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24日下午,日寇第11军司令部通讯队破获了薛岳的一道紧急命令:“第74军应星夜赶赴,沿捞刀河南岸占领阵地,协助夏楚中部固守长沙城,我军将在捞刀河以北与敌决战”!根据日本人的战史记录,得到消息后“整个军司令部顿时为之震动”,在江南战场最令日本人忌惮的王耀武74军终于出现了,当然,这也是日本人挖空心思最想吃掉的一支王牌部队。
(李玉堂第10军已经被击败)
作战命令被破译,由此注定第74军要经历抗战八年最凶险的一次战役:春华山战役。接到命令时,王耀武正以余程万57师为前卫、廖龄奇第58师跟进、军部为本队、李天霞第51师为后卫的行军顺序,从原驻地江西方向赶赴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湘北战场,他对即将面临的两个灾难浑然不知,第一是日本人知道第74军从哪来要去哪,第二是附近先期抵达的第10军、第26军和第37军均已被日军击溃。
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中将认为,哪怕放弃攻入长沙的机会,也一定要吃掉这支抗日军队的标杆式部队,遂令手下精锐第6师团解除攻击平江的原作战任务,完成集结后急速南下拦截第74军,其他各师团、支队必须全力进击,不能让任何一支中国军队援助74军。然而由于余程万57师推进速度较快,还没等第6师团赶到,“虎贲师”与正在向长沙方向追击前进的日军第3师团在春华山猝然相遇,9月27日拂晓,战斗突然打响。
第3师团的先头部队是花谷旅团,旅团长花谷正少将(没错,九一八事变元凶团队的那个少佐)刚开始以为遇到的是一股败兵,所以只派了一个大队前去扫荡,结果分分钟就被打残了,这才知道遇到了劲敌。而余程万也没有料到日军来的这么快,并且还是老牌精锐师团,于是命令全师在春华山一线展开,利用有利地形实施阻击作战,一个主力师和鬼子一个精锐步兵旅团扭打在一起。
日军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眼见花谷旅团受挫,乃指挥后续部队迂回攻击,占领了春华山侧后方的永安县城,企图前后夹击第57师,不料作为第74军第二梯队的第58师拍马杀到,师长廖龄奇趁丰岛在永安立足未稳,立即实施了凶猛的反击。战况极为惨烈,一小时之内,第58师牺牲三名连长,而日军第18联队也有两名中队长见了阎王,双方士兵伤亡无算。
(隔壁老王和老李)
第74军的两个师居然跟鬼子一个甲级师团(这时候有甲级师团称谓了)进行了对攻,说明战斗力真不是盖的,可惜由于电报被破译已经失了先机,阿南惟畿将手头能够调动的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全部加强给第3师团,中日双方一时间在春华山厮杀的昏天暗地,形势逐渐对余程万、廖龄奇不利,一天一夜激战下来,第57师伤亡超过40%,而第58师更是伤亡超过50%!
更要命的是,就在此时,日军神田正种第6师团兼程赶到,战场形势逆转。老鬼子神田还拨出两个联队,寻歼第74军尚未投入作战的第51师,第74军无论多么骁勇善战,也抗不住日军两个甲级师团的联合进攻,至9月27日的深夜,发现情况不妙的王耀武下达了全军突围的命令,同时规定集结地为浏阳。
也就是说,第74军各师官兵能够突出日军包围者,撤退的目标只有一个:浏阳县城,这是部队战败、突围之前必须规定的条令。因此无论是整建制撤出的部队,还是被打散的败兵,全部都要按规定到浏阳“归建”,然后军部、各师部再统一收容和整理部队,如果确实不能再战,战区将会另行安排整补地点。
除了伤亡被俘的官兵,其他任何人如果未按命令到浏阳归建,而是四散乱窜或者是开小差回原籍,那就是“逃兵”了。一旦被宪兵逮到,绝对凶多吉少,因为对逃兵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枪毙。李天霞第51师在向前运动中,也突然遭到日军大规模夜袭,部队被截成数段,师、团、营失去联系,陷入各自苦战,第74军的三个师在春华山周围均告失利。
就在这天夜里,王耀武的军部也在黄花镇遭到日军骑兵偷袭,中国军队夜战能力偏弱,又是猝不及防,因此军直属部队和特务营很快就被打散,王耀武本人在卫士排的保护下一路逃生,然而鬼子骑兵追击迅速,卫士排伤亡殆尽,排长为掩护军长最终也死在鬼子马刀之下,王耀武仅以身免。这是老王抗战期间最险的一次,凶险程度甚至超过南京保卫战的最后时分。
李天霞第51师退的最快损失最小,在浏阳西北收容部队时,遇见了脱险归来的军长王耀武,老王立即命令李天霞部置防线,就地掩护第74军进行“全军收容”,也就是各师、各团派出收容队,接应和接纳不断撤下来的败兵、伤兵。作为王耀武的老部队,51师还是训练有素的,立即展开阻击线,同时以炮兵营猛烈轰击追来的日军,神田正种不明虚实,未敢实施深入追击,第74军境况稍安。
(第6师团长神田正种)
最惨的是第58师,因为该师陷入包围最深,成建制跟在副师长张灵甫身边撤到收容地的,只剩下几百人,可见第58师的伤亡和溃散有多么严重,令王耀武奇怪的是,师长廖龄奇却不见了。原来,廖龄奇率58师残部撤过浏阳河以后,心里搓火,本来跟日本人对攻打得热火朝天,第58师也并未拉松,怎么就一下子被日军合围了呢?
眼见部队损失如此之大,他一腔怒火全撒在薛岳和王耀武身上,认为完全是战区和军部指挥不力所致。黄埔四期的廖龄奇因为曾经留英,本来就不太服气王耀武,一时气急,居然不打招呼就把部队扔给张灵甫,带着若干亲随拦了辆火车径自去株洲了。
也就是说,廖龄奇和那几十个兵不是被打散的,而是主动离队没有按命令前往浏阳集中,后来廖龄奇又鬼使神差撇下这群兵,自己从株洲转赴老家祁阳“探亲”去了,这也难怪,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前廖师长刚刚结婚,想念新婚妻子也算正常,可是你先得按命令归建啊!战场不是儿戏,军法更是无情,不归建也不请示,擅自脱离战场回老家,这不是找死吗?
第二次长沙会战,盖因第10军、第74军两大主力先后被日军击破,薛岳遏止敌人在捞刀河以北的作战计划破产,因此是个败局,另一路日军第4师团、第13师团早渊支队一度冲进了长沙城,所幸第六战区“围魏救赵”打响了反攻宜昌的战役,日寇第11军才不得不掉头撤退去救援宜昌的内山第13师团主力。虽然薛岳虚张声势下达了追击令,其实各部已无战力,战果甚微。
第74军在春华山之役中伤亡逾万,好在基层官兵素养较高,被打散的小部队和零散士兵分头撤到了浏阳,没有哪支部队敢截留74军零散士兵的,胸标有番号,老王有名气,因此经过收容和整顿后全军骨架还在。战后老蒋亲赴衡山主持会议追责,老王抢先进行了自我检讨,不过第74军以一己之力对抗日军两个老牌师团有目共睹,故而虽败犹荣,再加上老蒋的偏爱,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是极要面子的将领,终究要推出一二个替罪羊减轻责任的,因此廖龄奇的不告而别被定性为“临阵脱逃”,一直不太喜欢廖龄奇目无长官的王耀武,则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沉默,廖龄奇因此被执行枪决,成为抗战期间最大的冤案之一。不过第74军在春华山也重创了日军第3师团,并且在敌人两个师团的夹击下仍然能基本全身而退,还是令日军非常惊愕的。
第10军军长李玉堂被“撤职留任”,泰山军伤亡虽然惨重但尚能维持建制,两个多月后就能再次力战长沙。所以王牌就是王牌,春华山之役如果换成第九战区的其他军,非得全军覆灭了不可。
被打散的士兵,少数会成了逃兵,干脆跑回了家;而极大多数人,战后一般都会尽量去找原部队。实在找不着了,就近便加入了其他部队的,或有的成了土匪,也很正常。
那么,战斗激烈,连部队也被打散了,为什么还只有少数人才会成逃兵,大多数人却会去重新找部队呢?
所为无他,因为“当兵吃粮”,就是为了吃饭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从“中央军”到军阀派系部队,说实在的,普通士兵真没什么大觉悟,当兵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吃一口饱饭。
“兵不知为何而战”,这也是抗战爆发之初,侵华日军能横扫千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回来说粮,千万不要忽略了在乱世之中能吃一顿饱饭的重要性!
身逢乱世命如草。自古以来,乱世招兵,靠得就是钱粮。
当今有人小资情调泛滥,把民国时期的旧中国想成了天堂,动辄玩什么“民国风月”。实质,对普通人来讲,军阀混战、土匪乱兵横行,法令管不着乡村的民国岁月,真不是什么天堂!
老电影里面有句经典台词,这样说道:“有钱有粮,你还怕没兵?”
那时代军队的普通士兵来源,无非就是以两条途径。
中国本来很崇尚军人,秦汉隋唐时,军士地位尊贵。自宋朝之后,军士地位如贼,军功沦为贱役,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广大的城市与农村,已流传了好几百年了。70后之前的,想必听上辈老人讲过的不少。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一般是没人高兴去当兵的。
所以,旧时代的国军们,征兵的手段之一,就是每县摊派兵额,然后挨户抓壮丁。
尤其是未遭灾荒,尚能吃一口饭的地区,想要征兵,就得靠抓。
抓壮丁具体是怎么回事,也无须多解释了。所谓抓,当然是乡保长们,按户抓人,一根绳子捆了去。小时候,村上好几个当年的老人,都是这样被捆去当兵的。
如果遇上荒年,普遍吃不饱时候,那当然就不用抓壮丁了。
招兵旗一竖,粮袋一放,报名当兵吃粮的人前赴后继,一排一长串。
所以,被打散的士兵,为了吃饭会找部队。而被打散的部队,只要有粮,也不愁招不到兵。
为何这样说,原因如下。
一:
入了军队,上了前线,已离家几百里、甚至几千里,要想趁着部队被打散了逃回家,乱世之中,很可能会亡于半路,不一定到得了家。
再则,就算千辛万苦逃回到了远离前线的家,又因为远离前线,尚未受战火波及,一切秩序皆在。这样,逃兵身份很快暴露,又得被抓,或挨一顿打,又被抓了壮丁。或者,战时的逃兵,也是可以被当场处决的。
二:
如果战场离家不远,那么部队一旦被打散了,就意味着战败,家乡也沦陷了。如此,士兵更不能回家了。
因为敌军每占领一地,都会清剿搜捕。凡当过兵、扛过枪的,特征都明显区别于普通人,被搜出来,性命难保,还连累了家人。
鬼子的残暴,是众所周知的。
再则,如果战火烧在了家乡,战斗也惨烈到部队都已经打散了。那么,也很有可能,再也没有家了,想回也无处可回了。
所以,大部分在战争中溃散的士兵,都会三伍成群结队的去追赶寻找部队。而不是四散了,然后各自回家。
活活饿死,与吃饱了战死,都会选后者!
旧军队压迫严重,充满剥削,士兵没有荣誉感,更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而唯一能维系住普通士兵军心不散的,就是粮食与吃饭。这一点,不管承认不承认,近千年来到民国为止,一直如此。
【图来自网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1条回答。
当然是不同了。
主要分为4类:
第一,回到原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一般在后方靠近第一线的交通要隘、县城之内。
而士兵被打散以后,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
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凑够一定人数就会集体运输到原部队,回归编制。
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么解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军人的归属感,对自己的部队和长官都有一定感情。
必须西北军的庞炳勋对自己的第四十军官兵非常好,该军其实只有1个师兵力,庞对官兵都当如子侄一样爱护。官兵受伤以后,庞炳勋不惜代价的为他们治疗。官兵牺牲了,庞炳勋也会妥善安置他们的家属。
所以,第四十军历史上几次有过被重创的经历,甚至被打的退到其他省份。
第四十军掉队的官兵甚至沿途乞讨,也要回到原来的部队。
第二,重新补充到新部队。
这种情况较少,主要是原部队被成建制歼灭,短期内无法重建。
抗战中,国军有不少部队同日军血拼,几乎拼光。
比如第10军在衡阳就是全军覆没,一些官兵冒险逃回国军控制区时,第10军暂时无法重建。
这种情况下,就会将官兵就近补充到其他部队,反正也是国民革命军,在哪儿也是一样。
第三,就地打游击的。
这种主要以军阀部队为主。
军阀部队的特点,主要是本土本乡人。当年的老百姓不愿意随便离开家乡,就算死也要死在家里。
所以,一些军阀部队比如粤军、桂军、湘军被击溃以后,大部队向其他地方转移,但一些打散的官兵不愿意离开家乡,就拉杆子留在家乡打游击。
当时全国有无数支游击队,队长都自封为司令,很多就是这样的军人。
在那个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无论国共甚至日伪都会想方设法争取。
以《沙家浜》的胡司令为例,他起家时候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枪,后来也发展到几百人规模。
第四,逃回老家的。
抗战期间采用壮丁制度,也就是除了独子以外,每家都要出人,都是抽签决定。
一些壮丁并不是自愿参军,谁都知道打仗要死人的。
他们只是被抽到以后,无可奈何才当兵。
一旦遇到部队溃散,如果士兵是本地人或者家相距不远,有的就直接逃回家去了。
只是,这种一般用处不大。因为这种属于逃兵,当地保长和兵役军官发现了以后,还是会将他抓住送到军队。
抗战中如果队伍被打散,跑回家可能不是一个最明智的做法。即使不算最明智,但却是常常发生的。
抗战中,队伍打散后,除了跑回家,当然还有另外的几种选择,我们一一讲来,最后再讲讲跑回家的好处和坏处。
在抗战时期,进行抗日的队伍,主要是这么几类:
一是国民党的中央军,这是抗战主力军;二是属于国民党调遣的地方军;三是八路军,四是新四军,五是游击队。
无论在哪一支部队,如果队伍被打散,只说明一个问题:吃了败仗。
此时,战士们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逃命,离敌人越远越好。
但悲催的是,有些人可以逃走,有些人可能被包围,包围了怎么办?两种选择,一是投降,二是抗战到底,重创敌人,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从抗战情况来看,失败后遭遇被包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更强烈,和日军拼命的人数更多,成建制的投降几乎是很难见到的。
而国军当中,投降的数量还是不少的,比如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何行健,在1939年带人投降;再比如 国军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李长江,1941年2月,率众投降日军;还比如蔡雄飞,作为阎锡山麾下的悍将,一看打不过,带队投降。
这样的例子不少,否则怎么会有日伪军越来越多呢?日伪军的扩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投降的国军。
成建制的投降让人鄙视,因为还有一拼之力;但个体被俘虏,是无奈所致,应该给与理解。
所以,队伍被打散,第一选择是赶快逃离,如果被包围,俘虏了也不可耻。血战到底,值得敬重,但不是每个军人都能做到的,毕竟,生命太过可贵。
队伍被打散后,如果能脱离战场,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做法。
1、到指定的集合点集合
一个安排有序的队伍,在开战之前,会通知所有人员:万一失败被打散了,在指定地点集合。
如果战士们执行力强,那么打散的队伍会很快集合起来,重新形成战斗力。
一个队伍合起来才有战力,不合力一处,那将啥也不是,只会被虐。
但是,不是每一个队伍都会提前指定集合点,那该怎么办?队员们该怎么办?
2、收容大队出场
没有指定集合地点的,队伍被打散后,有原有部队总部,派出收容大队,在前线附近的县镇进行收容,把打散的队员归拢归拢,再送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休整和总结,然后重新形成战斗力。
这个收容大队,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比较突出,这是一种非常主流的方式。
但是,如果收容的数量很有限,大多都跑了,或者牺牲了,那么这些人被送到总部后,会进行重新的打乱,加入新的队伍,原来队伍就不存在了,番号都有可能被取消。
3、单兵加入新的部队
如果,既没有指定集合地点,也没有被收容大队收容,那么,一些战士碰到另外的部队后,可以加入,有些是国军加入了国军,有些是国军加入了八路军,但八路军加入国军的,很少见!
其实,都是进行抗战,加入了新的部队,使命和责任还是一样。
那么,万一得知自己的老部队还在,该怎么办?
这时候可以做选择,如果愿意继续留着,那就在新的单位进行抗日;如果想要离开,一般都会放行,并不会故意阻拦。
4、组团打游击
有些被打散的战士,没有被收容,也不愿意加入新的队伍,还想继续抗日,那么,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归宿呢?组团打游击是种方式。
打游击,意味着想要战斗到底;同时,也意味着愿意继续等待自己的老部队,愿意用另外一种形式和日本人抗争。
5、回家休整休整
有些时候,队伍被打散了,很多人无比想家,鉴于具体情况不同,回家进行休整,休息一段时间,打听打听自己的队伍,然后再去寻找加入。
这种例子非常多见,毕竟,部队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家,打散了后就开始思念自己原来的家了。回家看看父母家人,然后打听打听各种消息,再伺机寻找原来的队伍,或者直接寻找大部队重新加入。
这种人,还算是革命意志比较强的,对打鬼子比较上心的。
6、回家务农的
战场太残酷了,不说弥漫的硝烟,不说一般的伙食,就战场上血肉横飞的一幕一幕,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战场回来后,很多人再也不想回去了,就此老老实实在家开始务农种地了。
这一种情况,在国军、地方军中是大量存在的,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也是有一定数量的。
总而言之,被打散后,面临两大类选择:一是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战斗,二是回家务农,躲避战争。
抗战中队伍被打散后,有不少军人回乡务农了,对于自己的血雨腥风的戎马生涯不再提起,因为里面有荣耀,也有一些不堪,毕竟没有继续打鬼子。
抗战时期的军人跑回家中,好处是有的。
一是躲开了前线枪炮的直接威胁,生命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二是生活开始规律了,该吃吃,改喝喝,该睡睡。没有了所谓的疲于奔命,也没有了日夜行军的辛劳,更少了耳边的炮声隆隆;
三是有机会的话,还能娶个老婆过日子了;
四是可以帮助爹娘干干农活了,可以对年迈的父母有个照应了。
不过,跑回家中,坏处也是不少的。
一是全国大地处于烽火之中,日本鬼子全面侵略,怎么能独善其身?你回了家,很可能继续会受到鬼子的扫荡或侵袭。
二是大战当前,需要大量的军人,此时,年轻的壮劳力是那么的显眼,很有可能被抓壮丁。如此一来,你更少了选择性。
电影《我不是王毛》中,王毛第二次当兵,就进了日伪军中了。这是与国家为敌,搞不好就要背一个汉奸的罪名。
三是如果你是八路军或新四军,那么解放后,你很有可能享受不到相关的待遇和政策,别人在解放后被各种照顾,你却没有这些待遇,因为很不容易证明你抗战过,战友们要么死了,要么联系不上。
就算可以证明抗战过,对于如何脱离敌人的魔爪,解释起来也不容易。
四是容易按照逃兵计算,如果背上“逃兵”的大帽子,此生就太不容易了,严格的时候会上军事法庭的。
所以,跑回家可以,但如果有可能,重新调整后回到队伍中,也许算是明智的选择了。
总而言之,被打散了,只有两种大选择:
一是想法继续战斗,或者找到大部队,或者找到集合点,或者跟着收容大队走,或者加入新的部队,再或者金鹰游击战,直到胜利;
二是回家后,开始悄无声息地务农,运气够好的话,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可能安然度过一生。
其实,在抗战年代,回到原部队单位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到处都是战火,生存不易,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我大姨夫曾经当过三个月的兵,有一天的晚上他们连队正在牟平执行任务,由于还乡团的告密,(这是后来才知道的)连队在宿营的时候,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在一个村子里 ,连长多次指挥突围,但是都没有能够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连长下达了各自突围的命令。
我大姨夫也算是命大,他和四个战友,趁着黑夜,从一条臭水沟了爬了出来,出来以后,我大姨夫吓得半死,他告诉其他四位战友,自己想回家,不想打仗了,因为家中还有父母,以及刚刚分得几亩土地,说简单点,我大姨夫就是想着孩子老婆热炕头,不过他并没有劝其他人回家,也多亏了他没有全其他人,否则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这一条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另外四个战士,不愿意回家,他们要找自己的队伍。解放以后,我大姨夫被定性为逃兵 ,那个时代凡事都要上纲上线,如果是逃兵,可能还好一点,有多事的人,硬是给我姨夫安了一个鼓动战士逃跑的罪名,就这样 我大姨夫被押送到县里的公安局接受审判。
也许是巧合,此时的公安局长就是那场战斗被打散的战友,多亏了他出面作证,说我大姨夫没有鼓动他人当逃兵,我大姨夫看着昔日的战友,都做了大官,心理懊悔不已,假入当初自己不回家,也许此时自己也是大官了 ,我大姨夫回到村里,村里决定不在追究他的责任,虽然当过兵,但是也没功劳,就这样功过两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您要分清楚是谁的部队,地方军阀的还是中央军的?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和一些史料记载,地方军阀的部队在一触即溃后,大部分都是成建制的投降日军,当了汉奸。中央军好点,但是好也有限。最坚定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基本都是找组织的,也有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回归部队的,就回家乡务农的。这个现象好像是西路军失败后发生的多一些,特别是那位女团长王泉媛,一路要饭乞讨去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因为过了最后接受的时间,以无法甄别的理由打发她走了……反正没有成建制投降日寇当汉奸的。
在抗战中,因为被日军击败而部队被打散的事情不少。而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小股部队或者是士兵,有不同的选择和结果。
一般来说,在部队面临战败的情况下, 通常会通知部队接下去撤往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撤退时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也可以想办法去预定撤退地方汇合。而主力也会派出收容人员,在路上接应、收容失散人员。
比如说抗战爆发时粤军第160师参加了淞沪会战。会战结束时,160师从上海向西撤退,沿途就派出多个收容小组,负责接收失散人员归队,最后收容了流散人员大约3、400人,返回部队以后,充实了战斗部队。
而1941年9月,第74军遭到日军两个师团夹击,王耀武不得不下令部队立即突围,并命令各部突围以后去浏阳集结。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74军不少部队被日军打散,除了牺牲和被俘的,其他大多设法到了浏阳,返回了部队。
这两个案例中第160师、第74军都属于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官兵素质较高,所以可以严格执行命令,完成归建。
应该说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保存原部队的战斗力,不过要求士兵有一定素质。而且抗战时有些部队被打散比较突然,未必有时间约定往哪里撤退,这种情况下士兵能否归建,就要看原部队的凝聚力了。
像庞斌勋的部队虽然是杂牌,官兵素质不如上面所说的两个部队,不过因为他对手下一直很好,部队凝聚力较强。所以从军阀混战时期起,他的部队一旦被打散,士兵都会想法设法归队。
在战败撤退时,由于很难预料到失散部队会往哪里走,因此原部队的收容人员未必能在第一时间接应到他们。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失散人员会被其他部队收容。
而在民国时期,很多部队长官都把部队当作自己私人的资产,所以收容到其他部队的失散人员,有时候未必会放他们回原部队,而是直接并入自己部队。
当然,这种事会不会发生,也要看具体情况。像前面提到的第74军这种嫡系,一般部队就不敢轻易吃掉他们的失散人员。而庞炳勋的士兵,即使被其他部队暂时收编,也经常会想办法逃离,返回原部队。
在部队被打散以后,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被打散的人员很可能没法归队。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是因为部队败得太快,日军占领了撤退需要经过的交通要道,导致无法和原部队汇合。有些则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一些杂牌部队被打散以后,不愿意被其他部队吞并,干脆就不再回去。
而这种情况下,失散部队也会有不同选择。有些部队会自己竖起旗号,或者继续打游击和日本人作战,或者则割据一方待机而动,也有一些则昧着良心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
当然因为当时户籍制度不严格,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脱去军装,装成平民,直接消失在人海中。
所以在战斗中的失散人员到底会怎么办,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肯当兵吃粮的都已经是底层里的底层,被打散了,逃回家乡是常态,回去后发现日子还不如混部队呢,就又跑出去当兵,因此大范围的形成当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毒瘤,就是兵油子为主的部队基层体系,大多数部队这些兵油子差不多就是充任了士官这么个角色。我党早期建军,都深受其害,费了好大劲,才把自己军队与当时大多数军队都有的这种兵油子文化割裂开来。这些军阀部队中上层只顾着吃空饷喝兵血,下层军官就必需纠结这些兵油子欺压管理新弄进来的老实娃子,混吃骗饷,买卖分到自己手里的军事物资,混到穿帮了,拉一伙人就跑,找另一个部队去混。混的好的呢,更夸张,上面两个军阀一本正经打仗,其实输赢早被下面两边的兵油子谈判给决定好了,一个个都是中超的祖师爷啊!仗打输了,直接过去跟对面接着混的有,落地为匪混一阵子,出不了头,再重找一家部队接着混。日本人来了,对这些兵油子杀伤颇大,比竟没见过这么较真朝死里打的队伍,关键是打散了连跑都跑不过人家。不过这种兵油子很少有什么底线,活下来的还是跟原来一样不要脸,跑掉的重找国军队伍混,跑不掉的当汉奸伪军也成,他们反正跟谁都是混,不在乎。
中央军嫡系都黄埔出身军官带队,带的队伍情况好的多,也多少学会现代军队做好收容散兵的的预案。可惜中央军打顺风仗可以,有些部队死顶死守也可以,就是这撤退组织上,一贯暴露其组织水平的短板,到最后跑路了都还是烂泥扶不上墙,中央军是绝不能撤的部队,所以什么诱敌深入之类的花活玩不了,其组织的撤退,只有两次成功范例,抗日时只有一次,就是小老虎薛岳打的天炉战法,第三次长沙会战,组织的还可以,先期次第抵抗后撤的部队没跑崩,最后还能打出个反击。另一次是党国跑路是胡琏组织的部队撤退,据说事前都把船位船票发到士兵手里,反复演练过上船抢位,所以他的这次撤退组织,引起蒋介石的惊奇和重视。抗战中,中央军的坚韧程度还可以,打散后,但凡有条件,还是会想法朝大后方逃,尽量寻找部队,很少会主动选择当汉奸伪军。
我党建立的军队在当时比较特殊,虽然人数少,装备差,但是在被打散后,很多原本就是经历长征磨练的老红军战士骨干,这一批人,才是我们国家军队的真正精华,主观能动性及其强烈,几乎人人精通发动群众的法宝,尽管打散后第一选择还是后撤积极寻找组织,归队继续战斗,但是一旦条件暂时不允许,就地生根,迅速在周边发动群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一支新的游击队,这差不多都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模版,当然也是这支部队越打越强的关键因素。
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
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力量比较弱,还不具备与日军正面作战的实力,我军当时那就是小米加步枪的装备。可想而知哪能与天上有飞机、地面有坦克重炮、训练有素的日军比,因此我军多是采取避其锋芒,专找它们的簿弱环节给其出奇不意的打击。
比如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来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我军在游击途中万一遭遇日军队伍时,如果不能找到躲避的地方,只好占领有利地形,与日军决战,在战斗中由于敌强我弱。我军这个时候就要选择突围出去,在突围前指挥员总是搞一次动员,分几路找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猛攻,突围出去的士兵,会按照突围前首长说的集合地点,千方百计的前去寻找部队的集合点。
有时部队突围失败,被打散时。士兵们总是人自为战,成为孤胆英雄,边打边寻找大部队经常落脚的住地。也有的士兵实在是找不到部队,就回家当抗日民兵也同样是抗日。
我们村原来的老支书,他当年当八路军时,在行军途中与日军遭遇,经过三、四个小时激战,因寡不敌众,为了保存实力,他们边打边撤,队伍最后被打散了,因事前沒有说好在那集合,因此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只好回家当抗日民兵,他领着民兵与日寇进行了几年的游击战。解放后他才找到自己的部队,又重新加入志愿军队伍赴朝参战两年多后,退伍回家当了几十年的村支书。
一般都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了。
要么死。要么就被抓!
家仇国恨的战争,想想都知道有多么的惨烈!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魂
我爷爷的爷爷当时跟沈东平在豫东打游击,最惨的时候一天打七仗,连续三任长官绝后,我奶奶的父亲十五岁参加当地的西华县抗曰自卫军,后来改编为新四军某部跟随彭雪枫将军在安徽抗日,因为营养不良,当时还没有枪高,奶奶的原话。
大家可点击查—下,沈东平,楚博。王其梅王定烈胡晓初候香山,屈伸亭,
据说以前他们经常在我家吃饭,但只有二位看到了新中国太太太爷爷在开封上的大学,家境还好,文革我们家地主成份,牺牲年仅32岁,牺牲四十多年后在为了洗清自己地主身份花了五六年时间到外找太太爷爷的老战友写的材料证明之下才获得了烈士身份
王定烈将军,在西华战斗期间,与刘少楼的女儿刘醒亚喜结良缘,成为西华县的乘龙快婿,后来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2014年在京逝世,享年96岁。我爷爷后来为了他爷爷的烈士证明,专门去北京见过王定烈将军,我家现在还有王将军写的为我太太爷爷 证明共产党员身份的复印件的,记得还有王其梅将军王学武,魏风楼将军手写的证明材料,可惜原件都己经上交政府部门
1939年12月11日,彭雪枫、张震等首长亲自到根据地接见西华部队。宣布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二总队,下辖四、五两个团。任命胡晓初为总队长兼四团团长,侯香山为副总队长兼五团团长。
1940年6月1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在皖北新兴集召开“五卅”纪念大会。
上午9时,彭雪枫、张震等首长都来到会场,大会刚刚开始,突然接到侦察骑兵报告:永城、宿县、毫县的1000多日伪军、90辆坦克,分三路出发,合击新兴集。情况紧急,大会被迫中断。彭雪枫立即做战斗动员:“同志们!我们开大会,敌人不让开。我们就用战斗纪念‘五卅’吧!”
不到10点半的时候,在新兴集东、西、北三个方向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11点左右,形势恶化,一部分日伪军已冲过来了,并开始向司令员跟前的阵地发起集团冲锋。
“二总队胡队长!”“到。”“我命令你,带领四团、五团杀出去,从背后猛击上来的敌人!”“是!彭司令,我保证完成任务!”这时,早已憋足劲的胡晓初右手握枪,向空中一挥,命令道:“四团、五团,向西方向冲出去,回过头来打中间一带进犯之敌。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杀向前去,消灭敌人!”胡晓初跑在前面冲上去了,四、五团的战士的喊声震天,杀声动地,紧随着队长杀向敌人。胡晓初率领战士左打右射,迅速突出重围。并立即命令道:“四团打左侧,五团打右侧,从背后,猛力出击!”直打得在大房庄的日军溃不成军。
他强忍悲痛,边指挥战斗边高声对战士们说:“日本鬼子的飞机,不会只炸死我女儿一个人,日军在中国天天都残杀着中国人,我们要为死难者报仇,瞄准敌人,狠狠地打!”
永城方向的日军气势汹汹地冲上来了。胡晓初就率领勇士从侧面杀上去。这时,亳县方向的日军过来了,胡晓初夺过一挺机枪,又带领勇士扫射着杀上去了。
胡晓初指挥部队激战一整天,累得口吐鲜血,警卫员拉他休息,他只说一句“不行!”又冲上去了。彭雪枫司令员要他休息,他说:“彭司令,我不能下去。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战士们与敌人英勇拼搏,我怎能离开战场去休息?”随之,手枪一挥,朝着日军将要冲破的中间地带杀去。直杀得日军一听说胡家军来了,就闻风而逃。
一场天昏地暗的恶战,日伪军最终溃败而去,此战击毁缴获敌三辆坦克,七匹战马,三挺机枪,190多条长枪,歼灭日伪军206人。胡晓初率领的二总队被彭雪枫称之为“能打敢拼的战斗团体”。
豫皖苏边区根据地随之处于国民党军的重围之中,形势十分严峻。这时,已身为保安司令部行政处副处长的胡晓初,以大局为重,主动向组织请示:跳出国民党包围,重返西华,组织有生力量,开展斗争。经彭雪枫批准,于2月初,胡晓初带领部分队伍、枪重返西华。路经安徽涡阳县更黄寺时,遭到国民党军骑兵的突袭,终因寡不敌众,胡晓初不幸被捕,后解往沈丘县城监狱。
沈東平烈士是河南舞陽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奉派在察哈爾、河南西華縣、上海、許昌等地從事革命工作。1937年9月,當選為中共河南省委委員,負責領導豫東工作。積極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促使西華縣的胡曉初、屈申亭、侯香山等地方武裝走上抗日道路,並引導胡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建立豫東抗日根據地,並組建有6000餘人的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任該軍參謀長。同年7月開封淪陷後,率抗日自衛軍1500餘人開赴太康、睢縣一帶進行抗日遊擊戰。8月1日拂曉,率100餘名戰士伏擊日軍,斃敵10餘名。後為日軍援兵包圍,雖多處負傷,仍堅持殺敵,直至犧牲。時年33歲。
屈申亭(1898—1942),男,原名屈钊,学名屈守义,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乡屈庄村人。1933年投身革命。1935年组织农民抗日武装。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负责宣传和统战工作。1936年12月,屈申亭在屈庄组织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并任主任,具体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他以屈庄为中心,成立了抗日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其子屈登瀛任队长;同时,将农民武装改建为农民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后来成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基干武装。1937年2月,西华发生严重灾荒,屈申亭率部发动穷苦农民,开展夺粮斗争。1938年3月,屈申亭、王学武举办了军政训练班,并根据特委指示挑选学员组成抗日武装中队。在发展和培训武装队伍的同时,屈申亭非常注重共产党组织的建议和抗日骨干力量的培养。在他的领导下,屈庄首先建立了党支部,先后发展了30多名党员。同年4月,屈申亭任西夏亭区区长,后任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后改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率部在睢杞太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击敌伪武装力量。1939年12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被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第二总队,屈申亭任副总队长,1940年6月,任总队长。屈申亭在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集指挥了著名的板桥大捷,击落日军飞机一架,缴获战马几十匹。1942年4月,屈申亭所率抗日队伍被国民党顽固派包围,他在安徽省临泉县惨遭杀害。
一家三口人献身抗日战争
1942年4月,屈申亭率部挺进抗日根据地时,遭遇国民党军汤恩伯的阻击,屈申亭和大儿子在安徽临泉县被杀害。1939年,屈东平的二哥因枪走火去世
1938年7月下旬,由沈东平等率领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转战于豫东平原。在一个酷热的日子里,部队来到太康县转楼村。这时,豫东三支队司令吴芝圃专程前来迎接。吴芝圃介绍了豫东敌情,就开展豫东游击战争和沈东平交换了意见,并决定在杞南游击区中心傅集同三支队举行胜利会师大会。然后,在豫东平原并肩作战,打出一个游击战争新局面。
就在这时,沈东平他们获悉睢县一部分日军押大车数辆,出城给驻城南河堤岭的日军据点送弹药和给养,沈东平决定让队伍打一个伏击战,消灭日军,夺取敌人辎重。
这天上午9时左右,沈东平带领的自卫军在马路口拦住日军的去路,双方立即展开激烈的交战。沈东平仔细辨别着敌人枪声的方位,命令机枪手向日军所在方位进行点射,先将日军的主力引开。而后,他抓住战机,飞身跳出战壕,亲率部队,高声呐喊“杀呀!”自卫军随同跃出战壕,神速包围了日军,日军措手不及,纷纷丢下武器,狼狈逃窜。这场争夺战,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共缴获日军大车六辆,各种枪支100多,打死、打伤日军百余人。
自卫军正准备凯旋而归时,突然发现一部分日军从右翼插过来。沈东平迅速对这突然而来的情况作出反应,他命令部队兵分两路,沈东平率17名精兵,与右翼的日军作战。他们接连打退日军的数次反扑。沈东平一人就击毙日军多人。可是,随着战斗的进行,自卫军战士的伤亡人数也在增加,而日军的兵力却在不断加强。自卫军顽强的抵抗。战斗进行了10多个小时。而情况却越来越紧急,日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自卫军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正在这时,沈东平猛然跃起,扑向敌群,用他年轻的生命和日军展开殊死的搏斗。他一连用刺刀挑死十多个日军,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3岁的沈东平,和17名勇士一起,把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吴芝圃亲致悼词。他号召自卫军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为沈东平报仇。彭雪枫也亲自赶往西华,慰问沈东平的家属,并将噩耗电告毛泽东主席。
沈东平在豫东抗战史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10月,沈东平组建了中共豫东特委,担任特委书记,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在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经过沈东平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河南党组织中断之后再次崛起。1937年4月,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由刘子久、沈东平、吴芝圃3人组成。
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装备落后,相互配合又毫无章法,反观日军虽然人数较于劣势,却常常能凭借重装备上的优势与机动上的优势,屡屡创造以多打少的局面,牢牢掌控者战场主动权。在那个时期,不管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部队想要在战斗中维持完整的建制都十分困难。
在战斗中部队被打散之后,士兵们会有那些选择?除了落草为寇和叛变投敌,在部队被打散之后士兵的情况往往就是以下几种。虽然有些十分残酷,但是却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存在的。下面我就结合实例来给大家讲一讲:
被日军屠杀的国军战俘
第一种,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并没有回归部队的机会。
例如在南京保卫战中,15万国军将士奉命死守南京,而日军为了攻取中国首都也是倾巢而出,动用了6个精锐师团外加一个重炮兵旅团,足足20万之众。结果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城破兵败,以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为首的一众国民党高官弃士兵于不顾,自顾自的渡长江逃命去了。大约有5万国军士兵溃散于南京城周边,他们有的为求活放弃了抵抗,有的则躲避于山林、荒野当中以求能返回部队继续杀敌,但日军并没有给他们机会。据历史记载,南京保卫战结束后,日军以搜捕溃兵名义,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期间共有5万中国军人、30万南京百姓遇难。
国民党中央军
第二种则是:被打散的士兵得到收拢,回到原部队。
在抗日正面战场,国军在与日军进行作战时,为了加强防线的强度与力度,往往会进行大纵深多层次部署。一线部队在被日军突破以后,往往会迅速后撤,防守任务由二线接手。而后方则设有溃兵收容大队以接应撤退下来的兄弟部队。溃兵在得到收拢后,往往会在稍远的地方进行重新集结、整编,在得到武器与兵员的补充后,继续投进入战场与日寇作战。
例如:在淞沪会战中,国军集中80万精锐与日军上海派遣军20万,在闸北展开决战。其中胡宗南率领的“天下第一军”更是国军的主力中的主力。经过半个月的糜战,第一军将士虽在胡宗南的指挥下拼死奋战,怎奈整个上海都在日军舰队炮火射程范围内,钢铁意志终究没有抵过如雨点般的炮弹。第一军在全军伤亡超过8成后,只能无奈受命往昆山方面暂退以接受整补。
后来,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整个淞沪败局以无可挽回。为了避免被包围的命运,第一军一路且战且退,至扬州才稍稍停留,收拢溃兵。到后来,胡宗南以这支残兵为骨干,转战西北,重建了“天下第一军”。
国民党杂牌军
第三种则是:被打散的士兵虽得到收拢,但没有回到原部队而是被补充到新部队。
例如,在淞沪会战战中,孙立人率领的税警总团固守苏州河,曾七次打退日军进攻,表现可谓十分抢眼。后来孙立人负重伤退下战场,税警总团群龙无首,在日军攻击下损失惨重。战役后期,国军大败退,税警总团的溃兵也随之撤退。这里我要重点强调,税警总团是宋子文自建的嫡系部队,蒋介石一直甚为芥蒂。此刻他借着对溃兵整编的机会,裁撤了税警总团的番号,将其仅存的几千残兵编入了中央军嫡系66军,番号为新编38师。
马占山
第四种,如果部队溃败距离国民政府控制区或者是敌后根据地太过遥远的话,那么不管是归回原部队,还是到后方等待重新整编,都显得不太现实。如果不想投降或着被俘虏的话,那么会有很多人选择成为游击队,在敌后进行游击工作。
例如,在1938年2月晋南会战中,国民党卫立煌部在日军的三面围攻之下全面溃退。其隶下第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在突围无望后,收拢本部残兵,退守垣曲、沁水、翼城一带的中条山山区,坚持与日寇打了三年的游击战。这支部队即是在史书上大大有名的——国民党游击纵队。
当然在抗战中还有一些特例,比如曾将在东北黑龙江地区坚持抗战的马占山部,他们在经过日军的残酷扫荡后,兵马损失了大半,弹药补给也接近枯竭。但他们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退入苏联境内。然后在苏联的帮助下,绕道从新疆返回了祖国。
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可以说十分不易,离开大部队的士兵就如同离群的孤雁,没有任何依靠,但是他们的很多人还是坚持回归了部队,继续为抗日战争作出自己的贡献。也许他们的名字并没有在历史书上留下。但是每一个为抗击外地入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都应该被我们所铭记。
我父亲38年30多人一起参加八路。除我父亲和同村老乡,其他人全部战死。那个老乡在五一大扫荡时已经是连长了。他带着二个战士突围出来,跑回村子,留在家里了。另外两个战士不是本地人,还是要找部队去。结果出了村子就被鬼子打死了。哪个老乡我小时候替我父亲回村时还见过。文革中算是脱党分子,被批判。整个一个老农民。否则解放后怎么也是个大官呀。据说文革后追认老革命,每月政府给补助。我父亲是骑兵,沾了主力部队的光。活下来了。想想那个老乡不回家,也许也活不过五一大扫荡。焉知非福?
这个其实很简单,打仗前一般都有站前动员,没有的也会告诉士兵打散了去哪里集合等重要事宜,然后重新组织兵力进行下一步计划,如果只剩自己,可以去其他兄弟部队中,报告自己的部队编号进行上报,唯一不能去的就是回家,只要回家怎么脱不下逃兵的帽子了。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国力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军队被日军击溃的情况屡见不鲜。与部队失去联系的官兵,大部分官兵都会寻找原来的部队,但也有直接回老家或者被其他部队收编的情况发生,还有的人直接就落草为寇了。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两次大型会战中,大量参战的中国军队被日军击溃。与部队失去联系的中国官兵均满怀爱国热情,经历千难万险都要回归原来的部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参加南京保卫战的第66军和第83军。
因为第66军和第83军都是粤系部队,所为两个军选择合力突围。但在突围过程中被日军打散,从而失去了建制。经第66军参谋处上校处长郭永镳的组织,最终在南京周边收容了散兵1300多人,这基本上都是粤系部队的官兵。这支由散兵组成的部队,从沦陷区到我军驻防的地区,为了躲避日军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回到后方的这一千多人重新编入了原来的部队,作为参加过大战且历经了九死一生才突围出来的老兵,自然就成为了重建的第66军和第83军的骨干力量,其中军衔最高的第66军第475旅少将旅长林伟俦还因此而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同样是从南京成功突围出来的教导总队第3旅代理旅长的马威龙,后来又担任了以教导总队残存部队为基础组建的第46师第138旅旅长,也算是转正了。
这些从前线回到后方的官兵,只要不是临阵脱逃,基本上回到老部队都能获得奖赏。因此那些被打散的官兵,只要老部队能够被重新组建起来,回归老部队肯定是第一选择。
另外被其他部队收容一般都是因为原来的部队番号被撤销,没有去处了就只能留在收容自己是部队里。被撤销番号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战场表现比较差,或是这支部队不受待见,那些被新部队收容的官兵日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糟糕的选择就是落草为寇或是直接回老家,一般选择这两条路的官兵,前者打仗只为自己混口饭吃,后者基本上都不想打仗,这两类人即便被收容并且重新编入新的部队也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
家是一个人的心灵港湾,所以很多人在外面遭受磨难后,第一选择就是回到家中。
抗战期间,如果你的队伍被打散,回到家中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就算如此,事情还是经常发生。
那么,除了跑回家以外,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选择,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最后在来讨论回家的好处于坏处。
抗战中自己的队伍被打散后,第一反应就是逃命。
1、国民党中央军
2、国民党可调动地方军阀部队
3、八路军、新四军
4、游击队
无论哪支部队,如果队伍被日军打散了,只能说明一个事情,吃了败仗。
这时候,无论谁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逃命要紧。
然而,一些人可以逃走,还有些没法逃走的人,只能投降,要不就是和敌人死战到底,付出生命代价。
抗日队伍中,要属抗战最为坚决的当属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他们在与日军交战时一旦战败被包围,一般情况会和敌人视死如归,所以成建制投降这种情况很难看到。
至于国民党军队、地方军阀部队,很多时候他们是在遇到败仗,就会选择投降,毕竟这群人指挥官没有坚决抗战意志,很多时候保命为上,由于这样例子太多,所以日伪军数量不断扩大。
成建制投降让人鄙视,因为你还有一定能力,完全可以和敌人较高低,可对于那些单一被俘虏,更多是无可奈何,这些人还是要给予一定理解。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队伍被打散后,第一选择是逃跑,如果跑不掉,那就是干一场,输了当战俘也不算可耻,毕竟你不是连打没打就直接投降,然而,不是每个军队都有血性,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队伍被打散后,如果自己可以迅速脱离战场,一般情况下会有多个选择
1、固定集合点
队伍开战前,肯定会有相关通知,如果打输了打散了,能脱离战场的士兵到时候会到固定集合点。
这样一来,一些士兵在被打散后,会迅速来到固定集合点,重新凝聚成战斗力。
一个队伍才是团体,只要大家一起出击,才能确保自己安全。
不是每个队伍都会有固定集合点,如果没有的话,士兵们要怎么选择?
2、收容大队
如果没有固定集合点,一般情况下,这支队伍总部会派出收容大队,专门在前线附近收纳被打散的士兵,接着再送到固定地点,进行休整后重新整编程一支新的战斗力量。
抗战爆发后,收容队方式属于主流方式。
由于收容点有限,不少部队经过残酷作战,减员严重,所以很多时候部队番号被取消,剩余的这部分人直接编到新部队。
3、单兵作战重新进入队伍
如果没有固定集合点,也没有收容大队,一些士兵逃跑途中遇到其他部队也会进入,一些人这时候会进入国军,还有些人会进入八路军,至于什么情况,主要看自己遇到部队,但是八路军加入国军比较少。
其实,不管哪种方式,都没关系,毕竟都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如若在这期间知道自己老部队还能离开吗?
这个主要看个人,如果愿意留,新部队不会说什么,所以就算你要走,他们也不会阻拦。
4、组织起来打游击
如果一些人被打散后,没有收容,也不愿意加入新部队,可你还想抗日,那就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一支游击队时常给日军惹麻烦。
打游击,意味着要和日军对抗到底,同时,也不愿意加入老部队,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和日军作战。
该种方式,确实也是一部分人选择,可没什么好说。
5、回家休整
有时候,部队被打散后,一些人十分想念家人,所以在这时候,他们会回到家中休息一段时间,毕竟人在外面累了,回到家中吃着亲人煮好饭菜,很多是还是无比幸福的。
这些人回到家中修正一段时间后,会开始打听自己部队下落,然后在去寻找,最后在回到队伍,进行自己未完成的使命。
这种例子十分常见,毕竟部队是很多人的第二个家,不少人被打散后主要是思念家人想回去看望父母孩子家人,才会选择回到家中,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又怀念原有队伍,很快就一直找自己部队消息,最终回到自己队伍完成自己的使命。
6、回到家中彻底告别部队
战争本就残酷,战场上看到了太多惨剧,这让一些人难以忍受,觉得既然自己从战场回来,就不愿意再回去,从此以后老实在家中务农。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国军和地方军阀,毕竟他们承担了正面战场,所以残酷程度很多时候超乎想象,因而一些人不想打仗也算正常。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部队被打散后,一般情况下士兵们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战斗,最差就是回到家中,彻底脱离战场。
抗战中队伍被打散后,确实有不少军人回到家中务农,从此以后再也没提及曾经的峥嵘岁月,毕竟这份岁月中,有荣耀,也有不堪,毕竟自己没有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
那么,士兵们回到家中好处
1、躲避前线直接枪炮威胁,生命得以保全
2、生活从此以后开始规律,再也没有所谓奔跑,以及那炮神隆隆,这时候你的生活由自己做主,该做什么做什么。
3、娶个老婆生儿育女,好好过自己下半辈子。
4、孝顺年迈的父母,弥补多年不在身边的不孝。
然而,回到家中也是有一定的坏处
1、当时华夏正处于战火中,日军全面侵华,你不太可能独善其中,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就算你回到家中,也有里面你的家乡也会遭到敌人侵扰。
2、大敌当前,国家需要大量军队,如此年轻又有一定战斗力,肯定会被抓壮丁。
3、无论你八路军、新四军,那么你在解放后,就难以享受到相关待遇和政策,所以年老多病的你,在看你曾经和你同样参战的人,可以享受到各种待遇,你的内心不会酸楚。
4、如果你的行为被算作逃兵,那么你的人生可能就完蛋了,毕竟有可能上军事法庭。
所以,我觉得回到家中休息一段时间可以,接着再迅速回到部队,履行自己未完成的使命,毕竟在民族大义面前,人人都要尽一份力。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你的部队如果被打散主要有两个选择
1、想继续战斗,就找到集合点,或者跟随收容队走,或者加入新部队,打游击,直到最后胜利。
2、回到家中务农,脱离战场,做个老实本份农民度过余生。
可我觉得,那时候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尽一份力,才能让我们国家迅速走出危机。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如果在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那么士兵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话题对于很多网友而言,答案非常的简单,那就是遇到哪支部队就跟随这支部队,那么在现实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士兵到底会不会这么做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部队被打散了,那么第一个念头肯定是跑回家,毕竟现实当中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没有人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打仗,那么逃命对于一个脱离部队的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明智的选择呢?
抗战时期主要的抗战主力军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其次是国民党的地方军以及八路军,最后的游击队,如果你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在战争期间队伍被打散了,想要逃跑的话,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成功地回到了家,二是被敌人发现,然后被击毙。
部队被打散之后,其实敌军还是会进行区域性的搜索,所以逃跑被发现的几率非常大,甚至还会出现被敌军包围的情况,这一点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非常常见。
如果选择不逃跑的话,那么你也会有几个选择,例如前往指定的集合点寻找其他战友,这个在战争时期是比较常规的选择,如果部队的士兵们执行力较强的话,那么就算部队被打散,也会很快地再次集合。
其二是如果无法前往集合地点的话,那么部队的总部会针对被打散的部队在前线设立收容大队,这种队伍一般设立于县镇,大多数与部队失散的士兵都会重新被归拢到一起,在人数集结完毕后重新形成战斗力。
在抗战时期,这种收容大队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在抗战时期算是一种较为主流的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组成战斗力。如果原来的部队被打没了,那么士兵也会重新获得番号,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对于士兵们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归属感。
其三,如果以上两种方式你都没有办法找回部队的话,那么就需要直接加入别的的部队,如果你是国军士兵,那么你就加入国军的队伍中,如果你是八路军的话,那么就直接加入八路军。
这种情况在二战时期也比较常见,例如美军空降师的士兵空降到诺曼底之后,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那么就会加入其他部队进行战斗,等战斗结束之后,回到基地后再与空降师的部队重新集合,毕竟打德国人在哪里都是打,组成战斗力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你是一个倒霉蛋,以上三种都没有遇到的话,那么也没有关系,可以与其他落单的士兵组成游击队,打游击这个事情其实在抗战时期非常常见,而且战斗力一点也不弱,东开一枪,西砍一刀,有的时候比大部队的威胁还要强。
除了以上这几种以外,还有部分士兵在部队被打散之后,会选择在附近的村子的生活,休息的空隙打听自己的队伍,如果找到的话再重新加入队伍当中,但这种的比较少见,只有抗日热情非常高,且革命意志比较强的人才会这么做。
说完了主动寻找部队的,我们再来看看逃跑的士兵。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国军和地方军的士兵,如果部队被打散了,那么就会有大量的士兵选择跑回家,虽然听上去好像都是胆小鬼,但当时的国军有抓壮丁的行为,而选择逃跑的也大多数都是被抓来充数的成年男性,所以他们本身就不是军人出身,所以对于战争也是非常恐惧的,逃跑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他们是跑回了家,但等待他们的可能并不是安稳的日子,更可能是担惊受怕,这是因为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经常扫荡,只要看到成年男性就会盘问,如果发现了你是逃兵的话,那么你的下场可能比作战时还要惨,其次,如果国军再次进村抓壮丁的话,发现你是逃兵,那么大概率会直接就地枪决,所以做逃兵的下场一般都是非常惨的,还不如手握钢枪保家卫国。
部队被打散了,士兵只能保存实力,拖身,保护好自己,找突破口 重新回到部队,或者尽量掩护好自己逃身。然后重新联络部队。部队打散了,士兵怎么办?我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供大家参考评论。
一、战死或者当俘虏
打过架的都知道,如果与对方单挑,你还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如果一对多,往往是被群殴。部队被打散,那么打散的士兵就成了散兵游勇,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对敌方难以造成太大威胁。因而,能够在被打散的情况下挺身而出,重新将被打散的士兵组织起来的人,无疑具备很强的领导能力,如果组织起散兵成功突破包围圈返回部队,肯定会受到嘉奖。
抗战时被打散的士兵,如果遇到日军的建制部队,避不开的话,要么顽强抵抗直至牺牲,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当了俘虏。
这两种情况国共双方都存在,相对来说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打到底的多一些,而国军当俘虏的更多些,甚至有主动找日军投降的。
二、归队
按照军事条例,部队被打散后,需要返回事先设定的集结地,或者四处寻找自己的部队。当然碰到其他军官可以临时征用你,你也可以投靠其他本方部队,但优先回到自己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一般在后方靠近第一线的交通要隘、县城之内。而士兵被打散以后,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凑够一定人数就会集体运输到原部队,回归编制。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么解决。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详细描写了他归队的历程,皖南事变后,除了部分部队成建制突围外,吴运铎与很多新四军战士被打散,他抱着顽强的信念,拖着伤腿,在老乡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穿过封锁线返回部队。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发动的战役、战斗有一个特点是,预先设定攻击目标,攻击完成后大多不实行占领,日军再次撤回原进攻出发地。这种情况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有,尤以敌后战场为多,日军频繁地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的扫荡大多属于此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很多被打散的士兵及工作人员有很多采取的是就地隐蔽,待到反扫荡结束后我军重新恢复控制时归队就成为保存有生力量的很好的选择。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很多反映抗战时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有描写,比如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描写的就是八路军一个班被打散后,终于坚持到大部队反攻。
三、重新补充到新部队
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国军方面尤其多。
共军方面就是自己的老部队去执行其他任务了,找不到老部队,于是就近加入新部队,反正到哪儿都是革命。电影《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就是遍寻不到老部队,于是就从步兵干上了一个不会打炮的炮兵。
国军方面要么是原部队被打垮,短时间内未能重建或直接被取消番号,因而就地补充到了新部队中。
抗战时蒋介石存有私心,很多地方部队冲到前方与日军死战,战后自然伤亡很大,蒋随即一个命令将该部队撤销,士兵编入其他部队,从而达到消除异己的目的。抗战时这种情况特别多,打了胜仗立了功的部队都有可能被蒋介石撤销番号,更别说打了败仗的部队。比如淞沪战役时,67军军长吴克仁率部死守松江,为几十万国军撤退赢得了时间,避免了被日军包饺子,结果战后蒋就借口67军伤亡过大而撤销番号。
抗战时嫡系部队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衡阳战役的第十军,很多士兵逃到后方时,由于第十军损失很大短期无法重建,因而就近补充给了其他中央军。
还有一种情况,日军进攻国民党军撤走后,很多国民党散兵散落各地,我党进入该地区后,很多散兵加入了八路军。我党的态度就是,只要愿意抗日的我们就欢迎,我军进入敌后大发展,收编了大量散兵是原因之一。
四、坚持就地打游击
许多散兵集合起来,就地坚持抗战,这个基本上是共军的专利,而国民党军的散兵往往是占山为王当了土匪,但是也有少数能坚持抗战。在八路军进入后,很多这样的武装采取与八路军合作的态度加入八路军继续抗日,而那些土匪大多被我军剿灭或者投降日军当了伪军。
1942年日军发动的冀南、冀中大扫荡,其中冀中大扫荡之所以残酷,就是在冀中区日军的扫荡与以往扫荡不同,以往日军扫荡往往半个月至一个月就结束,而在冀中区日军扫荡持续时间长,扫荡后也为撤出而是建起了大量的炮楼,因而能够坚持下来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冀中军民发明了地道战。
五、跑回家
按照条例,如果被打散后能够返回部队而不回,选择跑回家或者逃去外地就算逃兵。然而,抗战时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国军方面这种情况可以看电影《我不是王毛》,里面的男主跑回家数次,次次重新被抓了壮丁。
冀东大暴动后拉起了十几万人的队伍,然而在向根据地开进途中遭遇日军袭击,那些刚刚放下锄头当兵的农民大多数一哄而散,结果最后到达根据地的只有数千人。
脱离了大部队的士兵,其单兵战斗力就算爆表也是难以与建制部队相抗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蔽好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去找部队。在真实的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战斗中,就有三名日军躲在了山洞中,最终在我军撤出日军大部队到来后重新归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大多数被打散的日军士兵,有一些当了俘虏,也有很多被老百姓打死。
离开了部队的士兵渴望回到部队的怀抱的心情,建议看看《追赶队伍的女兵》,可以知道脱离了组织是多么地孤单无助。
部队被打散了,士兵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战死或者当俘虏
打过架的都知道,如果与对方单挑,你还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如果一对多,往往是被群殴。部队被打散,那么打散的士兵就成了散兵游勇,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对敌方难以造成太大威胁。因而,能够在被打散的情况下挺身而出,重新将被打散的士兵组织起来的人,无疑具备很强的领导能力,如果组织起散兵成功突破包围圈返回部队,肯定会受到嘉奖。
抗战时被打散的士兵,如果遇到日军的建制部队,避不开的话,要么顽强抵抗直至牺牲,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当了俘虏。
这两种情况国共双方都存在,相对来说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打到底的多一些,而国军当俘虏的更多些,甚至有主动找日军投降的。
二、归队
按照军事条例,部队被打散后,需要返回事先设定的集结地,或者四处寻找自己的部队。当然碰到其他军官可以临时征用你,你也可以投靠其他本方部队,但优先回到自己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一般在后方靠近第一线的交通要隘、县城之内。而士兵被打散以后,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凑够一定人数就会集体运输到原部队,回归编制。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么解决。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详细描写了他归队的历程,皖南事变后,除了部分部队成建制突围外,吴运铎与很多新四军战士被打散,他抱着顽强的信念,拖着伤腿,在老乡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穿过封锁线返回部队。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发动的战役、战斗有一个特点是,预先设定攻击目标,攻击完成后大多不实行占领,日军再次撤回原进攻出发地。这种情况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有,尤以敌后战场为多,日军频繁地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的扫荡大多属于此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很多被打散的士兵及工作人员有很多采取的是就地隐蔽,待到反扫荡结束后我军重新恢复控制时归队就成为保存有生力量的很好的选择。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很多反映抗战时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有描写,比如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描写的就是八路军一个班被打散后,终于坚持到大部队反攻。
三、重新补充到新部队
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国军方面尤其多。
共军方面就是自己的老部队去执行其他任务了,找不到老部队,于是就近加入新部队,反正到哪儿都是革命。电影《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就是遍寻不到老部队,于是就从步兵干上了一个不会打炮的炮兵。
国军方面要么是原部队被打垮,短时间内未能重建或直接被取消番号,因而就地补充到了新部队中。
抗战时蒋介石存有私心,很多地方部队冲到前方与日军死战,战后自然伤亡很大,蒋随即一个命令将该部队撤销,士兵编入其他部队,从而达到消除异己的目的。抗战时这种情况特别多,打了胜仗立了功的部队都有可能被蒋介石撤销番号,更别说打了败仗的部队。比如淞沪战役时,67军军长吴克仁率部死守松江,为几十万国军撤退赢得了时间,避免了被日军包饺子,结果战后蒋就借口67军伤亡过大而撤销番号。
抗战时嫡系部队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衡阳战役的第十军,很多士兵逃到后方时,由于第十军损失很大短期无法重建,因而就近补充给了其他中央军。
还有一种情况,日军进攻国民党军撤走后,很多国民党散兵散落各地,我党进入该地区后,很多散兵加入了八路军。我党的态度就是,只要愿意抗日的我们就欢迎,我军进入敌后大发展,收编了大量散兵是原因之一。
四、坚持就地打游击
许多散兵集合起来,就地坚持抗战,这个基本上是共军的专利,而国民党军的散兵往往是占山为王当了土匪,但是也有少数能坚持抗战。在八路军进入后,很多这样的武装采取与八路军合作的态度加入八路军继续抗日,而那些土匪大多被我军剿灭或者投降日军当了伪军。
1942年日军发动的冀南、冀中大扫荡,其中冀中大扫荡之所以残酷,就是在冀中区日军的扫荡与以往扫荡不同,以往日军扫荡往往半个月至一个月就结束,而在冀中区日军扫荡持续时间长,扫荡后也为撤出而是建起了大量的炮楼,因而能够坚持下来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冀中军民发明了地道战。
五、跑回家
按照条例,如果被打散后能够返回部队而不回,选择跑回家或者逃去外地就算逃兵。然而,抗战时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国军方面这种情况可以看电影《我不是王毛》,里面的男主跑回家数次,次次重新被抓了壮丁。
冀东大暴动后拉起了十几万人的队伍,然而在向根据地开进途中遭遇日军袭击,那些刚刚放下锄头当兵的农民大多数一哄而散,结果最后到达根据地的只有数千人。
脱离了大部队的士兵,其单兵战斗力就算爆表也是难以与建制部队相抗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蔽好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去找部队。在真实的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战斗中,就有三名日军躲在了山洞中,最终在我军撤出日军大部队到来后重新归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大多数被打散的日军士兵,有一些当了俘虏,也有很多被老百姓打死。
离开了部队的士兵渴望回到部队的怀抱的心情,建议看看《追赶队伍的女兵》,可以知道脱离了组织是多么地孤单无助。
本文由作者:豆哥聊综艺 于 2023-07-28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95878339143819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