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德军在欧洲所向披靡,闪击战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欧洲,基本上没有遇到对手。但是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却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抗击。那么在最为血腥残酷的苏德战场上,一向趾高气昂的德军官兵是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无法战胜苏军了?二战前期,德军在欧洲所向披靡,闪击战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欧洲,基本上没有遇到对手。但是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却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抗击。那么在最为血腥残酷的苏德战场上,一向趾高气昂的德军官兵是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无法战胜苏军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绝对是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
德军在苏联的第一次受挫,是在莫斯科城下。这一仗苏联人其实还是很肉头,防御战略就是没有战略,跟幼儿园小朋友玩打仗一样,拼命抽调兵力,组织民众,把莫斯科用一圈又一圈的防线围起来。平均布置兵力,完全没有重点,到临开战了,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得预判德国人最可能的进攻方向进行重点布置,悲剧的是苏联人判断错了!被德国人突破到最核心的防御圈才总算顶住—— 这里就产生一个后世军迷圈争论不休的话题:希特勒认为这时应该咬着牙不惜代价硬突进去。
但古德里安认为德国士兵不应该这么消耗,应该退下来重新整顿一下,并战场抗命吧部队撤了下来,由此他随后就被被撤职调回国内。这是希特勒的政治视角和古德里安军事视角的矛盾,这里我们不讨论谁对谁错,只是从这个争论看,这时的德国依然保持着主动选择进攻时间和地点的权利,选对选错是另一回事。接下来第二次受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战德国实打实输了,但是可以让保卢斯背锅,每一个德迷粉丝都可以说这是保卢斯不行,而不是德国不行。当然军事上的经验总结,战略战术研讨,可以以德国人的严谨,讨论出这时德国兵力峰值扩张已达到极限,该收拢收拢,该缩短缩短,这是纯军事观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政治、宣传所需观点不一样,我们可以承认的无可争议的一点,是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是知道自己会被包围,他是有机会选择撤退,但是他选择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没有撤退,最终陷入苏军包围。
而后希特勒答应他的后勤补给送不上来,援军解围打不过来,保卢斯没有按希特勒的要求死战到底,而是按西方传统,弹尽粮绝时选择投降。这个今天的军迷圈同样有第6集团军到底还能不能打?有没有必要打?是否在必败无疑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惨烈,给苏联人一个更加惨烈的胜利?以此给苏联人以后的作战加重心理负担?这里我们还是不争论这些,只是以此说明保卢斯当时确实还有选择突围的机会。到了库尔斯克会战,战前双方物资积累阶段,德国人已经知道时间拖得越久对苏联人越有利,然而高层已经心虚,明知对自己不利,还是宁可拖一点时间试图多积累一点装备物资。战役开始后,各部队屡屡打出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凭部队过硬的军事素养,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各种花样百出,以少胜多。无奈苏军T-34坦克数量太多,犹如钢铁洪流,无穷无尽的打掉一层又上来一层,曼斯坦因用哈尔科夫这根同样的棍子,打了苏联人两次……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熬不下去的居然是损失了八百的自己?!
德国战报坦克战损失二百三十多辆,击毁苏联坦克两千多辆。苏联战报损失六千多辆坦克,击毁德国七百辆坦克,可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国再也没能组织起可以进行闪击战的装甲集群,损失更大的苏联人反而当时就还剩一千多辆坦克,可以组成装甲集群,就地反攻。关键是这一次德军损失的官兵中,有三万开战以来就征战沙场的士官老兵,少了这批骨干的德军,士兵军事素养上,被苏联迅速拉平并超越,此后的德军,仿佛失去了灵魂。
库尔斯克战役之前的德军,可以一个坦克师只剩下十五辆坦克的情况下,尤呼酣战,还能主动进攻,寻找敌军薄弱点,或自己突破,或给兄弟部队制造战机。库尔斯克战役之后的德军,之前就以死硬狂热著称的党卫军装甲师,居然会因缺编二十五辆坦克,交火之后就拼命四处求援。这说明什么?说明库尔斯克战役,尽管苏军损失更大,战术上德军占尽优势,可是正因为如此,德军上下都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发挥了,却全无作用。还是被苏军用最笨拙的方式堆死,就是说苏联人都不需要多有脑子,就可以接着这么平推过来,而自己却不但已经没有别的手段,连原来还能用的手段都越来越少……身边原本都是乐观积极,精神饱满的老战友,如今尽是一脸疲惫的老兵,慌里慌张的生瓜蛋子,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所以,从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就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真正的拐点。
苏德战争是二战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战争历时3年零10个月,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灾难。最终的结果是德国战败,无条件投降。那么什么是苏联战胜德国最大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是顽强。
在战争爆发的1941年,苏联虽然有情报认为德国会进攻苏联,但是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高层不详细德国会进攻苏联。实际上,斯大林这么认为上有道理的,在法国战败后,德军正在空袭英国,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英国才对。因此可以确定苏联的战争准备并不好。而苏军的战斗力也并不高,苏联刚刚经历大清洗,许多优秀的将领,在大清洗中被处死。一些优秀的将领并不被重用,因此前期苏军的指挥能力和和战斗力并不强,苏军有被德军打蒙的迹象。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苏联将被击溃,这也是德军高级将领的目的,因为德国的想法就是闪电战打败强敌,否则德国拖不起。而回过神的斯大林和苏联将领看清了德军的目的,想战败强敌就必须拖着敌人,因此在德军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时候,苏联没有选择迁都,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而后世普遍强调的苏联的冬天来的早是德国猝不及防,这个是不符合实际的,德军进攻的主要时间集中在11月,这个时候莫斯科的温度并不是特别低,根据记载只有少数几天气温下降到到零下15度,其余的天气基本在零下10度左右。这样的温度不能说是低温,德军的装备还可以使用,人员不至于出现冻伤。因此严寒说也站不住脚。根据记载,真正的严寒出现在德军撤退的12月,这个时候才严寒成为苏军的武器。
在战争前期,苏联并没有真正盟友,欧洲的大国法国已经沦陷,英国人自身难保。即使英国人没有面对德国的危险也不会帮助苏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普遍不希望卷入战争,美国还在发军火财,他们更是希望看热闹。此时苏联的盟友还没有德国多,德国的盟友意大利虽然一直是搞笑的角色,毕竟也派兵去,日本在远东的威胁,也让苏军必须分兵留在远东。苏联看似战略纵深大,实际上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等主要城市距离苏联欧洲边界并不远,为了保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安全,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进而波兰东部还有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这样的话,也引起了这些地区居民的不满,在苏德战争中有许多这些地区的人选择了支持德军。
苏军的顽强是出名的,而在苏德战争中表现得格外突出,经常是高喊着口号冲锋的苏军士兵,在德国机枪扫射下倒下大批士兵,阵地前尸体堆积如山,后面继续玩命的往前冲。为了保卫家园,不惜牺牲自己。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同德军抗衡。最著名的是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包围战。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最后以苏联人民取得胜利而告终。
苏联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也见证了战斗民族的顽强。同时,德军在苏联的失败,也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德军彻底战败。
苏联打败德国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德国打不赢苏联
德国打不赢苏联,苏联不会像波兰、法国那样很快投降,结果的完成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那么德国为什么打不赢呢?
俄罗斯的领土很大,作为世界疆域最大的国家,大到横跨欧亚大陆,要是不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那就直接跨了三个大洲。
如此大的疆域,要一点点打过去,只要各地稍微有些反抗,德国就很难战胜俄罗斯。
疆域大,进攻方的补给线就会很长,占领地需要分兵把守,兵力分散,而不同区域内的人口构成和气候都不一样,应对的方式和策略就会很难。
日本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一打就是14年。
德国也是一样。
在二战初期,德国的战术是利用高效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对他国进行闪电战。
闪电战要求速战速决,就是用钢铁洪流一路碾压下去。但是针对如此大的一个国家,想像灭波兰、法国那样,就是痴心妄想了。这是战略失败。
德国的钢铁洪流进入俄罗斯之后,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冷的时候道路泥泞,冷的时候又太冷了。
武器不适合,军人也不适用
进进不去,出出不来,只能干耗着。
在欧洲的其他地方,法国、英国等老派国家,一方面是德国战力很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战斗意志也比较薄弱。
钢铁洪流以开过来,先吓死一部分,其他的也就好办了。
俄罗斯人的战斗力不说多厉害,但是战斗意志是很强的,他一直跟你死磕,这就让人受不了了。
这一切的问题都表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国打不赢。
打不赢,就只能等着输了。
全苏联人民做好准备,前赴后继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而献身。这是苏联打败德国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线战场,苏联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德国称“东方战线”(德语:die Ostfront)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血腥的军事对抗。虽然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在苏联领土上大规模的破坏,使苏联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损失惨重。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全苏联人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献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他任何国家,在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方面要更加顽强。战争导致苏联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全苏联人民更加团结,苏联各民族一致抗击德国的侵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根本原因。
全体苏联人民动员起来为战争做准备
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大部分无法撤离的苏联工业设施被摧毁或者被德国侵占。但苏联人民还是开启了战争后勤最伟大壮举之一,就是大规模的工厂撤离转移行动。其中近1523家工厂被拆除转移,沿着四条主要路线撤往高加索、中亚、乌拉尔和西伯利亚。1941年,成千上万的火车将苏联重要的工厂和技术工人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撤离到远离前线的安全区域。这些设施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重新组装,马上就恢复生产,并且不必担心德国的轰炸。有力的保障了战争生产。
列宁格勒在德国的围攻下,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许多工厂的工人,以及青少年、妇女和老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列宁格勒市比苏联其他任何城市遭受的苦难都要多。列宁格勒围城战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围城行动是“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战争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家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总结到:“列宁格勒围困所杀死的军民人数多于轰炸汉堡,德累斯顿,广岛和长崎的总和。”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列宁格勒人民仍然顽强抵抗,尽管代价极为惨重,但在历经近900天的围困后最终取得了胜利。为苏联打败德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苏联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苏联英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出了无数的“苏联英雄”。特别是苏联妇女,为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争期间,有80万妇女在苏联红军中服役,大约占总军事人数的3%。1943年,苏联红军中约有女兵348309,1944年为473040,1945年为463503。在红军的医务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为:医务人员40%,外科医生43%,骨科医生46%,医疗助理57%、护士100%。将近20万女性被授予各种勋章、奖章,其中89人获得苏联最高奖——苏联英雄勋章。有很多担任飞行员,狙击手,机枪手,坦克兵和游击队员以及辅助人员。其中著名的有:
苏联空军飞行员玛丽娜·拉斯科娃(Мар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 Раско́ва,1912年3月28日至1943年1月4日)。红军女狙击手罗莎·莎妮娜(РозаГеоргиевнаШанина,1924年4月3日-1945年1月28日)牺牲时年仅20岁。
苏联最受尊敬的女英雄之一、游击队员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Зо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ая,1923年9月13日-1941年11月29日),她被捕后遭受了200多次的严刑拷打,但毫不畏惧,德国人从她头口中得不到半点有关游击队的情报。牺牲前她的最后一句话是:
嗨,同志们!你们怎么这么伤心。勇敢,战斗,击败德国人,燃烧,践踏他们!同志们,我不怕死。为人民而死是幸福的!卓娅牺牲时才年仅18岁,德国人将她的遗体悬在绞刑架上数周,并且将她的一只乳房割掉,大肆亵渎她的身体。她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在这,令我想起我们的民族英雄——刘胡兰,她牺牲时年仅15岁。她们的英雄事迹永远将留在我们的心中!
这里要着重提到一个人,苏联英雄、列宁勋章获得者理查·佐尔格(Рихард Зорге,1895年10月4日-1944年11月7日),20世纪最著名的苏联间谍,他的代号为“Ramsay”(俄语:Рамза́й)。德俄混血的理查·佐尔格也是德国记者,获得过二等铁十字勋章。
1933年5月,苏联情报机构指令理查·佐尔格在日本组织一个情报网络,代号为“Ramsay”(Рамзай)。佐尔格于1933年9月6日抵达日本横滨,成为《法兰克福日报》驻日本记者。1941年9月14日,他获得一个重要情报,并通知苏联,日本人不愿在满洲开辟第二条战线,日本人可能不会进攻苏联。他向苏联报告称,日本在以下情况发生之前不会进攻苏联,除非是:
德国占领莫斯科关东军的规模是苏联远东军的三倍西伯利亚爆发内战我们知道,苏联为了防备日本,在远东及满洲边境部署了大量苏联红军。其实早在1941年6月,佐尔格就警告苏联,德国准备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计划进攻苏联,但没有得到斯大林的重视。而这个重要情报传达给苏联后,使得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将18个师、1700辆坦克和1500多架飞机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转移到西线抗击德国人。该情报也随后被确认,苏联的密码破译人员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莫斯科从而得知日本不会对苏联发动进攻。
一个月后,佐尔格因间谍罪在日本被捕。1944年11月,他在遭受严刑拷打后承认自己是苏联情报人员。后来证实,佐尔格是为了掩护小组其他成员,而选择招供来拖延时间。看似他招供的内容过于详细,但却并没有供出其他同志。
1944年11月7日,东京时间10:20,佐尔格在巢鸭监狱被日本人绞死。直到1952年,佐尔格才为世人所知。在西德,佐尔格被当作叛徒,因为他而导致1941-42年冬天数十万德国国防军士兵丧生。
1964年,他被追授为“苏联英雄”称号!
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顽强抵抗,前赴后继以巨大的牺牲打败了纳粹德国的侵略,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战胜纳粹德国的第一大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除了苏联人民的顽强意志和苏共的领导外,其实更大的是德国本身原因:
1.策略失误,首先是盲目的自信和膨胀而制定的速战策略,从根本上行不通,最基本的苏联地域广阔,利用空间完全可以转换成想要的任何时间。二是随着深入推进,势必会导致补给线拉长,也很难完成速战。
2.自然因素,德军正是由于采取速战策略,因此对于自然气候的影响考虑不周,导致没有足够的过冬物资,武器装备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从跟上来说,德军采取速战也是没我办法的选择,因为德国的物资不能支撑其持久战争,他们及其占领区实际上是出于被封锁状态,急需打开缺口,需要从战胜后获得更多的物资。从国际环境上看,只有快速的取得对苏作战的胜利,才能扭转其不利的战略地位。
苏联打败德国的原因很多,比如1100万强大的苏军部队像洪流一般碾压过去,苏联军民的士气和顽强,苏联国土的巨大纵深,战前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天气原因,美国的支援等等。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当时苏联的领导-苏联共产党和最高统帅斯大林。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和俄国的对决,战争的前半场俄国都是很吃力。而一战第三年沙俄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分裂,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以及资产阶级的孟什维克,都不主张战争再打下去了,最后发生了1917年的2月革命和10月革命两次革命,导致俄国非常屈辱的退出了战争。二战情况正好相反,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虽然战争初期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是国家和人民斗争意志非常坚决。德军已经攻占到了莫斯科郊区,斯大林还在红场举行阅兵,没有后撤一步,这给当时整个苏联军民极大的震撼!
一战时,自动武器的出现更是使弹药消耗数疯狂增长,弹药的消耗量超过了参战国的预期。于是,受制于当时的运输能力,大家都是紧邻铁路线作战。物资运到车站以后,再由庞大的马队运到前线。因此,战场的前线被限制在铁路线50公里以内。太远的话,马匹不能把物资当天运到。所以,一战打的是堑壕战。
而到二战时,希特勒发明了闪电战。在坦克飞机的配合下,部队可以一天行军几十公里。而且,欧洲各国的火车和汽车运输也很方便,部队不用担心后勤保障。所以,闪电战让德军横扫欧洲各国。在闪电战面前,能撑过一周的,都算是厉害的。
可是,等到打苏联,东西的纵深达到12000多公里!什么闪电战,到苏联也成了消耗战、阵地战!而且,苏联的铁轨还和德国的不一样,没法用。苏联的公路又修的不好,道路崎岖泥泞。希特勒想速战速决,希望苏军冲出战壕,主动进攻德军。可是,斯大林在冬季攻势吃过亏后,就开始学精了,跟希特勒拼消耗了。
战争只要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就不是你希特勒说了算了,苏联肯定要打到底的。就算是苏联丢了莫斯科,苏军照样会撤到西伯利亚继续打。就算是德军占领所有苏联城市,苏联红军还是会在山区和乡村坚持游击战!苏联地盘大,有的是地方后撤。
德军战线长啊,消耗不起。而且,苏联撤退的时候搬得很彻底,只留下一片“焦土”!德军想以战养战,也不可能。而苏联有盟军支援,自己的兵工厂也在照常运转。苏军打赢德军,是早晚的事。所以,没事千万别打地盘大的国家,他能跟你耗到底。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苏联击败德国的原因,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击败德国,主要是因为苏联人不怕死的精神,一些人认为苏联能够击败德国,主要是因为苏联寒冷的冬天和漫长的战略纵深,还有的人认为苏联能够击败德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苏联的援助。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苏联人能够击败德国,跟苏联人不怕死的精神和美国的援助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苏联能够战胜德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苏联寒冷的冬天和庞大的战略纵深。
苏联是二战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二战中共有2700万苏联人牺牲,如果英国或者美国在二战中损失2700万人,这两个国家恐怕早就投降了。不过苏联同样也是二战中投降人数最多的国家,二战中共有500多万苏联士兵投降,如果不是斯大林签署第270号命令,那么苏联投降的士兵肯定会更多。(不包括日本和德国签署投降书后,交枪投降的士兵)
实际上在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就丢失了东欧地区的大片领土,损失了300万军队。(大部分都是投降)如果不是苏联的战略纵深比较长,苏联肯定会步法国的后尘。美国为苏联提供援助的时候,苏联和德国已经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因此美国援助与否对苏联是否战胜德国的影响不大。当然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取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苏联损失的人数也将大大增加。
德国闪击战最怕的就是遇到战略纵深长的国家,苏德战争前期德国一度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是苏联凭借着庞大的战略纵深,成功化解了德国的攻势,将战争拖入了持久战。之后苏联寒冷的天气开始发力,德国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败,最终失去了一鼓作气击垮苏联的机会。德国没有一口气打垮苏联,就已经注定德国要失败,毕竟苏联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远胜于德国,只要战争消耗下去,德国迟早都会失败。
二战时期,德军钢铁军团所向披靡横扫对手,恐怖的闪电战使人闻之色变。但是即使拥有在庞大的力量,德军仍然被苏联击败,对于失败的原因,众人众说纷纭。总结看来可以说苏联能战胜德国第一大因素在于,苏联人民坚定的意志和团结英勇战斗精神。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也是很必要的,简单说来如下:
1941年9月30日德国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而且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随后紧接着,便是苏德卫国战争的转折点。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
在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整个二战苏联的火炮,坦克,飞机生产量都高于德国,因为苏联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德国所不具备的。
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坦克、飞机、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
二战初期德国横扫西欧关键在于速胜,闪击战就是速战速决。因为德国无法打持久战,战胜对手并在战后取得敌国战略资源,是德国的目的。而苏联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所以苏联是越打越强,持久战和和韧性是苏联取胜的关键。
最重要一点就是开头所说的苏联人民坚定的意志和团结英勇,在战争期间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使得希特勒入侵苏联以后,整个德国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可以说当时的苏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最终战胜了侵略者。
毫无疑问!
苏联打败德国的第一原因是斯大林同志。
为什么这样说?
尽管苏联战略纵深大,天气也帮忙。
可是如果没有斯大林完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国人的坦克闪电横推之下,纵深又算的了什么呢?
有人可能说德国失败于寒冷。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铁血坚壁清野,寒冷对于希特勒德国来说,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问题在于,斯大林为什么具有战斗的主观能动性呢?
苏联人们为什么接受了斯大林严酷冷血的抵抗命令呢?
在有些国家,面对希特勒德国那种敌人,采取绥靖政策,甚至直接投降是完全可能,并且真实发生过了的。
注意,苏联虽然也有苏奸,但是为数极少,并且他们之中之所以投降敌人并不是被敌人吓住,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苏联的肃反才不得已投降敌人。
和英法的投降不是一回事。
苏联人就是这么坚强,所以他们产生了斯大林那种坚强的领导。
战斗的民族不是白叫的。他们连上街抓个熊都是徒手的。
苏联打败德国第一大原因是什么?当然是举国之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苏德战争是一场亡国亡族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客观讲,德国对前苏联的闪击战就是要消灭苏联这个国家和灭亡苏联的人民。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斯大林还是谁来领导这个国家,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不投降就要抵抗到底。当然,从反击力度来讲,斯大林的铁腕是强硬的,说他是独裁或者说强权都不为过,但结果却是公认的,苏联打赢了。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又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先不说德国和希特勒为了发动苏德战争做了多少年的准备,先是卧薪尝胆从一战失败国的阴影中重新崛起,再是与英法绥靖政策周旋赢来军事崛起的机会,最后才是从闪击西欧和占领波兰和法国的战争中对闪击战进行了检验,最终才敢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当然,德国入侵苏联并不是一点顾虑没有,首先是苏联地大物博的问题,正是因为考虑到苏联兵多将广,资源充足,德军统帅部才做出了三路大军突然袭击的决定,这也是造成苏军在战争打响后措手不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苏联和德国是暗中较量的两个对手。虽然德国在一战后是战败国,但德国从上到下都不认输,这是希特勒发动二战的民意基础,可是,从苏联对手来分析,苏联同样对德国存在不信任感,要不是斯大林在1939年对英法波兰提出四国联盟建议遭到拒绝的影响,也不会导致苏德签订友好条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苏德相互妥协的结果,当然也是为暗中防备对方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空间。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苏德战争苏联打败德国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综合国力。一是付出了人员的重大伤亡。没有强大的兵员做后盾,斯大林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无益,2700万人的代价不是哪个国家说付出就能付出的。二是资源的优势。可以说,苏联赢得战争,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对占领区的要求是人离开后,一切全光,不给德军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而在苏军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兵员和战备物资投向前线,加上苏联原有的工业基础,给苏军后发制人创造了制胜条件。三是得道多助。英美本来对苏联是用有色眼睛看人的,但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罗斯福丘吉尔果断站在苏联一边,同盟国的建立为苏联打赢战争发挥了重要推力作用。从这个角度讲,盟军的作用就是苏联和斯大林在政治上的胜利,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苏军不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赢得胜利,英美也不会往苏联身上下本钱。
所以说,苏联打赢德国靠的就是综合国力,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表现在政治和宣传动员上,苏联之所以将苏德战争称为卫国战争,全民皆兵,一切为了打赢占据了重要方面。
打仗拼的还是国力,三德子虽然前期势如破竹,仅一个月就拿下了法兰西,但一个工业国,在没有多少殖民地的情况下,想要推掉苏联这个大战略纵深的国家是非常困难的。
苏联可以玩人海,但德国不行。苏联可以被击毁数量坦克,但是德国人不行。苏联可以放弃一个集团军,但德国人不行。德国虽是欧陆小强,但太高估自己,和世界前两强单挑,不输才怪。
二战惨烈的苏德战争,创造了很多传奇般的战争史,如果要说二战苏联最终能击败德国的原因,可能很多人会列举出很多,比如苏军动员能力强大,全民皆兵,军工业发达加上盟国的援助,t34坦克就像洪流一样,损失一辆造两辆等等。
但作为熟读二战史的小编来说,其实如果要说苏联能最终击败德国的最大原因?可以肯定的说,是希特勒的错,对苏联开战本身就是错,希特勒对苏军强大顽强的“生命力”严重低估了,甚至在开战前,希特勒还不无嘲讽的说:“苏联就像一个破房子,只要踢上一脚,那么它就会整个坍塌!”,可见希特勒对于进攻苏联是多么的自信,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自负!他认为打垮苏联完全能在短时间内“闪电”解决战斗。
确实“巴巴罗萨”开始前,苏联无论军队还是高层都准备不足,德国的外交伪装和军队突然性进攻措施做的很不错,在战争初期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当德国精锐部队直扑莫斯科时,也许全世界都认为苏联很难抵挡,希特勒更是狂喜,一切和他预料的一模一样,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似乎已经没什么难度。
而苏军那边当时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因为之前76%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都被清洗,整个苏军指挥部门基本面临更新状态。苏芬战争后的主力部队被分流,一部分参加了苏德分割波兰战役后,换防到远东方面军。
苏军另一部分主力则分流至西北,西方。西南方面军,而且兵力缺员,每六个机械化部队,只有一只满员。3|4的摩托化师竟然没有坦克。4|5的坦克部队的装备甚至还有一战的,清洗后的苏军正处于一片混乱中,500万士兵和23000辆作战车辆实际尚处于瘫痪状态。
莫斯科战役中,包克所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本计划以泰山压顶之势攻破莫斯科,最前沿的德军在突击中甚至已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必败无疑时,苏联人的“顽强生命力”却完全让纳粹德国甚至世界大跌眼镜,德军上下因为苏军不堪一击的盲目轻敌观念,当遇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西泊利亚的寒冬时,战争的转折点就来临了,而德军的进攻形势随着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而且就在双方鏖战于莫斯科的关键时刻,希特勒的对苏联的自负又开始起作用了,又瞎指挥了,他瞒着包克等私自将一部分预备队调往支援对基辅的争夺。而苏联军民的拼死抵抗与“冬将军”让入侵的法西斯军队吃尽了苦头,莫斯科保住了。
而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坚决不准德国第6集团军撤退,他认为苏联人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必须进攻就能获得胜利,最后导致数十万德军精锐被歼,弗里德里希·冯·保卢斯元帅带领9万德军向苏联人投降。
东线的战争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纳粹德国在对俄的战争中虽俘获了大量的战俘并掠夺了一定的战略资源,但为了得到这些,自己的“血”也在随后苏联人反抗中流的一干二净。
“不要跟俄国开战”!这是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留给他继承者们一句颇具深意的忠告。的确,从近代欧洲的历史来看,无论是曾经以独创的军阵纵横欧陆的瑞典国王、还是叱咤风云一时的军神拿破仑,无不在远征俄国的战争中惨败。
俾斯麦也深谙此道,所以在缔造统一的帝国过程中,一直谨慎的处理着和俄国的关系。而希特勒也参加过一战,他是深知德国在战争中应该去避免东西双线作战,因为德国无法应付两线军事压力。但战争初期一系列闪击战胜利,让他变得自大起来,错误研判了当时苏联实力,认为苏联还不如一战时的沙俄,自己已经有能力一脚踢垮这个“破房子”,这一大错误让德国无疑再次“重蹈覆辙”,东西双线盟军的进攻让德国首尾难顾,最终德军不但没能占领莫斯科,反而让苏联人踏上了柏林的街道!
第一大原因是苏联优秀的执行了大纵深战略,依靠国土面积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德国的“闪电”装甲部队。
这一点跟我国抗日时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所谓大纵深,就是依靠国土面积,将敌人大胆的放入腹地。
敌军进入了我们的地盘后,受到的限制性因素就会越来越多。
长驱直入,看起来所向披靡。
而一旦对方的领地足够深,一时半会无法完全击溃,那你就会陷入一个纯陌生的环境中,特别是陌生的地形环境还伴随着恶劣天气,那简直就是要了亲命。
德国无敌的百万装甲师,就是败在苏联的大纵深战略和极端的天气下。
虽然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抗德的转折点,更称得上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前提,是苏联军队已经被大纵深战略拖垮。
如果你让苏联军队直接来到国土边境跟德国硬刚,就算战斗民族再如何奋不顾死,恐怕结果也不一定会多么如意。
苏德战场是二战中非常惨烈的战场也是二战中的转折点,从苏德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整个二战的形势,轴心国失败是注定的了。
苏联全民抗战,以超过的人口数量换取关键的时间和空间,苏联人抗击德国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必须把德国打死才能获得胜利,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德军入侵苏联可是准备充分的,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苏联开始时是准备不充分有所被动,可是苏联动员所有能打的人上战场,青壮年是必须的,妇女也上战场,所有能打仗的男人和妇女都拉上前线,有时几个人用一把枪,这么多人坚决抗战,德国还真应付不来!苏联就是拼人口多,用数量拖住德军的进攻步伐,为苏联的准备赢得时间。狮子再牛也斗不过狼群,苏联获得的时间转移了很多工厂在后方,保证了苏联的后勤供需。德国的虎王坦克很厉害,一辆可以打苏联坦克几辆,可是虎王坦克复杂产量少,而苏联资源多生产的坦克数量比德国多的多,很多时候都是十几辆苏联坦克群殴德国虎王坦克,最终虎王坦克也是击毁的命运,苏联采取的就是狼群战术,反正我不怕消耗,没了很容易生产出来,德国不同啊,数量不多,生产时间长和复杂,实在消耗不起,德军牛不就是依仗它的坦克群嘛,消耗掉它的坦克,德国就完蛋了。
德国后劲不足,遇上苏联寒冷无比的冬天最歇菜了,苏联国土大,战略纵深长,德军战线拉大了,后勤供给不上了。德军横扫欧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石油快用完了,坦克没有了石油就是废铁,德国才拼命打苏联抢夺苏联的石油产区。德军开始进攻很顺利,向苏联推进了几百公里,占领了很多领土,只是等德军要消化战利品的时候,时间就来到了冬季,苏联的冬季实在太冷了,冷的士兵都活不下去,坦克也开不动了。苏联道路泥泞,运输铁路和公路都被苏军炸毁了,德军的补给迟迟运不上去,等运上去了,一切都晚了,德军被冻死的士兵就有十几万,几十万德军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战,苏军可不同早就适应了寒冷的天气,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德军是士气低落,苏军是斗志昂扬,德军失败了是正常的。德军打到最后越发后劲不足了,石油用完了,士兵也死了很多,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越来越匮乏了,消耗的比生产的还多,迟早完蛋,可苏军后勤足啊,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武器弹药,粮食衣物不愁供应,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你干掉德军就好!打仗不就是打后勤嘛,苏联输了上半场,可苏军后补人员足啊,德军还是那帮人,因此下半场苏军赢了!
我也来说两句,我也看了下评论区,我个人认为一个网友说的对,因为天气,当然之说对一半,我个人感觉,苏联打败德国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天气和地理,这是主要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一是我结合资料推断的,资料里也提到过,很多人说是什么正义之站还有说苏联的国力比德国强,都不完全对,首先德国当时的强度绝对是世界级别的,后期不管从科技还是武器等等都是非常强的,我说几个例子就知道,比如德国的坦克,哪个国家的都比不上,苏联更不行,当时的德国的科技都比的上美国,二战之前,德国就开始研究碟形飞行器也就是飞碟,研究原子弹了,美国是一九七几年才开始研究飞碟,所以当时的德国不管是科技,武器都是世界级别的强国,苏联那时跟德国比还不行,为什么说打败德国的是天气和地理,苏联的冬天有的比咱们东北还冷,在一个苏联地盘也大,德国是以闪电战为主,之前打败的国家地盘没苏联大,进入苏联后,由于地盘大。加上后期天气冷,就把德国拖住了,德国对多国作战,打不起消耗的,就像日本打中国,大家都看到影视剧里有伪军。为什么有伪军,因为日本的国家小,兵源短缺,中国地大物博,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所以日本人聪明,后期叫中国人打中国人,中国人管理中国人才有伪军,伪军是收编的军阀,所以苏联的地盘也不小,那时没解体,所以必输,我看过介绍整个二战的书,后来二战结束,一位将军在联合国大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有两大国家一般人轻易不敢惹,一是苏联,地盘大气候恶劣不好打赢,二就是咱们中国,人口众多,一打就陷入人民的军队里[捂脸][捂脸][捂脸],所以苏联打败德国是气候和地理的原因,
本文由作者:登陆天王星 于 2023-03-3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1886600534792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