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俄罗斯的历史太短,没有过多路分兵导致失败的战例。
1619年杨镐在萨尔浒分兵4路,结果直接青史留名了,当了配角的那种[捂脸]
还有383年苻坚在淝水阵前撤退,也直接青史留名了。
还有219年夏侯渊在定军山跟刘备耗着不走,然后也青史留名了。
俄军一开始四路分兵(萨尔浒之战),
然后从基辅阵前撤退(淝水),导致整个欧美开始大举援助乌克兰,
再然后在赫尔松(定军山)跟乌克兰耗了多半年,最后还是不得不从不利地形上撤退,
期间还被乌克兰在库普扬斯克给声东击西,反击了一把,导致整个东线战局稀里哗啦。
陆军不是海军,1905年对马海峡海战,东乡平八郎可以阵前掉头,来个大T字,但陆军是不能阵前掉头的[捂脸]
海军在船上,就算掉头也不可能溃败,船舵在舰长手里呢,
但陆军的双腿在每个士兵身上,不管是从基辅撤退,还是从伊久姆撤退,一退就溃了。
陆军撤退,必须仔细规划好了之后,才可以撤。
相信经过这次战争之后,俄军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笑哭]
毕竟基辅之战、库普扬斯克之战,都是可以流传千年的经典战例[捂脸]
俄罗斯军情局给了普京错误的情报。
战事发起之前,俄罗斯拨下一笔款项用来贿赂乌克兰相关方面负责人,结果俄罗斯军情局的高层将这笔钱贪污了。向普京汇报乌克兰高层已经全部被收买。他们认为,普京不会向乌克兰发动战争。然而普京仍发动了战争。俄罗斯军情局高层向美国方面透露消息,借以逼迫普京收回战争命令。俄罗斯军方并没有做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上层告诉他们乌克兰高层不会发起抵抗,他们甚至向乌克兰首都基辅派去了交警。之后情况让普京发现上了自己人的当,于是对俄罗斯军情局高层进行了清洗。之前所有的军事行为都是根据错误的情报做出的,错误的决策。
全世界都没看出来俄罗斯会对乌克兰动手,只有美国预警了。
这说明俄罗斯没有调动大批军队,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天上都有卫星观测各个国家的军队变化,俄罗斯以为用不了太多的军队人员,闪电战就拿下乌克兰了。
结果,俄罗斯很快就突击进去了,美国都表示不管这事了。
没想到乌克兰人民在总统泽连斯基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就给西方国家和美国吃了定心丸,打了兴奋剂,开始大量的支援乌克兰。
有两个原因:1、俄罗斯开始是想打闪电战,想用少量的兵力速战速决,想模拟格鲁吉亚模式,但俄罗斯没有想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援乌削弱俄罗斯的劲头这么大;2、俄罗斯始终留着大量的后备兵力及装备给北约留着呢,俄罗斯对北约的下场时刻准备着!
开始就用大军压阵、攻城掠地,那不叫特别军事行动,那叫无理由的侵略战争,即出师无名,不仅会饱受西方舆论大肆攻击,也会陷自己于不义地境(当然后来事态发展趋势与现在结果也差不离)。
普京开始冠名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原本想复制当年打击车臣、格鲁吉亚叛乱模式,就没打算动用多少兵力,心想擒贼擒王,先拿捏控制住乌执政当局一班人马,三下五除二答应俄提出的不入北约保持中立、去纳粹化、去军事化要求就行。不损兵折将、不伤害百姓,不颠覆乌现政权与政府,缩小影响范围,干脆利落,何乐不为。
不知是情报收集不准、判断失误,还是秘密行动计划泄露、事先走漏了风声,还是俄高层内部出了问题,内奸没肃清,反正美国先知先觉、趁机拱火,乌军早有防范、早有应对。俄空中突击旅夜袭并抢占基辅首都机场及乌国家首脑指挥控制中心行动失败、计划落空,损失不轻。碍于大国脸面丢不起,普京只能下令负责在乌东牵制侧应打掩护的地面十多万部队越境发起仓促正面攻击,在遭遇了早有准备、层层布防乌军顽强阻击后,这才有了后续战势不利的不断加码增兵、步步推进。
俄罗斯现在的军事行动,算是被逼无奈、没有退路,只能顺势而为,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因为美国挖的坑太大太深,让乌军及西方雇佣军、私人武装力量纠缠的时间拖的太长太费劲,北约西方诸国在美国胁迫下介入太顽固、太狼群,形容俄以一国之力比拼西方几十国,一点不夸张、不矫情。不过就现在乌东战况,凭俄罗斯的韧性和不屈斗志,最终达到想要目的,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我想,可能是俄罗斯太轻敌了,自信满满地认为,不别动用太多的军队就能达到战略目的,结果完全出乎预料,打成持久战拉锯战消耗战了,才发觉乌克兰这个骨头很硬不好啃,才继续增兵全军压上。
不要说是俄罗斯太轻敌,就是连美国都始料不及,一开战时美国估计说,乌克兰最多能坚持十来天,结果胜败难分㬵着僵持下去了,让美国看到了援乌的希望,因此才产生今天的结局。
先知先觉难,料敌从宽知己知彼更难。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大败而归。当准备充分,投入压倒性军力后,第二次车臣战争毫无争议的取得胜利。俄乌战争,俄军犯了同样错误!现代战争同样需要投入足够数倍于敌的军力,才可能获得胜利。美伊战争就是如此,美军动员的军力、人员装备,动员的时间,非常充分。科索沃战争同样如此!
俄罗斯一开始就把俄、乌战争定性一场军事行动,而且准备收复乌东三个州。岀兵规模20万左右,意在建立战略缓冲空间区域。根据不准备对乌克兰进行狂轰滥炸,俄罗斯有着自己战略既想收复地盘,又想收复人心。毕竟乌东、乌南、乌中、九个州有一千二佰万俄罗斯族人口,俄罗斯不愿意下重手。而且俄罗斯要用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逐步观察美国北约的态度,只是在看清了美国北约真实意图后才动真格的。俄罗斯一开始就宣布不推翻泽连斯基政府,不伤害平民及民用建筑。至到目前为止宣布不希望看以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毕竟是同根同族俄罗斯实在不忍心下重手。当然俄罗斯也没有想到美国北约如此一心要打败俄罗斯,同时支解俄罗斯。而且整个西方国家全力以经济手段、军事手段一举拿下俄罗斯。俄罗斯被逼无奈只有奉陪到底。俄罗斯有核武器保底,底气十足常规武器方面也能力横扫欧洲的能力,俄罗斯的核武器、常规武器装备已处于一级战略状态。俄罗斯的外援明里暗里甚少十几个国家,而且朝鲜、土耳其已经登场。俄罗斯已开始进入状态,一旦俄罗斯发动全面总反攻乌克兰政府就会土崩瓦解。俄罗斯更有资本同美国北约讨价还价。一战决定俄罗斯战略目标全部实现。
战略目的不一样,俄军一开始想直捣黄龙,直接拿下基辅,迫使乌克兰签城下之盟。
1据传闻,普京给30个亿美元让俄情报部门去贿赂乌克兰军政要员,结果钱被贪了,还欺骗普京,结果大军一至,发现不是那回事!
2 普京严重低估了乌克兰人民对西方的向往以及对俄罗斯的恨,兵临城下,司机的位置仍然非常稳,铁板一块,这是普京万万没有想到的。
3 俄军存在严重腐败,战斗力不及预期,乌克兰几位将军指挥得当,破了俄罗斯的长蛇阵。
总之一句话,普京认为乌克兰非常好欺负,一战击溃,压根就没有想到乌克兰还挺拽
高看自己,低估对手。普京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是以大对小、以强对弱,如同大人打小孩,连打带吓就能达到目的。因此,战争一开始就亮出了核武器,部队推进中只对军事设施,如此“文明”,想乐见乌克兰政府低头求和、人民有好感的局面出现。殊不知乌克兰一边顽强抵抗,一边紧急提出入欧盟、加北约的请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及时答复,但却及时提供了军事援助,使得俄罗斯的“一厢情愿”落空,不得不改“文明进攻”为“狂轰滥炸”;改“连打带吓速战取胜”为消耗战。
现在看来,冲突战况发展慢,似乎不是基辅军有多大的抵抗力,而是问题出现在了俄军这一边。
俄军之所以没有倾尽全力大兵压上,是因为克里姆林宫高层奉行的“少伤亡”(“瓦格纳”除外)宗旨,它似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又是俄官兵的“护身符”,使战场很少出现“大开大阖”让人激动不已的变化。几个月来,双方战线胶着不动,成了俄乌冲突战场局势的常态,这明显是进攻的一方,没有得到“几天不拿下来军法从事”的命令。
二战克里姆林宫最高层曾多次下达“不准后退半步”的命令,结果往往是一次战役,就有几十万苏联官兵伤亡,可那是在自己国境内保家卫国似情有可原。现在的俄乌冲突却不一样,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打仗,有必要让官兵轮番冒着枪林弹雨去攻击吗?那个小镇,早一个礼拜拿下来,和一个月以后拿下来,有什么不同吗?不就是多消耗些武器弹药吗。与成千上万官兵血卧疆场相比,“用钱买战果”更划算。年轻的官兵都阵亡了,就是拿下来一个地盘,今后又由谁来守卫呢?
莫斯科征兵,不是直接派往乌克兰战场,军队都有“轮战”的传统,新兵接防,老兵上前线。待新兵适应了部队令行禁止的生活和训练方式以后,适时再前往战区。这样可以减少伤亡,从而保存实力,是长治久安之策。
我是普通人,更是个愚钝之人,凭空想象评述几句。可能俄罗斯政府根本没把乌克兰这个国家的军事能力和泽连斯基的意志放在眼里,认为杀乌用不上牛刀。也可能考虚国际影响不便大规模出兵,把仅有的那点正义之失失掉。那样各国就没人会称俄乌冲突而直接去讲侵略行为。到了现在骑虎难下,只能知难而上,尽最大努力来赢得这场战争。
在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成功的战术欺骗,直到22日的进驻顿巴斯的行动都成功欺骗了乌克兰人。他们以为这将是第二次顿巴斯大战,除了有内部消息的美国人,和二战法军一样,他们认为战争的方式会和上一次一样,沿着顿巴斯(比利时)展开,将主力军队都部署到了这个方向。如果成功,这将是比肩“镰割方案”的封神之笔,格拉西莫夫将一战封神,比肩曼施坦因。 但是西尔斯基正确高效的组织弥补了这个问题:在意识到俄军目标是基辅后,极速命令部队死守苏梅,避免了类似色当的陷落,使得历史的时间线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去基辅的路途与阿登类似,都是道路艰难,补给也会非常困难。这也是俄罗斯能实施和德国人一样的战术欺骗的核心原因。 西尔斯基指挥下的乌克兰士兵临危不乱,固守住苏梅和切尔尼戈夫,其余部分转为游击作战,俄军的补给很快就趋于崩溃。还有基辅当局的临危不乱,泽连斯基没有因此干涉指挥,法国的甘莫林当时已经计划发动反击,雷诺换将贝当丧失了宝贵的一周。 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乌克兰是法国,军官不知死守色当(苏梅)这样的重镇,跟别提游击战术。法国在稍纵即逝的时机,居然撤换上一个在西班牙做大使的将领的匪夷所思的操作。而俄罗斯人本质上是瞧不上乌克兰决策层的,对于乌克兰军队实力,因为乌东的交手,个人认为他们反倒很清楚。俄军的失败和德军的成功,本质上是乌克兰高层和法兰西高层间的能力差距导致的。
因为之前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太顺利了,乌克兰并没有进行抵抗,西方国家除了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外,并没有其它反制措施,这就增长了俄罗斯的野心,以为现在的乌克兰还是那么弱鸡,没有想到乌克兰经过多年偷偷备战,实力增强很多,挡住了俄罗斯的进攻,西方国家一看情形对乌克兰进行了援助,不断增加武器支持,以俄罗斯的实力对抗整个北约有点吃力。俄罗斯以为有能源作为武器西方不敢轻举妄动,没想到北溪2号被炸了,能源卖不出去,价格一落千丈,现在是进退两难,又舍不得吃到嘴里的肉。
一俄乌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美国及北约成员国违背了他们对俄罗斯的安全承诺,违背了自两德统一以来的安全承诺。
这一承诺就是“北约不会东扩”。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990年至2022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北约实际上一直在向俄罗斯方向扩张,俄罗斯的安全利益被无视了。
俄乌战争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俄罗斯,的正规军基本上很少出场,上的都是车臣部队和雇佣军。
一旦大军压上,那就是全面战争,将导致欧洲的巨大反应,俄罗斯并没有准备好打全面战争的心理。
特别就是行动,要的就是局部小范围多密度的战争,主要考虑地缘政治安全。
同时美国已经没有多少地缘政治价值可以榨取了!欧洲各国不同程度上都出现反战情绪。
加上乌克兰军队的消耗巨大和政府的腐败,欧洲各国的能源消耗告急,而且北约扩充成员国的目标也达到,同时部署兵力、武器,势力分配等目标也有阶段性的成果,所以战争还会继续,强度必定有所降低。
如果一开始就要俄罗斯全军压上,这说明进行这场战争的代价就会非常大,也许普京的整个决策班子都不敢冒这个险。
并且,如果全军压上,也会让外界更早知道俄罗斯将采取军事行动,乌克兰也会更早采取行动,抵抗俄罗斯的进攻,使俄罗斯的军事进攻丧失突然性。
在发动进攻以前,俄罗斯肯定预测过了,出动的兵力足够取得自己需要的战果,战争之所以打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俄罗斯方面的战略误判,也可以说是俄罗斯的最高决策机构出了问题。
最大的误判是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还有就是夸大了前苏联时期和乌克兰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这才是战争进行得如此残酷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同样也低估了西方支援乌克兰的决心,在这一点上,大国专家和普京的决策班子的水平大约都在一条线上。
现在之所以在战事如此不顺的时候还在继续征兵,其实已经不可能通过这场战争来获得任何地缘政治的利益,而是怕战争失利后受到发动战争的惩罚。
这种惩罚来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在国内,如果战争失败,这种失败并不指乌克兰发起全面的军事反攻,将战火燃到俄罗斯国内,而指俄罗斯没有完成战略目标,比如将已经控制的乌克兰东部的领土地丢失,或者乌克兰重新夺回克里米亚,都是现在的普京政府不可承受的结果。
现在的俄罗斯政府的执政基础就建立在叶利钦之后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之上,如果在乌克兰失败了,等于将此前的胜利全部清零,如此必将动摇硬汉的强硬形象,失去最终的执政资源。因此继续增兵就是一种无奈的必然。
而在国际方面,整个发达国家集团对硬汉都恨得牙痒痒,如果失败,那结局不难猜测,
从莫斯科到海牙,那是一条不归路!
本文由作者:用户2532664243.5 于 2023-07-0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9471755802394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