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是因为皇帝生不出儿子来吗?> 正文

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是因为皇帝生不出儿子来吗?

  • 季我努学社季我努学社
  • 2023-07-07
  • 23
  • 共18人回复
空揽星月
「空揽星月 」发表看法
2023-07-12

这个问题说的东西还真有一定道理,虽然说不是主要原因,把他拿来作为王朝颠覆的原因有点稚嫩偏激,但确实有一定关系。

中国子承父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而且扩展到全世界看,人类种群基本都是如此。第一无非是血脉姓氏的传承是人最大的遗风。

第二从血脉传承来讲,有男女两方都在传承,但是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被推翻,就是男性主导着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外乎是因为男人本性特征,在环境里生存状态要强于女性。强者为王这是不变的道理,当然传承也要在强者里再次优选。

从现代的科学与智慧看,什么基因血脉传承,什么姓氏家天下,什么男人为尊,以此来确定判断王朝的兴衰都是愚昧和私情偏颇。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到实际形式上却还无法一下打破,还是因为人的私心私情私欲太强大了。

基因学我不懂,但从外行和人类繁衍个人观察看,基因传承不外乎相同遗传、结合重组、突发变异三种模式。

晚清王朝在种族传承上就讲了一个血统纯正,也就是近亲近血缘婚育。但科学证明这种模式容易出现傻缺后代和极端天才两种可能。也就是这种传承极有可能把基因里优良和缺疾更加的放大,当然也有正常的,只是前概率出现的几率高一些。

结果清王朝皇族越到后来,后代越来越少越来越孱弱,最起码王朝需要的人才群体是出现了衰落,这一点摆在那里。

至于晚清王朝灭亡,主要还是统治衰败,就算还有儿子源源不断生出来,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因为整个社会群体对他的统治管理完全失去了信任,推翻他是必然的结果。

从古到今王朝更替,大家看到很明白都是开朝较为清明,末朝昏庸透顶。一个王朝走向败亡,无非是给老百姓不断的在进行增加束缚捆绑,增加各种各种各样的限制枷锁,那总有老百姓受不了欲挣脱牢笼的一天。

还有就是频繁的增加各种赋税,增多各种赋税量,而不管老百姓实际生活境遇,只是剥削夺来财富,富裕喂饱他们统治阶层的肠胃,那老百姓能长期支持你,那才见鬼了。大道理都明白,但是屁股一坐那,贪欲蒙心,眼睛半瞎,自以为是……各种鄙陋毛病全来了。

这也是古代各个王朝必然频繁被更替的主要原因。晚清王朝也没逃出这个形态和规律,至于生儿子接掌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有影响但不是主要主导因素,很多王朝末代皇帝照样是儿子接掌的,也是皇族正统血脉,不是一样败亡嘛!大家说是不是?

青言论史
「青言论史 」发表看法
2023-07-17

晚清政局的动荡,当然和皇室子嗣不兴有关系,甚至可以说,光绪三十多年的人生悲剧,就跟他堂哥没儿子有关系。

一个王朝衰落的征兆,有一个比较玄学但是又很有道理得现象,就是皇帝寿命逐渐变短,皇室血脉难以为继。具体的说,就是皇帝生不出儿子了。这一点在清朝咸丰年间以后尤为明显。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六岁的同治即位。而同治当了十三年皇帝,最后因为梅毒而死,死前也没留下一儿半女,帝位只能交给从血缘和政治利益上最接近他的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是慈禧的姨侄,也是咸丰的七弟的儿子,也就是说他得管慈禧叫四婶和大姨。出于这份感情和血缘,以及对同治教养不严的深切自责,慈禧将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光绪的教育之上。而这一下,就坏事了。

光绪当了皇帝,可他亲爹醇王还没死。由于恭亲王太厉害,慈禧为了维护统治必须提拔醇王来制约恭王,史称“甲申枢变”。而慈禧最担心的就是她一闭眼以后,醇王就当上太上皇甚至是皇帝。出于对醇王的防备,她对醇王是处处掣肘,种种提防。正是这种中央层面的混乱,导致了光绪后期,整个国家大政已经彻底脱离了“同光中兴”时期的欣欣向荣。

而光绪虽然比他堂哥多活了二十年,却和他堂哥一样没孩子。无奈之下的慈禧只能继续薅醇王的羊毛,把三岁的溥仪抱回来当皇帝。但是三岁孩子怎么做天子?于是就只能把溥仪他爹载沣提为摄政王。

但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小年轻怎么做摄政王?更何况他还拉了一帮岁数和水平都差不多的王族兄弟来执政,把汉人甚至非宗室的满人都排挤出朝廷。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汉人势孤,其实是旗人自己自绝于人民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靖哥哥财经
「靖哥哥财经 」发表看法
2023-07-10

首要原因,闭关锁国,科技落后,这是外患。刺刀拼火枪,渔船拼舰艇,军事装备完全被碾压。

次要原因,封建统治,体制落后,这是内因。封建社会几千年,每个王朝世袭,皇族牢牢把控朝政,经济、军事、科技都停滞了。

第三原因,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儒家思想愚民,沦为剥削阶级的工具。西方思想冲上霸权,主张向外扩张。

帅气小蛮牛
「帅气小蛮牛 」发表看法
2023-07-09

不是的。晚清黄帝虽然生育能力确实问题比较多,但是人家皇族王爷还有不少的。

其实关键是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对自身统治基础的忧虑太甚,防范太过,始终是无法完全得民意。

晚清时期满蒙汉八旗其实都崩溃了,剩下汉族地主阶级崛起的地方军事力量,导致权力博弈更加复杂化。统治者始终是不能相信其他民族,宁愿倾中华之物力结交外国,也不肯给人民松绑。即便晚期不少封疆大吏都在开眼看世界,也仍要受到朝廷内部各种掣肘。使本就腐朽落后的体制,更无法发挥力量。

外部虎视眈眈,内部忧心忡忡,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不肯让步,那就只好面对风雨飘摇。

你好龙湾
「你好龙湾 」发表看法
2023-07-09

晩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虽然与清末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人为指定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清末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定是取决于清王朝末期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而与皇帝生不出儿子关系不大。

众所周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清王朝就走向了风雨飘摇的穷途末路。彼时,清王朝已入关近200年,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国祚较长的大一统王朝的历史周期律来看,维持到这一时间王朝也已经该走下坡路了。清王朝自道光帝后期已明显看出其朝廷的腐朽没落、衰败颓废现象,皇室和八旗子弟已全然没有了入主中原时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到了晚清时期朝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靠汉臣们在支撑着。咸丰帝去世、“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攫取了最高权力,这个没有政治头脑,只会玩弄权术的女人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更加剧了清王朝衰败的进程。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民变都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革命党推行的议会共和运动都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些都是清王朝面对的内忧。

而清王朝面对的外患是经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势力纷纷进入中国,我们的近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也快速进入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经过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朝除了一败再败,而且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因此说晚清风雨飘摇的局面主要是取决于上述的内忧外患,换了谁做皇帝都不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只能说同治帝短寿且无子,促成了慈禧太后指定光绪帝继位,慈禧太后继续执掌大权。后来光绪帝又无子,又让慈禧太后指定了小皇帝宣统继位。这些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进程。

游弋历史长河
「游弋历史长河 」发表看法
2023-07-10

从1849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黑暗时期,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上,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连失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呢,则发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朝的统治力急剧下降。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用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

那么晚清严重的政治危机,与皇帝生不出儿子关系大吗?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皇帝问题

从1840年到1911年,清朝共经历了五位皇帝,分别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到了晚晴,道光帝已经年老,不说他。我们就从咸丰时期开始聊一聊。

咸丰

咸丰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他只生了两个儿子,次子还夭折了,他只能选择长子继位,这就是同治帝。咸丰在位期间,任用贤能,重用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但大清帝国已经内忧外患不断,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了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清政府也开始展开洋务运动。

图 洋务运动

同治

同治皇帝继位时只有6岁,由他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同治皇帝在位13年,19岁就去世了,没有子嗣。同治时期,慈禧始终掌控朝局,洋务运动在沿海城市办起了很多近代军工厂,清政府在摸索着复兴之路。

光绪

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爱新觉罗·奕譞,算起来光绪和同治是一个辈份的人,朝政还是掌握在慈禧的手里。光绪时期,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光绪皇帝主持了戊戌变法,但在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变法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其后的光绪皇帝被囚禁,直到去世。光绪皇帝也没有子嗣。

图 戊戌变法

图 甲午海战

宣统

宣统皇帝上台时只有3岁,此时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在位3年的宣统皇帝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宣布退位,清朝灭亡。退位时宣统皇帝只有6岁,他也没有子嗣。

图 辛亥革命

综上所述,晚晴的几位皇帝子嗣很少,最后三位皇帝甚至都没有子嗣,但晚晴的局势其实和皇帝有无子关系不大,国家朝局始终不在皇帝手中掌握。晚清的艰难局面是内忧外患所造成的。

内忧

而为了剿灭大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起义,清朝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沉重的赋税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外患

国外列强的崛起 ,不断侵略中国,清政府屡屡战败,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中国逐步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总结

晚晴的屈辱岁月是难熬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中国人民被强加了太多的枷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的爆发带来民主的声音,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红尘流年细语
「红尘流年细语 」发表看法
2023-07-15

晚清政治局面的风雨飘摇,不能单纯地归结于皇帝生不出儿子这一因素。事实上,其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交织影响。

一方面,晚清时期,中国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国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的夹击。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清朝政府碰到了不断加剧的内忧外患,防不胜防的情况。重要的领土和财富被迫让渡给列强,造成国力沦落、治理困难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日益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对象,势力角逐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在统治过程中也面临了文化差异的问题。满族统治下的清朝,面对汉族人口众多的国情,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种族歧视等问题。政治制度的缺陷也使得民众难以有效地参与治理,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此外,近代中国社会也面临了诸多经济问题。清朝晚期封建制度的崩溃和对外贸易不断恶化,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暴涨,粮食短缺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困苦的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矛盾和状况的不稳定。

综合以上因素,晚清时期,清朝政治风波频繁,局势动荡不安,而皇帝无法生育儿子这一单一因素虽然很重要,却还不能全面解释当时的复杂形势。

灵石蕴
「灵石蕴 」发表看法
2023-07-10

晚清风雨飘摇,内外因素都有,但和皇帝生不生儿子没啥关系。因果颠倒一下,估计皇帝生不出儿子,是因为晚清政治

自从咸丰开始,大清皇帝子嗣真的开始断了

咸丰十几岁开始大婚,后宫老婆有名字的就有几十个,但这些老婆也就慈禧生了一个同治,还有静贵妃生了个闺女,额,另外还有一个夭折的,总的来说,怀孕的也就仨

同治帝呢,也是十几岁开始大婚,老婆没有几十,估计十几个有的,贵人以上为五人,但同治帝婚后两年时间,一个怀孕的都没,也不能说都没,据说有一个,让慈禧给打掉了,然后直到得病去世,都没能让后宫里头怀上

光绪帝差不多,17岁大婚,老婆一堆,除了个别疑似怀孕,二十年间都没生出一个娃。讲真,光绪和咸丰差不多,都是有时间,但子嗣难产

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早年无事一身轻,无忧无虑,也没什么诡谲宫斗,按道理讲,应该有产出才对,可老婆换了几任,还是一无所出,奇怪。后来有小道传言,说是太监作祟,很小时候就给溥仪玩弹鸡鸡游戏,坏了阳水……具体真假不知,反正几个老婆都没怀孕……

皇帝生不出儿子,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宗族有啊,找一个过继就行了,即便不过继,那换宗也没问题,反正都是太祖血脉。当年大明、大宋不都有过先例嘛,排队那么多,什么时候缺过皇帝?

为什么说皇帝生不出儿子,是因为晚清政治呢

晚清局面其实和北魏差不多,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临死前,给北魏设置了一套帝王继承制度,叫子贵母死,杀母立子。所谓子贵母死,就是确定太子前,把太子老妈干掉,以免母族把控朝堂

这个制度有两个后果,一是后宫没人敢怀孕,拓跋家传承差点断掉;二是宫斗的厉害,都想方设法让别人怀孕,自己抚养,在宫斗中培养了权欲,为此北魏历任皇帝,都算死的不明白

这和晚清差不多吧?两宫垂帘,其中老二慈禧权力欲又重,皇帝生不出儿子显而易见,虽然不明不白

百善军魂
「百善军魂 」发表看法
2023-07-11

当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实施文字狱政策使中华科技停滞不前与世界文明被人为隔裂开了。笫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欧洲侵略者带到中国后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不被重视,统冶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思想上严重排外,就连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洋务派也认为中国的落后只是在科技上,政冶制度比西方还要好,整个国家被一群盲目自信又极度轻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软弱统冶者带到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低谷,然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辉煌文明的创造主体是人民,欧美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屈辱的同时也把先进文明传播到了中华大地,激起了不愿做奴隶的中华优秀志士的雄心壮志,但腐朽的清朝统冶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一再地出卖国家民族的主权、利益,对外一味的对欧美侵略者妥协退让,对内残酷的剥削、镇压人民,不肯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维新变法和皇族内阁领导的君主立宪让革命者彻底看清了清统者的真实面貌,认识到要想让中国不受欺辱必先推翻腐朽的封建清王朝,必须走一条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至于皇帝生不出儿子从运势上来讲它只不过是从侧面来证明清朝和它的统冶者走的是一条下坡路罢了。

喜喜羊羊喜喜喜人
「喜喜羊羊喜喜喜人 」发表看法
2023-07-13

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确实是族门不幸,男丁不旺,家族富贵产业,确是面临无人强力掌舵的局面,但是清朝崛起时,也是皇太后垂帘听政,康熙七岁当皇帝,与光绪当皇帝,一样面对政局风雨飘摇的局面,但是康熙的时代,大清马军骑兵天下无敌,到光绪的时代,洋人洋枪洋炮天下无敌,分別就是这里了,与生儿子多少,实际没有什么关系,洋鬼子中的大英帝国和沙俄,用女儿或媳妇当皇帝,也一样可以搞得国家风山水起,男丁旺就一定国家旺家业旺,没有这样的道理,关键是皇帝会弄军权和科技,更会弄权术,群臣忠心耿耿,治理国家顺势而为。

不爱写代码的程序员
「不爱写代码的程序员 」发表看法
2023-07-15

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外部压力:晚清时期,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导致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内部腐败:清朝官僚制度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政治腐败,国家治理效率低下。

民族矛盾:清朝统治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分歧。

社会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兴的工商业阶层、知识分子和农民阶层逐渐崛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三千铁骑荡中原
「三千铁骑荡中原 」发表看法
2023-07-14

这不是主要原因。

1、子嗣不兴则难选出好皇帝,一定程度影响了政治安宁,皇位更迭之际,权臣无法集中心力富国强民。皇脉将落于他系,堂兄堂弟存幸进之心,各利益团体殊死相搏,朝廷离心离德,无上进之心,自然难以治理好国家。

但是,子嗣兴旺未必国泰民安。像康熙朝,九子夺嫡,政局动荡,如果不是康熙厉害,选了雍正(王朝中兴的主要贡献者),天下必乱。

2、晚清摇摇欲坠根在世界大局动荡。彼时,西方列强大都改造完成,进入热兵器时代。扩张掠夺,势所难免。大清固步自封,军队几无作战能力,平定太平天国,好不容易锻造出曾国藩的庞大新军,又尽数裁撤。

所以,晚清不能自强,是没有好皇帝。慈禧太后实际掌权三朝,政治才能直追武则天。但是她缺乏世界眼光,不接受世界潮流,最终必然断送大清。

如果,道光皇帝选择恭亲王奕䜣做太子,没选咸丰奕詝zhǔ,历史会朝着另一个发展。咸丰庸懦,恭王才具出众,关键能眼观世界,热心洋务,如果恭亲王做了皇帝,像日本明治维新,西方工业革命那样,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强工业,练新军,必然是另一番局面。

围护夜话
「围护夜话 」发表看法
2023-07-12

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确实与清朝皇帝生不出儿子来一直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清朝的王朝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皇帝的继承者必须是皇帝的儿子。如果皇帝没有儿子,这就可能导致王朝内部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在晚清时期,清朝皇帝多次生不出儿子来,这导致了清朝内部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例如,咸丰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等反叛运动的爆发。同治皇帝生前只有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早逝,他的后继者是光绪皇帝,他是同治皇帝的弟弟,但是他年纪太小,由慈禧太后摄政,这导致了慈禧太后的权力逐渐膨胀,清朝政治的混乱和腐败加剧,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皇帝生不出儿子来,还涉及到清朝内部的政治体制、外部的军事压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多个方面。例如,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效,但又没有有效的替代机制,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此外,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力也削弱了清朝政府的权威和实力,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的原因归结于皇帝无法生儿子,而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种花家的工业兔
「种花家的工业兔 」发表看法
2023-07-15

这肯定不是根本原因,当然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吧,但归根结底是这套制度不合适了,其实也是没有逃脱历史周期率。

说到底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也是非常像的,都是中央收不上钱来了,地方势力做大,就好像明朝末年,东南的氏族势力已经大,到了皇帝都没有办法控制了,同样的清朝末年不是也出现东南互保吗?而且革命确实也率先爆发在东南各省。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没有外国势力的介入的话,那么太平天国起义就足以摧毁掉清朝,只不过太平天国其实比清朝还要腐朽。稍微了解一个那个历史就会知道了,那个时候清朝的县令才有资格做两个人抬的轿子,清朝的县令少则也管着几千人吧,多则管着几万甚至十几万人,而太平天国的区区管着几十个人的基层干部,居然就坐两个人抬着轿子。

所以从根本来说,这已经不是能不能够生得出孩子的问题,而是这个制度已经不适合了。

原地爆炸BONG
「原地爆炸BONG 」发表看法
2023-07-12

个人观点,仅供各位参考。

个人不是很赞同这个结论,不可否认清朝后期几位君主均为子嗣不旺。

从咸丰帝开始:咸丰帝只有三个子女,分别为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仅22岁;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19岁病逝;次子次子悯郡王,出生当天即夭折,未命名。

同治帝和后来继位的光绪帝均无子嗣,宣统帝在位仅3年时间清朝即告灭亡,可以不统计在内。

我们来看看晚清时期,清朝所面临的局面。

1.外患

这个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也是最令人中国人痛恨的!

那些强盗们犯我边境、杀我子民、抢我土地、夺我金银,在当时西方列强的欺凌下,那时的中国举步维艰,满清政府根本无力抵挡。

2.内忧

可以说,满清政府从来都没有对于底层百姓放心过,尤其是对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而言,其主要统治还是依靠的是满族。而在晚清时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给到了满清政府一记重拳。其后的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到了后来的民主革命,无不对满清政府进行着冲击。

3.统治阶层原因

即使是烂到骨子里,清政府仍然在苟延残喘,他们不愿意放弃握在手中的那点权力。晚清四大名臣之后,清政府也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优秀政治家了(更别提满族大臣了)。固步自封,继续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最终是被历史的车轮给碾压过去。

个人愚以为,在这种环境下,满清的统治已经是回天乏术,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至于有没有儿子,都无关紧要了,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老汤刷视频
「老汤刷视频 」发表看法
2023-07-16

晚清政治局面的风雨飘摇并不是仅仅因为皇帝生不出儿子来这一个原因。虽然清朝的皇帝生儿子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皇位继承制度规定了皇位必须由皇帝的儿子继承,但是晚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的原因还有其他多种。

首先,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是晚清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权力腐败,这导致了政府的无能和不作为,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出现。

其次,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是晚清政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强制中国开放贸易,而清朝政府没有能力抵御这些列强的压力和入侵,导致国家疲弱不堪,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严重衰退。

另外,清朝政府对民众的不公和不满也是晚清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时期,社会上阶层分化严重,农民和工人经常受到剥削和压迫,造成社会矛盾不断升级,社会不稳定,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

因此,虽然皇帝生不出儿子的问题在晚清政治局面的风雨飘摇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晚清政治危机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因素。

谈古论今时
「谈古论今时 」发表看法
2023-07-16

晚清政局的动荡,当然和皇室子嗣不兴有关系,甚至可以说,光绪三十多年的人生悲剧,就跟他堂哥没儿子有关系。

一个王朝衰落的征兆,有一个比较玄学但是又很有道理得现象,就是皇帝寿命逐渐变短,皇室血脉难以为继。具体的说,就是皇帝生不出儿子了。这一点在清朝咸丰年间以后尤为明显。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六岁的同治即位。而同治当了十三年皇帝,最后因为梅毒而死,死前也没留下一儿半女,帝位只能交给从血缘和政治利益上最接近他的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是慈禧的姨侄,也是咸丰的七弟的儿子,也就是说他得管慈禧叫四婶和大姨。出于这份感情和血缘,以及对同治教养不严的深切自责,慈禧将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光绪的教育之上。而这一下,就坏事了。

光绪当了皇帝,可他亲爹醇王还没死。由于恭亲王太厉害,慈禧为了维护统治必须提拔醇王来制约恭王,史称“甲申枢变”。而慈禧最担心的就是她一闭眼以后,醇王就当上太上皇甚至是皇帝。出于对醇王的防备,她对醇王是处处掣肘,种种提防。正是这种中央层面的混乱,导致了光绪后期,整个国家大政已经彻底脱离了“同光中兴”时期的欣欣向荣。

而光绪虽然比他堂哥多活了二十年,却和他堂哥一样没孩子。无奈之下的慈禧只能继续薅醇王的羊毛,把三岁的溥仪抱回来当皇帝。但是三岁孩子怎么做天子?于是就只能把溥仪他爹载沣提为摄政王。

但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小年轻怎么做摄政王?更何况他还拉了一帮岁数和水平都差不多的王族兄弟来执政,把汉人甚至非宗室的满人都排挤出朝廷。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汉人势孤,其实是旗人自己自绝于人民了。

持盏饮清风
「持盏饮清风 」发表看法
2023-07-08

晚清时期政治局面风雨摇摆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政治制度的落后。清朝时期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潮流。皇权专制体制无法适应外部压力和内部变革,无法有效地进行改革,导致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混乱和动荡。清朝政府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与时代潮流脱节,难以有效应对国内外压力,不断加剧了政治不稳定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晚清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社会治安恶劣等问题,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这些社会矛盾极大地削弱了清朝政府的执政能力。外部压力。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逐渐强大,通过不公平的贸易和领土扩张,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了巨大挑战,难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外部压力加剧了清朝政治局面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晚清政治局面风雨摇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皇帝生不出儿子来这一点也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无法解释晚清政治局面风雨摇摆的全部原因。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