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强说,秦始皇下令秦朝内乱100万边军不得勤王?是真的吗?
普及历史的名人中,大都水平不是一流的。
因为,真正懂历史的人,都在忙着查文献考据,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别人打嘴炮。
所以说,单纯从传媒角度看,周文强的话,就不能当成最准确的一种说法。
比如这句:一旦秦朝内乱,百万戍边军队不得勤王。
秦始皇当然不可能下这样的命令,因为,秦始皇的计划中,秦朝不可能内乱的!
秦始皇认为自己可以传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大秦帝国会不断蒸蒸日上,怎么可能内乱呢?
这样说的人,其实是为了塑造秦始皇民族英雄的名号,刻意打造出来的一个倒果为因的推测。
咱也没必要说他是谣言,毕竟,这种话也没什么社会危害性。
这个推测是如何做出的呢?
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看到了两个历史事实
1,秦朝派出到岭南和长城的军队,各有50万,这些军队,在秦朝末年农民战争中没有起到作用。
2,秦末农民军曾经有三次西征,第一次陈胜吴广,第二次项梁,第三次项羽和刘邦。这三次战役,抵抗农民军的都不是秦朝边军主力。
按照这两个事实,很多人想当然就认为秦始皇下令不许边军回中原了。
其实,只要动动脑筋想一想,就知道秦始皇不可能下这样荒唐的命令。
1,秦始皇不会预测,秦始皇没想到自己48岁就会死,还以为自己会长生不老,秦始皇更没想到自己小儿子胡亥能把所有的哥哥姐姐侄儿们全杀掉。秦始皇连自己的家事都预测不到,如何去预测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2,秦始皇也没有守护中华民族的觉悟。秦始皇认为,整个中国,整个天下,甚至整个已知宇宙都是自己的地盘,都是秦始皇个人的,不是中华民族的。所以,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家族利益,而不是1949年才出现的“中华民族”概念。
3,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尤其是像秦朝以后的中央集权王朝,都不可能把主力部队放到边疆,在皇帝身边放一些菜鸡。唯一这样做的唐玄宗李隆基,被安禄山反了。秦始皇灭了六国,不可能不知道东周是如何大权旁落的,不可能不在咸阳城布置重兵。
4,即便是秦始皇真的下了这个荒唐的命令,也不可能被遵守。如果秦始皇下了这个命令,这等于是给了秦二世或者秦王子婴一个救命符,关键时刻怎能不拿出来救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秦始皇不可能不让边军回来拯救自己的王朝。那么,秦朝边军没有回到关中拯救危亡的皇室,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背后的原因有些搞笑,这些军队,还没回到关中,就全被弄死了。
首先说南越。本身派驻征讨南越拿下岭南地区的秦军就不多。50万老秦人到了岭南地区,不可能不水土不服吧?不可能不回一趟家吧?如果真的强行命令这些北方人在热带生活,大规模的哗变和叛逃恐怕就不可避免了。
典型例子是,隋炀帝在扬州相符,宇文化及就能联合关中的中央军造反,只需要说一句“皇帝不让回家,咱弄死他咋样?”
同样的道理,北方戍守长城的蒙恬军团,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蒙恬军团的两个主要指挥官,一个公子扶苏,一个蒙恬,全都被冤杀。长城兵团会有怎样的命运?如果你是赵高和胡亥,会如何处理这支部队?掺沙子少不了吧?撤回一部分遣散一部分少不了吧?
长城兵团在蒙恬死后,早就不是秦军主力了。
所以,与其说秦朝灭亡是没有兵,不如说秦朝本身是动员能力出了问题。
这一点,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面说的很清楚。刘邦在关中做了几件事,司马迁连续用“秦人喜”“秦人又喜”“秦人又喜”,来表达关中归心刘邦的事实。从那时起,秦朝就已经被彻底连根拔起了。
很多人说,灭亡秦朝的主力是项羽。这种说法当然对。但是,项羽灭亡秦朝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刘邦通过收买人心的方式,让秦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成为自己基本盘,这才是建立新王朝的气象。
项羽进入关中做了什么?
烧掉秦朝宫殿、搬空秦朝珠宝!
所以,项羽后来分封了三个关中王,瞬间就被刘邦的人秒杀了。
章邯三人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怎会被刘邦和韩信秒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仅仅是初战,真正的原因在于,关中人都认刘邦,一看是汉军,就不打了!
还记得追杀项羽获得项羽尸体的五个基层将领吗?
全是关中人!
全是老秦人!
所谓的得民心者的天下,说的就是刘邦这样的。
所以,说到这的话,即便是秦朝戍边的关中人回到关中,也不会和刘邦手下的关中人打仗的。毕竟,乡亲们都认可的新皇帝,谁会反对?
媒体人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会拿出一些很刺激的话来吸人眼球,这一点和台湾的政论节目里面的田鼠、茶叶蛋等理论是一样的。
不必当真,也不必抬杠,没有意思。
你越反对他,他还越来劲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搞销售的人做历史节目,同真正历史是有区别的。
严格来说,他们只是说故事,就像做销售一样,只要有很多人来听就行了。
至于是不是历史真相,不重要,听的人也是图好玩,没人会去深究。
实际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以证明,秦始皇说过这样的话。
其次,清朝戍边大军也不存在百万一说,当时全国人口才有多少,不过2000多万人。
最后,秦朝内乱以后,戍边的秦军,一时间出动了。
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项羽起家的巨鹿之战的对手,主要就是秦朝精锐的戍边部队,王离的20万戍边长城大军,以及章邯的的关中驻守的20万大军。
其中,王离的20万戍边军战斗力最强,主要是对付匈奴人的,是野战部队。
而章邯的军队则很多是乌合之众,将修筑骊山等工地的民工,仓促编组起来为军。
即便如此,王离的部队还是很厉害的。
所以,项羽率领几万精锐楚军,经过九次大战歼灭王离大军后,章邯知道自己的民夫军队不是对手,很快就放弃抵抗投降了。
唯一没有开赴中原作战的,其实是岭南秦军。
但岭南秦军不是听从什么秦始皇的命令没有北上,第一军官试图自立为王,第二士兵已经扎根在此,半军半民,不愿意作战,第三战斗力低劣,不是项羽等人对手。
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军官自立为王。
史书说的很清楚。
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看看,人家是认为自己在边疆地方,中央政权崩溃,自己正好做土皇帝,哪里有心情为秦国去卖命作战。
赵佗后来建立了南越国,直接就自立为王了。这个南越国,直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才被消灭,并入中国版图。
第二,士兵已经扎根。
当时攻打岭南的秦军,本来就是七拼八凑。
史书记载: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也就是军队里面很多都是抓壮丁来的老百姓,还有罪犯之类赶鸭子上架。
这些人本来就无意打仗,到了岭南以后纷纷和当地女人结婚,类似于今天生产建设兵团,扎根在这里,有家有业。
这种情况下,谁愿意北上作战去送死。本来人家就是被秦国强行派来的,没造反就不错了。
第三,战斗力低劣,不是项羽对手。
当时岭南的土著实力并不算强,又是四分五裂。
而秦军由于成分复杂,战斗力低下,连续打了两次,损失至少二三十万人才胜利。
战斗力如此之弱,北上增援也是寻死。
所以,说来说去,不存在秦始皇强行命令戍边部队不来的情况。
有一次,在网上浏览视频时,看到一个人在介绍秦始皇,他说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因为秦始皇生前曾下令:当中原内乱时,所有在边境戍边的百万秦军不得救援!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他说:秦始皇是为了整个华夏,哪怕自己的秦朝灭亡了,只要华夏存在,也是值得的。
这个介绍秦始皇下令中原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救援的人是周文强,说实话,要不是百度,我真不认识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深圳新思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算是一个成功人士。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视频,我的心头热血沸腾,原来秦始皇是这么伟大的一个皇帝,难怪被称为乔千古一帝,事实上,就算没有周文强介绍,对于秦始皇这个人,我是持百般的肯定态度,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所有封建王朝,也就没有华夏的大一统。
大秦帝国第四部:铁血文明
但是,评论历史得有事实依据,因为我的第一印象是秦始皇好像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站在秦始皇当时的立场上来讲,他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如果中原真的内乱了,秦军不救援,那秦朝不就灭亡了吗?这样的话,怎么对得起秦始皇自己所创建的这个想要延续万年的朝代呢?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说,秦始皇是战国晚期人,但是他的眼光独到且远大,能够意识到很多正确但是过于超前的思维,比如废分封,兴郡县,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是一个家天下的朝代,他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让把嬴姓赵氏近800百的基业拱手让人,如果真的中原内乱,秦始皇会想尽一切办法平定内乱,包括调集所有军队,而不是坐以待毙。
所以这是矛盾的,那么“秦始皇下令中原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救援”的出处来自哪里呢?
秦始皇
来自《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小说,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大秦帝国》:为治天下,未雨绸缪。嬴政皇帝倏忽淡淡地一笑,又复归肃然,唯其南海偏远,若有危局,朕无法亲临决断。为国家计,为华夏计,朕今授你危局之方略: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
这是大秦帝国中,秦始皇对赵佗所说的一番话。这话听起来确实非常热血沸腾,但是翻遍所有史书,找不到类似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出土文物能够证明秦始皇说过这样的话,况且赵佗当时只是攻打百越的秦军副将,秦始皇不对主将说,干嘛要对副将赵佗说?
那么就把目光放到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秦始皇南征百越
第一个问题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
六国都统一了,华夏核心区域都统一了,为何还要南征百越与北击匈奴?这就是秦始皇的眼光长远了,因为中原乱了八百年,就是因为分封的诸侯国太多了,彼此混战,没能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算是内部完成了统一,就能腾出手来对付外部势力。
在华夏周边的外部势力主要是北方的匈奴、东胡,南方的百越,西方的月氏人与羌人,而威胁最大的就是匈奴人,其次就是南方楚系势力以及百越势力,秦始皇派出王翦大军攻灭楚国后,王翦就率军攻入吴越之地,并在吴越地区设置了一个郡,这就是会稽郡,随后王翦大军就班师了,这一年应该是公元前221年。
两年之后,秦始皇就派出大将屠睢率领50万秦军兵分五路攻打百越,百越的地方很大,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越南北部,百越与中原气候相差很大,而且大多数地方尚未开发,秦军很不适应,再加上路途遥远,运输补给不畅,而越人则躲在丛林中趁夜袭击秦军,所以秦军伤亡惨重,伤亡十余万人,连主将屠睢都战死了。
秦军
所以第一次南征百越的战役失败了,虽然失败了,但秦军并没有撤退,而是原地驻守,五年之后,秦始皇打通了灵渠,连通了湘江与漓江,利用灵渠运输粮食、补给、兵员,命令大将任嚣和赵佗率领援军连同之前的驻军继续作战,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大部分百越地区,并在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个郡,同时,秦朝大规模向百越和岭南地区移民,使得秦朝驻守在当地的军队和移民的子民超过了百万人之多。
之后,秦军仍然在陆续平定当地的抵抗武装,直到公元前210年,整个百越地区才彻底臣服,之后秦朝派出官吏按照郡县制管理当地,但是,同样是这一年,秦始皇去世了,之后,赵高、胡亥、李斯合谋推胡亥继承帝位,由于胡亥无能,残害兄弟、屠杀官吏、剥削百姓,一年之后,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随后反秦起义如星星如火可以燎原一般,烧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当中原内乱之时,身在百越的秦军在做什么?
当中原内乱的消息传到百越时,身为南海郡尉的任嚣和赵佗根本没有救援中原的意思,反而想害怕岭南自立,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
一是岭南距离中原遥远,道路不畅,消息不通,对于中原的消息已经严重滞后了,况且救援也是那么容易的,大军出发需要各种物资、粮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供应,中原乱了,秦朝也不可能供应得了。
赵佗割据岭南
二是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廷残害官吏也让很多秦朝官吏心寒,连章邯这样为秦军打击起义军的将领都迫不得已投降了项羽,更不用说地处偏远的任嚣与赵佗,救援秦朝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留在当地,静观局势再作打算。
三是任嚣与赵佗都是有私心的。岭南天高皇帝远的,自己当个山大王不好,何必去千里之外救援秦朝呢,还要受秦朝管制,而任嚣与赵佗都是秦军将领出身,掌管了百越之地的兵权,任嚣更是直接与赵佗商量割据,并在病重时把自己南海郡尉的官职让赵佗代理,然后赵佗就发动了兵变,阻断了岭南通往中原的道路,杀死了秦朝派驻到当地的官吏,全部换上自己人,之后就开始割据岭南。
更为重要的是赵佗这个人野心很大,之后称王称帝,独立建国,虽然后来归顺了汉朝,成为藩属国,但相对来说是独立的,与汉朝的异姓诸侯王一样的地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彻底灭亡南越国,所以这一切都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命令,而是赵佗的私心促使他这么做的,秦始皇没有下过“中原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救援“的命令。
北击匈奴是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首先将整个河套地区的匈奴人打败并赶走,将此地纳入秦朝土地,同时继续向匈奴发动战争,把匈奴人赶到了七百里之外的蒙古高原上,并在边境地区修建了长城,防止匈奴人南下,之后,蒙恬就带着30万秦军在北边驻守防御匈奴。
秦始皇去世后沙丘政变导致天下大乱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胡亥、李斯假传诏书,逼死了蒙恬和扶苏,让副将王离(王翦孙子)成为长城军团的主将,秦末天下大乱时,王离参与了平定中原的叛乱,但是战绩不佳,王离还在成武被刘邦打败。
《史记 高祖本纪》: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就看最后一句,楚军出兵在成阳打败了王离,王离在蒙恬被杀后就已经是长城军团的主将,而成阳的位置在今山东菏泽市一带,说明长城军团早就介入了平定反秦起义的战争,只是战绩不佳,先被刘邦打败,后来在巨鹿又被项羽打败,所以长城军团参与平定反秦之战,最终被消灭,也可以证明秦始皇没有下过中原内乱秦军不得救援这样的命令。
说起马保国,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保国的“年轻人不讲武德”和“耗子尾汁”都已经成了网络流行语。有人说非要找一个可以和马保国抗衡的文人,则属周文强。所以抖音上也有人称“武有马保国、文有周文强”。相比较来说,我觉得周文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周文强所讲述的内容,其中一些有一定自己的见解。经过他独特的讲解方法,能够起到一定“鼓动”作用,有时候也确实让人感觉激情澎湃。比如,他所讲的《水浒》有一定见解。但是,周文强也确实讲出一些“雷人言语”。比如,讲到水浒英雄死亡人数和剩余人数的时候,出现了最简单的计算错误;讲到科比的时候,说科比姓科名比等。周文强说秦始皇派王翦率领40万大军南下打下两广。秦始皇下令道如果秦朝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勤王。秦始皇并说道:“秦国可以灭,华夏族不可以灭,为了华夏族群,牺牲我秦氏又算什么?”
那么秦始皇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周文强讲秦始皇的时候,不是基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学史料,而是基于小说,比如《大秦帝国》。周文强的演讲题目也是《解读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是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基于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小说中有许多真实历史事件,但是也有不少虚构的历史事件,甚至是虚构的历史人物。《大秦帝国》以秦国为核心,讲述秦国从《黑色裂变》到《帝国烽烟》的过程。小说为了突出秦国君臣,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秦国君臣。
周文强关于秦始皇的讲述基于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工。我翻看了小说《大秦帝国》中关于岭南问题的篇章。小说中秦始皇叮嘱的是赵佗而不是王翦,而且也没有说出那么一段话。小说只是说秦朝大乱之后,赵佗按照秦始皇的诏书,封闭了岭南的通道,并没有北上勤王。也就是说,即使在小说中,秦始皇也没有说过这么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这段话极有可能是周文强自己“艺术加工”的结果。
真实史书记载,和周文强的讲述差距更大。周文强评价秦始皇为伟人,统一了华夏,避免了像欧洲一样。这个评价并没有问题,多数学者都肯定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皇帝之首,谁人不知秦皇的名号。可是周文强选择的佐证材料出现了出问题,他选择了小说和“艺术加工”,而不是真实史料。
秦灭百越之战的指挥者并不是王翦,而是屠雎、赵佗、任嚣等人。王翦在灭楚之后,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史书中没有了王翦的记录。王翦都没有参加灭百越之战,秦始皇又对他怎么会说出这么一番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确实曾经6次巡游,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巡游到海南岛和两广地区。秦始皇一辈子没有到过南越一带,又怎么在南越说过这样一番话呢!
其次南征大军的人数并不是40万而是50万。秦始皇前后用兵五十万,才最终平定百越之地。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也确实移民实边,不过并不是周文强所说的100万老秦人,而是“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等。当年提出迁移人口的将领是任嚣,并不是王翦。
我们再来说说秦末农民起义之时,秦朝的戍边部队有没有勤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戍边军队主要在长城一线和百越之地。赵佗、任嚣等人镇守百越的军队约为50万。任嚣去世之后,赵佗掌握了南越一带的军政大权。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赵佗按照任嚣的思路封闭了南越,拒绝北上勤王。史称:
“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在任嚣和赵佗眼中,秦朝实际上可以用“无道”形容。赵佗封闭南越也不是为了保住华夏族,而是“立国”。
南征军队确实没有参加秦末农民起义,但是长城军团参加了秦末农民。秦朝末年,秦朝有两支主力军。一支是章邯率领的“囚徒军团”,另一支就是王离等人率领的长城军团。长城军团近30万人参与了巨鹿之战,不过被项羽击败。巨鹿之战中,章邯军团几乎没有受到多大损害,长城军团则全军覆灭。秦朝戍边部队,并没有完全不“勤王”,只不过勤王的部队被消灭。
除此之外,周文强讲秦始皇还有一个误区。秦朝时期已经有华夏族这个概念,并没有“中国”这个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客观上确实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拔高秦始皇。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确实是伟人,他的功绩也确实非常高。但是秦始皇也有其时代局限性。秦始皇不可能具有近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在秦始皇心中,肯定是先有秦国然后才有天下。如果秦朝发生内乱的话,秦始皇肯定第一时间调集各地军队勤王,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秦朝灭亡。
所以,周文强所说的“如果秦朝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勤王”,并没有事实依据。做为演讲鼓动人心、赚取掌声可以,但不可做为真实历史研究,也不可做为真实史料讲述。
别信那人说的,秦始皇的戍边部队,30万长城部队是调回来了,还有20万关内部队,这些部队都被项羽消灭了,50万驻守岭南的部队,是赵佗独立了,不愿意回去支援。我不否认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他爱自己胜过爱一切,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那时候的人是家天下,不是现在的民族国家。周文强就是个贩卖成功学的,不要信他的
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有蛛丝马迹。
秦始皇一封密令毁掉秦朝,50万精锐按兵不动,若是北上胜负未知。
辽朝才女萧瑟瑟曾在“咏史”中写道:可怜二世秦天子,犹向宫中望太平。说的是秦朝作为首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仅仅维持15年的国祚,留下二世而亡的历史遗憾。
抛开苛政等因素不说,秦朝是个了不起的朝代。能够以一国之力,结束自周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割据乱世,使得华夏文明重新归于一统,且在此基础上实现“车同轨、书同文”,奠定华夏文明的基本概念。
秦朝的崛起是秦国历代君主前仆后、继励精图治的结果,庄公、孝公、襄公、昭襄王等等数代人念兹在兹,一心想着将秦国做大做强,比如秦穆公出兵救晋、征讨西戎,扩张版图的同时,尽最大力量维护好与邻邦的关系,特别是秦孝公起用商鞅推行变法,郡县制、军功爵制、连坐制等一些列富国强兵之策,才使得秦国实现质的蜕变。
公元前221年,是华夏文明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年,秦国最后一位君主嬴政实现祖先遗命,完成中原六国一统。秦国由诸侯国更名为秦朝,嬴政也改作始皇帝。秦始皇原本想让大秦王朝可以超越商周传位万世,没想到诺大的秦朝成为封建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
唏嘘之余,后人不禁要问。自公元前221年立国,至公元前207年咸阳城被刘邦攻破,才过去15年的时间,为什么向来以虎狼之师威震六国的秦军,如此落寞不堪,连区区的楚汉游散军都敌不过?
实际上,与项羽刘邦交战的秦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虎狼之师”,而是一支由囚徒劳力组成的非正规军。遥想当年,秦国面对六国的正规军都能做到攻必克、战必取,区区楚汉游散军又怎么能是秦军的对手。那么真正的虎狼秦军为什么没有出现,他们到底在哪?寻根问底,原因是在令人深感惋惜,50万精锐居然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楚汉联军灭掉秦朝,全因秦始皇在世时所下的一封密令。
秦灭六国后,中原内地的劲敌几乎全被扫除,所俘获的生力军也都编入秦军,只剩一些漏网的六国贵族后裔,隔三差五躲在市井搞一些小动作,比如张良一类人。秦始皇凭借卓越的军事眼光意识到,此时秦朝的问题已从内部转向外部,盘踞秦朝周边的蛮夷才是最大的隐患。
于是,秦始皇将灭六国后,秦朝80万精锐分作两拨,一波由大将蒙恬率领30万兵力镇守长城,抵御匈奴为主的游牧部落的侵扰;一波由任嚣和赵佗50万进入岭南的南越地区,准备扫除这片原始土地上的部落势力,进一步拓展版图疆域。大军临行之际,秦始皇亲自给他们下达一封密令“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非我诏令,不得北上回朝”。
秦始皇、任嚣、赵佗都没有想到,50万大军驻扎岭南没多久,始皇帝驾崩、公子扶桑无缘暴毙,由于临行前的这道密令,任嚣和赵佗一行人成为一支没有最高指挥的军队,因为他们只能接受始皇帝一人调遣,如今始皇帝和公子相继去世,这支部队该何去何从,连他们自己都深感迷茫。
当年,秦始皇给50万人下达密令不准北上,初衷有两个:一是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岭南的边事问题,尽心竭力地稳定好南越边陲;二是这支部队实际上是秦始皇的私人亲信,秦始皇防止有人假传圣谕,利用自己的亲信部队制造秦朝混乱。任嚣和赵佗果然对得起秦始皇的信任,真的坚持“无论中原有何变故,坚决不北上”的密令,眼巴巴地看着秦朝覆灭。很难想象,君臣日后相见,秦始皇对这样忠诚的亲信该表彰还是痛骂呢?
赵佗虽然没敢抗旨北上,但一直关心中原的时局。十年年,中原经过楚汉代秦,沛公灭楚,大汉建立。百感交集的赵佗,终于决定带领50万精锐扎根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汉初,南越国曾与汉朝有过数次小规模摩擦,经吕雉的调停,双方罢兵言和,直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才真正并入大汉疆域。
历史有时很奇怪,总有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儿,居然戏剧般地发生着。秦国以虎狼的势头,让六国吓破胆儿,结果危难之际竟没有一个正牌军调用,可怜章邯、王离等人只能依靠临时组建的囚徒军四处平叛。若真是如此,大汉实属天命所归。
虽然不知道周文强是何许人也,但至少他的这句话是纯粹的鬼扯了。
历史上既没有所谓的“百万戍边秦军”,秦始皇也不可能下达这样一个无稽的命令,更重要的是,戍边的秦军后来收到秦二世的召唤,还是回来驰援了的,只不过效果不太理想罢了。
所谓的“百万戍边秦军”主要是指代北征匈奴的蒙恬所率领的30万秦军,以及南下征越的屠睢所率的50万秦军。咱们即使忽略二者加起来的80万与所谓的“百万”之间的差距,单就这80万本身就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先聊聊北征匈奴这30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有一个叫卢生的燕国人替秦始皇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未果,“拿”回来一本书,上面记载着“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就派出大将蒙恬出30万秦兵北击匈奴,取河南地。
当然,秦始皇就算是任性,也不大可能就因为卢生一本书就派出大军去打匈奴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匈奴已经强大到对秦国产生一定威胁了。战国后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诸国实际上已经爆发了不少战争了,要不然秦、赵、燕等国也不会都自发地建起长城了。河套地区作为天然地肥沃草场,当时是最吸引游牧民族的地区,此时正被匈奴所占领,一旦匈奴南下,势必对秦国造成威胁,所以秦始皇此次出兵更多的还是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的。
蒙恬的北伐一举将河套地区并进大秦版图,一次性设置了34个县,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开始在黄河沿岸建要塞,筑长城,徙民众以充实人口。
可见,这30万还是有明确正史记载的,只不过随着战争的损耗以及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下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再来聊聊五十万南征军。
据《淮南子》记载,秦朝建立以后,始皇帝曾派遣大将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岭南,虽然初期一切顺利,但在进攻南越的时候,却遭遇了顽强抵抗,最后屠睢还死在了乱军之中。后来,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与赵佗一起再征诸越,终于平定了岭南。随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三郡皆受南海郡守任嚣节制,赵佗则为龙川县令。
表面上看,有《淮南子》的记载,50万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呢?实际上却不然。
当时的岭南并不像现在一样,是人口密集地区,即便是近百年之后,汉武帝派兵攻占南越国时也不过只派了数万军队。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时,南海郡有人口9.4万,郁林郡(原桂林郡)有7.1万人,日南郡(原象郡)则只有6.9万人,三郡加一起也不到20万人口,这还是经过九十余年南越国发展以及一百余年大汉稳定治下增长后的数字,秦始皇当初又怎么会派出50万大军南征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关于南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是有记载的,“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并没有派出大量的正规军来占领岭南,而更像是在充实人口,并派官员来统一治理。任嚣与赵佗就是这一时期,秦朝派来的官员,至于说“戍边”的军队,最多不过数万人,甚至很可能连1万人都没有,又何来50万之说呢?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句话就是一句讹传了。
首先,当初的北伐军回来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与赵高、李斯合谋害死了公子扶苏,并将蒙恬关挥了起来,而他所统率的戍边军队指挥权则交到了名将王翦之孙王离的手里。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国越来越难控制住局面,于是秦二世不得不将北边的王离调回来与章邯一起来控制关东局势。不过,很不幸,王离碰上了战无不胜的项羽,巨鹿之战,作为主力军的王离部约二十万秦军被项羽的五万楚军尽数歼灭,王离也成为了阶下囚,不久后身死,曾经无比强大的蒙恬军就这样没了。
其次,赵佗不只不回来,还趁机发了“战争财”。
公元前208年,即陈胜、吴广起兵后第二年,南海郡守任嚣病重,将南海郡交托至赵佗的手中,让他代行南海郡守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急向五岭通道传布檄文,声称要断绝“叛军”(反秦军队)南下之路,严守关隘,自此岭南岭北终止一切联系。
随后,赵佗又开始整肃内部,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诛杀秦朝派来的官吏,随后又借中原大乱、无暇南顾之机,率军攻占了桂林郡和象郡,统一了岭南。公元前204年,赵佗建国称王,史称南越王。
看看南北“两支军队”的表现,怎么看都不像是“听从秦始皇之命百万戍边秦军不得勤王”的样子吧?
由于王离南撤,河套地区无强军驻守,匈奴人果然很快便又将河套地区抢了过去,直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由大将军卫青重新夺回,两者相差约80年。
而在南方建国的赵佗,则在数年之后便对大汉俯首称臣了。不过,汉朝真正拿到岭南地区的控制权,还是要等到汉武帝统治时期。而这时,距离赵佗称王已经过去九十余年之久了。
故事是人生的必需品……
毫无疑问,周文强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但故事不是事实,至少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明显证明始皇帝曾经下过这样的命令。
始皇帝
肯定秦始皇的伟大,是对的,但把他“脑补”成周文强口中的秦始皇,就有点飘了,完全经不起推敲嘛。我们一起来看看:
秦国一统天下,纵然是始皇帝雄才大略,可更多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到了非要统一的时候了,因为常年战乱,老百姓需要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而此时,秦国在秦始皇的带领下,更加强大,具备一统六国的能力,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很高兴,到处游山玩水,开始享乐,与此同时,展开了一系列的浩大工程,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以及将六国之前的长城连接起来,等等。
他的所作所为,说明,此时他忧患意识并不高,更不可能预料到内乱,他正飘着呢……
众所周知,秦朝的灭亡,根源是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秦朝苛捐杂税、徭役、兵役过重,人民不堪重负激起的民变,若秦始皇有先见之明,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嘛,刘邦依然做他的亭长,也挺好不是?
这个误会有点大,长期以来确有争论,但我们不妨想一下,刚刚结束战乱的秦国,举国之力全部用于秦始皇的伟大工程了,戍守边疆的将士苦不堪言,所谓百万大军,绝无实据啊,也就是说,百万大军可能是个虚数,据史料,大概有80万,30万抵御匈奴,50万征南越。
至于他们为什么在秦内乱之际,坐视不理,原因很简单啊,良禽择木而居嘛,假使秦始皇真有那么一道命令,他都死了嘛,更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若他们真的想勤王,有何不可呢?
实际情况是,秦军早就没有当年的凝聚力,一盘散沙,战斗力很差,面对起义军,节节败退,真正手握重兵的将军,同样无力回天。
巨鹿之战
在周文强眼里,秦始皇伟大如神,无私近佛,可秦始皇在太子问题上左右摇摆,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这些行为又作何解?
说明,他也是个普通人,私欲旺盛,好大喜功。既如此,他又怎么会下这样无头无尾的命令?若国都没有了,何来边疆?
况且,他常常立场不稳,本来应该立长子扶苏,但他迟迟不下决定,赵高、胡亥才有了可乘之机,另外,赵高平常最能讨他欢心,一次赵高犯了死罪,他把赵高弄给正直无私的蒙毅处理,本意大概是处死,但最后又找借口放了,所以,秦始皇个性多变,以他好大喜功的个性,即使他冲动时,不经意说过这样的话,可能最后他自己都忘了,又怎么能依此左右百万大军?更何况是在他死后?
秦长城
综上所言:这完全是周先生脑补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升华得不错,确有蛊惑人心的功效,每每听他所言,总是振奋一天,而后思之,则不然也。
周文强说秦始皇下令如果秦朝内乱,百万戍边秦军不得勤王不是真实的历史
的,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东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泽及牛马。
——琅琊石刻(秦相李斯题)
秦始皇在天下一统之后,就安排蒙恬领兵十万驱逐匈奴,后来为了稳固成果修建长城又支援了蒙恬20万大军驻守疆。秦末时期王离奉命率领二十万军南下和章邯囚徒军团会师。结果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和几十万六国联军击败,最后王离军团全军覆没,章邯囚徒军团在关中政治混乱,后勤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向项羽投降,被坑杀于新安。
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由命令赵佗率领50万大军出征百越。以各地【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为主,就是曾有逃避差役记录的百姓,地位低下的赘婿和小商人。秦始皇是征集了一帮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人士,去武装移民,开拓新的疆土。
,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当秦朝内乱时,这些征讨南越的军团本身就对秦始皇的苛政有意见,正逢内乱时机自立,你还指望他们去勤王,怎么可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是假的,周文强还说科比姓科呢,他那完全就是把小说当做正史来讲。
其实我挺喜欢看周文强讲历史的,知识普及不普及的不重要,关键是够搞笑。尤其是他讲秦始皇的时候,那可真是天雷滚滚。他说历史上的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秦末内乱的时候,秦军主力都在外戍边,没有回师勤王。如果秦朝的百万戍边大军回师,哪还有刘邦项羽他们什么事儿?毕竟当初章邯率领骊山邢徒军,就差点剿灭了义军。
至于为什么秦军为什么不回来,乃是因为秦始皇的命令。秦始皇为了守卫华夏版图,为了整个华夏族群,要求这些秦军一定要死守边疆。为了民族,就算是牺牲秦国,那也不算什么。
秦始皇含着泪说,秦国可以灭,但是华夏族群不可以灭,但是如果你数十万大军回来了,那么南中国再也不属于中国了,这个地方再也不属于我们这个族群,所以为了整个华夏族群,为了整个民族,牺牲我秦氏,又算得了什么。
听着周老师的描述,一般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估计会被秦始皇的民族大义感动得痛哭流涕。但只要稍微认真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文强这完全就是在瞎扯,毫无历史依据。
首先目前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秦始皇曾下过命令,让戍边秦军不得回师勤王。而所谓秦朝灭亡时的百万戍边秦军,更是无从谈起。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秦军大致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于上郡戍边的长城军团、戍守京畿咸阳的关中军团、于岭南驻屯的南方军团,于原六国故地驻守,维持治安地方军团。
其中长城军团在秦末内乱爆发后,于上郡回师勤王,由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统帅,负责与章邯一起剿灭义军。在巨鹿之战中,长城军团为项羽指挥的义军所击溃,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将王离战死。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而关中军团主力则是由章邯率领,出函谷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灭掉了包括陈胜、项梁在内的许多义军势力。但是项羽兵锋太盛,巨鹿之战后不久,自觉大势已去的章邯率部投降,二十万关中军团被项羽坑杀。
长城军团和关中军团是秦军主力,结果都折在了项羽手中,这也是项羽能成为灭秦首功的原因之所在。
当然了,关中军团还有一部分驻守在咸阳及周边各县,但兵力不多,被刘邦的义军所击溃。
至于驻守各地维持治安的秦军,早就在内乱之初,就被各地的义军给消灭掉了。比如刘邦攻下了沛县,项羽和叔叔项梁拿下了会稽。里面的秦军要么被消灭,要么就是投诚当了义军。所以,所谓戍边秦军没有回防,项羽他们遇到的不是秦军主力,这样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唯一没有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的,只有驻屯岭南的南方军团。当然了,他们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命令而不回来,而是自己割据自立。秦末发生内乱之后,岭南四县之一的龙川县令赵佗,杀掉当地的秦朝官吏,阻断来往内地的交通要道,拥兵自立。
“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封关、绝道
如果说赵佗是接受了秦始皇的命令,他为何要诛杀秦朝的官吏?而且赵佗还自立为王,将岭南百越地区从华夏割裂出去近百年之久,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重新收复。这和秦始皇所希望的维护华夏版图统一,完全就不是一个意思。
再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这个岭南军团根本就不是什么秦军主力,就算是回师勤王了,也无法挽救秦朝。
岭南军团是当初秦始皇为了征服岭南百越所组建的一支军队,共计五十万大军,由屠睢统帅。
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淮南子》
按理来说,秦朝当初若多添五十万大军的兵力,真的很有希望扭转战局。但是,秦朝灭亡时的岭南军团,早已经没有如此规模。
首先这五十万人并非全是军人,有修灵渠的民夫、也有修其他要塞城池的民夫。而且在征伐百越的过程中,因为百越山民的抵抗,以及当地环境的影响,这支岭南军团消耗颇多,连主将屠睢都战死了。
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
其次,在征服百越之后,秦军的作战任务由征伐改为屯驻,大量的士兵被调离,或者退伍。如此一来,岭南秦军不仅精锐被轮换,人数规模也大打折扣。别说回师救援秦国了,就连守住岭南这块地方都成问题。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就很担心义军会打到这里来。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岭南军团的组成。为了方便调度,岭南军团大都征发的是南方人,即原楚国一代的百姓。这些人对秦国本身就缺乏认同感,他们若是回去,别说帮秦国镇压义军了,不倒戈相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所以,总结来讲,周文强这个所谓百万戍边秦军不回援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当然了,这个说法也不是他提出来的,因为以他科比姓科的文化储备来看,他估计也就只知道个秦始皇。
他的依据主要是来自一本叫做《大秦帝国》的小说,其原文是这样写的:
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
很明显,咱们周老师这是把小说当历史讲了,这就好比拿着《三国演义》说那是真实的历史一样,不必当真。
是假的,胡说八道意淫。秦始皇不可能预见自己死后秦朝分崩离析,更不会下这道命令。古代家天下,天下只不过是皇家私产而已,没有一个皇帝不把皇家利益看的比天下还重要,秦始皇也不会例外。
而南征百越的更多来自是下层的武装移民,他们对秦朝也没什么感情和忠诚,山高皇帝远,与其北上和义军打个你死我活,不如就在南越安居乐业。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打算和想法,任嚣,赵佗们才敢绝道杀秦吏,自立为王。
周文强是谁?
跳梁小丑而已,他就是那个说科比是姓科的人,他说的话你也信。还有他说的梁山108好汉,死了70个,还剩80个。
一个连数学都没整明白的人,还在给人普及知识,真的是丢人丢大了。
当然了他就是因为丢人而火的,搞不好他是故意这样说的,反正就是为了骗取流量呀!
下面我们说说为何周文强说的不对!
秦始皇好不容易建设了大秦帝国,他怎么可能会告诉百万戍边的秦军,在发生内乱的时候不得勤王呢?他还想要让他的大秦帝国传到子孙万代呢?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关心大秦的安稳。
我们说说秦始皇派了百万大军都去哪里了?他们是干什么去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给了蒙恬三十万大军让他去打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去了。秦始皇安排给蒙恬的事情看似两件事,其实只是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
那么,为何秦始皇要防疫匈奴呢?
因为有一个方士告诉他,秦国可能亡于“胡”,秦始皇听到“胡”这个字之后,他觉得这个胡就是指的匈奴。
还有一个就是,他已经统一了中国,内部已经没有敌人了。唯一的敌人也就是北方的匈奴人了。所以,他派了蒙恬去打匈奴和修建长城了。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的大秦帝国更加的稳固。
秦始皇还派了七十万大军,让他们去岭南了。到岭南就是为了开拓疆土,这些人确实也开拓了很大的地盘,比如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一部分领土,都是被这些人纳入到了大秦的地盘上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驾崩之后,昏庸的秦二世无能,导致了中原大乱,这些人一看中原大乱了,索性自己就和秦朝断绝关系了。
就这样赵陀成为了南越第一个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越王。赵陀是河北石家庄人,典型的中原人。
他不来擒王,完全是为了自保,一会我们再说为何他要自保。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之所以把自己称之为秦始皇,就是他要当第一个开国君,以后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大秦都是他们家族在统治。这样的秦始皇,怎么可能想到自己建立的大秦帝国会崩塌呢?
再说了只要秦始皇在,他就不怕任何人造反,因为他有能力把任何人都给打趴下,这个情况下,他不会想到大秦帝国会亡国的,更不会想到会有内乱,因为没有人敢这样的做。
秦始皇想不到大秦帝国会亡国,当然不可能说出秦朝内乱,百万戍边大军不需要回救这样的话,很显然这不符合秦始皇做事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赵高和李斯,两个人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扶苏和蒙恬都被他们给搞死了。在蒙恬死之前,他把军队交给了副将王离。
王离在秦末乱世的时候,有参与到平叛乱军的战争中,只不过他在巨鹿这里遇到了项羽,被项羽给打败了。
项羽带领的楚军,经过破釜沉舟,斩杀了王离的三十万大军,副将王离下落不明,怎么能说他没有参与到救大秦的战争当中呢。
王离在秦末的时候是有带领30万军队擒王的,只不过遇到了项羽,被项羽给打没了。
岭南的七十万大军,是真的没有想要回来,他们也没有办法回来,因为秦二世太昏庸了,他自己都是被赵高给杀了的。若是岭南的大军回来,赵高会放过他们吗?
要知道章邯最后都投降了项羽了,章邯为何要投降项羽,说白了就是怕自己的功劳太大,被赵高给灭了。
他若是打败项羽,帮助赵高稳固了天下,赵高会因为他的功劳大而杀了他。没有打败项羽,败军之将必须死。
所以,为了自保他只能投降。这事放在赵陀身世也是如此!
赵陀知道大秦不保了,他当然不会回来了,和中原断绝往来,自己称王称霸他不香吗?
所以说周文强所说的大秦内乱的时候,百万戍边大军不用来救,这就是无稽之谈!
不可能是真的,因为秦始皇时期还没有民族主义的概念,秦始皇南征北战把战线拉的太长而造成国内空虚,他不担心不是因为要为他自信,对于六国的反叛势力碾压的自信。但是要说他宁可秦国灭亡也不准南征将士回兵勤王那就大错特错了,秦始皇最大的梦想就是皇位能传千万世。真实的历史是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太能作完成天下矛盾激化,豪杰群起而攻之很快就把秦朝给灭了,南征的将士根本就没来得及回军勤王。结果没有了朝廷的南征将士一部分做鸟兽散,一部分融入当地,一部分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总结一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确实有为中华民族争取扩展生存空间的意图,也有建立个人不朽功业的愿望,没必要讳言他的过错,也不必夸大的功绩。他是千古一帝为民族开创伟业不假但是还没伟大到圣人的层次。
成功学大师周文强喜欢讲历史,讲得对不对不重要,关键是足够搞笑。尤其是他喜欢用一些所谓的经典历史事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彰显自己所谓宏大的格局。对于那些不了解历史的人而言,周文强的“历史故事”可以搞得他们血脉膨胀,嗨到极点。
但是殊不知,这种建立在虚无历史上的“自嗨”,其幼稚程度让人发笑,而更大的破坏性却在于,往往容易造成我们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历史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幼稚,所以一戳就破,戳破之后往往让人们对整个历史产生怀疑!
今天我们就来戳一戳周文强关于秦始皇的梗!
周文强说,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秦末内乱的时候,秦军主力都在外戍边,没有回师勤王。如果秦朝的百万戍边大军回师,哪还有刘邦项羽“小儿们”什么事儿?而且周文强还标榜,当时秦始皇曾经给南下征服百越的秦军将领下令:他日秦国若是有难,百万秦军不得班师勤王!秦朝可以灭,但是华夏族群不能灭!好吧,就因为这条高大上的命令,周文强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
首先我们来说,秦军南下百越的事情。历史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秦始皇曾经对南下秦军下达过“不准班师勤王”的命令。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秦国统一华夏之后一共有四大军团,分别是位于上郡抵抗北方匈奴的长城军团,防守关中核心区域的关中军团,还有在岭南驻守的南方军团,分散于原六国故地的地方军团。周文强讲的就是关于南方军团的事情。
那么当始皇帝驾崩天下大乱,南方军团此时确实正在岭南蛮荒之地驻守。但是他们并非是听了什么秦王的命令而不能北上,实际上却是“岭南四县”之一的龙川县令赵佗,趁着主将屠睢战死群龙无首的机会,杀掉当地的秦朝官吏,阻断来往内地的交通要道,裹挟着南方军团拥兵自立。
赵佗本是秦人,但却趁着国家内乱之际拥兵自立,这和什么为了华夏族群没有半毛钱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说刘邦与项羽灭秦的事情!
周文强说刘邦与项羽之所以能够灭秦,主要是秦国的军队一边要防卫北方的匈奴,一边要防备南方的百越,这才导致国内空虚而最终灭国!事实是这样吗?
事实上,唯一没有参与战争的,只有最弱的南方军团,无论是关中军团、长城军团还是敌方军团,全部参与了镇压义军的战争。
地方军团由于分散于各处,故而在各地义军起事之后被分别剿灭。
而最强的长城军团则在秦末内乱爆发后,于上郡回师勤王,由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统帅。在巨鹿之战中,长城军团为项羽指挥的义军所击溃,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将王离战死。关中军团主力则是由章邯率领,出函谷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灭掉了包括陈胜、项梁在内的许多义军势力。但是碰上项羽的时候,巨鹿之战已经打完,章邯自觉大势已去率部投降,二十万关中军团被项羽坑杀。
长城军团和关中军团都折在项羽的手里,所以人家才敢称“霸王”,不曾想周文强竟然叫人家“小儿”,实在是可笑到了极点。
最后,我们要说的秦始皇本身。
“始皇帝”确实是“千古一帝”!但是,这个“千古一帝”不在于什么“秦朝可以灭,但是华夏族群不能灭!”的“高大上”的命令。我只能说,周文强口中的“秦始皇”太能装了,装得太假了!喜欢装X的人。才善于杜撰历史人物“装X”的事迹!
而始皇帝真正的伟大在于第一次在华夏版图之内实现了大一统,在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华夏文明构建了统一的体系,把统一的制式印入炎黄子孙的灵魂和血脉,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华夏文明具备了统一的传承!
这才是毫无争议的千古一帝!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秦始皇曾下达,就算国家曾发生了危难,军队也不能回撤救援。也正是这个原因,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除了修长城的20万民工回来救援外,几乎没有军队回来。最终秦朝被推翻,强大的秦帝国灭亡。我们目前找不到任何史料来佐证这一种说法。因此,秦始皇究竟是不是说过这句话,实在已经无法考证。
秦始皇建立的是皇权专制国家,也就是私天下。国家就是秦始皇一家的,秦始皇还梦想自己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他对反叛自己的势力从来都毫不留情,为的就是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秦国都快要灭亡了,秦始皇还要那个岭南做什么?中原地区才是大秦帝国的核心根据地,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才是大秦帝国存在的根本。
秦始皇死后不久,秦二世胡亥即位。天下大乱,叛军四起。而留守岭南的大将任嚣病重,死前任命赵佗为南海郡尉,并叮嘱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为了防止岭南重新回到蛮夷社会,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愿望落空。赵佗遵从任嚣遗嘱,封五岭关隘,不久,他出兵兼并桂林、象郡,以番禺(广州)为王都,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也就是封闭岭南所有与中原互通的道路关口,防止战火烧到岭南,同时拒绝出兵中原挽救秦朝。
当然不可能了。秦始皇一心想让自己的江山万世永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没有比自己的江山更重要了。但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秦朝主力的确不在中原,而是一南一北。北方的长城军团负责修筑长城防备匈奴,蒙恬死后由王离统帅,后来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歼灭。南方远征百越的军队独立了,统帅赵佗割据南方,建立南越政权。后来汉武帝时期发兵灭了南越,秦朝两大军团这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是路遥知,有幸回答。
我找了半天才知道周文强是谁,又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个说法的真正出处,现在正式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正本清源,这个说法不是周老师原创的,是孙老师原创的,就是写《大秦帝国》这本小说的孙皓晖老师,我给你把这段《大秦帝国》的原文摘录一下。
“将士们,父老兄弟们,”王离进发出全副心力的声音飘荡在苍茫暮色中,“目下,我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业已身陷绝境。九原大军若来救援,则阴山空虚,匈奴大举南下,整个华夏将陷于劫难!当年始皇帝灭六国大战,九原大军都牢牢钉在阴山,没有南下!今日,我等十万人马已经占了九原大军三成有余,不能再使九原大军再度分兵了!如此决断,秉承始皇帝毕生之志,王离问心无愧!否则,我等纵然得到救援,击败楚军,也将痛悔终生!华夏人等,皆我族类,秦军宁可败给楚军,绝不败于匈奴!”
人们常说有三十万秦军北拒匈奴,五十万秦军南平百越,号称百万秦军戍边。可是秦朝内乱时,怎么见不着这百万秦军了?有些人也常常幻想如果有这百万秦军回防,是不是历史就被改变了呢?其实史记早就写得明明白白了。
首先说北边的三十万秦军,史记《匈奴列传》里写了蒙恬镇守北方十余年后死去,六国诸侯起义,中原混乱,那些被秦朝谪守边疆的人也都离此而回了,“皆复去”。于是匈奴抓住了时机,再度入侵并占据了当年的土地。从这里看北边的秦军其实当时已经回去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这支秦军的消息,这个可能原因有二,一是蒙恬冤死,二是当年秦军戍边很多都是犯罪之人或六国遗族有关。听闻秦朝大乱,回中原后很有可能反而是参加起义了。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再来说说南边的五十万秦军,史记《南越列传》里也说得很清楚了,赵佗当时率领的秦军趁天下大乱之时早已经断绝与中原的通路,借机杀了秦朝派来的官员,换上自己的亲信。坐山观虎斗,自立为南越武王了。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号称百万的秦军要么已经自立为王,要么已经回去参加起义了。虽号称百万之众,却是鱼龙混杂,不少都是迁徙戍边的犯罪之人或六国遗族。这些人要么对秦朝尚未建立认同感,要么对继位的秦二世没有认同感,要么可能是对大将蒙恬冤死兔死狐悲。秦朝稍有动乱,百万大军分崩离析于一旦之间,要么自立为王,要么作鸟兽散。哎,毕竟现实总不像小说写的那样美好,你觉得呢?
我是路遥知,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关注,谢谢!
是真实历史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秦皇明白,家事小,国事大。如果秦朝真的人心尽失,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并且秦皇把这一思想成功传递给戍边的蒙恬、任嚣、赵佗等将领。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本文由作者:温明园主人 于 2023-01-1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0986405944636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