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简单,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除了第一代,仍然说家乡话以外,那么在东北出生的孩子,肯定会说东北话的,主要原因就是入乡随俗,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少数人模仿多数人。
就好比我的母亲是烟台人,当年60年代,我父亲在烟台当兵,认识了我母亲,然后嫁到了日照莒县。那么我的口音,就不可能随我母亲,甚至没有一点烟台口音。像我这种情况的,母亲是外地人的,甚至是外省人的,应该不在少数,口音也不会随母亲,而是从小随着当地人口音。因为母亲属于少数,确切的说是个别,所以你不可能从小学母亲说话。
所以我重点说一说大连话,为什么跟烟台话相似度那么高?主要原因,虽然大连地处东北,属于东北辽宁省,但在明末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山东登州府管辖,也就是现在的蓬莱区。登州府管辖的区域非常广,芝罘区,福山县,牟平县,黄县,招远县,莱阳县,海阳县,文登县,荣成县,还有威海市。
所以现在大连人的祖籍,90%以上来自山东,而在来自山东这些人当中,又有90%以上来自烟台市区,也就是芝罘,再就是福山县的比较多,毕竟蓬莱人口少,现在才是40多万,而烟台市区700多万。所以虽然在大连人的祖籍当中,也有青岛人,也有日照人,也有威海人,也有招远人,但是由于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大连口音听上去,跟烟台老城区芝罘区更接近,相似度到了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说烟台人在大连旅游或生活,他们会误以为是本地人。同样的道理,大连人到烟台,也会被烟台人误以为是本地人。也包括方言土语,也是一样一样的,性格脾气和生活习惯也差不多。
就好像朝鲜族,在东北形成一个族群了,所以祖祖辈辈都说朝鲜话,保持朝鲜的风俗习惯,尽管汉语也会说东北话。所以现在有很多大连人,时至今日,不认可、不接受自己是东北人,总觉得跟正宗的东北人有区别,反而跟烟台人更有亲近感。
胶东半岛的方言本身就是胶辽官话,胶是指胶东半岛,辽当然是指辽东半岛,大连处于辽东半岛,明朝时期特别是戚继光抗倭期间辽东隶属登州管辖,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往来频繁,胶东话自然为官话广泛使用于两地,也是由于辽东归胶东管辖大批胶东人移民到辽东,有的是家族迁移,也有整个村落迁移,同时大批胶东官兵也因为屯兵原因扎根于辽东,从海路闯关东的胶东人第一落脚点也是大连抚顺周边,导致大连人大部分祖籍胶东,这种迁移一直持续到解放后,两边气候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上血脉、文化、风俗、饮食的相似导致语言的传承。
闯关东本来是清朝时期的事,六十年代不算闯关东,东北本来不是一个省,东北有三个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加上内蒙部分地区,差不多一百万平方公里,辽宁和山东隔海相望,比黑龙江和辽宁距离近很多,由于清朝起家辽宁这里汉人不是被编入了八旗被同化说满语,要不然就是跑到了关内,一段时间里辽宁人口极为稀少只有几万人,为了补充人口从顺治年间就开始往辽宁播人,所以闯关东第一站也都是在辽宁,闯关东大约有一千多万,今天辽宁沿海城市百分之九十都是闯关东那个时候来的,从辽宁大连到黑龙江足足有一千公里接近,在那个交通不利的年代只有极少数会在往北走,从顺治年间到清末辽宁地区进行了几次从山东大规模播民,大部分留在辽宁,闯关东时间比较久远所以今天辽宁人大部分籍贯都是在辽宁,而整个黑龙江省和吉林部分地区都是清朝时期封禁的地方这里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可以说清末都没有几个汉族,清末黑龙江仅仅二百多万人口汉族占比不到百分二十,从1937年到1980之间移民黑龙江的山东人和全国各地足足有二千多万人,其中有十年时间人口增加就到达一千万,可见移民之多,在那些人没有来到之前,这里的汉音可追溯到乾隆将八旗分配到黑龙江历史,因为八旗那个时候都在北京他们说的汉语也有北京口音,这里在山东人未来之前就形成了特有的口音,虽然离北京更远,但是他们说话口音更接近北京,跟辽宁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说一个是很早成群结队就来的形成了自己的口音方言,另一个刚来没有多长时间想要融入进去的山东人
大连保持烟台话原因可能是因为大连这个地方外来烟台人众多,没有被潜移默化。我们都知道当年闯关东这事,很多山东人为了能活下去冒着生命危险去东北。这部分人到了东北以后为了活下来就到处找生存的地方,只要哪里能活,哪里有土地,哪里可以摸金,就到哪里,当时东北很大,土地多,各自去安家了,长时间之后就和本土东北人融合了,形成了东北口音。要是大部分人能在一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山东人聚集到一块,那山东人即使到了东北也会一直说山东话,主要还是分散到了各个地方。自然东北话成了主流。
都是瞎扯,大连、丹东和营口一带的胶辽官话区根本和清代中期才开始的闯关东没关系,而是明代就形成了。因为明代在辽东不设省,而只设了管理军事的辽东都指挥使司,把民政和刑事事务交由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代管。但辽东都司驻地辽阳(包括上世纪才分出去的鞍山、本溪)及其以北、以西的辽东地域却由辽东都司实行军管,那里的民户也以寄藉藉由辽东都司代管。所以山东布政司能管的就是辽东半岛一带,也就是所谓的:金复海盖、辽阳在外。所以那里就被山东尤其胶东殖民或同化了,形成了胶辽官话区。
至于清代中期开始的闯关东移民中从胶东渡海来到辽东的,留在胶辽官话区的当然说胶辽官话,但北上的到了辽东的辽沈一带就学说辽东话,即使再往北走到吉林和黑龙江东部的也是如此,因此形成了东北官话的吉沈片。而从山海关走陆路的到达辽西后就学会了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口音,即使再往北走到吉林和黑龙江中西部的也是同样如此,就形成了东北官话的哈阜片,而再往北走到了黑龙江和蒙东北部的就把辽东口音和辽西口音融合了,形成了东北官话的黑松片。
这三个片的区别主要是在韵母前没有声母时,辽西口音(哈阜片)要加n,比如鹅读作ne、袄读作nao,而辽西口音(吉沈片)和普通话以及北京官话一样不加,至于黑松片则有的加有的不加。再有就是辽西口音和冀东北的唐山、秦皇岛一样尾音上扬,也就是每句话都是疑问式。这是因为两地相连,是东北到华北的过渡地带,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特点,所以唐山尤其秦皇岛人很多自认为是东北银。
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都变成东北腔,也有例外。家父上世纪二十年代17岁从胶东闯关东到哈尔滨,在那里生活了50多年,68岁退休回到胶东老家,口音基本没变,仍然是胶东口音。原因是家父的工作单位90%是山东人,80%是胶东人,无需变口音。这是个特例,与我们一家没跟着去东北也不无关系。
大连的闯关东人仍保持着烟台口音并不奇怪,有其历史渊源,胶东这边的方言本来就是胶辽官话。
因为大连的东北人比较集中,就像南方的客家人一样,保留了山东的口音。在辽宁北部西丰昌图,吉林南部辽源通化一代,也有少量保持山东口音的。而吉林则没有,因为山东人到吉林黑龙江就分散不集中了,他的山东口音显得很另类,但本人并不该变,一直到老都说山东话,但他的下一代就被当地同化了。
首先更正一下,大连方言与烟台方言并不一致,就算大连本地不同区域语言也有差异,当然,外人听不出来也正常,这不能怪你。关于为什么大连北面的闯关东者语言逐渐被当地同化,而大连这边多多少少保留了山东语音,其实太简单了,大连这边离山东近,闯关东者留下的多,形成了以闯关东者为主体的群体,所以很大程度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特点。其他地区闯关东者少,行不成群体,慢慢的就被当地同化了。这个特点具有普遍性,全国通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口音的形成与水土有关,长期在这方水土中生活的人口音就会变。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在山东临淄区这个不到60万人口,面积只有664平方米的小地方,细分说话的腔调却有3种,临淄东部有条淄河,淄河东边的口音和淄河西边人的口音就有所区别。临淄西边有条乌河,乌河两边的口音也不一样。为什么仅一条小河之隔,口音就不一样了呢?是水土的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了闯关东的山东人在关东这片水土上生活久了,就变成了东北腔。而大连和烟台的水土差不多一样,所以口音也一样,没有变不变了口音的问题。
烟台和威海很多地方去过,大连各县市区更熟悉了。
大连话老的市内腔(越来越淡),只能说是东北话,日语发汉音,烟台等胶东话的混合元素的类普通话,有点海味!但离老烟台话差不少,离老东北话也差些…
当然大连很大,像庄河,普兰店,金州,长海县一些乡镇,还保持着相对浓厚些的烟台或荣城口音,记得一个微信群里有人转了一个快手作品,青岛人认为是烟台话,大连人(我)肯定为庄河话。
大连地区真正有城的时候: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辽国所灭,辽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辽国将渤海国的遗民大批南迁到辽阳以南,其中原渤海国“扶余”府遗民一部分迁到今瓦房店市复州城,置“扶州”(1031年改为复州)。辽重熙二十年(公元1051年),又将西征西夏俘虏的军民安置在金州。后来这部分居民绝大部分汉化,算土著?
明末清初时,金州,复州人口不多,康熙年间,出于东北防务需要,金,复,岫岩从北面和关里移入一些人口,有满,汉旗人,还有像巴尔虎人,锡伯人等,和辽宁其它地区也差不多;庄河是从老岫岩分出的,瓦房店市就是老复州演变的,大连其它地方基本上是老金州演变来的…
开始闯关东时,大连地区不毛之地不多,但沿黄海还有些,像瓦房店市区以前是洼地,普兰店市区是荆棘地,大连青泥洼子…由于大沙河,碧流水水系在黄海入海加上长白山余脉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荒地!
从庄河的栗子房往南一到旅顺口老铁山是大连的黄海海岸线,和烟台,蓬莱,威海隔着黄海相望,中间还有长山列岛,长岛群岛…距离近!是闯关东的登州人,莱州人理想的落脚地,花园口,皮口,杏树屯,城子坦,大连,旅顺口都是容易形成登莱人群聚的村落—开荒打渔方便;而再往金州城,复州城移就受到原住民影响,形不成语言的乡音主体!
哈大铁路修好后,旅顺成为南端起点,经大连,金州,普兰店,瓦房店四个大一点的站,大连地区又形成了新的城区中心—旅顺,大连(核心区),瓦房店,后来的普兰店,庄河。日俄战争之后,大连地区又有着特殊背景,当时大连,旅顺口,金州的日本人也多,几十万那种。城区工厂交集,而处于新核心地位的大连主城区肯定是各种语音的交汇,“大连话”里烟台话的影响也只能是其中一些元素的份量!!
但老的部分普兰店腔,庄河腔更接近于烟台话…
虽然我自己认为同烟台人讲话有区别,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把我视为烟台人。
记得2000年12月去山东高密,每一次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的时候,都问他们能不能听出我是哪里人。每一位司机师傅都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你是烟台人!每一次听说我不是烟台人,而是辽宁丹东东港人士都表现的很诧异。甚至有几位根本就不相信我是辽宁人,说我在骗他们。当我不得不出示我的身份证时,才不得不接受现实,然后总会边挠头边问我:你的口音怎么和烟台那么像呢?
每每这时我总是笑着说,其实我也算是烟台人,因为我的老祖宗就是烟台人。当清朝中叶,我的祖先从山东登州府福山县逃荒到辽宁,烟台还没开埠呢!司机师傅也会笑着说:真不容易,这都200年了,乡音还未改。
其实到了我们这一代,改的已经很多了。我的祖父辈健在的那些老人,从他们的口中还经常能冒出哈酒这样的词汇,他们才是真正的乡音未改。
可以说东北口音的形成是多种方言融合的结果,其中以河北北部口音和山东胶东口音为主,还有北京官话,满族口音,俄国和日本词汇。
而大连70%左右是胶东移民,语言以胶东方言为主,吸收了很多满族,俄罗斯,日本的词汇。即使其他地区的移民,在大连几代内语音也会被同化。同理移民到大连以北的东北地区也会在一两代内被东北话同化。
因为是大连的地理位置所觉定的,我们知道当年闯关东的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从三海关出关进入东北,然后北上。一般山东北部的居多。一个是从渤海湾乘船到大连。胶东半岛居多。当大量胶东人从大连登陆后,一部分人继续北上,山东人的小团体就越来越分散。然后和当地人相融合口音就变了。而留在大连的山东人居多,日常接触也多和同乡亲属接触。语言的氛围基本没有变。所以口音也就保留下来。打个比方。
我是烟台人,也有大连亲戚(我感觉我认识的烟台小伙伴几乎每家都有沾亲带故的大连亲戚)。以前去大连玩,下了船听当地人说话口音真的以为回烟台了,两地人说话实在是太像了,都是浓浓的海蛎子味。但是近几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东北其他各地人口的涌入,感觉大连说本地方言的人口比例也正在大幅度减少。
至于为啥其他闯关东的山东人都变成了东北腔,但大连却保持烟台话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网上有流传大连人说自己不是东北人,其实在历史上大连地区的确在行政上曾经属于过山东登州府,为了防倭大量的烟台军民搬迁至当时人烟稀少的辽东半岛,几百年来保留和传承了胶东文化包括口音。所以现在烟台大连人说话明显区别于山东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官方称胶辽口音登连片。
2.到了清末闯关东时期,山东人大量北上有两条路,一条是经旱路过山海关去往东北,还有一条是走水路跨渤海到辽东。大部分山东人走的是风险较小的旱路,而山东各地县方言也并不相同,还有河北等其他省份的移民为了交流方便聚居在一起和东北当地语言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但是烟台威海地区的胶东人大部分选择乘船渡海去东北,所以大连等码头来的大部分是胶东人,人数比占绝大多数的烟台地区口音自然就改不过来了。
本文由作者:用户2528956120.5 于 2023-06-0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4549897350812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