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30年来讲,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很充足。过去过年才能享受到的无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平时一应俱全,根本不用等到过年才能享受的这种“渴望”就是一种年味。
另外一种年味,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经过上世纪文革有好多都已失传别说现在年轻人就连六旬以上的都不知道了,而现在很多人都奔波与生计挣钱已没有太多精力过年。所以基本没什么年味。
又要过年了,可是一点也没感觉到浓浓的年味儿,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记得以前过,到了腊月二十后,开始大扫除,杀鸡,杀猪,磨豆腐,赶集值办年货,跟着大人在人山人海的大集上,买新衣服,糖果,春联,鞭炮,灯笼,挂历…
记得那时候过年,农家里天天蒸气弥漫,香气弥漫这就是年的味道,让人高兴的睡不着的味道,常年吃不到的鸡鸭鱼肉,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过年才有!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盯着黑白电视等着看春晚,十二点吃妈妈煮的热气腾腾的水饺,放着鞭炮。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服,和小朋友们尽情的玩耍,玩游戏,跳皮筋,嘻嘻哈哈真开心。热闹的那才叫过年。
现在过年,是超市里的拥挤,是多放几天假,过年冷冷清清,虽然条件胜以前,但年味越来越淡。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黑夜当做白天的混乱。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天天像过年,现在的年还是那个年,可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年味,只能停留在记忆中去体会,去回味…
说到年味淡了,心里不免同感。对于家在东南沿海的人来说,过年春联、红团、妈祖面带给我感受的是正宗、浓浓年味。
春节民俗,全国"奇葩"。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这独一无二习俗,陪伴我整个童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兴化人沉浸过年欢乐气氛,倭寇突袭,拼死抵抗中二万多人被杀。此后,为了纪念这段惨痛历史,初四"过大岁″,贴上"白额联"以表哀悼。宽敞宗祠,摆四只方桌,还显拥挤。同宗共族里孩子们自带春联纸,热闹非凡。爷爷挥笔写起春联一点也不含糊,奶奶把红团分给孩子们,孩子们一手拎着春联头,一手拿着红团吃,心里乐开了花。
爷爷一笔一画里,嵌着打倭寇庆新年字联;亳不费事识读出年味,倾听有交流、有欢笑,这年味珍藏历史沧桑,悼念抗倭仁人志士白额春联,不能也不敢忘却纪忆。现在白额春联不见,取而代而是"快餐"春联,千篇一律印刷体,贴金、画花那是商家年货"蛋糕"。缺的是汉字中左右对称文字,仄平押韵;更缺年文化色彩、馨香味儿,以及讴歌抗击倭寇入侵不屈精神。
返乡的年味,焖出乡情。最难割舍年味中的焖豆腐、妈祖面……本地方言中命和"面"是谐音,妈祖面细长柔软。初一大早吃过面,才意味又长一岁,像征平平安安又一年。长长妈祖面又是长寿面,寓意添福添寿,过年必吃。这妈祖面静静的诉说历史岁月的年味与史诗。
春节,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乡愁;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年味渐淡。其实过年回乡下年味最浓,元宵里菩萨出游跳火堆味道,抢头烟敬祖味道,点燃一团鞭炮味道,锅灶里荔枝肉味道。我觉得这是最开心、最红红火火的年味。
过去物价便宜,一毛钱买一洗脸盆冒出的西红柿,大肉一级肉,凭肉票买,一斤也就九毛多,理发(普通)两毛五,一百足鞭炮两毛多。过年,除旧更新,扫房,刷墙,洗衣,蒸馍,祭灶还要烙烧饼,洗澡理发,人都是亲历亲为,郑重其事,不像现在有钱的包年夜饭,没钱的啥也不准备,还有的连亲戚也不想走了,…像这样下去,对过年也就无所谓了。
为什么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所谓“年味”,既是年俗的味道。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各异,各具特色。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来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题主问到:“为什么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吃的喝的比以前过年时吃的好,喝的好,现在从生活上天天都在像过年。
从我的经历上来说,记得小时候过年,从腊月二十就开始占碾子,推黄米面,玉米面,准备过年蒸一锅黄米年糕。平时很少吃馒头,唯有在过年时蒸一锅白玉米面和少量的白面掺在一起蒸的馒头,那白玉米面得用水煮了再涝干,再去碾子上压面,用这两样面蒸出来的馒头特别白,还好吃。(因为那时小麦产量低,白面少)现在大街上有很多卖馒头的,有的自己家里蒸,现在人们的主食就是白面和大米,玉米面成了保健粮。现在大街上卖黄米年糕,江米年糕,到街上就可以买回两块年糕回家过年吃。那时有句顺口溜:“腊月二十三,家家忙,又做豆腐又扫房”。那时都是攒下一年的黄豆,到年底自己磨豆腐吃,现在谁还自己做豆腐呢。扫房,原来都是土坯房,土院子,土大街,一年四季用柴火烧火做饭,屋子里被烟熏的很黑很黑,我还记得,那时扫一回房,蒙上头巾,戴上口罩,那到了扫房过了三天,那鼻子里的鼻涕都还是黑的。现在住楼了,扫房也好扫,有的请个清洁工,擦擦玻璃,清洗清洗抽烟机,擦擦厨房等,省了很多事,所以现在过年不会显的特别忙。
现在的孩子们还是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他们会得红包带岁钱。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过年,因为过年消费的多,过年就是花钱多。
现在过年,年味也淡了,县城里连个年集都没有,很少看见摆摊卖年画的,礼品店里有卖灯笼的。这二年更好,也听不到放爆竹声了,那时过年,新年钟声一敲城里四处都是放爆竹和烟花的,特别好看。大年初一拜年的人也少了,原来大年初一,一上午人来人往,一个村子里的乡亲们都要相互串串,拜拜年,现在也很少有拜年的了,显着不热闹了。
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更不愿意过年了,过一年老一岁,现在还发现一年一年的过的真快,日夜穿梭催人老,从自己的心底里就觉得过年不新鲜了,也就是题主说的年味淡了。
虽然说年味淡了,但人们对传统的年,还是寄于着希望的。在外打工一族,不论千山万水,也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回家过年是团聚,也是年俗。过年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风情。年俗年味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人们最眷恋的味道。
小时候的年味确实浓。大人忙忙碌碌,小孩欢欢喜喜,家家办年货,买新衣服,看望亲戚朋友,都体现出要过年啦。而且内容上有许许多多,贴春联,垒火塔,挂灯笼,换窗花,放花炮,扭秧歌,大拜年,闹元宵,捏饺子,从腊月廿三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但余味未尽……。现在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个人觉得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年轻人的工作累,孩童们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老年人无心无力只为孩子考虑,放不下心。社会层面上,文化供给上又取消了许多东西,如,有的地方出于对安全和低碳的考虑,不闹元宵,不准放花炮,不准垒火塔等等,加之,新文化新科技的介入,打乱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手机的影响,资本的影响,互联网的影响。人们思维上的扭曲,导致对传统文化巩固和传承认识上有误区。年味来自群体的共同感应,来自政府对氛围的营造,快乐和美味来自每家每户每个人对上学,就业,居住等幸福生活的快感和欣慰。加之目前社会已进入老龄化,故年味会越来越淡。
过年是我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每个人思念亲人的美好回忆。就拿我来说吧,我是70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哪时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能穿新服,能吃饺子,能吃美味佳肴的菜。青菜的价格论分买,肉的价格凭票论毛买。就我家而言,哪时兄弟姊妹多,家务条件有点困难,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已过,母亲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一切,天天在家里忙,包包子(是菜包子哟,很少有的肉沬味),蒸上一点白馍,大多都是花里卷。煮上一大锅萝卜白菜豆腐汤能让全家人吃上好几次,美美回忆起来,哪叫真香真好吃,多么令人难以忘确的家庭氛围哟。记得儿时爱放鞭炮,爱捣乱,一到过年到处拾炮子,放炮子,其乐无穷。现如今的生活,天天都象在过年,天天都有肉有菜有白馍吃,季季都能添置一些新衣服。就是有一点不好,每逢过年,压岁红包钱越来越大了,人们的攀比心理太强了,扭曲亲情味越来越严重,人们往往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而不在注重亲情,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手机改变人们的思维,过年就是一种美好的亨受,是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互相讨论一下呗!
谢邀请。人们越来越有钱了,人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了,人们放假越来越想休息了,礼金越来越重了,红包也越来越厚了,越来越多的人掏不出来了,也烦了。
其实,说到底,现代化的联系方式让人们的沟通交流很方便,每天发个信息,不用挂念,发个视频天天见,春节拎了礼包到处串感觉没啥意思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现实,以工作环境有用和生活环境有用为基础经营自己的人脉关系圈,有话可说,有人情可谈,有利益关系可交际。血缘关系人脉圈逐渐淡化,尤其是上世纪独生子女以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关系系统迅速萎缩,家族式的关系快要消失了。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春节走亲戚的概念也会消失。就少了许多走动,少了许多的热闹,再者,尤其是工作的人很忙,假期要休息。
尤其是近两年,疫情肆虐,管控严紧,大家共识,尽量减少外出。有不少年轻人指望春节回乡看望父母尚不可能。那就窝在屋里嗑瓜子,看手机。
过年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不少人选择远足,结伴旅游,爬山,观海,蓝天,白云,美女,鲜花,这生活是不是更惬意一些?更放松些?
现代化生活,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古代劳动者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辛苦不挣钱,千山万水行路难,一年到头不见面,过个年,闲几天,走个亲戚聊聊天,快快乐乐过个年。
在古代,这实在是一个聪明的设计。
现在一个电话完成任务。年味变淡是一种趋向,没有好坏利弊之分,一切随其自然吧。
年味即人情味、亲情味、欢乐祥和团圆味、互动吃喝玩乐、集体热闹味,当然还有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焰火味,走亲串戚的亲近味...诸多元素的烘托,形成中华民族的特色风景浓浓过年味。
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肯定跟留在脑海中的美好憧憬和昔日记忆有关系,有对比,有眷恋、有切盼,才得出有些遗憾、无奈的感觉。
仔细一想,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环境及居住条件变化了,人们物质生活财富比任何时候都好都多,精神享受多元化的选择也丰富灿烂无比,人们的生活节奏、精神享受也踏上快车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娱乐休闲、审美情趣观,对传统文化、娱乐项目格调的认同感、喜欢互动程度,存截然不同,有天壤之别。要想找回悠久陈年的辉煌片断,怎么可能。
不可否认,有些悠久而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年味欢乐娱乐节目,己经因为缺乏传续继承与创新而逐渐消失,而象放鞭炮、燃花灯之类群体活动也因环保、安全条件要求而受局限,吃大餐、穿新衣更是人们平日之家常便饭,不再是奢侈想法与期盼,年味之淡再所难免。
个人认为,要想年味浓一点,人人积极参与互动,个个各展其能,各抒其情,营造与增添欢乐气氛是关键。假如人人都当观众,把别人的表演当年夜饭,肯定有不适合自己口味、觉得清淡无奇的感觉。
如果从生活吃喝来说,现在很多人几乎天天都是在过年,五六十年代的人当年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天天在手机上看电影电视,几乎天天有荤素各色菜肴,天天住高楼大厦,天天可以娱乐,什么都比较自由......过年和平常基本一样,只是与过去相比,少放了鞭炮,多放了几天假。但是人情来往淡了些,人们在利益上考虑得比以往更多。这就是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过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
的一种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太久的苦难,不断的战争,各种自然灾害,各种疾病,饥饿,人们渴望安定,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希望年年都风调雨顺,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阴历三十这一天确定下来做为年,来共同欢庆,家家张灯结彩,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以此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因此新年是千百年来约定熟成的,不断发展形成的节日。
我们小的时候常说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所以盼年,因为过年才能吃上饺子,吃上好的,穿上新衣服,尽情的玩,改革开放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只要你愿意的话天天都可以吃饺子,天天都有新衣服穿。天天都过年也就无所谓年了,人们也不会象过去那样盼年了,所以年味越来越淡,这是必然的,我相信再过若干年,年将成为记忆,成为历史。
我说的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谢谢!
先讲一段历史小故事。想当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小时候家里特别贫穷,少年时家中所有人都离世了,朱元璋成了孤儿。当时正值战乱时期,为了活着17岁的他选择当兵,一次战败他落荒而逃,跑到一家门口,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饿昏倒地。这时这家老太太发现,知是饿的,可战乱时期谁家也没吃的,于是老太太把野菜剩饭加点豆腐用火煮熟喂给朱元璋,那碗东西在现在喂猪都不吃。朱元璋吃后也有了精神,因为饿的太久吃啥都香,于是就问老人,您给我吃的是什么这么好吃,老人略一思考后笑说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因为还得归队,就谢过老人:我不会忘记您救命之恩,以后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打下家山成为明朝皇帝,因为每天都吃山珍海味,他吃腻歪了。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落难时老太太给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就命人贴榜招会做"珍珠翡翠白玉汤"之人并赏黄金千两。榜一贴出真有不少揭榜者,这些都是厨师,都为那一千两黄金而来,可朱元璋一见并不是那个老太太,而且做的虽然花里胡哨的却不是当年原味,一气之下推出斩首,真的杀了不少为黄金而来的厨师。并且发话只要不是女人揭榜,不用秉报立即斩首。一时间没人再敢揭榜,但瞅热闹的人还不少,朱元璋心里也着急,他想在过年宴请大臣时露一手,时间过去了三个月。这一天来了个女人,因为不识字问众人,当听到皇上叫朱元璋而且说招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人时哈哈大笑上前揭榜…侍卫将女人带至皇上面前一看,坐在上面的正是几年前饿倒门前的朱元璋,待摘下头巾时众人一看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有人呵呲无理取闹拉下去斩了,朱元璋说且慢,此人正是朕找的那人。老太太来时已到小年,于是朱元璋告诉老人给你100厨师你指挥下料,大年三十宫宴时做为头菜上席。因为人多还要做出皇上落难时的原味,没办法老太太只好让下人到民间收集猪食和困苦人家剩饭剩菜等等。转眼到了大年三十未时宫宴开席,头到菜正是"珍珠翡翠白玉汤"菜到大殿时滿堂馊酸臭味,朱元璋端起欲放下,但碍于面子掩面一口喝下,众大臣看见皇上已喝只好全都喝了,瞬时间百态竞出好不尴尬。待众臣安静后,朱元璋说正是此菜乃正宗"珍珠翡翠白玉汤"赏老女妇黄金一千两。老太太收完黄金后哈哈大笑走了,从此再没人看见老太太。看完这段小故事后,就我自己再说对现在年味越来越淡和自己过年的经历,相信大家应该是不言而喻吧。
要说年味,不外乎是说人多,喜庆,热闹,活动丰富多彩,、物资供应充足,人们喜气洋洋。现在人们大都喜欢待在家里,看电视聊天,家庭氛围隆重了,自然外面就显得冷清,现在物资是充足的,但缺乏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性聚会少了,就显得不热闹不喜庆,年味自然就淡了。
首先我们知道过年,就是辞旧年迎新年的过程。
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家家都是多子女家庭,孩子们很难得穿一件新衣裳,很难得吃上顿肉,买肉,买布买任何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一年到头,母亲们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买来肉,买来布,亲手做新衣裳,给孩子们穿上。
还有最象征过年的大事,在我们南方就是推汤圆,把糯米在过年半个月前就用水泡起,过两三二天换一次水,大约一周左右,借来石磨,开始推汤圆。
我们整个院子里有近20家人,过年必做的事就是推汤圆,于是家家户户就开始排队,要在几天之全部推完,要还借来的石磨。
那几天,忙忙碌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直到夜深。
推好的汤圆,用布口袋吊起晾干,过年就可以包汤圆吃了。
农村的人们,带着肉,蛋,及农付产品,到城里来走亲戚。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近30年,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攴桌上顿顿都是大鱼大肉,随时都能换新衣服,连以前贫穷的农村亲戚们,都大变样了
现在过年吃的和平时吃的一样,也不用推汤圆了,出门就能买到,而且方便卫生。从吃,穿,用的角度讲,过年的年味变淡了。唯一不变的是,国家的法定假期和亲人团聚的传统。
生活条件好了,每天都象在过年,鱼肉常见就不新鲜了,每天做饭就得寻思一番吃什么。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整天刷视频,看聊天冷落了周围的人,过年更是不愿走动,拜年用手机,视个频说几句拜年话,显得虚假,年味也在刷手机中度过,年味冷冷清清,看个春晚也没什么意思,很多城市农村都禁放鞭炮,这个年味更淡了,在无声无息中悄悄的过去了!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人情往来也没那么亲近了。主要是人们忙于生计互相联系少了,家住大多是楼房,基本不联系。过去给孩子压岁钱一两角钱,现在都是几百甚至上千。过去过年文化娱乐丰富,戏台搭在大街上,秧歌看了一拨又一拨,现在只能从电视????上看了。年味淡,人情薄。
感谢邀请。
用我自己的经历说说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
我是70年代出生的,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买东西要用票。
平时是吃不上肉的,只有过年,才能杀鸡买肉,做豆腐。只有年三十晚上才可以吃肉馅饺子。现在再也吃不出那种感觉了。
也只有过年时小孩子才可以有新衣服穿,还记得那会儿,掰着手指算还有几天就可以穿新衣服了,那种盼头是一睁眼就会问的,现在还有啥好盼的,不说一年买多少衣服,就是一个季节都不知道要买多少套了?
还盼着墙上贴的年画,“孙悟空三打百骨精”,“美猴王”,“黛玉葬花”,都喜欢得不得了。因为所有的画都不会一直贴墙上的,就是单独一只大公鸡????贴墙上,等过完年也要揭下来,收好了,等来年再贴上去。
还盼着看耍狮子的,唱戏的,这些都不是每天可以看的。每年只有一天可以看耍狮子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加上临村的,全体出动,挤的水泄不通。看唱戏的那还要村里条件好的,才请的起戏班子,老百姓也才有机会看。
总之那时候年跟平时是不一样的,是有盼头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等过年,平时吃的,穿的,用的就是想要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
娱乐节目更是丰富多彩,美仑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所以现在才感觉年味越来越淡。
从我们这里来看:和原来不同的是,原来非但过元宵以后只开始去工作,而现在大部分上班族于正月初六以后均上班。
致于过年的状况基本无大的变化,按老规矩我们这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就是先接祖先回来过年,堂屋内摆上鱼(一条鲤鱼,半碗饭,一杯茶,一杯酒,(原来是三小盅酒)每天早饭前进行拜纪,坚持到正月初四早饭前送来祖先。
过年有三十,有二十九过年,这点可能各地均同,大年三十日下午贴春联,(上午不贴,这也是老规矩,)吃年饭时间不同,有的人家下午三到四点就开始,有的说吃早早发财,但大多数人家均在五点左右相续吃年饭(我这里叫席饭)。饭前放万鞭,放爆竹后就开饭,一般人家菜碗大约在十个以上,多得达近二十盘,基本上没有青菜类。席饭后年青人就陆续到长辈家拜年问候,互相拜年,尔后青年人就开始玩玩,打扑克,打麻将,基本上是通宵达旦。十二点换年,家家都放鞭爆,辞旧迎新,从十二点以后,各处爆竹声基本不歇,早上五点左右,各家开始放大年初一的开门炮,有万边,有焰火等。初一日就有较近的親戚家去拜年(一般是姐婿全家去拜岳父母年,原来初一不行程,初二开始行程,现在有所改变)。总体讲年味比较浓。
离过年越来越近,我感觉越来越忙,每天忙着搞卫生,买年货,加之天气寒冷,身体有点吃不消了,不是腰痛,就是腿疼,每天除了累,还是累。
我记得我小时侯好喜欢过年的,那时侯家里穷,平时只有咸菜吃,饭也吃不饱,只能吃红薯,因为我不吃红薯,所以每天只有饿肚子。只有过年了,才有饱饭吃,而且还有肉。
我家兄弟姐妹多,我上面有哥哥、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所以平时我只有穿我姐姐的旧衣服,只有过年了才买新衣服。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那天不是大鱼大肉?就算过年也不过如此。想穿新衣服,随时都可以买。
所以,现在过年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本文由作者:爱life桑 于 2022-01-1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05411756586565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