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安排九阿哥胤禟以及十名“上三旗”的子弟前往西北大营,在年羹尧的麾下效力,为的就是要这些人在战场上进行“历练”。
当然,雍正的这个理由有些过于的冠冕堂皇了。实际上,雍正此举的目的绝非如此简单,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要缓解眼前的舆论压力,维护自身皇位的稳固,同时,他还希望借此达成“一石三鸟”的目的。
《雍正王朝》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在电视剧中并没有进行演绎剧情。
年羹尧在军前射杀了冒进兵败的富宁安,结果十四阿哥胤禵将富宁安的妻子和儿子带到了此时已经是皇太后的乌雅氏面前。要知道,富宁安是乌雅氏家族的人,年羹尧却对其先斩后奏,乌雅氏不仅对年羹尧充满了愤恨,同时对于雍正也是愈发的不满。
就在雍正准备起身去安抚乌雅氏的时候,十三阿哥胤祥向雍正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胤祥:“皇上,您知道外面都怎么说吗?”
雍正转过头望着胤祥。
胤祥:“说皇上心里只有汉人,没有满人;只有奴才,没有兄弟。”
雍正:“这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
胤祥:“老九的门人。”
胤祥的一番话,可谓是让雍正感受到了极度的不安。
在此之前,雍正刚刚经历了“山西藩库弊案”以及“科场舞弊案”,尽管雍正用跪拜的方式向天下人谢罪,并且还将涉事的两位“主犯”诺敏和张廷璐当众处死,然而这并没有改变雍正不利的舆论处境,朝堂上下以及市井之间,已经开始有了对于雍正不满声音。
这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表现。
除了错误的任用诺敏和张廷璐,酿成了两起弊案,让朝廷颜面尽失外,雍正破格提拔刘墨林,引发了朝中传统势力的抗议,重用大字不识的李卫以及已经有了“酷吏”名声的田文镜,也让众人对此颇有微词。更为关键的是,雍正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替代了原来的十四阿哥胤禵,更是让人认为这是“任人唯亲”,就连雍正的生母乌雅氏都予以了强烈的反对,再加上此时的年羹尧平叛进展缓慢,但军需开销十分庞大,雍正所面临的舆论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对于雍正的反对声音,让雍正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之中,所以雍正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内心的愤怒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乎,雍正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
在上书房的御前会议上,雍正先是当众宣布,要安排以穆香阿为首的十位出身于“上三旗”的御前侍卫前去西北进行“历练”。
“你们都是上三旗的子弟,又是朕身边的人,到了西北,好歹也替朕争口气,不混出个人样儿,就不要回来见朕!”
紧跟着,雍正又说道。
“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那好,朕的兄弟中也派个人去前方历练历练。拟旨,叫胤禟去。”
雍正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尤其是八阿哥胤禩,更是对此是目瞪口呆,唯独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心里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
不是说雍正不重视满洲人嘛,那么那就安排自己身边的御前侍卫,前去西北;不是说雍正不重视兄弟么,那就正好安排雍正自己的弟弟也跟着去西北当差历练。
雍正此举,无疑是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应对外部对他的质疑之声,同时他也可以借此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来震慑那些编造对他不利言论的人,特别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成员们,雍正无疑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反击,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当然,雍正真正的目的远不止此,他还要借助于此实现其“一石三鸟”的目的。
如果说雍正只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平息外部的负面舆论声音,那就太小看雍正,雍正的目的远不止此。
首先,雍正这是在削弱“八爷党”在京城之内的势力。
九阿哥胤禟不仅是“八爷党”内部的重要核心骨干,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最为仰仗的幕僚,“八爷党”的许多策略和谋划都是出自于胤禟之手,其对于胤禩的意义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的雍正尽管已经坐上的皇位,但是其在朝中真正的支持力量却是非常单薄的,可以说目前的他还不足以压制住胤禩,甚至还需要借助其力量才能实现其皇权统治。
不同于位居“总理王大臣”之位,能够起到稳定、拉拢人心作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对于雍正不仅没有任何正面的价值,反而经常性的跳出来进行掣肘和干扰,让雍正对其是不厌其烦。
于是雍正将胤禟调离了京城,一方面是要对胤禟进行报复和惩罚,另一方面便是削弱胤禩等人的势力,从而减轻“八爷党”集团给他所带来的压力。
其次,雍正这一次是真的对九阿哥胤禟动了“杀心”的。
如果想要在京城内处置胤禟,雍正不仅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和理由,同时还要面对胤禩等人的阻挠与反对,再加上康熙临终前对其留有“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的遗言,让雍正对于胤禟根本无法下手。
所以,雍正将胤禟派往了远离京城的西北军中,而替他实施这一想法的人正是年羹尧。
此前,年羹尧已经有过不少先斩后奏的事情,并且“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要胤禟在军中有任何的“把柄”,年羹尧都可以用违抗将领军纪为理由,将其处死。而即便是年羹尧不方便自己动手,那么也可以采用“借刀杀人”的方式,让胤禵战死在军中,同样可以解除雍正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雍正此举是为胤禟之死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和借口的,而他也用书信的方式对年羹尧进行了暗示,其目的就是不希望胤禟活着离开西北。
再次,此时的雍正也需要对年羹尧在西北的真实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年羹尧出兵已经很长时间了,可却迟迟不去寻找叛军决战,同时庞大的军需开销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其中,年羹尧的铺张浪费更是引得了举国的不满。
尽管此时的西北军中,雍正已经有了包括伊兴阿等人来充当自己的“眼线”,来让自己了解西北军中的情况,但是雍正对此还是非常的不放心,他需要了解到更多有关年羹尧以及整个西北大军的真实情况,所以他才一口气派了十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为此,雍正还授予他们“密折专奏”的权力,为的就是要清晰、客观、全面地掌握实情。
雍正在胤禟等人离京后,可谓是满怀希望,等待其目的的达成,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雍正感觉到无比的失望,而破坏雍正计划的不是别人,恰恰正是年羹尧。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想和八阿哥胤禩等人结仇,所以对于雍正的暗示,他并不准备执行,可又不能不顾及雍正的“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决定拿这十名御前侍卫开刀,准备借由军令将这十人处死。
然而,九阿哥胤禟在最后时刻突然出现,用下跪恳请的方式,求得了年羹尧的原谅,而这恰恰是年羹尧最想要看到的结果。虽然自己没有处死胤禟,可是毕竟让一位康熙皇子跪在了自己面前,使其颜面尽失,这样一来多少是可以想雍正有个交代了。
在这之后,年羹尧并没有再为难过胤禟,从而使其之后非常安全的回到了京城。
再看这十位御前侍卫,因为受到了年羹尧一套“恩威并施”的组合拳,进而在年羹尧面前彻底“服了软”,不仅不敢再对年羹尧有任何的意见,反而要极力的讨好年羹尧。而在此之前,九阿哥胤禟又用一叠银票将这些人成功“收买”,这就使得他们的“密折”不管是针对于年羹尧,还是针对于胤禟,有的这是虚假的汇报,根本没有雍正想要看到的实情。
于是,当雍正从伊兴阿的“密折”中得知一切的时候,便知道自己“一石三鸟”的计划彻底落空,此时雍正心中的愤恨与失望也可想而知了。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派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效力的用意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稳定边疆。
首先,雍正派遣御前侍卫去西北是为了巩固皇权。雍正帝即位后,面临着许多政治上的挑战和威胁,其中包括来自政治集团的反对势力。通过派遣御前侍卫到西北,他们离开了京城,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从而减少了对雍正帝的潜在威胁。此举也表明雍正帝对政治稳定的重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次,雍正派遣御前侍卫去西北也是为了稳定边疆。西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的重要一部分,常常受到外族侵扰和边境纠纷的困扰。雍正帝派遣御前侍卫到西北,可以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和安全,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利益。同时,御前侍卫的存在也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阻止外族的入侵和扩张,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雍正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效力的用意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稳定边疆。这既是雍正帝对政治斗争的应对策略,也是对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视。
首先,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防务。清朝时期的西北地区,因为地处边疆,且与外族接壤,一直是朝廷关注的重点。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可能的外来侵犯。
其次,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也与当时的政治风气有关。在清朝时期,官员之间的贪污受贿问题较为严重,这使得朝廷对于边疆的统治存在一定的隐患。雍正皇帝派遣自己的亲信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也是为了监督当地的官员,整顿政治风气,加强朝廷的统治力度。
在历史记载中,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的这一行动,对于清朝的边疆防务和政治风气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行动使得西北地区的边疆防务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使得当地的政治风气得到了改善。这对于保障清朝的国家安全,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角度来看,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的行动,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这一行动不仅加强了边疆防务,整顿了政治风气,同时也向全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国家对于边疆的统治力度不会削弱,对于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会加强。
从军事角度来看,雍正皇帝的这一行动也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作为国家的边疆地带,其防务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的军事实力,增强边疆防务的坚实程度,对于抵御外来侵犯具有重要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西北地区的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这一行动也有助于加强朝廷与西北地区的联系,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派遣老九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效力,这一行动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雍正皇帝对于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边疆稳定的决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清朝的国家治理和边疆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年羹尧得知雍正派遣九阿哥和十名御前侍卫来西北大营效力的时候,年羹尧先是一脸懵逼,随后又是相当的气恼,因为年羹尧在第一时间实在是搞不清,这究竟是什么操作和套路?
1、十个御前侍卫是皇家子弟,他们来干什么?是传统的建功立业(清朝的大内侍卫多为贵族或皇家子弟出身,并且经常会外派到军队中效力,通过军功来获得晋升),还是过来监视自己?
2、让雍正的死对头九阿哥过来干什么?借年羹尧的手来去除八爷党的重要骨干?可雍正并没有发来相应的密旨,那雍正的用意到底是什么?难不成是在暗示自己可以对九阿哥动手?然后对外让年羹尧去背这个大锅?毕竟此时的八爷党依旧人多势众,雍正轻易也惹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作为竞争对手的八阿哥,在雍正上台后,不但没有获得打压,反而加稳了自己廉亲王的地位,甚至九阿哥明面上被派遣到西北,也同样是深受重用。倘若年羹尧不对九阿哥动手,这种向八爷党靠拢的动作会不会激怒雍正?可如果动手,一旦未来的八爷党对年羹尧群起而攻之,雍正在关键时刻会不会帮助自己?
正因为如此,面对这11个人的到来,年羹尧既焦虑也气恼,因为他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见机行事!
那雍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至少结合其继承皇位的前后局势来看,雍正需要考虑的东西要远比年羹尧复杂的多。
1、由于年羹尧外派到西北,纵然京城内的九门提督隆科多靠向了自己,老十三也掌控了城外的兵权。但考虑到此前的隆科多一直暧昧不明,十三阿哥此前也被幽禁了整整十年,雍正表面上大获全胜,可他的实际地位并不稳固。在这样的局面下,雍正需要分化八爷党的势力。派遣九阿哥前往西北,就是肢解八爷党的重要一环。
2、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不足,派遣皇家子弟前往西北效力建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扩充雍正的嫡系实力。至少在没有到达年羹尧大营前,一个地位比不过穆香阿的大内侍卫的一句抱怨,就无意中揭开了这十个大内侍卫所享有的特权:年羹尧要是伺候不好老子,我就一天一个密折参他!
话音刚落,穆香阿就警醒的提示他赶紧闭嘴,因为他们的旁边还有一个外人——九阿哥!连这个大内侍卫都有密折特权,那作为十个大内侍卫首领的穆香阿自然也有这个特权,甚至他们十个人很可能都有这个权利。而这些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监视九阿哥,也同样是为了监视年羹尧。
3、至于被外派到西北的九阿哥,雍正的用意自然也是再清楚不过,把老九派遣到外地,八阿哥也失去了一个臂膀,倘若年羹尧能够更懂得雍正的心意,找个机会致老九于死地,这个结果就更好了。
当然,对于年羹尧而言,这种当枪使和背锅的工作他可不愿意干!作为西北大元帅,年羹尧能够统领23万兵马,其个人能力也是相当出众的,在这场复杂的对决当中,他也很快的找到了应对手段。
1、面对九阿哥的到来,年羹尧礼节上的功夫是十足,但面对九阿哥的态度却始终是不冷不热。既不热情也不排斥,总而言之,我既然摸不清雍正和八爷党的套路,那我就让你们也摸不清我的套路。
直到老九在酒桌上替八哥表达了对年羹尧的关心,以此来暗示八爷党对年羹尧并无敌意,年羹尧才突然对九阿哥下跪请安,以此来做回应。见双方已经心照不宣的达成了妥协,九阿哥更是心领神会的送上了一张十万两白银的银票,以作为年羹尧母亲的寿礼,也借此收买了年羹尧。
既然八爷党不想与年羹尧交恶,一生当中都不想抱在一棵大树上吊死的年羹尧自然也放弃了找机会治理九阿哥的打算。至于怎么向雍正解释?这其实根本不用解释,只要接下来的年羹尧能够打下一个西北大捷,让雍正捞足面子和政绩,九阿哥在西北被不被收拾?雍正已经无暇顾及了。
至于那十个情商不达标的大内侍卫(一到大营就对年羹尧口出恶语,还在现场参与打架群殴),城府极深的年羹尧更有的是应对的手段,借着打架扬言要处死十个大内侍卫,却故意让九阿哥求情来免去这十人一死(九阿哥也捞足了面子,十个企图监视他的大内侍卫自然也对他感恩戴德)。更重要的是,在一顿暴打并在大内侍卫面前树立了十足尊严的年羹尧,随后却对这些大内侍卫们予以重用,也让他们捞足了军功,在前程似锦面前,早已被年羹尧威慑的大内侍卫也不知不觉的被年羹尧所收买。
依靠着军功,这些侍卫们得到了晋升,雍正也同样扩大了自己的团队,恩威并施的手段也让年羹尧与侍卫们之间消除了敌意,年羹尧趁机清除掉了雍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部分钉子。心照不宣的与整个八爷党达成了和解,让年羹尧在各大政治势力之间左右摇摆,至少在这一轮的对决中,年羹尧才是最大的赢家。
《雍正王朝》中,皇帝雍正派老九胤塘和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效力,在我看来,用意有两点:
第一,派御前侍卫去西北效力,是让这几个人去看住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年羹尧本来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可是随着其手中权力的增大,雍正感受到年羹尧已经不受控制了。
而且近来也传出一些风言风语,说其与京城里的“八爷党”,有着不干不净的关系!
在一个,当时的雍正王朝在军事力量方面,相比康熙朝来说也有了下降。尤其是军事人才这一方面,已经出现了断层。
所以,雍正皇帝派十名御前侍卫去西北“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处效力,就是这两点原因!
只可惜年羹尧识破了雍正皇帝的意思,再加上御前侍卫嚣张跋扈惯了,所以这十名御前侍卫一到,就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
第二点,派老九胤塘去西北,就是为了拆散京中“八爷党”的势力。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老九胤塘在“八爷党”里号称小诸葛!
而且他行起事来,也是十分猥琐。而对于雍正来说,他狠自己的这位九弟,但又不想背上“杀弟”的骂名。
再有他听到年羹尧与其“八爷党”有着不明不白的联系,正好也借此机会去验证一下!
所以,这就是雍正派老九胤塘去西北效力的真正原因!
说是让老九胤塘去历练,好像真的没有这个意思!
老九出个馊主意还行,要让他军前效力还是算了吧!
《雍正王朝》中,雍正安排九阿哥胤禟以及十名“上三旗”的子弟前往西北大营,在年羹尧的麾下效力,为的就是要这些人在战场上进行“历练”。
当然,雍正的这个理由有些过于的冠冕堂皇了。实际上,雍正此举的目的绝非如此简单,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要缓解眼前的舆论压力,维护自身皇位的稳固,同时,他还希望借此达成“一石三鸟”的目的。
一则“流言”,使得雍正决定让九阿哥胤禟和十名御前侍卫前往年羹尧军中效力。
《雍正王朝》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在电视剧中并没有进行演绎剧情。
年羹尧在军前射杀了冒进兵败的富宁安,结果十四阿哥胤禵将富宁安的妻子和儿子带到了此时已经是皇太后的乌雅氏面前。要知道,富宁安是乌雅氏家族的人,年羹尧却对其先斩后奏,乌雅氏不仅对年羹尧充满了愤恨,同时对于雍正也是愈发的不满。
就在雍正准备起身去安抚乌雅氏的时候,十三阿哥胤祥向雍正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胤祥:“皇上,您知道外面都怎么说吗?”
雍正转过头望着胤祥。
胤祥:“说皇上心里只有汉人,没有满人;只有奴才,没有兄弟。”
雍正:“这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
胤祥:“老九的门人。”
胤祥的一番话,可谓是让雍正感受到了极度的不安。
在此之前,雍正刚刚经历了“山西藩库弊案”以及“科场舞弊案”,尽管雍正用跪拜的方式向天下人谢罪,并且还将涉事的两位“主犯”诺敏和张廷璐当众处死,然而这并没有改变雍正不利的舆论处境,朝堂上下以及市井之间,已经开始有了对于雍正不满声音。
这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表现。
除了错误的任用诺敏和张廷璐,酿成了两起弊案,让朝廷颜面尽失外,雍正破格提拔刘墨林,引发了朝中传统势力的抗议,重用大字不识的李卫以及已经有了“酷吏”名声的田文镜,也让众人对此颇有微词。更为关键的是,雍正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替代了原来的十四阿哥胤禵,更是让人认为这是“任人唯亲”,就连雍正的生母乌雅氏都予以了强烈的反对,再加上此时的年羹尧平叛进展缓慢,但军需开销十分庞大,雍正所面临的舆论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对于雍正的反对声音,让雍正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之中,所以雍正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内心的愤怒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乎,雍正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
在上书房的御前会议上,雍正先是当众宣布,要安排以穆香阿为首的十位出身于“上三旗”的御前侍卫前去西北进行“历练”。
“你们都是上三旗的子弟,又是朕身边的人,到了西北,好歹也替朕争口气,不混出个人样儿,就不要回来见朕!”
紧跟着,雍正又说道。
“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那好,朕的兄弟中也派个人去前方历练历练。拟旨,叫胤禟去。”
雍正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尤其是八阿哥胤禩,更是对此是目瞪口呆,唯独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心里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
不是说雍正不重视满洲人嘛,那么那就安排自己身边的御前侍卫,前去西北;不是说雍正不重视兄弟么,那就正好安排雍正自己的弟弟也跟着去西北当差历练。
雍正此举,无疑是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应对外部对他的质疑之声,同时他也可以借此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来震慑那些编造对他不利言论的人,特别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成员们,雍正无疑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反击,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当然,雍正真正的目的远不止此,他还要借助于此实现其“一石三鸟”的目的。
细品雍正的“一石三鸟”计划。
如果说雍正只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平息外部的负面舆论声音,那就太小看雍正,雍正的目的远不止此。
首先,雍正这是在削弱“八爷党”在京城之内的势力。
九阿哥胤禟不仅是“八爷党”内部的重要核心骨干,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最为仰仗的幕僚,“八爷党”的许多策略和谋划都是出自于胤禟之手,其对于胤禩的意义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的雍正尽管已经坐上的皇位,但是其在朝中真正的支持力量却是非常单薄的,可以说目前的他还不足以压制住胤禩,甚至还需要借助其力量才能实现其皇权统治。
不同于位居“总理王大臣”之位,能够起到稳定、拉拢人心作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对于雍正不仅没有任何正面的价值,反而经常性的跳出来进行掣肘和干扰,让雍正对其是不厌其烦。
于是雍正将胤禟调离了京城,一方面是要对胤禟进行报复和惩罚,另一方面便是削弱胤禩等人的势力,从而减轻“八爷党”集团给他所带来的压力。
其次,雍正这一次是真的对九阿哥胤禟动了“杀心”的。
如果想要在京城内处置胤禟,雍正不仅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和理由,同时还要面对胤禩等人的阻挠与反对,再加上康熙临终前对其留有“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的遗言,让雍正对于胤禟根本无法下手。
所以,雍正将胤禟派往了远离京城的西北军中,而替他实施这一想法的人正是年羹尧。
此前,年羹尧已经有过不少先斩后奏的事情,并且“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要胤禟在军中有任何的“把柄”,年羹尧都可以用违抗将领军纪为理由,将其处死。而即便是年羹尧不方便自己动手,那么也可以采用“借刀杀人”的方式,让胤禵战死在军中,同样可以解除雍正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雍正此举是为胤禟之死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和借口的,而他也用书信的方式对年羹尧进行了暗示,其目的就是不希望胤禟活着离开西北。
再次,此时的雍正也需要对年羹尧在西北的真实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年羹尧出兵已经很长时间了,可却迟迟不去寻找叛军决战,同时庞大的军需开销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其中,年羹尧的铺张浪费更是引得了举国的不满。
尽管此时的西北军中,雍正已经有了包括伊兴阿等人来充当自己的“眼线”,来让自己了解西北军中的情况,但是雍正对此还是非常的不放心,他需要了解到更多有关年羹尧以及整个西北大军的真实情况,所以他才一口气派了十位御前侍卫前往西北。为此,雍正还授予他们“密折专奏”的权力,为的就是要清晰、客观、全面地掌握实情。
雍正的“一石三鸟”计划最终功亏一篑。
雍正在胤禟等人离京后,可谓是满怀希望,等待其目的的达成,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雍正感觉到无比的失望,而破坏雍正计划的不是别人,恰恰正是年羹尧。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想和八阿哥胤禩等人结仇,所以对于雍正的暗示,他并不准备执行,可又不能不顾及雍正的“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决定拿这十名御前侍卫开刀,准备借由军令将这十人处死。
然而,九阿哥胤禟在最后时刻突然出现,用下跪恳请的方式,求得了年羹尧的原谅,而这恰恰是年羹尧最想要看到的结果。虽然自己没有处死胤禟,可是毕竟让一位康熙皇子跪在了自己面前,使其颜面尽失,这样一来多少是可以想雍正有个交代了。
在这之后,年羹尧并没有再为难过胤禟,从而使其之后非常安全的回到了京城。
再看这十位御前侍卫,因为受到了年羹尧一套“恩威并施”的组合拳,进而在年羹尧面前彻底“服了软”,不仅不敢再对年羹尧有任何的意见,反而要极力的讨好年羹尧。而在此之前,九阿哥胤禟又用一叠银票将这些人成功“收买”,这就使得他们的“密折”不管是针对于年羹尧,还是针对于胤禟,有的这是虚假的汇报,根本没有雍正想要看到的实情。
于是,当雍正从伊兴阿的“密折”中得知一切的时候,便知道自己“一石三鸟”的计划彻底落空,此时雍正心中的愤恨与失望也可想而知了。
本文由作者:9598123 于 2023-07-0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4870301248585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