库尔斯克的防守反击是有一点不拘泥于常规,但也是一种不出人意料的打法。

苏德战争由于战线广阔,对于军队数量的要求非常高,而对于军队的质量要求可以相对宽松,而这一点是德国军队非常不适应的,德国人总是无法保证自己的兵员补充,而自己的所谓质量优势又无法抵消苏军的数量优势,而且苏军非常善于利用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这就使德军在苏联进入战争状态以后,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不过,到了实际的战场上,朱可夫的战绩要比曼施坦因好,朱可夫更适合象苏德战争这种大规模战争。曼施坦因的确是也打了不少的漂亮仗,但是曼施坦因最擅长的是使用新锐部队,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突然给对手一击,但是这一仗之后,由于曼施坦因已经把自己手里所有家当都投了进去,继续发展胜利的兵力就不够了,而德国方面能够提供的后备力量总是不能让曼施坦因满意。

为了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德国人把这东西都拉过去了。

无论是哈尔科夫还是塞瓦斯托波尔,曼施坦因都是得到了非常强大的支援,塞瓦斯托波尔德国人把“多拉”都拉过去了,还有“卡尔”,还有大量的炮弹。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曼施坦因一举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从而封帅。而哈尔科夫曼施坦因是得到了几个精锐装甲师的增援以后,利用苏军战线拉长,后援不继,利用精锐党卫军装甲师狠狠的给了苏军一击,从而使自己封神。

库尔斯克战役是曼施坦因和朱可夫一次直接对话,虽然在战役的苏军防御阶段,朱可夫是在面对莫德尔,不过等到苏军反攻的时候,朱可夫和曼施坦因就直接杠上了,朱可夫是把曼施坦因赶到了第聂伯河。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开始失去希特勒的信任,这个正常,我把最好的部队、最优良的武器都给了你,你还后退了几百公里,你让我怎么信任你!

但是,朱可夫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除了哈拉哈河战役,朱可夫组织的战役经常是在斯大林的不断催促中发动,在电影《解放》里边,朱可夫汇报自己手下的部队最早能在7月12日开始进攻,而斯大林直接把7月12日作为了发动进攻的最后期限,丝毫不给朱可夫一个充分准备的时间。时间不给,兵力兵器就更要看情况了,当然这个是和整个苏联军工生产的情况有关,并没有其他什么原因,但是在1941年的时候,不能做到有效的补充,就像朱可夫守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已经是让朱可夫说实话了,能不能守住莫斯科?朱可夫说能,但是要2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集团军有而且给了3个,但是坦克没有。

曼施坦因这种喜欢使用新锐部队的习惯,是德国军官团的通行习惯,包括莫德尔都是在不断得到德国新锐力量的补充后,才能挫败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否则德军顶不住苏军的攻势。而苏军这边,西方军队经常喜欢把苏军称之为乌合之众,这种说法自然是抹黑的需要,但是苏军的素质比德军差得多,也是实际情况,而如何利用这些“乌合之众”顶住德军的攻势,而后又能攻克柏林,这就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挥官是不是善于使用自己手中的力量了,这个方面应该说不只是朱可夫,苏军的将领普遍做的要比德军好,德军一打败仗,德军的将领就会抱怨后勤跟不上、补充兵员水平太差、苏军人多、希特勒查收太多之类的,而且经常是每次战役失利的原因就这么几条,没有新鲜的,这一点曼施坦因是最典型的。

由于不善于充分利用手头上现有的力量,曼施坦因在退至第聂伯河防线之后,开始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毕竟在库尔斯克,希特勒把最精锐的部队,最优良的武器交给了曼施坦因这个最优秀的指挥官,但是曼施坦因并没有完成战役的计划,相反是被打到了第聂伯河,而且苏军在第聂伯河西岸建立了二十多个桥头堡,试图凭借第聂伯河建立稳固的防线意图彻底失败了。

朱可夫在列宁格勒、莫斯科这两个保卫战,尽管没有得到大量的援军,但是朱可夫还是守住了这两个地方,而且在莫斯科城下,朱可夫还组织了反攻,使德军在二战中第一次被击退了50~150公里,这样的战绩可是曼施坦因无法企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不过是使苏军的攻势顿挫而已。

朱可夫的回忆录,上边的是八十年的中文译本,下边的是根据95年的俄文版重新翻译的,这个版本军科可是给了朱可夫女儿版权费的,但是这个版本的回忆录流传的就不如旧版流传的广了。相对来说,现在网上一说朱可夫,恐怕说的都是勒热夫,而不会说列宁格勒、莫斯科,反正是朱可夫打了胜仗的时候都不会说的。

曼施坦因的《失去的胜利》已经快成德国二战的圣经了,不过,这个里边把自己吹嘘的太夸张了,而且透着一股子酸味,斯大林格勒那么个大败仗,到了他这里都成了被围的德军为了使后方的德军重整旗鼓做出了自我牺牲,真的是把坏事说成了好事。而且由于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这三个人的书现在太容易看到了,而且德粉众多,所以,曼施坦因的吹牛也就当成真理了。

图片来自网络。

用户17510641474
「用户17510641474 」发表看法
2018-12-09

曼斯坦因要与朱可夫相比,最好的方法只要看两人的回忆录,看两人之间作战经过和效果。从回忆录看曼斯坦因在西欧作战,只不过是跟在大部队后面的一个軍长而己,所谓曼计划只不过是德軍总参谋部的方案,在下发征求意思时,曼提了一个备忘录(反映自己看法),並在升军长希特勒接见时重提了一下。所幸引起希持勒重视,派古德里火大指揮坦克分队开入黑森林勘察,确定背袭马奇诺方案。试想那么大一个作战计划,仅凭一个軍长能编制出来?都是靠参谍部作战部门来编制的。所谓曼计划是英国小报记者李,哈特想出来的,严肃历史学家从来没人讲过。在苏德战爭爆发初期,他唯一吹牛的是花了十个月打下克里米亞,他自诩为克里米亚之鹰,但仅一年多后朱可夫手下的托尔布欣仅用了一个月就打了下来,还歼灭了德十七集团軍。两者相比水平何止十倍可计。好了就说说两人交手过程来比较吧!双方对阵开始在四三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在包围圈外,里面是曼指揮的第六集团軍和第四坦克集团軍部分,朱可夫外面是德顿河集团軍和陆续后撤的A集团軍群,双方兵力大致相等。到四四年四月曼斯坦因被希特靭解职,永不叙用时,他已径跑了一千三百多公里,逃到乌克兰旧边境的文尼察,也就是丟了差不多一个鸟克兰,人员装备损失一半以上(含斯大林格勒被歼灭的)。如果细化一点,两人对阵总计有百万人的大战役,即斯大林格勒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不只城堡行动,还有库图佐夫和鲁勉采夫行动)和第聶伯河会战,都是以朱可夫胜利,曼斯坦因失败告结束的。也许有人会说德人力资料不鸲,但42年德国及其占领区总人口是2亿1千万,占欧洲70%以上工业生产能力,远超过当时苏联人口和生产能力。当然愛斯坦因也不是老吃败战,以德粉吹掉最厉害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为例,他对阵的是朱可夫手下,瓦图京部属波波夫集群,曼自己写道,对方有52个大单位,大单位可不是师级单位,所以说波波夫集群有52万人是理解錯了,瓦京京在经199天会战后也没那么多人,朱可夫说这是追击过程中部队已混乱,各部队人员都混杂在一起,有52个单位的人,不等于有50个师。另外曼自己又写道,他手下清点发现有2万3千苏軍被打死,当然据统计德軍也损失了60%的坦克,显然连李.哈特也只说是反击战,而不是什么战役。曼也沒有再讲过他还进行过其他什么战役,所以从两人对阵来看大战役曼斯坦因全败,小战斗互有胜负而已,谁的指揮能力更强一目了然,曼被炒鱿鱼时,希特勒对他说:你指揮不了我的軍队。朱可夫打败曼斯坦因后,又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几乎全部摧毁中央集团軍群,快速扫荡波兰德軍,最后攻克柏林,推翻纳粹国家机构,摧毁纳粹党的组织,迫使其头目纷纷自杀,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使数百万德軍放下武器。综上所说朱可夫,曼斯坦因孰强孰弱一目了然,!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先生提出不同意,也让大家"疑义相与析"!给我有个学刁机会!

佀庆典
「佀庆典 」发表看法
2018-08-18

战略眼光和策略、战役决心上朱可夫表现得更强一些、这得益统帅的信任与支持、基辅战役(乌克兰)之后、由朱可夫无与伦比的战术和战役决心、对苏军起到了稳定局部和态势的关键作用、为了达到战术目的、战略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铁血决心、使苏军缓过劲了、这是决定苏军、苏联国家命运的伟大贡献、怎么说都不过分、后世评论家指责损失通常是德军的三倍左右、但当情况是国家面临全面失控的时候、他的决心、牺牲使局势稳定下来了、苏军的方面军首长、集团军首长当时也提出后退一步、重建防线等减少损失、朱可夫坚决不同意!拼死挡住德军的前进速度、赢得时间!!赢得战略纵深、这是军事家的眼光。曼帅战役组织能力、战术策略、谋略比朱更精细、战略目的不是他能决定的、战役获胜、战略失策、终究失败、库尔斯克会战定位是一战决定整条战线的态势、德军的准备并不充分、不是全力投入决定战线态势、苏军多损失6、70万军队、但是苏军已撑握了下阶段战争的主动权、这就是转折点、西方军事专家批评朱可夫、认为牺牲太大、但是朱可夫的牺牲加速了战争进程、确立了战争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很多人不愿承认、后面的战争进程只是战役层面上的、己无战争的智慧、决心等要素可言、只是过程而已、朱可夫比曼帅要强很多!

锋锋颖
「锋锋颖 」发表看法
2021-03-23

毫无疑问,我们更喜欢那些以少胜多的将帅。

诺门坎战役是朱可夫指挥的,苏军的装备和机械化程度远超日军,空陆立体进攻更是让日军无法招架。就这样,苏军的伤亡还超过了日军。是不是过分了?

曼帅的战略能力不用多说,他的眼光精准独到,总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战机,甚至创造战机。光说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表现不佳,为什么不看看形势再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后都是他在弥补、做准备。

朱帅的组织能力很强,动辄五倍以上兵力对敌,这是事实吧?!这样的将帅,能力很强,但是想让后辈们推崇,就难了。

有时候常想,如果粟裕、林彪、薛岳、胡链等中国名将拥有苏、德、美、英法等国的装备和后勤支持,谁能抗住他们?

就算你对好了
「就算你对好了 」发表看法
2022-05-25

朱可夫与曼施坦因是二战中苏德双方最具代表的优秀卓越的军事统帅和指挥员,都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朱可夫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超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艺术,钢铁般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胆量,一次又一次的挽苏军于危急之中,被尊承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诺门坎之战,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攻克柏林,都是他的战绩。但朱可夫指挥作战有个特点: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不惧伤亡,往往以巨大的牺牲取得胜利。

曼施坦因出身军事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具有超强的军事理论和指挥技巧,在战斗中他的军队会得以精确的布置和使用,从不失误,善于出奇制胜,善于以少胜多,经常打得敌对国措手不及,只是后来德军兵源枯竭,日落西山,他也无力挽大厦于将倾,又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被免职。

两位统帅相比而言:曼施坦因军事素质,理论基础,指挥技术更强些。

朱可夫实战经验,胆略,洞察力,判断能力,意志则更强。

开心豆豆爹
「开心豆豆爹 」发表看法
2021-10-25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单独比较两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所在国家不同,面临的战场形式不同,而麾下的军队也不相同。单以军队而言,当时的德国拥有更先进的军事理论,更高效率的指挥层级和参谋机关,更高素质的士兵、更多的经过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的老兵、经验丰富的连排干部以及更先进的装备(象斯图卡那样的俯冲轰炸机对前沿和部队的机动威胁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兵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不是德军的对手,看看二战初期的波兰和英法的军队就知道了。朱可夫在前沿已经糜烂,苏军被击退几百公里,整个一线部队几乎全部打光的情况下,在斯大林对他的战略不满意并撤职的情况下,先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夺回维亚济马,再利用厂矿职工和在校学生临时组成的队伍,防御列宁格勒,挡住了德军的脚步。然后在西方方面军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几任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被枪毙,铁木辛格元帅被免职,科涅夫上将(后来也是元帅)几乎被送上军事法庭的艰难背景下,接过了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在斯大林都几乎失去了信心的情况下,指挥西方方面军且战且退,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一点点地拖住德军,使51个师,180万德军正面被阻,两翼战线拉长,为苏军的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这样的将帅是挽救了民族危亡的大英雄,必将名垂青史。有人说他仅凭人多,这本是他晚年挨整的时候,以苏联元帅叶廖缅科为首的一小撮人对他的贬损之词,竟成了现在许多朋友挂在嘴上的东西了,就象彭德怀元帅,在文革的艰难处境下为反驳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写了《彭德怀自述》,在里面元帅没有夸耀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是以自省的态度描述了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抗美援朝过程中的所谓“败仗”,于是今天很多人都说彭帅勇猛有余,智虑不足,常打败仗,说起来多好笑。朱可夫擅于发现敌人的战略意图,擅长灵活地调配兵力,形成局部优势,选择反攻的时间和地域的能力也很突出,列宁格勒的防护,是在整体兵力不如德军的情况下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反攻时兵力也不占多大优势。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准备进行了几个月,德军完全没有发现。后来的十次打击,德军一次也没有估计对苏军的主攻方向。这些战略上的大行动,是朱可夫杰出军事才能的表现。

而曼施坦因,只能说是一个能征惯战之将罢了,他被并称为三大德军名将是二战后英军的一个叫李德哈特的人,写了这方面的文章吹捧的结果。曼施泰因早年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后来担任59军军长,从资历上其实是不足以和朱可夫相提并论的。攻打莫斯科时他还不是集团军群一级的领导,负责的也不是主要突击方向。后来他在克里木战役中的辉煌胜利,才让他荣升元帅军衔,其后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表现很突出,给苏军以重大杀伤,他擅于捕捉战机,在攻式防御中很有一套,指挥灵活,攻防转换速度很快。但是他是利用运动作战来保证他的胜利的,不主张守住某一特定地域,对于整个苏德战场的几千公里战线来说,单纯用运动战取得局部胜利,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相反会给友邻的侧翼带来巨大危险,也使德军统帅部因此很难调配兵力和运力。希特勒从根本上是不同意这样的打法的,这也是他最终被免职的原因。曼施泰因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有大量的埋怨希特勒的话,似乎德军战败,完全是因为希魔没有听他的话的原因。只是这时候,希特勒已经不能再训斥他了。

综合来说,朱可夫作为“胜利的象征”是苏联及俄罗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对国家的贡献,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他在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杰出的军事能力,都绝非象曼施坦因一个战场上的杰出将军可比。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