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道德经是道家之书,道家之理论,它的理论与治国相差甚远。
道德经的宗旨是为其代表: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以为人事皆无为,遂一放下。任之以致治善求胜,治国主于无为,求胜以卑弱自处而己。像这样的核心不可以治国,只可治心,治心也只可用于道家,一般人治不了心,人要发展才可以赖以生存。
道德经如果用于治国,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则乱无疑,寡民则会在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则无法统一国家。如东周之世,竟争激烈,不相应则乱。因此不得不以严厉而治之。周武王伐纣之战,乃神仙打仗,为什么神们不以道德善持而以武力进取呢?其原因是:统一国家,必须以严肃法术观点才可以平以天下,善待是行不通的。所以治国必须法家而不是道家。
治国治民不可守静,应该是用严格的法定之法,教于民,制于权,爱民,亲民,放民。而不是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看似严酷,实则为国为民。这样才可以久治长安,百姓安居乐业。
通过治国来治心,通过治心来治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样称为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微妙玄妙奇妙的门道。
小国寡民,是做大做强做久一个天大王国的功夫秘籍。小范围实验开始,小步碎跑,是大步飞奔的改开四十年伟大奇迹的秘诀。
老子练功夫,共八十一掌。《老子.第六十一掌》讲了小国大国的关系,相反相成——
【白话】大国要甘居下游,做天下江河的交汇地,做天下万国的大溪谷。溪谷总是以安静取胜山陵的,安安静静待在山下。所以大国对小国礼让谦下,就受小国欢迎。小国对大国乐居下位,就让大国放心。所以,或者是礼让谦下受到欢迎,或者是乐居下位让人放心。但是大国不要过分谦下去笼络小国,小国不要过分小心去巴结大国。双方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国尤其要主动谦下。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反者道之动,弱一点,反而更强;小一点,反而容易成大事;手低一点,反而容易垒高台;慢跑一点,即使输在起跑线上,反而容易坚持到最后冲刺,突然超越一切对手,赢在终点。当然世事并无终点,一个相对终点其实只是中点,所以需要无限耐心耐力,这正是小国寡民以弱胜强以慢打快的打法。中国因此被认为是全球历史上从不中断、最连续不断发展、长久占据领先地位、又不逞强不称霸、长寿又年轻的一种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永不居功,永远归零,永远从零开始,永远自认无知,永远求知若渴勇猛精进,永远不争,即永远跟自己争,战胜自己的各种缺点弱点,这就叫做自胜者强,做成了最持久的天下大国。
正如《老子·第六十三掌》所说——
【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白话】解决大难题,先做容易的;操办大事情,先动细部的。天下难事,一定先从容易处下手;天下大事,一定先在细节点用功。所以圣人始终不当老大,才能够成为最大的。
就像老子本人,被人称为老子,十分老到,功夫老手,生下来白发苍苍,但是个长寿童子,秘诀便是“复归于婴儿”,弱小如童子,无知如小孩,一个天真烂漫的古之博大真人,成就奇功大业,推动中华文明长久壮大,而无其名。
而其他的古老文明,大体都断了,找不到了。其他的文明,总是后来者抛弃前人,打翻前辈,没有传承。为什么?因为根基浅,种子有问题,所以被抛弃是必然的。而中华文明则相反,一起手就站在空中,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出手打他,打在空中,毫无效果,所以反而打不着,打不死。老子说无,孔子说空空如也,都强调无为而治,因而大有作为,生生不息。根子稳固,种子纯正,又有神农传承的农夫照料,遇上暴风骤雨,也不至于断命断根断种。这是世界极大奇迹,看上去极平常,极低调,极弱势,不扩张,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结果越来越强大,不容易碎裂,不容易分裂,统一性非常强。天下大事,必起于细。从小事做起,细节起步。小国寡民,伟大无比。由于中华文明的根基是虚空,所以你要进攻中华文明,就会粉碎虚空,变出万物。无中生有,创新爆棚。
其实中华文明最善于做的是自我革命,自我粉碎虚空。因为你执著于无为是不对的,执著于空空如也是不行的,所以勉强说个无,勉强说个空空如也,还是要打碎的。谁来打碎?可能是人家,也可以是自己。中华文明更多的是自己打碎自己的虚空。说个虚空,又不立虚空,就像空洞的风箱,越鼓秋越出东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以中华文明创新力是最强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这就立于不败之地,不等人家来打我,自己先打自己,甚至批孔批老,火力全开,都没问题,反传统正是中华文明的正牌传统,反者道之动。我们往往是嫌人家出手不够狠,所以自己发力反而更猛,就是打不死,厉害在这里,总是越打越强,自强不息,所以最开放,最善于向人家学习,最喜爱引进外来文明,如从前引进古印度文明,现在引进西方文明,谦虚得不得了。
世界各类文明接连死去,却可以在中华文明中一个接一个移植成功,奇迹复活,这在过去有先例,今后也可以再现。
从前有古印度文明的佛家在原地衰落,却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而现代西方有人说西方文明正面临崩溃,假如真是这样(我们希望不是这样),那么今天的中华文明,也一定可以给陷入迷茫的西方文明一条新的出路,一片新的沃土,让其来华夏大地享受阳光雨露,焕发青春活力,展现新的风采,和我们一起建设人类文明共同体,这正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所开示的光明前景。
两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道德经》受益最多的地方,是按“道”生活,这是追求的一个目标。一个就是讲的“无”,就是无为、无用,尤其是无用的道理。因为庄子把《道德经》的无用阐述得非常清楚,所以有些东西你看似无用,其实是有大用的。比如一个人不给社会添乱,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人无用,大家也黑这些人没有出息,其实这也是一种贡献。所以庄子讲,你看一个树没有用,它活的时间长,没人砍它呢!井水不甜,但是它不枯竭。人也一样,有时候太追求有用了,把自己整天磨的过于疲惫了。所以《道德经》它的很多道理,从老子到庄子,讲的一个道理就是追求生活的一种味道,一种境界!其实人心也一样,如果满满当当的,别人就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所以作为每一个人,都要懂的“满损招,谦受益”的道理。因为只有心里是虚的,不是满的,我们才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学得到别人的优点,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又很深刻!我们再举一个很多人会碰到的事情,来说明“无”和“用”这个道理!我们有些人一般觉得有事干,才是贡献,才有价值!其实你有时也会没事干,大多数人会觉得空虚、寂寞、冷。其实没有事干的时候,也有另外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慢下来,冷静、学习充电,积淀。所以应该领会到这个“无”的作用!
治心与治国并不矛盾,从治心开始,通过统一思想达到治国的目的。
比如,《道德经》在治国理念上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具体到外交政策上要"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认为大国守静处下,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倘若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就违背了自然法则,必被小国战胜。小国若不能尊守自然法则,躁动妄为,以小犯大,必国破人亡。所以,不论大国小国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造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在《道德经》看来小国求存与大国求强是不矛盾的。
谢邀!关于道德经治国还是治心问题,我认为这个与道德经毫无关系。为什么?因为道德经只是一堆经验性文字,所以其根本没有能力治这治那。你能领悟多少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你能治什么也是个人的事情。举个例子说:中国近代史不断式微,结果有人把罪责都往中国传统文化身上推,结果让其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其实这分明是人的问题,所以无论治什么都是人的问题,与道德经毫无关系。
《道德经》完全是治国之学,只是春秋之国代表的是被分封的侯王治下之国。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个人欲望征战不休。而跳动战争的结果就是黎民百姓承受痛苦。因为连年征战,戎马生于郊,造成烽火连三月,黎民百姓居无定所,这个是“小国寡民”本意。
所以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是君王治国要休养生息,别瞎折腾。所以,后世有德皇帝都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读道德经,这个才是大智慧。
道德经所描述的是老子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状态,也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道德经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应的译文如下: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让百姓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他们感觉自己吃的食物甘美,感觉自己穿的衣服漂亮,感觉自己居住的安适,感觉自己的风俗和谐——邻国之间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可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的人来往。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那是一种每个人都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各国相互之间不往来,也就没有土地、水等资源竞争,也不需要国家干预和保护的状态。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增加,土地、水都变成了稀缺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产生了,就需要国家保护,才能维持这种生存状态。国家富强意味着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好,国家也有能力保护这些状况。
道德经可以治心,告诉人们,不要欲望太高,竞争太激烈。道德经同样可以治国,当大家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时,就需要“无为”;而当面临其他国家竞争时,就需要“有为”治国,保护国民的生存。因此,道德经既可以治国也可以治心,小国寡民与大国求强并不矛盾。
道德经是讲道德的,尊道贵德是老子成书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无论是治家还是理政还是修身,尊道贵德才是根本。如果天下人都能尊道贵德,小国寡民与大国不求强就能统一起来。大国照顾小国,小国尊重大国,都在有道的世界中生活。如果不能尊道贵德,大国求强就要吃掉小国,小国为生存就会拼命挣扎,天下永无宁日,小国寡民只能是理想。所以老子讲道德经主要是治心,治统治者的心,在治心中以无为之法修道建德最终达到治国的目的。
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道德经的由来,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是对大国求强的抵制。老子所在的时代是个战乱不止,动荡不息的时代,王权衰弱,诸侯争霸,国与国互相征伐之下,国破家灭者不计其数,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小国寡民是思想家对社会乱象的反思和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你既有大而强的王霸之志,那小国寡民对于你而言自然就是反动的言论,如何又能统一。
要治国先治心。讲求吏治,才能治好国。
修真是论了心还要论迹。归真是天赋的寻求之路,归真入道是为了各寻天赋,用于服务社会。所以治心是为了治国。
小国寡民,小国比喻因地制宜,寡民比喻独立守神。独立守神就是守真而行,也是守心而行。
人强,自然国强。求治强国,以人为本。
大国者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虚胜实,大国者天治心,致虚极,守静笃,常无,欲以观其妙。
小国者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不足胜有馀,小国者人治身,守中道,勿它想,常有,欲以观其徼。
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大国。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谓玄牝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损不足而奉有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大国者,纯素之道,惟神是守,神得一以灵,常无,欲以观其妙。
小国者,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谷得一以盈,常有,欲以观其徼。
读不懂《道德经》,弄不动老子语境,任何讨论都是“无的放矢”。
《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说的是:道可以学习掌握,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道可以交流传授,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但99.999%理解成“道不可说”,接下来的讨论还有什么意思呢?
“无名万物之始”指(指未知之道体现事物酝酿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已知之道体现事物的运行状态)。“无欲以观其眇”指(未知之道的探索要看我们的观察能力),“有欲以观其徼”指(已知之道的运用看我们的动手能力)。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所有事物来源于已知之道,已知之道来源于未知之道)。
大楼建设依靠设计图纸(已知之道),设计图纸来源于规划蓝图(未知之道)。
可见:
“无”指未知之道;
“有”指已知之道。
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语境,想当然把“无”理解成“没有、不存在”。
“无争”本意指“未知事物的争论、讨论”。而胡乱翻译成“不争权利”。
“无私”本意指“未知事物的私有观点”,现代语言中的“个人观点”。而胡乱翻译成“没有私心”。
……
还有很多很多。
完全牛头不对马嘴,讨论《道德经》简直是瞎子论花色,除了胡说只能杜撰。
至于“小国寡民”一章,指的是前两章分别阐述了“救国家于危亡”和“国家有大冤”后的拨乱反正,国家受到巨大损伤,需要休养生息,对于偏远地区“小国寡民”部落,只要不是对方兴兵造反,完全可以“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相安无事的“怀柔政策”。
这些问题弄不明白,讨论《道德经》连瞎子摸象都谈不上,根本就是“黑夜里的黑牛”。根本不知所谓。
个人觉得道德经从基本层面来讲,应该是治心的,教人做事要按自然发展规律去做,违背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但道德经又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治心和治国又是分不开的,人心治好了,自然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做事发展,也就无需刻意的治国了,人心若治不好,一切靠法治,最后的结果也依然一团糟。。。
小国寡民,大国求强这些治国之道就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可能是指小国和大国之间各自不同的生存之道,小国不要刻意追求成为大国,而是学会融入大国的体系,依附大国的体系发展;大国则需强大自身体系,可以对抗外来因素的干扰,保护自身的有序发展。。。
本文由作者:天边永远有片云 于 2023-07-2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41656706958164263.html
上一篇
拔罐有哪些禁忌?
下一篇
有哪些老电影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