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斗转星移”是姑苏慕容家绝世高手慕容龙城所创,而慕容龙城正是姑苏慕容家历代中武学天赋最高之人,他在五代时期是当世无敌。
“斗转星移”的初级阶段就是借力打力,典型的就是慕容复能够将别人兵器或者别人的武功招式转移到对方,当然,这种威力是有限的。
而“斗转星移”的最高阶却是将真气或者无形剑气之类的武功反转给对方,这种威力就是极大的。也就是说,最高级的“斗转星移”是能够应付得了大理绝技“六脉神剑”的。
只可惜慕容复学艺不精,未能领悟到家传绝技的精髓,故而面对段誉的“六脉神剑”,他无从下手,被打的毫无反手之力。
如假如慕容复真的达到慕容龙城的水准,即使“六脉神剑”又能耐他何?只可惜慕容复并没有将“斗转星移”当回事,也没有全身心的去修炼这门绝技,最终未能成大器。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慕容复全身心的钻研“斗转星移”,他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他父亲慕容博的高度,因为他的天分不够。
二
慕容龙城所处的五代时期,那是一个武学盛世,而北宋时期武学式微,已然是武学末世。所以这个阶段,慕容复很难达到他祖先慕容龙城那么高的境界,更难以修炼到高深的内力。故而,慕容复对“斗转星移”修炼的境界太低。
本身姑苏慕容家的武学大多数是以招式为主,压根儿就没有重量级的内功心法。
所以,慕容复修炼多年,他的武功并没有太高的进展,归根到底就是底子太薄。没有内功他修炼的任何武功都很难发挥出很高的水准,特别是“斗转星移”。
当慕容复觉得“斗转星移”一直停止不前,未有太大的进展时,他就认为是这门武功已经修炼到一定的高度。其实他所处的只是初级阶段,而且他并没有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想通过招式来弥补。
这就导致慕容复所学的武功全都是杂乱无章,博而不精。归根到底她就是想在短期内取得极大的进展,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一门真正十分精通的武功。
三
当他的心思没有放在武学之上时,他的武功进展也不明显,这时他的心更急,越想通过武功招式来展现出自己武功的广博,因为修炼招式进展是相对快很多的。
这样,慕容复就沉醉于这种自我满足的过程中,自认为武功进展很快,实际上内功没有真正的突破。在遇到高手的时候,那真是屡屡失败,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来说,慕容复没有将自家“斗转星移”专心修炼到最高的境界,也是跟他家族的武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慕容家有一门高深的内功心法,那么慕容复的武功也不至如此不堪一击。
所以,慕容复与当时高手的差距就在于内功,他之所以不敌乔峰,不是因为“斗转星移”不敌“降龙十八掌”,而是他的内功与乔峰内功差距极大。如果慕容复的内功过硬,绝对能够接住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不至于说被乔峰一招拿住。
只可惜,慕容复没有认识到自己武功的缺陷,也没有认真去弥补,最终一事无成。
武学之道,切勿贪多嚼不烂,博而不精不如一招鲜吃遍天。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200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慕容世家的招牌和神话。“斗转星移”练到至高境界,足以与天下绝顶高手一争短长,慕容复又怎会不知?只是慕容博“早死”,慕容复资质又远逊先辈,无法以“斗转星移”维持慕容世家的神话,只好按照慕容博的叮嘱,退而求其次,偷学天下各派武功,勉强保住自家的招牌。
五代末年,慕容龙城以绝世之资,创出了“斗转星移”这门绝学,一经施展,无论敌人使用如何招式、兵器,最后都会反弹至自身,自食恶果,因此被人称之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其实,“斗转星移”听起来玄乎,本质上仍不脱武学中“借力打力”的基本原理,只不过力道控制得更加精微,能够将对手的招式指向的目标部位,准确反弹至对手自身同样的部位。这就要求施展之人,不但拥有极其雄厚的内力,还要在内力的把控运用方面,达到精细入微的境界。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慕容龙城的“斗转星移”已经可以如此准确反弹对手的招式,为何不更进一步,将对手的招式反弹至对手更加要害的部位呢?这样岂不是显得更加厉害吗?
这是因为,慕容龙城是当年鲜卑皇族的后代,一直致力于恢复祖先荣光,重建大燕,而不是简单的称霸江湖。慕容龙城故意削弱“斗转星移”的威力,是为了打造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神话。同时,不把事情做绝,也有利于收罗豪杰为己所用。
后来,慕容龙城真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了一大批豪杰,意图复国。奈何赵匡胤突然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使慕容龙城半世谋划一朝成空,郁郁而终。所幸,此后慕容世家时代男丁,无不勤练武功,广交豪杰,以光复大燕为己任,继续慕容龙城的遗志。
到了慕容博这一代,他武学资质超凡,年纪轻轻就将“斗转星移”练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十六岁时,慕容博遇到福建莆田少林寺高手黄眉僧,以“斗转星移”将他的成名绝技“金刚指”反弹至他的胸口。黄眉僧侥幸不死,竟吓得远遁大理,再不涉足中原。
慕容博成年后,也致力于光复大燕,奈何此时大宋和辽国早已签下“澶渊之盟”,两国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慕容博心知天下不乱,自己绝无光复大燕的机会,于是假传消息,说契丹武士要来少林夺取武功秘笈,以壮大军队实力,骗得玄慈、汪剑通等二十一名高手前往雁门关乱石谷拦截。
玄慈等人摩拳擦掌,誓要将狼子野心的契丹武士截杀,谁知来人竟是带着妻儿南下省亲的大辽珊军总教头萧远山。萧远山曾受汉人师父传艺,练就一身绝世武功,并立誓平生不杀一名汉人。
玄慈见萧远山一行欢歌笑语,与想象中恶行恶相的契丹武士大相径庭,微觉有异,但当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双方展开一场大战。乱战中,萧远山妻子惨死,惹得萧远山当场发狂,瞬间怒杀中原十七名高手,直到听到襁褓之中的萧峰啼哭声,才恢复理智,抱着萧峰跳下悬崖,后又将萧峰抛回。
玄慈和汪剑通因心中愧疚,托人收养萧峰,并先后传授少林和丐帮绝学,后来萧峰成为绝世高手,担任丐帮帮主,引发一系列恩怨情仇。这些与本题目关系不大,不再赘述。
却说雁门关一场大战,却并未引起大宋和辽国的纷争,使慕容博深感失算。只是玄慈、汪剑通等人太过震撼,一时并未想到慕容博才是罪魁祸首。慕容博担忧了一段日子,见并未有人找上门来,才稍稍放下心来。
两年后,慕容博的妻子诞下一子,慕容博为他起名为慕容复。这是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已经无法实现光复大计,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慕容复三岁学文,五岁习武。从他识字开始,慕容博就教导他,此生务必要光复大燕,恢复祖上荣光。慕容博对慕容复寄有厚望,于是对他非常严格,别人家的小孩三五遍才能学会的,慕容复必须一遍学会,否则就要打手心、饿肚子。
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慕容复资质虽然不差,但远远称不上惊才绝艳。相比之下,不要说先祖慕容龙城,就连慕容博,也是远远不及。虽然在慕容博的严格督促下,慕容复非常勤奋刻苦,但对于天资而言,绝不是加倍勤学苦练,就能够弥补的。
慕容复七岁起修炼“斗转星移”,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原理和法门,只是他在内力的修炼方面,远远低于慕容博的预期。慕容博根据自己当年修炼“斗转星移”的进度,得出了一个结论,慕容复要想练到自己十六时的境界,恐怕要用二十年时间。
慕容博心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慕容世家的金字招牌,使其一直保持着武林顶尖世家的影响力,是慕容氏复国的一大资本。如果到了慕容复这一代,这块招牌不再发亮,那么不要说复国了,慕容世家也迟早会没落下去。如今还有自己支撑着,但若自己不在了,慕容复还能够撑起这块招牌吗?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慕容博正在担心,手下便传来消息,说玄慈方丈和丐帮帮主汪剑通将不日来访。他们这次来,显然是对当年的事情起了疑心,对此,慕容博心里如明镜一般。他知道玄慈等人当年信了自己的话,是因为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信任,并非是自己的谎言无懈可击。而他们这次前来,肯定不会像当年那般好糊弄。
慕容博苦苦思索对策,却无一能够安然脱身,且不影响到家族荣誉。最后,慕容博实在无计可施,只好装作已经死去。于是,当玄慈和汪剑通等人赶到燕子坞,发现慕容博妻儿披麻戴孝,只好作罢。
为了避免露出破绽,慕容博假死脱身之事,并未告诉妻儿,慕容复一直以为父亲真的死了,直到少室山一战,慕容复败在段誉的“六脉神剑”之下,羞愤之下只想自尽,慕容博才出手阻止,被玄慈揭穿了身份,这才知道慕容博还在人世。
慕容博假死之前,对慕容复有过一番嘱咐。他告诉慕容复,自己去世之后,慕容复就成了慕容世家的家主。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招牌,对复国大有好处,绝不能丢。但这一金字招牌,全靠家主的“斗转星移”神功来维持。“斗转星移”神功博大精深,练成绝非易事,所以在练成之前,就需要行权衡之法,使外人误以为神功已成。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将敌人的招式全部反弹,要在“斗转星移”未成的情况下,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尽可能多的懂得敌人的武功招式。自即日起,除了继续刻苦修炼“斗转星移”,每日还要挤出时间,去练习“还施水阁”中的各派武功。
另外,你舅母李青萝身份来历大有渊源,乃是逍遥派李秋水之女。逍遥派如今名声不显于武林,但在数十年前却是盛极一时。天下之名的武林门派,十之八九都曾被逍遥派夺了武学秘笈。后来,李秋水嫁女之时,曾尽录逍遥派武学秘笈,作为嫁妆,如今藏于你舅母家的“琅嬛玉洞”。我知你和你舅母相看两厌,但为了大计,你必须装作天真无辜,刻意讨好于她,以求得修习琅嬛玉洞中的秘笈。
复国大计方面,慕容博让慕容复广结天下豪杰,收为己用,待天下大乱,便可趁势而起。至于天下如何大乱,慕容博“死”而不已,除了雁门关一事,他在“死前”还埋下了鸠摩智这颗暗子,告知其大理“六脉神剑”是天下第一绝学,企图以此挑起大理和吐蕃的纷争。甚至在身份被揭穿之后,慕容博还想用自己一死,换取萧峰带兵南下。
慕容复虽小,但非常听话,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奉为圭臬。他二十年如一日,一边勤修“斗转星移”,一边修习“还施水阁”和“琅嬛玉洞”中的武学秘笈,终有所成。与丐帮帮主乔峰一起,被武林人认为是最杰出的两位青年俊杰,人称“北乔峰,南慕容”。
不过,慕容复终究无法登上绝顶高手之位,这和他偷学天下各派的武功,以维持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招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资质。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慕容复的内力不足,也就是“水不厚”,因此无法把家传的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无奈之只得偷练别派武功,这样至少表面维持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名!
江湖上有道:北乔峰,南慕容。慕容复的武功却远远不及乔峰,慕容复的家将风波恶对乔峰的“擒龙功”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语嫣一看就知,乔峰武功远在慕容复之上。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威震武林,自然是高深的上乘武学。斗转星移和乾坤大挪移神功非常相似,都是以强大的内力为基础,然后招数是颠倒乾坤,借力打力。
明教历代教主都是坚韧不拔,才智过人之辈,之所以不能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本质原因就是内力不足,不足以颠倒乾坤,借此力打彼力,就类似儿童不能挥舞百斤大刀一样,力量不足。张无忌短暂时间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就是因为他会《九阳真经》,内力源源不绝,强劲雄厚。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天南大理段家的六脉神剑都是极其高深,威力无穷的上乘武学,但是练习者内力不足,反而武功落入下乘。大理段氏靠着一阳指扬名江湖,而知道六脉神剑的人并不多。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知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天龙八部》。段誉学会北冥神功,吸取了黄眉僧,段延庆,鸠摩智等一大批高手的内力,内力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靠着强大的内力催动六脉神剑,发挥出巨大威力。
如果段誉没有奇遇,没有震古烁今的内力,所谓的六脉神剑也和斗转星移一样,给人感觉是徒有虚名!
慕容博武功见识非凡,这个道理自然懂得,他也试图弥补慕容家家传武学的缺陷,因此才处心积虑隐藏在少林寺,目的在于偷取少林寺的武学秘籍《易筋经》,可惜未能得逞,才转而求其次,偷取少林七十二绝技武学秘籍。
慕容家试图偷取少林的《易筋经》的说法,还有个证据来自阿朱。阿朱是慕容家的丫鬟,可是慕容家待其甚厚,她有专门的居所,还配有下人。
慕容家族觊觎已久少林派的《易筋经》,从这里就能看出慕容复的内力不足,期望靠着它来增强内力,把斗转星移的巨大威力发挥出来。
少林扫地僧可谓是武学神人,他只望了一眼就知道慕容复的内力不足。
令郎年纪尚轻,功力不足,无法研习少林七十二绝技,原来是传之于一位吐蕃高僧。—《天龙八部》。慕容复的内力尚且无法研习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因此以慕容复的内力想把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总而言之,慕容复限于内力不足,练习家传武功遇到瓶颈,无奈之下才练别派武功。用他人武功来对付他人,这样至少表面可谓维持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武学的威名。
慕容复之所以多练别派武功,而不是专一于家传武学,有如下原因:
修炼别派武功这是慕容世家的传统,比如青年黄眉僧遇见慕容博母子时,只有十五六岁的慕容博就修炼了大力金刚指。
只不过他修炼的方式,和后来练北少林的七十二绝技一样,都是只练应用法门,内力本体采用的仍是家传内功。
这就是为什么黄眉僧会觉得他的大力金刚指似乎和自己的有所不同,甚至怀疑对方使用的不是大力金刚指,原因就在于和原版的内力本体不同。
慕容复
【黄眉僧摇头道:“说来惭愧,老衲不知。其实这少年当时这一指是否真是金刚指,我也没看清楚,只觉得出手不大像。但不管是不是,总之是厉害得很,厉害得很……”】(新修版《天龙八部》)
修炼别派武功对提升武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父亲就是最显著的例子。三十年前雁门关大战时,慕容博的武功远远不及萧远山。
但是三十年来,他通过修炼多门七十二绝技,武功渐渐追上了萧远山。有父亲这样成功的例子在跟前,他有何理由不去做相同的事情呢?
【那大汉的掌法变幻多端,慕容博逐一施展少林绝技中的“般若掌”、“无相劫指”、“拈花指”等,便是“伏魔杖法”、“九天九地方便铲法”等器械功夫,也化在拳掌之中施展出来。两人贴身近搏,只一顿饭时分,已拆斗三百余招。】(新修版《天龙八部》)
慕容博
慕容复有人指点呀,慕容博还在世呢,他假死的时候慕容复已经长大了。而且慕容博不仅在口头上指点,也在实战中陪儿子拆招。
再加上他母亲也是懂武功的,崔百泉遇到慕容博时,他就是在和夫人研讨凌波微步。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慕容复自己的武学修为日深,修习那些别派武功渐渐也不需要父母指点了。
【年岁匆匆飞逝,这些年来,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二人博览群籍,武功随时日而长。】(新修版《天龙八部》)
【只听崔百泉又道:“那女的沉吟了一会,说道:‘要是从东北角上斜行大哥,再转姊姊,你瞧走不走得通呢?’”】(新修版《天龙八部》)
段誉
慕容复虽然练了许多别派武功,但是并没有荒废家传武功。比如少室山大战中,他和段誉交手时,就一度使用了家传剑法。
【慕容复紧急中接过邓百川掷来的长剑,精神一振,使出慕容氏家传剑法,招招连绵不绝,犹似行云流水一般,瞬息之间,全身便如罩在一道光幕之中。】(新修版《天龙八部》)
他的斗转星移出神入化,让天山童姥都赞叹不已。只是限于年岁,尚未登峰造极,不过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姥姥数十年不下缥缈峰,没想到世上武学进展如此迅速。那个化解咱们下堕之势的青年公子,这一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当真出神入化。】(新修版《天龙八部》)
天山童姥
慕容世家的家传武功,除了斗转星移和参合指比较厉害外,其它武功的威力是值得怀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慕容博在偷袭玄悲的情况下,被对方用大韦陀杵反击,他用家传武功抵御,结果竟然抵挡不住。于是不得不使出斗转星移,这才解决对手。
这是什么情况,要知道慕容博武功比玄悲高出太多了,那就只能怀疑那些家传武功的威力了。
【又过数年,慕容博得悉玄悲大师前赴大理,于是暗中跟随,在陆凉州身戒寺中【陡施袭击】。玄悲大师出其不意,以少林绝技“大韦陀杵”迎击。
慕容博径以【家传武技】抵御,不料玄悲武功渊深,“大韦陀杵”威力奇劲,远出慕容博意料,他一时轻敌,登感不支,只得施出“斗转星移”之技,将“大韦陀杵”还击玄悲自身,玄悲登时中招毙命。】(新修版《天龙八部》)
慕容博
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江湖上所传的慕容世家精通各家各派的武功,而是斗转星移这门反弹绝技。只不过外人都不知道这个原因,这是慕容世家的秘密。
【只要不是亲眼目睹慕容氏施这“斗转星移”之术,那就谁也猜想不到这些人所以丧命,其实都是出于“自杀”。
慕容复得父亲亲传,在参合庄地窖中父子俩秘密苦练拆招,外人全无知闻,姑苏慕容氏名震江湖,但真正的功夫所在,却谁也不知。】(新修版《天龙八部》)
慕容复限于年岁,相对来说内力是不够深厚的,像王语嫣就说他的内力修为练不了大韦陀杵。但是只要把招数练到极精,就大大可以弥补内力的不足。
王语嫣
换句话说,就是做一个招式流选手。这条路子是完全可以行的,赵敏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倚天中的第一高手张无忌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一次赵敏练招,由鹿杖客在旁指点。张无忌此时已瞧出端倪,赵敏显是内力不足,情知难以速成,便想尽学诸家门派招式之所长,俾成一代高手;心想这条路子原亦可行,招数练到极精之时,大可补功力之不足。】(新修版《倚天屠龙记》)
《天龙八部》里,姑苏慕容氏的嫡系传人在整个江湖上的名号都是极为响亮的,甚至很多武林人士对其都有一种恐惧感。除了那些站在江湖顶尖的高手知道“斗转星移”的奥妙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慕容氏精通天下各派武学。
正是这种错觉,让慕容复后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小说里,慕容复除了修习“斗转星移”的必修课之外,对“参合指”等家传绝学并没有深入研习,反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偷练其他门派的武功,这才导致了其武功“杂而不精”的弊病。
按理说,以他的资质和受到的武学指导,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才对,慕容复到底出于何种目的“自断前程”呢?
说起慕容氏的家传绝学“斗转星移”,其实江湖上绝大多数人只是知道这样一个名字罢了,从结果上来看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似乎与这一家族交手的人最终都死在了自己成名绝学之下。
武学高妙并不可怕,江湖上多得是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人物,将自己的绝学练到极高境界,不见得就比别人差多少。但姑苏慕容这种学了人家的绝学,还能反过来轻松杀死原主的行为,就显得太过恐怖了。大有一种一个家族就能抗衡整个武林的态势,而问题就是所有人都没办法。
所以神秘的“姑苏慕容氏”通晓天下武学,能探知江湖上任何的隐秘,长久以来就成为了姑苏慕容在整个江湖上的形象。
但是,这种形象在慕容复的时代里正在崩塌。
慕容博假死隐退,年纪轻轻的慕容复成为了“姑苏慕容”当代的嫡系传人,仅仅是这个年岁就让很多人开始对慕容氏的“博学”形象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大家都是练武的人,内力运转如何才能顺畅,招式如何才能贯通,每一门功夫要想修炼到极高境界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些都是有数的。一门功夫就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更何况要将多门武学都修炼到精深境界。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凭什么慕容复年纪轻轻就能精通各派武学?这在时间上极不合理,甚至是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这一代慕容氏的传人真的“博学”吗?
身为当代慕容氏的唯一传人,慕容复必须要在江湖上行走,所以他到底懂不懂其他门派的武学精髓,是必然会被无数人明里暗里去试探的。
一场两场的战斗或许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但随着交手次数多了,江湖上必然就能知道,慕容家族并非博学广识,只不过是掌握了一门“借力打力”的技巧罢了,而这正是几代慕容氏费尽心机所隐藏的最大的秘密。
这样一来,慕容氏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声名就会轰然崩坏,这是慕容复所面临的致命危机。
那么从哪来挽救这一危局呢?自然是慕容复真正“博学”起来。恰巧逍遥派中无崖子与李秋水的女儿李青萝与姑苏慕容氏有些亲属关系,李青萝嫁入的姑苏王氏曾与慕容氏联姻,李青萝成了慕容复的舅母。
王语嫣家里有逍遥派当年搜集的各派武学,藏于琅嬛玉洞之中,与慕容氏的还施水阁一同,成为了慕容复学习其他武学的宝地。
从实际上来说,慕容复并没有学习到武学精髓,只能对各派功夫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指出其关键所在,其运用实战的能力并不足。
也就是说,慕容复学习其他门派的武学,是为了继续伪装其“博学”形象的,并非是多么看重这些武功,毕竟其中真正的顶尖绝学很少,《小无相功》又太深奥,需要深厚的内力,他也练不了。
学习其他门派的武学不仅仅能维护“姑苏慕容”的形象,还对慕容复接下来的行动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看看慕容博父子二人都干了什么事儿了。
姑苏慕容氏并非汉族,而是鲜卑人士,是十六国时期才进入中原的“大燕”皇族。创出“斗转星移”绝学的慕容龙城生活在五代末期,曾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复国的愿望。
或许从慕容龙城开始,慕容氏的复国路线就走入了死胡同,他们不在朝堂上寻找机会,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江湖。
慕容博这一代与姑苏王氏联姻,或许就是看中了曼陀山庄所藏的武学典籍。慕容复与王语嫣的感情,很难说是不是有想要借力与琅嬛玉洞的想法。
但总之,这一对父子对于收集天下武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
跳出书外,读者都知道“慕容氏”的博学形象是假的,其实就是“斗转星移”的借力打力,属于“一招鲜”的范畴,只不过威力大了很多而已。但书中的人物并没有上帝视角,慕容父子如果想要聚集武林豪杰的话,除了发放武学之外也没有什么能打动江湖人的东西。
总不能为了让江湖人士为其卖命,将家传绝学“斗转星移”、“参合指”等传给其他人,那就必须要从假博学变成“真博学”,关键时刻能拿得出真正的武林绝学。
所以慕容博曾经和鸠摩智探讨天下武学,后来鸠摩智上大理讨要“六脉神剑”,大概率是他与慕容博达成的一项约定,毕竟慕容博也在少林藏经阁里偷出了大量的少林绝学赠予了鸠摩智。
慕容博还处于假死状态,这一点慕容复也不知道,但他和慕容博的复国思路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也将搜集武学看得非常重。
从根源上来说,慕容复和慕容博就是想通过各类武林绝学来收拢人心,那么他们自己必然也是需要知晓这些武学的。
慕容博幸运一点,他在年轻的时候不用分心,是挑拨宋辽关系失败之后才潜入藏经阁的。但慕容复就倒霉了,他年纪轻轻就要行走江湖,眼见着宋辽关系不断恶化,越来越感觉到了时间紧迫,已经没有机会给他静心参悟家传绝学了。
所以,慕容博一“死”,慕容复就必须牺牲掉自己的天资和前途,继续完成慕容博以及数代慕容氏所坚持的策略,继续为将来营造声势,保持姑苏慕容氏的博学与神秘形象。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当然了,慕容家的武功确实牛叉。斗转星移、参合指都是绝顶武功,跟六脉神剑和易筋经还有乔峰的擒龙手都是一个级别的。但是牛归牛。练成练不成可就不一定了。
原著里天龙寺本因就曾经说过,天空时期自己是武学末法时代。“六脉神剑”这样需要深厚内力支配的武功已经没人能单独练成了。所以天龙寺为了对付鸠摩智六个人各练一脉!“六脉神剑”是这样,那“斗转星移”和“参合指”也差不多。
慕容博练了一辈子也只练了“参合指”的皮毛。乔峰的武学天赋练“擒龙功”也只是初窥门径就让王语嫣受惊啊。而段誉有诸多奇遇又吸别人内力为己用。才勉强能单独发挥一脉剑气,一直到天龙结束,都没说段誉能完全发挥“六脉神剑”。
相对于原著里的描述,“斗转星移”简直是牛逼吊炸天的存在。慕容复没有练吗?当然不可能,只是练了三十多年也不过才能达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地步而已。所以只能多学多练,用数量去弥补质量。
但是说慕容复偷练有点冤枉人了,人家家里的“还施水阁”里除了“易筋经”、“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等等,一些绝密的武功没有,剩下的各大门派的武功都收集全了。属于几代人的积累,这是武林中公开的秘密。有的是换的,有的是买的,当然肯定也有一些不正常来处的。但终究算不得慕容复偷的!
慕容复作为姑苏慕容家的传人,平身的武功也是很高的,在《天龙八部》中就有“北乔峰,南慕容”的说法,慕容复的武功哪怕次于乔峰,实际上差别并不大。
姑苏慕容家拥有斗转星移、参合指等一系列高深的武功,为什么他还要一门心思地偷练别派的武功呢,在我看来,这跟斗转星移武功的特性有关。
好多人都以为斗转星移是一门很高深的武功,其实并不一定。慕容复的年龄在书中也不过三十多岁,而他学会了斗转星移已经好多年,从入门的门槛来看,斗转星移应该是和一阳指是一个层次。
相反那些高阶的武功,比如说段家的六脉神剑,逍遥派的北冥神功,丐帮的降龙十八掌,少林的七十二绝技,甚至慕容家的参合指,想要学会都要很深的内功为基础,不然的话,强行去学习,轻则徒劳无功,重则走火入魔。
而斗转星移作为慕容家的武功,创始人是五代时的慕容龙城,这是一门借力打力的武功,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论对方施出何种武功,都能将之转移力道,反击到对方自身。
听着很厉害,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天下的武功那么多,每个武功的力道还有招式都差距很大,再加上内力的运用。想要还施彼身,谈何容易。
在我看来,慕容龙城能创立这门武功,也和慕容家的深厚底蕴有关,慕容家作为燕国后人,一直传了许多代,他们拥有许多门派的武功秘籍,了解了对方的招式武功,方能化解对方的武功招数,打到对方的身上。
慕容龙城聪明绝顶,再加上慕容家强大的武功积累,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创立这样的武功,理所当然。但是随着后代的智力有高有低,斗转星移的施展能力,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慕容博,他在少年时与其母曾经巧遇用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金刚指”锄奸的黄眉僧,年少的慕容博批评黄眉僧的“金刚指”未达火候,黄眉僧不服气,就取笑慕容博年龄小没实力,哪知道慕容博突然爆发,用金刚指打穿黄眉僧的胸口,幸好他的心脏长在右侧,才保了一命。
这是《天龙八部》中关于慕容博和斗转星移武功的记载,表面上听着很厉害,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这个故事里,只是慕容博用黄眉僧最擅长的武功金刚指伤了黄眉僧,而不是二人在打斗的过程中,慕容博反弹了黄眉僧的金刚指伤了他自己。
对此我可以解释为,慕容博家学渊源,他家里有类似于王家的琅玉洞一样的各派武功的收藏叫“还施水阁”,而少林派作为千年大派,渊源流长,少林派的各门武功秘籍流失在外也是很正常的,而慕容家由于机缘巧合的原因,收藏了“金刚指”的武功秘籍。
而慕容博曾在家里读过这本书,并对金刚指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斗转星移的武功加成,可以施展出来。说白了也就是和《倚天屠龙记》里的乾坤大挪移一样,是一个对力道的研究的武功,学会了斗转星移,可以很快了解别派武功的用力方向,复制对方的武功。
但想要将别人的武功还施彼身,就要了解对方的武功,慕容家一直对别派的武功秘籍志在必得,是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武功秘籍,了解对方的招式,才可以施出和对方一样的武功。
在《天龙八部》中就曾经通过王语嫣之口,谈到他的表哥慕容复施展打狗棒法的情形。
那女子悠悠地道:“丐帮‘打狗棒法’与‘降龙十八掌’两大神技,是丐帮的不传之秘。你们‘还施水阁’和我家‘琅玉洞’的藏谱拼凑起来,也只一些残缺不全的棒法、掌法。运功的心法却全然没有。你家公子可怎生练?”
阿朱道:“公子说道,这‘打狗棒法’的心法既是人创的,他为什么就想不出?有了棒法,自己再想了心法加上去,那也不难。”
段誉心想:“慕容公子这话倒也有理,想来他人既聪明,又是十分有志气。”
却听那女子又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就算能创得出,只怕也不是十年、八年的事,旦夕之间,又怎办得了?你们看到公子练棒法了么?是不是有什么为难窒滞之处?”阿朱道:“公子这路棒法使得很快,从头至尾便如行云流水一般……”
那女子“啊”的一声轻呼,道:“不好!他……他当真使得很快?”阿朱道:“是啊,有什么不对么?”那女子道:“自然不对。打狗棒法的心法我虽然不知,但从棒法中看来,有几路定是越慢越好,有几路却要忽快忽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那是确然无疑的,他……他一味抢快,跟丐帮中高手动上了手,只怕……只怕……你们……可有法子能带个信去给公子么?”
从这个对话就可以了解到,所谓的以己之道,还施彼身并没有那么的神奇,凭着慕容家的积累,可以轻松将一门流传已久,或者说一些江湖小派的武功,还施彼身。
但是遇到一些新生的门派,或者说比较神秘的门派,或者遇到一些不世出的高手,他所谓的还施彼身,就不那么神奇了。
所以慕容复才一门心思地偷练别人的武功,没办法,因为只有了解别派武功越多,知识积累越多,对敌的经验越丰富,斗转星移的武功才越厉害,不知道我说得对否?
南慕容,北乔峰!
说来慕容复这个人,天纵奇才,岂是池中之物?
然而造化弄人,最后却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
我觉得用扫地僧的一句话概括最为贴切:“世居江南,未沾半分文采风流!”
俗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而慕容氏的所作所为,不管是家传武学,还是行事作风,无不透露着旁门左道的味道,根本不是正道,也就不容于江湖。
不了解江湖,你混什么江湖?
还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旗号简直就是tm白痴啊!
你想打着旗号聚拢英雄,可是谁能忍受的自己的绝技不如别人?这不是给自己拉仇恨吗?所以除了包不同,风波恶之流,谁会给他卖命?
而慕容复不通这些道理,不能明辨是非,自以为是以为勤练别派武功,技压群雄,就能威名日盛,复兴大燕,殊不知这是徒劳无功的买卖。
选择错了,再努力又有何用?
分明是逆天而行!
相反段誉,虚????这二位,看似走狗屎运,实则是因为依道而行,段氏和少林不愧是大派,行事作风潜移默化影响二人,因此二人缕缕化险为夷,死地后生,福泽深厚。
为什么乔峰当丐帮受的考验古今未有?为什么少林那么看中佛法德行?
因为他们都懂,如果你不能和武林和平共处,即便武功盖世,那也不容于世。
所以慕容复的失败,是典型的素质教育失败。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文化????
1
“斗转星移”是姑苏慕容家绝世高手慕容龙城所创,而慕容龙城正是姑苏慕容家历代中武学天赋最高之人,他在五代时期是当世无敌。
“斗转星移”的初级阶段就是借力打力,典型的就是慕容复能够将别人兵器或者别人的武功招式转移到对方,当然,这种威力是有限的。
而“斗转星移”的最高阶却是将真气或者无形剑气之类的武功反转给对方,这种威力就是极大的。也就是说,最高级的“斗转星移”是能够应付得了大理绝技“六脉神剑”的。
只可惜慕容复学艺不精,未能领悟到家传绝技的精髓,故而面对段誉的“六脉神剑”,他无从下手,被打的毫无反手之力。
如假如慕容复真的达到慕容龙城的水准,即使“六脉神剑”又能耐他何?只可惜慕容复并没有将“斗转星移”当回事,也没有全身心的去修炼这门绝技,最终未能成大器。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慕容复全身心的钻研“斗转星移”,他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他父亲慕容博的高度,因为他的天分不够。
二
慕容龙城所处的五代时期,那是一个武学盛世,而北宋时期武学式微,已然是武学末世。所以这个阶段,慕容复很难达到他祖先慕容龙城那么高的境界,更难以修炼到高深的内力。故而,慕容复对“斗转星移”修炼的境界太低。
本身姑苏慕容家的武学大多数是以招式为主,压根儿就没有重量级的内功心法。
所以,慕容复修炼多年,他的武功并没有太高的进展,归根到底就是底子太薄。没有内功他修炼的任何武功都很难发挥出很高的水准,特别是“斗转星移”。
当慕容复觉得“斗转星移”一直停止不前,未有太大的进展时,他就认为是这门武功已经修炼到一定的高度。其实他所处的只是初级阶段,而且他并没有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想通过招式来弥补。
这就导致慕容复所学的武功全都是杂乱无章,博而不精。归根到底她就是想在短期内取得极大的进展,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一门真正十分精通的武功。
三
当他的心思没有放在武学之上时,他的武功进展也不明显,这时他的心更急,越想通过武功招式来展现出自己武功的广博,因为修炼招式进展是相对快很多的。
这样,慕容复就沉醉于这种自我满足的过程中,自认为武功进展很快,实际上内功没有真正的突破。在遇到高手的时候,那真是屡屡失败,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来说,慕容复没有将自家“斗转星移”专心修炼到最高的境界,也是跟他家族的武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慕容家有一门高深的内功心法,那么慕容复的武功也不至如此不堪一击。
所以,慕容复与当时高手的差距就在于内功,他之所以不敌乔峰,不是因为“斗转星移”不敌“降龙十八掌”,而是他的内功与乔峰内功差距极大。如果慕容复的内功过硬,绝对能够接住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不至于说被乔峰一招拿住。
只可惜,慕容复没有认识到自己武功的缺陷,也没有认真去弥补,最终一事无成。
武学之道,切勿贪多嚼不烂,博而不精不如一招鲜吃遍天。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200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慕容复的内力不足,也就是“水不厚”,因此无法把家传的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无奈之只得偷练别派武功,这样至少表面维持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名!
江湖上有道:北乔峰,南慕容。慕容复的武功却远远不及乔峰,慕容复的家将风波恶对乔峰的“擒龙功”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语嫣一看就知,乔峰武功远在慕容复之上。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威震武林,自然是高深的上乘武学。斗转星移和乾坤大挪移神功非常相似,都是以强大的内力为基础,然后招数是颠倒乾坤,借力打力。
明教历代教主都是坚韧不拔,才智过人之辈,之所以不能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本质原因就是内力不足,不足以颠倒乾坤,借此力打彼力,就类似儿童不能挥舞百斤大刀一样,力量不足。张无忌短暂时间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就是因为他会《九阳真经》,内力源源不绝,强劲雄厚。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天南大理段家的六脉神剑都是极其高深,威力无穷的上乘武学,但是练习者内力不足,反而武功落入下乘。大理段氏靠着一阳指扬名江湖,而知道六脉神剑的人并不多。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知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天龙八部》。
段誉学会北冥神功,吸取了黄眉僧,段延庆,鸠摩智等一大批高手的内力,内力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靠着强大的内力催动六脉神剑,发挥出巨大威力。
如果段誉没有奇遇,没有震古烁今的内力,所谓的六脉神剑也和斗转星移一样,给人感觉是徒有虚名!
慕容博武功见识非凡,这个道理自然懂得,他也试图弥补慕容家家传武学的缺陷,因此才处心积虑隐藏在少林寺,目的在于偷取少林寺的武学秘籍《易筋经》,可惜未能得逞,才转而求其次,偷取少林七十二绝技武学秘籍。
慕容家试图偷取少林的《易筋经》的说法,还有个证据来自阿朱。阿朱是慕容家的丫鬟,可是慕容家待其甚厚,她有专门的居所,还配有下人。
阿朱笑道:“大哥,我偷这部经书出来,本想送给公子。”—《天龙八部》。
慕容家族觊觎已久少林派的《易筋经》,从这里就能看出慕容复的内力不足,期望靠着它来增强内力,把斗转星移的巨大威力发挥出来。
少林扫地僧可谓是武学神人,他只望了一眼就知道慕容复的内力不足。
令郎年纪尚轻,功力不足,无法研习少林七十二绝技,原来是传之于一位吐蕃高僧。—《天龙八部》。
慕容复的内力尚且无法研习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因此以慕容复的内力想把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总而言之,慕容复限于内力不足,练习家传武功遇到瓶颈,无奈之下才练别派武功。用他人武功来对付他人,这样至少表面可谓维持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武学的威名。
3
首先感谢邀请。
慕容复身为燕国皇室后裔,本身就是心高气傲之辈,这种人骄傲自大,盲目的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第一,虽然由家传的绝世武功以及各门派的绝学书籍,但都是二把刀的功夫,并没有真正努力过,只是一心的想光复自己的亡国,甚至最后为了做上大夏国的驸马,抛弃爱自己的表妹王语嫣,可惜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处让虚竹领走了,自己则是领了便当。
如果不是这般心气,凭借慕容复的人脉,以及忠心的手下,深爱自己的表妹,而且还熟悉各派绝学,自己再努力把自家的武功练好,就不至于有最后的结局了。
可惜金庸大师笔下不留情。
4
欢迎阅读《梦露居士读金庸第102期: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探究》,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慕容复为啥不重点练家传武功,而是专门偷练别派武功呢?不得不说,这是他的祖先慕容龙城害的。
在残唐五代时期,慕容家诞生了一位天赋异禀的武学奇才:慕容龙城。龙城是慕容氏祖先所建燕国的都城,这足以证明慕容家族对慕容龙城寄以厚望。慕容龙城自创了神妙武功“斗转星移”,是前所未有的无上武学,能够反弹敌人的任何招式,让对手死在自己的绝招之下。
江湖中人不知道这斗转星移的秘密,只看到与慕容龙城为敌之人都被自己的成名招式杀死,以为慕容龙城通晓天下各门派武功,这实在是太恐怖了。达摩祖师被奉为禅宗祖师,武功超凡脱俗,震古烁今,但他用的不过是自己身负的天竺武功,不足为奇。而慕容龙城却能学会各门各派的绝招秘技,似乎犹在达摩祖师之上!
慕容龙城从此打响了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招牌,江湖中人只要提起慕容氏就是“还施彼身”,提起“还施彼身”就是慕容氏。现代的公司基本都要取一个slogan,比如:
今日头条:信息创造价值
网易公开课:传播属于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
面包旅行:与世界分享你的旅行经验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慕容龙城给自己家族取的slogan,从此慕容氏名扬江湖。不得不说,慕容龙城不仅是位武学奇才,更是一个营销大师。
但是练斗转星移是需要极高的内力的。《倚天屠龙记》中的乾坤大挪移与斗转星移原理相似,但是乾坤大挪移只能转移敌人的招式,却不能原路反弹回去,比不上斗转星移。而乾坤大挪移已经需要极为深厚的内力了,阳顶天内力很高也只能练到第四层,一不小心就走火入魔了。斗转星移比乾坤大挪移厉害得多,必然需要更为深厚的内力才能练到顶级。
慕容龙城没有料到的是,他的后世子孙已经无法具备那么深厚的内力了,其实这在《天龙八部》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大理段氏除了开挂的段誉,也没有人能同使练成六脉神剑了。不过段氏没说自己“六脉剑气,独步天下”,所以练不成六脉就练一脉,也不丢人。但是慕容氏子孙不一样,人人都知道你们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要是以别的武功杀人,那是很丢脸的事情。就像全聚德如果突然不做鸭子改做鸡了,肯定会被别人嘲笑的。
但是慕容复没法把斗转星移练至高阶,最多只能反弹一些低级武功,什么五虎断门刀之类的。为了维持家族招牌不倒,慕容复不得不去学各门各派的绝招,就算没有完整秘笈,也要靠自己补全,比如打狗棒法。
其实慕容复的天资不错,如果能专练参合指和斗转星移,未必不能跻身四绝之类。可惜他的武功练杂了,什么柴刀十八路、回风拂柳刀、后山三绝招、西夏回鹘人的弹腿等等,名字好听,但其实都是不入流的武功。要知道武学贵精不贵多,慕容复贪多不烂,还执迷不悟,以为“那乔峰所精者只是一家之艺,你表哥却博知天下武学,将来技艺日进,便能武功天下第一了。”
但是呢,乔峰凭着降龙十八掌纵横天下,慕容复练了一身杂拌武功,也就能欺负一下使不出六脉神剑的段誉,真正对敌还得靠斗转星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是这么理解的。
第一,慕容复练习斗转星移是很用功的,但不能速成。
慕容复大概二十七八岁,而斗转星移非常神妙,连武功高不可测的天山童姥都赞不绝口。
以慕容复的年龄,练习斗转星移再勤奋,火候也不足。
书上说了,斗转星移如果货后不足,遇到一流高手就不能生效。
高手对战,你用不成熟的武功,等同于寻死。
比如慕容复和乔峰对战,斗转星移根本移不开降龙十八掌。
第二,学习各派武功,是短时间内增强武功的无奈之举
慕容复练习的这些武功,都没有内功,只是招式。
说白了,这就像华山派剑宗那种,通过变化无穷的招式,短时间内增强自己的武功。
这也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令狐冲有一段时间根本没有内功,完全依靠招数取胜。
慕容复练习斗转星移火候不足,只能这么做,迅速提高武功好走江湖,复国。
第三,慕容博的武功其实也是闭关以后才练好的
慕容博少年时期,一指打败了年轻的黄眉僧。
但黄眉僧只不过是少林寺青年高手,金刚指只有二三成火候,算不了什么。
而慕容博的高深武功,主要是30多岁装死以后,躲在少林寺苦练30年练出来的。
慕容博年轻时代,武功也未必很高,所以慕容复并不是弱鸡。
6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与萧峰齐名,虽然江湖上名声和萧峰并列,但是武功却和萧峰相距甚远,并且多次被鸠摩智吊打,慕容世家传承多年,一直都有复兴燕国的志向。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绝招之后,就已经在江湖上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既然慕容世家家传武功如此厉害,为何慕容复却不重点练习,反而要偷学其他门派的武功,小编认为有以下的可能。
1.慕容复认为自己的家传武功,没有其他门派武功威力大,练习起来颇费功夫,实用性却不大,在与人对战中,常常来不及施展。
原著中有这样的描述:
灰衣僧道:“你姑苏慕容氏的家传武功神奇精奥,当世罕有,只不过你没学到家而已,难道当真就不及大理国段氏的‘六脉神剑’了?瞧仔细了!”伸出食指,凌虚点了三下。只听灰衣僧朗声道:“这便是你慕容家的‘参合指’!当年老衲从你先人处学来,也不过学到一些皮毛而已,慕容氏此外的神妙武功不知还有多少。嘿嘿,难道凭你少年人这一点儿微末道行,便创得下姑苏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大名么?”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二回》
慕容博这一招参合指,差点要了段正淳和巴天石两人的性命,慕容博此举,是想向慕容复证明慕容家的武功并非浪得虚名。很显然慕容复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慕容家的武功比不上其他门派的,他那里知道是自己内功不够,不能发挥出慕容家武功的威力。
他年少成名心高气傲,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内力不足,慕容家的武功比武林中大多数都要精妙,越是精妙无比的武功,越需要深厚的内力驾驭,就像大理的六脉神剑那样,没有深厚的内力,根本就练不成,就算内力勉强足够,也会出现时灵时不灵的情况。慕容复内力不足,练习慕容家的武功,当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然而他为了光复燕国,需要在江湖上奔波,若是武功太差的话,容易让江湖中人耻笑,他父亲慕容博诈死多年,一直没有人教导他武功,不像萧峰那样从小就有玄苦大师授业解惑,他练习的武功都要靠自己不断摸索,在其他门派武功好练习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偷练其他门派的武功,而放弃慕容家自己的武功。
2.慕容复时刻要维护慕容家的名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慕容家在江湖上立足的根本,若是丢了这块金字招牌,那么慕容家就在江湖上没有立足之地了。慕容复想要光复燕国,除了搅乱各方势力之外,唯一能够依靠的力量只有江湖了,要想把江湖的力量统一起来为复国所用,首先就要建立慕容世家在江湖中的名望。
但是到了慕容复这一代,已经不能发挥出斗转星移的威力了,只能用这门武功对付一些三流高手,对于武林中一流高手是不能对付的,可见慕容复的内力不足以驾驭斗转星移的绝学。
王语嫣沉吟道:“那个柯百岁,说不定真是我表哥杀的,玄悲和尚却一定不是。我表哥不会‘大韦陀杵’功夫,这门武功难练得很,没二十年以上的功力,使出来全不成模样。不过,你如见到我表哥,可别说他不会这门武功,更加不可说是我说的,他听了要大大生气……”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二回》
从这段话中就可以明确的看出,慕容复用斗转星移是对付不了玄悲大师的,王语嫣恰好在这段话中说出的斗转星移的真实情况,慕容复与人对敌时,并非使用斗转星移的武功,而是他事先已经学会了对手的武功,让对方误以为是慕容家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次玄悲大师的大韦陀杵是少林绝技,慕容复根本不会,所以王语嫣认定玄悲并非慕容复所杀。
为了为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江湖名声,只有不断的偷学各门派的武功,直接用对方的武学解决对方,把功劳全部归结在斗转星移上面,才是真正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本文由君临天下明月夜原创,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7
金庸先生说:“慕容氏家传武功,实有鬼神莫测之妙。”慕容复对于家传武学用功不深,内功不高,无法发挥家传绝学“斗转星移”的绝大威力,只能依靠博学百家杂学来弥补不足。
参合庄第一代庄主慕容龙城,独创“斗转星移”绝学,纵横江湖,威震武林,自此姑苏慕容氏名动江湖。庄内有一“还施水阁”,藏有武林中各家各派的武学典籍,却缺“降龙十八掌”、“易筋经”、“六脉神剑”和逍遥派武学秘籍。因此,慕容氏武学绝对比庄中所藏武学典籍精妙。
慕容氏家传武学,慕容复只学了“斗转星移”和“慕容剑法”。他一心致力兴复大燕,学武求速成,是以只学得一些别派的粗浅外功,未能潜心研习家传高深武学,以致“斗转星移”无法学精。
8
这和人工智能发展是一样的,他的斗转星移要反转天下武功,就要求武功样本尽量多,以便对自己进行改进
9
个人看法 勿喷
慕容复是一个聪明人,真的,从掌控人心到各种找事,他都能表现出来,他的师妹慕容焉从小对他死心踏地,但聪明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腹,这也可能是金庸一开始都从名字里面暗指了,他家功夫说白了就跟太极拳一样,借力打力,别人不出力他自己也出不了力,就跟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再厉害,到那里都跟轻风拂水一样,遇强愈强。
但问题了也出来了,这么大个老爷们只能让你打我的时候,我再还击,这不科学,就出事了,当别人打不死你,你又打不死别人的时候,慕容家有天下武学藏书,还有焉这个移动图书馆,但开学藏书这种东西肯定不全,毕竟有各家的绝学,所以偷换骗才是方法,所以悲剧也就开始了,因为金庸里面所有的武学都有问题,要么经年累月长期修炼,要么奇门巧径速成,第一种浪费时间,另外一种容易自爆,乔峰占了第一点,因为他只会降龙十八掌,一套掌法打了几十年,第二种是段誉,北冥神功专吸各种不服,但吸过的东西长时间散不掉,命也不会长久,还有一种是传功,如虚竹这种,无涯子,天山童佬之类都给他主动或被动传过,而我们的慕容复小公子偷来偷去,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奇遇,学不了北冥神功,还不能得高人转功(毕竟转功成本高,动不动可能就要小命),这样他遇到了其他三个,不被当场气死已经可以了。
如果慕容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约摸着,回家看看花读读书,也就不受这几个主角光环还运气好的人的气,可他偏偏不,非常硬刚,对于已经在金庸那里充过值的RMB玩家来说,已是不易,还四处偷人,终还是要被找上门,从北乔峰南慕容变成一个人人喊打的小老鼠。
不过他的功夫也代表了他的结局,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不就是说的种下什么的因,结什么样子的果吗?偷来偷去,名声扫地,师妹被捡,一场空。
10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本身就是个取巧的法门。
开山祖师留下的武功,一代传一代,各种内耗、留一手等等,只能越传越少,就是成了帝王家,武功这个东西也会因人天赋、勤奋等等而不同。慕容复不是不想练,一个是自身才智的问题;一个是留下多少的问题;第三就是时间的问题,他急于复国呢。
慕容家的还施水阁里面,几乎藏有天下各门派的武功秘籍,独缺降龙廿八掌、擒龙功、易筋经、六脉神剑,以及逍遥派武功。慕容复以为只要学会天下武功,就能破尽天下武功,因此他除修习慕容氏家传武功之外,还苦心钻研其他门派武学。
慕容复修习自家武功期间,肯定有专心修练,只不过自慕容龙城之后,慕容氏后人武学天资一代不如一代,无人能把“斗转星移”绝学练到先祖慕容龙城的程度了。
慕容复的武学天资并不高,以他的悟性,又无高手从旁点拨,他的“斗转星移”水平有限。可是,他自以为已把家传武功练到极限了,于是才开始一门心思修练别派武功。
博而不精是慕容复武功的最大缺点,所以他即便有“南慕容”之美誉,也是名过其实。
理由很简单啊,因为他家传武功斗转星移,参合指都是需要高深内力为基础的。但是他家练内功的心法显然不是特别厉害。所以导致慕容复在面对高手时两大绝技白费。
在原著中他对上乔峰就没法反弹只能偏移。所以为了弥补内力不足就要靠招式来补短板。
这就和下象棋一个道理,算度不足想提高棋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开局套路,先讨点便宜再说。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与萧峰齐名,虽然江湖上名声和萧峰并列,但是武功却和萧峰相距甚远,并且多次被鸠摩智吊打,慕容世家传承多年,一直都有复兴燕国的志向。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绝招之后,就已经在江湖上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既然慕容世家家传武功如此厉害,为何慕容复却不重点练习,反而要偷学其他门派的武功,小编认为有以下的可能。
1.慕容复认为自己的家传武功,没有其他门派武功威力大,练习起来颇费功夫,实用性却不大,在与人对战中,常常来不及施展。
原著中有这样的描述:
灰衣僧道:“你姑苏慕容氏的家传武功神奇精奥,当世罕有,只不过你没学到家而已,难道当真就不及大理国段氏的‘六脉神剑’了?瞧仔细了!”伸出食指,凌虚点了三下。只听灰衣僧朗声道:“这便是你慕容家的‘参合指’!当年老衲从你先人处学来,也不过学到一些皮毛而已,慕容氏此外的神妙武功不知还有多少。嘿嘿,难道凭你少年人这一点儿微末道行,便创得下姑苏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大名么?”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二回》
慕容博这一招参合指,差点要了段正淳和巴天石两人的性命,慕容博此举,是想向慕容复证明慕容家的武功并非浪得虚名。很显然慕容复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慕容家的武功比不上其他门派的,他那里知道是自己内功不够,不能发挥出慕容家武功的威力。
他年少成名心高气傲,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内力不足,慕容家的武功比武林中大多数都要精妙,越是精妙无比的武功,越需要深厚的内力驾驭,就像大理的六脉神剑那样,没有深厚的内力,根本就练不成,就算内力勉强足够,也会出现时灵时不灵的情况。慕容复内力不足,练习慕容家的武功,当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然而他为了光复燕国,需要在江湖上奔波,若是武功太差的话,容易让江湖中人耻笑,他父亲慕容博诈死多年,一直没有人教导他武功,不像萧峰那样从小就有玄苦大师授业解惑,他练习的武功都要靠自己不断摸索,在其他门派武功好练习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偷练其他门派的武功,而放弃慕容家自己的武功。
2.慕容复时刻要维护慕容家的名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慕容家在江湖上立足的根本,若是丢了这块金字招牌,那么慕容家就在江湖上没有立足之地了。慕容复想要光复燕国,除了搅乱各方势力之外,唯一能够依靠的力量只有江湖了,要想把江湖的力量统一起来为复国所用,首先就要建立慕容世家在江湖中的名望。
但是到了慕容复这一代,已经不能发挥出斗转星移的威力了,只能用这门武功对付一些三流高手,对于武林中一流高手是不能对付的,可见慕容复的内力不足以驾驭斗转星移的绝学。
王语嫣沉吟道:“那个柯百岁,说不定真是我表哥杀的,玄悲和尚却一定不是。我表哥不会‘大韦陀杵’功夫,这门武功难练得很,没二十年以上的功力,使出来全不成模样。不过,你如见到我表哥,可别说他不会这门武功,更加不可说是我说的,他听了要大大生气……”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二回》
从这段话中就可以明确的看出,慕容复用斗转星移是对付不了玄悲大师的,王语嫣恰好在这段话中说出的斗转星移的真实情况,慕容复与人对敌时,并非使用斗转星移的武功,而是他事先已经学会了对手的武功,让对方误以为是慕容家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次玄悲大师的大韦陀杵是少林绝技,慕容复根本不会,所以王语嫣认定玄悲并非慕容复所杀。
为了为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江湖名声,只有不断的偷学各门派的武功,直接用对方的武学解决对方,把功劳全部归结在斗转星移上面,才是真正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本文由君临天下明月夜原创,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作为慕容世家唯一传人,武功极高。他总是想尽办法练其他门派武功,而不是专心钻研自家武学,主要原因是慕容复心性浮躁,总喜欢取巧。
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曾经向慕容复演示慕容世家的参合指功夫,威力极大。如果慕容复在这一门武功上有他父亲的造诣,那么对上段誉的六脉神剑,未必会那么狼狈。然而慕容复的心性决定了他不可能这么做。
慕容复为了复国,东奔西走,结果一事无成,从中就能看出他的心性。慕容复做事轻浮,一点都不踏实,为了复国甚至甘愿拜段延庆为父,人品很卑劣。
人品卑劣的慕容复,在练武功时也一心想着走捷径,想要将江湖上所有厉害的武功都学到手,自以为这样就能知己知彼,殊不知此举大大拖延了他的武功进境。
乔峰在江湖上地位跟慕容复齐平,然而武功比慕容复高太多,一方面是因为乔峰天赋太高,另一方面就是乔峰足够踏实。慕容复若有乔峰的踏实稳健,复国未必不成。
其实主要是斗转星移和乾坤大挪移或太极心法甚至隔壁古龙家的移花接木设定不一样。
斗转星移要练高,首要的一点就是对各门各派的武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涉猎,与其说是借力打力实则上却是一种高度了解下的破解式武功。眼界固然要高,关键得理解。
不过慕容复水平不够,高级武功一样没练,就专研究那些二三流的武功,所以被王夫人吐槽脑子不好乱七八糟舍本逐末。
话说回来了,斗转星移这门武功如此特性,看来最适合练它的人是王语嫣啊!武学博士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从书中其实可以看出答案,比较可信的理由有三
慕容复追求什么?富国
对于他来说,别人看姑苏慕容是武林数的着的大门派,但对他来说,不过是国破后慕容家勉强维持的一种不得以选择。
就算姑苏慕容成了武林第一,对他来说也没用。
他要的是皇位,要的是他的国家。
再加上这是他家绝门功夫,他父亲假死早早就不在身边,没人教导他要专心家学,所以这种有野心没人引路的孩子,加上自己天赋又不低,自然认为没什么难的住自己的,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会。
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这是姑苏慕容的牌子
斗转星移是其中的奥妙
从书中看起来这门功夫,应该是用特殊的技巧,把对方的攻击反送回去。属于一门技巧性要求大于功力要求的武功。
这是武侠小说不是科幻小说,不能设定什么绝对防御镜面反弹之类的,所以应该是遵循着以巧破千斤借力打力的逻辑,不过更高明一点,所以他需要至少熟悉各门武功或者说各类武功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他家要收藏那么多其他门派武功秘籍的原因。
也许不够精深,也许没修炼过,但至少应该是知道和了解,才有助于斗转星移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金庸武侠世界,包括现实武术世界,一直有一力降十会和以巧破力的争辩,就是两种倾向不同,其实是相辅相成,各有道理。
对于这两种倾向,金庸先生也在《笑傲江湖》借着剑宗气宗做了一番自己的理解。但这本书已经是很后期的作品了
在早期中期作品,对于最厉害的武功或者人物,金庸先生还是比较倾向那种一力降十会的。大多数顶级高手也都是这个路数,内功深厚为主,招式武器为辅,比如三部曲中的郭靖、乔峰、杨过都是这个路数。
所以这个以巧破力的斗转星移,对于内功深厚的“正统”派同级高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慕容复也应该是发现这个问题,对手越厉害自己的家传绝学效果越不好,又不能抛弃一切从头再来,只能博彩众家之长来增进自己。
慕容复的问题在于他撞上了武学障,而不是修炼其他门派的武功。。。而且他不是偷练别派武功,逍遥派的那些武学秘籍估计都是正经传承过来的。。。好比萧峰跳崖之前把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传给了虚竹,丐帮反倒无人会,后面的丐帮要派人到灵鹫宫去把本门武学请回来,而且还学的不全。。。。
武学障是很难破的,慕容世家最出名的就是斗转星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堪称一绝,说明慕容家在这条路上取得过突破的,慕容复在这条路上下死力也没啥问题。。。还是复国心太盛,对武学没好处。
你这个问题初一看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已经有世上罕见的绝世武功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别的门派的武术呢?这里你会感觉有些摸不清头脑,但是假如你有一定的武术根底,但是却还要摸索,抑或者对于武术的自身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觉悟,乃至你想寻求突破,而本门武术的习练抑或者就如井底之蛙,以此而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此这里从习练武术寻求突破上来讲会是一个墙里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或者有一个志向接触百家而独创拳路而成为名家行列,这里又会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心态,而那边的山风景好,这就是一个内心寂寞寻求新的内容的原因,一方面是习武太过于枯燥,另一方面还有猎奇的心理,更或者还有慕容复的本性,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又偷不着,整天和他的复国大业连在一起,一点儿女私情都有些掣肘,所以是对自己乃至对于自身的现状,更或者对于被限制的情感在这个事件的主题之外又延伸出的一个内心宣泄的视角,这于正经的熟读四书五经的名流世家来讲,外出就是一种喜悦,而在富裕和浮华的背后还有一颗落寞的心,这里他后来变成了痴痴傻子,也是这个原因在折磨他,想要突破,而又苦求无果,乃至自身的自我限定的反叛,乃至反叛而背弃了自身的理想,这就扯远了,所以这里还是一个家世显赫的名门望族的自身局限与规矩深严的世俗当中无法超脱乃至沦落败亡的表象和深层的自身局限所致的一种普遍的心态,而成功者历史上那是一座座的高峰,成功谈何容易,踩着血迹和尸体也要有时也命也的宿命,而你又太过于平庸而世俗,所以就是一个侧目而又侧望的心思而已,再换一个人亦会是重蹈覆辙,所以这是自身功力不足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态的最隐蔽而不顾颜面的表现?!
本文由作者:中了风的诸葛亮 于 2023-03-2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2134520641749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