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身子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她本是先天不足,所以柔弱也很正常。因为原著的不完整,所以,她的死虽是确定,如何死却是个大问题,有说自缢的,有说沉湖的。高鹗续的书里,是说她病死在宝玉成亲时,按黛玉平时的身体,这么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咱不是专家,做不到字字考证,既然有人问及林黛玉是不是死于虎狼药,那说说个人的小看法吧。私下认为,黛玉泪尽而死,应该是有吃错了药这个原因。通观全书,药与黛玉形影不离,咱们也不必说她的屋子里老一股药香,单看看这几处内容:
黛玉初进贾府,众人一见黛玉,就问了她关于药的事: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疯疯癫癫……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脂砚斋的批语:为后菖、菱伏脉。
后来,王夫人见着黛玉,问她吃药好些否,黛玉答,宝玉开口说吃两剂煎药,还是吃丸药的好,后来,说起了天王补心丹,还一小段趣话,王夫人就说让人买着来吃。宝玉说这些药都不行,得按他的来:“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那个药名儿也古怪……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
宝钗没有说什么, 凤姐表示说薛蟠来找过她要珍珠,还必须是头上带的,宝玉提到,其实正经按方子来,得是古坟里的珍珠才好,但为了这个去刨坟掘墓,就不好了,王夫人当即表示,就是坟里有这个,死了几百年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再后来,宝钗和黛玉聊到她的病,说每年闹一春一夏的,实在不是个常法。黛玉说自己不能好了,宝钗一番高论,她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的病,必须不能好,否则故事也没办法写。所以,宝钗送的燕窝,贾母给的燕窝,都根治不了她天生的病。
后来啊,湘云和黛玉联诗,其中说“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灵兔捣药,必然是很灵的。只是,对症的才是好药,或者说贾菖贾菱按贾府给的方子配的药,一直都挺好,至少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黛玉的身体不宜多服热药,扛不住,这点,粗通药理就都能明白。贾府的事情,分配得很细,各般各种,都是有专人分管的,贾菖贾菱就是负责药房配制丸药的。
他们出场虽然不多,但行事也很严谨,多数是一同出现,为什么此前吃的药,都没事,虽不能根治,总是多少轻减,——白日潮热自汗少些了,咳嗽轻些了,夜里四更后渐渐睡着一时了。后来林黛玉的病却越来越重呢?因为药变了,因为有人使坏,把药换了,虽然不是毒药,但没有对症的,就和毒没什么两样了。使坏的人是谁?据说是赵姨娘和贾环。他们要痛痛快快地打击贾宝玉,让这一份家私,随了贾环才行。所以赵姨娘诬告贾菖等中饱私囊,以次充好,贾政大怒,把他们叫来责问,与此同时,贾环把药给换了,黛玉误服,——当然了,只能是推测了。
林黛玉是个病美人,作者给她柔柔弱弱风吹就倒的身体,可是却给了她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她有了花朝的生日,一统花的世界,让宝玉这个护花使者,体验到了凡间最美好的情感。只是,世俗如此,她和他,不容于世,她只有吃药才能缓缓,终至无法可解,而宝玉,也只有出家才能解脱。
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关注叶之秋的头条号!
首先要清楚,林黛玉既不是病死,也不是自杀,而是被人谋杀或误杀。有哪些根据呢?
黛玉葬花词有一句,“梁间燕子太无情",说明黛玉之死和“燕子"有关。那么燕子是谁呢?宝钗的酒令有一句,“双双燕子语梁间",这说的是双方家长包办了二宝的婚事,双方父母都是嫌疑人。此其一。其二,黛玉又说,“冷月葬花魂"。这个“冷月"在书中是有特殊含义的,指的是一个政治阵营,这里指代这个阵营内的某个或几个人。其三,宝钗扑蝶时有一句,说黛玉被蛇咬一口,这个蛇指的是两个属蛇的人。其四,女儿诔有一句,“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句话既指晴雯,也指黛玉,明显表明黛玉之死有人为因素,而且是个己婚女人。
黛玉说过这样一句话,等你回来,我死了也算了,说明黛玉死时宝玉不在家。黛玉知道宝玉还活着,如果宝玉死了,黛玉可能殉情而死,但若活着,黛玉绝不会自杀的。以上都说明,黛玉之死和他人有关。
说黛玉死于虎狼药,书中不止一处暗示。其一就是借晴雯得病暗示的,胡太医给晴雯开药被宝玉发现正是提示读者黛玉的死因。其二是黛玉的酒令,“仙杖香挑芍药花“,仙杖指宝玉的拐杖,芍药花即剩药渣,是说宝玉回家后翻检黛玉吃过的药渣。其三是女儿诔所提到的“剩药犹存",再一次强调这个药渣的重要。其四是药官之比,十二官中的药官死了,取其名也是暗示与药有关。其五是一句脂批,在说到给黛玉配药时,脂砚斋批道,“为菖菱伏脉",表明这个情节是为黛玉死于药埋下的伏笔。
凶手是谁呢?“燕窝"给我们提供了线索。篇幅所限,下次再讨论吧。欢迎批评指正!
黛玉之死
对于红楼女主林黛玉的离世方式,历来争议比较大,也衍生出好多说法。在高鄂的续书中,林黛玉死于双宝大婚之日,缘由是病亡。根据前八十回和续书,可以肯定的说,小说中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明林黛玉是死于虎狼药,这种阴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
这里对于林黛玉可能的几种离世方式,作一陈述,之后也谈谈自己的想法,个人认为,黛玉泪尽之后,葬身于火海之中(文末)。
传统文化中,好的居所必有山有水,大观园里有一条主命脉就是沁芳溪,几乎所有的轩馆景色都沿此溪展开。
贾宝玉试题才题对额,最先见到的一处景致便是,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于水上。贾政因水欲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因此又有了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
从字面看,沁字释为浸于水中,芳指代落花,美人都可。结合小说,又可以引申为暗指大观园内众女儿的悲剧命运,意境高雅。
林黛玉对季节变化和草木枯荣非常敏感,特别对于落花,她要自己亲手将其埋葬。作为黛玉诗谶的《葬花吟》有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大观园里的女儿,包括黛玉在内,她们的命运就像是落花,随波逐流,不受自己控制。如果黛玉死于投水,与大观园里的沁芳主题,与《葬花吟》里的命运写照,与警幻仙子所云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皆一一相扣。
作为全书的大女主,黛玉的死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她完全有资格代表众多女儿们的命运之悲剧。同时,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样的意境很有美感,也符合作者对正册十二钗的的审美观。
话说,荣宁二府被抄家后,贾府彻底失势,恰如书中所言“唿喇喇似大厦倾”,贾府里不论主子还是奴才,到最后也不得不各寻各门。
贾母的死给林黛玉造成很大的思想创伤,她与贾宝玉相爱,唯一能定下这件大事的人就是贾母。依据林黛玉的结局,可以肯定,贾母在死前并未提及将宝黛婚事做定。林黛玉也彻底明白,与宝玉结合绝对没有希望。
再加上,贾府沦落,黛玉老家也没有直系亲属,即使回到姑苏家中也无立足之地。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上吊自杀。
这种说法最大的依据就是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从字面解释看,玉带林反过来念就是“林带玉”,将玉带挂在树上,不正是代表其死亡方式吗?再说,依据还泪神话,林黛玉原是一株绛珠草,属于草木之物,在树林中离世,也算得上是其回归自身的本性。
对于这一说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从主子到下人,都有不少上吊自杀的例子。比如被删减内容的秦可卿,原也是上吊于天香楼。还有贾迎春,不堪忍受家暴,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此外,还有一些小说中的小人物。比如不堪受辱的鲍二家的也是上吊自杀,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提到的张家女儿金哥,也是一条麻绳自缢。
在小说中,王熙凤和贾政都说过,拿条绳子勒死这样的话。可见,自缢在古代是常见的一种自我结束生命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林黛玉身上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又略显得俗气。作为女主的林黛玉,从理论上说,曹公应该会为她安排一个特别的离开方式。
这种说法也比较古老了,红学前辈周汝昌和当代红学名人刘心武也都支持这个观点。对于这一观点也是从前八十回的许多地方暗示出来的,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林黛玉有“潇湘妃子”的称号,第37回,起了诗社,探春说,当年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而黛玉又住的是潇湘馆,又爱哭,与泪染竹斑相似,故得“潇湘妃子”的名号。
探春讲这个故事没有讲全,传说中的娥皇女英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最后泪尽人亡,入水而死,葬身于湘江。自秦汉起人们将湘江之神湘君和湘夫人的故事套用在了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里,故后世有人称二妃为“湘夫人。”
根据这一传说,可以推测出黛玉之死与湘夫人接近,也是泪尽而亡,入水而死。。
第二,第18回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三出《离魂》,脂评说伏黛玉之死。离魂的剧本有这样的唱词,“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还有“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等这样悲惨的唱词。
根据这出戏,可以推测出,林黛玉离世的时间是中秋节,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芙蓉花是黛玉的象征之花,风剪玉芙蓉,芙蓉花凋谢而亡,此芙蓉应该是水生芙蓉。所以才有凋谢后沉于水中,也算是一个诗意的死亡。
第三,第44回,众人看《荆钗记》,看到《男祭》这一出,黛玉和宝钗说,王十朋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还非要跑到江边上来祭。这也是在伏黛玉之死,意思是宝玉同样也是跑江边祭她。因为之前金钏死后,宝玉也是在井边祭金钏的,也就是说,人在哪里没的就在哪里祭拜,也符合常理,与“潇湘妃子”的传说又可以呼应。
此外,还有一些如题主所言阴谋论的说法,一说为黛玉是被宝钗谋杀的。理由是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时候,虽有点小病,但只是小症状。而小说描写黛玉症状加重的情节多发生于吃了宝钗送的“燕窝”之后,由此推测出了一部《甄嬛传》的戏码。
还有一说是,林黛玉死于赵姨娘的谋杀。主要赵姨娘是个有前科的人,她曾谋害过王熙凤和贾宝玉,胆子确实够大,但却没受什么处罚,这也有点匪夷所思。赵姨娘谋害宝玉不成,于是把目标对准了宝玉的知己林黛玉,黛玉若离去,对宝玉是最大的打击。
个人认为阴谋论的说法可能性太小,依据曹公处处伏笔的习惯,如若此,伏笔的人和事不止一两处,十处八处几十处,并且会把一种结果分散在不同的人和事中去暗示。
个人认为,林黛玉的死亡与还泪传说息息相关,与黛玉的草木之身也相关。
林黛玉身体有病,但什么病一直不明。黛玉儿时曾有和尚劝她入佛门,她没听。同时还告知她,如不入佛门,要想平安一世,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同样,黛玉也没听,既没入佛门,还出了远门,不远千里见到了她的前世恩人贾宝玉,踏上还泪的旅程。
到了49回,黛玉说,自己的眼泪感觉也一年比一年少了,暗示她离去的时间也快到了。眼泪流尽的时间就是她离去的时间,贾府最终为宝玉配了宝钗,很可能黛玉得知此信息后,就是她泪尽的时候,她又住在竹林,眼泪浸染了青竹,她亦是草木之身,很可能最后是与竹子一同葬身于火海,最后变成“枯木”,也就回归到原形,与还泪之说和判词之画相呼应。
再看第五回,贾宝玉入太虚幻镜,与兼美结为夫妻,后出行跌入迷津之地,警幻说要想脱离此地,需乘坐木筏,由木居士掌柁,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只求有缘。这分明就是在暗示有缘人就是林黛玉,如果没有林黛玉的出现,贾宝玉作为一块人间美玉不可能回归到石头本性,最后彻悟后,又回到青埂峰下。
其中写到了由木到灰,分明就是一个燃烧的过程,与判词之画也是呼应的。石头神话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还是回归青埂峰下。还泪神话则预示林黛玉的结局,泪尽之时就是将死之时,她原本就是一株枯木,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才有机会幻化成人形。因此,个人认为,林黛玉泪尽之后也要回归原形枯木,所以,泪尽之后的她,选择燃烧了自己回归到原形。
你觉得,我的观点可能性大吗?
关于黛玉如何死的,并没有确论,现在说到黛玉死于虎狼之药,虽然也没有确切证据。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贾府衰败之后,贾母去世,黛玉就成了任人摆布的小孤女。
说到虎狼之药,咱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虎狼之药,虎狼之药是指药效非常猛烈,病人难以经受的药物。如尤二姐,服了胡君荣的虎狼之药,只半夜,便鲜血淋漓,打下一个成形男胎来。而林黛玉,在前80回多次暗示其病已形成,命不久长,若吃了烈性一些自己难以承受的药,并因此而丧命非常容易。林黛玉死于虎狼之药的证据有五,
一,晴为黛影,晴雯的结局其实剧透了黛玉的结局。晴雯其实也是差一点经历过虎狼之药的危害的,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夜间起床受了风寒,宝玉为她请了胡君荣,胡军荣为晴雯所开的药中有“枳实,麻黄"等烈性药被宝玉察觉,便打发了出去,重又请王太医看病,这样晴雯才免去胡狼之药之害。而黛玉死前,如果贾宝玉不在,被人开了虎狼之药也料不定。
二,黛玉初进贾府,因身体虚弱,贾母便吩咐下人多配一辆人参养荣丸。此处脂砚斋的批语是"为后菖、菱伏脉”。虽然后40回丢失不知道“为后菖,菱伏脉"何意,但与黛玉之病却定是有关的。
三,林黛玉一开始是吃人参养荣丸,那是林黛玉在家里时医生对症而定的平补之药。后来王夫人自做主张为林妹妹换了鲍太医的药方,虽然后来被贾母知道了,又重新换了王太医的药方,但却暗示着林黛玉的药是可以动手脚的。
四,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曾在王夫人处闲谈,那是贾宝玉提到一副药方,说是药效非常好,说“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而那个药方儿里的药材如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等诸如此类的药都是药效极好的大补之药,但是对病弱的林黛玉来说,都是林黛玉难以经受的,都算是虎狼之药。
五,宝钗和黛玉聊天时曾说过林黛玉的药方上的肉桂人参等太多了,因为那些苡"虽说益气补神",却也太热,林黛玉病弱之体,经受不住。
曹雪芹同志写的红楼梦里有个林黛玉,地主成分,也可以说是地主子女 ,因为她吃过地主的饭 ,没有当过地主的家,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按照地主子女对待,对于地主子女就是狗崽子,但讲成分不唯成分论,也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地主子女,但是必须要和地主家庭划清界限,站到革命群众一边,比如刘姥姥这样的贫困群体一边。现在开始说正题,哪些文字证明林黛玉是吃了虎狼药死的 ,我知道的情况是这样的:林黛玉(不敢称同志)是吃了忆苦思甜饭死的,吃进去了没有拉出来憋死了!不相信那就去问老曹同志吧!他比我清楚!因为俺天天忙没有时间看头条,今天俺吃的有点多了,吃饱了撑着了!
林黛玉最终死于虎狼之药?其实贾菖、贾菱如果要害人,最有可能是她。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府当天,众人见其身体大有不胜之态,便知其有先天不足之症,在众人的关切下,黛玉坦言自幼便是如此,会吃饭就开始吃药,目前一直在服用“人参养荣丸”。贾母听后便称自己现在也在定期服药,日后叫人一起配就好了。此处有脂批:
为后菖菱伏脉!
菖、菱二人,乃贾家支系子孙,在贾府几次大事中,均可见到两人姓名,而且大多同时出现。
因为这句批语,许多人认为,贾菖和贾菱负责贾府药房管理,林黛玉后来去世,是因为两人在药中动了手脚,以至林黛玉丧命。而两人之所以陷害林黛玉,是因为受赵姨娘一党蛊惑,意在通过林黛玉打击贾宝玉……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曲折离奇的脑回路,但是,这样的狗血情节放在《红楼梦》,实在有点离谱。只说几点原因:
第一,故事开篇时,作者便通过“绛珠仙子”的故事明确告诉我们,林黛玉此生为宝玉而来,因泪尽而逝,她的前身是太虚幻境最受欢迎的仙子,下凡就为了还泪。
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这样的暗示,最明显的便是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这是出自娥皇女英泪洒潇湘竹的典故,如探春所言,将来黛玉是要如娥皇女英一般“想林姐夫”时,哭到“那些竹子也变成斑竹的”。而竹子被泪水染到斑驳时,也是潇湘妃子香消玉殒之时。
所以,黛玉的死,一定是自己泪尽而亡,绝不是稀里糊涂死在别人的虎狼之药下,那实在不应该是一个仙子该有的死法。
第二,众所周知,赵姨娘和贾环在贾府一向不得人心,他们母子俩确实有害宝玉之心,而从林黛玉下手也确实能给贾宝玉最大的打击。
可是呀,一直以来,赵姨娘母子都没能接触到贾菖、贾菱二人,怎么这两人后来会被他们所驱使呢?再者,在贾宝玉和贾环之间,贾菖二人只会选择跟贾宝玉谄媚,而不是绕远路通过贾环得到好处。
哪位要说了,既然林黛玉的死与病症无关,为何书中多次提及她的病情?
确实,关于林黛玉的病情,书中有多处提及。而且自黛玉进府后,似乎她的病情越来越重。可是呢,自始至终,书中也没有直接点到林黛玉的病是什么病。而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可以知道,这不过是心病。
譬如在第三十二回,贾宝玉诉肺腑一节,明确说过林黛玉的病: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到了第四十九回,黛玉更是直言:
“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心病导致眼泪越流越少,泪尽之日就是林黛玉魂归太虚之日。而一个终日怀有心事、流着眼泪的人,必然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又岂有不虚弱的道理?事实上从黛玉服用的人参养荣丸来看,这是一种补气养血的养生丸,并非是专治某种疾病的药物,所以黛玉不过是如许多女性一般气血两虚而已。
书中常常提到黛玉病态,也不过是为了渲染一个多病多愁、孤苦无助的少女形象罢了。
还有一些朋友的眼睛很尖。他们认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的命运轨迹一定程度影射林黛玉的命运。而晴雯是遭受过胡庸医的虎狼药的,这是否意味着林黛玉后来也会遭到虎狼之药呢?
然而,我们都知道,晴雯虽然遭遇了庸医的虎狼之药,但是被贾宝玉阻止了。而且晴雯也并非死于这一次风寒。
值得一提的是,薛宝钗曾给林黛玉送了药品,也被贾宝玉阻止不用,这是意味着什么呢?不好乱猜,权且一说吧。
其实,这句脂批的出现,有三种可能:
其一,这句脂批根本就是空穴来风
虽然在红学研究中,脂批成为了 探佚最重要的依据,但无论脂砚斋其人与作者什么关系,他们毕竟是两个人,也注定了他们的思想肯定会有出入。事实上脂砚斋并非真的完全意会作者本意,甚至为了吹捧自己喜欢的花袭人,无视作者的意思。譬如在第十九回,在花袭人说到被赎回家一事,脂批:
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
在脂批中,将袭人称为又副十二钗之冠,然而但凡读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当初贾宝玉翻开又副册,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晴雯的判词。所以脂批并非研读《红楼梦》的金科玉律,许多时候,批书人自己也会出现错误。
而在前八十回中,贾菖、贾菱仅出现了几次,但除了第三回的脂批,没有一处正文提及两人与配药有关,反而在第二十三回,两人被指派的是大观园监工的活儿。这与配药的工作相去甚远。
其二,该批语与贾母有关
这一句批语,是在贾母话音刚落之处。所以也有可能预示将来贾母的配药过程出现了意外,而贾菖、贾菱则参与其中。
但是呢,贾母作为贾府的金字塔顶端人物,更已行将就木,她与这两个草字辈重孙根本不存在利益关系,贾菖、贾菱没必要冒险陷害她。
最后一个可能,就是与巧姐有关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贾母说完配药之事后,王熙凤的声音便出现了。巧的是,这么多人里,也仅有王熙凤与贾菖、贾菱打交道,而且还很熟。在第五十三回,荣府元宵夜,文中写道:
因此族众虽多,女客来者只不过贾菌之母娄氏带了贾蓝来了,男子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是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
贾芹是负责管理小道士小尼姑的,贾芸负责大观园花草栽植的,贾菖、贾菱做的什么,未曾交代,但肯定也是如贾芸一般得凤姐倚重。
这两人,从辈分来看刚好是巧姐的兄长。
在巧姐的《红楼梦曲》中,提及在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忘恩负义的“狠舅奸兄”算计。从其他细节可知巧姐因此流落了烟花巷(譬如《好了歌》,第六回刘姥姥“忍耻招大姐”等等)。
“狠舅”,不必多猜,自然是王熙凤胞弟王仁“忘仁”,那么“奸兄”呢?他们一定得过王熙凤的恩惠,不然谈不上“忘恩负义”。
这么一筛下来,最符合条件的就是贾芹、贾芸、贾菖和贾菱了。
而贾芸为人我们已经看到,他仗义、孝顺、聪明,脂批中对其多是溢美之词。贾芹性奸滑贪婪,但属宁府支系,届时他不大可能来荣府害人,而且和王仁和谐一层关系。
那么最有可能就是贾菖和贾菱了,如果这两人一直负责的是配药的工作,他们就可以联合王仁在药中动手脚,将巧姐迷晕后卖到了外面。
所以,如果贾菖和贾菱真的要用药害人,结合书中情节,最有可能受害的是巧姐。绝对不会是林黛玉。
虎狼之药是指药效非常猛烈,病人难以经受的药物。如红楼梦里的尤二姐,服了胡君荣的虎狼之药,只半夜,便鲜血淋漓,打下一个成形男胎来。而林黛玉,在前80回多次暗示其病已形成,命不久长,若吃了烈性一点难以承受的药,很容易因此丧命。林黛玉死于虎狼之药的证据有五:
一,晴为黛影,晴雯的结局其实剧透了黛玉的结局。晴雯其实也是差一点经历过虎狼之药的危害的,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夜间起床受了风寒,宝玉为她请了胡君荣,胡军荣为晴雯所开的药中有“枳实,麻黄"等烈性药被宝玉察觉,便打发了出去,重又请王太医看病,这样晴雯才免去胡狼之药之害。而黛玉死前,如果贾宝玉不在,被人开了虎狼之药也料不定。
二,黛玉初进贾府,因身体虚弱,贾母便吩咐下人多配一辆人参养荣丸。此处脂砚斋的批语是"为后菖、菱伏脉”。虽然后40回丢失不知道“为后菖,菱伏脉"何意,但与黛玉之病却定是有关的。
三,林黛玉一开始是吃人参养荣丸,那是林黛玉在家里时医生对症而下的平补之药。后来王夫人自做主张为林妹妹换了鲍太医的药方,虽然后来被贾母知道了,又重新换了王太医的药方,但却暗示着林黛玉的药是可以动手脚的。
四,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曾在王夫人处闲谈,贾宝玉曾提到一副药方,说是药效非常好,说“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而那个药方儿里的药材如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等诸如此类的药都是药效极好的大补之药,但是对病弱的林黛玉来说,都是林黛玉难以经受的,都算是虎狼之药。
五,宝钗和黛玉聊天时曾说过林黛玉的药方上的肉桂人参等太多了,因为那些苡"虽说益气补神",却也太热,林黛玉病弱之体,根本承受不住。
因此,林黛玉很可能死于这些大补的虎狼药。
林黛玉的死的确与虎狼药有关,前文肯定也提到了。最后导致林黛玉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贾府被贼人攻打,主子都死光了,家丁也死的差不多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赵姨娘一伙里的钱槐口口声声要抢黛玉做老婆。孤立无援之下,黛玉为勉被玷污,决意要寻死。其二,她因为急切中训斥了煎药的贾菖、贾菱,被这两个小子在药里下了虎狼药,导致黛玉热性难忍、生不如死。其三,关键时刻,黛玉竟然中了宝钗借鸳鸯所施离间计,以至于拷打小红致死,懊悔万分,众叛亲离,危机四伏。最后,尽管她没有见到宝玉、不知宝玉是死是活(一直被宝钗诓留在紫檀堡),可已经无路可走了,支开雪雁,拿了绳子到柳叶渚吊死在槐树上,一年竟无人收尸,枯骨散落于地。
甲戌本第三回“贾雨村起复金陵城,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有一条脂砚斋侧批:“为后菖菱伏脉”。这一笔,大概是林黛玉死于虎狼药的伏笔。晴雯是林黛玉的对影,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的是林黛玉,胡庸医曾经给晴雯开出虎狼药方子,也有可能是林黛玉死于虎狼药的伏线。林黛玉自从会吃饮食便开始吃药,或许就是她误服虎狼药结局的暗示。
上面提供的几条伏笔线索,为何都是大概、可能、或许呢?这是因为,黛玉不止一种结局,虎狼药未必能夺走林黛玉,其中隐伏着假象,假象中又隐藏着真相。
林黛玉来到荣国府,贾姥姥看出了她有不足之症,就问外孙女“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告诉姥姥:“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林黛玉的病是先天带来的,无方可医。
到了三岁的时候,癞头和尚要度化她出家,林如海、贾敏坚决不肯。癞头和尚就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病好:“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于是,癞头和尚给林黛玉配置了养荣丸。黛玉虽然说癞头和尚疯疯癫癫,讲的都是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但是,“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不是不信癞头和尚,而是笃信,不然,就不会坚持吃养荣丸了。说到这里,贾母接过话头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养荣丸”,这个方子实际上交代得十分清楚,养的就是荣国府,对应薛宝钗的冷香丸。冷香丸、养荣丸同出一家,是不是虎狼药呢?这个悬念,咱们留待后文再讲。
贾母讲完这句话,脂砚斋就批了一句“为后菖菱伏脉”。贾菖、贾菱是贾家第五代,荣国府管配置药石的族兄弟。脂砚斋这一笔,恐怕是交代了贾母吩咐贾菖、贾菱多配一料,做成养荣丸。如此,贾菖、贾菱就有可能在配药时下毒,增加林黛玉的病情,导致黛玉之死。问题是,贾母所说的“一料”究竟是什么,贾菖、贾菱即便下毒,是不是从胡庸医那里讨得方子,把养荣丸换成了虎狼药呢?
这一切,在书中都没有了下文,即便是高鹗续书写黛玉之死,却与虎狼药无关。从贾菖、贾菱这条线索理下去无结果,那也只能“大概”了。
晴雯因吓唬麝月,披着小衣出门,出了怡红院,“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被这一激,晴雯便病倒了。贾宝玉暗地里招来胡庸医,给晴雯号脉,在“守园门的小厮们的班房内”开了药方。
胡庸医走后,贾宝玉看了方子,大骂胡庸医竟然以虎狼药给晴雯治病。原来,胡庸医不知道睡在贾宝玉房中的是个丫头,以为是大小姐,便误认为大家闺秀未出门便身怀六甲,因而开了虎狼药堕胎。
也别怪胡庸医误判,贾宝玉请大夫,让所有的丫鬟都回避了,胡大夫进园子时,“并不曾见一个女子”。给晴雯号脉时,又见晴雯的一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胡庸医回过头假装没看见,旁边的婆子又赶紧用手帕将晴雯的手盖住。连根三寸长的指甲,寓意“六甲”。
这些可疑的情节,胡庸医误判也就情有可原了。贾宝玉知道其中状况,当然要骂胡大夫是庸医乱用虎狼药了。所以,贾宝玉请王太医改了方子。也就是说,晴雯根本就没有吃虎狼药,晴雯之死也不是虎狼药导致的。
晴雯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诵毕祭文,林黛玉忽然从芙蓉花中走了出来。黛玉的出现,把晴雯说成芙蓉花神的丫鬟吓坏了,惊呼:“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这一幕,重现了晴雯吓唬麝月的情节,林黛玉原本是芙蓉花神,晴雯死后也是归位于芙蓉花,那丫鬟的感觉是非常正确的。
晴雯之死,带走了林黛玉的魂。直白地说,晴雯之死暗伏了黛玉之死,这是高鹗续书的逻辑。但是,晴雯不是吃虎狼药死的,所以,林黛玉也不会死于虎狼药。
其实,晴雯之死,照应了尤二姐之死,暗伏的是“榴花开处照宫闱”,隐射贾元春的另一个结局。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林黛玉虽然没有停用养荣丸,但却并没有完全“遵医嘱”,继续为神瑛侍者还泪,还“抛父进都京”,反倒是不见了父母,见的都是“外姓亲友”。
从九天薄命司下界时,绛珠草就对警幻仙姑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绛珠的话,是林黛玉结局的总伏笔,她是“泪尽而亡”。所以,解读林黛玉的结局,不可忽视这四个字。
九天薄命司中,黛玉、宝钗共一页册页,这一页中画的是玉带挂在两株枯树上,判词所预示的人物结局是:“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也就是说,薛宝钗、林黛玉都将被缢杀,或者是埋在了雪中。这两句判词预示的是两个结局,而不是先被缢杀,然后埋在雪堆里。也不是分别说的黛钗两个人的结局,而是既隐伏了钗黛两个结局,也暗示了金陵群钗的结局,“玉”是书中所有的玉,钗,是金陵所有在九天薄命司挂了号的群钗。
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结局,我已经讲过多次了,都与“姥姥”有关。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这个地方是桂林靖江王城。靖江王城在漓江之畔,漓江发源于灵渠。庚辰本中,第三回书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贾雨村是“兴隆街的大爷”,暗喻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朱元璋曾经封大哥为南昌王,后来改为靖江王,所以贾雨村是“复旧职”。
林代玉,即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皇统。取代朱元璋皇统的靖江王,是林代玉在荣禧堂见到的荣穆王之子朱亨嘉。朱亨嘉称帝,以洪武为年号,取代了大明皇统,更是取代了朱元璋。朱亨嘉后来被隆武帝活捉,押到福建连江,命锦衣卫绝密缢杀,却谎称其得暴病身亡。
林代玉的结局之一,就是判词“玉带林中挂”所预示的那样,死于缢杀。也如朱亨嘉那样,背着一口得暴病身亡的历史黑锅。“为后菖菱伏脉”,应当伏的是这件事。
朱亨嘉死后,其部众追谥他为“平帝”,也就是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贾琏之琏通假“连”,贾琏陪林黛玉到扬州,然后护林如海灵柩回苏州,是朱亨嘉被缢杀于连江的辅助寓意。
这是林黛玉的又一大结局,隐伏在“金钗雪里埋”这句判词之中。雪,指的是薛宝钗住处雪洞。靖江王城北隆武帝攻陷时,一个太监把三岁的靖江王世子朱若极隐藏在雪洞之中。雪洞,又叫刘蟾洞,书中以另外一个姥姥,也就是刘姥姥救巧姐的隐喻,暗伏了这段历史。
随之,这个太监便将朱若极带到广西全州湘山寺出家。湘江的源头也是灵渠,灵渠又叫湘桂运河,全州湘山寺依然在“西方灵河岸上”。林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隐喻的是这段历史,而不是林黛玉效仿娥皇女英,以泪水染斑竹。古时,湘江流域都称“潇湘”。
朱若极,就是后来的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所以,贾惜春、入画,以及巧姐等“金钗”都有石涛的影子。
石涛并没有死于虎狼药,而是与另一位清初高僧、大画家八大山人讲述了“石头记”的故事。石涛的生辰有很多种说法,以石涛自己所言,其中一个生日是挨近大年初一的大年三十。八大山人是来自宁王府的朱元璋十世嫡孙朱统托。这两个亡国皇子以南唐后主李煜自嘲,所以书中有“巧姐”。
从林黛玉背后隐藏的历史人物看,那就与虎狼药毫无关系了。但是,“虎狼药”还有另外的寓意,林黛玉必定是死于“虎狼药”。
《红楼梦》中的太医,并不是来自太医院的太医,也不是民间以“太医”尊称郎中,而是隐藏在《燃藜图》中的“太乙”。太乙,比喻的是皇帝。胡庸医,即大明之太乙,大明都到了末世了,当然是庸医。胡,即《西游记》中所说的古月,出自猢狲之“猢”。明朝建立于猴年,亡于猴年,“树倒猢狲散”。
胡,与虎谐音,虎,就是贾元春判词“虎兔相逢大梦归”之虎。胡庸医给晴雯下虎狼药没能得逞,却以虎狼药杀掉了尤二姐,打下一个成人形的婴儿。《红楼梦》之“尤”,实则大明、南明木字辈皇帝之“由”,也就是朱由检、朱由榔之“由”。所以,胡庸医见到了尤二姐真容,吓得魂飞魄散。
朱由检被“虎郎”取而代之,顺治属虎。朱由榔于虎年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期间,最后一代桂林靖江王朱亨嘉也在虎年时,被“虎郎”孔有德缢杀。“玉带林中挂”,“虎兔相逢大梦归”。虎狼药,即“虎郎药”,贾家因此而彻底消亡。八大山人在自画像中,说自己“初生兔”,意思是出生于明朝,兔,就是明朝,兔遇到虎,那就十分凶险了。所以,大荒山的“荒”,就是凶年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讲,林黛玉当然是死于虎狼药。这样的结局,书中有太多的文字证明,多得几乎难以逐一罗列。林黛玉的这些结局,都得归结于“泪尽而逝”,泪为“水”,“清,属水,子也”。大概作书人希望有生之年,亲眼所见“水”的结局吧。
《红楼梦》没有任何文字证明书中人物有直接死于“虎狼药”的,而黛玉是死于爱情理想破灭,伤心绝望,与“虎狼药”无关,这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尽人皆知的。如果非要从书中找出一个死于“虎狼药”的人来?那么只好说尤二姐的死,是与吃了给晴雯下过“虎狼药”的庸医胡君荣之坠胎药有直接关系的。怀孕的尤二姐,由于受到王熙凤背后“调三窝四”“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百般算计,包括贾琏另一侍妾秋桐经常公开的欺凌辱骂,从而得了重病。贾琏请到胡庸医来给尤二姐把脉诊病,胡提出看一看病人气色,结果“刚撩起帐子一角”,尤二姐的美色令庸医胡君荣瞬间“魂飞天外”……心迷意乱之下,胡君荣错下了坠胎的“虎狼药”,“把一个成型的男孩打了下来”!孩子流产,尤二姐最后一点生机和寄托破灭,无助之下吞金自杀。
所谓“林黛玉死于虎狼药”云云,完全是个伪问题,读《红楼梦》一定不要离开文本本身。现在对待《红楼梦》解读有种脱离文字本意的不良倾向,流行一种当年被胡适、鲁迅等人嗤之以鼻的“猜笨谜”和随心所欲的各种想当然。虽然不否认《红楼梦》是字下有字,有些隐喻暗示另有深意,但“深意”也不要离谱到文本之外,尤其要符合小说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逻辑!
《红楼梦》中,第一次出现虎狼药是在晴雯生病了,胡太医给开了一副虎狼药。若不是宝玉发现了,后果不堪设想。
尤二姐就没这么幸运了,她服了胡君荣的虎狼之药,只半夜,便鲜血淋漓,打下一个成形男胎来。
那么林黛玉是否死于虎狼药呢?
林黛玉是因为虎狼药,而病情加重的,但是她不是因为虎狼药而死,林黛玉是泪尽而亡。
林黛玉在林家的时候,吃人参养荣丸。到了贾府依然吃这个药。平时黛玉有个头疼脑热,咳嗽,就由王太医来诊治,吃王太医开的药。
后来,王夫人给林黛玉换了鲍太医。让黛玉吃鲍太医的药。林黛玉觉得没什么效果,贾母就让黛玉继续吃王太医开的药。
鲍同暴,鲍太医一定是像胡太医一样的没有医德的大夫。他给黛玉开的药,就应该是虎狼药,黛玉体弱禁受不住这些药性强烈的药,因此给黛玉埋下了病根。
鲍太医是王夫人给林黛玉找的大夫。王夫人是嫌疑人。
八十回后,应该又有太医出现,给林黛玉开了虎狼药,导致林黛玉病入膏肓,没有转圜余地。
看到有人怀疑赵姨娘和贾环给林黛玉换药,害死了林黛玉。
这个提法也不太现实。不错,赵姨娘害过宝玉和凤姐,但是不意味着她也会害林黛玉。
如果赵姨娘要害人,那么薛宝钗和林黛玉,她都会害。不会单独害林黛玉。
另外,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对赵姨娘威胁最大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因为薛宝钗是赵姨娘的死对头王夫人的外甥女。如果薛宝钗嫁给宝玉,那么薛宝钗会和王夫人一条心,她赵姨娘更没有活路了。
如果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王夫人不喜欢黛玉,那么她们婆媳有矛盾,不会一致对付她赵姨娘。而且赵姨娘可以利用王夫人和黛玉的矛盾浑水摸鱼。因此赵姨娘害黛玉的动机不多。
前期,王夫人利用鲍太医给林黛玉下了虎狼药。
后期,林黛玉已经病入膏肓。此时,王夫人给林黛玉吃虎狼药,不太可能。因为宝玉被忠顺王当成炮灰,送到前线。王夫人还要利用林黛玉攫取更大的利益,她不能让林黛玉死。这时候,她还有可能为了延长林黛玉的寿命而请医延药。
润杨有文章写了,王夫人为了贾府的利益,将林黛玉送给了皇上,林黛玉被封为潇湘妃子。
我有文章写,藩王叛乱,忠顺王将贾宝玉送到前线送死。为了救宝玉,贾府将林黛玉嫁进皇宫,皇帝封林黛玉为妃。
后来,前方传来消息,宝玉失踪。当时黛玉尚未进宫,她听到这个消息,泪尽而亡。
林黛玉下凡就是为了还泪,这是绛珠仙子成仙后的第一劫。如今眼泪流尽,夙愿已了,劫已度完,她自然应该回到太虚幻境。
贾宝玉死里逃生,捉到一个小吐蕃俘虏,返回大营。后来,部队平叛胜利,凯旋而归。
宝玉回到荣国府,发现黛玉已死。正应了黛玉那句话,你回来,我就死了!
贾宝玉来到潇湘馆,他见一切照旧,“剩药犹存”,然而药在人亡……林妹妹没了!
如果药有问题,这些剩药是证据,自然不会留着,早就被销毁了。晴雯是病死的,所以“剩药犹存”。林黛玉应该泪尽而逝,所以也会“剩药犹存”。
贾宝玉即使怀疑药有问题,也于事无补,因为黛玉已经不在,凶手是谁已经毫无意义。都是他的亲人,他不会让这些亲人替林妹妹陪葬。晴雯死后,宝玉便不想找出陷害晴雯的人。如今黛玉死了,宝玉自然也不会去寻找害黛玉的凶手。
《红楼梦》中,没有文字可以证明,林黛玉死于虎狼之药。只是读者根据晴雯和尤二姐的虎狼药,推测林黛玉死于虎狼药而已。
如果林黛玉死于虎狼药,那么她就不是泪尽而亡,这与绛珠仙子下凡之前的故事设定相悖。
林黛玉不是死于虎狼药,只是被虎狼药拖垮了身体,无力回天。
林黛玉最后是泪尽而终。
@润杨的红楼笔记
本人十六七岁的时候读过红楼梦,但是效果非常的不好~看了之后做了一个星期的噩梦,天天梦到和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在一起,于是好多年都不敢再看。直到成家立业了才敢再次翻看这本书。
里面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贾母和林黛玉,还有包勇。最不喜欢的人是贾宝玉,甚至有点恨。贾母慈爱平易,黛玉心不染瑕,包勇艺高护主。宝玉什么也立不起来,毫无责任心,家里有了难就跑出去当和尚了事,就连薛蟠都比他真实的多。
林黛玉和史湘云,俩人都是直脾气,但史湘云是天性的直,有几分憨,林黛玉是钟灵毓秀,不染世俗之气的直,比史湘云多了几分聪明,几分才气,几分灵透。如果不是家事败亡,以林黛玉的聪明和大气,相信才能能够盖过所有十二金钗,是宝玉妻子的不二人选。
宝玉不喜世俗的仕途经济,骂那些东西都是“狗屁”,而黛玉又偏偏没有世俗之气,常常无心得罪了别人。这方面,两个人是唯一的知己。你侬我情,无人替代。
黛玉哭的,就是自己的身世。要是不聪明,或者沾满俗风也就罢了,偏偏这两样可贵的东西又都具备,不会看人下菜碟,想什么就说什么,不加掩饰,又常常思维极为快捷,一眼看穿事情的根本,就像她没心没肺的在背后取笑刘姥姥“携蝗大嚼图”,淳朴善良的刘姥姥却最喜欢她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刘姥姥啊。
这么真实的一个人,毫不会做作,又深知自己的背景已经失去,也不肯装糊涂低下头来做人。我们的黛姑娘只能是天天哭了~可怜的是,心性纯直的黛姑娘连哭都不会掩饰,让人反感连连。
所以,支撑她活下去的念想,就只有和宝玉的感情了。两个人的爱情是真挚热烈的,不掺一点假,没有任何世俗的观念。当黛玉的外祖母为了家族的未来,狠心把外孙女的希望彻底断送后,黛玉姑娘已经万念俱灰,无任何药物可救了。
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也是不能替代的,看到洞房里不是黛玉时,悲伤过度,后来又知亲爱的人和红颜知己居然已经故去,同样是万念俱灰,什么责任都不想负了。以后的生活就是敷衍了~可怜了宝钗姑娘,后来怀了孩子,老公也没有管到底。
宝玉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黛玉心中他就是全部,比他还要热烈。当婚事的希望破灭以后,一切药物对黛玉来说都是虎狼之药~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再好的药又怎么能管用。
不忍再写了。而且对曹雪芹老先生的一些观点,我是颇有看法的,不说也罢~难不成曹先生后四十回观念有改变?恐怕是千古之谜了。呵呵。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写了了她服药的事。
众人见黛玉身体怯弱,就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就说,贾府里正配丸药,叫他们多配出一料人参养荣丸给黛玉。
贾母的话后面,写了脂砚斋的批语:为后菖菱伏脉。
为菖菱伏脉,伏的什么脉?批语紧跟在贾母话后,这个伏笔肯定和黛玉的药有关。
贾菖、贾菱负责配药,有可能他们在人参养荣丸上做了手脚。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偷工减料,用的人参分量不足,或者以次充好,影响药效。
人参是贵重药品,贾菖贾菱有可能克扣出来取利。
第七十七回,给凤姐配调经养荣丸,王夫人那里没有了,到贾母这里寻。医生看了贾母给的人参,说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如果贾菖贾菱用的人参不够量,或者用腐朽的人参入药,根本没有效用,那黛玉的病就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但是人参养荣丸即使效用不好,也不能说是虎狼之药。所谓虎狼药,是指药性过猛的药。“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一回,晴雯患了风寒,胡太医开的药中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后来王太医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有观点认为,是赵姨娘买通贾菖贾菱给黛玉药中下毒,通过害黛玉来达到伤害宝玉的目的。赵姨娘有这个动机,但是不一定有这个智商去迂回曲折地害宝玉,她的伎俩就是简单粗暴地魇魔法。所以我不认同这个观点。
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历劫还泪报恩的,注定了她的病弱。待到泪还尽,她就命不久了。与其说黛玉死于身体上的疾病,不如说是死于心病。
贾菖贾菱的伏线我们只能做一些猜测,真正的故事可能是出人意外的。
当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的消息后,在离潇湘馆门口不远处,“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后王御医诊脉说:“这是郁气伤肝,肝不藏血,所以神气不定。”我们可以想像黛玉当时的处境,她本以为大家是把她指给了宝玉的,不曾想,大家却瞒着藏着地为宝玉与宝钗做喜,感情上的巨大落差必使她肝气郁结,由郁为悲,为大悲。继而大伤肺气,这对于素体虚弱,身体严重缺乏抵抗能力的黛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簧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载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见黛玉身体面庞怯弱不胜,知她有不足之症,便问: “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而且,“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所得之病在其他章回中也有交代,例如,第三回中写其“娇喘微微”,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谓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腮上两颧发红、发热这是阴气亏虚的典型表现(阴虚证的典型临床表现有颧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林黛玉的咳喘之证是阴虚咳喘。正因如此,有些人认为林黛玉是肺痨之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事实倒不一定完全如此,但是阴虚咳喘则无所异议。
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历来褒贬不一,但高鹗对林黛玉所患阴虚咳喘的判断是没有错的,所以才会在所续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写林黛玉夜晚发热,咳嗽痰中带血。阴虚发热入夜尤甚,所以才会睡觉时咳嗽不停。阴虚则火旺,火灼伤肺络,则血溢于外而致痰中带血,这些表现都是阴虚进一步加重的结果。
再看黛玉常年服用的人参养荣丸,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黄芪、肉桂、橘皮、远志、五味子、鲜姜、大枣等组成,整体偏于温补。该方含有人参等补益药,颇合民众所好,因而在明清时期服用甚多,尤其是经济殷实、社会地位偏高者。
清代《魏之透医案》载患者凌二官,年二十余,患热证初愈,医生认为病愈身体必虚,便凭想当然处以四君、干姜等温补之药,所服丸药也是人参养荣丸,患者“久之益觉憔瘦,状若癫狂,当食而怒,则啮盏折箸,不可遏抑”,一派热盛狂躁之象,很明显是妄用温补而复成热病。
所以,无论是对于林黛玉的体质,还是她的病证而言,人参养荣丸都不适合她。她的咳喘本身就是肺肾阴虚所致,用药自然应该避忌温燥之药,最好的办法是用“金水相生”之法,即通过补益肺肾阴气来治疗肺肾阴虚之证。从这个角度而言,林黛玉的死亡既是为人所伤,又是为药所误,诚为可怜。
《红楼梦》甲戌本在第三回“贾世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旁有脂砚斋侧批曰:“为后菖、菱浮脉。”
或许正因如此,刘心武在其所续《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暖画破碎藕榭改妆漾绛珠归天”中才将黛玉之死归咎于“那菖、菱就与赵姨娘密谋,给黛玉配药时,掺进毒物,使其慢性中毒,积少成多,一旦发作,就是推敲原因,乃至查验药丸,发现小毒,实在无奈,也可推说配伍不慎,判不成刻意谋命”。
退一步讲,即使不是掺进毒物,只要在配制人参养荣丸时加大人参、肉桂等温燥之药的剂量,便会使其火上浇油,加重肺肾阴虚而加速其死亡。况且是加重人参等补益药,在一般人看来人参价重,补药无过,虽为药误,却也鲜有人知。
另外,《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到林黛玉除了服用人参养荣丸外,还服用鲍太医所开的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宋元以来多种医书有载,大致由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酸枣仁、生地黄组成,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如前所述,黛玉之病在肺肾,天王补心丹药不对症。但本回贾宝玉的一句话,还透露了清代喜用补益之药的社会之风。王夫人一时忘记了鲍太医所开丸药的名字,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
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这四种丸药,皆是补益之剂。八珍益母丸,即在《局方》四君子汤、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补血的代表方)的基础上,加益母草而成,虽能益气、养血、活血,但显温燥。
左归丸、右归丸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补肾之方,左归补肾阴,右归补肾阳。
麦味地黄丸,即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麦冬、五味子而成,而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医家钱乙在汉代张仲景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减去温补阳气的附子、桂枝,从而成为补肾阴之方。
这就表明,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周围的人并不觉得奇怪,这既与大家眼中黛玉身体怯弱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尤其是官宦富贵之家的补虚之风关系密切,因此黛玉死于虎狼药也算是证据十足了。
虎狼药出自宝玉给薛蟠出海上方
原文出自二十八回,贾母处请安说起配药
林黛玉原来吃的是“人参养荣丸”
后来王夫人给黛玉换了鲍太医
王夫人见了黛玉,
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疏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
“鲍”在古文里代表臭的,烂的,比如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
原来贾母安排的王太医换成了王夫人安排的鲍太医
说明王夫人确实动过手脚,最起码动过这个念头
贾母知道后又叫换回王太医来了
“王”通“皇”最好的太医
胡太医给晴雯开的虎狼药被宝玉换了,减了药性
而尤二姐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副虎狼药被打掉了成型的孩子
自古宫廷内虎狼药就是一种常用害人手段,
比如多尔衮,一碗参汤就归西了
宫内很多人和孩子死于虎狼药,可参考甄嬛传
林黛玉也不能幸免于难
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黛玉死于虎狼药。
八十回后散佚的不算,起码是八十回之前绝对没有——而从曹雪芹那样神出鬼没的草蛇灰线笔法来看,诸色事物都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更绝对不会清清楚楚地交代黛玉是因为服了什么虎狼之药。
今人解读《红楼梦》已经陷入了最大的误区,不搞点儿石破天惊的线索设置似乎就白玩了,没有看点了,殊不知这才是最大的误读。
无论是探佚还是索隐,亦或是考据,现在的红学之路其实已经走进了深度误读误解的死胡同,却依旧执迷不悟的以为自家深入龙宫,探得骊珠,满载而归。
这才是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最大的戕害。也令多少痴迷者误入歧途。
而关于黛玉的死法也向来说法各异,都在强调自家的所谓靠谱理论,都在卖弄和炫耀闭门造车鼓捣出来的所谓卖点,其实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越来越远,已然走到了正解的对立面,形成了南辕北辙的实质效果。
黛玉自来孱弱,常年进补服药是事实。但据此断定黛玉是因为误服了某种特异的虎狼药而断命,则未免言过其实,也不符曹雪芹在文中的曲笔深意。
黛玉最后无疑是病死的,但绝不是程高本那样的“焚稿断痴情”,将别离刻画到极致;也不是臆想的服了某些虎狼药。她只是因为宝玉的远离和凶信,让原本弱柳扶风的林丫头终于支撑不住,在宝玉还未到家之前,即告不治,香消玉殒。
正应了黛玉时时不离口的那句话:
你好我自好,你失我亦失。
其实,黛玉自拟的《葬花词》就是她的最后归宿剖白。
图片来自网络
故事开篇时,作者便通过“绛珠仙子”的故事明确告诉我们,林黛玉此生为宝玉而来,因泪尽而逝,她的前身是太虚幻境最受欢迎的仙子,下凡就为了还泪。
所以第三十七回里,贾探春给林黛玉取了一个别号,叫“潇湘妃子”。
黛玉有四个丫鬟:雪雁、紫鹃、春纤、藕官。藕官暗示黛玉的高洁;春纤暗示无依无靠;紫鹃啼血,暗示了林黛玉爱得强烈,吐血而亡;雪雁暗示其寄居异乡,孤独飘零,泪尽而死。
雪雁预示着黛玉的经历,紫鹃预示着黛玉的情感,而春纤则预示着黛玉的归宿。黛玉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经历像极了雪中挥动着翅膀的飞雁。黛玉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用毕生的眼泪来还,并且无怨无悔,这情景像极了杜鹃啼血。湖边刚刚发芽的垂柳,在春风当中肆意摆动,无依无靠。这十分符合林黛玉体弱多病的形象,正是因为林黛玉体弱多病,所以她才会无故伤感,含恨而终。藕官对应《葬花吟》里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洁身而逝。
所以我认为林黛玉是泪尽而亡,无关虎狼药。
《红楼梦》第三回里,贾母在得知林黛玉吃药的情况后,就这样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这句话旁边有脂批,说是暗伏贾菖,贾菱。大多说林黛玉死于虎狼药都来源于此。
第十九回,在花袭人说到被赎回家一事,脂批:
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
在脂批中,将袭人称为又副十二钗之冠,然而原著当初贾宝玉翻开又副册,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晴雯的判词。
第五十二回“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与“刚刚补完”有一句脂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法避讳也”。意思是作者为了避讳祖父曹寅的“寅”字而不提“寅”字。但我们从原著可知,在第二十六回薛蟠提到唐寅的话有“寅”字,还有在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寅时入殓。林黛玉为了避讳母亲贾敏的“敏”字,不仅写“敏”字缺一两笔,还将“敏”字念作“密”字。有人说祖父的名是不用避讳的。其实祖父的名也是要避讳的,苏轼写序的时候,为了避讳祖父苏序的“序”,特地将“序”字改成“叙”。
所以脂批并非研读《红楼梦》的金科玉律,许多时候,批书人自己也会出现错误。
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贾府时,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这说明黛玉从小就病弱,一直服药人参养荣丸。
在贾府黛玉是换过药。
第二十八回,宝玉给黛玉开了一个残缺的方。
二人正说话,只见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这里说了黛玉吃了鲍太医的药,因为不见效应该是短期服用。可能之后还服过王大夫的药估计也是短期服用。宝玉开的方子薛蟠用过却没用在黛玉身上。
第四十五回,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有人说这是宝钗害黛玉的证据,在燕窝下毒。我认为不可能。贾府众人皆知黛玉常年吃药,如果药里有问题,应该一查就查出来的,且紫鹃那么聪明不说,潇湘馆丫鬟婆子也不少,宝钗那么懂得明哲保收,怎么可能做这种傻事?
心思重敏感这是很明显的,不多说。心重郁结,无病都成有病。
饭量小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带着王夫人、薛姨妈在上房内吃饭,让人去请姑娘们一起来吃,
“请了半天,只有探春和惜春两个人来,迎春身上不耐烦,不吃饭;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
平常生活别人吃十顿饭,林黛玉只吃五顿。
失眠
第七十六回,史湘云和林黛玉中秋夜连完句后,一起回潇湘馆住,结果都睡不着,便开始聊天。
黛玉因问道:“怎么你还没睡着?”湘云微笑道:“我有择席的病,况且走了困,只好躺躺罢。你怎么也睡不着?”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林黛玉这样的身体、心性也说明最终只能是病死。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暗示林黛玉是由香菱生出来的。第一回甄士隐白日做梦,梦中绛珠有“缠绵不尽之意”,一干风流冤孽下凡历世。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梦中是绛珠,醒来是英莲。绛珠下凡就是英莲。甄士隐的女儿与贾雨村的弟子是一回事。
香菱红楼梦第五回判词暗示香菱被薛蟠虐待致死的结局。是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如真为林黛玉之暗示也证明黛玉非死于虎狼之药,而是病死。
好了,我是正儿八经神神叼叼诌文史的,名字也是随机选的@美好的若愚,喜欢我就点个赞+评论吧。
唯一的证据,不在《红楼梦》中,而在“脂批”中。在黛玉初进贾府,说起吃药的事,脂批有一句“为后菖、菱伏脉”。
这句话没头没脑,但肯定是批书人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知道会有贾菖、贾菱配药的情节。而且不会是正常配药,肯定有反常。多半会出了乱子。
那么,是不是贾菖、贾菱配药时做了手脚,害死了黛玉?虽然菖菱二人与黛玉没有矛盾,但是可能有人指使,就像赵姨娘指使马道婆害凤姐宝玉一样。
唉,这个想象太丰富了。“赵姨娘指使马道婆”,这个说法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准确的说,应该是“马道婆怂恿赵姨娘”才对。“明的不敢怎么样,暗里也就算计了。还等到这时候!”——这是马道婆说的。“我倒有这心,只是没这样的能干人。你若教给我这法子,我大大的谢你。”——这才是赵姨娘的话,也是她的见解能力与知识水平。
要通过配药来害黛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不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而是要害人于无形,害死人还不让别人发现,不让人怀疑。如果没有马道婆之类的人引导,谁能想到、做到这样的高难度?
而且,要害黛玉,是为什么?黛玉虽然小性子,在大事上一向比较低调,并不像宝玉凤姐一样,因为高调而张扬的宠爱招来嫉妒。谁会来害她?
有人说是为了害宝玉,而先害黛玉:想害宝玉却下不了手,害死黛玉就能让宝玉伤心而死。
这法子更是高难度了。事实上黛玉的确早死,宝玉伤心而死了吗?他不是另娶了宝玉,正常地过他的日子去了吗?把早死的爱人放在心里,“不丢过一边不提”,也是一种纪念。
在药里下毒害黛玉,这样狗血而且经不起推敲的情节,肯定不会出现在《红楼梦》这样高水平的作品中。那么,“为后菖、菱伏脉”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五十六回,已经有过类似的情节了。在给姑娘们买胭脂的问题上,专业的买办“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
说人话:贾府虽然有专业的采购人员,也有专项经费,但是他们不给按照时限、保证质量地买来商品,或是迟延,或是以次充好。
这是贾府的积弊。探春搞了改革,清除了这一项的积弊。但是对其他内容,探春没有、也无权进行改革。也就是说,贾府自己配丸药,也完全可能出现迟延和质量问题。
你会说了,这不过是猜测,有证据吗?
我们来看另一个情节:第七十七回,王熙凤需要“调经养荣丸”(后台手下留情!千万别说我是打广告),宝钗代买好的人参,“明日一早去配也不迟”。
宝钗说话,是靠得住的。她说“赶晚就有回信”,应该晚上的确有回信。“明日一早去配”,但配药并不是宝钗能掌控的。那么是谁掌控的?是贾府自己,具备地说,就应该是脂批中的贾菖、贾菱二人了。
到了第七十八回,王夫人问凤姐“丸药可曾配来”,凤姐回答是“还不曾呢,如今还是吃汤药”。为什么还没有配来?
我前面说过了,宝钗的为人是靠得住的,她应该按时提供了人参。那么,丸药没配好,就是菖菱等人,像买胭脂的买办一样“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
只是胭脂质量好坏,一望可知。药效好坏,可不是容易看出来的。如果黛玉吃着这些劣质药材配成的劣质药品,身体不会好转——连王熙凤急等着治病的药,他们都敢迟廷,黛玉一个被收养的亲戚,他们又怎么会重视?
这会是黛玉长期病体缠绵、无法痊愈的原因之一:不存在有毒的“虎狼药”,但是的确不是真材实料的药品。
这也可能是贾府其他病人无法病愈的重要原因。这甚至可能是贾府败落的原因之一——贾府与其他贵族之间,一向有药丸赠送,作为人情往来。
至于导致黛玉死亡的直接原因,那还要有另外的枝节。
关于林黛玉的死因,历来众多纷纭,有说是跳河的,有说病死的,还有说吃了虎狼之药毒发而死的。
可惜《红楼梦》支离破碎的,曹雪芹写了80回,剩余40回是高鹗续的,高鹗安排了一个黛死钗嫁的结局,一喜一悲,反差强烈,不知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至于林黛玉死于虎狼之药,并非空穴来风,是有迹可循的。
如《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之时,大家一看,“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当黛玉说她吃人参养荣丸时,贾母来了句:“我这正配着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贾母一句话,解决了黛玉吃药问题,千万别小瞧了“人参养荣丸”,贵着呢!寻常人家根本吃不起,配一剂药丸,少说也要一百两银子。
脂砚斋在此评语道:为后菖、菱伏脉。
很多人不明白这话什么意思,其实“菖、菱”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两个人,一个是贾菖,一个是贾菱。
两人都贾氏宗族子弟,听命于王熙凤,属于陪衬的次要人物,虽然露脸不多,但每次出场都极为重要。
贾菖和贾菱负责什么的?负责采买药材的,相当于药材采购员。千万别小看采购员,油水大着呢!
后来,贾家败落了,连贾母的开支也缩减了,连带着黛玉的药成了问题,多亏了宝玉多方协调,黛玉才算有了药吃,但药的质量似乎大打折扣了,因为从那之后,黛玉的病没有减轻,反倒越发严重了。
特别到了后期,贾家财政越发困难,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就连王熙凤病了,找遍了荣宁两府,居然连一支上好人参都找不到了。
连王熙凤尚且如此,在贾母的干预之下,就算黛玉的药可以勉强供应,但难保不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情况。
所以说黛玉的死因,除了心情抑郁之外,或与吃了虎狼之药,毒素在身体里累积,导致慢性中毒有关。
本文由作者:高挺真 于 2022-12-1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3590385241279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