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
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
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
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
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
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
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
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
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
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
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
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
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
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
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
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
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
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
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
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
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
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
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
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
正是知弟莫过兄,孙策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十分的中肯。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抢占江东之迅疾勇猛连曹操也自叹不如。所以对于孙权来说,攻城掠地方面是他的一大短板。孙权的能耐在于治理方面,江东百官被他领导的服服帖帖,地方上也治理得井然有序。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联合刘备、授权周瑜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后来又授权陆逊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曹操生前统一了北方,刘备生前取得蜀地和汉中,而孙权的地盘大部分是接手过来的。孙权的保卫战相当不错,但在领土扩张方面作为不大,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孙权是一个守成的帝王。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自立。作为曹魏帝王的曹丕,本身就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曹丕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高手如林,人才辈出。曹魏在曹操的时候就平定了北方,拥有北方大片土地,内部完成了从汉到魏的新陈代谢和过渡,正好休养生息,实行了屯田制,人口增加了,经济逐渐好转。三国中东吴、蜀汉和曹魏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在曹丕的时候差距反而拉大。曹魏对于孙权来说,就是一根啃不动的骨头,在东吴对合肥发动的几次战争也是匆匆收场。
江东孙氏,虽说是兵圣孙武后裔,可却与江东世家大族的顾、朱、张、陆不同,是为寒族庶民,没有社会地位,为诸侯所轻。孙坚虽然人杰,号称江东猛虎,杀伐决断,颇有英雄气,却始终未能画地而治,投靠了袁术,在征伐黄祖的战斗中竟然殒命。长子孙策不得不也托庇于袁术,为其效力。在孙策21岁那年,终于得到机会南渡江东,带着从袁术处讨还的父亲旧部1000多人和自家的门客数百人从现在的安徽和县渡江,在路上得到了周瑜带领的自家部曲的支持,开始纵横江东,仅仅两年间即扫平江东六郡,开基立业。
(赤壁之战前的孙氏军阀领地)
那么孙策为什么不利用手中的兵权将江东世家大族一举铲除,一劳永逸呢?
这是因为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世家大族更多地采用军事封建制来部勒自己的宗族、宾客、佃客、门生、故吏。这样,部曲就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装,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孙策带兵路过舒城时,周瑜就带着自家的部曲1000多人来迎接。孙策感激涕零,执着周瑜的手,说“得卿之佐,大事偕矣”。
周瑜还不算当时的世家大姓,只能算是当地的一个普通的豪强家族,尚能有此武装,那么江东的顾、朱、张、陆等世家大族的武装力量就更为可观了。孙策兵强,连横者数万,这些世家部曲若单独来攻,任何一个都不会是孙策的对手。不过,如果孙策倒行逆施,让这些世家联合起来,孙策未必就能在江东立足。所以,孙策在被刺客重伤(应是破伤风)不治,死前还放心不下孙氏一族,对引为心腹的张昭说:“江东要是能待下去就努力一把,要是待不下去,就带着淮泗子弟缓步西归。”
于此就可以看出,江东政权的军制与府兵制、募兵制都有不同,是为贵族联合政治。
孙权上位后,一改孙策时期对世家大族的高压态度,采取了更为有好的姿态。孙权颇有儒者之风,与孙策的好侠任气有不同,看起来像是一个保境安民的军阀,这符合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在孙权前期,江东世家大族对孙氏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态度,具体表现是有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进入了孙权的幕府。这样,在200年至208年间,江东形成了以孙氏军阀与世家大族部曲共治的局面,孙氏作为江东最大的军事武装,成了盟主一样的存在,在当时乱糟糟的局势中,保卫江东免遭战火。
这是一种相生相克的政治局势,注定了孙氏政权的集权程度不会很强,什么事都要商量着来,跟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的班底完全不能比。曹操想要东征西讨,只要拿着皇帝的印玺盖一个戳,就能够以大义的名义讨伐不臣。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前一直东奔西走,但是核心班底一直都在,也可以做到如臂使指。所以,当曹操云集大兵,写信给孙权邀请他一起打猎时,孙氏集团内部一片吵嚷声,这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有具体反映。
孙权势孤力弱,在周瑜没有从岳阳前线赶回来之前,没有足够的实力弹压这种世家大族发起的投降风潮。在与周瑜达成一致后,孙权才以决绝的勇气对世家大族下达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命令:孤意已决,有言降曹者,有同此案。
(18岁就当了CEO的孙权)
前面已经分析了江东政府政治势力以及军事力量的组成,可知江东政权对于恢复中原、发动大规模统一战争缺乏意愿,同时可知江东政权是一个寡头政治联合体,集权程度相对最弱,即使是大帝孙权,也做不到令行禁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孙权任内发动的几次北伐,大多都草草收场,前线的将官和士兵出工不出力,战斗意愿很低。可当曹魏举大兵来袭,这些士兵却能够为了保家卫国,舍身一战。所以,江东政权的特点就注定了其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其次,曹操虽然去世了,但是不代表曹魏的国势就衰弱了。自三国鼎立开始,曹魏一直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这一点在曹操去世后,依然没有改变。虽然《吴志.诸葛瑾传》中认为“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其言之切切,宛如其实。然而,终曹丕之世,却是曹丕主动伐吴,在位七年,无岁不征,接连三次大规模征讨江东,孙权疲于奔命,自保尚且不暇,哪儿还有余力去西征和北伐?至于曹睿,则更是得了一个烈祖的庙号,明皇帝的谥号,遍观当时的史书记载,都说这位皇帝明睿果决,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代人杰,号称虎啸龙吟,也掀不翻曹魏的天下。曹操更是在曹睿小的时候就夸耀说:“我基于尔三世矣!”可见,曹睿也绝非等闲之辈。
孙权能够从关羽手中把荆州夺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曹操刘备先后逝世,孙权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够偏安一隅就算孙权最好的归宿了。
首先,孙权不具备攻蜀的条件和能力。
在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实力大减,这是攻蜀最好的时机了。
此外,东吴就算沿长江西进,但是毕竟是逆流,行军速度慢,机动性也变差了,到三峡地区,水军只能上岸作战,丧失自我优势;在早有准备的蜀军面前,胜算不大。刘备就是个小强的命,谁都能欺负一下,但要想让刘备彻底败亡,整个三国还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第三次,229年,孙权打算偷袭合肥地区,被满宠识破计策,偷袭计划无疾而终。
第四次,232年,孙权发兵进攻合肥新城,被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击退。
曹操死的时候,孙权38岁。刘备死的时候,孙权41岁。孙权一生活了70岁,三四十岁的年纪,对于他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三国鼎立,孙权把曹操和刘备都熬死了,正该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孙权却始终按兵不动,又那样碌碌无为地生活了30年,最终寿终正寝呢?
(曹操剧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中国古代两千年,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几乎是没有的。孙权作为一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就算曹操和刘备都死了,他要想由此发展成全国政权,也是很困难的。
那么,为什么江南的政权很难发展成全国政权呢?主要还是地域的原因。江南地势比较平坦,没有蜀地那样的山川之险。身后又是大海,没有中原那样的腾挪空间。江南唯一可以依凭的,就是有长江天险,有充足的粮草。但是,没人理它也就罢了,它可以勉强立足。若是北方政权真正和江南政权较劲,江南政权显然是无法立足的。
如果说东吴政权有可能发展壮大的话,就是在孙策时期。因为那时候北方有多股势力,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等,大家打成一团,力量分散。南方的刘表、刘璋、张鲁等政权,力量也不强大,比较分散。
如果在这时候放手一搏,或许是有机会的。
谢谢邀请!孙权占据东吴,力求自保,这是非常精明的做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他要统一天下,最大的对手是魏国,魏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将帅良材,谋士皆精英,曹丕也是很有才华的君主,司马氏族的实力渐渐强大,使东吴望而生畏。蜀国那时还有诸葛亮,就是没有诸葛亮,姜维也是将才,除此之外,蜀国地形崎岖,易守难攻,也不是容易得手的。所以孙权不敢轻举妄动。
首先第一点,孙权和曹操、刘备是一个时代的人,当时能和曹、刘争夺天下,并且平分秋色,是因为他还有年龄优势,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开创基业是很正常的事。
二来 曹公席卷天下,一生征伐诸侯无数,唯剩西蜀刘备,江东孙权并未臣服,并且还弄了个三国鼎立。不得不说此二人自有过人之处。
孙权的哥哥孙策,想必大家不陌生,知人善用,谋略出众,如果孙策不死,三国之势倒不知道走向。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更何况曹丕集团的猛将良多,曹公临终前说要“慎用”的司马懿也是一个奇才猛人,孙权熬死了曹公,熬死了刘备,但是还有后起之秀啊。虽然曹丕也自不量力的打过东吴,甚至是大败而归,但是不可否认,曹魏集团的实力还在,孙权如果硬和曹氏集团拼的话,也落不下什么实惠,而且两虎相斗,坐拥渔人之利的,还不是西蜀,与其这样,守得太平过日子,也比贸然进攻的强得太多。
西蜀刘备虽亡,但是还有诸葛亮守住天下,如果进攻,也得不到任何便宜,更何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孙权假若去攻打西蜀,长途跋涉不说,后备补给也成问题,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攻打哪个国家,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让别人隔岸观火,自己还吃了亏。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孙权并不能统一三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属于易守难攻,可以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守好了,但是要一统天下,其生产力与地理位置是达不到这样的优势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足以支持大的战役,孙权不会去做一统天下的美梦。
自古以来,北方统一南方都有范例,但是南方一统天下的例子几乎没有,孙权也打不破这个魔咒。
特别是他的老年,也犯了诸多帝王一样的错误,昏聩。内部争权夺利严重,“及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这个评语,说明了孙权到了暮年,也摆脱不了昏聩的老年病,逐渐的失去了年轻时的英明谋断。宠信谗臣,流放良人,后宫纷争,嫡庶疑贰,这些昏君做的事,一件没有少干。用吕壹排陷无辜,信陆逊受谗而死,疑诸葛恪又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子以致播乱宫廷,他老年时光家庭内部斗争已经焦头烂额,哪里有空去一统三国。
最后用大明才子杨慎的诗句做结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丶
应该有很多朋友都和题主一样有此疑问,为何孙权不在曹操,刘备死后北伐中原呢。
原因也很简单,孙权的朝廷他无法完全做主。先不说孙权有没有北伐的志向,单说孙权在他朝堂的影响力有多少。
这些世家士族,只想维持自己的利益甚至占领更多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效忠对象。
曹操欲统一全国,大军南下之时,写了封招降信给东吴朝廷。此信引得东吴群臣蠢蠢欲动,个个心思思准备投降,可惜当权人孙权心知如果投降,地头蛇的群臣利益肯定会得到保障的,换个主公还一样要他们治理东吴。只不过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走到尽头了,甚至于有可能性命不保。于是坚决不降,并将跟他一样心思的周瑜招来商量对策。忧于投降后利益分配问题,和周瑜有兵权,被兵权强压的江东群臣同意一致对付曹操。并最终打赢了赤壁之战。
即使是攻伐刘备也是蜀道难行,天险难过。蜀国又民心归附,届时有可能陷入全蜀皆兵的后果。且蜀吴俩弱相争,曹魏得利。断不是孙权希望看到的。
所以,孙权不管有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都不重要,江东世家士族们不支持他,他就是一个随时后院起火,粮草后勤供应有忧随时失败的下场。不如好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去冒险呢?大家说是吧。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并深入讨论一下。
统一天下需要有利的形势,历史机遇对何方来说是不平等的,但是各方却都有机会去争取。
曹操刘备的时代过去后,紧接着就是诸葛亮主政蜀国,和曹丕主政魏国的时代。三方都没有给对方太多机会,整体上还是三国鼎立。到了孙权暮年,由于自身的问题,吴国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刘备死了,比刘备能力强的更多,曹操死了,更有胜过曹操的人,孙权为什么还老不死。如果孙权更有能力,那当然有可能由他去统一三国。可是,他又怎能达到如此的能力呢。长江是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带普遍性的真理。这里不是望一代一代的去快死,而是一代一代,特别协结得更加完美和倡吉。说能是能,说武是武,说文明和天下才是决对的。
曹操是220年去世的,刘备是223年去世的,孙权直到252年才去世,曹操与刘备都死了以后,孙权还活了30年,孙权不仅熬死了曹操和刘备,还熬死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甚至还熬死了自已的两个儿子,孙权确实有大把青春。
孙权19岁执掌江东,内荐贤臣,平定叛乱、安抚士族,外阻强敌,开疆拓土。27岁力败曹操于赤壁,引得曹操力赞:生子当如孙仲谋。想当初是何等的英雄!
孙权38岁偷袭荆州,力挫刘备的复仇,随后又大败曹丕的讨伐,在魏、蜀之间左右逢源,力保江东利益不失,是何等的世故与老练。
刘备死的那一年,孙权42岁,我们来看看孙权这30年都干了些什么?
223年,孙权与蜀汉互派使者议和;
225年,孙权平定鄱阳山越叛乱;
226年,孙权乘曹丕病逝,派兵攻江夏,无功而返;
228年,吴魏两国暴发石亭之战,孙权大胜魏军,斩杀俘虏魏军一万余人,大败曹休。
229年,48岁的孙权登基为帝。
231年,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232年,企图外结辽东的公孙渊,失败;
241年,孙权令三路大军北伐魏国,无功而返;同时这一年孙权的太子孙登去世。
251年,孙权得了风疾,召大将军诸葛恪辅政,次年便去世,享年71岁。
2、守土有责,进取无力。
吴国的利益集团,也就是四大家族,对于统一天下兴趣不大,而对于外敌入侵守备家园是非常上心的,所以数次北伐皆无果而终。而孙权本人,也由于老对手曹操和刘备的去世,造成压力的骤减,有句话说的好: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而一旦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动力,孙权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失去上进的动力,尤如魏国皇帝曹睿在诸葛亮死后,如释重负、纵情享乐一般。
3、老来昏庸,薄情嗜杀。
这个人上了年纪,难免判断事情就会失误,就连英明如曹操也有得陇望蜀的退意,和关羽威震华夏欲迁都的昏招,孙权晚年因为太子去世,而另立太子而宠鲁王,导致两宫之争,逼死陆逊,杀死亲儿子,最终为吴国的灭亡埋下诱因。
不是孙权不努力,实在是各方面条件不具备,他无法觊觎中原。
兵者,天时地利人和,能完备者,天下无与其争锋。江东政权没有天时的优势(魏国没有内部出现问题,而且实力远强于吴蜀),没有地利(南方政权少有北进中原能够成功的,没有人和的优势(孙吴属于外来势力,能在东吴扎根,很大程度上是安抚并依赖联合江东地方势力,如果北进出兵,会有后方叛乱的忧患))。
而且地利这个条件,对于古代用兵争天下是非常关键的。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征战天下,最后夺取了江山的政权,除了明朝的朱元璋之外,没有一个是从南方起家后搞定华夏的。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和地理位置(是否险要可守,是否占据绝佳出兵的地形条件)相关,再有和兵员的储备以及日常战备相关。从舒适的地方向寒冷的地方地方出兵,大概率是出力占不到便宜。古时候,南方充其量有水上的优势,但在陆地山林中,北方的阵列和骑兵就更加不可抵挡。所以对于南方政权来说最多是可以做到自保,很难做到进击扩张。
而且再说到东吴自己的政权稳定性,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地方豪强,大致上是倾向于北方宗主“汉”,对其内部权力斗争影响严重,所以也无法形成一致有效的扩张策略,更别说争天下了,想做到自身发展壮大都是有难度的。进而东吴是相对蜀而言,扩张需求还要弱的一方政权了。
孙权弟兄的格局
保住江南半边天
即定方针它不变
江南士族的集团
利益固化长江险
曹魏蜀汉的政权
领导曹操和刘备
先后死去大政在
岂是江南孙仲谋
所能并吞的野心
人论三国的用人
江南新秀出孙权
文人集团只是保
以攻为守的前题
见好就收难成事
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里面有一段记载,孙策遇刺临死前对孙权说过一段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孙权看得很清楚,虽然好像是表扬孙权能够举贤任能,但实际上也说出了让孙权去争霸天下,没戏,孙权只能当一个守成者,保住江东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孙策的眼光是非常准的。在几次防守战中,以孙权为核心的东吴打得都不错,做到了以弱胜强,比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了强大的曹操;夷陵之战,陆逊打败了举国之力来进攻的刘备;就连十二虎臣里面存在感不强的徐盛也能打得曹丕非常狼狈。
但是离开了东吴的地利,让孙权为首的东吴去进攻曹魏或蜀汉,那简直是不堪入目,除了靠偷袭盟友取得荆州之外。
夷陵之战后,刘备惨败,蜀汉由进攻转入防御,刘备退守永安。本来在防守中大获全胜的吴军转换到进攻态势后,突然手足无措了。本来是东吴的大优局面,却出现了如下局面,“孙权听说先主驻屯在白帝城,颇为恐惧,派遣使者求和。先主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前去议和完成使命。”
东吴的攻坚能力如此孱弱,能够靠地利守住东吴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还想啥自行车。
虽然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实际上孙权的能力比起孙策来,还是差了很多。孙策起兵到在东吴站稳脚跟,也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孙权除了能活,其能力甚至也比不上曹操自己的儿子曹丕,所以就算是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孙权面对蜀汉和曹魏也是无能为力。
曹操、刘备这些大佬去世后,孙权正值青春年华,为什么没有趁此机会统一中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曹操、刘备这样的乱世枭雄去世后,孙权的确有更好的机会实现人生抱负!但是为什么没有实现?这得从孙权这个人说起。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评价孙权的。其实其完整的语句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就是说,生儿子就该像孙权这样能够守得住父兄基业的,而刘表的那些个儿子,却都如猪狗一般,既不能守住家业,也不能保全性命。这话当然是曹操发自内心表演孙权的,但在不经意间却揭露了孙权的致命软肋——守成之君!即,一方面孙权很好地守住了家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这辈子最大的功业是守成,而非创业。我们知道,江东人口众多?富庶肥沃,一条大江成为天然屏卫,拥有成就王霸之业的雄厚基础。但这个基础却不是孙权创造的,而是其父孙坚和其兄两代豪杰艰苦奋斗而来。如果没有父兄的努力,凭孙权儒雅文弱的风格,恐很难有江东的基础。换句话说,孙权虽然也很有能力,也有韬略,但在曹操、刘备这样的江湖大佬面前,还是算晚字辈,就开拓基业的能力来说也很难有与他们掰手腕的势力。
此外,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非没有为拓展基业付出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诸葛亮评价孙权:“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孙策评价孙权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综合起来讲就是孙权虽然抱负很大,治国能力也很强,却短于临阵突敌,战功不著,直接影响他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阵所指挥的战役,多次失败。有的是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失败,比如赤壁之战后的合肥之役,孙权携赤壁大胜之余威,亲率大军北上合肥。当时合肥并非曹魏集团的重心,守将不是核心人物,而是张辽。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势力不太对等的地方,孙权不仅没有拿下战略目标,而且还因为冲动而折损了大将太史慈,极大地打击了东吴的士气!说明孙权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是帝业不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事实上,虽然孙权曾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但魏、蜀、吴三国中,最没有机会统一三国的一方,恰恰是东吴!也就是说,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多活了三十年,但他并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在《绝盟好议》中说得明明白白!
夷陵之战没多久,刘备去世,自此,孙权算是熬死了他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按理说,孙权都已经把曹操和刘备给熬死了,且比他们还多活了三十年,他应该是能够统一天下的,可接下来的天下格局,却变得非常稳固,孙权既没有趁蜀汉虚弱西取蜀汉,也没有趁诸葛亮北伐大举讨伐曹魏,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孙权不积极进取,去统一天下,开创自己的帝业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同时代的精英,诸葛亮是非常明白的,他也曾在《绝盟好议》中直接讲明了孙权未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诸葛亮的点评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当时许多人都想继续伐吴,为刘备报仇,为蜀汉死去的将士报仇,但诸葛亮拦住了这些人!诸葛亮知道,蜀汉在三个国家中,是最为弱小的,蜀汉要想击败曹魏、匡扶汉室,只能和东吴联合,如果和东吴交恶,蜀汉势必需要抽出一部分兵力来提防东吴,这样的话北伐军队的实力就会被减弱,所以在诸葛亮的运筹之下,蜀汉和东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双方都暂时放下了成见,共同抵抗曹魏!
然而到了黄龙元年(229年)这一年,局势又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孙权称帝了!在此之前,蜀汉一直视自己为天下正统,自己才是刘家人建立的汉朝,而曹魏,只不过是篡汉建立的伪政权,至于东吴,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国,并不能和曹魏、蜀汉并列!然而现在孙权竟然称帝了,这无疑于动摇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所以蜀汉众臣建议,和东吴绝交,出兵讨伐东吴!而就在群情汹涌之际,诸葛亮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一、打不过蜀汉和魏国
虽然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曾击败曹操,在夷陵之战中曾击败刘备,但这都是占了地理的优势,是小概率事件,真要让孙权去进攻蜀汉和曹魏,其实他并没有那个能力!
西取益州,其实从周瑜开始就有这个打算,但这个想法很好,操作起来的难度非常大!益州这个地方多山,易守难攻,若强行进攻,必定损兵折将,要想攻下益州,只能等当地的政权自行腐化,否则绝难成功!孙权也不是没想过西取益州,可打了好几次都没能占得便宜,所以只能灰溜溜地撤退!直到蜀汉灭亡时,其实东吴仍然有西取益州的想法,不过罗宪仅凭孤城便牢牢地挡住了吴军六个多月,挫败了吴军的战略!
东吴连蜀汉都拿不下,更不要提魏国了,魏军比蜀军还要更为厉害,吴军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事实上,在魏蜀吴三国中,吴军的陆战能力应该是最差的,而魏军的陆战能力应该是最强的,所以若是堂堂正正硬拼,吴军是根本不可能打赢魏军和蜀军的,吴国根本不可能一统三国!
二、吴国世家大族并不愿意北伐
虽说吴军的陆战能力比不上蜀军和魏军,但是吴国的名将还是非常厉害的,周瑜、吕蒙、陆逊、陆抗,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足以吊打一方!其中的陆逊父子,更是三国最为出名的名将父子,陆逊不仅击败刘备、关羽,而且击败曹休等一众魏国名将,军事能力非常出色,然而在北伐曹魏这件事情上,陆逊的表现却非常拉胯!
偷袭荆州,击败关羽,陆逊表现得多么的厉害?夷陵之战,火烧刘备,陆逊表现得多么睿智?可为何在对阵魏军的时候,陆逊的表现就差了许多呢?虽然陆逊统兵北伐,很少有大败,但他也很少有大胜啊!连诸葛亮这种做后勤的人,通过学习锻炼,都可以北伐曹魏,力压司马懿,把魏军打得狼狈不堪,为何陆逊做不到呢?
结语
孙权熬死了曹操、刘备,为什么不趁机统一三国?你看诸葛亮说了啥!在《绝盟好议》中,诸葛亮认为,刘备曹操去世后,孙权之所以不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统一天下,并非因为他没有统一天下之志,而是因为他实力不行!而孙权的实力不足,则具体体现在军队实力比不上蜀汉和曹魏,吴国世家大族不支持北伐,孙权自身军事实力差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了三十年,之所以没能统一三国,不是不想,而是没那个能力!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绝盟好议》)
一些人属实是小看了东吴大皇帝孙权,其实人家孙权一辈子也是积极于北伐战争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不过南北差距实在是太大,而孙权也没有盼来什么好的机会,所以最终未能通过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转机,更别说统一中国了。这是形势的问题,而并不是孙权不愿意去兴动战争,这与许多人的理解的孙权有很大不同。
果不其然,没多久双方就翻脸了,曹丕一怒之下派出三路大军进攻东吴,颇有鲸吞东吴之势。但曹丕并没有如愿以偿,他的攻势被孙权一一化解。之后孙权又还以颜色,开始频繁针对曹魏进行战争,还打出过石亭大捷。只可惜这些战争都没有扭转魏、吴形势,依然是魏强吴弱,孙权难以突破合肥,更无法控制淮河。
所以并不能说孙权没有统一之大志,只是条件不允许他完成伟业罢了。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势。当时的形势就是曹魏无法奈何东吴、蜀汉,吴蜀也同样无法灭掉曹魏,这就已经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了。但不管怎么说,一些人所说的孙权一生只求自保,显然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没有统一的雄心的话,又何必兴动这么多次北伐战争?
本文由作者:滴道北山 于 2024-03-2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5068053614071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