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有“肉食者鄙”的说法?> 正文

为什么有“肉食者鄙”的说法?

  • 用户2523688680用户2523688680
  • 2023-04-26
  • 45
  • 共2人回复
子夏故坛
「子夏故坛 」发表看法
2023-05-01

“肉食者鄙”,语出先秦 · 左丘明著《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什么是“肉食者”?就是特指高官厚禄者。古代不用说庶民百姓,连低等贵族也不是想吃肉就随时能吃上肉。这是因为: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达到随便吃肉的阶段;二是有礼制的规定。《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贵族食肉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见,庶民百姓活到七十能吃上肉也很不容易,年青晚辈平常能吃上肉就更是奢望。

“肉食者鄙”就是指高官厚禄者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能谋其政也。最“鄙”的“肉食者”莫过于东晋时的士族阶层。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非常注重门第身份的高低。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不同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士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直接做官。他们工作清闲,俸禄优厚,提升也很快。很多士族子弟平时不读书,考试请人代笔。他们涂脂抹粉,头戴高帽,脚蹬高屐,出则乘车,入则扶持。有些人不但不会骑马,连走路都没力气。梁朝的建康令王复,出身士族,见到马嘶叫跳跃,就吓得要死。他对人说:“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士族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肉食者鄙”,但如果给寒门子弟以机会,让寒门子弟建功立业,社会也不会坏到什么程度,然而士族制度却阻断了寒门子弟的进取之路,寒门很难出来有抱负的贵子,所以东晋虽然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但特权政权还是很快灭亡了,究其因,盖肉食者鄙也。

曹刿虽然不是“肉食者”,但却说见就能见到最大的“肉食者”――鲁国国君,还能一同参与谋划,结果打败了入侵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实国家之幸也。

我在银三角
「我在银三角 」发表看法
2023-05-01

“肉食者鄙”语出先秦典籍。如何正确理解它呢?逐字理解较好:

1.肉,今日肉食易得,但先秦时并不易得,原因无非几条:养殖技术原始,好肉好菜成本高昂,观念思想反动,人口户数极低。这些原因导致极少数人少数天日吃上肉食。人一辈子吃不上肉食于绝大多数来说属正常。

2.食,今日之食,稀松平常,先秦之食,可不平常,在造字者眼里,食,并不平常,饱含诸多人生期许:食,人十良,是其核心义,其余义在此不言。

3.者,土十日,逐光驾尘,了不得,非凡人也。

4.鄙,500户为一鄙。人多吗?多也不多也:多,生产力低下,大家而居,500户,人数在5000以上,看着很多;不多,户少,地少,见识小,更谈不上计谋。

因此,“肉食者鄙”今解为:当权者小视。有且仅有此五字解,换一字则义错。

顺指,“肉食者鄙”组词法为借代法,通俗易懂于白话文未行之前。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