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分为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课程,应该从理性欣赏的角度去学习音乐欣赏的方式。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音乐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家的成长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生活在相似的时代,德国和奥地利的社会历史背景大致相同,但创作个性却完全不同。莫扎特的音乐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很早就发挥了“神童”的音乐天赋,使他的音乐作品和谐、对称、简洁、优美、干净、细致;而且贝多芬出身平民家庭,小学的音乐是父亲逼出来的。他一生坎坷,性格孤僻,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音乐对比跌宕起伏,完全符合贝多芬的性格。
此外,同一位作曲家在其一生的各个创作时期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也是不同的。了解作品产生的时期,可以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完整地再现作品的原意,并在欣赏过程中进行主观理解,从而达到欣赏的审美目的。
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
音乐表现手法,从最基本的音乐元素组合,到各个时期音乐创作手法的运用,成就了各种音乐风格。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古代音乐时期的旋律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现代无调性、偶发性音乐、电子音乐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体现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如循环,添花,同宫制的调式变化,曲艺戏的对联,板腔体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欣赏中必须注意的。
了解音乐的民族特色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所以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音乐作品中,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作品的音乐元素上,如:民族调式、旋律构成、节奏与音色类型、调式范畴等,更重要的是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民族音乐语言直接影响着作曲家的作曲语汇,并贯穿于整个音乐作品之中。19世纪各国民族音乐学校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南北方汉族的风格有差异,更不用说56个民族独特的民族音乐了。
理解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因素
音乐作品包括文学标题音乐和绝对音乐(纯音乐)。
音乐的综合艺术(戏曲、舞剧、曲艺、戏剧)包括文字、诗歌、美术、舞蹈、武术、戏剧等诸多非音乐因素。这些非音乐因素在对音乐的理解中起着很多辅助作用,有些(如剧本)在音乐的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音乐的初衷。
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形式。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音乐形式有很多种(第二节介绍),既有固定的,也有自由的。比如,幻想和即兴创作有很多自由空间,但大多数曲式都形成了固定的结构形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可以帮助你了解音乐呈现的整个故事,尤其是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掌握曲式的音乐知识,这样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音乐呈现出来之后,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回顾,而不至于被作品中的某一个和弦、旋律、片段所吸引而忘得一干二净。
欣赏音乐只能通过多听、多比较、多分析、多体验。“音乐之耳”可以逐渐形成。有了音乐的耳朵,音乐会带给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智慧的火花和无尽的美的享受。
本文由作者:醉爱音乐集 于 2022-12-1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7754534957300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