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 正文

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

  • 洪浩江苏南通洪浩江苏南通
  • 2023-03-29
  • 11
  • 共14人回复
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发表看法
2023-03-30

脍炙人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相传是唐朝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的佳句。

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句话后来却被另一位唐朝诗人宋之问写进了《有所思》一诗中,并且全诗和《代悲白头翁》几乎一模一样,宋之问宣称自己是原创作者。

于是出现了《全唐诗》收录了两首几乎相同诗的尴尬局面(如下):

代悲白头翁

[作者]

刘希夷(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有所思(一作刘希夷诗,题云代悲白头翁)

作者:宋之问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亲们看到了吧?两首诗只有我标注的“洛阳”和“幽闺”处不同,其他部分一模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相传刘希夷和宋之问是甥舅关系,即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二人年龄相差无几,宋比刘大五岁。

有一天,外甥让舅舅欣赏新创作的一首诗《代悲白头翁》。

宋之问一看这首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于是想占为己有,提出了索要。外甥觉得这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断然拒绝。

宋之问一不做二不休,趁外甥不注意用土袋把他活活捂死了,然后宋把这首诗改名《有所思》发表,这就是历史上的“杀人夺诗”的故事。

《刘宾客嘉话录》中写道:“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之报也。”

历史上的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呢?

宋之问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曾是武则天的御用诗人。

相传宋之问人品很次,他远没有后来唐朝诗人李白的风骨。

宋为了受女皇的重用,竟然为武则天的两个小鲜肉张昌宗和张易之捧尿壶,上厕所都要躬身侍候二张左右,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着实折辱诗人的名声。

宋之问为了钻营上位,经常以进诗的名义向女皇献媚,比如他写了一首自荐诗:“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意思是一近女皇芳泽。

可惜宋有严重的口臭,武则天虽然很爱他的才华,但实在受不了他臭烘烘的嘴巴,这影响女皇的性娶,后来宋也没有成为武则天的面首。

武则天死后,中宗继位,宋为了讨好新皇和皇后,黑白颠倒为被太子诛杀的武三思歌功颂德,一时投机成功被中宗重用。

不过好景不长,当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因不耻宋的为人,被玄宗赐死寓所。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相信宋之问能够做出“杀人夺诗”这种卑鄙之事。

不过理性的想一想,宋也不至于为了两句诗杀了自己的外甥,毕竟世上娘亲舅大,在古代舅舅的地位相当于父亲,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看,宋和刘交集不多,二人年龄相差很多,宋是不是刘的舅舅还有待考证,总之没有实锤“杀人夺诗这件事。

然而人们都在抹黑宋之问,究其原因就是宋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所以人不要做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好名声对一个人很重要。

另外宋的外甥刘希夷是个弱者,在当时无论官职和名声,宋远胜刘,不过刘的口碑很好,于是更多人倾向刘希夷是原创作者,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爱憎思想体现。最后一句话:人生路漫漫,希望每一个人且行且珍惜自己的名声。

文/秉烛读春秋

史道驿站x
「史道驿站x 」发表看法
2023-04-06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这句诗我们随口拈来,但我们知道这到底是谁写的吗?有人说是是宋之问,也有人说是刘希夷,还有人说是刘希夷写的,后来被宋之问占有了,并且因为这句诗,宋之问把刘希夷给杀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后人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找到唯一的答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1、关系

不少人认为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对于这个关系,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刘希夷就是宋之问的外甥。宋之问是虢州弘农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灵宝人。刘希夷是汝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州市人。同属河南地界,是亲戚也不奇怪。但没有资料说,刘希夷的母亲是宋之问的姐姐,而且这个姐姐至少要比宋之问大20多岁。在这里我们姑且认可,宋之问就是刘希夷的舅舅。

2、年龄

宋之问出生于约656,刘希夷出生于约651年。对于他们的出生年份,大家请注意,很多史料介绍上都有一个字‘’约‘’,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大概,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不能确定。这样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宋之问和刘希夷的年龄是后人推断的。从这个推断结果来看,刘希夷比宋之问大5岁,也就是说外甥比舅舅大5岁,这当然也是正常的事情,何况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没有计划生育一说。

3、经历

宋之问是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也有不少人认可他是五律的始祖,五律诗写得精妙绝伦,才华横溢。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历任洛州参军,681年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出任崇文馆学士。

刘希夷也是唐初诗人,很多史料介绍,他也是上元二年(675年)的进士,他的诗以歌行见长,词藻华丽,多有感伤。

这样说来,刘希夷和宋之问是同年的进士,675年,刘希夷25岁,宋之问20岁。但对于刘希夷中进士之后,被朝廷授予什么官职,无法考究,我想他应该是有个一官半职的。

刘希夷的作品不是很多,名气也远远比不上宋之问,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哪一年写成的,真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因为他在680年就去世了,年仅30岁,一生实在短暂。《旧唐书》本传曰:“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如果这个可以作为刘希夷死因的证据,那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被人杀害而死的,凶手是谁,《旧唐书》并没有说是宋之问,宋之问顶多是个嫌疑犯,那为什么后人会把矛头直指宋之问呢?

这就不得不说文字的魅力和宋之问的为人。关于刘希夷的死因最早记录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大唐新语》里说: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因写的《代悲白头翁》里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舅舅宋之问看后,非常喜欢,于是就要外甥刘希夷把诗让给他,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为了霸占这首诗,硬是用土袋把外甥刘希夷压死了。有此一说,后来很多诗坛大佬,都拿来说事,长此以往,宋之问也就成了杀害刘希夷的元凶。

我查阅资料后,却实在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无论从时间、情理、法理上来说,都不靠谱。从时间上说,刘希夷和宋之问的生卒时间都没有定论,只是推断和想当然。有资料说,宋之问在天授元年(690年)做崇文馆学士时,才20岁,这么说,刘希夷在680年去世时,宋之问不过十岁,十岁的宋之问怎么会弄死30岁的刘希夷呢?这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反正我不信。

刘希夷之死绑定宋之问,我觉得是后人强加的,理由只有一个,宋之问的人品太差,宋之问有才,而且英俊潇洒,但他心术不正,一心想效仿张宗昌、张易之兄弟爬上武则天的龙床,为此写了不少谄媚的情书给武则天,武则天赏识他的才,却因为宋之问有口臭的毛病,没能得到武则天的宠幸。于是宋之问百般讨好张氏兄弟,为后人不齿。神龙政变后,一再被贬,最后被唐玄宗赐死。正因为这个原因,后人把刘希夷的死归罪与宋之问,编造了一个夺诗杀人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峰峰说史
「峰峰说史 」发表看法
2023-04-04

唐朝是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其中不乏品行高洁、影响深远的优秀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等。但是,才德不配位者也有之,比如今天老黄要给你介绍的这位渣男诗人,他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品实在太差,一生中干的尽是令人不齿的龌龊事,这个人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唐代诗坛,宋之问的名气也不小,看看他的朋友圈子,就知道他当时在诗云的地位了——宋之问除了同时期的著名诗人沈佺期并称“沈宋”外,还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合称为“仙宗十友”。

  唐高宗上元二年,年仅20岁的宋之问进士及第,喜登“龙门”,从而踏上了仕进正途。宋之问入仕之时,正是武则天当政之际。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

  宋之问文才出众,颇受恩宠,在朝中虽然也很风光,但是,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比起来,他的人生仍是暗淡无光的。为了能在仕途有更大的进步,宋之问放下一个文人的尊严,谄事张氏兄弟。为了得到武则天的亲近,甚至给张氏兄弟捧过夜壶!真是丢尽了文人的脸!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一心为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诗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看到刘希夷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则一模一样。

纵观宋之问的一生,都在攀附权贵,为了权贵可以不要尊严!后来竟然杀人夺诗!而且还是自己的外甥!真是有辱斯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发表看法
2023-04-05

问题: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

前言

关于宋之问 ,有不少令人不耻的故事,其依附于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又后告密张仲之卖友求荣。因此刘希夷被害之事传说是宋之问下的手,似乎也很符合他的为人。

关于这个故事在唐朝就已经流传了。

一、中唐韦绚的记载

唐朝韦绚撰《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其中说道,刘希夷的舅舅很喜欢这两句诗,知道刘希夷写成以后还没有流传出去,于是苦苦索求,因刘希夷答应了却不肯给他,宋之问一怒之下,用土袋子压死了刘希夷。后来宋之问不得好死,是老天的报应。

韦绚,字文明,约公元840年前后在世。他是宰相韦执谊的儿子,韦执谊当年和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搞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是八司马之一。

二、中唐刘肃的记载

刘肃是为元和时期的江都主簿”。他撰有一本《大唐新语》,成书于807年左右。

关于这个故事,《大唐新语》中是这样说的: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曾搊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刘肃写到,刘希夷自小有文采,喜欢写宫体诗,但是多悲苦之音,并不为诗人所看重。

他曾经一边弹着琵琶,一边作《白头翁咏》,看来他是个弹唱歌手。 歌中唱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刘希夷唱出来就有点后悔了,这一句很像谶语呀,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有什么区别呢?

白首同所归,其实并不是石崇的诗,而是石崇好友潘岳的作品:

“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金谷集作诗》

两个人同上刑场时,面面相觑,想起来了当年的这首诗。所以刘希夷说是诗谶,感觉不吉利。

刘希夷后面又做了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叹息道,这一句又像是诗谶呀,死生有命,随他去吧。于是这四句诗都保留了下来没有修改。

结果,这首诗写成后不到一年,刘希夷就死了。有人说是宋之问干的。

三、晚唐孟棨的记载

孟棨,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他是唐僖宗干符二年(875年)进士,比起刘肃、韦绚晚了半个多世纪了。

孟棨在《本事诗 ·徵咎第六》中记载: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

这段话是刘肃《大唐新语》中所录的缩写版。不过写明了刘希夷是第二年的春天去世的。不过没有提到宋之问 。

四、宋朝魏泰说宋之问害死刘希夷 是因为另一首诗

关于宋之问与刘希夷的悬案,后来还有宋朝的《唐语林》、《全唐诗话》、 《临汉隐居诗话》、 《太平广记》、《唐诗纪事》、《诗话总龟》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等有记录,不过都是是前人牙慧而已。

不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和 计有功《唐诗纪事》 不知从哪里得到一个新的观点:

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诗,词旨悲苦,不为时人所重。善弹琵琶。尝为《白头翁咏》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一联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风年年人不同!”既而又叹曰:“此句复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即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人所称。(或云:之问害希夷以《洛阳篇》为己作,至今载此篇在之问集中。)《临汉隐居诗话》

魏泰和计有功说,宋之问看上的是另一首诗《洛阳篇》。《洛阳篇》不知道是哪一首,或许是其集中的《明河篇》,诗中有句: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裏。

五、刘希夷之死

记载宋之问之死的,似乎还是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

刘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

辛文房接受了前人的记载,说刘希夷被宋之问所杀。但是辛文房说沈佺期也是“上元二年进士”。杀死一个同年中第的进士,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脱身吧。

《旧唐书》中说刘希夷为奸人所杀:

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

总而言之,刘希夷的死,是不是宋之问所为,在唐朝时就有疑问。

结束语

宋之问这个人的名声很差,他依附的张易之兄弟因为武则天的宠爱而气焰嚣张。唐玄宗当年受了不少委屈,因此对于张易之的党羽也一点没有客气,登基不久就把宋之问赐死了。

唐朝人说宋之问的死是“天报之也”,总之万事都有因果。不过,他是不是因为刘希夷的事情遭到报应就不好说了。

最后,附上这首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吧,看看这首引起争议的诗歌本来面目: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老街味道

梅好生活iY6O
「梅好生活iY6O 」发表看法
2023-03-3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首杀人夺诗之事应该存在,不然怎么会传至千古的,因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宋之问的《有所思》唯一不同的是“洛阳女儿”变成“幽闺女儿”,其它一摸一样。

再者宋之问的人品本身就不怎么样,因为攀附张易之和受贿多次被贬,最后被赐死。所以杀死自己的亲外甥我觉得很有可能!

俚言
「俚言 」发表看法
2023-04-08

这个历史悬案,按照现在的话说,恐怕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了。

宋之问(约656年 - 约712年)是山西汾阳人,初唐著名诗人,只是其名声不太好;再有,他的身体似乎也欠佳,要不然,怎么解释他长年口臭呢?显然,他的消化系统有问题。

据说,因为无法忍受他的口臭,一代女皇武则天,不得不把他轰出宫去。虽然如此,宋之问还是颇有诗名的。特别是,他的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千古绝唱。

可是,因为这一句诗,也引发了一场耸人听闻的笔墨官司。据后人记载,这句诗不但是剽窃,还很可能涉及到一单谋诗害命的奇事。说到这里,就要谈谈刘希夷了。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是 河南省汝州人,是与宋之问同时代的诗人。据说,刘希夷还是宋之问的外甥(此说法存疑)。从生卒年月看,刘希夷只活了30岁。究其死因,竟然可能与宋之问有关。

《全唐诗》中收录刘希夷的诗作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代悲白头翁》,全诗较长,其前半部为: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再看看《全唐诗》收录的宋之问的《有所思》的前半部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两首诗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二联。刘希夷沿用了洛阳二字,而宋之问使用的是幽闺二字。我比较愚钝,感觉宋之问占优。可见,宋之问润色刘希夷的原诗,并占为己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最早怀疑宋之问的,是唐代的笔记《大唐新语》,其中说: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一个或字,其实难以给宋之问定罪。不过,更有《刘宾客嘉话录》描述了两人争夺此诗的知识产权的过程的细节:

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从人品不好到杀人夺诗,似乎其证据链条很完备。我就想问一句,为了一句诗而杀人,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并且,宋之问是不是刘希夷的舅舅,还很难说呢。

我觉得,所谓人品不好与杀人夺诗是相互印证的,其中,或许有后人故意诋毁之嫌。与此相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三寸钉武大郎的真实原型,不就是一条彪形大汉吗?

另外的理由是,《全唐诗》的收录,并不保证完全没有疏漏。假设存在张冠李戴的情况呢?另外,古人也只是怀疑而已,而我们今人,并没有掌握把这个奇案坐实的新的证据呀。

疑罪从无,也许是不得已的办法。不过,现在看来,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

时光隧道2019
「时光隧道2019 」发表看法
2023-04-04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宋之问杀人夺诗是真事吗?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一位诗人,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赞不绝口,他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恼羞成怒,便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刘希夷死时还不到30岁。

清初编撰《全唐诗》,将此诗归在两个人的名下:一是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是宋之问,题为《有所思》。为何如此处理?诗后有标注:“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首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

《 旧唐书》《唐才子传》等记载,刘希夷是汝州人,生于公元651年前后,于公元675年考中进士。他“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格”,是一个不羁的才子。

  因为常作“从军闺情之诗”,且词调哀苦,刘希夷并不为时人所重视。公元680年,不满30岁的他意外死亡,《旧唐书》称其“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

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刘希夷就是被宋之问所害。之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基本上沿用了这种说法。

  根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生于公元671年前后,比刘希夷小了20岁。刘希夷死时,他才十来岁,不可能干出杀人夺诗的事,还有一种推断,说宋之问生于公元656年前后,只比刘希夷小5岁,但他们是不是舅甥,史书并无记载

宋之问是否真的为抢夺一联妙句而杀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史料上面却记载着宋之问在许多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常做一些溜须拍马之事,在圈内的名声不好,这也许是人们相信他为了一句诗而杀人的原因。

让我们看看原诗吧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芥子藏书
「芥子藏书 」发表看法
2023-04-07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小诗,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诗中,宋之问用了一个“怯”字,就生动地传递出久别在外的游子终于归家时思乡的复杂心情。

宋之问

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宋之问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一个逃犯。他潜回洛阳,途中作了此诗,所以,他在诗中表达的并不是游子的“思乡之情”,实际上是逃犯的“心惊胆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后被逼退位,唐中宗即位,宋之问被贬泷州。第二年,他便偷偷潜逃回洛阳。本诗是他途经襄阳时所写。

回到洛阳后,他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他探知张仲之正在与人密谋刺杀宰相武三思,便去告密,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而宋之问非但免了私逃之罪,还升任鸿胪主簿。他的卖友求荣的行为被天下人耻笑,“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宋之问诗作得好,但做人却没有底限,人品极差。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也是唐朝的一个著名诗人,才华横溢。上元二年(675年),甥舅双双进士及第。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在公开示人之前,宋之问先看到了,当下赞不绝口,尤其喜爱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问让外甥把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一怒之下,用土袋将外甥活埋而死。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韦绚《宾客嘉话录》

于是,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两首几乎一模一样的诗。一首在宋之问名下,一首在刘希夷名下。

武氏当朝时,宋之问任尚方监丞,又进入奉宸院。奉宸院里都是武则天的男宠。宋之问也想爬上女皇的龙床,便写了一首情诗送给武则天。但是因为宋之问有口臭,女皇没有宠幸他。

宋考功(即宋之问),天后(即武则天)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孟棨《本事诗·怨愤》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拥立唐睿宗李旦。宋之问因为依附武三思,被发配到钦州,后来改配桂州。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宋之问在徙所被赐死。

龙安安
「龙安安 」发表看法
2023-04-02

宋之问留有诸多诗作,其中《渡汉江》为后人所称道——“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诗歌写得超赞,人品却奇差,堪称典型的渣男。《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曾写了一首诗,其中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令宋之问大为赞赏。

当时诗作还没有扩散朋友圈,宋之问就恳求外甥把这一联归属自己的诗作中,刘希夷当时同意了,不久又反悔了,宋之问气急败坏,竟派遣奴仆“以土囊压杀于别舍”,用装土的袋子把外甥刘希夷活活压死了。

刘希夷时年仅三十岁,用生命捍卫了十四个字的诗作版权。

武则天在位时期,宋之问因为写了一些马屁诗文讨得女皇欢心,被任命为尚方监丞,掌管“百工技巧”诸务,不久进入奉宸院任职左奉宸。

奉宸院是女皇的“后宫”,这里面供养着如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一类的美男子,随时服侍女皇。

宋之问因生得风流伟岸,能言善辩,也被选入奉宸院,貌似也有机会获得女皇的宠幸。

本事诗》记载:宋之问也想像张氏兄弟那样亲近女皇,“求为北门学士”,遭到武则天的拒绝。

宋之问写了一首《明河篇》发牢骚:“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武则天看过这首诗,对大臣崔融说:“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才华横溢,问题是他有口臭,我实在受不了!宋之问因此“终身惭愤”,羞愤难当。

唐中宗复位后,张氏兄弟被诛杀,其党羽之一的宋之问受到牵连,被贬为泷州(广东罗定)参军,因为受不了岭南蛮荒之地的恶劣环境,偷偷跑回洛阳,躲藏在好友张仲之家。

肉多大多
「肉多大多 」发表看法
2023-04-06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脑海中经常想起这首诗,就是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相传,这首诗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的舅舅宋之问特别喜欢,想据为己有。在刘希夷几次都不同意的情况下,宋之问竟然杀人灭口了。

为了一首诗,宋之问就残忍地杀害外甥,这也太残忍了吧。一千多年来,人们鄙视宋之问。对刘希夷更是有着无限同情。不过,令人蹊跷的是,这桩诗案流传虽广,正史却并无明确记载。说宋之问害死刘希夷,只是“小说家言”,并无确凿证据。那么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害刘希夷?我认为他没有杀害,以下是我的观点:

第一:此事缺乏相关史料记载,真实性大有折扣。 从史料上来看,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先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所记载的内容很少,而这本书用了“或云”一词,实际上这是一种猜测之辞。而《大唐新语》又带有强烈的小说色彩,其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韦绚的著作虽然从前因后果上讲得很明白,但他是距离当年那出惨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样也缺乏相关的权威性。

第二:宋之问比刘希夷年龄要小不具备杀人条件。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宋之问约生于公元671年,从小就喜欢作诗,他比刘希夷小了20岁。刘希夷死时他才10来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想到用别人的诗来完善自己的文采,跟不可能干出杀人夺诗的事?还有一种推断,说宋之问约生于公元656年,只比刘希夷小5岁。但他是不是刘希夷的舅舅,史书并无记载。

第三:宋之问如果真的对自己的亲人下了杀手,这种伤害人伦的行为又如何能够逃脱官司且还能安安稳稳做官的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红透半边天的,很多行动都被公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杀人夺诗,跟本是不可能的,就只怕作案条件都是不具备的。更何况,在能够查阅的相关资料当中,也没有一点记录关于宋之问被“刑讯下狱”的记载。也就是说,官方根本没有他违法犯纪的史料。

天香引
「天香引 」发表看法
2023-04-04

据唐代刘肃《大唐新语》、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仅仅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杀死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刘希夷比宋之问还大五岁,但宋之问辈分大,是舅舅,两人还是同一年中的进士。刘希夷少有才华,善弹琵琶,落拓不羁,诗以长篇歌行见长,文采方面不弱于宋之问。

刘希夷,《唐书》无传,因为他不是官宦又英年早逝。《唐才子传》却为他立传:“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重。”《全唐诗》存诗一卷35首,集前小序说:“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

两处文字大意相同,说刘希夷是河南人,少年就有文名,不仅能够写诗,策论也很犀利。诗的内容多为从军和闺情,其实这是一种题材的两个侧面,男人从军在外,女人闺阁思春。刘希夷这类诗写得动人,也正因为诗写得好,有人想剽窃,将他害死,演出了诗以累命的悲剧。

刘希夷这首诗《全唐诗》题为《代悲白头翁》,以白头翁作比喻,表达思妇的伤春之情: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去飞来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如乱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诗歌叙述洛阳城内的一名女子,爱上一个翩翩少年,两个人歌舞相从,情深意笃。可这少年期待建功立业、凌烟阁上题名,做着飞黄腾达的将军梦,从军征战去了。洛阳女儿看到白头翁,感慨岁月流逝、青春难驻,于是唱出了这支歌。作为诗人的刘希夷,他写“代悲白头翁”,替闺中少女说话。

可惜那时没有这么好的传播条件,刘希夷的诗“尚未发表”宋之问就看上这名句连连的诗篇,想据为己有,言谈话语中让刘希夷把诗的署名权让于他。刘希夷与宋之问有甥舅关系,属于晚辈,不好给宋之问难堪,就含糊其辞地应付着。

诗是精神的稀有元素,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诗人不愿意自己的创作被他人占有,一直没有应承将名句归于宋之问。宋之问是天后武则天身边的人,周围的宦官、衙役随时可以驱使,在刘希夷经过一个废园时,假造颓墙倒塌,让人用土袋子将刘希夷压死。当官的利用自己的权势占有他人的创作古已有之,今也不乏,但如宋之问这样“杀人灭口”者也算达到了极端。刘希夷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原创诗句,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精神产品的价值也真是无可估量。

宋代以后有人怀疑此事,以刘、宋是否甥舅关系,进行考证,提出质疑。这是在“为贤者讳”“为名人讳”。人一有名好像就成了完人,其实人是复杂的、多面的。何况宋之问虽然有名,但非贤者。他谄媚武则天,也谄媚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张易之、张昌宗是孔武粗人,宋之问替二张写应制诗。宋之问出卖自己的创作,也想侵占别人的创作,这是不拿精神产品当成价值的人。

宋之问的创作不值钱,只是一些阿谀奉迎的应制诗;刘希夷的创作不同,它是凝聚了人生体验的好诗名句。一个可以出卖自己精神、肉体的御用文人,偏偏遇上珍视自己原创价值的诗人刘希夷。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冲突显示出来,宋之问利用自己的权势,将年轻柔弱的诗人谋害。

从宋之问的为人、为诗来看,他谋害刘希夷在情理之中,至于是否甥舅关系,那些考证未免过于拘泥。古人讲究伦理关系,亲友间、师生间、同事间攀亲论辈是普通的事,所谓甥舅关系不一定实指血缘之亲,多少“沾亲带故”也常以亲戚论辈称呼。刘希夷未及30岁就夭亡,当是死于非命;宋之问身为内廷宠臣,找人谋害刘希夷也轻而易举。此事不必过多拘泥于细节,从中观察人性和诗性倒更有意义。宋之问为剽窃诗句,派人用土袋子把刘希夷给压死,手段十分残忍,行径十分卑鄙。

刘希夷为自己的名句好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原创作品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实现,它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原创力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文明;人文科学方面的原创力可以改造人类自身,创造出巨大的精神文明。以诗而论,原创作品是“精神的稀有元素”,如钻石折射出生活的色彩,如金子闪烁着精神的光芒,如玉石发出天籁般的声音……诗歌的精神价值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潜力,所以精辟的诗句才那样为人喜爱。

刘希夷不愿他人剽窃自己的精美诗句,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示出原创作品的崇高价值;宋之问为掠夺他人的诗句,居然“谋诗害命”,只能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痛恨宋之问的卑鄙行径,惋惜刘希夷的诗才毁灭。

小叮当猫官号
「小叮当猫官号 」发表看法
2023-04-04

据说初唐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或作《白头吟》)裏写下「年年

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之后,舅舅宋之问想据为己有,於

是找外甥「商量」,看能不能把作者改成舅舅宋之问。刘希夷不知好歹地

拒绝了,力图在诗坛留名的宋之问恼羞成怒,竟然找人把外甥杀了,堂而

皇之地把标题改成《有所思》,当然作者也成了宋之问。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发表看法
2023-04-0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中的一句名言,我深以为然。

  读史书的时候,有时会发现一些语焉不详的记载,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如果你想探究真相,就需要把一些事件连贯起来,从中找出主线。古代与洛阳有关的“悬疑片”不少,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1 流传千载的诗案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春暖花开时节,我脑海中最常浮现的一首诗,就是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相传,这首诗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特别喜欢,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同意,竟被宋之问杀人灭口。

  为了一首诗,舅舅就残忍地杀害外甥,这也太没人性了吧?千百年来,人们鄙视宋之问的为人,对刘希夷则充满同情。

  蹊跷的是,这桩诗案流传虽广,正史却无明确记载。说宋之问害死刘希夷,只是“小说家言”,并无确凿证据。

  果真如此,宋之问就太冤了。要知道,他比刘希夷的名气大得多,也不一定是刘希夷的舅舅。

  《旧唐书》《唐才子传》等记载,刘希夷是汝州人,生于公元651年前后,于公元675年考中进士。他“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格”,是一个不羁的才子。

  因为常作“从军闺情之诗”,且词调哀苦,刘希夷并不为时人所重。公元680年,不满30岁的他意外死亡,《旧唐书》称其“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

  公元807年,唐人刘肃在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中第一次提出,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时,认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句不祥,“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chèn)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结果诗成不久,他就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尽管只是“或云”,语气并不肯定,但从此以后,宋之问就被当成了杀害刘希夷的凶手。唐代韦绚更是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刘希夷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后,“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之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基本上沿用了这种说法。

  根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生于公元671年前后,比刘希夷小了20岁。刘希夷死时,他才十来岁,怎么可能干出杀人夺诗的事?还有一种推断,说宋之问生于公元656年前后,只比刘希夷小5岁,但他是不是刘希夷的舅舅,史书并无记载。

  2 杀人夺诗本无凭

  既然传说刘希夷是因诗丧命,那么,这首《代悲白头翁》到底有多好?先来看一看原诗吧: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清初编撰《全唐诗》,将此诗归在两个人的名下:一是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是宋之问,题为《有所思》。为何如此处理?诗后有标注:“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首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

  也就是说,从唐代到清初,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但人们仍没弄清楚它的“身世”。

  那么,这是否说明宋之问夺了刘希夷的诗?不一定。因为在《全唐诗》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并不少见。相反,历代不少学者认为,凭宋之问的名气和才华,他根本没必要铤而走险,去夺当时“不为所重”的刘希夷的诗。

  《旧唐书》中记载,宋之问年少成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改唐为周。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深得女皇赏识。

  作为宫廷诗人,宋之问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写了不少应制诗。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的才情。有一次,武则天游幸龙门香山寺,命群臣赋诗,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文理兼美”,被公认为第一,并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新唐书》中记载,当时,宋之问和沈佺期“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正是在“沈宋”之后,才有了“律诗”之名。

  这样的宋之问,为何被视为杀人夺诗的凶手?很可能因为他品行不好。

  3 所谓“告密”疑点多

  关于宋之问的人品,其实是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别的不说,仅杀人夺诗这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足以将他钉在耻辱柱上了。

  何况,他还曾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时武则天年迈,政事多交给二张处理,连武承嗣、武三思这样的权贵都要巴结他们,更别说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这些文人了。

  对宋之问名声损害更大的,还有所谓“告密”一事。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复位,张易之兄弟被杀。宋之问等人作为二张的党羽,被逐出京城,贬到外地。相传宋之问到岭南后不久,就偷偷逃了回来,藏在好友张仲之家里。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要除掉武三思,宋之问得知后让侄子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

  这样恩将仇报、卖友求荣的事,如果真是宋之问干的,人们怎么骂他都可以,但其中存在疑点,值得分析。

  比如,他是遇赦北归,不是私自逃回洛阳的。

  神龙元年深秋,唐中宗大赦天下,对被贬的二张党羽可“量轻重与远官”。两年后,沈佺期“承恩北归”,后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

  宋之问的情况与沈佺期差不多。他有《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诗,其中有“一朝承恩泽,万里别荒陬(zōu)”之句,说明他也是遇赦回来的。途中,宋之问还作有《渡汉江》一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可见他回到洛阳的时间大约在神龙二年夏。

  就在这年春天,王同皎已因谋反罪在洛阳被杀,宋之问怎么可能听到他和张仲之的密谋?

  回到洛阳后,宋之问被选拔为修文馆学士,并担任考功员外郎,“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唐睿宗继位后,他因卷入政治斗争,被再次流放并赐死。

  宋之问和刘希夷都是“非正常死亡”,实在令人惋惜。关于他们的诗案,历史没有定论,是不是也该早日作个了结?

老家伊滨的
「老家伊滨的 」发表看法
2023-04-04

宋之问有没有杀人夺诗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成了悬案。但他是重大的嫌疑人之一。

据说初唐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或作《白头吟》)里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之后,舅舅宋之问想据为己有,于是找外甥商量,看能不能把作者改成舅舅宋之问。刘希夷不知好歹地拒绝了,力图在诗坛留名的宋之问恼羞成怒,竟然找人把外甥杀了,堂而皇之地把标题改成《有所思》,当然作者也成了宋之问。

刘希夷确实是被谋杀的,但到底是不是宋之问干的,不得而知。网上有篇《刘希夷死因质疑》的论文,可以搜索了看一下。至于认不认同这论文的观点,见仁见智。宋之问是不是无辜背锅,很难说。笔记小说本来就靠不住,从文本上看,《大唐新语》提到这两句诗,也只是因为“似谶”,“或云宋之问害之”。很明显是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

尽管只是“或云”,语气并不肯定,但从此以后,宋之问就被当成了杀害刘希夷的凶手。唐代韦绚更是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刘希夷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后,“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之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基本上沿用了这种说法。

  根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生于公元671年前后,比刘希夷小了20岁。刘希夷死时,他才十来岁,怎么可能干出杀人夺诗的事?还有一种推断,说宋之问生于公元656年前后,只比刘希夷小5岁,但他是不是刘希夷的舅舅,史书并无记载。

  关于宋之问的人品,其实是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别的不说,仅杀人夺诗这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足以将他钉在耻辱柱上了。

旧唐书上说,刘希夷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按这说法,刘希夷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而死。

希望权威历史学家能够发现更确凿的证据解释刘希夷之死。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