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对宋朝屈膝投降深痛恶绝,她自已抱受亡国战乱之苦,方对项羽的刚強不屈进行热烈的歌颂。李清照有伟大的爱国情怀。项羽带领三千子弟兵击败秦军主力,在反秦的斗争中他的供献是巨大的。但项羽没有政治远见,推行落后的分封制度,造成天下无治。最后败于垓下,战死乌江。他为什么不过乌江呢?史記说项羽无颜見江东父老,我说是项羽输红了眼了。他输的不服,输的不甘,输的失去了理智。知耻而后勇,他过江不是能获得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机会吗?反而他是知耻而轻生!他是输不起。
大英雄岂肯受辱?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己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有其认识的局限。项羽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少年时,同辈小伙伴便无人能敌。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叔父便教他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项羽并不满足,他要学“万人敌”,令叔父高兴得手舞足蹈,亲自教他研习兵书。遗憾的是,天赋高的人,往往狂傲,项羽并没有学到兵法的精髓。
由于狂傲,项羽一贯目中无人。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三岁小孩即可取而代之。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完全两样。由于狂傲,虚荣是难免的,项羽认为,大丈夫功成名就,如果不能回故乡扬名立万,无异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啊,项羽临死展示给后人的也还是匹夫之勇,仅此而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项羽不善谋略,倒也少了许多弯弯肠子。直来直去的性格,比他那流氓无赖的对手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其实,项羽只能做先锋官,不能当元帅,更不是做政客的料。乌江突围以后,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愿“忍辱包羞”,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也不可能放下“自身的高贵”和虚荣,他一门心思的是虎死不倒威,可杀不可辱!
李清照欣赏“不肯过江东”的大英雄项羽,是希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能有一点骨气,能出几个铁血铮铮的汉子。杜牧从政治家的立场认为项羽还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可能,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位文学家的观点也都是各有道理的。是是非非,任凭后人评说。
西风烈烈,江水悠悠,斯人已去,江山依在,夕阳仍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自然对项羽会有万种评说,不足为奇!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项羽身上读出点教训,读出点智慧,也就不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
项羽到乌江边宁死不渡江,主要是他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自己曾经如此强大,但已经失败了,自觉颜面扫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了;
二是即便到了江东,如果再组织兵力和刘邦作战,恐怕也力量薄弱,难以取胜;
三是连续多年的战争,劳民伤财,现在天下大势已定,如果不认输,继续组织兵力抗争下去,只会让百姓更加疲惫,不利于民生改善。反倒会让后人耻笑。不如干脆认输算了。
所以项羽虽然已到江边,但想到了这三点心里就很矛盾,反复衡量之后,宁死也渡江,于是战死乃至于自裁即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到江东也是死。
当时刘邦已经掌握绝对的军事优势。
仅仅垓下之战,刘邦就出动40万大军,项羽只有10万。
此时项羽主力已经覆灭,面对刘邦40万大军其实已经必败无疑。
当时中国人口是有限的,后来西汉初期人口只有1000多万。
大家算算,1000多万人,也就是最多可以出兵八九十万。
而刘邦就有至少五六十万,还有其他军阀还有部队,项羽可以使用的兵力基本没有了。
即便项羽逃走也无法东山再起,反而要四处逃亡,最后可能被捉住后羞辱的处死。
既然这样,还不如自杀好了。
第二,去江东无法东山再起。
此时江东经过多次战争和征兵,已经残破不堪,人力枯竭了。
当年项羽拉起8000子弟兵走了以后,并没有对江东的老百姓有过什么特殊的优待。
江东老百姓,对项羽并没有特殊的好感。
在江东残破的现状下,这里老百姓不可能支持已经一败涂地的项羽。
退一步说,就算江东老百姓支持项羽,仓促拉起一二万人,还不够刘邦60万大军一口吃掉的。
第三,身边也没有人,项羽玩不转了。
到此时,项羽的班子已经全垮了。
有过工作团队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哪怕团队领导人再牛,也需要靠一堆副手协助。
项羽其实只是作战的战将,并不是多面手天才,他也需要一套班子来协助才能发挥军事天才。
然而,此时项羽身边仅仅剩下二十几个骑兵,班子彻底被消灭。
项羽退到江东区,自己一个人也孤掌难鸣,无法维持局面。
看看刘邦集团,猛将和谋士如云,才能保持连续的胜利。
谢谢邀请。
(原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出自宋代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从李清照这首千古流芳的名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十分佩服项羽的才能与宁死不屈的气节。
历史又追溯到那悲壮的一幕: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苦口婆心的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是项羽并没有采纳他的好意,相反便又回身苦战,在他杀死敌兵数百后,然后自刎。
那么,项羽为什么已经逃到江边,他完全可以从容过江而不过江?为什么项羽却愿意轻易地去放弃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据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的记载,项羽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自尊心比较强,觉得一路追随他的士兵大多都死了,他愧对这些士兵的父母,愧对不起父老乡亲。
正是基于此,李清照追思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的点睛之笔,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这不能不令人叫绝称奇!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人生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小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这是他没有政治上的远见而造成了认识上的局限性,这也就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其实这也是真实可贵的“贵族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像具有这种“贵族精神”的项羽怎能不输给不讲信誉流氓出身的刘邦这样如此的小人呢!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可悲之处啊!
这是项羽有羞愧心,就象他自已说得那样、当初和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闯天下,而今八千子弟死的死亡的亡,独籍(项羽)还活着,纵使江东父老不怪我而我心又岂能自安?这是项羽坦率、直白的性格,也是他可爱之处!试想他不自刎独自乘舟跑回江东,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内心的谴责将使他寝食难安!想重整兵马东山再起、恐怕江东精英已折损严重难有回天之力,这是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八千子弟现在都没了,自已又怎能苟活于世?所以选择自刎符合项羽的坦荡的性格,由于他的自刎、后人更多了一些对他的怀念、更多了一些对他的赞美!所以李清照称他为生前人杰、死后鬼雄!如果苟活于世便不会有李清照的这种赞誉之词了!
项羽是历史英雄,在秦末农民运动中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攻入长安,推翻秦朝。在当时他的力量是盖世的,称“西楚霸王”。后来在楚汉争霸中输给了韩信,从天上掉到了地下。而同他一起的八干子弟兵全战死了,他有什么面目回去见他们的父老呢?那就生不如死!所以古语云:”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这个论说是对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两宋之交时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写一首一点也不婉约的诗,而是“金光怒目式”!她希望南宋统治者多一点骨气和豪气,不要只做个出钱出物买个儿皇帝当当的可怜虫!能有一点和敌人血战到底是铮铮铁骨!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大将。项羽尚武,力杠石臼。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不喜读书,叔父便教他十八般武艺,倒也样样精通。但项羽觉得没有什么用。他要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但他没认真学习。
一次,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如出一辙。不过,他叔父觉得项羽很有志向。
项羽是无敌勇士,但是是匹夫之勇。手下有谋士——亚父范增,但项羽不能很好地运用。不善将兵,尤其不善将将。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
乌江突围以后,项羽兵败。他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不愿听人劝告,东山再起!在冷兵器时,凭项羽的勇猛,没人能杀得下项羽!但项羽唱了《别姬歌》(也叫垓下歌)后自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杀死了虞姬,然后自杀了!他把自己的头颅交给了一个小头目,让他去领功!西楚霸王项羽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不愿劳民伤财,涂炭生灵的项羽最后自杀认输了!但项羽的英雄气概至死不倒!他是千古潇洒走一回的唯一一人!
一壶浊酒喜相逢,项羽不朽人格,千秋万代,后人自有评说!项羽自刎,让小子成名!
回答供参考。
“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实写照!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一直在在外面飘着?
一事无成,或者混的不好,怎么好意思回家?
脸面大于天!
虽然说人不要脸了什么事都能干成。但要区分在什么情况下不要脸。
创业的时候脸皮厚点儿可以,别人说你不要脸也不要紧!
该要脸的时候,人还是脸面最重要!
“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首《乌江》道尽了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更生动描绘出英雄末路的悲壮,以项羽之勇,如果当时渡过乌江,未必没有机会卷土重来,可项羽为何偏偏选择乌江自刎这个让人扼腕的结局呢?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追至垓下,当时追随他打天下的八千江东子弟也仅仅剩下八百余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带着心爱的虞姬突围南奔,至乌江前突围而出的二十六骑也被追杀殆尽,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羽,先一步自刎而死,项羽只手杀汉军数百人,知道大势已去,遂挥刀自刎。
自此,历经四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全胜而结束后而项羽虽战败而死,但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悲情英雄形象让人千古凭吊。
其中原因很复杂,有项羽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慢慢分析。
从项羽自身来看
首先,项羽是一个宁折不弯的真英雄。项羽的一生中七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仅仅最后一场仗没打好,就受不了自己的无能,所谓“皎皎者易折”正应了他的性格,对于他而言,光明正大的战死比委曲求全的龟缩于江东更符合自己的性格。
其次,项羽想早日结束这延续数百年的战乱。《史记》中记载,当楚汉之争难分高下之时,项羽项羽就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就是说楚汉相争,不要让天下百姓受到连累,因而乌江战败,自我了解,同时也是解救天下苍生的一个做法。
再次,虞姬先他而去,伤心欲绝之下自刎而死。项羽和虞姬都是极重情义之人,在如此绝境下,美人悲歌:“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说吧自刎而死。而楚霸王在虞姬死后,更是意志消沉,没有活的想法,于是留下了最后一句遗言将乌骓托付给了乌江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曾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楚霸王对一匹马尚且如此重情义,何况心爱的女人死于他的怀中。
最后,项羽极爱“面子”。这个原因是他死因中最被认可的一种,《史记》中有着明确记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便拔剑自刎。司马迁对项羽不肯过江的这段描写细致入微,书写年代又比较接近,因而这个原因被认可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项羽的分封制不得人心。在推翻秦朝后,项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这样一来,符合旧贵族的利益,而广大百姓的利益仍然没有一点保证。天下战乱已久,民众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王朝,而不是与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割据王朝。再加上分封诸侯有因地盘大小不满者,也有像刘邦一样有野心者,所以终究造成咯从上而下的不得人心,这样一来,项羽失败也是情理之中。其次,项羽嗜杀成性,引起军民恐慌。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叛乱,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史记》中更是记载了项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的事迹。这些事让各诸侯心存怨气,所以在刘邦与项羽对抗时,各诸侯纷纷起兵助汉王击楚霸王,残忍嗜杀就连江东父老都为之恐惧,因而项羽已经完全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民众基础,过不过江东其实已经无所谓了,结局早已注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种大无畏气魄的承载,更是一种所向无畏的人生姿态,将项羽的风骨正气充斥于天地之间。“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体现了项羽无愧英雄名节,无愧男儿之身,更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一起相报的英雄豪气,最终项羽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这一线生机!这是李清照对项羽精神和气节的一种崇拜。
一河之隔,便是生死之界;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纵观历史长河之中,英雄无数,风流人物更是不知凡几,但项羽之慷慨赴死以报江东父老,如此气节流传千年,催人至今。宁无愧而死,不惭愧而生,这是楚霸王项羽用生命书写的一种忠贞,悲歌正气,失败亦英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是写项羽最为有名的诗词作品。不过,这里也留下了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
不用我们分析,只需要看一看各代诗人的作品,基本也能有答案。
《史记项羽本记》写道: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被刘邦击败,杀出重围逃到了长江西岸。这一段长江被称为乌江,就在今天的马鞍山市,江对面就是著名的采石矶。
乌江的亭长撑着一艘小舟准备载项羽回到江东,其实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但是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认为自己无脸回到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
因此唐朝胡曾《乌江》写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李清照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靖康之变以后,二帝被俘北上,幸存者南渡建立南宋。李清照当时作此诗不是简单地评价项羽,借古讽今的意图非常明显。李清照认为当时的南宋,没有一个如同项羽那样有担当的英雄。
胡曾的写法只不过把史记的故事缩编成了28个字而已。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对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因此作《题乌江亭》批评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刘邦也屡败屡战,失败乃成功之母,你项羽怎么这么轻易放弃呢?
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能屈能伸。假如项羽过江回去,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呢?
杜牧在池州时,曾经写过《池州送孟迟先辈》,孟迟在这首诗《乌江》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孟迟认为,乌江亭长所说的这些道理,项羽又何尝不知呢?难道项羽真得是因为脸皮薄,羞于回到江东见父老乡亲了吗?
孟迟认为,项羽只不过已经看清楚了天下大势而已。他已经想到,即使回到江东,他也无法挽回局势。不如就给江东父老留下一些安宁吧。这样看似乎项羽的人格还是比较高尚的。
不过,王安石可没有这样看,他在自己的诗中说,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
王安石最喜欢翻案,对于杜牧的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笑了: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长在劝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似乎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不过项羽却说“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面上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呢?王安石一点也没有给项羽留面子: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说:”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并非江东。项羽当年跟随避仇的叔叔项梁才来到江东(吴中)。跟随项羽叔侄起兵时的八千江东子弟,在南征北战后凋零殆尽。
叔叔项梁死了,代表江东楚人的范增与项羽决裂后也死了,楚人拥戴的后楚怀王熊心被项羽杀掉了。项羽的大将几乎都不是江东人,项羽和江东还有关系吗?
王安石说出了项羽内心的顾虑:就算你项羽回到了江东,那么江东子弟真愿意和您一起卷土重来吗?
难道江东子弟,不会把项羽绑了献给刘邦吧?
如果你是项羽的话,会不会过江东呢?项羽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呢? 千百年以后,有人写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假如项羽不沽名钓誉,而是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哪会有乌江自刎的惨剧呢?可惜历史不能开倒车,倒是给诗人们留下了话题。
@老街味道
此问答看似提的是一个问题,其实它涉及到了两个朝代的兴衰,一个是汉朝的兴起,第二个是南宋的没落。从小处说又有两个人物,他们截然相反,一个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另一位则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项羽。
话说秦末之前,第一支反秦义军,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向暴秦宣战,由于内部出现了问题,才使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
随后续写史篇的两位江苏英雄横空出世,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是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项羽起家在江东,以江东:“八千子弟兵,”倾覆了大秦帝国大厦,建立了“西楚”基业。
与此同时家住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刘邦,在芒砀山集合三千子弟兵,积极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起义后他投奔了秦末名将项梁,即项羽的叔叔。
大家都是义军,刘邦项羽二人在战火中结拜为兄弟,并立下盟约“谁先取下咸阳者为王。”然而这时的项羽战绩斐然,收获颇丰的他,在项梁战死后,楚怀王怕控制不了项羽,便派了一个监军宋义来领导项羽。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掌握了全部楚军的军事大权。
项羽赶走了楚怀王,自封西楚霸王!
刘邦偷眼一看,我兄弟项羽好像要称王称帝,怎么办呢?也就在此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威震天下名噪一时,成了反秦义军中的领头羊,诸侯里的大哥大。
刘邦心想让项羽折腾去吧!我呀带领我的军队先取咸阳为上上策,这样一来就把当初的盟约付诸于事实,刘邦称王天经地义。当项羽反应过来时,气炸连肝肺,暴跳如雷时挥师西进攻打咸阳。
回看鸿门宴上,正是项羽的犹豫不决,放走了刘邦,气死了范增,如今好兄弟反目成仇的序幕就此拉开!
刘邦与项羽的决战主战场,一直都在荥阳一带。按照当时的军事力量来说,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刘邦处于劣势的状态。
项羽当时手中有两张王牌,一是精兵十万,作战勇猛锐不可当。别看刘邦有二十万雄兵,战力基本上是二比一,如果真的和项羽打起来,刘邦根本打过项羽。
第二张王牌就是刘邦父亲刘太公,刘邦的妻子吕雉和长子刘肥,都在项羽手上做了人质。刘邦此刻算计来算计去,觉得与项羽拼死一搏,吃亏最后还是自己。
而项羽呢?因韩信在他的后方展开了破袭战,造成了粮草补给短缺,兵源补充艰难的境地,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进行了“鸿沟议和。”项羽放了刘家人质,撤兵准备返回楚地。
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急忙劝说刘邦,不能放走项羽归山,否则后患无穷!刘邦的雄才大略此时很机灵,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急忙单方面撕毁协议,急派三路大军尾随项羽的身后杀来!
项羽的义气换来的是刀兵相见,刘邦的背信弃义,为的是尽快踏上九五之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前202年(汉五年),著名的垓下之围战火已经点燃,刘邦不仅投入自己的老本,还联络各个诸侯,一同消灭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带领二十八骑杀出重围,来到乌江岸边时,回头再看四面楚歌逼近,项羽仰天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但我认为项羽到了乌江边,为何宁死也不渡江,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英雄本色,自尊自爱。
西楚霸王项羽,若说英雄本色,恐怕天下无人否认,若论武力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是贵族出身,贵族子弟的虚荣心与自尊自爱心特强,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亡,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
二。崇尚义气,讲究规则。
垓下之战,是军事上阴谋,不是阳谋,刘邦的背信弃义,让项羽无言以对。他认为刘邦不讲究规则,更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
人心不古蛇吞象,项羽败在了太相信别人,他没有智囊团的辅佐,输在了智慧与智谋之上。
三。大难来临,唯有虞姬。
乌江岸边的惨景,让项羽彻底的绝望,虞姬也倒在了自己的怀里,那十万将士早已烟消云散。当爱情破灭,事业走上绝路时,心里的压力是无法承受的。
重情重义的项羽,此时犹如南柯一梦,醒来时,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爱人只有自己。
四。无言交代,江东父老。
八千子弟背后是八千个家庭,哪一个父母都盼望儿子归来,江东父老乡亲把子弟交给了项羽,这是对他莫大的信任,都说完璧归赵,项羽拿什么还给父老乡亲们?
五。破釜沉舟,为国捐躯。
人入绝境,谁都盼己逢生,这是本能反应。可是在战场上看到自己的军兵,都已捐躯战死,项羽不想把他们留在这里,要留下的话,自己也陪着他们,这样他们才不会孤独!
为国捐躯,将士荣耀,有何贪生怕死之意,一同长眠在这里,岂不是人生快事!
小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豁达无所畏惧,英雄的豪气永远值得尊敬。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表达了后人为项羽自刎乌江,感到十分的惋惜和遗憾。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项羽的先天的秉性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的发展,这些无法改变的因素决定了他的一生命运!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出身楚国贵族,以亡秦复楚为毕生理想。
早年在其叔父项梁的带领下发动“吴中起义”,开始了反抗暴秦的战争,成功灭秦之后分封六国,自称“西楚霸王”。天下由始皇帝统一几十年现在又重新分裂,原来六国的贵族已经不具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和威望!因此项羽的分封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合理的政策。
六国分封之后仍旧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项羽的政策与天意与民心背道而驰。“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正因为项羽的勇武才能顺利灭秦复楚,成功之后天下一分,自己当甩手掌柜,谁不服就打谁。穷兵黩武和暴秦又有何分别!
打天下需要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治理天下却不能简单粗暴,尤其是暴秦被灭之后,百姓仰望着项羽,希望战神能够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是他们失望了,项羽的团队从一开始的理想就是“亡秦复楚”,成功之后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去平定天下,只是简单的回到天下一统之前。
李晚芳曾经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以项羽的武力神勇和军事才能,站在当时的历史巨变的浪潮之中,他的所做所为并没有任何错误。即使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也不是刘邦的眼光可以看透历史的走向,这是顺应天意民心的结果,即便没有刘邦也有张三李四来做这件事,因为大势所趋,所以项羽说是天亡之,正常情况下,他是无敌的。他并不知道他违背了大道!武力军事才能这都只是小术而不是“道”!
在乌江自刎时,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因为“西楚霸王”是无敌的是战神,是自刎不是被杀被俘虏,这种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源自于中国春秋战国的侠客精神!他不是不想回江东,项羽也意识到“天意”所指,回到江东并非没有机会,但是那样会死更多的人,天下百姓不得安宁。如此自刎是战神最好的结局,给我们留下千年的叹息,同时西楚霸王的形象又完美无瑕,这种刚烈的血性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这就是以死向生,拔剑的瞬间,西楚霸王就已经获得了永生!
(图片源自网络)
提及项羽,当想“楚霸王”三字,这是一位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同样也是一位“慷概悲歌”的男儿,这位盖世英雄最后末路悲凉,每发想起都让人忍不住有一股悲壮之感,如果,他不过于自负,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佳话了吧,诶。
项羽这一生“力量能拔山,英雄气概举世无双”,历经率兵打仗七十多,阻挡他的人皆被其打垮,从来没有战败,也因此被誉为西楚霸王,割据天下。
也正因为这一生,大小战役让其过于自负,最终自刎于乌江,项羽自刎乌江前夕,驻守在垓下,当时兵少粮尽在他看来都不算大事,最终诱使自刎源于当时剩下、追随他的兄弟都所剩无几,如果人数众多,他还是愿意带其渡江不自刎。
当时,汉军与诸侯军队皆将项羽重重包围,但项羽是谁?即便四面楚歌,项羽依然能带领这剩下壮士八百多人连夜突出重围,汉军当时还以为十拿九稳,晾他项羽插翅难飞,然而,项羽就这样突破重围,天亮,汉军才发现。
突出重围后,项羽渡至淮河时,部下仅剩一百多号人,由于项羽不识地形,在阴陵迷了路,后经问当地一农民,找寻方向后,匆匆而走。
哪知,就是这场问路,为项羽自刎留下伏笔,如果没有这一问,或者项羽知道路,他还有脸回去重整旗鼓,结果却是,那农民骗其路后,让项羽折回一趟,瞬间被汉兵追上,知道无法带领剩下的兄弟回去,无脸于江东父老,遂自刎于乌江。
当时的他,走也是可以走,但仅限于他能走,而作为举世楚霸王,哪有战败苟且一人独走的道理?最终成也霸王,败也霸王。
项羽渡江西征前,率领的江东子弟乃八千人好儿郎,西征后,不仅没打出天下,反而让汉军包了饺子,回乌江时,虽一江之隔就是他的天下,但他已经无脸回去,因为带出去的江东子弟兵已经没了。
即便渡了江又如何?最终无非是江东父老兄弟怜爱他做王,他心中有愧,怎可受礼?
这些以上种种,最终化成了乌江自刎佳话。
文/探索历史奇闻
无赖战胜贵族,历来如此。
项羽不渡乌江,导致自己身死灯灭,成就了刘邦的大业。古往今来都把项羽这一行为解读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的理解是准确的,但并没有深刻揭示项羽的性格弱点,相反还让人觉得项羽是一个顾全脸面的真君子,大丈夫。
且不说项羽渡过乌江有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单说他不渡乌江,我的评价是,项羽非但是妇人之仁,而且是匹夫之量。
既然是争天下,就不能顾忌个人荣辱。刘邦数次被项羽打的大败亏输,经常要靠手下捐躯才能侥幸脱逃,兵打光了甚至要去劫夺韩信的兵马和兵权,这样才是争天下的样子,可谓唾面自干、百折不挠。老爹要被烹杀,自己还要讨一杯羹,表示在天下大权面前,没有什么舍不得。
而项羽之败,虽然败的很惨,但他完全没有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念头,反而顾忌的是自己的脸面和尊严,不愿在江东父老面前承担失败的责任,完全是一介匹夫的想法,更证明了其政治上的幼稚和人性上的软弱。
刘邦是无赖,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信奉的是“庄稼不收年年种”,所以才能屡败而最终成功。项羽是贵族,骄傲的不能承受失败之重,所以一败就彻底败了。
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
项羽当时是做过解释的。“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意思是说,他带着江东子弟兵出关打天下,结果回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因此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当初他受江东父老的嘱托,带着各家子弟出去打江山,挣功名,奔好前程,这是“信”。就相当于一个企业家,依靠集资筹集资金,大家把钱交给你,希望你能搞企业,挣钱给大家分红。最后你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连老本都赔了。这样,他也就没有钱还集资人了。没有钱还集资人,那就是“失信”。就像你去银行贷款,到期你没有还款一样。
除了“失信”以外,还有“不仁”和“不义”。别人把子弟交给你,你就应该爱惜,爱护他们。让他们变好,保护他们的安全。结果你不但没有让他们变好,还把他们的命都丢了。所以,这就是“不仁”。再一点,把子弟们的命都丢了,你自己却跑了回去。丢掉兄弟逃走,这就是“不义”。
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失望。写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会拿项羽来写她的丈夫。就在于项羽因为把子弟兵们都损失了。自己不好意思独自回去,因而拔剑自刎,拿自己的命来偿还。可是赵明诚却丢下自己的兄弟和一众老百姓,从城墙上挂一根绳子,自己溜到城外去了。因此,赵明诚连项羽都不如,不但“失信”,也“不仁不义”。
那么,项羽在乌江边上的那一刻,真的是在考虑道德吗?
我们不能说项羽没有考虑道德。也正是因为项羽考虑了道德,后世才会很多人把项羽当成是“英雄”,而不是“屠夫”。“屠夫”和“英雄”的区别就在于,虽然两者都杀人,但是“英雄”杀人是讲道德的。而“屠夫”杀人,绝不会考虑道德因素。
不过,项羽当初之所以自刎在乌江边上,更多的还是他感到了绝望。也就是说,他感到了他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此后的人生不可能再成功了。
刘邦在战场上也是多次被打得只身逃跑,丢掉全城老百姓,乃至于丢掉老婆孩子,但是刘邦从来没有感觉到绝望。而站在乌江边上的项羽,却彻底绝望了。那么,项羽为什么感觉到了绝望呢?
其实,从项羽写的那首诗中,已经看出来了。
一、天时。
项羽被十面埋伏的时候,面对虞姬,曾写过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实际上是项羽对自己的总结。当时项羽总结出的结论,是他的“天时”没有。“时不利”意思就是“天时”已经不在他那里了。
当乌江边上,船夫让他过河,他不过的时候,他解释的理由,第一句也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说的也是“天时”已经没有了。
所谓“天时”,就是天道,上天给予的规律。上天要一个人当皇帝,就会让他当皇帝。如果上天不让人当皇帝,他想当也当不了,所以皇帝也叫作“天子”,人的命运也叫“天命”。
项羽觉得“天命”归于刘邦,不归于他了,因此他感觉到绝望。
二、地利。
实际上,项羽在刚知道自己被十面埋伏的时候,他虽然觉得“天时”失去了,但是“地利”“人和”都还在。
项羽认为他还有“地利”。从他写的诗中,已经表露了出来。在哪里呢?“力拔山”“气盖世”“骓不逝”这些都是地利。也就是说,他还有拔山的力气、盖世的胆略,还有胯下的乌骓马。只要这些还在,他依然还能够打天下。
不过,到了乌江边上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时候,项羽身上已经有十多处伤。这十多处伤,让他几乎没有了半分力气,因此“力拔山”也就不存在了。当时有好几个人等着项羽死后,好分他的尸体去邀功请赏,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的“气盖世”也没了,那些人对他,根本就没有敬畏之心了。至于那匹乌骓马,虽然还在项羽胯下,但是身上没了力气和气概的项羽,一匹乌骓马对他已经没有用处了。更何况四面包围,就算项羽骑着乌骓马,他也跑不出去了。所以最后他把乌骓马送给了那个准备渡他过去的船夫。
可以说,当时项羽所赖以成功的“地利”,全没了。
三、人和。
项羽的那首诗里,也讲到了“人和”。“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是什么,是美女不愿意离开他,他也不忍心丢下美女。这话自然说明他的人气很高,大家都拥戴他。项羽这里是用虞姬来代表他身边的那三千子弟兵的。尽管部队在“四面楚歌”中散了,但是核心的人还在,三千子弟兵还在,大家还拥戴他,因此他还能继续战斗下去。
但是到了乌江边的时候,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其他人到哪里去了?他心里就产生疑惑了。是被杀死了还是趁乱逃掉了呢?他已经产生了怀疑。
直到最后看到吕马童的时候,他坐实了他的怀疑。吕马童曾经是他的好友,可是背叛了他,还要拿他的遗体去请功。这对于项羽的打击是很深的。让他在那时候觉得,他身边的兄弟们,有很多人一定丢下他逃走了。
没有了兄弟,自然就失去“人和”了。
天时地利人和都没了,因此项羽彻底绝望,所以他才自杀。
项羽的自杀,与道德有关,又与道德无关。项羽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大汉王朝开启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唯一的一首赞古英雄的诗,就写给了英雄项羽。可见后人对项羽的乌江自刎是扼腕叹息。
但后人的扼腕叹息不能影响项羽的决定。
首先,项羽是心高气傲的贵族后裔,常胜将军,让他接受这样的惨烈失败,他接受不了。
二,开始突围时,项羽还带了八百将士,可到了乌江边,就剩下他自己了,他没脸见江东父老。
三,“四面楚歌”让项羽误以为刘邦已经占居江东,他也难再东山再起。
四,打累了,项羽同意和谈也说明项羽也有厌战的情绪。
当年八千江东子弟与项羽揭竿而起,是为了抗暴秦。
从春秋打到战国,又从灭秦打到楚汉战争。几百年的战争,打得全国人民也都厌战思安了。
东山再起不是件容易的事,还要死多少人?还有谁愿意为项羽当叛军犯法?这些项羽不是没思量过。
项羽明白大势已去,此一时已非彼一时了。
英雄末路,以死保名节才是贵族精神。后人们赞叹的也是因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他的贵族精神。
本文由作者:用户2530298050.5 于 2023-06-1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6387184689178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