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生产队时期,农民可以到野塘捕鱼改善生活吗?> 正文

生产队时期,农民可以到野塘捕鱼改善生活吗?

  • 小薇猎奇小薇猎奇
  • 2023-04-03
  • 40
  • 共15人回复
知名三峡
「知名三峡 」发表看法
2023-04-09

生产队时期,农村有一些野塘,里面有很多鱼,捕鱼改善生活当然可以。

生产队时期,在农村有很多野塘(废弃的堰塘,大水冲击后形成的小水坑),日长月久,里面就会有野生鲫鱼、鳝鱼、泥鳅等。我小的时候,家门口就有一个过去养猪的化粪池,后来不养猪了,化粪池没有填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野塘。里面集水约六、七十公分深,而且一荒就是很多年。一天,我们几个伙伴在化粪池旁边玩,突然感到池子里有什么东西在水里游。几个伙伴,有的说是水蛇,有的说是青蛙,其中一个个子大的伙伴说,我们回去拿粪筐来捞。

由于化粪池里面水不深,大约在我们的膝盖下,我们都回去????来粪筐,然后在化粪池里从两边向中间捞,经过几个回合,都不同的捞到了鲫鱼、泥鳅、螺丝等。

生产队没有对这些野塘投入资金养鱼,所以,农民在野塘里捕鱼改善生活是经常性的。

宇沃佳嘉手工水饺
「宇沃佳嘉手工水饺 」发表看法
2023-04-09

生产队时期,农民是可以到野塘捕鱼改善生活的。生产队时期,那时我才十多岁,记得父亲每到夏天有时间要到七八里地外的水泉村那里捕鱼,水泉村因有几处天然的泉眼而得名。地势低洼,有一处大水泡子,里面有很多种野生鱼,父亲所用的鱼具比较落后,就是用树枝编的长长的鱼须篓,去的时间又比较短,所打到的鱼就很有限。大概一回弄到两三斤的各式小杂鱼(像鲫鱼,老头鱼,麦穗鱼,小白漂鱼,泥鳅鱼等)就很不错了。记得有一回,天下起了雨,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却没有打到一条鱼,只是顺便在生产队的瓜地里,摘了几个还没熟的生瓜蛋子,几个孩子也像得到了宝贝似的一顿狂啃,但最后都姿牙咧嘴的,因为实在太苦了。

南山智叟2
「南山智叟2 」发表看法
2023-04-08

生产队的管理除帳目以外并没有全国的统一标准。

有些地方的生产队长,表现左倾的就不允许搞资本主义尾巴。他们还有一句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的生产队长就不允许社员下野塘捕鱼。

有些生产队的队长年龄比较大,有同情心又不是极左分子,上级没有具体指示,自己也不节外生枝。采取既不制止,也不号召的方法来处理。

从客观来说,野河塘里边的鱼,是自然生长,捕鱼时没有对河塘及水体造成破坏都应该允许捕捞。

农闲时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捕捞,使老弱病残的家庭也能得到一些鱼获,炸点鱼酱也算改善了生活。

唉!俱往矣!

1蓝天1
「1蓝天1 」发表看法
2023-04-12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答,勾起我对儿时、年轻时钓鱼、丫子捕鱼、鱼叉叉鱼、探网探鱼、下河摸鱼、钓蟹、戽鱼等美好回忆。

我不是说生产队时期什么都好,但切不要把生产队时期当做只有饥饿、做工,好象没有人身自由,大人小孩没乐趣,人们成天在愁眉苦脸中生活,那时人为的渲染,是以一时、局部、个别代全体的别有用心。

我是苏北农村人,距黄海边四五十里,射阳河北、苏北灌溉总渠之南,平原水网地区。

小时还是合作化前,那时,射阳河闸尚未造好,灌溉总渠还未与本地农田灌溉形成水利系统,我们这除射阳河沿线人口集中,旱田水田间杂,天然溝港灌溉,大多是荒滩碱地。还三两头有海水倒灌,本地都是"雅许水"(方言,就是含盐分较多的淡水),我几岁时,就会在港边钓鱼。一根竹竿,扣上一根线,缝衣针或细硬铁丝在灯上烧红育成钩子,穿上线,蚯蚓做饵,春夏秋可钓鱼。当时钓到红眼丁、推浪、白条鱼等等,半天也有一斤八两。

后来用洪泽湖水(主要是淮河水),真正甜水,鱼虾蟹草等动植物种都有变化,我们这也全是淡水鱼虾了。通地龙虾那时一只也没有。60年代刚有时卖到5分1角一只,回来给小孩养着玩的。

冬天探网探鱼最好,一是农闲,二是水冷鱼活动慢。半天多则十斤八斤,少则三五斤。探网春夏秋还可到大港、射阳河探蚬子。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常去探蚬子回来开水烫后取出肉,蚬肉汤锅放上小麦带麸的面,煮成糊糊吃,我最不喜欢,因太鲜我嫌它"酸"。

从七八岁到十八岁,读初中住校放暑假,也用Y子捕黄鳝,也捕到泥鳅。但那时泥鳅人不吃,烧喂猫,煮喂猪特别是母猪哺乳期。我一亲戚送十一把竹Y子,我小时用了头十年,遇到雷暴雨天,一次也捕过二三斤。我捕到的最大黄鳝在一个早上,在一个古屋旁多草多蛇的汪地里捕的,就2条,一条1斤,还有条半斤。事后想想原因,是因那田用过农药,小黄鳝药死了,又草多蛇多人少,钓黄鳝的不去。Y子放水中太深捕不到,但太浅又易捕到蛇,还要看地方,也有经验的。

我叉鱼技术不好,因我眼功不行,往往对准鱼叉下去,落空。因鱼在水中的影有折射的,没练出功夫去当兵了。

摸鱼、钓蟹我是好手,放工了,家里煮中饭,我下河摸鱼还能赶上中饭菜。60年代前,我们这螃蟹多的是,半天钓个三五斤不成问题。秋天夜里还在港里"躲蟹"。62至64年,我们这螃蟹极少了,我和同队邻居小牛,夏秋到淮海农场钓蟹,五更去,怀揣2块面糊饼当中饭,太阳大甩西往回赶,少则钓十斤,多则二三十斤,当时2角左右1斤,这收入也不小了。我和他一年也要三五趟的。

把水弄干取鱼大到大港大塘,小到溝河水田(未稻麦两季时,冬天水沤地里也有鱼虾),春夏秋冬均可,大到用脚车拐车,小到用盆用桶,水快干鱼到薄口时,大鱼小鱼蹦蹦跳跳,岸上看的人更欢,所以有"取鱼没有看鱼乐"的俗语。

现在取鱼工具、取鱼方法,包括钓鱼,现代化了,也是家养的多,有乐趣,但似不如那时。你可不要说我怀旧想倒退呦!

需要说明的是,港河等大工作量取鱼都是联合的,有几家甚至十几家。但生产队集体组织极少。都是在农闲或放工休闲时,不是大忙季节或是不上工自由专搞捞鱼摸虾约蟹的。

平淡才精彩65
「平淡才精彩65 」发表看法
2023-04-12

据我所知记忆里的一些萌懂,因为那个时候还小,父母那个时候都是在集体生产队,到如今,父母也谈论起集体生活是过的多么坚难的生活。各家各户是没有私人土地的,什么都是集体,大家的。整个乡亲们集体一起做活(凭工分)吃饭,天晴几百号人一起上山下坎种地,下雨乡亲们一起在很大的厂子里剥油桐子,油茶籽,选土豆大小,大的集体人们一起生活当饭吃,小的做种,收回家的玉米,剥壳的剥壳,脱粒的脱粒,没有私人时间去做私人的事情。更不要说去野塘钓鱼改善生活了,没有私人自由,要是谁去偷偷钓鱼。被其他人看见了,第二天队长和一些欺凌万霸道狗占人势的人把钓鱼者叫到开会的台上,批评打击,还要游街,因为我爸(现在80岁了)就挨过批斗,挨过这些人的打。

那时集体生活没有分到户,由于当时一些人以与村长和恶霸巴结,想着方法整村里的一些弱智群体,有些人是被欺凌而受冤枉而死,有些人经常受恶霸吆喝大骂,连话都不敢说。弱者努力的干活工分却凭三四分,五六分,那些偷奸耍猾的人得几十分,活不干分到的粮食却够吃,而且这些人私自还可以养头猪,喂几只鸡鸭。他们的孩子也蛮横不讲理,有吃布做衣服,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是私人能去做的,再说生坡上的野菜也是被人们吃光了,私人不敢自己去野塘钓鱼,田里抓泥鳅黄鳝。

过了几年后,土地改革田土山林分到户了,人们翻身能作主了,家家户户有自己的田土种植了,有饭吃,能自由养牲口了,生活过的好了,有肉吃有蛋吃,还可以卖,一切都改变了。那些以前欺负别人的人仗着自己习惯性的性格,好吃懒惰,比世人生活过的差劲,村长那个时候也作恶多端,周围人都不跟他们这些人来往。名声到现在那些老年人都记得这些人是狠角色,不过他们的下一代人不是这样的人了,爷爷奶奶父母说起当时,现在都摇头,他们很懂得改变后今天的幸福自由生活,更加珍惜,也教育着下一代人的为人处事,思想与人品,品德等一些基本做人的道理。

一格826
「一格826 」发表看法
2023-04-07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足为怪。作为过来人,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现在人们富裕了,不再愁吃愁穿,想起当年那种苦日子,好像有许多人不理解,总觉得有千条路子、万个办法,但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自己想象的这办法、那办法,放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你就没有一点办法!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农村,从记事起到八十年代初,就没有过过一天温饱的日子。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劳动力靠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取工分,年终按工分分配粮食,那就是全家的口粮,买油盐酱醋,就靠每家养一两头猪、几只鸡,卖了换点零花钱(不允许养多)。有点手艺的,可以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做些手工艺品,拿到农贸市场上换些零花钱。那时候根本没有打工、经商这一说,粮食产量又低,好的年景每人能分到一百多斤粮食,歉收年份就不好说了。当时我们一家七口人,只有父亲和姐姐是劳动力,我们兄弟四个正在上学,吃饭的多、挣工分的少,是典型的困难户,分到的粮食自然会更少。

记得那时候,父亲和姐姐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母亲就做些豆腐拿去卖(也不是公开的),晚上父亲还会用高粱秸编些席子,去集市上换些钱,以供我们兄弟几个的学杂费和日常的花销。记得我们家放钱的地方,是一个15X7X7厘米的小长方体木匣子,里面钱最多的时候,是年底卖了一年养的那头猪所得的四五十块钱,但除了还平时借的左邻右舍的帐,很快木匣子里就仅剩下一些几分、几角的零钱了。可是,过年总要添些新衣服,总要买几斤肉,往往是还了旧账、欠了新帐。到了来年春天是最难熬的日子,一年的粮食不到年底就吃完了,过年的时候和亲戚朋友借一点,勉强度过年关,春天就靠挖些野菜、摘些树叶充饥……。这时候就有人问了,你家不会打个鱼、打点猎物贴补一下生活?

你还别说,那时候还真是想过这些办法。从我开始懂事起,看到家里这种情况,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赚到钱,或者能让家里人有饭吃:在十岁多一点的时候,曾和同学一起,跑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县农场买些残次苹果,去集市上卖;曾约上几个小伙伴,徒步跑到四十多公里的东部山区拣花生;曾帮着父亲一起编席子、卖席子;曾帮着母亲一起磨豆腐、做豆腐;曾去煤矿渣子山上拣过煤核;曾带着老鼠夹子套过山鸡、野兔;曾和小伙伴们一起摸过螃蟹、捞过鱼;曾上树摸过鸟蛋、捉过小鸟;曾为了那一支钢笔的奖品,麦收期间一天不拉的为生产队拾麦穗;曾为了多挣点工分,每天放学后为生产队割青草;也曾为了每斤五分钱的承诺,忍着烈日去摘棉花……。但是,在都没有钱的地方,你怎么能赚到钱呢?在都吃不饱的时候,你又怎么能吃得饱呢?

单说捕鱼吧,一是水深才有大鱼,常年不干枯的水塘鱼才多,象这样的水塘,生产队是不允许个人随便捕捞的,都是每年重要节日的时候,生产队统一捕捞,除了干部们进贡的,分到社员手里的寥寥无几。那些小水塘倒是没人管,但里面都是些小鱼小虾,而且也没有多少,所以没有人去费那个心思。二是北方地区本来水就少,大部分水塘只是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并不具备鱼虾生长的良好条件,很多小水塘是没有鱼虾的。三是生产队的社员除了老弱病残和适龄学生外,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春夏秋三季种和收,冬季整修水利设施和农田,有时还要抽调劳力参加全县的统一会战,既没有闲人,也没有闲时间去做捕鱼捞虾的事。四是农村人的思想比较传统保守,在我们那个地方,一般人都认为,捕鱼摸虾、打猎、摸鸟,不是正经人干的事,如果是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务正业,不仅影响个人的名声,就是找个媳妇也难。五是那时候普通人家确实难,一分钱恨不得掰开花,哪有闲钱去买没多大用处的渔网渔具?当时我和小伙伴们捞鱼的时候,就是把看到有鱼的河道截断,用生石灰拿几块放到水里(那时候农村用生石灰很普遍),等鱼呛得露出水面,再用盛草的柳条筐捞上来。六是小鱼小虾确实不好吃。现在人们去饭店上个油炸小鱼虾,觉得美味好吃,但在那个时候,谁舍得用油炸鱼虾,更何况那时候的小鱼虾,去了头和内脏就没什么了,不象现在的小鱼虾这样肉多,所以既没肉又难吃,人们也不指望那一星半点的鱼虾起什么作用。

所以,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越是穷越没有出路,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希望你我都能珍惜!

周大炮老师
「周大炮老师 」发表看法
2023-04-06

既然是野塘,当然什么时候、什么人去捕鱼都行。生产队时那个时候的鱼多,随便一个水沟,只要经常有水,就有鱼、虾、泥鳅、鳝鱼等。

记得8岁那年夏天,一天中午,我和哥哥拿脸盆和鱼篓,来到田洞排水沟里,很久没下雨了,水沟已经断流,但低洼的地方还有水。

我们用手挖泥水沟阻断,用盆子把水舀出去。有两条半大的鲤鱼和十几条两指宽的鲫鱼。

鱼拿完了,我们把泥挖过来,抓泥中泥鳅和鳝鱼,还有一条蛇鱼。小条的就放过不抓,等它长大了再来。

忙了个大晌午,收获4斤多。

生产队时期的野鱼多,荒野塘里和水沟里都可以抓鱼,只要注意保护水利设施就行,没有人干涉的。

遇到了大的水坑或荒塘,我们就多叫几个人合伙,还会把生产队水车抬去,把水车干了抓鱼,抓了鱼大家均分。

感谢你的阅读,关注我,方便你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黄欣成747
「黄欣成747 」发表看法
2023-04-04

与现一在一样,下班只要守法,可以做不伤人损公扰民的事,什么事情均可以做。捕鱼、买卖生活用品物资、进山拉煤砍柴、帮助人干活做好人好事是不讲报酬的!只记恩互帮互助,毛泽东思想教育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的人,就是这样平等文明的人!

人生要有所价值
「人生要有所价值 」发表看法
2023-04-10

我们这里背靠滹沱河,记得我小时候,滹沱河里长年有水,吃鱼可方便了,人们在河边修了很多的鱼台,人们用自己织的网兜,在鱼台上顺水兜鱼,因为那鱼是走逆水的,所以顺水兜正好就把鱼兜在了网里了,兜鱼也是有讲究的,不会兜的就兜不住,那个拿网的人,要轻落水起网的时候也要轻,并且那网圈不能碰到,鱼台的任何部位,你如果碰到鱼台边了,那鱼听到了动静就跑了,所以也是有技巧的。

人们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就去兜鱼,一晚上运气好的,就能兜到七八斤鱼,还有更幸运的,兜到十几斤的大鱼,以前的野生鱼,特别的香有一家炖鱼的,那个香味离着一百多米,就闻到香味了。

还有一百多米长的莫网,那就得七八个人,从河的南边,一直穿过河面到河的北岸,在顺着河面往前拉,等拉一段时间,就开始起网,那网住的都是大鱼,全都是一斤往上的鱼,看着那个眼馋啊,那一网出来就是一百多斤鱼。

再有就是我们村边的,大水坑里面,也是有好多的鱼,我们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星期天,我们就找三个人,一起拿着抬网,洗脸盆和水桶,到村边不太深的水的地方,最深的地方方,也就齐胸那么深,再深了就没办法抬鱼了,我们那网有十米长,一头一根木棍绑在网上,抬鱼的时候那木棍是立着的,木棍的下端要挨着水地,要不然那鱼就从下面都跑了,出网的时候,网的两头拿着木棍的人,把网绷紧在有一个人拿着洗脸盆去搖鱼,我们三个人抬上半天,就能抬上一桶鱼,就是咱们挑水的那样的桶,回家三个人平分,就够吃上好几天的鱼。

我们这边吃鱼是不是很方便的,下大雨的时候,那地里的水往外流,我们就用鱼网接着,没有太大的鱼,就都是和麦穗大小的鱼,那个鱼煲着吃可香了,我们小时候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比如地里有一个小水坑见底了,有人们走的脚印那里面有水,你去摸就有鱼,我经常这样看到,脚洼里面有鱼,就把我的鞋脱下来,摸了鱼装到鞋里面,摸两鞋壳子,提着两只鞋,光着脚丫子回家,倒出来就有两碗多,哎那个时候的野生鱼太多了。

听老人们说,每家那鱼吃不了,就把鱼晒干了,装到盛水的大瓮里面,一家存着两三瓮,留着冬天吃,从根治海河以后,滹沱河就没有水了,吃鱼就不方便了,不过随着南水北调,从去年开始,我们这里滹沱河里又长年有水了,不过村边的大坑里面没有水,那滹沱河两岸,钓鱼的人很多,不过河里面没有那么多的鱼,人们钓不到多少了,以上就是我对野生鱼的一段经历。

山西老农
「山西老农 」发表看法
2023-04-08

可以,那时的河塘沟渠,却能捕鱼捞虾。虽无人管,但是鱼虾少得可怜,人们连一寸长的鱼也不放过,致使鱼虾绝种。实在是人类悲哀。后来虽然人的思想意识改变了,由于水源严重污染,也见不到鱼了。转眼改革开放已四十余年,由于国家治污力度加大,从根本上彻底治理,现在全国都是绿水蓝天,各种禽畜和野生动物繁衍旺盛,河里现在鱼类品种也十分齐全,餐桌上也可以吃上野生鱼虾了,到底美味!

10戈壁
「10戈壁 」发表看法
2023-04-04

生产队时期,野塘、堰塘、河沟、稻田里鱼都比较多,那时很少有人养殖,都是野生的,鱼不值钱,农民都可以自愿去捕鱼改善生活。那时,农民家里穷,菜籽油和猪肉都很少,平时舍不得用油煮鱼,也就很少捕鱼来吃了。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喜欢吃鱼了,可却很难吃到野生鱼,市场上卖的鱼基本上都是饲料养殖的鱼。

三农问题探讨者
「三农问题探讨者 」发表看法
2023-04-13

谢谢邀请!

首先要更正一下!生产队时期的所有水面都归大队和生产队所有!绝对没有一个野塘!

那时候农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水面,都归大队集体所有!每年都有大队付业队的社员,负责在春天投放鱼苗,并有大队领导干部,亲自带着人在晚上,巡逻看护着鱼塘,为的就是不让人去偷偷地捕捉鱼类……!

等到每年的过年前,付业队负责捕捞各种鱼类,然后把好吃的鱼都留给了大队干部!如:桂鱼,青鱼,草鱼,鳊鱼,等。

而老百姓只能按人头分得一点刺多还不好吃的——白鲢鱼!

但是,即便是这样,由于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太过清贫,而且当时的农业生产又是纯手工劳作,农民们为了改善生活,还是时不时地会在晚上去偷偷地捕鱼的!

记得在本人十岁左右春夏交替的时候,由一天晚上,父亲扛着一把搭搭网,让我给背着鱼篓,陪父亲一起去捕鱼……。

一网、两网、三网、突然间闻得一声大叫:干什么的……!并伴随着一道强烈的手电筒光照射过来!

父亲一看被发现了,敢紧让我背着鱼在前面跑,父亲把搭搭网藏在了麦沟之中,也迅速逃离了,可是过了一会,发现父亲藏搭搭网的地方,燃起了熊熊大火,第二天早上父亲去寻找发现搭搭网被烧毁了!

父亲告诉我说,昨天晚上大叫“干什么”的那个人,正是我们大队的付书记!

所以,关于题主所问,我的回答是:一是生产队时期,绝对没有一个野塘!

二是,当时的农民们是不可以公开捕鱼的!只能晚上偷偷的去捕捉一点鱼虾来改善一下全家人的伙食的!

文原刨,图片来自网络!

不欺善不怕恶
「不欺善不怕恶 」发表看法
2023-04-05

可以的,生产队时期没有养鱼的技术,但是那时的冬水田里不但有鱼,还有黄蟮泥鳅和青蛙,而且还不少。

我那时才十来岁,还没正式在生产队出工,放学后除了打猪草捡狗粪外就是到水田里去摸鱼,那时的大人因为要在生产队干活,一天到黑的干,干累了就没心思也没精力去抓鱼。

我们细娃儿就自由多了,开春后晚上开始打火把黄蟮,和安鱼鳅壕,抓得多吃不完还可拿到街上去卖,那时的泥鳅黄蟮和鱼都只有一角多两角钱一斤,很便宜的。

到了夏天,涨水天就用撮箕去撮上水泥鳅,实际上撮上水泥鳅时不只光撮到泥鳅,像鱼呀黄蟮啦鱼呀都能抓到,而且收获还不小。

晚上就打着火把到田坎上去捉青蛙,也是很多的,捉青蛙的时间还比较长,一般农历的六月到九月都能捉到,那时我们一家大小都喜欢吃来蛙,捉到再多的青蛙从来没卖过,主要是满足了一家人的口福。

冬水田和堰塘里都有野生鱼,那时的野生鱼品种不多,也没有很大的鱼,一般鲫鱼较常见,不管是田里堰塘还是小河里都有。

自从农田使用化肥和农药后,田里的鱼泥鳅和黄蟮和青蛙就逐渐少了,因为在农田施用底肥和追肥时正是这几类水生物的产卵繁殖期,这个时期施用化肥和农药就直接杀死这几种水生物的卵和幼苗,所以现在的水田里很少能见到鱼泥鳅黄蟮和青蛙了,这些都成了我们这代人儿时的美好记忆,也成了历史和回不来的过去。

yONG勇哥7134
「yONG勇哥7134 」发表看法
2023-04-11

说起生产队时期,农民可以到野塘捕鱼改善生活的问题,我也有所见解。70后的这批人,是自小经历了生产队尾声时期,但记忆却非常深刻,特殊的经历,特别的印象。儿时捕鱼,是生产队时期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一大趣事。

那时候的大多地方是有很多野塘、沟坑和河溪是没人养鱼和管辖的,因此这些地方由于长期积水和少人捕捞,就自然育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杂鱼,只要你去捕捞,信手拈来一餐半顿的鲜美野鱼是轻如易举。

就拿我们这里来说,生产队时期,自我记事起,经历不过十年,也就是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那时有很少大人是专业捕鱼的,只有在农闲时还是可以出外捕野鱼来改善生活的。那时我们这里可以从三个主要途径来获得野鱼:

一、稻田捕鱼。

由于那时的人们非常重视种植水稻,因此能开垦成稻田的都尽力开垦成稻田,村前村后开眼便是见水的稻田。稻田又和下游的河流水域相通,每年春汛和夏汛,下游河里的鱼都会顺水而上,散布到村前村后的稻田里,汛期结束,稻田水往下排,人们只要用竹篓的大囗子对着决口的水流,鱼就能进不能出,定时去收取,收获满满。等到稻田干到见底,人们还可以直接去抓,那时候的杂鱼就是这么多。

每到夏季,村前的成片稻田全部耙耕好准备夏播前,由于烈日当下,非常高温,把稻田里的浅水也烤得滚烫,这时村民也能徒手抓到许多晒昏了的杂鱼,如鲫鱼、塘虱、泥鳅等。

二、旱地抓鱼。

由于我们这里水田旁边又有一些野塘,连着又有山岭旱地,春夏之间的杂鱼活动活跃期,经常下飘泼大雨,山岭旱地形成许多水流流往稻田和野塘,那些野塘和稻田里的杂鱼也会盲目地随水流向上游,到没有水流的地方就搁浅在那些旱地或干沟,自投罗网任人抓。

三、野塘和浅河流工具捕鱼。

用竹架固定一纤维网四个角,用一根杆顶住岸边,再用一根大绳子拴住竹架顶端,站在岸边拉伸绳子就可以迅速升降纤维网。把网放下野塘或河流后,撒上一些饵料,就有许多鱼游入到网内争抢饵料吃,这时准备好用力猛拉绳子,网的四个角就最先升起水面,再迅速拉绳,网就全部离开水面,大部份入网的鱼虾都逃不了,有时一网几十斤,真是一网打尽,那时捕鱼就是其乐无穷。

结语:随着80年代开始各地陆续实行分田承包到户的改革,人们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各地河流截流和蓄水利用、野塘承包或开发导致了它们不能自然繁殖以及农田化肥农药的增多,所以许多稻田和野塘里的杂鱼也就消声匿迹了。

紫气东来Y
「紫气东来Y 」发表看法
2023-04-04

其他地方不知道,我们这里是允许的,但一般是小孩才有时间去,大人没有生产队长同意,是不能随意旷工的。

那时生活贫乏,缺少营养,满河流的螃蟹小鱼小虾多得很,放支撮箕设一道陷阱,就可得到不错的收获。按理这些东西是高营养的,正是农民需要的,但农民家长们虽然知道可以吃,却因为没有油炒和烹饪技巧,吃几次感觉很腥就不准孩子再去抓捕了。河塘里的动物们这才躲过劫难。

说起来现在的人不信,生产队时虽然贫穷,人们的思想却很古板,上辈人留下的话他们认为就是对的,从来不敢去尝试。比如牛肚子里的东西,我们这里无人要,通通丢进粪坑里做粪,说是吃不得。倒是隔壁少数民族闻之高兴,捞出来,挑回家去慢慢清理干净,然后煮一大锅,悄悄吃进肚去,愉快的不得了。

上年龄的人说,1958年,粮食困乏,但满田的蝗虫铺天盖地,多的伸手就可抓到,可农民们宁愿饿着肚子,也没人敢去尝试抓来充饥。现在生活富足了,人的思想已开放了,从前不敢吃的牛杂和蝗虫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求之不得、供不应求了。

河塘里的鱼虾以前很多,人们却不知道它的营养(指屯堡人),生产队队员宁可饿死,也不敢大着胆子去品尝,所以说,当时社员饥饿,有些原因是咎由自取的。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