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你一下:那时候不是乡村赤脚医生,就是农村的赤脚医生。这个是不需要考资格证书的,在那个时期你只要思想好,政治觉悟高,肯吃苦耐劳,时时处处走在前面,大队干部认为你可以胜任,自然而然就委派你当赤脚医生了。
当时的赤脚医生和卫生员,都有当地的人民公社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诊疗和医治病患的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很好的为广大社员群众服务。
在当时,由于社会风清气正,干部廉洁自律,当一名赤脚医生和卫生员,是不需要任何请客送礼的。
在当时大队干部让你当一名赤脚医生,对一个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誉,周围很多人也会羡慕。就连当时要找一个老婆也是可以挑一挑捡一检的,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愿意嫁给这样的人,她们能和这样的人结合在一起,对他们来说也是很自豪的。她周围的小姐妹们也会羡慕她找了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公。
当时的赤脚医生,其实也是很辛苦的,特别在62年,国家提出彻底消灭血吸虫,消灭疟疾,农村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和生产小队的卫生员,每天要带上开水暖瓶,水杯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药,分早,中,晚三次到社员家里送药,平原农村还可以,因为居住集中,一些偏远山区就相当困难,因为他们居住分散,要每家每户每天三次这样送药,这些赤脚医生和卫生员也是相当辛苦的。
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除了记工分,没有其它任何补助,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好,政治觉悟高,听毛主席的话,所以他们任无怨无悔。
真的是:我们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就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和疟疾,这在世界疾病防御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乡村人缘要好,能够吃苦耐劳。由大队推荐到中心卫生院(全民)或县医院培训一段时间,记得好象也要测试,后就回大队上岗。
有位亲戚也做过赤脚医生,确实是很辛苦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没有什么报酬,工作不分上下班,随叫随到。如遇上谁家生孩子,要
通宵在现场陪伴。她的工作非常出色,几乎每年都是先进个人。
和过去的民办教师相比,赤脚医生的待遇是比较低的,退休后每个月可能只有较低的生活费。
赤脚医生在那段时期里作出了重要奉献。呼吁有关部门应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障水平。
谢谢邀请!
我记得当年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应该没有什么资格证。他当过兵,在部队是卫生员,这就应该是他成为赤脚医生的条件吧?平时赤脚医生管的病也就是头疼脑热的。给发热感冒的病人打个小针,或给几个药片。老百姓真的是得了重些的病?他是没有能力治疗的。
在那个时代,赤脚医生确实为乡村农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六七十年代怎样当上民办教师,你就明白怎样成为一个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很相似,都是生产队记工分,每月有三至五元补贴。
如何成为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当然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那时讲求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所以,那时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即使文化程度再高也不会让你干赤脚医生。不然的话,拿针管子报复社会太容易了。比如,我村有一个六十年代在城里上过高中的农民,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大队里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小队会计这些职位都没他的份。问题是具有相同文化水平的贫下中农子弟太多了,六十年代的小学毕业生,七十年代高中生,都算文化人。但那时又不时兴考试选拨,又不时兴考资格证。想当赤脚医生就得靠关系、靠送礼。大队推荐谁就是谁。
大队推荐的人通过公社医院培训,会打针会听诊会认药就算合格。大病治不了,小病就是用消炎药。但实践出真知,时间久了每个大队都会出一两个"高手"医生。我们村就有一个赤脚医生,现在八十多岁了,还经常有人找他看病。
赤脚医生治死人的事也屡出不穷。但那时谁也无法鉴定是不是医疗事故。曾有一个老年病人,从来是只吃药不打针,但有一次赤脚医生给打了一针青霉素就死了。现在看来就是青霉素过敏。但那时死了就死了,证明是医疗事故又怎样?
改革开放后,赤脚医生成个体户了。也有的医术不精被淘汰了。但大多挣足了钱。
现在农村医疗通过整改,医生必须通过考核有行医资格证。各村重建卫生室,国家拨款扶持,比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赤脚医生的出现,是那个时代一伟大创举,它是在毛主席 “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下诞生的。
那时的中国,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广大的农村还没有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和缺医少药的状况,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做出了这一重大决定,使得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一定的医疗保障,同时也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回到正题,如何能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也就是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上一名赤脚医生,它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他或她必须根红苗壮,家族里必须没有有问题的人员包括自己;其次本人要思想进步,有上进心;再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身体健康等。经过生产队的党组织考核认定再报给上一级组织待批复下来,就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了,再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培训就可以上岗。
当年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基本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生过程,其它村子屯落也都差不多是这样。还记得俺村的赤脚医生是个初中刚刚毕业,挺文静的一个姓何的男孩子,后来听说他在几年后由于表现出色,被保送上了专业学校学习深造 。
写到这儿我倒是想起了当年一部歌颂赤脚医生的电影里面的一首歌,凭着记忆写给大家看看,有写错的地方还请多多谅解。歌词是这样的:
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千家。
出诊愿翻千重岭,
采药敢登万丈崖。
一颗红心治百病,
最后还有一句想不起来了,哪位朋友知道的话,有劳给补上,我这厢先谢过了。
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我说说我们这个地方所谓“赤脚医生”的情况吧!
在我老家的农村,每一个村屯都会有一家人行医的,说一家人行医,就是农村的这些医生都是祖传的,如果追溯起来的话,可能他们一家行医的有很多辈了,也就这样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过去是不叫赤脚医生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才有了赤脚医生这样的说法,而如果没有组传下来的医学知识,没有一个有点名气的老医生带着的话,他也无法当一名医生的!
这就是说,如果他的爷爷是医生,或者他的爸爸是医生,他才能当上一名医生的,因为农村的医生都是中医,最开始的时候,首先只能是在家里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认药抓药,然后慢慢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中医药知识,家里的大人出门治病,他只能是一边给家里的大人背药箱子的,一边跟着家里的大人学习看病的,久而久之,他也慢慢进入中医队伍当中,才会独的给病人看病的!
而那个时候,只要家里的大人是医生,长大之后他也就可以明正言顺的背着药箱行医,或者在家里坐诊的,如果他的爷爷或者他的爸爸有点名气的话,他的名气也就水涨船高了,其实,那个时候对医生行医资格管理是还是滞后的,还是不需要考证的,主要还是听口碑的,至于医生资格考试,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才开始进行医生资格考试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答: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不是乡镇体制,是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核算,人民公社化,集体经济体制。
因此,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不存在乡村赤脚医生这一说法,只有家喻户晓,赤脚医生这个名字。当时赤脚医生名字,是根据赤脚医生的职业特点,贫下中农称呼这些,农村医生为赤脚医生。
赤:是红色意思,脚就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意思,也就是说:赤脚医生他既是农民,也是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医生,前期赤脚医生,是一种业余职业,比喻:在同社员一起在产队劳动时,背着药箱,为社员服务。
后来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大队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基础之后,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兴起。
因此,到了一九七三年,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基本上就成了职业化,他们除了行医和计划生育工作之外,还要负责社员,合作医疗的管理工作。一直到八十年代,生产队解散之后,农村赤脚医生,才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知道,早在六十年代之前,农村除了缺吃少穿之外,缺医少药,农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就成了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当时我们根据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农村赤脚医生这个职业,才开始慢慢的兴起。
那么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赤脚医生呢?我们选拔赤脚医生的标准是:
(一)政治思想好,热爱党和国家,热爱毛主席,热爱劳动,热爱贫下中农,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或者是光荣的共产党员。
(二)有-定的文化水平,比喻是:高小毕业,初高中毕业农村知识青年。
(三)平日近人,待人热情周全,爱憎分明,团结大多数,不怕苦不怕累。
(四)根据以上选人标准,在大队党支部和生产队,贫下中农的推荐下,把选拨岀来的人员,送到县级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实践学习,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回村,成为一名合格的赤脚医生了。
你如果真想了解,赤脚医生,是怎么一回事,我建议你到网上去搜一下,看看七十年代的《红雨》电影,那个电影才是,农村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
(原创于2021年12月14日)
哪的赤脚医生部份是有点文化的经推荐培训行医,有部份是祖传的,但都没有资格证。祖传的赤脚医生医术不错,我村在一祖传医生,伤风感冒,各种疮症,轻而易举,不仅见效快,费用少,比当前乡鎮医院的医生技术好,疮早期用刀挑,如严重的疔疮用小针刀一挑就好,肠胃炎先用银针在肚肌上一扎针,疼痛立缓,最用药不仅痛苦少,见效快,伤风感冒一般一次就解决,这些病虽说是常见小病,去医院就复杂了,小病大医,不花掉几百甚至上千不解决问题,这些医生虽都有行医资格证,但都徒有虚名。
谢邀
那个时代农村的赤脚医生不用考证,当时是村干部认为哪个年轻孩子聪明,接受新的知识快、悟性高,就选出去参加学习培训。记得当时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名额,我们村比较大,公社所在地,分到了两个名额,我有幸参加了培训,我们那批共30个人到镇上医院参加培训三个月,学一些简单的包扎、打针、用药等知识,结束后在医院实习两周之后是考试,我有幸考了第一名,毕业典礼上奖了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卫生箱,当时不知多高兴,同伴们都用羡慕嫉妒的眼光看我,回来后,我就成了我们公社的赤脚医生了。
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那时行政管理体制,在农村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集体所有制,上级党组织,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省城大医院委派专家,大夫到农村巡回义诊,长驻在缺医少药的边沿的乡村,为当地贫下中农防病治病,为生产大队培养医务人员,俗称“赤脚医生”,每个大队建立医务室,在生产队挑选有一定文化水评的农村知识青年,担任赤脚医生,经县卫生部门进行短期培训,发给“赤脚医生“结业证回来从事医务工作”。那是农民自己的不脱产医生,《赤脚医生》,其报酬,由生产队按同等劳力靠记工分,每月只有从掛号费中提取3至5元的补助金、赤脚医生身背红药箱,在田间地头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这是我党为改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一主措,????️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据我所知,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反正挣工分,和社员差不多。在公社卫生院实习一段时间,等于镀金,就不简单了。头疼脑热,给几粒止痛片,夏天中暑几包仁丹,孩子肚子疼吃几颗塔糖驱蛔虫,如此而已。我洗澡被玻璃剌了口子,怎么处理的?红药水抹抹,撒一点消炎药纱布凡士林膏一捂,胶布粘上算完。起码缝几针啊,结果大撒把,落下一块疤小孩子嘴似的。那时候不输液,一旦输上液就是病危,没几天活头了。坚持下来的赤脚医生,或者卫校深造的不多。一样和农村老翁晒太阳,甚至连血压都不会测。国家还按照当时揹药箱给予一月几百元补助,自称捡了便宜。所以资格证是没有的。
非常简单,稍微懂点医的或是文化程度高点儿的就是最佳人选,农闲季节去县里培训个月八的,那就是全科医生,培训期满证也到手了。在农村那是个人人羡慕的职业。
村民有个小病小灾的,打个预防针疫苗还行,充其量也就是医院护士的水平,遇到恶疾大患还得去公社卫生院、县城及省大医院就诊。
有时也会出现医疗事故,不知你们身边有没有聋哑人,本来出生时是健全的,有点小病打了几针就变成聋哑人了 ,那时候法律意识淡薄 ,要是放到现在,不赔付你个倾家荡产才怪呢,
后来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的地方,老一代的赤脚医生干不动了,而他的儿或女也背起行医箱,居然这也能接班!
我想有一天,农村发展好了,大家归到一起,当然人越多越好,建一个村卫生院,招聘医学院的学生……!
那时的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光大农民,小病扛着,或找点草药偏方治疗,大病才送公社卫生院,很少能到县城以上医院的。当年我在山东日照下乡插队,大队从俺们知青组抽调两位女生去当民办教师及赤脚医生,她们分别经过简单培训就“无证上岗”了,在那个年代,不能强求。
当年的赤脚医生,没有资格证,也无需考资格证。
当不当赤脚医生,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大队从本村年轻的社员中挑选出来的,再送到公社卫生院或县(区)医院进行培训后,便可以上岗了。
这些赤脚医生,一般都有些文化,有的甚至是高中毕业生。他们虽然医术不是很高,但有着为社员群众服务的热心和真诚。他们白天背着药箱同社员们一起劳动,晚上走家串户为群众看病打针,送医送药上门,深受广大社员群众的喜爱。
赤脚医生是时代的产物。五六十年代,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农民有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为了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从此诞生了农民自己的庄户医生——赤脚医生。这些人从小生长在农村,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待社员群众像亲人一般,成为当年农村中最受欢迎的一个群体。
他们虽然没有资格证,但他们在工作上很努力,学习上很自觉,十分注重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都基本上具备了全科诊疗的能力,有的还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病人诊疗疾病。因而,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集体的经营模式被打破。赤脚医生公益性医疗服务的模式也逐渐淡出它的舞台,继而衍生出农村的私人珍所和私人医生。
赤脚医生的称呼源于1968年9月《红旗》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第一个赤脚医生是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她是1965年开始从事半农半医,上门送医工作。第一个合作医疗机构是湖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于1966年8月10日挂牌。
赤脚医生是没有编制,由乡村基层政府(公社、大队)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非脱产医护人员。他们受公社卫生院领导和业务指寻。赤脚医生来源于:一医疗世家。二经过短期培训(一般三个月至半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三经过考核合格的自学成才者。赤脚医生每年都要进行考核,不达标者要接受培训。虽然没证,但要得政府和村民认可。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90%的农村人口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人数最多时达到150万名。
我叔父就是赤脚医生,他把当赤脚医生的经历详详细细地讲给我们听过。
他说,六七十年代,农村非常缺乏医生,国家就从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召集喜欢医疗卫生的人去当医生。一是在县城设立卫校,从初高中生中招生员,毕业后分配在村里当卫生员,工资开始是填工分,后来每月以发工资的形式给予医生的报酬。二是民国时期有点名气的医生可以招徒弟,徒弟出师后,国家发一个药箱,里面有银针、听筒、药棉、龙胆水等普通器具和药物,这就是赤脚医生的来源。他们没有固定的诊所,天天背着药箱走村窜寨,如有别人需求,自己就在能力范围内救治。叔父天天背着药箱,在山村里来回巡走,不知救治了多少病人。
叔父说,赤脚医生是个名义,并不是打赤脚,而是穿草鞋和布鞋的,药箱不离背,谁喊到就给谁治病。那时主要以打银针为主,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很少,只有病情较严重的,才能给他们使用。
后来,乡镇设立卫生院,叔父就被政府聘请为主治医生,一直干到八十年代后期。因为工资太少,他辞职回家开诊所,自己创业。
赤脚医生行医时并没有办理什么资格证。在我们这里,事实上的医生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同,他们生病,只要看见那个专门的药箱,人们就会找他看病。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的资格证就是那个药箱。
我记得行医需要资格证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由于有些江湖骗子大肆敛财和医死了人,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才实行了资格证制度。叔父由于行医多年,像民办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一样,不用考试,上面直接发送资格证。
赤脚医生是历史的产物,在医疗卫生事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抱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为千千万万农民的健康倾吐了无尽的恩惠,他们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
本文由作者:小薇猎奇 于 2023-03-2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03987376677213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