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人们刚刚摆脱饥饿,吃饱了,但还不能说富有,再说,人们刚从阴影里走出来,节俭的习惯已经形成,还不舍得大吃大喝。七十年代末,虽然能吃饱,但还需要粗粮补贴,细粮仍然不够吃。到八十年代初,基本上吃细粮就问题不大了。我记得早上一般就是咸菜,稀饭,馒头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早餐会慢慢变得丰富一点,自己家里面给孩子会增加鸡蛋,煮或煎都有。到了八十年代末,早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陕西这个地方的特色小吃都有了。油条、豆浆,油茶、麻花,包子、稀饭,想吃啥自己做,也可以买着吃。
马哥是云南人,小时候吃的东西可能大家都没怎么见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蒸饵丝,蒸饵丝是曲靖地区的特色,小时候(20多年前),一碗蒸饵丝的价格差不多是3-5毛钱,一般在路边上会有人骑着三轮车在卖,用一次性饭盒装着卖。当时曲靖比较出名的饵丝店叫“大富贵”,现在都还在开着,如果大家有机会到了曲靖游玩,记得去大富贵吃一碗蒸饵丝哦(现在的价格6-8块)。
2、陆良米线,问曲靖人啥米线好吃,10个人可能会有5个人给你推荐陆良米线,香辣口味,加上稍肥的肉哨,还有纯瘦的肉片,美味极了,现在去吃一碗加肉的大概10块钱左右。
3、油膏稀豆粉,在云南的昭通地区一般都是吃油膏稀豆粉做早点,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地方,会泽~会泽的早点也会吃,稀豆粉里面放上盐巴、味精、糊辣椒、花椒粉和葱花儿,刚炸好的油膏放到稀豆粉里面沾一下,刺啦一声,稀豆粉完美的裹在油膏上面,咬上一口,麻辣鲜香、外焦里嫩,小时候1毛钱一碗稀豆粉,一毛钱一个油膏(现在稀豆粉1-2块,油膏5毛-1块)。
4、烧饵块,小时候一张饵块两毛钱,里面可以加油条、加火腿肠、加煎蛋、加洋芋粑粑。据说会吃烧饵块的人都会点甜咸口味哦,饵块上面抹上甜酱油、辣椒、路南腐乳、芝麻香油、花椒油、豆瓣酱(或者是昭通酱)、小棍子抹均匀,只用五毛钱,就可以品尝到人间美味(现在吃一个是1.5-3块钱)
当然了,上面只是马哥经常吃的,云南的早点多的很,还有很多就不顺着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汆肉米线、卤鸡米线、羊肉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草芽米线、凉卷粉、凉米线、破酥包子、糯米饭团、坨坨肉、耙肉饵丝、烤乳扇、豌豆凉粉、椒盐饼、过手米线、牛蒸蒸、牛肉耙糊、豆汤米干、梅花青豆糁、小鸡稀饭、冰稀饭、烧豆腐、喜洲粑粑、大救驾、豆焖饭、洋芋焖饭、砂锅饭等等等等,太多了,这里马哥都数不完,大家如果去到云南,早点两个月不重样是没啥问题的,不说了,马哥要去吃蒸饵丝了~
我,70后,小时候上学时的早餐很单一,一个馒头,扔出去能把人脑袋砸个包的那种,然后用一张纸(通常都是在作业本上随手撕下来的)包着混有咸盐的干辣椒面,带到学校去,等课间的时候,掰一块馒头,蘸着咸盐辣椒面吃,有时候,一小包咸盐辣椒面会和只带了馒头的小伙伴分享。
80年代已经是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了,在我的老家农村,除了少数人家还不能顿顿吃白面,差不多的家庭细粮已经是吃不完了,养猪养鸡养鹅鸭也多起来了,那时候我家早餐就是白面馒头加稀饭,吃的菜是时令蔬菜,根据季节和农活的繁忙,或炒或凉拌,鸡蛋可以轻易吃到,吃的最多就是水煮蛋,方便快捷,农忙季节,为了增加体力,会抽空炸油条,炒个菜,一人吃几个荷包蛋,早饭就是这样,农闲的时候也会饹油饼,熬点八宝粥之类的,如果是早上去县城赶集会,会吃一点豆腐脑,豆浆,豆沫,羊肉羊杂汤,胡辣汤,油条包子水煎包之类的,凭个人爱好吧!
80年代的早餐在我们这里,是千篇一律的豆浆油条,炸糕、烧饼、咸菜。还有的家庭是头天晚上多做的菜,早上面条????和菜也是早餐了。
每个星期六星期天的,我愿意去顺河路上的饭店吃早餐。那里有甜沫,煎包,鸡蛋包。一碗香喷喷的甜沫,冒着热气的水煎包,吃着舒服美味。每次我都早早的在店门口等着开门,那时饭店不做好饭不开门,开门就是做生意了。还有早上姥姥偶尔用鸡蛋裹着馒头片用油炸一下,也是一顿享受的早餐。那时候住的院子是大杂院,早上谁家做饭,香味洋溢。一般早上没有做的,凑合一下就急匆匆的上班上学去了。我们家住在后院,前院有个来胡辣汤的,大家有时候也去买胡辣汤喝。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买的人少,还是愿意在家里吃,省啊!
多数时间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偶尔地时间里会蒸包子和做水煎包。有时前一天晚上剩了米饭,第二天早上用葱花盐巴炒一下也是一顿。冬天用秋天做得玻璃瓶西红柿酱加点辣椒豆腐炸酱夹饼或馒头就很美味了,品种没有现在花样多,很少买现成的,每天都是妈妈起来给我们做,只有姑姑来家里时,妈妈才会用鸡蛋做荷包蛋吃,不像现在天天都会有鸡蛋,或蒸,煮,煎配牛奶。
我是70后,80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候对我来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吃的东西在当时来看真的难以下咽啊。
80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期,吃的什么早餐我记得很清楚,一辈子都忘不了。在当时来说是难以下咽的,可放到现在来看,却变成了无与伦比的美味。
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人口多,条件比较差,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好,家里只有4,5亩水田,收口粮几乎全靠水田,旱田只能种点大豆、山芋、玉米等作为补充。
不过幸亏父亲在镇上有一份工作,能够补贴家用,就算如此,每年收的口粮也接不上第二年的午收或者秋收。
记得每年快到夏天的时候,父亲就得去亲戚家借粮,那时候虽然年龄小刚记事,可每次看到父亲拎着口袋出门的背影,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农忙的时候,母亲会很早就起来,烧上一锅稀饭,偶尔里面会加上一点山芋干或者新鲜的山芋块。不是现在流行的红心山芋,就是红皮白心山芋,一点味道都没有。
母亲再烙上几锅大饼,或玉米饼,一家人就着咸酱,也能凑活吃个饱,不过玉米饼和玉米糊,没有油、没有盐,吃起来喇嗓子,特别不好吃。口粮不足的时候,大米就会换成玉米,山芋干或山芋块也没了踪影。
农闲的时候是没有早饭的,就算是有,也就是一锅半稀不稠的稀饭,或者是玉米糊而已,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真的啥也没有。
后来,随着家里条件稍微好点了,再也没有向亲戚借过粮,甚至每年都能够有些剩余,但是早饭仍然只是农忙的时候才会正常有。
家里也养起了大肥猪,山芋基本上从主食里“功成身退”,除了我们吃,也成了大肥猪的口食。每天晚上,母亲都会用烧饭时留下的火,煮上一大锅的山芋,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热乎乎的。这不但喂猪,也是我们的早饭,我和弟弟就着锅边,狼吞虎咽的吃着煮山芋混个肚子圆。
令人意外的是,现在煮山芋、烤山芋,煮玉米、烤玉米竟然成了“香饽饽”,大街小巷都是烤山芋、煮玉米的炉子,哪怕是饭店里,山芋、玉米的身价也被抬的高高的,真的让人想不到。不过我是从来不吃,小时候真的吃够够的了。
再后来,早饭偶尔也能见到米饭了,奶奶会把头一天剩下的米饭放在铁锅里,加点水闷一闷、炒一炒,就着剩菜、咸菜就是一顿早饭。
有时候,奶奶也会在炒饭里加点盐,加点猪油,那真的是香气四溢啊。甚至有时候奶奶会偷偷的再打上两个鸡蛋,给我和弟弟炒上一碗蛋炒饭,那真的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了(鸡蛋都要留着卖钱)。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土的、洋的、土洋结合的早饭种类是越来越多,每天吃早饭都能把我的强迫症弄犯,感觉都好吃,又感觉都不好吃,选不好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都吃过什么?有没有不知道吃啥的感觉?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开始复苏。我儿子于八三年出生,到了两,三岁时会给他买点蛋糕,或切点碎肉掺进大米煮点肉粥。再有就是蒸点豆沙包,大人孩子一起吃。偶尔买点小饼干,有了时间会给他包点馄吞和水饺。水果主要以苹果为主,有时买点香蕉。反正家里面的细粮和肉蛋可着他吃,我们大人吃玉米面发糕或者在单位蒸的高梁米饭。
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那时确确实实这么过来的。那时工资收入不高,两个人七十多元。除了给孩子买点肉蛋之类满足成长的需要,大人就是供应什么吃什么,没有供应之外的食品。
如今我们的生活与八十年代比是天壤之别。儿童食品更是花样繁多。八十年代的孩子与今天的儿童更是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做为我们那代人养育孩子比现在要艰辛很多。希望年青一代珍惜。
我们北方人80年代的早餐几乎家家都是自己蒸的大馒头、菜包子烙饼加小米或者是玉米面粥有时是大米绿豆粥,配的小菜一般只是自己淹的萝卜、芥菜、黄瓜咸菜,有时给孩子煮个鸡蛋大人没有偶尔还改善一下去饭店买油条豆浆豆腐脑等吃的那个香!我是七十岁老人。
80年代,我们那时候早餐就是馍和稀饭。家里比较穷,姊妹五个,父亲一个人上班,后来退休了,一个月退休工资79.11元,记得当时的面粉一袋五十斤,价格是9.05分。当时没有什么小吃啊,也很少吃油炒菜米饭。当时粮食供应就是白面和玉米面还有红薯干,其他的没有了。
难忘的岁月,美好的回忆!
本文由作者:用户5171818505557 于 2023-06-1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7212888026801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