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在“文”,核心在“化”。文字、文章、文明……,文的层面知识和智慧的积累。当然,光有积累是不够的,死读书,读死书就叫“书呆子”;之乎者也,生搬硬套,叫顽固不化。毛主席就旗帜鲜明地告诫大家,反对党八股。“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化就是重生。人类几万年的智慧积累,如果在传承中一成不变,今天就成不了现代的模样,随机而动,随时而变,随用而化,使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进化。化,文化,变化,进化,就是在涅槃中重生。谁能够懂得了“化”的真谛,掌握了“化”的规律,谁就是适者生存的强者。毛主席就是善化的导师。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至无穷。这就是化生的基本方法。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重学习也不一定有文化,关键还在于“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不断地让中华文明在涅槃中重生,变得更加辉煌!
谢邀应答!
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有些所谓“定义”甚至囊括了一切“文明”成果与现象。
在我看来,如果将并无确定指向的“文化” 定义为“文以化之”;将确有定指的“文明”,定义为“文以化之明” 不知是不是有道理?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将“没文化”与“不文明”视为文化,诸如所谓“流氓文化”、“痞子文化”云云。更有甚者,还有所谓“物质文化”等明显是形而下、实在(阳)的概念。
事实上,所谓文化,一定是指向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层面的,是形而上、虚在(阴)的概念。
由阴阳整体思维观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本是指彰显思想、精神、观念形态上的“南北”(“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而中华文明,则注定是指向实践、体现物质、实在的“东西”(“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由于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阴阳整体思维“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的“中”情有独钟,故对将文化(阴)与文明(阳)混为一谈的说法颇有微词,担心文化就此不再纯真、纯正,而文明却极有可能日益走向混沌,走向不明不白,后果真的不容小视!
一己之见,希望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探讨!
谢邀请。
从文化与修养的定义来看,文化当然也包含了修养,修养也要有一定的文化。
文化的含意很广,既能读经诵词,写作论证,接受高知识含量,又能引经据典通晓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渊博,满肚子材料。
修养大多指的是修心养性人情世故,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好的修养必须有文化作支撑,视野才能宽广,人生哲理才能理透。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修养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顶多就是性情温和,与世无争,深奥的处世哲理就无法理解了。
这是我的观点,喜欢请点个赞。
说形象点就是对所有与文字有关的东西,如:小说,散文,诗歌,诗词等…。学会,消化,吸收了,让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叫文化,有这种东西叫有文化。当然由于学历不同,悦历不同,对文化产品的热爱程度不同,智商不同,就产生了文化程度的差异,但只要是学习了,理解了,会用了,他就有了文化。
一个人有文化,到底有多重要?
传播善知识,滋养有缘人
文化,并非是一种类似于相亲中的“条件”这种硬性的东西,它不属于硬件配置,而更多的体现在软件属性上。
读很多书,和有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人生在世,书一定是要读的,只是有的人,上了很多学,读了很多书,也不见得有什么文化。有文化,并不是单纯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也不是有多高的学历。
学历这东西,比较唬人,很多高学历的人,其实人格并不健全,又哪里谈得上有文化呢。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一、教养
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质。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些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有文化的人。古代有两个词形容男人,分别是大丈夫和君子。
话说,君子不卜,其意思就是当你向成为君子的方向修行时,你的举止言行都是善的,自然是符合天道人道规律的,不用算卦,也不用看面相,都是吉的。劳谦君子,温润如玉,有终吉。
古代人,基础教育,就是四书五经那些经典,这些书读完,对人格的塑造,和现在教育里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纯粹知识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代教育,重实效和功用方面的培养。但是,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年的学,却连怎么做人的起码礼貌教养都没有,那么只能说,人格不健全。
长歪了,人格成型后就是歪的,那么后面,也会越长越歪。对他人和社会的破坏性也会越来越大。
话说,博士不博。意思是有些人专业虽很有深度,可知识的宽度不够,就会以专业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理解他人,多少会狭窄些。
人积累了知识的宽度才会让人有了多面思维,理解不同人的人生,从而柔情起来善待他人,活得也更通透。
众生为什么很苦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面思维,不会辩证去看。对别人说的话,老是一面极端地去思考;老是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陷入严重的我执,甚至咬牙切齿,眼中钉,肉中刺。
这都是因为思维太单一,高度不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怜可悲还很苦,不仅苦了别人,也苦了自己。有的人若只有这种单一思维,如怨恨,都能毁了几代人。
教养良好的本质,是一个人气是平和的。气和而有悦色,有悦色则有婉容。这就是教养背后的东西。气和,则神气舍心,笃定内敛。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侵凌别人。
不仅如此,他喜欢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天马行空般的放浪形骸。此孤独非物质世界之孤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快乐地像个疯子一样,赤身裸体地奔跑在茫茫草原上。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有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就是你可以合群,但也要保留自己的品性。
如有些人扎堆喝酒,就染上了扎堆中的恶习,回家打骂老婆,听人家酒桌上说买车了,你愤愤不平等等,如我在《心小入坟,心大成人!》里所说,有的人甚至回家都自杀了。
这就跟漂在湖泊上的垃圾一样,是不是都是垃圾找垃圾?没过多长时间就垃圾成堆。垃圾就是阴性的东西,因阴性的东西,有这种互相吸引,那特别清的东西是咋样的呢?
你若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上川岛,下川岛,九寨沟,那些水的清澈,一眼看到底。上面没有附着物,不聚群,不去找垃圾。
从能量学来说,这就是精气足,神气足,能保持神性,天然独立能自立为王。
这个跟我们人是一样的。越是身上阳气不足的人,邪气中的人,越喜欢扎堆到什么很嗨的地方,去交朋友,到处呼朋唤友。从我们凡人角度这没啥错,毕竟是凡人。
可这说明了,因为身上浊气比较多,需要找对应的气来碰气,这就是狐朋狗友经常在一起热闹,不是赌博,就是酗酒,甜蜜的跟一个娘生的似的,就是靠邪气的聚拢,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而一些谦谦君子呢,我说的君子,可不是什么虚伪的,而是修为比较高的。你看他们比较喜欢独处,能常常自我反思,自我净化,提升自己的内在,不需要外界太多去显示自己的存在,常常清气上扬,不让邪气沾染自己。
静心打坐就是如此,如一根棍搅拌缸里的水,然后停止搅拌,清的就会上扬,浑浊的就会下降,变成养料。说到底,这也是清洗,只不过是“洗脑”,清除掉大脑中的不良信息。
一个没教养的人,则相反,他的心不平,气也不和。气不和的人,不弄点事出来,不折腾折腾别人,就是浑身的不舒坦。
缺乏教养的人,整个人的气机,不仅是混乱的,而且是向外扩张型的,偏盛之气,扑到别人身上,就会给人一种侵凌之感,不舒服,这就是盛气凌人,粗野的令人生厌。
二、气度
这就是比教养提升了一个境界的特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等等。
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一个有文化的人,浑身散发出来的气质的。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意思是万物都有气而来,我们的肉体是气的固态化,血液是气的液态化。也就是说,人是有气场的。人一旦有了笃定而内敛的和气,就会继续升华,继续积淀。
这团气,可以透过身体,散发出神采和光芒。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这个人,气度非凡。这个特质,不是金银珠宝化妆品能装出来的,也不是能演出来的。只能是日日的积淀,修养出来的。
现代的人,不怎么注重修养身心。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专注于社会属性,而遗忘了自己的精神属性。
可以说,现在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有什么精神生活的。那些娱乐至死的刺激,只会内耗,让我们躁动不安,五内俱焚,都不是陶冶情操的,修身养性的。
太过于专注社会属性,就会认为气度就是你开的车比别人好,吃的穿的比别人好,什么条件都比别人好,这是气度非凡。但其实弄反了。超跑男,和烧烤摊上的金链汉子,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
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在的装饰。外在的装饰越繁复,则内在的气度越廉价:没有任何文化上的积淀,社会属性上的显贵,和一个人的精神属性,有时候是负相关系。
其实俗人并不反对风雅的,他们崇拜风雅,模仿风雅,自以为风雅。可又不静下心来沉淀,肚里又没货,最后成了四不像。
庄子说过,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 其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错过人回生中答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若用钱来说,就是你只顾你那一口吃的,只重视那一点小钱,自私自利,贪欲太多,你越赚不到钱。因为你的心性被物欲给迷失了,目光就会短浅,你的上升空间就小了。
就跟刘邦一样,若到了咸阳后,他的目光只关注金银财宝和美女,别说他后面坐江山了,命都会被填进去。人无清静心,万事皆难成!就是这个意思。
三、关 怀
一个气度非凡的人,会自然而然地继续自行升华。他在和外部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时候,是用一团和气去应对别人。
因为一团正气,积淀在他的身心里面,所以他对外部的社会和他人,也是充满友爱和热忱的。这样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是热心肠。曹学佺死前留下了绝命对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在清军入闽后,曹学佺誓死不作亡国奴,香汤沐浴,整齐衣冠,自缢殉国,死前留下了绝命对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他充分体现了某些公众人物所鄙视的儒家思想,所教育出的文化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百年后,清政府追他为忠节。
这种骨气,不是人人可以称得上,若历朝历代,中华民族没了这种骨气,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一种情怀,骨气,气节,也叫士大夫精神。
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就是形容的这种人。这就是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正气充体,他必然的,自然的,会表现出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
四、 抱 负
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有关怀心的人。继续升华,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产生了远大的抱负。这也是油然而生的。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其实并不是打鸡血打出来的,而是一步步升华使然。
他积淀了那么多的精气神,突然有一天,就像恒星一样,点燃了自己。整个人燃烧了起来,他的光芒开始照耀别人,照亮了整个社会。
一个人的抱负,并不是靠励志而催化出来的。而是,一步步从尘埃变成恒星的过程。是从内在里,把自己点燃了起来。就如鸡蛋一样,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的奇迹,靠的是内在的力量。
恒星,本来也不过是星际尘埃,越聚越多,积淀的质量越来越巨大,突然有一天,就把自己点燃了,从尘埃变成了恒星,亮彻太空。
靠励志,喊口号,打鸡血,火急火燎的贪欲而来的所谓梦想,和这样的因为积淀了太多而被从内部点燃起来的恒星式的人不一样。其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是不一样的。
五、 神 奇
有文化,有多重要呢。它能把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从尘埃变成恒星。化庸俗为文雅,化腐朽为神奇,化浑噩为灵气,化浅薄为深邃,化窝囊为伟岸。
有文化这条路,其实真正的一开窍,后面各个境界的不停升华都是自动自发的。金银财宝这样的物质世界对他来说,他都不放在眼里,有没有都不会被物所奴役,有口饭吃,有口粥喝就可以。
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形的世界,获得得是妙不可言,或更进一步,大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帮助他人解脱心灵枷锁,根本停不下来。
感谢您的邀请!文化,我认为其有两种概念:1、群体文化,就像我们的中华文明,其他民族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2、个体文化,这就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自己提炼的一些理论性的为人处世的自我规则等,我根据您的提问判断,您所问的“什么叫做有文化?”指的是个体文化。
学历或知识的拥有量只是文化的构成因素之一 ,不是唯一,更不能和有文化划等号。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是由外而内来判断的,也就是通过这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外在言行,来体会此人知识的深广薄厚,认知的是非曲直,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是成就还是破坏,通过这些能够表露人性格品质,德行,操守的外部表现,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文化。而不是用其学历,职称,甚至收入去衡量这个人文化的高低!
文是内在的修养化是外部的变通。二者在利人利己的基础上,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个人的学习 ,工作,生活当中,我觉得这个人就非常的有文化了。
再次感谢您的邀请!但愿我的回答能适合您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的四句话,概括得十分经典: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有文化的人是指:受过教育的、有知识的人叫做有文化的人。“文化人”是对知识分子的总称。
我们平时夸一个人有文化,通常是夸一个人有知识,有内涵,有艺术品味,拥有良好的学识和谈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有文化的人。
“文化人”其实就是对知识分子的另一种说法。他们一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渊博,行为举止优雅懂礼貌,在某一文化领域有独到的思想,就被称之为文化人。比如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老师,教授,作家,以及文艺工作者等等。
文化并不是单指一个人的文凭有多高,而是指一个人的综素质而言,包括学识,道德修养,待人接物等等。即便是一个人的文凭很高,但无道德修养,是个垃圾人。也会被人们认为此人无文化。即便是有的人文凭不高甚至是文盲,但道德修养高,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处处以礼待人。也会被人们认为此人有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显。
如果一个问题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说明没有掌握其要领。那什么是文化呢?简单说之就是花样。每个民族历史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金字塔代表着古埃及文化,空中花园代表着古巴比伦文化,泰姬陵代表着古印度文化,唯独中国,没有某件东西能够代表中华文化。能够代表的均已衰落,不能代表的却延续至今,简直匪夷所思,这就是文化的神奇之处。
具体到一个人,什么才是有文化的呢?首先有涵养,做事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待人热情诚恳、进退有度。其次有气度,不跟人斤斤计较,得理让人,做事给别人留有余地。再次有分寸,知进知退,熟知人情世故,以赞美别人为主调,即便发现别人的不足,仅仅拿作一面镜子观照自己。再者有节制,将情感纳入理智的轨道,没有信马由缰,实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是有敬畏,为人做事有所顾忌、有所敬畏,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无知,谦虚做人、低调做事,成为可以信赖之人。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首先非常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其次让我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对文化这一概念我在我前面的问答里已经表明了。文化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思想领域里的意识特征。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真正给它确定一个准确的概念是不容易的。
文化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从这些方面观察判断。第一是说话的质量,也就是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和水平。当你发现这个人说的话意思很明确,用词很贴切。这就从一个方面了解了他(她)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至少他(她)是从后天的社会生活中磨砺演练出来的,带有文化人的色彩。
第二是这个人能写会画,具有明显的文化特长。
上面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有一个好的开始,愉快的上班,升职加薪在等你。谢谢!
文化从窄义来讲就是能看懂文字,而且经过消化,懂得含义道理。这主要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并授于相应文凭。文化从广义来说是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不仅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而且体现在人们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即文明社会。因此文化水平高低不仅仅看文凭,更要看思想水平。
有这么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我想有些人才高八斗,但不一定会做事,有些人没什么文化却可以开疆拓土.名垂史册。我以为文化分两种,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为小文化,指具体的学识.见解。广义文化为大文化,说的是经世济俗.有利邦国.谋大事者的大文化。有道是君子润物细雨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教化,这种感觉就是大文化。当然广义.狭义文化紧密相联互相依存的。
文化的形成是有历史的,不可能凭空造出个文化。文化是有载体的比如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这也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一个好的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并在传承中不断的剔出糟粕而增加生命活力的。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图.商代绿松石神龟)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文化?
文化人,亦即旧时的“文人”,理应是社会的脊梁。文化人不仅仅要有知识,更应该有操守、有担当!本人稍稍梳理,优秀的文化人应该具有以下六点:
1、善阅读,知识渊博
2、有涵养,尊重包容
3、爱学习,不断进步
4、喜清静,安享孤独
5、勤思考,深邃平和
6、重节操,耿直有度
在笔者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五千年来文化人的杰出典范。本人对他格外敬重!
文化就是建立在文字上的人类文明形式。对于不识字的人,你认得几个字,就算有文化的。你认得很多字,能写信,读书,看报,就是蛮有文化了。你还能写一点有条理的文章,就是文人了。你能写大篇著作了,就是文豪了。
文化的多少取决于对文字的驾驭水平。
这个问题问的未免笼统,什么叫有文化?传统说法只有饱读诗书,满腹径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历史,出口成章的人才叫有文化。其实,有文化与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也是密切相关的有些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不一定就有修养,遇事心浮气燥,出口伤人,这样的人即便是学问再高,知识再渊博又有多大意义?在我的意识形态里,有文化的人应该是内外兼修,德材兼备,无论修养和气质都很优秀,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有文化的人。
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它的本质,记得前两年有个女艺人,当主持人问她,抗日战争是哪年暴发的?她竞然答不出来,后来又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她依然答不上来,后来主持人提醒她打了八年时,她故作惊讶状,然后说,才打了八年呀,这分明是没有文化加脑残的表现。象这种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一个看起来很有文化的艺人却不知道。似这样的”有文化”人是不是也太没文化了?
什么叫有文化?这个问题提出后,我首先查阅了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接着又找到修养的解释,这样才能回答先生的提问,文化等于修养吗?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有人说“修养跟文化无关,学历跟修养也无关”,你会赞同吗?文化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小到人们心中,也可以大到国与国之间。比如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所指的范围就很小,一般指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或学识的多少,也就跟学历挂上了钩。从大方面讲却可指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所以我个人认为文化不等于修养,也就是说有文化的人,可能很有修养,也可能没有修养,而无文化的人不见得没有修养,他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有修养。
文化和修养有区别,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文化和一个人的修养是呈正相关关系。
文化的内涵更广泛,方方面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的看得见,有的又摸不着。
而修养则相对具体明确,也有衡量的标准。
有人说,文化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那么文化就是一种修养。
现代社会,功利性越来越强,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往往都是带有功利性的。所以,文化缺失,是我们很多问问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由作者:以文温暖三农 于 2023-05-1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4556696550087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