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三位君主,此时北宋正是兴旺发达朝上走的阶段。在赵匡胤和赵匡义两任君主的治理下,北宋已经走上了文治发达的路子,众多的在后世享有大名的文学天才,纷纷涌现。
唐宋八大家,宋朝有六位。具体是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这其中的四位,出生在宋真宗时期。分别是欧阳,王,曾和老苏。当然,此时的他们,尚是幼年,等到他们长大成为大文豪,已经是宋仁宗时期的事情了。
宋真宗
而宋真宗在位25年,手下的宰相更是了得,最著名的当属以下五人:
第一,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将吕端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吕端在风云突变时刻起到的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当初太宗赵匡义病重之时,宦官王继恩意图拉拢一批大臣,拥立太宗长子赵元佐。而太宗已经立了太子赵恒,于是吕端巧用计谋,传信给太子赵恒入宫,然后与太宗皇后对质,使其同意拥立太子赵恒为帝,挫败了王继恩的阴谋。
赵恒登基的时候,身前垂了一个珠帘。吕端不放心,亲自上前把珠帘撩起,看到后面端坐的是赵恒,方才放心。随后率百官山呼万岁,自此真宗赵恒平稳上台。
吕端的行为,得到了后世许多著名人物的点评,评价极高。当时人就评价吕端说,此人遇到小事情糊涂,遇到大事情却丝毫不糊涂!
第二,张齐贤。
张齐贤此人,虽然名气没有吕端等人那么大,但是这位却是一个文武全才型的人物,和宋朝后来的韩琦范仲淹类似。
张齐贤二十五岁登进士第,从赵匡胤时代就登上了北宋朝堂,到真宗朝已经是元老级别。赵匡胤很赏识他,曾经给赵匡义说,我到洛阳,只得到了一个有用的人才张齐贤,我先不给他授官,以后留给你用,可以出任宰相。
赵匡义把大哥的话牢记在心。等他上了台,考试的时候想把张齐贤录在前几名,方便授予官职。没想到考试部门出了差错,没有把张齐贤录在前面。于是赵匡义把这科所有的进士都通通录用为京官,偏爱如此啊!
等于说,因为皇上偏爱张齐贤这个同学,所以把张齐贤的所有同学都直接给了个京城户口,一流的offer!
而张齐贤也没有让赵匡义失望。不管是负责哪方面的工作,都能出成绩。甚至还带兵大战辽兵,战而胜之,这个在文弱的宋朝就太牛了。
第三,吕蒙正
吕蒙正和张齐贤是同一年的进士。只是张齐贤考的名次不好,但是吕蒙正人家考了个状元!
吕蒙正这个人,文章做得很好,为官也是清正,度量和朝堂智慧更是一流。对上敢讲真话,不溜须拍马;对下宽和有度,放手发挥手下的才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吕蒙正的识人水平。
宋真宗有一次问他,你的几个儿子中有谁的才能出众,可堪重用?皇帝这样的问法,吕蒙正如果顺水推舟,那不就给儿子稳固了大好前程?
然而吕蒙正却说,我的几个儿子都是才能有限,不能担任重要的职位。我有个侄儿,叫做吕夷简,有着宰相之才。
后来,真宗就开始留意吕夷简,把他提拔了起来,后来也成为了宋朝宰相。
此外,吕蒙正还发现了一个少年天资很好,预言这个少年以后也会成为宰相。于是让这个少年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上学,供给优良的读书条件。后来,这个少年长大,果然如吕蒙正所预言的,成为了北宋一代名臣。这个少年,就是富弼。
第四,寇准
这一位其实不用过多的解释。寇准在民间之知名度极高,以前有部电视剧叫做《寇老西儿》,直接说的就是寇准的故事。
在《呼家将》《杨家将》等小说里,寇准也经常出场,是重要的正派人物。
寇准最大的功绩,在于在北宋遭遇辽国进兵的危急关头,促成了真宗的御驾亲征,然后寇准筹划调度,击退辽兵,保全了大宋江山,使得北宋可以延续160多年。
若无寇准当日的却敌保国,后来的北宋百年繁华,从何说起?
第五,王旦
王旦也是真宗朝的一位著名宰相。王旦此人,面目丑而文才好,少有才名,父亲曾说道,这个儿子将来成就一定会做到公卿宰相的官位。
二十三岁的时候,王旦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凡是遇到王旦的人,都被他的人品学识所折服,公认是宰辅之才。
王旦为人很正派,善于发现培养人才。他担任宰相之后,时时留心发现人才。只要是稍微有些声名的人,王旦就把他们请来交谈,然后记录下这个人的长处。有了合适的职位和任务,王旦就会根据自己的记录,来推荐合适的人出任。
真宗和王旦的个人关系很好,对王旦非常倚重。在真宗朝王旦曾经担任宰相长达十二年之久,真宗还曾经让自己的太子赵桢跪拜王旦,意图让王旦辅佐下代君主,王旦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辞。但是又推荐了十来个有才能的人给真宗和太子。后来这批推荐的人,也大多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宋真宗有这些能臣辅佐,虽然真宗本人才具比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来说颇有不如,但是依然平安度过了辽国入侵等重大危机,保持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将江山平稳交给了儿子仁宗赵桢。赵桢更是一口气做了42年天子,开启了北宋的繁华时代。
而宋徽宗赵佶,则是一流的艺术家。其书法,绘画水平,即使放到整个五千年文化史上来看,也是一流水准。
时至今日,徽宗的艺术作品是拍卖行业的宠儿,屡屡创出过亿元的成交价。
然而,后人说起徽宗的治国水平,那就只有一声叹息了。正所谓: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看看宋徽宗当皇帝都用的那些人:
A:蔡京
蔡京这个人,很有才,书法写得很好,也是进士出身。然而,这些才具,用于做一个普通官员当无问题。当蔡京出任宰相的时候,他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做宰相,要为国家选材荐才啊!这方面,蔡京是怎么做的呢?他专门任用投靠自己一方的人,打击与自己一方政见不和的人。
蔡京经常对宋徽宗说,如今国家钱这么多,咱们要想办法把这些钱都花掉!于是建立新宫室,征发了大批徭役。还搞起了花石纲,让各地官府贡献奇花怪石,搞得民间负担很大。
总之,徽宗是个耳根软,治国决断力低的君主,但是不是坏人。如果能有王旦寇准之流的人物给徽宗把握朝堂,进言献策,则徽宗断不至于落到囚徒的境地。
而这个蔡京做宰相,那就是一门心思投君之所好。徽宗喜欢啥,咱们就做啥。徽宗喜欢一分,咱们就要做到十分。如此,北宋朝堂的正气摧折,邪风盛行,从繁华之极到落寞无限,就是短短的20年罢了!
B:童贯
徽宗朝中,领兵的大将,不是常人,而是个宦官!而这个宦官,还因为军功,封了郡王!这样的经历,堪称古今宦官第一!即使后来明朝的刘瑾魏忠贤都比不上!这个宦官,就是童贯。
客观评价,童贯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宋朝的传统,出兵会派出宦官为监军。童贯就是在做监军的时候,打了胜仗,从而实际获得了官职。
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然而这就是当年的事实。北宋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所建立,天生不信任武将,而喜欢用文官为将,比如韩琦范仲淹,像狄青那样的纯武将升做枢密使的情况是仅有的。而童贯有军功在手,又是宦官,皇帝不怕他造反,反而更信任他。
所以,在北宋的历次战争中,童贯不断获得升迁。童贯的主要战功,一是攻打西夏,小有斩获;二是镇压了方腊农民起义。
但是在之后的对辽国之战中,童贯率20万大军一败涂地,让金国看透了宋朝的实力,从而在后来大举伐宋,直到攻破北宋首都开封。
童贯的为人也类似于蔡京,一味迎合徽宗,做得恶事也是很多。
C:王黼
王黼也是徽宗朝的宰相,深得徽宗恩宠。
徽宗曾经把他连升八级,升为宰相。而他上台之后,就是一味搜刮钱财,成立应奉局,自己担任应奉局的负责人,然后把天下进奉的奇珍多数自己截留,送到徽宗皇宫里的仅仅是一小部分。
身为宰相之尊,王黼却能不顾脸面,在宫中饮宴的时候,亲自给徽宗表演歌舞,堪比唐朝安禄山了。
钦宗一直看不惯王黼所为,后来继位,先把王黼的官位给罢免了,王黼后来死于非命。
其他的如梁师成、朱勔、李彦,还有高俅,郭京这些人物,都是徽宗朝著名的奸臣,行事风格和蔡京童贯王黼都类似,也就不一一说了。
总之,徽宗此人,本性不坏。如果有北宋早期的名相名臣给他把关,即使本人的治国才能有限,仍然可以保证大宋王朝的正常运转,不至于国破家亡。
但是偏偏徽宗耳根子软得很,蔡京这些人滑得很,天天给耳朵里灌迷魂汤,长此以往,遇到金兵南犯的关头,朝堂的人才短板就暴露无遗,长期以来奸臣当道形成的恶果暴露无遗。
徽宗之时,北宋并非没有能臣能将,反而有李纲宗泽这样一流的大臣,只是奸臣当道,李纲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能早启用李纲,给李纲五年时间,你看金兵能打破开封?用人不当之鉴,后人需要牢记啊!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前面已有不少精彩的答复,在这里也补充一下。
前面有人提及题目宋真宗实为宋仁宗,就是最近热播《清平乐》里那位,并有详实的出处,我想大致也不会错了。
如果执意要比较宋真宗和宋徽宗,我觉得可能是从治国和书法两方面进行比较的。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作诗和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的《全学诗》,被《全宋诗》收录。诗句是这样说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相当熟悉吧,是目前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相当不错的一首诗,足以可见宋真宗的文学功底。
宋真宗赵恒
治国方面,曾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签下著名的“檀渊之盟”。
“檀渊之盟”史学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丧权辱国,也有人认为作为一种绥靖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宋的休养生息,间接促成了宋中期的繁荣。史学家甚至称他所统治的这段时间为“咸平之治”,足以可见其政绩。
再说宋徽宗赵佶,北宋最后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同样是一位艺术大家,特别是其自创书法字体的“瘦金体”,被后人传颂。只是,这位皇帝将副业和主业弄颠倒了。这位皇帝跟其先辈嘉靖皇帝一样,热衷于道教事业,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一度达到了痴迷的境地。
瘦金体
谈及其政治上的作为,几乎没有。若真要找一找,可以参考《水浒传》,因为水浒传就是根据徽宗皇帝所处的年代创造的。里面的蔡京、宋江、方腊都确有其人,所反映的朝廷状况也大同小异。比如“生辰纲”,应是依据徽宗皇帝的“花石纲”转变而来。比如农民起义造反,也是根据宣和元年所发生的事情艺术加工而来。
水浒传
所以,这位皇帝如若抛开艺术才华,其实是为不折不扣的昏君。
所以,我想提问者比较真宗与徽宗,应该是在比较主业和副业两方面的发展情况。
从前面对分析看,真宗皇帝主副业发展的都不错,而徽宗皇帝则是副业强于主业,真正是颠倒了主次。
希望能够帮到你。
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这是清代王士祯对宋朝宋仁宗和宋徽宗的评价。
不得不说,这句话点评的十分到位。
对于宋朝,很多人大概是不喜欢的。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导致其在对外战争上一直处于劣势的地位,甚至还签订了不少的屈辱性条约。
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大概是难以接受的。不过,难以接受归难以接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宋朝的经济还是十分发达的,至少百姓们的生活品质还是不错的。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对待这个朝代。
而王士祯所提到的这两位皇帝,就是北宋两位十分有代表性的皇帝。
相信前不久热播的《清平乐》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个剧中的主人公就是宋仁宗。关于这部剧,大家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剧中描述的宋朝风光十分之好,也有人认为宋仁宗一朝的剧情太过平淡。
但是不得不说,这就是宋仁宗一朝,它本身就是这么的平淡。
宋仁宗时期,发生的大事,莫过于两件,一件是西夏李元昊称帝,一件是庆历新政。
先说李元昊称帝。
整个北宋一朝,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十分多的,前期是辽夏,后面是金夏大理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崛起,和北宋武功方面的薄弱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西夏的建立就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对此,宋朝自然是大怒,于是便和西夏真刀真枪的干了几次,包括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但是结局也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北宋都输了。不过,北宋虽然输了,西夏却更不好受,因为西夏的胜利都是惨胜,国力大损,国内起义不断。
按理来说,在这个节骨眼上,北宋是没必要和西夏握手言和的,就是耗也能耗死西夏国。
可是宋仁宗偏偏就握手言和了,还签订了“庆历和议”,给西夏送钱。而宋仁宗之所以这么做,《清平乐》中宋仁宗的意见是于心不忍,既有对西夏人民的不忍,也有对北宋百姓的不忍。
我想也差不多,一个仁字足以说明一切。不过,这也注定了宋仁宗缺乏应有的魄力。这在后面的庆历新政中就能看出。
再说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可以说是后面王安石变法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北宋的三冗问题,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自古以来,变法都很难成功,因为他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但是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秦朝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为历代秦军的支持和国内相对稳定的条件。
这两点,宋仁宗时期都具备。宋仁宗时期,虽然武功不行,但是经济发达,被称为盛治。而宋仁宗也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事实上,变法初期,效果很好,范仲淹等人也十分给力。
可是,当变法初具成效以后,宋仁宗就将变法人员纷纷贬谪,理由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很多人不满了。
从这两个事情上其实就能看出,仁是宋仁宗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他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再来看看什么才叫好皇帝。
一个王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守成,开国容易,守成难,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不是贬低开国皇帝,但凡开国者,都是有雄才大略的明主,但是一个王朝能否繁荣,还是得看守成。秦朝就是个例子。
因此,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宋仁宗无疑是好皇帝,很会做官家。
宋徽宗是北宋的亡国之君,北宋的灭亡,和他有很大的关系。而北宋的灭亡,也和宋徽宗的爱好有关。
花石纲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花石纲,指的就是替宋徽宗运送东南花石船只的一个编组。具体内容这里也不想加赘述,总之大家只要明白一点,这个所谓的花石纲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而其作用仅仅是为了满足宋徽宗的日常爱好。
可以说是相当腐败了。
宋徽宗的爱好还不止于此。他喜爱写字,于是就自创了一种文体““瘦金体”,他喜欢绘画,就创建了一种绘画风格“院体””。
除了这两个外,宋徽宗还精通茶道。
总而言之,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十分之高。
也许王士祯说他事事都会是夸张了,可是一个人能够精通这么多种才艺,已经很难得了。
至于做官家,他显然是不合格的,北宋灭亡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奠定宋朝文治的是宋真宗赵恒了,代表作是什么呢?劝学诗!写的很好很有文采吗?我们来看一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有文采吗?没有!但是直击人性!钱、女人、地位、志向,所有的目标只有读书,老百姓喜闻乐见!这首诗对后世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宋真宗的这个是什么能力?政治能力!做皇帝的能力!再看看他做的其他事:娶有夫之妇立为皇后(刘娥),死后让还让她摄政,最后刘太后穿黄袍下葬;假造祥瑞,去泰山封禅,搞的以后皇帝不屑与之为伍,以后再无封禅,最关键的为了这个目标他向大臣们行贿!政治手段真是厉害!
宋徽宗与李后主一样,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但不是一位称职合格的帝王,他也没有优异的治国才能,所以成为悲惨而死的凄凉帝王,与他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国人所擒、受尽折磨最后惨死于异国,也灭亡了北宋江山。而宋真宗有治国之才,所以成为北宋历史上第二位明君。
本文由作者:读历见闻 于 2022-12-30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1298935326900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