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3月6日是个星期天,新姑爷(未来的)要来我家拜访啦!老妈春风满面,买了一大块肉(往天卖了头大肥猪给国家,返了15斤肉票),弄了两条魚(老爸去麻柳溪河网的),泡了些蘑菇(山上捡来晒干的),几坨豆腐,还特意蒸了两碗糯米饭……
姑爷(我们叫他大哥,因为姐是家里的老大)在县糖酒公司工作,父母都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我大姐在公社广播站当站长兼播音员,可谓郎才女貌,阖家满意……
姑爷是骑自行车来的,车后座架子上驮了个背篼,姐去河边接住一路进门……哥和老爸陪着姑爷聊天,妈去寝室捡货,因为姑爷下午要返回城去。哎哟,好一背篼干货:6把干挂面,两瓶土罐茅台,一条大前门香烟,一大块猪肉,还有两封街子镇产的汤麻饼,老妈脸都笑开了花……
开饭啦!一家人围着八仙桌……满满一大碗回锅肉摆在正中,两盘红烧鲤鱼,两两碗红烧蘑菇,两盘红烧豆腐,两盘红烧竹笋,几碗耙耙菜……天啦,这比团年饭还丰盛,为了这未来的女婿老妈可是花“血本”了!那蒜苗回锅肉的香味直往我鼻孔里窜……这是贫穷年代我家待客的最丰盛一顿午餐,至今难忘……
谢邀:
七十年年是纯情的年代,虽然比较穷,但是亲戚朋友常来常往都是很真诚的。有亲朋好友来了肯定会想办法热情招待的。
家里有客人来,把伙食办好是必须的,对农村来说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青菜随时可采摘,好菜,都是腊猪肉,腊鸡,鸭肉。我们这边每户都会自养一二头猪,大家还会做好计划,初步落实那一个节日杀谁家的猪。所以逢端午节,中秋节都有猪杀,全房子的人分掉,一般不卖给外村人。还可以换猪肉,比如说,端午节卖你的猪肉不需要付钱,到中秋节我家杀猪还你。过年更多人家杀一头猪,而一般情况下都是卖一半的,留下一半等亲朋好友来吃。鸡,鸭每个家庭都一大群,平时也会拿去买,当时是伍角多钱一斤,自然会留好过大年之用。
那时我们这边是山区,没用农药,泥鳅,黄鳝特别多。有人来了,拿好工具到田边的水圳里捉鱼,水不深,不要多长时间,一斤半斤就可以捉到,有的客人还喜欢一起去捉呢。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诚实,很好招待的,几个小菜,二壶自己酿的老酒就可以了。边吃边聊些事情,有旁人来串门也一起坐下吃,那时还没有什么蹭饭吃的词语。
我是一个70后,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因此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对于那个时代可以说是记忆深刻,尤其是对于美食。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跟我母亲都是一个村的,因此两家的亲戚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70年代的时候每年回老家都要“大包小卷”的背着,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要坐完船再坐火车,下车以后还要坐马车赶30多里路才能到。
当年每年一到年底要回老家的时候,父母就会打怵,因为都是亲戚和长辈不去谁家都不好,当年收入也不高,回趟老家基本几个月的工资都没了!而且老家的亲戚都以为我父母在城里吃“商品粮”,给带的东西少了他们心里也不痛快,因此当年回老家对我父母来说是一种煎熬。
每年回老家返回没多久,就有老家的亲戚会找上门来,大多是求医问药或者办些其它事,而且以来就是一个月,走的时候还要搭上返程车票,并且各种礼物给带着,当年我家里真的特别怕亲戚来。
70年代的农村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吃的方面还是可以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会预备上一些鸡鸭肉之类的。
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就是从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不少人家开始准备饭菜招待亲朋好友,这在他们当地叫待qie。
因为我们一家是从外面回来的,加上村里的亲戚加在一起也有好几十家,因此每次过年回老家都是在各家各户的待qie中走过来的,对于我这样的小孩来说,每年回老家过年是我最快乐的事,因为当年家里来客人小孩是不允许跟大人一起上桌的,但是会老家咱是qie,因此可以堂而皇之的坐在炕头上大吃大喝。
我的老家靠海,但是当年海里的东西很少会上桌,主要原因是海鲜的保质期短,而且当年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保鲜技术,并且当时的人们缺的是油水,海鲜再好吃但不顶饿,因此当年海鲜是很少上餐桌的。一般家里正月里待qie,有这几样大菜是必备的:
1.炸豆腐泡:七十年代的农村吃豆腐不像现在这么随便,基本都是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拿自家的黄豆去村里的磨坊磨点豆子做豆腐,做好的豆腐不是放在室外冻成冻豆腐,就是把豆腐撒上盐炸成豆腐泡,然后正月里待qie或自家食用,炸豆腐泡是非常美味的,直到现在每年过年我家里也要炸上一盆。
2.渍菜粉:农村那时候几乎村村都有漏粉的粉坊,漏出来的粉条晒干后保存起来,过年的时候用粉条跟自己家里渍的酸菜炖一锅就是上好的菜。
3.油炸糕:油炸糕是用糯米粉和白面两掺的面,里面包上白糖或红糖的馅炸出来的,一咬外皮黏黏都是,里面的糖馅直流汤,这在当年也是只有过年才有的美味,也是农村家里招待客人时必备的美味。
4.炒鸡蛋:炒鸡蛋现在已经退出了招待客人的餐桌,但是七十年代的时候鸡蛋可是好东西,农村人家里养的鸡下的蛋,基本就是家里换火柴和针头线脑的零用钱,因此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只有过年或招待客人时会用大葱给炒上一盘。
5.蘑菇炖肉:七十年代农村过年家家户户也会割上点肉,有的是生产队给分的,这肉是过年包饺子和待qie必备的,蘑菇一般都是自家采的干蘑菇,这蘑菇炖肉要比现在的美味很多,当年的肉香味一家炖肉满院飘香。
6.萝卜丝丸子:萝卜丝里面掺上豆腐和粉条炸的丸子,这在当年农村待客的餐桌上也几乎家家都有,即使是现在很多人家过年时也会炸上一些,仿佛不这样过年就少了点什么。
七十年代我每年回老家,基本上以上5种美食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当然这是因为招待客人才有的,有的人家也会有自家养的不下蛋的鸡,那么这样的饭菜就可以称得上极其隆重了!
七十年代虽然生活不算太富裕,但是吃饱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农村人也更看重过年和待客,有些食物宁肯自家不吃也要留到待客时食用,这在当年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在山东省泰安肥城沙沟村,七十年代,家中来客人招待,一般吃的啥?用一句农村乡下土话,豆腐皮,长果仁(花生米),来客没外人。实际上那时侯吃肉是很少的,别看才几毛钱一斤肉。一个鸡蛋几分钱(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我是七零年订的婚,在老肥城济兗公路东侧,东风饭店,坐席是双方共十二人,满滿一大桌子菜,整鸡,鱼,大肥肉,青菜和油炸菜,总共才花十二元,还吃不了打包。平时上饭店,一毛钱的菜有豆腐,一毛五的有肉片。那时订婚見面礼是十元钱,我是-一九七八年冬结婚,杀了猪办酒席,亲戚随礼最多五元钱(是我舅)庄乡邻居是一元二元。那时过年家里有二十元钱,过年的东西什么都能买全。穿的更简单,过年娶媳妇才作一身的确良衣服,才花不到十元。粮食更贱地瓜干一毛一斤,用自行车骑车运到泰安下河桥才一毛五。当时我做豆腐皮,黄豆三毛钱一斤,豆腐皮八角一斤,作十五斤一锅,卖完能挣五元钱,干木工和瓦工的老师,干一天才三元钱。家里有一百元就好象万元戶。
六七十年代,那是个物资匮乏、固步僵化的年代,
东北方言,来客人叫“来且了”。
在农村,家里来了客人,主食是烙饼、手擀面或小米饭,炒菜最多不超过四个。炒盘鸡蛋,土豆丝,干豆腐或炖大豆腐,就算得上是丰盛的了。户主或家长陪客人,家里其它成员或小孩儿要等客人吃完了才能上桌。酒是散装白酒,啤酒只是听说。“饮料”这个词,在当时还没有问世。
你要知道,来一次且,这家人就要勒紧裤带几个月,平常孩子再想吃点“好嚼瓜”(好吃的),都难。
如在夏秋季节还好,有自己菜园里的韭菜,黄瓜,豆角等。
想随时买点肉或其它菜或副食品招待,一是没钱,二是根本没处去买。大小队干部可能有条件到供销社买瓶午餐肉罐头或金枪鱼罐头。
那时每家能养鸡鸭鹅十多只,有的人家能养一头肥猪或一头下崽的母猪????,有些人家拿不出买猪羔(四声。东北话叫猪羔子)的钱????,还没有条件养猪。有的买猪崽是“赊账”,卖了猪再还钱。
每家根据一年分得的口粮磨米时下来的糠的多少,视其情况能养几个就养几个。同时还要掺混很多野菜或酒糟、甜菜英子,并且喂的是“稀食”,糠在当时被看做是精饲料。
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小时候家里贫困,又住在辽西的偏僻的农村,所以,家里来戚(东北话,音qié,意为亲戚和客人)的情况很少。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在我的印象中,七十年代那暂,来得最多的戚就是上级干部。
当时,上级干部下乡工作,要到社员家里吃“派饭”,就是生产队指定到某社员家里去吃饭,一般都是轮流坐庄的。对于这些下乡干部,我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叫“工作组”。
派饭的时候,生产队会提前通知有“工作组”来吃饭,便于社员家里提前准备。
招待“工作组”的主食一般是秫米(高粱米)水饭。平时我们的主食为秫米粥和棒米饽饽两种,秫米粥不禁饿,棒米饽饽则不好吃。“工作组”来了,我们就把粥饭用水投一下,成了水饭,这样可以多吃一些。
副食的标配是炖鸡蛋,有人也叫蒸鸡蛋糕。打两个鸡蛋,用水搅成满满一二大碗,放些豆油,或苏油(苏子油)、线麻(火麻)子油,再放些清酱(酱油)或咸盐,然后在锅里蒸熟。有时家里没有鸡蛋,要到左邻右舍去借。
再一个就是蘸酱菜。农家大酱,标配大葱,四季都有。其他的就是应季蔬菜,有的要用开水煠(音zhá,焯),有的直接蘸酱生吃。在蘸酱菜中一般没有野菜,因为这样感觉对戚有失敬意。
还有就是要熬(音nāo)一个菜。熬,就是家常炖菜,有白菜、土豆等。先放点油,用葱花炸锅,然后用水煮熟。条件好的,家里可能有腌的咸肉,也会放里一点点。
除此之外,偶尔也会炒一些应季蔬菜。
俗话说:“戚来主人福。”一般的时候,“工作组”不会把炖鸡蛋吃光,会故意“剩下一点”,留给家里的老人、孩子。
那个时候的干群关系好,大家都欢迎“工作组”来家里吃饭。如果不向谁家派饭,可能被认为这家很穷,或者不是基本群众。
“工作组”下乡,原来有规定“三不吃”,即不吃鱼肉蛋。可是,人家炖了鸡蛋,不吃也不好;偶尔有肉,也会切成肉末,让人不好察觉。所以,这规矩慢慢就没人提了。但是,喝酒是绝对不可以的。
“工作组”吃派饭不是白吃,记得是要付两毛钱、二两粮票。
招待其他客人基本也是这样,但也基本不喝酒。那时候,喝酒的人会被人讥笑为“败家”。在我的记忆中,姥爷来,还有打井的“井匠”派来我家时喝过酒,妈妈吩咐我去大队供销社打的。
我是六十年代岀生的人。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姐姐(我妈老生病)就会拿上升子(一种用木头做的方形没盖的盒子),去比较富裕的邻居们家里,借上一升白面。大约一斤重。回来后和成碗大的一团。然后用手捏成长条薄片状,再一片一片地从面上撕下来。扔进开水锅里。
这种面食,统称为“掐疙瘩”。掐疙瘩也分片儿的大小。大于大拇指指甲盖儿的,叫“揪片儿”;小于小手指指甲盖儿的,叫“黄鼠耳朵朵”。都是待客的好面食——我们这里,把“客人”叫作“戚人”。“戚人”必须用“掐疙瘩”招待,方为待客之道。
如果是稀客,招待的面食则又有讲究——就是把白面和得稀些儿,饧得软软地。然后在案板上撒上一层白面,把和好的面用擀面杖擀薄之后,拿刀切成长条。然后用手拉成粗细均匀的、绿豆粗的面条,放到锅里煮熟。谓之“拉条”。一般是招待尚未过门的新女婿或新儿媳的。取意拉住他(她),别让他(她)跑了。
如果客人吃的是手擀面,多半是主人不想得罪,但是又不喜欢的客人。要是来相亲的,给你吃的是擀面。那这事儿多数是黄了。吃完饭,您就“拜拜”了吧。
说完面食,再说浇什么菜。要是冬天,客人碗里浇的是白菜芯。要是春夏之际,就是菠菜、油爆葱花之类的了。要是夏天,主要是西葫芦、豆角之类的东西。而作为茄子或瓠瓜,是不能给客人碗里浇的——茄子????因为颜色的原因(黑青),有讽刺来客没本事的含义在里面(我们这里就把人无能叫做“黑青”)。至于瓠瓜,则和其他的东西联想到一块儿了。说岀来不文明。
至于单独弄几个菜,则是很罕见的事情。就算有,也是豆芽儿、炒煮黄豆、凉拌西红柿、拍黄瓜一类的。肉菜是很少见到的。除非赶上冬天杀了羊,可能会有一盘羊头肉。
那时候人们虽然穷,但是待客之道却一点儿也不失礼数。好吃的,先尽着客人吃。剩下的,才分给老人和孩子们吃。其他的人,只能吃粗粮了——就是粗粮,能吃饱也是不错的啦!
七十年代我在内蒙知青点。
我在农村十一年尽知农村农民事和内蒙农村习俗,只讲汉族。
当年当地虽没有多少钱的农民非常实在又善良,是京郊人比不了的事实。
当时牛羊归集体所有,虽成群但不会因你家来客而杀羊,可能是生产队多年规定,大家无意见。
客人来了只能是夏天吃鸡蛋,有时叫我也参加。他,她们吃鸡蛋是一人一碗炒鸡蛋,其它的菜很简单。只是夏天条件好的村有小红萝卜比鸡蛋金贵,或几根小葱也难。有个凉拌粉好办。
家里人大气还杀一两只大公鸡。
冬天全有肉,不是条件好,只是存下的放在闲房上面盖上雪,专用招待客人或过年用。
人们开始杀猪,有半数人不杀猪而是卖了当过日子另用。
可去买肉或换肉,如三斤小麦換一斤羊肉,五斤小麦換一斤猪肉。
专有人一冬天多吃几顿猪肉而到春季成缺粮户,生产队虽借给但让全村人小看。
吃肉容易喝酒较难,一般那时不管够。二斤酒四五人抢着喝。
现在想起当年抢吃抢喝多么香甜。
当然主食有莜面,有白面制品,油饼也可招待人。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七十年代的农村像现在的季节,家家户户开始杀猪了,那时的农村每家每户都养有几头猪,家里情况好的人口多的,就一户杀一头猪,人少的就吃一半卖掉一半,淹制成腊肉,香肠,还有猪血丸子。同时还淹制了干豆腐,腊鱼,鸡,鸭,鹅,还晒有箩卜条,干豆角等等,这些腊菜一直要吃到来年六月搞“双抢”的季节。
那时候又没有冰箱保存,过完年后我们就把剩下的腊肉腊鱼等,都剁成小块分门别类用塑料布包好,放在菜坛子里,平常很少吃,只有来客人和过节才拿出来吃。
上半年家里来了客人,随便拿出些腊货就能做出几个菜。比如拿一块腊肉,菜园里箩卜,白菜,祘苗,香葱随便扯,来个腊肉炖箩卜,蒸一盘香肠,蒸一盘腊鱼,炒两个小菜,来一个鸡蛋炒香葱(自家养的鸡,鸡蛋一年四季都有)还有什么臭豆腐,箩卜干几样陪菜就招待客人。
“双抢”过后,一般家里的腊肉腊鱼都吃完了,来了客人一般都要抓一只鸡杀了,再在菜园子里摘几个小菜,如黄瓜,豆角,西红柿,南瓜,丝瓜等等蔬菜家家户户都有。会抓鱼的拿着“搓箕,箢箕”(抓鱼的工具)出门一个小时左右,(那时候鱼也多)最起码就有一盘小鱼小虾回来,摘几个青椒一炒,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图片来自网络。
七十年代,可能居住地方不一样,我们闽南那时根本不缺吃喝,来了客人都是在自家客厅招待。虽然没有现在高档酒菜,但是为显出热情好客,四个荤菜和一盘汤是少不了的,只是可惜那时喝的几乎是廉价的白酒。现在虽然物质丰富,高档酒菜远不如那时人来人往的人情味。
谢邀!七十年代家里来了客人,家里吃啥?在我家乡,一般就是辣椒炒小干鱼,或者炒两个鸡蛋,又或买一元钱的豆腐,那时的水豆腐一元钱买五块,其他都是家常便菜,豆角茄子,黄瓜苦瓜,冬天就是萝卜白菜,那萝卜也可能是萝卜干,醃制的坛子菜,很好吃。那时可沒有大鱼大肉,猪肉要过年才有点吃,平时不能随便买到,一是要肉票,二是要去食品站才能买到,来回要走很远的路,很不方便。记得我结婚时,岳母娘特意做了一桌豆腐,烤成豆腐干,内弟们也去小河里捞鱼虾,还在晚上打火把去榨泥鳅,生活也过得满意。
我是71年属猪,家在东北农村,我记事好像挺早的,要是在78年之前,来客人家里通常都是:汤,炖酸菜,或者葫芦条炖小鸡,菜类,就是蒸一碗鸡蛋糕,炒木耳,炒白菜片,炒黄花菜,炒豆芽菜!要不就是包饺子,在做两个简单菜就行。东北的冬季时间长,那个时候青菜不多见,东北白菜多的很,白菜的吃法多种多样啊!但是有豆芽菜,至少,我都记得我妈拿瓦盆在炕头上捂着我小时候的棉被,自己生豆芽菜,要不然我现在会生豆芽菜就跟玩儿似的呢!
78年之后,我家的生活条件真的不错了,我爸就去乡镇企业当会记,我家吃的东西,别人家好像不多见,因为我爸在虾场当会记,我一定吃过无数次两个一斤的对虾,我记得很清楚,对虾的虾头里都是籽。
80年之后,东北就有蔬菜大棚了,那个时候的大棚都是24小时烧煤取暖,那个时候的大棚以韭菜黄瓜为主,现在的高效棚时兴好多年了,一个电钮就搞定大棚的室内温度!
东北现在没有发展,以前那个时候好像不穷,家家杀年猪,不是我吹牛吧,嗯,那个时候东北没那么穷,后来,东北发展很慢,这是真的!
七十年代,也就是七0年左右,那时候农村喂猪是够五0五的任务,就是自己喂一头猪,卖给国家一半,自己吃一半,有的人家生活也还勉强过得去,有的人家油都吃不上,粮食不够吃。
省吃俭用,条件好的,有点腊肉是存着带客的,有客人来,随茶便饭,根据家庭条件,有的多少有点腊肉,没有的、有什么吃什么。
哪时候大家都能理,走亲访友,是有事,或走玩,不是追求生活好坏,人情各有所归。
七十年代的农村,正是文化大革中期。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物资比较匮乏,招待客人也非常简单
烙馍是河南人的一大特色,平时我们很少吃烙馍,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才会烙烙馍,等到客人吃过后,剩余几张才会分得一张给我们吃。
客人来了,最好的待客饭菜就是豆腐,粉条,鸡蛋。虽然那时候肉非常便宜,待客也很少买肉。
当时有句话,穷怕亲戚富怕贼。怎么说呢?就是来亲戚,虽然欢喜却无法招待。酒肉是没有的。一般家庭烙两张饼,或小葱或韭菜炒一盘鸡蛋,规格就不低了。吃饭时要把孩子撵到外边玩去,生怕让亲戚看到饭篮藏的高粱饼子。那个生活水平亲戚当然理解,并不会大块朵颐,吃两角饼故意打个嗝儿匆匆离去。
半大小子去姥姥家拜年,大多空手去,只带一张嘴。成家立纪的买两封点心,搭一张花笺牛皮纸绳系紧,便足自信,舅舅不会挑眼。放现在钱是钱物是物,还要看开的什么车。再提着点心果子悠达悠达的,敢去吗?
本文由作者:晓芹说 于 2023-06-1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03434185499754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