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王莽篡汉、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胡亥篡位等等。但是,有些人被后来证明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比较少,起码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少。那我就说说那些篡位后被证明是雄才大略的几个著名皇帝吧!
第一位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是北周随国公杨忠的儿子,公元568年父亲杨忠死后,杨坚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公元575年,杨坚率水军三万在河桥大败北齐;公元576年,杨坚跟随周武帝亲征平齐,被封为柱国;随后,杨坚又与齐王宇文宪一起在冀州大破齐任城王高湝,又被封为定州总管。杨坚在军中随着建功越多,威望也越来越高。公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即位。杨坚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地位越来越高。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随国公杨坚成为了辅佐朝政的大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后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让,成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随文帝。同年五月,北周静帝宇文阐被杨坚派来的人该死。
杨坚成功篡位后,开始实施一系列安定内部的政策,比如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制订《开皇律》、整顿吏治、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建造粮仓等有利措施,为帝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杨坚还发起了统一战争,把分裂有两百多年的神州大地再次回归一统,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深厚基础。杨坚在位23年(公元581——604年),开创了“开皇之治”,他也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众多篡位皇帝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帝王。在历经了两百多年的战乱的天下,杨坚用自己的雄才大略让天下再次回归一统的大格局,这是杨坚对历史最大的贡献。
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
如果按照古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皇帝的话,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当上唐朝皇帝。但是,李世民想通过自己的争取皇位。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最后成功夺取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之后,唐高祖李渊被尊称为太上皇,成为了“退休”的老人。虽然李世民通过政变成功的登上皇位,但是这对大唐王朝影响极大,致使大唐的十九位皇帝中只有六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大唐开国近一百五十年都没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这实属是大唐一道特殊的景象!也是李世民篡位留下的后遗症。
虽然李世民靠篡位成功地当上皇帝,但是他的贡献也不小。自从李世民即位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完善制度,把经济搞上去的同时,李世民还平定突厥、征服西域,开创了“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大唐的雄风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开始显露光芒,为后来的唐高宗收复高句丽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埋下了伏笔。李世民给唐高宗李治开疆拓土的底气,李世民更是确定了大唐的基调,让大唐的雄风在后来的日子得到闪耀。因此,虽然李世民靠篡位登上九五至尊,但是它绝对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第三位是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大宋王朝在对外政策相对其他王朝比较软弱,但是大宋王朝的经济绝对是历史上是最发达的,政治上是比较开明的。这成就应该都归功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他奠定了宋朝的基调。中国在大唐王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且黑暗时期,十几个政权相互讨伐,弄得天下百姓经常处于战火之中。虽然五代十国只历史上停留了五十多年,但是它对于百姓来说似乎几百年那么漫长。
然而,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加身后,黑暗的历史开始结束,一个崭新的王朝展现在人们眼前,它就是大宋王朝。后周的皇帝柴宗训提前“退休”,成为闲置人士。赵匡胤篡位成功后,他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开始了发动统一战争。他用了数年之久统一了中国南部地区,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突然驾崩,由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赵匡胤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宋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天下百姓也脱离了战火的苦海,结束了五代十国那段黑暗的时刻,同时为大宋定了基本基调——重文抑武。这个国策是从五代十国的教训总结得出,这个国策有利,也有弊,在此就不再讨论。赵匡胤确实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是开创了经济最发达的王朝。
第四位明成祖朱棣
朱棣跟李世民差不多,也是靠自己争取得来的皇位。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就开始着手实行削藩政策,使得很多藩王胆颤心惊,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六月,朱棣被朱允炆逼急了,只好举起“清君侧”的名义开始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最终落败,逃之夭夭,而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第三个皇帝。
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篡位成功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好皇帝,他一边修编《永乐大典》,此书号称当时的百家全书;一边亲征漠北,同时还派郑和南下,传播大明的威严和汉文化。大明帝国在朱棣的励精图治下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世界强国,北讨漠北、南征安南、屡次下西洋,成就了一个盛世强国,史称永乐盛世!永乐大帝把大明帝国推向了巅峰,为后来的仁宣盛世铺平道路。这些足以证明朱棣是一个好皇帝,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雄才伟略的英主。
当然,中国历史既是篡位得来的皇帝又是雄才伟略的皇帝不只这些,虽然他们凤毛麟角,但是确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后世几百年。从当今人角度来看,他们是历史的推手,是当世豪杰,他们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篡位在古代被称为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在人格上,是被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鄙视的。不过说起来,历史上也有一些皇帝篡位篡得不错,对历史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么,有哪些皇帝篡位篡得很不错呢?
(唐太宗)
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逼迫他的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一个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政治样板的治理模式,也使得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整个盛唐的出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政权不在李世民手里,而是在李建成手里,李建成未必能够建成这样好的政治风气。他叫“建成”,但他确实未必建成。因为他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同时他也不服众。至少李世民的所有手下,都不可能服从他,他并不能把所有文臣武将团结起来。团结不起来,朝臣必然陷入争斗之中,国家肯定不会发展得很好。
(隋文帝)
杨坚篡夺的,是她外孙的皇位(当然是,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因为宇文阐不是杨坚女儿杨丽华的亲儿子。只不过杨丽华是太后,作为皇帝的宇文阐,名义上是杨丽华的儿子)。应该说,杨坚的这个篡位也是不错的。
北周的宇文邕,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却是一个昏庸的贪玩好耍的皇帝,他早早地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只有7岁的儿子宇文阐。宇文阐作为一个小皇帝,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如果杨坚不是及时地把宇文阐的皇位夺过来,那么南北朝肯定还不会结束,混乱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杨坚夺了宇文阐的皇位以后,能够迅速结束南北朝那样的乱世,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且还开创了“开皇之治”这样的盛世。自然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唯一遗憾的是,杨坚也没有把儿子选好,这使他开创的盛世,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
(宋太祖)
赵匡胤夺取后周小皇帝的皇位,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这么说,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赵匡胤整个夺位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流血的过程,这一点是很难办到的。这是值得肯定的。说起来,杨坚、李世民之所以篡位做得很好,也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流血的方式。二是赵匡胤夺位以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小统一。同时,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同时,给宋朝的文化奠定了极好的基调,宋朝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所以宋朝虽然并不够强大,没能实现中国的大统一,但也创造了300年盛世。
除了以上的三个皇帝以外,历史上通过篡权,获得皇位的还有很多。不过所取得的成绩都不算太突出。相对来说,朱棣篡权做出的功绩也有一些。相比于朱允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从而加强明王朝对天下的控制,这一点,肯定是只有朱棣才能做的。
另外,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现在还存在一些疑惑。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雍正皇帝其实就是一种篡位。如果雍正皇帝算得上是篡位的话,那么他的这种篡位,对于清朝来说是非常好的。雍正是真正让清朝走向盛世的那个皇帝,对清朝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皇帝是篡位者的话,照理说,他在人格上是受歧视的。可是为什么,这几个篡位者,却能够创造盛世,获得大家拥戴呢?
我认为,这是由古代的皇权社会所决定的。
皇权社会最大的那个特点就是皇帝权力特别大。但是权力大并不表明就能为所欲为。如果皇帝权力大,但是他不会使用权力,反而会造成危害。如果遇到一个不求上进贪玩好耍的皇帝,问题立马就出现了。
如果皇帝有能力,国家就能治理好,就能确保天下太平。如果皇帝没有能力,国家就会陷入动荡混乱之中。
总之一句话,皇权制社会,对皇帝的能力要求,实在是太大了。
以上所提到的几位篡权者,他们虽然是篡夺,但是他们和前任比起来,更有能力,又更有胸怀,所以,才使得他们创造出了比前任皇帝更了不起的成绩。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其实,凡是王朝国运超过200年的,基本上其开国君主都可以说是篡位登基且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像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因为无论是上一朝末代君王被迫禅位(隋文帝杨坚),还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了天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在君为臣纲的封建社会,都可以归类到“篡位”。
太多了,所以这里只介绍在本朝“篡位”,也就是没有改变朝代,基本上是亲戚之间的篡位,且有雄才大略的两位明君。
拜《隋唐演义》所赐,李世民的名气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或许只有熟悉历史的人才知道,李世民登基不正,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篡位。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本次政变之中,李世民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同日,又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儿子各五位,并且实际意义上软禁皇帝李渊,即太子位并掌握大唐一切权利。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虽然李世民没有杀死当时的皇帝、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但是“玄武门之变”的的确确是一场政变、是一次篡位。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还被认为是明君、是雄主呢?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极大的拓展了唐王朝的版图,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又一个难得的盛世,并且唐朝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
种种功绩,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能与之媲美的也不过寥寥几位而已。
(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开创“贞观之治”,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只怕比隋炀帝杨广还要低。)
朱棣“靖难之役”造了侄儿朱允炆的反,虽然有“清君侧”的借口,但是“篡位”的名声是实实在在跑不掉的。
但是朱棣也像李世民一样,功绩太高,因此后世一向认他为明君。
朱棣的功绩
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经营南海,占领安南,设立远达南半球的旧港宣慰司。
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及紫禁城等。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素质也是林林总总,登基方式也是千奇百怪的,大部分是第一顺位继位的,但是这一类的可能得皇位太容易,成才率比较低,庸庸碌碌居多。还有群臣拥护上来的,大多能成就一番作为,比如汉文帝,汉宣帝,嘉靖皇帝等。在有的就是通过篡位得来的皇位,这样的雄才大略的还不少,下面我们说几位。
汉朝没有篡位的皇帝,只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改立新朝。然而王莽可能思想太过超前,不符合当时的时事,结果引起了大规模起义,也遇到了他的克星,刘秀,没落的皇族后裔。结果又重新归了汉了。
接下来西晋有短暂的统一,但是朝政并不平稳,篡位的也很多。但论到雄才大略,好像都不够格,包括开国之君司马炎,他也是继承父祖辈的积累。
下面要说的可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就是大隋的开国皇帝杨坚,他是篡了他外孙的位,才才得以一统天下。杨坚虽然篡位得到天下,但是与民休息,整顿吏治,制度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度,废黜酷刑,最终实现了开皇之治。他属于雄才大略的皇帝。隋朝二世而亡,二世也是不正当继位的,他的名声就大大不如他爹了。对内加重税赋,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很快就把他父亲辛苦打下的基业就败光了。
唐朝篡位的也大有人在。第一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天可汗李世民,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解决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父亲退位,然而篡位登基后,李世民一刻都没有怠慢,文治上发展经济,减轻赋税,做好治安,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朝是开放包容的朝代,这个起源于李世民,当时长安城是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各色肤种的人都有,还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真正的万国来朝。对外打败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外族,在朝廷上有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称为千古一帝不为过。第二位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李世民的媳妇兼儿媳妇—武则天。武则天改唐为周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武举制度,多多提拔寒门子弟,开创了不下于贞观之治的贞观遗风。这位女皇帝自然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到了宋朝,第一位就是篡位所得,大家都知道的黄袍加身,就是篡了后周的皇位,赵匡胤继位后,他先后平定了除了北汉外,所有的割据政权,实现了大部分统一。对内实行文治,与士大夫共天下,为大宋的风气定下了基调。他又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悍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在位十七年,为大宋三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算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接着他弟弟有篡位嫌疑,所谓金匮之盟不过掩人耳目而已,赵老二比他哥哥差远了,唯一功绩就是收复了北汉,燕云十六州还是在契丹人之手,文治武功相对平庸。
明朝也有一位篡位的皇帝,那就是成祖永乐大帝,他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他侄子的皇位。他登基后,四处征战,五征漠北,攻打女真,打的四姨宾服,又迁都北京,实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世界交流。并且编纂了《永乐大典》,开创了永乐盛世。他属于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
综上所述,篡位的皇帝成才率还是相当高的,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棣都是历史上的流量明星,篡位这个污点,掩盖不了他们的历史功绩。瑕不掩瑜应该就是说的他们。
明成祖朱棣应该是篡位夺权的皇帝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主!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不成,当时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年时间,朱棣以藩王夺位成功。
与建文帝的优柔寡断、识人不明完全不同,朱棣杀伐决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位二十多年间恢复了明朝的经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稳定了边疆和海防。
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城自此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再也没有变过。朱棣与有功焉!
永乐大典,永乐盛世,郑和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等等,后世津津乐道的明朝那些事,朱棣在位时剧情最多最具悬疑性!
朱棣在世时为明帝国选择的继承人也很好,明仁宗朱高炽,这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
朱棣死后最初庙号“太宗”,但一百多年后,公元1538年,明世宗朱厚熜重新给其上庙号“成祖”。
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无论能力多强,一律称“宗”,比如我们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论能力强过李渊多矣,但也只能委屈地被称为太宗。
但明朝的皇帝在朱棣死后一百多年将其庙号改为“祖”,和开国皇帝朱元璋一道,被永久供奉于明朝皇帝的太庙中,由此可见朱棣在明史的地位之高!
自古能篡位登基者,不是雄才大略,就是被人挟持,而前者,自然很容易作出一番成就,改天换地,千古留名。
首先,便是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本来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是当时在争夺天下过程中,李渊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就许诺了李世民很多东西,还将他设为天策府上将军,这样就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利和野心。尽管太子李建成也相当优秀,但在军功显赫,野心勃勃的秦王面前,太子还是棋差一招。最终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开始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恢复民生,史称贞观之治,对外则是不断发动战争,灭国,败族,四方来朝,共尊天可汗,将唐朝推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可以说是明君。
2.赵匡胤,宋太祖,作为后周世祖柴荣的义子,在柴荣走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将柴家幼子赶下皇位,自己登基,建立宋朝。之后挥军征战,先后灭亡蜀,北汉,南唐政权,和北方的契丹形成对峙的形势,同时对内建立一整套制度,鼓励发展经济,为宋朝后来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继唐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可以说是一代明君。
3.朱棣,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在朱元璋死后,因为朱允炆削藩政策心生不满,在紧张的绸缪之后起兵造反,由于朱元璋胡蓝之狱,开国猛将已没有在世的,加上朱棣本人勇猛异常,靖难之役竟然打赢了。最后攻陷南京,迁都北京,重新保持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制,同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压制少数民族,郑和下西洋也在这个时期,对内修建永乐大典,不失为一代明君。
尽管篡位的有很多明君,但是像朱温,王莽这样的也大有人在,只能说因时而异罢了。
大部分篡位的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篡位”是个有感情倾向的词语。一说“篡位”,我们就会联想到“奸臣”。其实哪一个伟大朝代,不是破旧立新?不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再建立一个新世界”?
不考虑感情色彩,只说斗争:篡位的想法,恐怕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但是要想篡位成功,一定是篡位者比原统治者力量更强大,才能做到吧?
那么问题来了:原统治者掌握国家机器,如果不是“木必自腐,而后虫生”的话,原来的大臣怎么可能培植起那么大的力量、比统治者更强大的力量?
从篡位者的角度来说,那么多文臣武将,如果不是出类拔萃,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从而建立起那么强大的力量?
五千年的改朝换代,大部分是历史的进步。而改朝换代,大致而言,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战争,一是政变。通过政变建立新政权,泛泛而言,都可以归为“篡位”。唐朝建立,李渊废杨侑自立,难道不是篡位?你能否认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吗?
明君和雄才大略应该分开来看,但凡能够篡位成功的人,从本质上来讲在胆识、气魄、谋略、才智等方面都是常人无法具备的,这些人在皇帝位置上做出一些大的功绩来是非常容易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他们本来就是会飞的猪,自己还坐在了风口上,不上天自己都不好意思!
从传统观念来讲,皇帝指定的继承人才是合理合法的,篡位往往会不得人心,即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篡位的皇帝们都会通过勤政的手段来增加政治功绩,用功绩来包装自己,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雄才大略也好,丰功伟绩也好,这些都不是成为明君的根本条件,他们只能算是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才是明君的根本呢?就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有不少,比如王莽篡汉、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胡亥篡位等,这些人有雄才吗?有,有大略吗?肯定也有,这两样但凡少一样,他们都不能成功,那可是历来第一大罪。但是这些人都不能算是明君,他们在当了大哥以后,经常让小弟搞内卷,跟着大哥混,三天饿九顿。没能把国家经济和民生发展起来,反而是走向没落的开始!
还有一部分人头脑就比较清醒,是天生的政治家,他们篡位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脸,树要皮,电线杆子要水泥。要用政绩把自己的脸盘子撑大,最好的政绩就是最好的皇帝!
第一位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是北周随国公杨忠的儿子,子继父位。杨坚在军中倚仗军功威望颇高,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公元581年,北周静帝被迫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后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让,成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随文帝。同年五月,北周静帝宇文阐被杨坚派人弄死了。
杨坚成功篡位后,开始实施一系列安定内部的政策,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制订《开皇律》、整顿吏治、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建造粮仓等有利措施,为帝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杨坚还发起了统一战争,把分裂有两百多年的神州大地再次回归一统,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深厚基础。杨坚在位23年(公元581——604年),开创了“开皇之治”,是众多篡位皇帝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帝王。
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最后成功夺取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之后,唐高祖李渊被尊称为太上皇,成为了离休老干部。虽然李世民通过政变成功的登上皇位,但是这对大唐王朝影响极大,致使大唐的十九位皇帝中只有六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大唐开国近一百五十年都没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这实属是大唐一道特殊的景象!也是李世民篡位留下的后遗症。
李世民即位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完善制度,把经济搞上去的同时,李世民还平定突厥、征服西域,开创了“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大唐的雄风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开始显露光芒,为后来的唐高宗收复高句丽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埋下了伏笔。李世民给唐高宗李治开疆拓土的底气,李世民更是确定了大唐的基调,让大唐的雄风在后来的日子得到闪耀。
第三位是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大宋王朝在对外政策相对其他王朝比较软弱,但是大宋王朝的经济绝对是历史上是最发达的,政治上是比较开明的。这成就应该都归功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他奠定了宋朝的基调。中国在大唐王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且黑暗时期,十几个政权相互讨伐,弄得天下百姓经常处于战火之中。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黑暗的历史开始结束,一个崭新的王朝展现在人们眼前,它就是大宋王朝。后周的皇帝柴宗训提前“退休”,成为闲置人士。赵匡胤篡位成功后,统一了南方地区,然后开始经济、文化、艺术、甚至是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让宋成为了封建王朝中,除了军事以外替他领域都是顶尖的存在。
第四位明成祖朱棣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就开始惦记着他这位燕王叔叔,你不死我睡不着。公元1399年六月,朱棣被朱允炆逼急了,发动了“靖难之役”,武力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一定能解气,谁愿意成天提心吊胆的活着。朱允炆最终落败,玩了个世纪大逃亡,到今天都没找到,朱棣气也解了,政权也有了,成为大明的第三任皇帝。
篡位成功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好皇帝,他一边修编《永乐大典》,此书号称当时的百家全书;一边亲征漠北,同时还派郑和南下,传播大明的威严和汉文化。大明帝国在朱棣的励精图治下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世界强国,北讨漠北、南征安南、屡次下西洋,成就了一个盛世强国,史称永乐盛世!永乐大帝把大明帝国推向了巅峰,为后来的仁宣盛世铺平道路。这些足以证明朱棣是一个好皇帝,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雄才伟略的英主。
他们这几位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后世几百年。从当现代角度来看,他们是历史的推手,是那个时代的符号,他们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些皇帝的登基继位被后世人们认为是得位不正,也即俗称的篡位而得到的皇位。但他们在位期间颇有一番作为,取得了一番显著的成就,被后世人们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明君。我认为这样的皇帝有以下几位:
(1)隋文帝杨坚他是北周时代的外戚,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外公,也是北周时期的权臣。他使用手段,令年仅7岁的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后又于公元589年灭亡了南朝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又一次统一了中原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肇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
(2)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原本并不是皇位继承人,但是他自认为他的军功和能力远强于他的兄长和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为了抢夺太子之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害了他的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来登基继位。但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贞观之治”。而且李世民在历史上以能够虚心纳谏而闻名,是一代雄才大略的明君。
(3)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是五代后周的一位军事将领,曾经深得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和重用,柴荣病逝前,将后周禁军和自己的儿子都托付给了赵匡胤。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策划发动“陈桥兵变”,而迫使年幼的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局面,再一次统一了中原王朝。作为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确立了许多基本国策和制度,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交化繁荣、名相辈出的一个朝代。
(4)明成祖朱棣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本不是皇位继承人。但是他也是对其兄长朱标和侄子朱允炆先后被确立为太子很不服气。朱元璋去世后,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继位为帝。朱允炆的削藩策略逼迫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于公元1402年攻克都城建康(今南京)。朱棣从他的侄子手中夺得了皇帝之位。朱棣在位期间完成了许多大事,如:迁都北京,修建故官;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多次率军亲征蒙古,维护了北部边疆的安全局面,等等。被后世人称作永乐大帝。
(5)清世宗胤禛 即清雍正皇帝。他在其父皇清圣祖康熙皇帝晚年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用他的心机、城府、实干与冷酷,取得了“九子夺嫡”之战的胜利。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奉旨继位,但是他的奉旨始终是个历史之谜,后世人们也都指责雍正皇帝得位不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在康熙帝与乾隆帝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语:“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窃国者”因为处于王朝“食物链”的最顶端,所以不受责罚,相反却赢家通吃,享尽荣华富贵,在这种奖励机制下,谋朝篡位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当然,篡位者并非都是混蛋,也有天纵英才,英明神武的明君。
篡位有三种:
第一种,打江山、坐江山,借用前朝的旗号,打下江山后,伺机“篡位”,这类人一般都很能干,说他们“篡位”有些冤枉,江山本来就是是他们打下的,前朝皇帝就挂了个名,贴了个标签而已。
魏武帝曹操
比如曹魏,曹操完全是通过家族势力,动用自己的家财,组织起“革.命.队.伍”,儿子曹丕十岁就开始在军营里历练,多次遇险,可以说曹魏的江山是曹操父子冒着枪林箭雨打下的,相反,汉献帝与曹丕年龄相当,一直在后宫当傀儡,没有功劳。
这种自己打江山的类型有:“篡夺”东汉的曹操、曹丕父子,“篡夺”西魏的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篡夺”东魏的高欢、高洋父子,“篡夺”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篡夺”唐朝的朱温、朱友珪父子等。曹操、宇文泰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是“实权天子”,而且死后被尊为帝王。
这些人中,曹操、宇文邕、李世民堪称雄才大略,尤其李世民,不仅担任中原皇帝,还是胡人部落的“天可汗”,所谓中华大一统,不能只是统一汉人地区,要统一所有中华民族的区域。
第二种,步步高、坐江山,原是前朝臣子,参与过打江山,因为能干,不断重用,一步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最后一看当朝皇帝不行,找个机会,篡了位。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这种类型,在道德上不地道,干的是“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勾当。不过,这里面也有为王朝的“革.命.事.业”立过大功的人。
这种攀附型上位的人有:新朝王莽,西晋司马昭、司马炎,南朝的桓玄、刘裕、萧道成,隋朝杨坚,后晋石敬瑭,南唐徐知诰,宋朝赵匡胤、赵光义。
这里边堪称雄才大略的有刘裕、杨坚、赵匡胤三人。
辛弃疾的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个“寄奴”就是刘裕,此人堪称军事奇才,发明“却月阵”,以江淮步兵屡次打败胡骑精锐,死在他手里的割据大王有西蜀皇帝谯纵、平南将军卢循、后秦皇帝姚泓、南燕皇帝慕容超以及司马休之。
司马光评价刘裕:“南国之盛,未有过于斯时者也。”
赵匡胤和刘裕及其相似,都是武艺高强的好汉,年少时都好赌,结交江湖人士,豪爽任侠,都极善用兵,建立的王朝也都叫“宋朝”,继承他们的人都发动北伐,结果都是惨败告终。
继承刘裕的刘义隆,三度出师北伐北魏,全部失败。继承赵匡胤的赵光义,两次伐辽、五路攻夏,也是惨败收场。江山不是随随便便来个人就能坐好滴。
第三种,清君侧、坐江山。这种人要么本来就是皇室人员,有先皇血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继承大统,如果有强大的势力,一言不合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成了当天子,败了当反贼。
明成祖朱棣
还有的不是皇室成员,但位高权重,当朝皇帝无能,这些人为形式所迫,无奈出手,被迫参与“清君侧”,最后登基称帝。
这种类型的“篡位”者有:前秦苻坚、后燕慕容垂、南梁萧衍、南陈陈霸先、后唐李嗣源、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明朝朱棣。
这其中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就只有朱棣了。中国古代能称作“大帝”的人不多,朱棣应该榜上有名。朱棣优点很多,缺点也很多,他基本算是秦皇、汉武转世,一生征战不休,而且杀人如麻,天下疲惫。
朱棣当政期间,大明朝无论国家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还是文化科技均达到全球最高。仅一个郑和船队,西方超越都在一百多年后。
篡位和明君,两个词看似相悖截然相反。细想其内在联系是必然的,既然能够篡位成功,看见其能力非常,如此非常能力之人,其治国安邦之雄才大略自然水到渠成。
从古至今,篡位成功且为明君者我推举:
1、隋文帝杨坚,代表作开皇之治
2、唐太宗李世民,代表作贞观之治
3、宋太祖赵匡胤,代表作统一五代十国割局混乱局面,实现大一统的局面
4、明成祖朱棣,代表作开创永乐盛世
1、杨坚:篡夺北周孤儿寡母江山
(1)篡位过程:北周周静帝即位时才7岁,幼主无能,杨坚就在郑译和刘昉的帮助下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先是诱杀北周皇室五王,杨坚又任用韦孝宽出兵打败了尉迟迥,消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敌。公元581年,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定国号为“隋”。
(2)代表作开皇之治: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2、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致使李渊退位
(1)篡位过程: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附近设计埋伏准备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同时控制李渊,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成功。
(2)代表作贞观之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3、赵匡胤:隋文帝的翻版复制,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
(1)篡位过程:陈桥驿黄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2)代表作:赵匡胤南征北伐,先后灭掉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由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完成)而实现相对的大一统局面。
4、朱棣:藩王起兵,自古以来唯一成功者。
(1)篡位过程:靖难之役,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金陵南京城。
(2)代表作:永乐盛世。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有学者认为永乐盛世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只有三个皇帝符合这个标准。
第一个当属刘寄奴刘裕。
刘裕,篡东晋司马家之位,建立刘宋。刘宋是南朝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这样的皇帝算不算雄才大略的明君?
刘裕称帝虽然杀了东晋两位皇帝,有些不仁道,为历史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是,刘裕的功绩在哪里摆着呢。
第二个是杨坚。
篡北周之位,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分立的局面,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开始的几百年的动荡。这样的局面,非雄才大略所不能为。
第三个是赵匡胤。
篡后周之位。趁着后周少主当政。手握兵权的赵匡胤来了个陈桥驿之变黄袍加身,彻底葬送了柴荣对他的信任。不过,赵匡胤也算厉害,与其弟弟一起,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害怕自己的下属也跟自己一样,搞一个兵变,直接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从此大宋经济文化开始空前繁荣,而武功方面吗,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至于有人说的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位是雄才大略。但是这两位篡位不如以上三位那么彻底,这两位篡的是自家人,窝里斗。
皇帝,这份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诱惑最大的职业,有太多的人想要得到,然而最终能够成为皇帝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400多位皇帝,他们成为皇帝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继承祖业的,有白手起家的,除开国皇帝外,王朝其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顺位继承的。然而还有一类皇帝,他们是通过谋朝篡位登基的,但是与那些顺位继承的皇帝相比,他们的政绩要显耀得多。
隋文帝杨坚
那些篡位登基的皇帝有很多,像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都是篡位得到的皇位,但是他们做出的政绩却是所在王朝最耀眼的政绩。
对于杨坚的个人历史,在我以前的文章中(隋文帝杨坚:得皇位最容易的皇帝 和隋文帝杨坚:国人眼中不出名的皇帝却是外国人眼中最厉害的皇帝和 )有过相关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的岳父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所以杨坚的家世很显赫。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有大臣给宇文邕建议说:“杨坚长得相貌奇特,建议早点将他铲除”。但是宇文邕自信能够驾驭得住杨坚,不但没有杀他还很重用他。
杨坚影视形象
宇文邕英年早逝后,太子宇文赟继位,他的行事风格跟他的父亲大相径庭,作为宇文赟的老丈人,杨坚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反而还要受到女婿的打击。宇文赟继位后在,整天花天酒地,仅两年就将自己折腾死了,年幼的宇文阐继位,是为周静帝。
周静帝继位后,杨坚当上了大丞相,开始谋划夺取北周大权,先是灭了北周的五位宗室王,而后又灭掉了在外忠于北周的尉迟迥等人。等所有的反对势力被灭掉后,杨坚篡夺北周天下也就轻而易举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由随国公晋封为隋王,同月静帝宇文阐以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定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大赦天下。
杨坚影视形象
杨坚建立隋朝后,从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
公元589年也就是隋朝建立的第8年,杨坚以晋王杨广为帅,统领大军灭掉南陈,自汉末三国以来分裂了300多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统一;
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三省六部制,此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开创科举制度,选用官员不再是门阀大族的特权,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不过此时科举制度还不成熟;
在杨坚的治理下,隋朝出现了300年分裂以来的第一个大治——开皇之治。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看得出杨坚的政治才能: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50.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26,708户。
就连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人口都没达到这么多。
所以杨坚虽然是篡位得到的皇位,但是他无愧于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如果当时他选择的是继续辅佐静帝,取得的结果不一定比他自己当皇帝好。
李世民的事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按照顺位继承,那么李世民与皇位绝对无缘了,武德后期随着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的不断加深,李世民率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李渊不得不册封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将皇位禅让于他。事实证明,李世民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更是一个天才。
李世民十几岁便开始率兵征战天下,大唐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在位初期,李世民听取群臣的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当时的长安城是国家化的大都市,万国来朝,四夷宾服。
所以李世民的的确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
李世民影视形象
赵匡胤的上位史跟隋文帝杨坚很像,他们俩都是侍奉了一位有能力的皇帝,但是两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周世宗柴荣)都英年早逝,而后都是通过欺负孤儿寡母得到的皇位。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回到京城后逼迫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画像
赵匡胤称帝后,采用宰相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纵观两宋的所有皇帝,在我看来,除了宋仁宗赵祯的政绩与赵匡胤有一拼外,其他的皇帝都比赵匡胤差。
赵匡胤影视形象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如果按照顺位继承的话,大明的皇帝也轮不到他来做。朱元璋重点培养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死在朱元璋前边了,朱元璋爱屋及乌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继位后,采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危机马上到来。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从燕地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影视形象
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成功坐上皇位。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从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朱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
造反起家的朱棣在他的治下出现了明朝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永乐盛世。
政治上,朱棣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改革官制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朱棣五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
朱棣
编纂《永乐大典》,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成为大明“天子守国门”第一人,修建的紫禁城成为明清两朝的政治中心,而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
在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以上四位皇帝,虽然不是通过正常的手段得到的皇位,都有篡位之嫌也就是所谓的“来历不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各自所在的王朝,在他们的治理下都出现了大治,他们各自后代所创造的政绩并不如他们耀眼。所以杨坚、李世民、赵匡胤和朱棣都可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严格意义上讲,“篡位”大帝,李世民有一席之地,刘裕、杨坚、杨广、李渊、赵匡胤、忽必烈、朱棣,也都是猛人,历史影响非常大。
篡位帝王,始于西汉末年的王莽,他建立了“新”,但历代评价不高,王莽作为反面人物而存在,也开了“篡位”先例。接下来,曹丕取代东汉、司马炎取代曹魏、刘裕取代晋朝,都是这么操作。
刘裕,小名寄奴,抗金名将辛弃疾的“偶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南北朝第一大帝。刘裕是庶族出身,依靠战功崛起,先后消灭6位帝王,号称“皇帝收割机”,军事能力没得说。步兵击败骑兵,还是以少胜多,还得看刘裕的“却月阵”。
掌权期间,刘裕进行“义熙土断”,削弱门阀士族势力,还接连率兵北伐,收复了包括长安、洛阳在内的中原地区。刘裕继位后,准备一举平定中原,却没有了时间,他很快就病逝。如果刘裕多活几年,南北朝提前结束,不再有隋唐。
刘裕的遗憾,除了不能统一中原,就是缺乏对子孙的教育,“南朝宋”的刘氏皇族生活奢靡,每一位帝王都很能折腾,所做之事简直匪夷所思。例如,刘子业、刘彧、刘昱,都是暴君的典范,结果被萧道成篡夺江山。
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奔关中,投奔宇文泰,拉开了西魏、东魏并立序幕。宇文泰在贺拔岳基础上,融和了六镇鲜卑、关中豪强、陇西蛮夷,将“关陇集团”发扬光大,奠定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基础。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英明有为,却英年早逝,子孙又能折腾,结果江山被外戚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杨坚、杨广父子,都是篡位;杨坚临死前,已经有了悔恨的意思,打算传位给杨勇,却栽在杨广、杨素手里。
杨坚、杨广父子的贡献很大,隋朝是短命王朝,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功劳。杨坚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将国事与家事分开,是官僚政治成熟的标志;杨坚出兵漠北,将突厥击败,使其分裂成东西两部。杨坚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是杨广建立科举制度的先河。
科举制度持续1300年,成为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可以参与政务,通过考试进入权力核心,从而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也削弱了门阀大家族力量,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隋炀帝功绩不容抹杀。
再则,隋炀帝挖掘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至今仍然享受运河所带来的恩泽。如今,隋朝早已覆没,但大运河依然在,其经济功能并未削弱,这是隋朝的贡献。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中,中国只有3位帝王入列:秦始皇、隋文帝杨坚、成吉思汗。
杨广创建科举制、开通运河,功劳很大,但三征高句丽,耗尽了民力,又无法腾出精力来整合“关陇集团”的利益,结果他们选择了李渊、李世民父子。李渊篡夺隋朝江山,也是事实,虽说当时天下大乱,隋朝内外交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手握重兵,但没有为老表杨广作战,而是乘机从晋阳杀入关中,夺取长安。618年,李渊让杨侑“禅让”,旋即将其处死,建立了大唐江山。626年,李世民也是“篡位”,靠玄武门之变上台。
部分人说:李世民不是“篡位”,他是继承父亲的皇位,因为他做过一段时间太子,儿子接管父亲的家业,名正言顺。那么,李世民是不是“篡位”呢?严格意义上讲,李世民就是“篡位”,因为皇位本该是李建成的,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强迫李渊退位,而不是父亲本身愿意这么做。
皇位“来路不正”,李世民很心虚,便想看《起居注》,被褚遂良拒绝,旋即去找房玄龄帮忙,又修改了高祖实录。但是,李世民的历史功绩不容置疑,应该能排在历史前五,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又降服周边部落,被誉为“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开始走向昏聩,且处理不好跟太子李承乾的关系。结果,李承乾效仿“玄武门之变”,准备与李世民掰手腕,被贬为庶人,郁郁而终。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15万燕军南下,开启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败。763年,仆固怀恩率兵东征,准备将叛军一网打尽,但唐代宗李豫却采取招抚策略,对河北叛军妥协,导致藩镇割据出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最终葬送了唐朝。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大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也是武人政治的延续。此时,“往后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为之尔”,皇位的传承,基本都是“篡夺”。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只是“武人夺权”的一个缩影而已,赵匡胤做了当时很多人都做的事情,包括他的第一任上司郭威。但是,赵匡胤不一样,他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之后,便想办法整顿内政,削弱节度使兵权,让文官走向舞台。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赵匡胤打仗能力并不差,也不是很强,跟前面3位不是一个档次。但是,赵匡胤治理手腕比较高明,他“杯酒释兵权”,削弱了节度使,以及武将的权力,改用文官担任地方官吏,确保了王朝江山的稳定。
门阀政治走向终结,文官政治诞生,这是宋朝的贡献,赵匡胤功不可没。宋朝虽然军事一般,打不赢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却能牢牢控制地方,以及朝廷官员,从此中原王朝不再有权臣“篡位”出现,除非是皇室内部自相残杀。
从蒙古“幼子守灶”传统看,忽必烈就是“篡位”。1259年,忽必烈匆忙结束鄂州战役,从湖北返回燕京,准备与镇守漠北的弟弟阿里不哥掰手腕,夺取蒙古大汗之位,但蒙古勋贵基本都支持阿里不哥。
蒙古传统,“幼子守灶”,蒙哥大汗死后,儿子年纪尚小,理应由父亲拖雷的最小儿子阿里不哥继位,但忽必烈不乐意。如果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让西道诸侯王、东道诸侯王、漠北诸侯王推举人选,忽必烈获胜概率是零。
1260年,忽必烈在没有西道诸侯、漠北诸侯参加的情况下,他依靠中原汉族世侯的支持,在开平继位称汗,挑起了蒙古帝国内战,也让帝国走向瓦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却留下一个遗憾:始终没有得到海都、阿鲁忽、别儿哥的承认。
忽必烈的历史功绩,也是非常大。例如,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采用的是易经里面的名词,结束了此前以地方、爵位、封地为“国号”的历史,被明朝、清朝延续下来。
忽必烈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中原分裂数百年的局面,还将元朝的疆域推广的极致。一度中断、萧条的“丝绸之路”,在忽必烈的运作之下,焕发生机,再现汉唐时代的荣光。青藏高原、宝岛台湾,也正式成为中原王朝一部分,这是盛唐都不能做到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评价:“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可知,忽必烈的影响力很大,他建立的元朝,将华夏疆域发展到极致。
1398年,朱元璋病逝,尸骨未寒,朱棣、建文帝相互厮杀。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旗帜,率兵南下靖难。4年时间不到,朱棣就杀入南京,成为藩王武力夺权获胜的第一人。
朱棣“篡位”是事实,也篡改了实录,甚至连自己的身份都要修改,非要说他是马皇后的儿子。再则,朱棣杀戮过重,尤其是对待读书人,他将方孝孺“诛灭十族”,寒了士大夫的心,导致形象非常差。
那么,朱棣有没有亮点呢?答案是肯定,朱棣是“千古一帝”,能跟唐太宗李世民掰手腕的大帝,他的许多丰功伟绩,影响至今,不容忽视。
朱棣五次远征漠北,是中原王朝帝王御驾亲征的典范;横扫朔漠,汉朝、唐朝都是将领出征,而不是皇帝带兵。朱棣则是自己带兵,且亲自操刀上阵,冲杀在第一线,与蒙古骑兵肉搏,血液中流淌着尚武的基因。
五代十国时,一度脱离中原王朝的安南(越南),也被朱棣重新拿回来,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此外,朱棣编修《永乐大典》,整理古籍文献,所收录的书籍,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国威于域外,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典范。
朱棣文治、武功,都不差,跟李世民一个档次,甚至略胜一筹。遗憾的是,子孙后代不能坚持下来,否则明朝将迎来“大航海时代”,世界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番模样。《永乐大典》在清朝多有丢失,到近代更是如此,这是文化的浩劫。
总而言之,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帝王,即便皇位来路不正,有“篡位”之说,但不影响他们的历史贡献。
那么,这几位帝王,谁的战斗力最强悍呢?如果单兵格斗,刘裕、朱棣应该是第一档次,都非常生猛。从建立江山难度角度看,刘裕难度最大,寒门子弟能在门阀横行的年代脱颖而出,还能压着门阀吊打,非常了不起。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曾提出过一个辩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每次王朝更迭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当时我力挺正方,当然是进步啊,并历数了很多王朝到最后是有多么的残暴无德、生灵涂炭,而下一个王朝是多么好。但事后细想,我忽略了一点,每一段封建王朝都没有改变其根本性质,到最后都落得一样的结局。
不得不说,每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很励精图治的,尤其是篡位登基的皇帝更是多出明君。我认为有两位可以堪称代表:
一是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乱世,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隋朝虽然短暂,只历经两代君主,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却不容小觑。隋朝,开科举,取明士,建运河,搞经济,为大唐王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五代十国拨乱纷纷,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象,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自古篡位夺天下的皇帝都会心慌,对辅佐自己的大将几乎赶尽杀绝,比如朱元璋。但宋太祖做的就很仁慈,杯酒释兵权,一杯酒就将这一千古难题解决了。而且与民生息,开创盛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GDP最高的王朝。
当然,励精图治的皇帝不少,但这两位可堪称代表,无不开创繁荣盛世!
中国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中,大多数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毕竟篡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高风险事业,篡位西汉的新朝皇帝王莽最终身败名裂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没有一定能力与胆量的人是绝对不敢篡位的,雄才大略的盖世奸雄曹操、司马懿、高欢、宇文泰等手握重兵都至死没有敢篡位就是证明。
而篡位曹魏的司马炎、篡位东晋的刘裕、篡位北周的杨坚、篡位隋朝的李渊、篡位唐朝的武则天、篡位后周的赵匡胤等基本上都是雄才大略或者老谋深算的皇帝。
另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没有改朝换代,实际上也是篡位登基的皇帝,一个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侄子逼父篡位的李世民,另一位就是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江山的朱棣,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朱棣开创永乐盛世,都算得上雄才大略的明君。
一般而言,能篡位登基的,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否则,他们也没那本事了。
篡位登基称帝的人,必须要面对守皇派和其他别有用心之辈的强力反扑,能抗过来者,几乎都是明君,抗不下来者,早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但并非所有扛下来的都是明君,比如倒霉的王莽(篡汉,被刘秀等人推翻),更倒霉的杨广(隋炀帝,亡国之君),以及乱世之时,那些篡位后被推翻的人(此处不多赘述,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至于通过篡位夺得帝位 还比较有名,被后人称颂的,在我国历史中也不算少数(毕竟篡位的人太多了,总得有几个清流吧?)。
小编简单说几个(按时间顺序,不排名次),如果觉得有异议的,请在下方留言。
1、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建立者,接收了其父曹操遗留下来的庞大政治遗产,篡汉称帝。
曹丕在位期间,重视文化,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风,鼓励屯田,消除格局,志在一统。
虽然没能实现天下一统,但魏国在他的治理下,整体实力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后来晋朝一统奠定了基础。
2、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创者,从其外孙手中夺得皇位,结束北周历史,建立大隋。
杨坚在位期间,发兵灭了南陈,结束中国南北朝统治,实现了国家的一统。
他开创“开皇之治”,使国家富强,名族强盛,百姓富足,隋朝积攒的粮食,一直到了唐太宗时期还没用完。
他创立三省六部,改革官制,使封建王朝的统治达到了顶峰。
他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任用官员的新渠道,新思路,被后世一直沿用。
3、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开创者,为大唐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后世公认的英明之主。
“玄武门之变”杀兄夺位,名副其实的篡位者。
他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富民强,“贞观之治”与隋炀帝的“开皇之治”并驾齐驱,同为我国古代最有名的两大盛事。
4、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正统承认的女皇帝,杀子夺位。
她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大唐能走上巅峰,其功绩不可磨灭,不能被人忽视。
5、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手中夺得帝位,建立宋朝。
他最大的功绩便是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乱局,基本同意了中国,并计划赎回燕云十六州,为了燕云十六州能掌控在喊人手中,呕心沥血,直至身亡。
以上几位都是名副其实的明君,也都有一个共同点,皇位来历不正,即所谓的“篡位”。
至于小编没提到的某些位,就留给大家挖掘吧![耶][耶][耶]
古代的皇帝拥有至高的权利受万民敬仰,但是其中有些人的皇帝宝座是由篡位得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在那些篡位得来皇帝宝座的人中,哪些人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图为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而登上帝位的”。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隋文帝杨坚本来是大周的宰相却篡了自己外孙的皇位成为了皇帝的。他也是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分裂300年的中国建立隋朝。设计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施行“均田制”调动百姓的种粮积极性,开凿广通渠,等等。
图为隋文帝杨坚画像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图为明成祖朱棣画像
这样的皇帝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篡位夺权的众多皇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害得,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家庭和国家的稳定,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篡权的祸根。
本文由作者:吴晓普 于 2023-03-2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0863801409522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