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火药是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火药吗?
就现有的资料表明,东晋的炼丹大王葛洪,就曾经将火药的炼制方法,详细地记录在了自己的著作《抱朴子》当中:
又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乃可用。……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
葛洪本打算用雄黄、猪大肠、松脂、硝石等物质,炼取砷。可现实中这几样东西搞在一起,铁定会引起爆炸,也就是炼制成火药。所以说,葛洪早在东晋时期,就误打误撞,炼制出了火药(不晓得葛洪有没有被炸到)。
葛洪是个正儿八经的道教徒,他的这项发明,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后世一千多年的历史。换句话说,中国的道教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既然我国发明火药如此之早,为啥火器的应用,会落后于西方呢?
提到这事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我们的老祖宗不争气啊,西方人把火药用在了武器上,我们的老祖宗却把火药用在了烟花上。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其实早在唐朝,火药就已经被用在了军事方面。
唐朝的时候,一大批炼丹家们,已经把火药的制作方式搞成熟了,比如有“硫磺伏火法”、“伏火矾法”等制作方式。尤其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先生,更是将黑火药的制作方式,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丹经内伏硫黄法》当中,毕竟火药,也是一种药。
到了唐朝中后期,火药逐渐投入到了军事当中,史料中,常有用“飞火”攻城的记录。唐朝末年的军阀李希烈,就曾用火药加桐油的办法投入战斗中,效果非常不错。
当然了,唐朝的火药还不够成熟,没能真正大规模用于军事,大多数情况下,的确用于烟花赏玩中。
到了宋朝,情况就不同了。宋真宗时期,鼓励将领们研制火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火箭、火球、火蒺藜逐渐被部分将领给研究了出来。
北宋末年,更是出现了“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威力足够强的火器。公元1126年,名将李纲,就曾经在开封,用霹雳炮击败了金国大军。
宋高宗年间,南宋发明了“火枪”,宋理宗年间,南宋发明了“突火枪”。这些管形火器,很显然,就是后世火枪的雏形。
这些管形火器,主要是用竹竿或者竹筒作为枪管,将火药塞入竹竿当中,对敌的时候,就把点燃的火药从竹竿中喷射出去。此外这里面还有子弹,火药燃烧产生气压将子弹喷射出去,这就是宋朝火枪的原理。至于当时的子弹是个啥,那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说就是箭头。
当时的南宋,已经拥有了火炮炮弹、火药鞭箭、霹雳火球、毒药烟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火枪等火器。
由此可见,南宋的火器,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要不是没时间继续搞下去了,那宋朝的火器肯定可以领先全世界。
很多人觉得不对啊,火药既然在南宋时期装备到了军事当中,为啥南宋还是被元朝灭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来火器毕竟没有大规模运用,骑兵依旧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二来你有了火器,对方也能从战场上弄到火器,久而久之,大家就都有火器了。
元朝在后世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经常用到火铳。这玩意儿大概率就是从南宋时期演化过来的。所以说,南宋的火器,在元朝面前,其实没有太大优势。毕竟大家都有。
火铳的出现,标志着冷兵器时代,开始往热兵器时代过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的铁骑,一路打到了欧洲。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更是打下了匈牙利、波兰、俄罗斯等地,在这里建立了金帐汗国。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旭烈兀,也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中,打下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
蒙古人的军队,之所以能打下这么大的地盘,除了骑兵强悍以外,会不会有火器的功劳呢?我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
而且蒙古人将源于宋朝的火器,带到了西方,这才给了西方人有了制作火器的灵感。于是乎,文艺复兴以后,火器逐渐被欧洲人搬上了台面。
这也是为啥1453年以前,强大的罗马帝国纵横天下,却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在科技上有多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后,忽然就迸发出了智慧的结晶,也不是不可能。
这就很奇怪了,火药明明是中国发明的,火器也是首先在中国运用的,为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火器的革新,远远赶不上西方呢?我认为主要是欧洲连年战乱,而中国相对稳定。
大家想必都知道,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明朝和清朝各自稳定了200多年,都处于大一统的状态。除了一些局部战争外,基本没有爆发过全民战争。
大多数人在明朝和清朝,都过着相对安稳的日子。缺少战争的历练,那么火器的革新速度,自然也就快不起来了。
反观欧洲就不同了,欧洲没有大一统,一直处于零散状态。在14世纪,欧洲至少有44场亡国灭种的大战,基本上达到了2年爆发一次大战。尤其是英法百年战争,打了100多年,结果也在战争中,发明了火炮。
15世纪的时候,欧洲又爆发了60多次灭国大战,平均1年多就出现一次。16世纪与17世纪,欧洲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混战状态之中。
哪怕是到了近代,清朝在乾隆、嘉庆时代,依旧稳定繁荣。可西方却还是在打仗,你说他们的火器能不革新吗?你不革新,对手就会革新。
所以说,是战争和生存的需要,不断催促着欧洲人更新他们的火器。相对来说,中国人在这500多年时间,很少面对战争和生存问题。
大航海时代,说白了就是殖民时代。那时候他们手里有枪杆子了,又弄了几条破船,就开始四处远航,到一个地方插一个旗子,这地方就归他们了。
你想想咱们的老祖宗当时在干些什么?郑和不也带着2万多人的船队下西洋吗?途中路过了东南亚、印度沿岸、红海沿岸、东北非等100多个国家,难道郑和也去插旗子了吗?当然没有。
所以说,西方人的掠夺思想,促使了他们必须要不断革新手里的武器装备。为了加速掠夺世界,改良后的蒸汽机也就出现了。
此后的一战、二战,欧洲都是主要战场,在这些规模浩大的战争中,他们的武器又得到了进一步革新。比如说坦克、机关枪,不就是一战时期发明的吗?原子弹,也是二战时期搞出来的嘛!
我知道提问者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中国是火药的发明者,所以如果重视了火药的发展,就能避免近代的屈辱?我想提问者可能片面理解了近代火药的作用。
火药其实只是近代爆炸类武器的初始形态,近代的火药也不完全是古代的那种“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形态,而是已经发展迭代了很多代了,清政府再从老祖宗那个状态开始研究,纯粹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所以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了也没用!而且积重难返的封建体制,也不可能在科技发展上有所作为!
当时整个西方的科技实力对于清政府来说就是降维打击,根本不在一个次元!西方的科技树自己在炸药的路径上跑了很远了!诺贝尔就是搞炸药起家的!1860年,诺贝尔就已经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1863年秋季,诺贝尔就成功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雷管;同年10月,获得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那么我们那会儿还继续搞火药,完全就是乱点科技树!而且当时洋务运动等自救行动的展开,已经逐步对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进行学习、仿制,但是哪怕仿制依然存在很大困难。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是从仿制仿造开始的,不可能从最基础上开始,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是这样的!前人的智慧是整个人类的财富,合理地学习掌握也是全人类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提问者的问题其实也存在一定偏颇的认识,认为清朝末年大力发展火药,就能赶上世界潮流一样,明显就存在很强的主观意愿和不合理性!
其次,就算真的研制火药,国内清政府能提供什么样的科研条件?当时读书人依然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读的还是孔孟圣贤书,有什么书能是科学科技的?在封建统治者和愚昧老百姓眼里眼里搞科学技术的就是工匠、就是匠人,就是下九流的工作!所以不会有人重视的,没人重视就不可能有产出,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另外当时清政府腐败严重,搞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让很多官员中饱私囊了!中日甲午海战,明明清政府买的军舰比日本人先进,但是配备的武器弹药,里面居然装的沙子!可想而知当时的腐败程度!所以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研究火药还想追上西方,纯粹是痴人说梦!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很早就有在战争之中使用火器的记录。然而我国的火器却在近代被西方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其中满清需要在这件事情上负很大的责任。
火药虽然用于战争的记载很早,但其真正在战争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是在明朝的时候,明朝的军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装备火器,甚至出现了神机营这样的纯火器的军队。而火器也在明军对外交锋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戚家军就比较广泛的使用虎蹲炮,而且在后来明军与满清的交锋之中,更是提出了筑坚城,用大炮的战略。虽然在明朝的后期,当时明军整体的火器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领先,但明朝对于火器的态度却是很开放,并且聘请了很多西方人铸造”红衣大炮“。
明代人编写的《军器图说》之中有这么一句话”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可见当时的明朝人对于火器的重视,以及认为火器在于周边民族战争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这本书在乾隆年代被禁毁了,这其实可以看出满清的态度。
清朝在入关的初期,其实对于火器也是相对重视的,这是因为当时满清入关在很多时候需要攻城,而火炮一类的火器,在攻城战之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但当天下平定之后,火器对于满清来说就成了一种威胁,所以被束之高阁发展也就停滞了。
这种情况其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我国弓弩发展的巅峰在宋代。神臂弩可以说是宋的镇国神器,曾经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而八牛弩更是在澶州城下超远距离的狙杀辽国的先锋元帅,从而使得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缺马的宋代一直缺少骑兵,所以大力发展弓弩这样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以对抗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弓弩的发展在宋代也进入到了顶峰。然而到元灭南宋之后,弓弩的发展却戛然而止了。仅仅不到百年的时间,到明朝的时候,神臂弩一类的利器都已经失传,而火器倒是开始普及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弓弩是对阵骑兵的利器,作为以骑射纵横天下的蒙古人,自然不愿意有可以克制其优势的武器存在。
而清朝对于火器的态度大抵就是如此。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朝代,当年的满族从白山黑水之中杀出,靠着八旗兵的勇武夺取了天下。但火器却是一种很克制个人勇武的武器,一个小孩拿着一把刀几乎没可能战胜一个勇武的八旗兵,但如果小孩拿着的是一把火枪呢。火器的存在将极大的拉近身体素质上的差距,在火器大规模使用之后,那么军队的多少与火器的先进程度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而对于满清来说,无论是人口的数量还是论工匠的水平,其实都是无法与汉人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力发展火器,那么满清八旗兵个人勇武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火器的发展自然不是满清的优先项,直到满清的末期,国门被打开之后,意识到与西方的差距,火器的发展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可惜这个时候为时已晚,差距已经十分巨大了。
首先中国从汉以后就去封建化,中间虽有反复主体是先进的治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那么怎样在叙述呢?就叫王朝时代而不是封建时代。古代火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什么单发铁砂铳,隧发枪,铁砂炮,火箭炮是打败蒙古骑兵的关键所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立即严格禁止各种火器。这些火药枪炮技师就流落民间,他们就将这些技艺转化成礼花礼炮,以求得生存之道!这就是火药和火药在中国的缩命。西方通过阿拉伯贸易得到了中国的火器技术,他们就将此项技术加以发展应用到殖民拓展之中,因为海洋岛国国小人少,只有技术先进才能确保殖民延续,现今的美国确保霸权和推行新殖民主义就必须科技领先!中国自汉唐以后就不是封建社会,汉语的语境宽泛,表达的语径很多,古代,王朝时代,远古,近古,中古都可以描述中国的过去,用封建时代称呼中国的过去就显得无知了。
不重视是因为国家稳定,用不到他。
那时的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于北方草原,而面对游牧民族无法在野战中战胜对方,就只能靠工事来防御,在城墙上能用的东西就多了,相比于射速贼慢的火器,大家还是喜欢老一套:滚木,垒石,金汁。
而且中国和西方还有一处不一样,就是城墙。中国的城墙又厚又长,而西方城墙却很薄,如何能够快速的攻进城去,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把它轰塌。
这促使着欧洲人不停的进化自己所用的火炮,使其威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却因为变态厚的城墙而直接抛弃了发展大威力火炮的想法。
总而言之还是因为欧洲一直在打仗,战争促使了武器的革新,而一个稳定的政权不可避免的会走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道路。
炸药主要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明末虽有资本主义萌芽,如各地的矿业,但根据明史,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政府尤其是皇室对金银的需要,经常因为大臣的反对以及敛财太监(税监)的贪暴而关闭,还不是真正商业意义上的生产,对规模生产的需求不大,自然不会重视包括炸药在内科技的创新。没有经济需求拉动,炸药就不会大规模研发创新,军事用火药自然会受到限制。
在败与胜之间,其实不是武器来决定胜负的,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勇敢精神。人要是缺少了勇敢精神情绪,那就非败不可,干什么都是如此。
朝代更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腐败无能,一是不重视和麻痹大意造成的倒台恶果!不是什么武器强弱的事?就拿满清政府和外国人签的不平等条约来说,有几次是真正打败签的?不都是先胆怯后签的吗?就拿八国联军抢烧北京时,还不到两万人,而清朝政府几十万军队,就夹着尾巴逃跑了就由着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能是武器的事吗?还不是腐败无能的事呀!
这个问题里面有不止一个概念问题。
首先,“火药”的概念是模糊的。“中国四大发明”实际上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那时概念就已模糊。马克思提到的火药,是近代化学发展以后的产物,是化合物,和一部分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硝石木炭硫磺混合物不是一个东西。
在中国,很长历史时期当中,火药只是炼丹的产物,实用也只有烟火爆竹。谈不上什么发展。
因此中国史书上说到的火药,实际不能用于作战,有一些模糊的记述,也不能证明在实战中有多大作用。而“红衣大炮”其实是进口货。后来仿造的,也是用的国外技术。
本文由作者:大牛最新报道 于 2023-07-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4565170253938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