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大明能走多远?> 正文

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大明能走多远?

  • 自强不息高山Z自强不息高山Z
  • 2020-05-22
  • 42
  • 共20人回复
风大了吹掉牙
「风大了吹掉牙 」发表看法
2020-07-31

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或者朱允文赢了而没有迁都北京的话,我认为明朝会很长命,夸张点,成为一个千年王朝的可能性不小。

首先,国君或者说整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其眼光就不一样。

北京虽说守了国门,成了壮志,让皇家不至于陷入醉生梦死的状态,但也把皇帝的眼光局限在了北方或者说内陆上。以至于当时兴起的大航海没有给明朝或者说明朝皇室带来一丁点好处(开启新大陆观念和殖民的巨大利润)。

钱可是个好东西。

想想宋朝,特别是南宋,只凭半壁江山就顶住了金国,西夏特别是蒙古半个世纪的进攻,不可否认人的作用,但如果没有那庞大的海上贸易带来的资源,有可能吗?

就这样,南宋还延续了一百余年,何况刚刚建国的大明?

那只会更长一些。

另外,有人会说,烟花之地容易让人沉醉于温容乡,就像南宋皇室,一点收复失地的想法都没有,明朝的北方会很快在蒙古人的脚步下重新沦陷。

对!是有这个可能。不过那不正好形成了南宋的局面吗?至少一百年绝对没问题。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明朝之所以最终灭亡,除了后代几任统治者要么不务正业要么有能力的早死或用不正事上去,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大明政府穷(大明可一点都不穷),再加上小冰河带来的灾荒,内忧外患之下彻底撑不住。

那如果是在南京呢?

我可不相信那时候的江南巨富可以像历史中的那样在南方只手遮天,一个铜板都不愿意给政府交赋税。

皇室把持着海贸,不说有没有能力把南亚产稻之地(一年两熟三熟)殖民过来当做粮食生产基地,就是当时是从美洲传过来的玉米可以早一点被有志之士发现利用,天灾都扩散不起来。

最后,有了放眼全球的眼光和战略,我一点都不相信野蛮的蒙古可以把现代化武装的海军和枪炮兵怎么样(大航海告诉我们,在武装到牙齿的殖民者面前,除非人数相差太大或者后勤实在跟不上,野蛮一方只有死无葬身之地的命)。

只要明皇室紧紧握着江南富庶之地,使劲给北方输血就足以把什么蒙古瓦剌甚至以后的女真随便搓扁搓圆。

其实,如果朱允文坐定南京,我反到担心,江南会把北方养的太壮,难免有那么一天某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会掀起内乱也说不定

汉关驼铃
「汉关驼铃 」发表看法
2020-05-23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汉关驼玲。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文,我感觉大明走不远,到三、四代必然会出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说藩王问题,只说从南京作为京都的方面来阐述。

南京的地理环境决定后代帝王必定会掉入温柔乡

南京地处江南,气候湿润,经济发达,文化先进。在一个地方待长了人就容易产生惰性。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文,朱允文肯定不会迁都北京,那么在南京这种文化环绕、诗歌荟萃的温柔乡里,后代帝王必会越来越不思进取,必然会再出现陈后主、南唐后主那样的诗人、画家之类的帝王,天天风华雪月、醉生梦死。

宋朝的皇帝为什么不思进取,抛开其他因素我觉着与开封、杭州过于繁华有关,好日子过习惯了谁还去想过穷日子,切不说北宋还有过一段相对和平的环境,就是南宋在金兵压境大乱当前的环境下,朝廷君臣照样醉生梦死只管享受。

当然了每个朝代的京都都比较繁华,但南京不一样,南京过于靠江南,没有长安、洛阳那样靠近西北还能沾染上点胡人的豪爽之气,南京纯粹是温软之风,风流才子遍地,歌楼酒肆争鸣,十里秦淮河更是出名的红灯区,纯粹是温柔窝、风流乡。看看在南京定都的几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那一个传久远了。因此即使朱允文靠谱有作为,他的儿子、孙子就很难说了。

南京的地理位置不足以控全局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西北高、东南低,北方对南方有俯冲优势,而南方对则需要仰视,因此历史上大部分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北伐全胜的不多,除了朱元璋。南京地处江南,对南北、东北边关出事望尘莫及,而这两个方向偏偏是历朝历代的大敌所在。朱元璋在世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派太子朱标到西安、开封去实地考察,可朱标身子骨弱,回来后便得病死了。同时朱元璋在南京起家,不太愿意离开龙兴之地,加上岁数大了,折腾不起了。

在明初崛起之时,兵峰可直达西北,对长城一线的边关进行有效的控制,但随着国内稳定、惰性一起,朝臣们就会看不到敌人,政府运转效率便会出问题,往西北、东北运兵就会有困难。再加上江南文化先进,明清科举中举的大部分是江浙人,朱允文又是被江南大儒环绕,帝都所在地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江南利益集团,时间一长肯定会绑架朝廷,形成局布利益,导到全国出现不平衡,就象明朝未期的东林党一样。

蒙古大敌所在

虽然朱元璋时代灭了元朝,并对蒙古进行深入打击,但蒙古势依然强大,朱棣登基后没几天便出蒙古入侵,无奈朱棣只好亲自上阵,长驻北京,南京让太子监国,朱棣更是五征漠北,但到了明英宗时位然遭土“木堡之变”的惨剧。

即使朱棣不反,但在朱允文削藩的大政下,朱棣朱权必然会离心离得,那在防御蒙古上就不会全力以赴。假设朱允文不削藩,朱棣朱权也会尽力守边关,但到了儿子辈孙子辈会出现啥变故也很难说。

明承宋制,实际上还是重文轻武那一套,在朱棣“天子守国门”的方针下,后代皇帝还能感受到压力,朝臣们为了身家性命还能尽心尽力做好长城一线的防御,那么朱允文及子孙们长期待在南京会怎么样?边关守备必然日渐疏散荒废,一旦蒙古入侵,必然守不住,那么就会打过北京进入中原,宋朝的历史便会重演。

总之,朱棣若是不取待朱允文,明朝在两三代后必会出现变局。若要想长久,就必须在朱允文及其子孙中出现二三个大有作为的明君,迁都北京保持大明发展的势头,才能长久的走下去。

天涯云水间
「天涯云水间 」发表看法
2021-12-09

如果朱允炆继续做皇帝,那大明朝极有可能二世而亡,从历史现状和朱允炆的经历来看,这是大概率发生的

现在来看,朱棣取代朱允炆对于大明朝而言绝对是好事,如果朱允炆继续做皇帝,大概率用不了多久就会给明朝带来灭顶之灾。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01 大明的危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明军攻克元朝大都,蒙古皇室被赶回漠北,连丢失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都收了回来。可以说,朱元璋绝对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蒙古人丢了中原,可并没有就此老实下来,他们不甘心在天寒地冻的极北之地终老,反而日思夜想挥师南下,重新占领长城以内的花花世界,于是不断利用骑兵机动优势侵扰明朝边界,掳掠人口,抢夺财物,搞得北方人心惶惶,大明朝并不是固若金汤。

朱元璋虽然分封诸子为王,守护边疆,拱卫京师,但来无影去无踪的蒙古骑兵仍是许多人的梦魇。不过危难之际显身手,诸王面对蒙古军队,有的防御为主,有的对攻为主,还有的六神无主,唯有燕王朱棣力主对蒙古军队予以痛击,而且每战必胜,甚至曾经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因此深得朱元璋的欢心,得以在诸王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大明的危机其实不只是蒙古骚扰,这些算是外忧,真正的内患是在朝堂。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君权,甚至不惜残杀功臣,表面上也呈现出“洪武之治”的繁华景象,但实际上社会矛盾依然比较严峻,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可如此肃贪并未彻底根除贪腐,反而愈演愈烈,以致于朱元璋晚年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洪武朝有这样的内忧外患,迫切需要后继之君能够继往开来,勇于任事,敢于担当。那么朱允炆可以当此大任吗?

02 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称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就是个事故。朱元璋最希望的是太子朱标能够继位,这早已是朝野共识,而朱标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太子”,他的地位非常牢固,未来继位众望所归,当时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朱元璋之后,必定是朱标继位。

然而历史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准,即便是天子也不行。

朱标竟然去了一趟西安回来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储君身亡,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一时间朝野沸腾,大臣们人人心里打着小算盘。有的愿意奉燕王朱棣为太子,有的认为还是由皇帝自己决定,以免触了霉头,惹来雷霆之怒。

此时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世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决策失误。上面我们说了,大明朝内忧外患,应该有一个强盛之君,若朱标继位,那么以他在朝野和兄弟们中的威望和个人魅力,绝对可以建立一代盛世。然而皇冠即将落到朱允炆头上,大多数人并不看好。

朱允炆生在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和历练,就掌舵大明这艘巨无霸,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朱允炆的性格与乃父朱标相近,“仁慈有余”,却不如乃父那般意志坚定,乃父尚能依靠个人魅力和出众的治国理政能力立足朝野,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如何驾驭群臣和诸王呢?

朱允炆的另一个致命缺点是过于信任文官,而忽略了武将的选拔与任用。这和朱元璋残杀功臣有关系,手里带兵的终归是朝廷之患,不信任也说得过去。然而与朱允炆亲近的文官素质参差不齐,能力天差地别,其中以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为核心。黄子澄是状元出身,齐泰则是经学大家,方孝孺更是四十多岁就文才满天下,这三个人若是做学问自然高人一等,能力出众,可论起治国理政,却都只会纸上谈兵。方孝孺甚至尊奉《周礼》为治国良药,建议朱允炆以此书中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最终将大明建立成“乌托邦”式的天下。这三个人的勇气、正直和理想绝对值得尊重,可缺少实践经验、缺乏领导才能这两条足以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比如削藩这个事,这几个人就做得操之过急。三个人读了一辈子书,却忽略了汉武帝削藩用的“推恩令”,反而急功近利,连削五王,还逼死了湘王全家,从舆论和道义上就失了先机,最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03 为什么是朱棣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身上满满的都是优点。

第一,朱棣从小备受历练,吃了许多苦头。

他曾经在老家凤阳住过三年,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民生疾苦。兄弟们虽然都在凤阳一堆儿住着,但唯有朱棣用心,“民间细事,无不究知”。而此时的朱棣不过才17岁,三年后,朱棣就藩北平,开始独当一面,也才20岁的年纪。

第二,朱棣军事能力突出。

朱棣在北平可不是享清福去了,北平和大同是当时防御蒙古侵扰的最前线,时刻需要准备与蒙古军队短兵相接。朱棣不但没有固守北平,还曾两次亲率大军主动出击,打败蒙古军队,因此得以在明军中立下赫赫威名。这段经历为朱棣以后打赢“靖难之役”和御驾亲征蒙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朱棣有识人之能。

朱棣颇有朱元璋的遗风,不但带兵打仗有一套,还很有识人、用人的本事。首先来说道衍,这家伙用当时的话讲是个“妖僧”,平生不喜念经打坐,只爱煽动狼烟,视天下如棋盘,百姓如棋子,唯一的理想就是辅佐明主坐上宝座,立下不世之功。当时朱棣已经贵为燕王,可道衍依旧选择了跟随他,只为了将他扶上皇位,这在当时简直是疯狂的想法。可朱棣本就具有鸿鹄之志,怎愿意久居人下,尤其是向朱标称臣倒也罢了,可要他向乳臭未干、手无缚鸡之力的侄子朱允炆称臣绝对不可能。所以道衍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因此才有了后面的君臣际遇。

再有朱棣对自己的几个儿子的评价和使用,也比朱元璋强了不少。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皆是原配徐氏所生,尤其是老大朱高炽端重沉静,老二朱高煦英武有力,堪称左膀右臂,均在靖难过程中立有大功。后来朱棣登基,老二朱高煦狂妄自大,拿朱棣当年一句勉励之语当回事,意图取代朱高炽做太子,群臣也分裂为两队,各自摇旗呐喊,就连朱棣都曾经动摇过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只不过朱棣还算清醒,看清了两个儿子的为人,知道朱高煦不具有人君气度,仍以朱高炽为法定继承人,这才让永乐朝没有重蹈洪武朝的悲剧。

另外,朱棣对郑和的发掘和举用更是堪称神来之笔。郑和原姓马,是云南人,后被蓝玉俘虏,辗转入了燕王府,凭借机灵懂事被朱棣看中,倍加信任。朱棣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放手使用,郑和对朱棣的知遇之恩感恩图报,不但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后来还亲率舰队七下南洋,成为“航海之王”。

总结:朱棣后来称为与朱元璋并立的明朝“二祖”,在太庙中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自然有其非常之处。他的一生,戎马倥偬,文治武功,赫赫有名,被后世尊为“永乐大帝”,他上承“洪武之治”,下启“仁宣之治”,自己还开创了“永乐盛世”,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绝无仅有。而以朱允炆的性格和能力以及当时的作为,无论如何也不能望其项背,能不能守住外患和内忧带来的冲击都很难说,哪怕是二世而亡也并不让人意外。

汉水长流
「汉水长流 」发表看法
2020-05-24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天下是靠他真刀真枪打下来的。基于这种心理,在坐稳江山后,他考虑的是朱家天下能否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很显然再靠战争时期的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由一个衣贫如洗的和尚到君临天下的皇帝足以证明朱元璋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打天下以武,治天下则以文,所以在太子朱标死后,果断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承嗣大统。有人说,朱元璋是顾忌孔教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这么做的。当然多少有这个因素,但这一点左右不了朱元璋的既定思维。想想他那可是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的皇帝,没有他做不到的,只有他想不到的。凡是对政权构成危协的元臣宿将,他豪不留情地一一除掉。刘伯温丶李善长丶胡维庸丶常遇春、陆仲亨丶唐胜宗、费聚等先后死于他精心设计的政治清洗中。其目的是为给太子打造了一个理想的治政环境。

此外,朱元璋把二十多个儿子分派到各地,封为亲王以拱卫京师。朱元璋立下祖制。‘’王‘’:下天子一等,公侯伯不得与之均礼,不治政,不临民,不裂土。显而易见,这是他处心积虑为朱家天下能够绵远长存设计的一个理想化方案。

其实,朱元璋众多的儿子里,朱棣应当是其中最优秀的。他也常说四子类我。按封建礼法‘’兄终弟及‘’。太子死后,立朱棣顺理成章。在我看来,朱元璋不立儿子,立孙子。前面己经讲过他把诺大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知子莫如父,朱棣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打江山,而坐江山则需要的是文治。当然,有人会说朱元璋不也是这样的人吗?是的,但,爹和儿子还是不一样的。江山是朱元璋九生一生打下来,所以他会信加珍惜,信加勤政,而朱棣在朱元璋看来,至少在这方面赶不上。

如果,历史没有如果!朱棣后来造反完全是形势所迫。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因为在朱元璋死后,藩王逐渐坐大。论心计、论胆识、论魄力朱棣都在朱允炆之上,所以,朱棣能最终问鼎金陵,除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很大程度还源于侥幸。讽刺的是,正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为儿子夺权垫好了铺路石。

游者走天下
「游者走天下 」发表看法
2020-08-13

要是朱棣不取代朱允炆,大明王朝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天。

朱允炆虽然比起他雄才大略的爷爷差点意思,但水平还是有的,他继位的时候刚刚21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假以时日锻炼个10年8年的一定能成大器。

朱允炆深受儒家的教诲,以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为师,但同时又重用勋贵集团,所以当时不光是读书人,那些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勋贵集团的后人对他也非常拥护,如果不是因为建文帝在消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以当时他对大明帝国的掌控来看,真的有可能打败朱棣。

朱棣被打败之后,其他的藩王就更成不了气候了。

虽然他对这些叔叔们下手比较狠,可是由于深受儒家的影响,对天下百姓一定会实施仁政。

而与此同时,因为皇位的合法性不会受到挑战,南京将会作为帝国的首都一直存在下去,大明王朝不会迎来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但是因为没有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财政上的压力,明朝很可能会走向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宋朝、唐朝时期官方只负责沿海市舶司的管理,鼓励民间的海外贸易,明朝和国外的贸易将会如火如荼的展开。

而且,由于南京属于首善之地,倭寇对东南沿海一带的骚扰肯定会被明朝及时剿灭,再加上受江浙地区的商业氛围的影响,明朝在大航海时代将会积极参与全球贸易。

从唐朝开始就已经进行下南洋活动的东南沿海地区人民会在明朝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向海外移民,用不了多久南洋地区就会建立无数华人聚集区。

为了管理海外移民,明朝应建立强大的海军,控制西太平洋到马六甲海峡一带的海域,估计100年之后明朝人就有机会发现大洋洲了。

进入16世纪,明朝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所以明朝有可能组织官方的移民活动对大洋洲开拓来分流人口压力。

到17世纪,经过100年的移民,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会得到充分开发,变得繁荣异常。

南边虽然繁荣了,北边去不安定,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成功,明朝的政治中心在长江流域。对北方蒙古人、女真人的打压是不存在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除了越过长城骚扰之外,也会在北方争霸,当女真人取得对蒙古人的胜利之后,正赶上明朝经历了200年的发展之后国家变得腐败异常,女真照样有可能推翻明朝的统治。

不过,此时南明政权的中心将不会在南京,很有可能会在明朝海军的护送下明朝政府南迁到澳大利亚,依靠大洋的阻拦和清王朝南北对立,形成新的南北朝时期。

(个人认为这个南北朝将会大体上以赤道为界限)

明朝政府南迁到澳大利亚之后,在这里要想实现有效的统治就要和当地的势力妥协,王权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很有可能和英国同期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考虑到大洋洲周边水域没有强大的国家存在,大洋洲庞大的国土有能力供养来到这里的百万新移民,所以这个国家会一直延续下去。再加上君主立宪制度让皇帝变得不值钱,就算是底下有豪强大族架空皇帝,也没必要推翻他,所以明朝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小高读史
「小高读史 」发表看法
2020-05-24

能走多远不好说,但肯定不会比朱棣这一脉长。尽管朱棣是通过不光明的手段上位的,但从明至今的学者,大多认为朱棣当皇帝比朱允炆合适。朱棣登基,使得明朝历史发生了两大改变:

第一, 继承顺序的改变。

明初,太祖按照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册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病死后,明太祖又按伦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等到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如果不出意外,明朝皇位应在朱元璋—(朱标—)朱允炆及其子孙后代中传承。但是,朱棣硬是通过“靖难”之役改变了这一顺序。朱棣建立的永乐王朝已经不是明太祖当初设定的皇位传承的明朝,而是一个改变了皇位传承顺序的“新明朝”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都被认为是明代比较优秀的帝王,明朝在他们几个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明代得以延续两百多年的基石。朱允炆的几个孩子,倒也没见他们从小表现出过人之处。

第二, 治国理念的改变

朱允炆从小生长在深宫,受到完整而良好的儒学教育。继位后,他改变了洪武后期严苛高压政策,推行宽仁之政。他提高文官品级,“归重左班”,倚重信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赦罪平冤,宽刑省狱,裁减冗员;减轻江浙重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民心声,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了。但他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施政措施,比如朱允炆复古改制,更定官名,欲推行井田制,这是历史的倒退。再比如他用人不当,重用齐、黄、方等均为饱读诗书的儒士,急于削藩。他本应集中精力培养势力,巩固皇权,但他集中力量削藩,全面出击,把国内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来抓。总而言之,在当皇帝这件事上,朱允炆是不成熟的。

相反,朱棣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更加具备了一个优秀帝王的气质。他在位期间,以恢复“祖制”之名,取消建文年间的一些改革措施;设立内阁,用稳妥的方式削藩;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移民开垦北京、山东等地;编修《永乐大典》,发展文化;积极经营边疆,数次亲征漠北;征讨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一件件的功绩,都是建文帝无法达到的。于是《明史》称赞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总而言之,朱棣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实力有目共睹。朱允炆没有经过流血和牺牲,就登上了皇位。他太过年轻,还没来得及力量,就接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做皇帝确实缺少经验。他的子孙,必然也长在深宫,更是缺乏历练,自然没有朱棣的子孙厉害。毕竟,朱高炽在靖难中的表现也不赖。朱瞻基跟着爷爷,也学习到了不少。

爱妮品历史
「爱妮品历史 」发表看法
2020-05-22

朱允炆的失败,不是败在懦弱和妇人之仁,而是失败在年轻和经验不足。毕竟,朱允炆上台时才21岁,而朱棣已38岁,且经过军事锻炼。

如果能让朱允炆活到40岁以后,大明朝的格局就不一样了。40不惑,人到40以后就开始稳重了。

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儿子,生性残暴,嗜杀成性,经过元末战争,除山西少数地区外,中原地区已人丁稀薄,土地荒芜,加上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燕军南下时,大肆杀戮,直接导致后来不得不继续实行大移民的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朱棣上台之初,全盘否定了朱允炆的所有新政,包括消藩,实际上是政治上的一种倒退;

朱棣虽然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为的皇帝,但是他连年的征战及好大喜功的性格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虽然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但是不属于正常的贸易而是一种朝贡贸易,极大的耗空大明的财库,所以后来不得不取消了;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孙,却从来是一个拙劣的领导人。身为一个皇帝,他不具备半点领导人的素质!

从朱允文宽和的性格来看,由他主政的明朝,将会进入一段宽松的环境,而这样的放松对大明帝国,尤其是定都南京的政治格局是很不利的。

龙文说史
「龙文说史 」发表看法
2020-05-25

明朝初期发生了这么大政治变动,全因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了一个小错误,令人费解的是在众多如狼似虎的儿子里面,已将他们扶持的各个拥兵自重,分镇四方。起初就藩目的无非就是培养下一代领导人,目的达成了,却最终没有在他们身上选,却选择了一个无知的小孩当皇帝,如果放在这些叔叔辈们自然不足已与他们相比,毕竟治国经验还待欠缺。这也从朱允炆继位后种种行为可以看出,年轻气盛,始终遵循朱元璋治国路线走,采取亲民文治,但在对待一些棘手的事却拿不了主意,事事都听一些老臣,这些老臣都是些朱元璋留下来的遗老,而且精于计谋,处处都在维护本朝利益,从不惦记什么皇族厉害,把家和国分不清,以至于后来明朝初期的政治并未变成中兴,而成了激烈的内斗。

本来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位实行文治,像汉刘邦一样,开辟文景之治,让守旧大臣把自己孙子改造成文邦治国的脊梁。却没料这些守旧大臣为了维护中央大权,掀起了内斗,用削藩方式压制其他诸王,维护皇权,目的就是怕这些分镇诸王起来造反,也故意激起他叛逆为口实,进行血腥的削藩,这也是这些老臣给朱允炆上的第一个亲政成绩。但却没料到后来反而自食其果,导致明朝政治大的变动对皇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形成了两派而且纷纷倒戈,进而爆发了内战。

朱棣的成功也是朱允炆削藩的结果,朱棣作为叔叔,本来可以和其他塞王一样固守边陲,可因为南京一些守旧大臣不断煽动,导致各藩王无路可走,被加罪的加罪,处死的处死,甚至还把一些藩王逼得自尽,其中把朱棣逼得发疯。朱允炆之所以搞这么大动作,无非就是针对自己四叔朱棣,因为在许多大臣心目中,朱棣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早年随蓝玉,常年征战北方,而且固守一隅,已在燕地拥有很大的实力和人脉,加上他拥有和父亲朱元璋一样的野心,性格上不缺残暴,所以对于皇位易手,自然耿耿于怀。虽然朱允炆削藩是不义之举,可间接刺激了朱棣的强大,从而他的老底也一个个揭了出来。从靖难之役可以看出,朱棣实力可见不一般,足以对抗全明实力,以少胜多击败了铁平及李景隆多于数倍的明军,接着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直捣京师。

这场内战似乎在就如元朝初期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一样,同样作为老四的长辈却以革新派为名取代守旧派的实权,这也似乎在历史重演。朱允炆如果继续当皇帝没有大的波动,推行文治,也许就不会把大明盛世推向顶峰,出现什么永乐盛世,文宣之治,也没有谁愿意继承朱元璋开疆拓土的遗愿,五征漠北,想彻底解决鞑靼,瓦剌威胁,从而让大明新增东北一隅和北方的安宁,也许北方草原更不安定,长驱直入。甚至明朝疆域会一直萎缩,所以朱棣扛起了明朝再复兴的旗帜,建都燕京是第一大事件,把本来偏安江南的中原式王朝第一个移到北方,让北方得以固守。开创永乐新政,《永乐大典》编纂,郑和下西洋达到万国来朝的局面,让大明可以拿出闪光点和其他历史朝代媲美,所以朱棣并未违背朱元璋意志 而是继承发扬。

方新全
「方新全 」发表看法
2020-05-23

走不了多远,首先朱元璋立朱允炆做接班人是不符合儒家道德体系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第一,朱元璋去世时虽然长子朱标去世,但他还有很多儿子,越过儿子直接传位于孙子在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也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二,纵使朱元璋越过儿子传位给孙子勉强能够接受,继承帝位的那个人也不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不是朱标嫡长子,只是一个庶长子而已。虽然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但还有一个嫡次子朱允熥,此时应该传位给朱允熥。在中国历史上胡乱传位必会带来混乱。第三,上面的问题尚且不提,朱允炆一登基就急着削藩,此时他还没有彻底掌握皇权,建立自己的班底,无论是内部朱元璋留下的重臣还是外部的藩王都没有对他服从。而且他削藩的时候虽然出门官宦氏族,其实社会地位也不高,是离老百姓比较近的三国人物。正如许邵对曹操的评价一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长远规划,胡乱削藩,彻底打乱了朱元璋去世前的布置,也给了元朝余孽喘息的机会,这也成了朱棣登基后屡次北伐的原因。第四,国内汉人学子对朱明王朝一直看不上眼,觉得朱元璋就是个泥腿子根本不配当皇帝,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元朝末年的文人虽然老迈但还未去世,大有人在,大明王朝培养的文人还未成熟,直到朱棣取而代之又经过近二十年的强权政治之后,三杨成长起来,心向大明的文人源源不断,此时才具备实施仁政的土壤,所以即使朱棣不取代朱允炆,他也无法带领大明蒸蒸走向繁华,只是亡国的时间会晚一些。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发表看法
2020-08-15

一个王朝能不能走远,既要看内部皇帝自身的贡献也要看外部敌对势力的强大与否。放在明朝那个环境,先不讨论内部,就外部的北方蒙古,朱允炆能处理的了么?要知道朱元璋在世时曾十三次北伐蒙古,结果呢?蒙古威胁依旧存在。朱棣靖难后,又五次亲征北方蒙古,结果呢?只是削弱,并没有彻底解决根源,这还是建立在朱棣有一班强大文臣武将的基础上。

朱允炆有什么呢?武将自不必提,在他祖父朱元璋任上时,为了防止武将给朱允炆带来掣肘,朱元璋早已替朱允炆处理了,这也间接导致了朱棣靖难时朱允炆无名将可用的尴尬局面。文臣的话,朱允炆最是信任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个人的最大特点是儒家的忠实信徒,处理政事完全理想化,以为只要皇帝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推行仁政,则国家就会迎来兴盛。事实证明这三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只限于纸上谈兵,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指望朱允炆依靠这帮人来兴盛大明无异于异想天开。

就算朱允炆在任时北方蒙古不会成为大患,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正视的是,明朝最初的都城是在南京,而不是北京,以朱允炆这种理想化的仁政方式来治理国家的话,一旦北方蒙古稍微崛起,明朝北方能不能保住还是一个问题,严重点的话,北方被占据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话明朝又与先前的宋朝有什么区别。

总之相比于朱允炆,朱棣更适合那时的明朝,虽然这对朱元璋而言有点大逆不道,但确实是明朝当时的最优解。朱棣在任的一生,除了靖难这个黑点外,他对明朝的贡献对得起永乐大帝这四个字。

一个不算冷的冷知识,明朝疆域的最大时期就是在永乐大帝时期。

罗宾说历史
「罗宾说历史 」发表看法
2020-05-25

朱棣如果没有取代朱允炆当皇帝,我觉得朱允炆也能把明朝治理的挺好,至少在经济和文化上不会比朱棣差太多,至于大明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不是建文帝能决定的。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很是头疼,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从剩下的儿子里面再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是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正式选择朱允炆为自己的继承人。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建立大明的过程中,不断征战,给百姓带来太多苦难。后来为了政权稳定,大杀功臣,所以继承者应该选择一个仁慈开明、待人宽厚的君主,这样就可以让整个国家更为安定。

朱允炆性格仁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位后改变朱元璋时期的很多政策,极大缓解了朝堂的紧张气氛,为当时的官吏和百姓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朱允炆任用选拔很多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儒做官,施行了很多有利民生的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棣虽然雄才大略,然而也比较残暴,不是一个能虚心纳谏,待人宽厚的君主。同时从朱棣开始设立东厂这种特务机构开始,太监逐步掌握权力,从此太监也进入明朝的权力决策圈子。东厂对百官言行进行监视,让大臣们不敢轻易谏言,虽有怨气却不敢明说。后面明朝的政治乱象和这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在朱允炆的治理下,明朝不会太差,而且政治、经济也会继续发展,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大明也会延续下去,至于能走多远,那就是后世子孙如何治理的问题了。

市井九公子
「市井九公子 」发表看法
2020-05-23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题目中问到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大明王朝能走多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中的大明王朝历经了多少年☞

明朝疆域图

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我们来看看朱棣在大明王朝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朱棣影视形象图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五次亲征,巩固了北部边防!

史书中多记载惠文帝朱允炆,为一位勤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朱棣!

永乐时期的史书,刻意的掩盖了朱允炆在位的事实,把太祖朱元璋的在位时间延长了四年!朱允炆在位的事实被史学家们强制性的“流产”。就连朱允炆的一些历史事迹,也被民间说成是传说。

朱允炆影视形象图

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个人认为,明朝不会走这么远☞

有一历史典故: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 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

(这是朱允炆流亡时所作)

朱棣本身就富有雄心壮志,对国家的惯例更是胜人一筹;后又有郑和下西洋,使得明朝的国力空前强大!如果说朱允炆一直在位的话,那至少是他的政策可以令百姓安居乐业,以儒家思想治国,军事上或许不行,但文治上还是颇有建树!但,朱棣的作为使得明朝实力强盛,万国来朝!(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提升的宦官的权利,使得明后期宦官专权的事例发生)

所以说,小九认为朱棣取代朱允炆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使得大明朝走的更远!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个人观点,错误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紫色的玉
「紫色的玉 」发表看法
2020-08-01

先提醒提问者,明朝的皇子皇孙的名是早就钦定好的,朱允炆的炆只能用炆。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成为二世皇帝,实际上就是大明朝灭亡的开始,只不过灭亡前朝的人是朱棣,才使大明王朝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按照古代封建礼法,前太子死后,应从其它皇子中寻找太子,朱元璋偏不信这一套,他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就为夺嫡埋下了祸根。

对于这个祸根有2种解决的方法,一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丰厚的资本,这种资本包括军事、经济、政治等。二是朱允文有足夠的才能。对于第一种情况,朱元璋显然没有做到,他为了大明王朝能夠永世传承,把与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大臣、武将杀得殆尽,留给朱允炆的仅仅是一些文吏,这就使得国家在危难时刻没有了领军人物。朱元璋在位时虽然加强了对贪官污吏的高压,但他没有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农民的利益没有保障,此外,一些对待藩王的措施也加紧了朝庭与地方的关系。

朱允炆上任后,按理首先应该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接着整治朝庭的腐败现象,然后腾出手来解决藩王的问题,但他听从了方孝孺的意见,先从削藩着手,假如你手中有汉景帝时周亚夫的将军,你可能有胜算,但朝中无大将,以至于派到前线的将军倒戈,更有甚者,拱卫南京城的将军也打开城门,迎接朱棣。

很多人认为这是朱家的事,是大明王朝内部的事,其实不是,从朱棣上台后的历史来看,大明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包括北击残元,使大明国土增加了数倍,南下南洋,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以及国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图片来自网络)

过江龙网红美发师
「过江龙网红美发师 」发表看法
2020-08-01

大明走不远,因为朱允炆实在 不行,即使没有领兵打仗也没有政治才能,朱允炆天生就是和尚命。

朱元璋做了皇权之前就是当皇帝的,他的孙子朱允炆是当了皇帝再去做和尚,其实朱允炆的路就应该是和尚路,而不是皇帝的路。

大明王朝的朱允炆和朱祁镇都是败家子,朱棣还是可以的,大明王朝如果不是朱佑樘重启大明。

大明根本走不到两百多年,朱允炆是不合适当皇帝的,朱允炆喜欢朱棣的小姨妈,当朱棣的小姨妈又是朱允炆父亲的妻子,又是太子妃,朱棣也喜欢这位小阿姨。

总之朱允炆不行,当不了几天的皇帝,就被下课当和尚去了,真正的朱允炆如果统治明朝最多活不到五十年,朱允炆就拿着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老底子都是很有限制的,朱允炆什么都不会,即无勇无谋,怎么当得了皇帝,朱允炆当皇帝会被他人控制的

自在品味人生
「自在品味人生 」发表看法
2020-05-23

明朝因为什么而被人牢记,又因为什么而被后人黑化,明朝究竟有什么特殊呢?

说到明朝,我们首先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打跑了蒙古人,光复了中国;其次,是靖难之役雄才大略的朱棣取代了重用文臣的书呆子朱允炆,然后以北京为都城“天子御国门”;接着,我们会想到“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在于谦的带领下永不后退;最后,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监视特务机构。

那么,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大明朝会怎样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朱允炆的政策。

1、大开科举,轻视武将。

朱允炆四年执政,大肆提拔文官,轻视武将。朱允炆提拔了很多文官,朝廷中又重用黄子澄、齐泰,还有方孝孺,可谓“秀才朝廷”。而反过来,武将方面,朱允炆一朝,学会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那一套,大有开启重文轻武,打压武将之风。

2、理想皇帝,理想政策。

朱允炆听信方孝孺的,想要建立儒家理想中的社会,一切都按《周礼》的目标实行。事实证明,太过理想的政策是做不到的。

3、根基不稳冒险削藩。

朱允炆执政之初就听文官的意见,不顾刚刚执政根基不稳,急不可耐地开始削藩。先后逼死和削了五六个藩王。

明朝以藩王守卫边疆,统称“九边”。建文帝此举是逼迫藩王造反。

削藩操之过急,不能学习汉武帝“推恩令”,最终引发靖难之役,不仅丢了皇位,还被天下人笑话。

4、轻薄徭役,减轻刑法。

建文帝上台之初,轻薄徭役,减少赋税,渴望建立《周礼》描述的大同社会。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执行者是官吏,为官如何,还要看皇帝的魄力。

减轻刑法,看起来百姓日子好过。但贪官污吏的胆子更大。

5、疏远太监。

建文帝远离宦官,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太严厉导致宦官投奔朱棣,带去军政机密。

既然选择疏远太监,也要做好防备工作。终究是年轻人的心态,思虑不够长远。

6、妇人之仁。

靖难之役前,建文帝削了五六个藩王,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做人质。我们可以认为,只要建文帝不自己作死,燕王朱棣这个藩王他是削定了。

可是,朱允炆傻就傻在听信文官之言。不仅盲目削藩,还在朱棣装疯卖傻的时候放过他,更以什么“麻痹”朱棣为理由,放回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好了,人质没有了,于是燕王起大军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杀黄子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皇帝跑路,燕王登基,成就了明成祖的永乐盛世。

而且,朱允炆的妇人之仁还体现在对不该仁慈的朱棣仁慈。打仗的时候,建文帝手下五十万大军,燕王手下不足十万。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将一把好牌打得稀啪烂的。

不允许伤害四皇叔朱棣!

那么,请问,官兵们应该怎么打仗呢?

而且他一开始重用的文官和武将都是军事素养不高的人。五十万大军不仅没有打败朱棣,还生生亡了建文帝一朝。

重用的腐儒方孝孺等人不仅没有带给他儒家大同社会,反而亡了国。方孝孺更得到了“株连十族”的下场。

不知道建文帝朱允炆日后逃难的时候,是不是会在梦中继续做着皇帝梦。

总结:建文帝21岁登基,本来应该好好巩固他的江山,但他性格中的平庸和妇人之仁却叫他亡了他的国。

假使朱棣没有取代他,他的朝代也会朝着王莽的新朝的方向前进。最终的结果,估计也不是长远皇帝。

北京爱滑雪
「北京爱滑雪 」发表看法
2020-08-14

这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

如果靖难之役最后是朱允炆胜利,则他推行的削藩政策很有可能成功。各地没有那么多藩王,王爷们可能居京或在各地不世袭,那么明末那种藩王支出超过国库收入的情况可能就不存在。但肯定也不排除藩王居京造反的可能。朱棣登基后,削去藩王兵权,遵照皇明祖训供养各地藩王,两百年基本没有藩王乱政的情况。如果朱允炆胜利,很难保证后续没有藩王乱政、造反的情况。

如果朱允炆胜利,国都将一直在南京。塞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可能很早就放弃,蒙古政权卷土重来也有可能。如果出现了土木堡那样的军事侵略,华北之地可能就沦丧了,后金可能更早的崛起。明朝存在多年尚未可知。

由于历史无法长期假设,只能假设这两点。至于施政理念,这些可能随时代变化和皇权更替而变化,很难假设未来怎么样。两位朱元璋后人,无论谁做皇帝,都会延续皇朝的根本。所不同者,只有藩王政策和国都所在。

因此,如果朱允炆胜利,大明能走多久,很难说了。

流星浅月
「流星浅月 」发表看法
2020-05-22

感觉也走不了多远,哪怕他不反,也有人反,这个时候他肯定不会去救,隔岸观火罢了。

首先,朱元璋绕过了自己的儿子,直接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孙子,谁服,打个比方,你爸把几十套房子不给你,反而全给了你大哥的儿子,换做你,你服不服,肯定不服,无论怎么样你都要弄几套过来,朱允炆的状况就是这样,抢了叔叔辈的皇位,这些人能服吗?要是他爹上位还好,毕竟是太子,关键是他爹朱标比他死的还早,这就很尴尬了。

其次,他没有自己的班底,当然朱元璋留下几个人,但是,你可以看到这批人还不如不要,那三个家伙硬是带着建文帝走向了地狱,因为这个原因,他跟朱棣打仗的时候都没有合适的将领,前期还好,后期直接让李景隆带着六十万大军送人头,难以理解。

最后,他不会玩,参考靖难, 武将好歹给他留了几个,比如耿炳文,结果堂堂防御将领,硬是让他打进攻,朱棣围城打不进去,又把老人家撤了,派兄弟送人头。

总体来讲,哪怕朱棣不来,其他藩王,比如宁王也要把他踢了

北山菩提树
「北山菩提树 」发表看法
2020-05-25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儿子,在朱元璋的众子当中最有谋略的,他从小就很有志向,文武双全的马上王子,他能够取代原本属于他侄子朱允文的帝位,是时势而为,也再合适不过了。

朱棣所做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首先迁都北京,巩固了北方的疆域安定,也亲率大军几次征讨漠北,荡平北方,使漠北的蒙古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北犯。其次,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明朝的眼界,促进了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交流,这一壮举影响深远,在今天看来有依然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再次,他主持编纂的百科书式的文献集《永乐大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朱棣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把大明朝进一步打造成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朱允文虽然天资聪慧,在对外对内上缺乏他爷爷的那份铁血手段,很难在超越他四叔叔的成就,后世之君,盖莫能超越朱元章和朱棣之魄力。所以大明也许短命,不可能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史争朝夕
「史争朝夕 」发表看法
2020-08-02

朱元璋杀完功臣宿将,导致朝廷无人可用,这点在朱棣靖难之时特别明显,假设朱允炆削蕃成功,北方的防务交给谁呢?朱允炆所信任的齐泰、黄子澄能做好吗?

朱棣最大的功绩不是修《永乐大典》,也不是七下西洋,而是迁都北京,他给了明朝和平过渡到第二代将领成长起来的时间,比如领导北京保卫战的于谦。

朱棣不取代朱允炆,明朝可能会存在更长时间,但前提是肯定要走北宋的老路,和当时的北元划江而治。大家别忘记,幽云十六州可是刚刚回到汉人手中,人家北元可是轻车熟路的。

淡泊扶阳
「淡泊扶阳 」发表看法
2022-03-19

先不提国内明朝国运,朱棣可以说是旷世奇才,他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理念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他综合国情,出乎所有人的资料定都北京,为彰显国力国威,他命郑和下西洋,以外交、贸易手段不动刀动枪征服东南亚国家,远摄欧洲,奠定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