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无数,其中《沁园春·雪》被誉为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重要代表作之一。
特别是,这首词中对几位著名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点评,流传广泛,长期以来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例如词中说到几位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换成其他的杰出帝王呢?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博学多才、熟读史书的毛泽东,不可能不知道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朱元璋是个传奇人物,参加并领导的红巾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最终统一全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发展经济,大兴教育,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由此,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一生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清朝顺治帝曾说:
“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那么他为什么在《沁园春·雪》中不提朱元璋呢?
综合多方信息来看,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
1934年10月,毛泽东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沁园春·雪》的创作时间是在1936年2月,当时的背景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该词。
第二种说法:毛泽东等人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他写下了这首词。
也即在写《沁园春·雪》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肩负着发展壮大自我力量、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踌躇满志。
由此,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壮丽山河,由此感慨万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纵论历史杰出人物,进而抒发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改造世界的壮志。
按理说,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想起穷苦出身、在艰难环境里开创基业的朱元璋,顺理成章。
就像后来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进驻北京时,毛泽东以“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告诫全党干部要戒骄戒躁。
但为什么《沁园春·雪》中没提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而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乎都是“官二代”、“帝二代”呢?
秦、汉、唐、宋、元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强盛繁荣的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闻名于世界史册。
因而,《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这几个朝代的创立者或者具有重要成就者。
他们都具有雄才伟略,功绩卓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强盛繁荣的王朝。但是《沁园春·雪》中没提到朱元璋,也就等于没提到明朝。
《沁园春·雪》中没有提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是有些人就会认为毛泽东贬斥朱元璋。
其实不是,毛泽东反倒对朱元璋褒奖有加,认为他是个杰出的帝王。
例如他说过: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认为唐太宗在古代帝王里排第一,朱元璋排第二。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
另外,毛泽东在其它诗文里,对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帝王及历史人物也多有点评,例如三皇五帝、商纣王、孔子、项羽、汉高祖刘邦、曹操等等。
同样,和朱元璋一样,毛泽东也没把他们写进《沁园春·雪》里。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终生酷爱读书尤其是读史,而且喜欢“指点江山”,留下了见解独到的品评。
例如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频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点评。
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见解独到。
以往对古代帝王的点评,要么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塑造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要么是踏翻在地,扫入历史垃圾堆。
然而,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评点,博古通今,体现了他宏大的历史视野、开阔的胸襟,折射了他的历史观。
例如《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始皇、汉武帝没有文学、思想著作传世,即缺乏文采;唐太宗、宋太祖的光环更差一筹;蒙古人成吉思汗可谓一代天骄,自身特长是“弯弓射大雕”。
也即,毛泽东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他们既没一味褒奖,也没全盘否定,而是实事求是,有褒有贬。
1958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而同样,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也没有文学、思想著作传世。即使把他写进《沁园春·雪》,也会是同样的评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所以在《沁园春·雪》里提不提朱元璋,没啥两样。
“沁园春”是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沁园春”是双调,共一百十四个字。上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熟谙古诗词的毛泽东,在创作《沁园春·雪》时也遵守了这个规则。
例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格律整齐,对仗工整,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果把朱元璋加进去,名号难以称呼,而且会显得违和。
综上所述,《沁园春·雪》只是一首词,不是给古代所有帝王论功排名的历史研究论文,其中提及了几位代表性的帝王,也是为了引发出最后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曾经说:帝王中,朱元璋打仗只能排第二,那么,毛主席认为谁才能排第一?
其实,毛主席对秦始皇、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都有过十分精辟的评价。
有人说,《沁园春·雪》“一笔勾掉五个皇帝”。这个说法虽不确切,但富于文学性,也是一句妙语。这首词大气磅礴,在重庆一发表后就引起轰动,是毛主席诗词的压卷之作。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极品皇帝。他们有的是完成统一大业的雄主,有的是达成天下大治的君王。而词中,把他们称为“英雄”,绝非反语,有肯定的意思。
比如秦始皇,尽管历代读书人骂声不断,毛主席却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读<封建论>呈郭老》)。
词中对这些封建帝王,既没有全盘肯定,更不是一笔抹煞。只是客观分析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因此,词中用了“略输”、“稍逊”、“只识”这些带有贬抑性的措词。
至于“文采”、“风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说这些帝王的文学修养,但更宜从广义上去理解,在这里,应将之理解为对这些帝王历史贡献的评价。其含义是:这些人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建立过丰功伟业,但由于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性,还是显得“略输、稍逊”。故对此不宜从文化层面上,作字面上的解读。
如果一定要说文学修养,汉武帝有名篇《秋风辞》;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诸如“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等名句,其“文采”并不差。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个武人,但其“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的诗句,也是为人称道的;只有成吉思汗的“文采”确实比较差,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一点也不冤枉。
可以想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主席于1936年2月,面对江山、雪景,心中激起的,又是怎样一种豪情壮怀啊!
毛主席登高远观,漫天大雪瞬间改观了山河。这不禁使人想起毛主席的又一首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啊!我们共产党人,正做着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我们所做的一切,必将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必将比古人的业绩更加辉煌而载入历史!
毛泽东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毛主席认为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封建皇帝中“无出其右”,意思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论领兵打仗,李世民可以排第一,打仗最厉害。而朱元璋,可以排老二: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李世民的作战指挥策略,也始终贯穿于毛主席的整个战争指挥过程之中。
毛主席一再强调:“杀鸡就是要用牛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总体实力不如敌人时,要在局部地区,形成绝对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由弱变强,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改变敌我双方整体力量对比。
在总体力量已经超过敌人时,仍然需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54年,毛主席在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对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次评价。他认为朱元璋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充分肯定了朱元璋的军事指挥才能。
1954年5月16日,毛主席到北京古观象台视察。走到东便门时,毛主席故意问身边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地方呀?”
工作人员张随枝说:“东便门。”
毛主席幽默地说:“那么,就是说让大家到这里解手啊!”
张随枝说:“这里叫东便门,并没有厕所。”
大家哈哈大笑。
毛主席兴致很高,他一边走,一边和大家聊起了朱元璋的故事。
“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但毛主席对明朝皇帝普遍没有好感。他曾经说: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鉴于毛主席对明朝的大多数皇帝普遍没有好感,朱元璋驾崩后,留下了一个不太稳定的政权,之后发生了靖难之役。加之朱元璋在军事指挥方面,确实又比不上李世民,只能排老二。因此,由于诗词的篇幅所限,已经写了李世民,没有再把朱元璋写进去很正常。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所以毛主席把宋太祖写入了诗中。
但是,毛主席对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很不以为然: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
毛主席对宋太祖的评价,并不高于朱元璋。
所以,写宋太祖不写朱元璋,主要可能还是诗词押韵的考虑。
1958年底,毛主席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写这篇词的用意是反对封建主义。但作为诗词来讲,讲究意境和文字美。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平平仄仄,我们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感觉比较流畅自然,既押韵又朗朗上口,但如果换成了“唐宗明祖”,就会感觉不太押韵,缺乏诗词应有的美感和韵味。因此,“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
很显然毛泽东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的成功,不只是个人能力,还有很大的运势在里面。
而毛泽东没有提到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老百姓出身,则更多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的。
相比之下,毛泽东认为刘邦和朱元璋更厉害,所以他在词中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我们先来读一遍毛泽东这首千古名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这首词,大气磅礴,纵横千古,与苏东坡和辛稼轩相比,也不遑多让。
在这首词的下阙,毛泽东点评到几个历史上最有名的古代帝王,而且对他们多少有点褒贬在里面。
这几个人就是:
秦始皇嬴政,被称为千古一帝,是我国古代两千年帝制的开创者。
汉武帝刘彻,由于他在位期间多次打败匈奴,还打通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评价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第一明君,参与开创了大唐盛世,以善于纳谏著称,他在位期间形成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当上皇帝,由于他武功很高,在民间很有影响力。
然而,毛泽东提到的这几位皇帝,除了秦皇和唐宗,其他两个都差点事儿,因为在历史上,还有几个比汉武帝和宋太祖更有名的皇帝,那就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
所以有人就问了,毛泽东为什么不说秦皇汉高,唐宗明祖呢?
首先一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字读起来更通顺,也更押韵。
这一点确实有点道理,但是以毛泽东的才华和古文修养,换成秦皇汉高,唐宗明祖,也不是不可以把它搞得押韵,搞得通顺。
所以,毛泽东不提刘邦和朱元璋,而只提到汉武帝和宋太祖,肯定有别的考虑。
那么,毛泽东在考虑什么呢?
我们看毛泽东的原词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其实毛泽东是有点看不起这些人的,某种意义上是在贬低这些人。
而毛泽东没有提刘邦和朱元璋,是因为毛泽东比较瞧得起刘邦和朱元璋。不想贬低他们。
我们说毛泽东瞧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瞧得上刘邦和朱元璋,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他们成功的过程,从个人能力上来说,这些人在古代历史上都是一等一的,相互之间,难分轩轾。
但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成功,并不全是靠个人能力,还靠着他们的运气和出身 ,所谓时势造英雄。
而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他们的成功,则全是靠个人能力,白手起家,更加不容易,毛泽东对他们或许有共情在里面,因为毛泽东也是依靠人民,依靠老百姓,来实现他的理想的。
我们看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的成功“运势”。
秦始皇不用说了,他当上秦王后,之所以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是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达成的,不光是秦王嬴政个人的能力。
没有秦孝公的商鞅变法,没有秦昭王的合纵连横,等等秦朝历代先君的努力,秦王嬴政有什么资本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就是因为秦国的“奋六世之余烈”的努力,秦国才成了虎狼之国,才有了战国第一强大的秦国,秦始皇才有这个基础去成为千古一帝,实际上,如果换别人来当秦王,秦国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是最大的。
汉武帝更不用说了,前面有“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贤君,通过休养生息的策略,使汉朝强大起来,汉武帝才有资本去打匈奴,去开通丝绸之路。
你说汉武帝刘彻个人能力真的比汉高祖刘邦更强吗?不见得,连刘邦在汉朝开国时期都打不过匈奴,有了白登之围,差点死在匈奴手中,汉武帝如果处在刘邦的位置,说不定更惨。
汉武帝刘彻能力确实强,可是也得借助他爹他爷爷给他留下的资本才行。
唐太宗个人能力,在这些人中可能是最强的,无论军事能力还是治国能力,比秦始皇都强,可是,唐太宗开创唐朝盛世,就全是靠他的个人能力吗?
当然不是,唐太宗家族的李氏家族,可是关陇集团的一员,从南北朝开始,这个关陇集团就一直“皇帝轮流做”,只是隋朝末年,轮到了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打江山的那帮手下,大部分都是关陇集团出身,这都是一伙的,李世民个人能力是强,没有关陇贵族的支持,他和他爹李渊开创大唐可没那么容易。
至于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也不简单,他的父祖在五代时期,都是高官,就跟三国时期的曹操袁绍似的,他后来又掌握后周的兵权,有了这个资本,他才黄袍加身的。
所以,毛泽东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个人能力很强,但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这里的文采和风骚,可不简单地指文学才华。
相比之下,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都是纯粹靠个人能力打下江山,最终成为一代雄主的。
我们看刘邦,父祖都是种地的农民,虽然祖宗在魏国还是楚国也是个大夫,但是早已经没落了,刘邦他爹刘太公是种地的。
刘邦的朋友呢,最大的官是县里的主簿萧何,其次是县里的县尉曹参,剩下的就是一些杀鸡屠狗之辈比如周勃和樊哙。
刘邦打天下,可以说是从一穷二白,到最终成功的,完全凭借的个人能力。
而朱元璋呢,出身更差劲,贫农,刘邦好歹家里还算富裕,可以任他当个街溜子,可以到全国游玩,最后还混个亭长当当,朱元璋则惨多了,父母病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自己无依无靠,只能当和尚讨斋饭,还吃不饱。
至于朱元璋的团队,一开始都是跟他一样吃不饱饭活不下去的,比如汤和、邓愈、徐达等人。
所以,毛泽东是很看得起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的人的。
毛泽东曾经评价刘邦:“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他还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至于评价朱元璋,毛泽东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在毛泽东眼里,平民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更厉害,当然,这不是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厉害,只是说刘帮朱元璋只靠自己的平民出身,不靠祖上的运势,能取得一样的成功,在这一点上,更厉害。
所以,当毛泽东写《沁园春·雪》,不提刘邦朱元璋,因为他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差一点事儿。
至于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差得更远了,成吉思汗只是军事上厉害,在政事上,跟刘邦和朱元璋差得更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领袖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可谓千古绝唱,其气势磅礴之风度无人可比。词中提到五位历史人物,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秦皇指的是秦始皇,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唐宗指的是李世民,宋祖指的是赵匡胤。那么,为何没提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秦、汉、唐、宋、元,皆比明代历史久远,词中用更悠久的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使词风更显得苍茫与高远,与诗写的苍茫的北国风光浑然天成。
(二)朱元璋虽然也是一代开国皇帝,但其开疆扩土之功劳,比起前面提到的几位皇帝,还显差了些。用成就更高的历史人物衬托,更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写词的需要。一首词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历史上的所有伟人都提到,词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实也是代指,代指了历史上所有建立了伟业的皇帝,当然也包括了朱元璋。
(四)最重要一点,写诗词要讲韵律,这样写符合韵律之要求。
毛主席的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红军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之后。真正被人们熟知,是十年之后的重庆谈判。抗战胜利,蒋介石认为自己有美国的支持,有百万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肯定能战胜中共,所以想挑起内战,但是他大部分军队,还在大西南,调渡需要时间,他的谈判是没有诚意的,拖延时间是真,为的是把兵源运回来,另外谈判本身就是鸿门宴,蒋介石有不轨之心,迫于舆论压力,全世界都不愿中国内战,包括美国,所以蒋介石的谈判,只是做做样子,他料定毛主席是不会去重庆的,那时候他会说,中国不愿和平,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共,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决定深入虎穴,去重庆谈判,谈判期间,会见了重庆的各界精英,柳亚子先生,问主席最近有没有好的诗词,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毛主席抄写了十年前写的沁园春雪,诗词登上了报刊,蒋介石大为脑火,后来发动文人,都写沁园春,想把主席比下去,结果可想而知,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徒增笑话而已。毛主席的诗词,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提到朱元璋呢?首先一首词不可能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提到,其次是按顺序来的,如果写成唐宗明祖,中间隔着五代十国,宋,金,元,这样写不好,有割裂感,再有主席对这些帝王除了赞美,更多是批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今天的劳苦大众,是追求和平,反对内战的人民。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诗词代表作之一,伟人雄视千年历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望未来,高瞻远瞩,信手拈来,成就现代经典。
据说,重庆谈判期间,国统区朝野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且达成惊人的共识,均折服于《沁园春-雪》的大气磅礴与豪情壮志。国民党内曾有人组织一批文人墨客去仿写唱和,佳作无觅处,多成续貂文。
王安石有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确实有见地,伟人就是如此,站得高看得远,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人才辈出。但真正能引起伟人关注的人还是有限的,只有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甚至改变历史走向的人才能进入伟人的视野。
比如说,词中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都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过非同一般的影响。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其影响之深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三国演义》里面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在秦之后的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有分有合,但合依然是主旋律,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很多人都认为,这种合的基因,早在秦朝时就被根植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磨灭。秦始皇功不可没!
至于汉武帝刘彻,在史学家和普通人眼里,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能够把“汉”这个符号内隐外显地镶嵌到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实在是千古一帝,无人能及。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仅成就了贞观之治,更是在文治武功方面开创一个新时代,使大唐帝国成为封建社会的标杆,那种充满实力的自信,即便是国势日盛的今天也无法相比,“唐”字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名片,今天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之招牌就是最好的诠释。
最后说那个宋太祖赵匡胤,可能很多人对他了解一般,熟知的不外乎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段子。赵匡胤能够结束五代十国的近百年混乱,一样是非常难得的。重温五代史,令人不堪回首,整个社会礼乐崩塌,道德沦丧,烂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不同于时代军阀枭雄的地方是,重文轻武,可谓独树一帜于众军阀之中。据说,他行军打仗时,必定用几十匹战马给他驮书,以备他在战斗的间隙里随时可以读到想读的书。后人只看到北宋的积弱(这也是后继者没有真正领会到他的治国之道的遗憾,我们可以在另外文章里面交流。),却忽视了北宋在文化科技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宋太祖赵匡胤,可不是一般人啊!
而朱元璋呢,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他建立大明王朝,只不过是像孙悟空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元朝的亡,百姓苦,明朝的兴,百姓亦苦。终究是没给中华民族历史有什么大的贡献。伟人自然是看不上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伟大的人民领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六年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里列举了这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有重大历史功绩的皇帝。有人问为什么没有明太祖朱元璋昵?作为人一个乞丐拼到皇帝的人,朱元璋绝对是一个英雄和风流人物。但为什么词中没列举明太祖呢?今天的很多人解释为押韵,那这也太不了解主席不拘一格的文风了。
对于这个问题,分析时需要了解主席作词时的背景。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本全面侵华,国破家亡。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的一样,至一八四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之独立,国家之富强,人民之幸福前仆后继。那时的中国正是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中华文明再次到了分裂瓜分的边缘。此时的主席则重新回到党的权力中心,面对如此多娇的国土,自信人民必胜,再创辉煌。知道了词的背景,我们再一一评论下这几个皇帝的功绩。
一、 秦始皇赵政。始皇帝的功绩闭着眼睛都知道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战国七雄,你攻我伐,几乎每天都在打仗。历史选择了秦始皇,初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二、汉武帝刘彻。汉武之前,匈奴肆无忌惮,长城也挡不住北方铁骑,经常南下中原,掠杀百姓。和亲,和亲,和亲!汉武大帝重用帝国双璧,一洗前耻,将匈奴打的漠北无王庭。这是何等的扬眉吐气呀!
三、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能征善战,善于纳谏。在隋唐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广纳英雄豪杰,一路征战,平定四方。天可汗的称号足以见四海之臣服,国家之昌盛!
四、宋太祖赵匡胤。太祖皇帝从士兵一路拼杀到皇帝,在当时那个你方登罢我上场的乱世里,没有绝对的文治武功是做不到的。多少枭雄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太祖皇帝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终结了自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近二百年乱世!在那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今天是皇上,明天刀下鬼的时代,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足足等了两百年!历史选择了赵匡胤,他让中华文明再次统一成一个主体,终结了分裂。
五、成吉思汗铁木真。成吉思汗出生在一个分裂的草原上,正是他的纵横捭阖,蒙古才最终在草原立足,铁骑横扫亚欧。这个只会射雕的男人,创造了一个大大的中华王朝!
六、明太祖朱元璋。明祖皇帝虽然也是有作为的皇帝,但明朝是承元的,他只是改朝换代,推翻前朝自己做皇帝而已。有人说恢复中华,这纯粹瞎扯,说恢复汉人统治还差不多。所以,从历史长河的功绩来说,明祖的功绩是比不上那几位的,甚至还不如民国中山先生推翻帝制的功绩大。
综上,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正像战国的杀伐,五代十国的分裂乱世吗?当时的日本侵华不正像匈奴南下吗?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正以崭新的姿态领导人民对内统一战线,打倒反动军阀。对外积极抗日,恢复中华,建立一个像盛唐一样的人民共和国!这才算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席著名的的词作《沁园春-雪》,成稿于1936年,正式发表成名则是在1945年11月14日的重庆谈判时期。首在吴祖光为主编的《新民报》面世,引发了山城轰动。
该词作辉宏,视野高远,文采更如神来之笔!同词牌中古今无人能超越。
词,始于隋唐而盛于宋,先有词后谱曲戓先有曲后填词都是存在的。一般有上下阙之分,词牌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难的是词牌决定了词的格律和押韵。
至于题中之问,为何只提"唐宗宋祖"而未提明太祖朱元璋?应先弄清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国历史对有重大贡献的帝王确实其历史的定位。从排序看,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甚至包括"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为何没有明清的明君出现?
二,这要从主席的《沁园春.雪》的通篇发表的背境来看。昔日的佳作此时发表有特殊的意含:惜秦皇汉武,还"略输文采",他们是以"武"统一了国家",但缺少了文治。而唐宗宋祖,也都是以武力而得天下,"稍逊风骚"按正文解是指《国风》和《离骚》,这里指的是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稍逊自然指还有差距。至于为何未提到朱元璋,应是词的格式所限。来不及而已。
朱元璋气丐出身,来自民间,农民起义得天下,自然懂得民间的饥苦,他的"天下初定,百姓俱困,僻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初植之木不可摇其根"的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就甚得民心。领袖岂能不知这一点,为何在著名的词作中未提到他,应是《沁园春》该词的词律所限的原因。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1935年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会上制定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为了宣传党的全民抗日主张,以实际行动推动抗日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2月20日,东渡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站在山脊,眺望北方的茫茫大雪,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华章。
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该词为一家民营报纸刊出。一时间,如春雷震荡,人们奔走相告,赞叹不已,不久便传遍全国。柳亚子先生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以后随着历史的进程,这首词传遍世界,至今吟诵不已。
这首词上阕写景咏物,歌颂、赞美北国风光。下阕追古抒怀,臧否古代英雄人物,赞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只有作者才有这样的大胸襟,大豪气,大手笔。
伟人毛泽东博古通今、度量如海。在这首词里,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了中国历史上五个著名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总体评价,给予了严肃深刻的评判,言辞含蓄委婉,分寸得宜有度。至于词中为什么没有提到朱元璋,我想不必妄加猜测和评论,作者有这样一段话:“《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武,略述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制度,只能这样写,否则就不是写词,而是写历史了。”(选自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读了这段文字,我想可以从中得出答案,作者这首词不是为历代封建皇帝论功行赏、排定座次,而是根据词的韵律需要有所取舍,一点带面。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曾给地主放牛,后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一路屡建奇功,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之后,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遣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军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1968年正月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随后,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在位期间,他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成绩非凡,史称“洪武之治。”可见其历史功绩不亚于词中提到的五位皇帝。
拙见,互学共勉。
注:林克,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兼英语老师。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提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著名人物,但没提到草根出生的皇帝朱元璋;一是因为诗词格律的需要二是没有必要,因为主席引出这些历史人物就是要说“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把朱元璋提出来,还是被他老人家的这一句给否定了。
毛主席这著名的词作于长征路上。他到达北方高原时,看见满目冰雪有感而发,所以就有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叹。雪的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抒情。毛主席又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立意高远。用写景铺垫出北方高原一片冰雪景象,抒发感情后再引出历史人物来,诸如“惜秦皇汉武,约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切就是为了后一句做为铺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是说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全体中国人的努力,任何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
毛主席这首词写于北上抗日的长征路上,真正发表于在他来重庆谈判时,这词一发表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反响。蒋介石让他的御用文人再写一首出来,他们却如茶壶里装汤圆,哪能写出这样绚丽夺目的篇章。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样写,一是由于格律的需要,二是没有必要再提洪武皇帝朱元璋;因为即使提到他 还是让后一句否定了。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你这提问吓我一跳。我滴个乖乖,这是在填词,不是列个豪杰榜。作者用一些人物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就行了,你这提问搞得莫名其妙啊!
你提这个问题呀,让我想起来有人形容生活状态不佳,说是吃的比猪差,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如果你看了这个形容,是不是得提问猫到哪去了?
没事多学学习,遇到问题自己先思考,思考完了如果还能提出这种问题,大家伙除了叹息估计也不会怪你的。
私以为词中未提朱元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所提者均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朝代的代表,二是按时代顺序且受词格文字所限,三是正统上认为提及者才更高贵且多被赞誉。
秦汉,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秦始皇一统江山,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后世之基业。唐宋,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唐太宗开创盛世繁荣,宋太祖起而统一复兴,而唐诗宋词,是社会文化发展到巅峰的标志。成吉思汗,壮志凌云,军队武力更是达到举世之巅,是中国征服世界的唯一一个朝代。
而相较之下,刘邦、朱元璋不但出身低微,而且也只不过是在内部的群雄争霸中成为最后胜利者而已。民间虽多推崇,但统治者是不会把这些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当作社会榜样推崇的。
在《沁园春•雪》中,提到了在中国历史上普遍认可的有丰功伟绩的五位历史人物,写的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中虽也赞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响应的却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隐隐有他们也不算什么,我们也可以超越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气魄。
所以说到底,刘邦、朱元璋,一方面并不是朝廷所推崇的大帝,另一方面毕竟格局还是略小了一些,故而未提及。
本文由作者:用户3825371190750 于 2023-06-2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077167634135269636.html
上一篇
CPO还能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