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说的重在“得一”,并不是得卧龙、凤雏这两个人中的一个的意思。而是将“卧龙”、“凤雏”比作没有能力或能力差的国度或社会,作者借水镜先生阐述的是“得一”的重要性,得天下,或王者霸权,与“得一”密切相关。即使以前是落后的状态(卧龙、凤雏),只要能“得一”也能得天下。“卧龙”是飞龙或游龙的反义词,是与“飞龙”相对立的概念。“卧龙”表达的就是龙搁浅停滞不能前进,“龙”是中国古道文化用于表达技术发展技术创新的字词,“飞龙”就是言生产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强劲有力。可知“飞龙”表达的技术发展快速先进,“卧龙”表达的是技术落后或技术发展停滞的落后社会状态。“雏”是雏鸟,是没有能力羽翼未全的幼鸟,虽然“凤雏”加一个漂亮的“凤”字,仍是对其徒有外表美,实无能力的表达。得这样社会累赘负能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这就是刘备皆得卧龙凤雏不能大统的原因。
“一”,古道文化理念表达的是超前的,最先进的,前所未有的人类制造技术,国家民族获得了这样的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就可以使国家民族强大,就可以得天下,这就是“得一得天下”的深刻道理。《三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名著的深刻内涵并不在表面小儿所喜欢故事,而在于尊一敬一大一之理,只有深厚的尊一尊技术创新的文化底蕴,才能促进国家民族“得一”和“得一人”之大人才。这就是金圣叹先生在批评水浒传中反复强调“得一”的原因。
水镜先生所讲的就是以水为镜,以水为鉴之理。“水”就是道的代名词,“水几于道”就是言“水”十分接近于道,也即近乎等于道,所以作者用“水”代“道”。那么,“水镜先生”就是以道为鉴为镜的教育先生。“道生一”,“一”的来源就是道(自然之道),“得一”必须得道;得一般的常道不行,众人熟知熟悉的常道很少能产生“一”,所以老子道德经开第一章第一句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就是探索未知自然新发现的自然事物的特性或规律,就是新的自然之道,只有新的自然之道,才具有创新生一的强劲能力,因此,世人都必称道能产生“一”的新道(非常道)。“非常道”怎么来的?就是探索未知自然的作为(无为)得来的,因此,世人首先应当称道赞扬探索未知,实践尝试技术创新的作为(无为)。
曹操“携天子,令诸侯”,“天子”就是“一”,就是言曹操是“得一”的。“丕”,不一,故失天下。“操”,《说文》解,“把持也”,可以理解为握在手里,也可以理解为“把”的坚持坚守,“把”就是提手或提高制造技术接近天的高理想或崇高理念,长期坚持这种理念就是“操”,即“提手之品之尚超过压住品木尚木。”
“孙权”也可以视作中华民族或中国的后世政权,孙权与大乔的结合就是作者乐见称道的。“乔”即高大,高大的孕育产生就是“大乔”之一,那么“大乔女”就是能够“生一”“得一”的“牛女”大人才,或称“一人”;有了这样大人才是得天下王天下的根本。“小乔”就是与周(瑜)有关的礼治仁治或仁政,“二”相对于“一”就是小。
题主问:为什么刘备得卧龙凤雏此西人只三分天下,难道水镜先生在说大话?
叫老汉说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事,只不过是作者要这么写的。
如果真要按《三国演义》书所写来分析,那么刘备只得天下三分之一原因有三点:
一:确实水镜先生说了大话,既然要把卧龙风雏推销给刘备,不夸大他们的本领刘备也不会要。所以说水镜的话多少有些水分在里头。
二:书中作者又按排了风雏早亡,刘备得风雏等于没得。既然未得,那么书中写得卧龙风雏可平定天下的话也就不能实现,罗贯中这么写等于给水镜的大话找到个理由。
三:关羽走麦城,关羽的麦城之败也给刘备未得全天下而只得三分之一找个理由。
其实刘备得三分之一天下与任何人都无关,这皆是命。命里有就有,命里无凭谁都不得。
种地老汉没有文化,知少识薄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喷!
其实我个人并不在同水镜先生的这句话,与其说“得一可得天下”,不如“得一可安天下”更为贴切。
在“商业吹捧”成风的东汉,名声往往高于真才实学
汉朝施行“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再进行考虑录用。这就造成地方上大量的名仕互相吹捧。这些人中,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读过书,啥也没学会,但家庭背景深厚;一类是有一般才能,有家庭背景;最后一类就是有大才,有家庭背景。
可能有的人会好奇,为什么都要有家庭背景。其实这比较容易理解,在那个时代,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起书的。一般家庭,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份收入,哪有精力白养一口人去读书呢?所以,当时能读书的人,非富即贵,家里不是经商的,就是门阀世家。
这些名仕相互结交,通过文学、政治上的交流,在互分高下的同时,彼此吹捧一番,主要目的就是博一个好名声,好人缘,为今后的仕途铺路。
诸葛亮属于有大才的偏科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为具有鬼才神谋的全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政治军谋无一不通。
但其实仔细研究正史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比较一般,其增分的地方,是政治。
在正史里记载,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这都是刘备干的事,并非诸葛亮。赤壁之战的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作为刘备方的代表前往东吴寻求联盟罢了。诸葛亮南征,他仅仅是作为最高指挥官,而真正出谋划策的,是参军杨仪。北伐更是屡战屡败。
这些都可以佐证,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并没有罗贯中笔下描写的这么好。
反观政治才是他的强项。赤壁之战,在刘备落魄的情况下,能说动东吴出兵与刘备联盟。入主益州后,大兴内政举措,广修水利、屯田等措施,与此同时,重新制定《蜀科》等法典。在南中,专门为南蛮制定了符合当地情况的治理措施等等。
可以这么说,诸葛亮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得卧龙可安天下!
庞统属于有才学的全科生,但名不符实且心高气傲
庞统早年一直从事的是县郡功曹的工作,功曹是当时考察其他官员业绩的一个职务。且据史料记载,庞统好结交名仕,且不吝赞美之词夸赞别人。结合这两点来说,夸赞庞统的人,可能有大部分是碍于庞统的工作性质。
赤壁之战前,庞统曾在东吴周瑜麾下任职。当时做的依然是功曹这个工作,换句话讲,如果庞统真的有大才,难道周瑜会向孙权举荐吗?史书记载,周瑜可不是一个心胸狭隘,妒贤忌能之人。所以,进一步佐证了庞统名过其实。
诸葛亮之所以向刘备推荐庞统,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刘备和诸葛亮已经谋划好如何窃取荆州,但刘备手下确实没有什么人才,诸葛亮要为将来治理荆州做考虑。所以才会举荐庞统。
在《演义》中,庞统只用半天,就将积压了三天的工作完成,说明他是有才能的,但可能也仅限于此。
另外,庞统的军事才能应该略胜诸葛亮。刘备入益州,选择带庞统于身边,一定是处于这方面的考量。诸葛亮的才华更适合治理刚刚得来的荆州,而庞统则适合在军事上为刘备出主意。
在葭萌关时,庞统给刘备出了“奇袭成都、缓兵进军、退回荆州”三条计策供刘备选。这里又从侧面反映出庞统虽有军事才能也不是特别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看来计策分为上中下三条,但作为随军军师,其主要作用,应该是拿出最准确,最可执行的方案,说服刘备去执行,而不是提出好多条供刘备选择。这样做,即显出了这个军师的不专业,又显得他对自己的方案也举棋不定,因此才会都提出来。
所以我认为,庞统的才,其实有一些言过其实。
综上所述,我认为得此二人,可以安天下,却不能得天下。另外我们知道,打仗打的是军事实力,个人能力很重要,但没有办法决定大形势的走向。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
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谶言,即神秘预言,只不过没有说中。《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而成的历史小说,作者具有浓厚的正统意识,对刘备极尽偏爱,诸葛等谋士更是技高一筹。只不过刘备在长期寄人篱下,后来虽然三国鼎立,但刘备力量弱小,这也是虽有贤人辅佐,但不可过于放大个人的作用。由于蜀魏实力悬殊,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果,在实力面前,单靠谋略是无法完成统一大业的。
各位问答者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回答问题,我从大势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有时候再优秀的人才,抓不住时代的大势,也是白搭。那么我们要回答,卧龙凤雏得天下的需要的大势是什么?当时他们为什么没能抓住大势?
鉴于我现在的用户名,我先从日本人侵华来切入这个问题。
战后,日本人进行了侵华战争的战略复盘,总结当时从上海由东向西,溯长江而上的打法,是中了中国人诱敌深入之计谋。要取胜的打法,应该是先从京汉线南下,占领华北,再顺着陇海线占领西安,然后南下占领成都和重庆,切断中国人的退路。
其实也就是这张图,1942年日军规划的五号作战图,准备占领西安后,从成都抄重庆后路,但是太平洋战争抽调日军过多兵力,未能实现。
这个打法也是古代中国一统天下的打法。
从地理上来说,关中盆地易守难攻,可以作为退可守进可攻的战略核心,周朝是依据关中,出关东讨,据有天下。秦朝也是以关中为基地,先南下收巴蜀为后援,再出关统一六国。
熟读历史的诸葛亮庞统,当然不会不知道这样的战略先例。但隆中对成于荆州,刘备又不会时空跃迁,不能直接到关中去。关中在他的西北方,那么他的打法无非就二种:
一、先北后西,这种办法要先打进曹操统治核心地带,然后入关,难度极大,因此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
二、先西后北,先西进占了巴蜀,再北上攻占关中,最后实际上诸葛亮选择的是这个战略。
先西后北的战略,是老鼠拖锨把,大头在后。根据中国的地势情况,历来是从高向低,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征服,逆势而行难度极大。
当然,如果曹魏大乱,那么直接从荆州北上,进攻其核心统治地区,也是不错的,但这种硬碰硬的打法,在对手保持强大时很难实现。
要想拿到关中,诸葛亮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外在条件的至少其一:
一、曹魏内斗,无暇固边。
二、拉拢关中豪强,造成关中内部分裂。
三、守关中的将领能力远不及卧龙凤雏,遭遇军事决战惨败。
凭巴蜀来攻占关中,这在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的事,诸葛亮以一己之力,率西川之众,能做到功败垂成的地步,已经是奇迹了。
所以从大势上看,诸葛亮的战略本来就是不能成功的,但是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上述三个条件的出现,但很不幸,没有一个条件达到了诸葛亮理想的程度。
另外一个问题,既然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是较容易的征服方式,为什么诸葛亮不先顺流而下灭了东吴,然后形成南北对峙,伺机北伐呢?
从后来南北朝的史实来看,南北对峙,实行北伐,鉴于当时南北实力差距,也难度极大,难以成功。
而且第一步的假设就很难成立。
夷陵之战证明吴国不是软柿子。
如果顺流而下灭东吴,没能速战速决,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那么对曹魏内部斗争的各派来说,这都是留下了两个成熟的软柿子,谁发兵讨灭吴蜀,谁就能得天大的功劳,极有利于夺权。
但吴蜀保有相当实力,就可能让曹魏各派,不愿因为出兵不利而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从而让吴蜀得以安全。
因此诸葛亮只能选择,拿下长安,一定要拿下长安!
由吴国牵制东线魏军,自己不断北伐,寄希望于三个条件中至少出现一个。
如果诸葛亮能攻占关中,再多活十年,曹魏内斗继续激化,那可能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讨论,为什么得卧龙凤雏而不能得天下的问题了。
但很可惜,一直到孔明秋风五丈原,条件都未能成熟,诸葛亮只能感慨是天意,非人所能及了。
而抗蜀北伐的司马懿,取得大功,也奠定了之后司马家夺得天下的基础,也从反面证明了诸葛亮对曹魏的威胁之大。
因为打天下,要有大批智者,将士。光靠一二个智者,天下当然打不下來。众观刘备帐下,能够带兵打仗的帅才,几乎没有一个。而诸葛亮和庞统只是谋士。在古代,谋士只能出谋划策。,毕竟是文人出身,带兵打仗会折他们阳寿。众观历史,哪一个打江山的帝王,没有几个谋士,和元帅。只有刘备把谋士当帅才俩用。主要刘备手下将才太少,除了几个五虎上将,其余的,连曹操普通将士都打不过。这样的缺武将集团,既使有十个诸葛亮也难打下天下。
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是诸葛亮的老师,且与庞统私交非常的好,称呼庞统为弟。北方战乱,他居住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来往,关系甚密。
水镜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我觉得是有朋友间推崇的意思,认可诸葛亮庞统的意思。只是有些夸赞的过头了些。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水镜先生的说的“得一人可得天下”或许真的可以实现。败就败在刘备的仁义。
成也仁义败也仁义,刘备能从一届草民最终成为西蜀皇帝,恐怕靠的就是仁义,诸葛亮徐庶、法正张松等人,无不是因为刘备的仁义才辅佐他。
可刘备为什么没有得天下呢?因为刘备在几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听从二人的建议:刘备携民渡江之时,刘表新忘,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襄阳,可是刘备不忍百姓涂炭,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刘备刚刚进川,刘璋前来劳军,庞统建议‘刘备在营中当场把刘璋拿下,刘备不听。庞士元献上中下三策的时候,刘备为了所谓的仁义,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给后来庞统之死埋下了祸根。关羽死后,刘备又为了仁义,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谏,举倾国之兵罚吴,结果大败而回,使刚刚建立的蜀国大伤元气。后来刘备死后,诸葛六出祁山不过是尽人事而已,已经无力回天了。
水镜说过吗,是这样说的吗,水镜又不是圣旨,事实也是。
记得水镜说这个话的时候,还做了个小动作,我懒的说,省的你们说我。
还是伟人说的好,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复。
备虽未得大统,可他却为几千年后做了预演,瞧刘关张,多像。
备尤其感动我的,是他不舍百姓,慈爱携带有如过江之鲫,泪目莹莹,里面照见的,全是褴褛人影。
谢邀请。别的就不说了。就说说水镜先生的话吧。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什么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却没有统一天下呢?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时局原因。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军阀混战。曹操占天时孙权有地利,刘备仅仅是人和。若统一天下,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足才行。因此,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时,哀叹道,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也。惜哉!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二是,世间万物本来就不全。完美的背后往往是遗憾。刘备虽然有人和,仁义布于四海,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聚在一起,从人和角度看也是太完美了。但是也不能改变缺乏天时地利的缺陷。能占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不错了。没有这些人才恐怕三分之一也得不到。一切的一切,都是时也运也命也。除了水镜先生这样的世外高人,谁也逃不掉。诸葛亮忙忙碌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过是他的命而已。孤陋寡闻粗浅之见,供饭后茶余消遣消遣吧。就此打住。
“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 刘备得了两个为什么没有得到天下呢?这是因为这句话这是前半句,还有后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子初就是刘巴,孝直是法正。刘备当年能占据汉中就是用了法正的计策,派黄忠计夺天荡山,刀劈夏侯渊大败曹军。刘备东征失败后,诸葛亮曾经对众人说:“如果法正在的话,一定能制止主公东征,纵使打败仗也不会损失那么严重。”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很早就病逝了。如果他还在的话,那么刘备得天下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本文由作者:藿香霓虹 于 2019-06-2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0670677156770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