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只是忠于刘备,但绝没有忠于汉室的意思。
这事情很难说得清楚,既然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许多人也信以为真,自然的推论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忠于汉室,那么诸葛亮也就忠于汉室。
也就成了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
如果豹眼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忠于汉室,许多人会叽歪很多。
好吧,豹眼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一下,诸葛亮绝没有忠于汉室。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举荐司马懿为计掾,曹操当时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就职。
司马懿不伺候曹操,就假装风痹病以拒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出仕。曹操官大了,司马懿认为惹不起,就屈从了。
司马懿本身是真不想出来做官,不像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就出来了。但司马懿并非没有野心,更可能是在等待机会。
司马懿出仕之后,给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是曹魏自己出现了问题,司马氏家族也未必一定能篡夺曹魏的政权。
但不管咋说,司马懿绝不是匡扶汉室的忠臣,更不是因为替汉家报仇而篡夺曹魏的政权。
就此一点,诸葛亮与司马懿很相似。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既然汉室倾危,作为忠于汉室的臣子,就不能在卧龙岗睡大觉,而应该积极活动起来,应该像荀彧那样,主动奔波,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去拯救危难中的汉室朝廷。
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算是汉室的忠臣吗?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不管是否确信,诸葛亮的确是冲着刘备才出山的。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的人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就算满天下只有刘备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清楚哦。
刘备占据了徐州,正是开拓基业,匡扶汉室最好的时机,为啥诸葛亮不去投奔他呢?
既然已经断定曹操是篡汉奸贼,为啥官渡之战时,诸葛亮不去做那棵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呢?为何坐等曹操击败袁绍做大呢?
难道诸葛亮不清楚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再战胜他了吗?
作为一个忠臣,那是不能顾及自己的生命和名声,誓死去捍卫自己的帝王才是。
献帝穷途末路,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曹操挟持十分憋屈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卧龙岗安心睡大觉,这算忠臣吗?
豹眼认为这不是汉室忠臣的作为。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没话说,也不必多说,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不管有多少对诸葛亮的责难和疑虑,毕竟人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篡夺刘禅的皇位。历史看得是结局,就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忠于刘备是不该质疑的。
因此,诸葛亮没有忠于汉室,仅仅是忠于刘备一人而已。
#阅读的温度#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志向是成为王佐之才。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致力于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匡扶汉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
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规范是:君、臣追求“仁政”上一致,双方都具备良好的仁义德行,这样才能做到“君明臣良”。
刘备宅心仁厚,品德高尚。施行仁政,以“仁”待人,礼贤下士,有仁性、仁德,重视“养民”、“保民”能够急亲贤之为务,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是这样评价的:
“先生刘备,为人豁达宽厚心,礼贤下士,既有汉高祖那样的风骨,也有英雄的气概。”
〈三国·蜀书·先生传〉评曰: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为君者以德行仁,为臣者故当事之以忠。”
诸葛亮是个非常注重伦理纲常的人,既然遇到了刘备这样“以德行仁”的君主,必然会“事之以忠”。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六年,刘备信任并重用他,给予他展示才华和实现人生价的机会。
《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中评价他们的君臣关系:
“他(刘备)将一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不存怀疑之心,实在是君臣交往最公正的,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从“三顾茅庐”的相见恨晚,到“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再经十几年的患难与共,两人早已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他们的关系既是君臣、知己、朋友,又是亲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忠于汉室吧!毕竟诸葛亮是汉朝人,有天然的认同感、使命感。倘若不忠于汉室,却是说不过去,既于情不通,又于理不合,极易伤了价值根本,有些得不偿失。况且,曹贼篡汉,不得人心,还有恢复之机,以待图之。
至于忠于刘备,不过是忠于汉室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因而,诸葛亮忠于那个,都没啥本质区别,殊同同归。换言之,谁叫刘备代表汉室,有“匡扶汉室”之心呢!在此情况下,两人一拍即合,完美上演了“救国救民”的戏码,更深刻阐释了当中的不容易,完全是举步维艰,都不足道哉!
退一步讲,时逢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汉室危矣!纵观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先主知遇之恩,起于微末之间、茅庐当中,相助刘备夺得了立足基业。又毅然决然竖起了汉家的大旗,不知鼓舞了多少民心士气,以致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形成了一片大好形势。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忠于汉室,那是没话说的,绝对身体力行,尽力而为。反观,其余野心之辈,自私自利,完全为了成全霸业,哪管初心何在,真是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不断。
再进一步来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更显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忠于汉室的不可动摇。自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不改人生本色,兢兢业业为蜀汉操持。期间,不仅保全了刘备基业,而且还略有发展。譬如,先南征“七擒孟获”,稳定了大后方,后又发动“六次北伐”,确定了蜀汉的政治目标。通过一番操作下来,既践行了“恢复汉室”的决心,也彰显了“汉贼不两立”的誓言,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外乎如此。
谢邀请回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精髓。中国几千年的士大夫的思想传承。也正是诸葛亮奉行的座右铭。他们心中先有君,然后有国。正是他们的思想衣砵。国家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占比不会很高,他们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是帝王把握着的,是帝王给予的。他们只有小心谨慎的侍奉帝王,忠于帝王,就能坐稳将相位置。诸葛亮也不其外。
所以讲,诸葛亮绝对是忠于刘备,忠于皇室大业。自三顾茅庐出山为师拜相,辅助刘备争夺夫下,他此一生的官运,命运就与刘备沾连在一起了。没有了刘备,他就找不着北,他的抱负为谁?佐扶刘备争夺天下也。
居庙堂之高之人,他们都懂得,有君才有臣,才有他们。有君正有国。但有国不一定有他们。正是自古以往的俗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这个问题很明显,诸葛亮只忠于刘备,而非汉室!因为汉献帝乃东汉之帝,虽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原董卓携天子以令诸侯,可必定那才叫汉之政权,曹操至死也未篡汉,董卓换帝也未亲坐老板前办公。所以诸葛若是忠于汉室,就应在汉献帝左右出谋,为极极可危之东汉扭转败局。而刘备打出的旗号正是匡扶汉室,以皇叔之身份召令天下英豪对抗曹操,因他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很有影响力与号召力。赤壁一战成了暴发户。他只代表一路诸侯,并不代表东汉。孔明忠于他而千古留名,成为华夏之智慧化身,但并非为大汉朝效命!仅个人之观,有不妥请指教。
说起诸葛亮,他身上的第一个标签就是千古忠臣的楷模,说起忠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起初,刘备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萧何,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刘备夷陵兵败后托孤于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
诸葛亮当时的反应是,流着泪说了一句话: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臣希望竭尽全部力量,尽忠于上,一直到去世为止!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来源,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做到了言行一致,刘备让刘禅把诸葛亮当成父亲一样对待,身为皇帝的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
刘禅这是把政事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但凡皇帝对臣子有防备心理的,都不会这么做,除非皇帝对臣子是绝对信任,可见刘备、刘禅父子对诸葛亮的信任,宁愿把朝政大权交给他处理。
诸葛亮身为丞相和蜀汉一把手,是绝对的权臣,对内治理蜀汉、处理政务、提拔人才、平定叛乱,对外掌控外交、筹划战略、发动北伐、兴复汉室,他在蜀汉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刘禅,世人皆知蜀汉有诸葛亮,而不知有刘禅。
即使诸葛亮有掌控一国政权的权力,但他仍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尽忠,最终病死在北伐的战场上,与诸葛亮同时代并形成鲜明代表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只抓住了一次机会,掌控了权力之后,就把权力世袭下去,最终建晋代魏,这是权臣篡位的手段。
刘备托孤
诸葛亮有篡位的实力与能力,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在那个战乱频频的年代,诸葛亮依然保持自己心中的政治理想,以一生的时间来尽忠,康熙皇帝曾经评价诸葛亮: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这就是忠臣的楷模,都知道诸葛亮忠心,那么你是否知道,诸葛亮忠心的对象是谁?他是忠于刘备,还是忠于汉室?
事实上,古人也有这样的疑问: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文豹曰: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聂文豹认为诸葛亮忠于刘备,而不是忠于汉室,但是诸葛亮本人在《隆中对》及《出师表》中都明确提到了兴复汉室。
诸葛亮北伐
《三国志 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恒公成就霸业的名相,乐毅是战国时期率领五国联军差一点灭亡齐国的名将,诸葛亮自比名相、名将,说明他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君王一级的人物成就王霸之业。
诸葛亮8岁就随叔父诸葛亮玄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在诸葛亮17岁那年,诸葛玄去世,在此后的十年中,诸葛亮的生活就是躬耕、读书、云游、规划,隆中对战略规划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设计出来的,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中,诸葛亮的心中装满了雄心壮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苦苦等待的名主才出现了,在荆州十年,诸葛亮没有投靠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刘表,也没有投奔孙权与曹操,而是选择了那个一直失败、颠沛流离、一无所有的刘备,只因为刘备可以让诸葛亮出相入将。
当刘备以天下局势向诸葛亮询问时,诸葛亮告诉刘备要占据荆州与益州,联合江东的孙权,共同抵抗曹操,要知道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面上代表着是汉室朝廷,抵抗曹操其实就是对抗汉室,至少天下人向往的汉朝中心在曹操手中。
在整个《隆中对》中,没有人提到代表汉室的汉献帝刘协,也没有人关心他过得好不好,仿佛他不存在一样,虽然刘备提到了“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十二个字,但也仅仅是一语带过,刘备更多地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汉室。
刘备虽然出身皇族,但他并不能代表汉室,当时唯一合法性的汉朝皇帝是汉献帝刘协,不管在隆中对,还是出师表中,诸葛亮都没有提到刘协所代表的那个汉室,因为这个汉室是被曹操所控制的,而曹操更是周瑜口中的汉贼。
诸葛亮与刘备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所有的战略都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诸葛亮还说如果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刘备从益州出秦川,那么这样就能成功,注意这句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是把刘备的成功当成了汉室的兴复,这说明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并且把刘备视为汉室的继承者,隆中对是在公元207年发生的,这一年汉献帝还活着,与诸葛亮同为27岁。
从逻辑上来看,只要汉献帝活着,汉室理论上就存在,但是诸葛亮所忠的不是正统的汉室,而是刘备这个表面上反抗汉室的枭雄,前面讲过刘备并不代表汉室,那为什么诸葛亮说刘备成功之后,汉室就能复兴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他规划了一整套的政治战略,他想当管仲和乐毅一样的名相与名将,同时还想要辅佐刘备取得成功,只要刘备成功了,诸葛亮就能在政治上把刘备的成功操作为汉室的复兴。
隆中对
诸葛亮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
1、正统汉室被曹操控制,成为傀儡,不足以代表汉室。
诸葛亮只能扶持刘备统一天下,重新建立一个汉室,犹如当年刘秀统一天下后建立东汉一样,只要刘备成功了,他就是正统,如果他没有成功,他就是反政府武装。
要知道蜀汉在政治上是承接西汉与东汉的,蜀汉的太庙中供奉着西汉与东汉所有的皇帝,严格来说,蜀汉的国号与西汉和东汉都是一样的,就是“汉”。
2、乱世之中统一天下靠的是实力与能力。
东汉末年是乱世,战乱不断,东汉朝廷又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连皇帝都成为傀儡,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在曹操的操纵之下,汉室得到苟延残喘,但乱世之下,除非打到统一,否则战争是不会停止的。
所有有实力的诸侯都可以凭实力与能力争霸,最后能活下来的,不是统一天下,就是几家势力维持相对的平衡,从群雄争霸到三国鼎立,是一场残酷的竞争,乱世之中靠的是实力与能力,即使是正统的皇帝,没实力的话,仍然是诸侯争夺的傀儡。
诸葛亮辅佐刘备
诸葛亮想用自己的能力来辅佐刘备,通过政治操作与军事行动来统一天下,这是乱世之下的正常操作。
3、虽然刘备不代表汉室,但想统一天下必须要打兴复汉室的旗号。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辅佐刘备,需要为其找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这是政治正确,也是出师有名,就连强大的曹操都要操纵傀儡汉献帝来为自己达到政治正确,诸葛亮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并不为过。
至少在当时(公元207年),兴复汉室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政治口号,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预测到傀儡汉室可能会被取代,那么对于刘备来说,就是一个建立政权的绝佳机会,果然在220年,曹丕建立魏朝取代了汉朝。
汉朝被曹丕取代了,就相当于汉室不存在了,一个强盛了400余年的朝代,是多少汉人怀念的对象,在听到曹丕代汉之后,刘备迅速称帝建立了蜀汉,这就是政治正确,也是蜀汉政权的法理所在,更是诸葛亮早看出的政治结局。
出师表
再来看《出师表》,这其实是一篇出战前的檄文,向天下人告知为什么要北伐,在此文中,诸葛亮称刘备为先帝,称刘禅为陛下,很明显诸葛亮就是忠于刘备及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然后在诸葛亮的潜意识中,把蜀汉政权当成正统的汉室,尽管他不是。
蜀汉是三国最弱小的政权,但在诸葛亮的带领下,6年5次北伐,已经是蜀汉政权对外战争的极限,明明实力不如曹魏,诸葛亮却一次又一次北伐,明明知道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却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因为北伐就是兴复汉室,也是当年诸葛亮对刘备的政治承诺,更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法理依据。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之一,诸葛亮想用北伐把蜀汉变成正统的汉政权,只有在旧都(洛阳或长安),汉才是汉,诸葛亮既忠于刘备,又忠于汉室,他用一种曲线的方式,把忠于刘备与忠于汉室结合在一起,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理想,就病逝于北伐的前线了,这就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根据三国演义所叙,刘备乃汉室宗亲,汉朝中山靖王之后,汉景皇帝第代玄孙。当年汉献帝按谱赐爵尊为皇叔,此一事实,史有明文,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及历朝历代的专家学者从来都没人质疑过。所以从这个道理来说,诸葛亮既是忠于汉朝,也是忠于刘备;忠于汉朝是诺葛亮的信仰和理念,而忠于刘备则是诸葛亮的实践和行为。忠于汉朝和忠于刘备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诸葛亮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的一生,正是他的理念和实践,信仰和行为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本人学问太低,没有拜读过原著,只是看一些片段小人书,听一些评书,民间故事等。
大体上诸葛亮还是忠于汉室的。三兄弟为了汉室大业,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出山,承救大汉事业。
诸葛亮一生用自己的才智承救整个汉室大业。一生忠贞不二,死而后遗。他为了汉室大业,晚年力扶刘蝉,费尽心血,看来他是一生为了汉室,燃尽自身。
我认为诸葛孔明即非忠于刘备也非忠于汉室,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若是忠于汉室,他不会在卧龙岗数年不出,若是忠于刘备,他不会舍命六出祁山硬搞曹操,这些其实都不是刘备的理想,因为刘备的理想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他画的三分天下图!刘备的理想已经实现了,诸葛亮的理想却没有实现,因为太难了,诸葛亮自己从没说过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书中有伏笔—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由作者:用户2277820557694286 于 2023-06-1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2400139445482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