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没有荒芜的土地?> 正文

为什么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没有荒芜的土地?

  • 小新没了蜡笔yo小新没了蜡笔yo
  • 2023-12-24
  • 6
  • 共6人回复
老农爱好
「老农爱好 」发表看法
2023-12-30

八十年代以前,那个时间,是计划经济,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对各项工作抓得很紧很紧,所以各项工作都是有序而行。计划经济,粮棉油蔬菜瓜果,各有面积指标,不得马虎。公社党委书记一二把手,抓革命促生产开会以外,整天调研检查生产,发现庄稼荒芜,立刻批评指正,所以革命是轰轰烈烈,生产是蒸蒸而上。

农村董老
「农村董老 」发表看法
2023-12-27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以粮为纲,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在这个方针指导下,生产队不浪费一寸土地,并且在寒冬腊月社员全上阵,开展造田改土运动,开展农田灌排水利建设,为来年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农民的希望在田野上,并且能靠集体经济能养活大群孩子,因为那时生活成本特别低,物价稳定,物美价廉,治病可说不要钱,读书不要钱,结婚也可说不要钱,红白喜事简办,建房互相帮忙,只要花少量的钱就可住新房,没经历的人不知道,经历了人有些把那时代说得一无是处,误传历史,误导年青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善者福也xlp
「善者福也xlp 」发表看法
2023-12-27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农田都还未分田到户,由村集体生产队,生产组负责计划耕种,因此很少出现荒芜现象。

现在当下,农村田地出现拾荒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1,分田单干后,由各家各户自行决定耕种还是不耕种,听任自由,也就没有强迫命令催你种地了。2,国家富裕了,外汇储备充足,进口粮食多,倒至种粮积极性低下,种田还不如外出打工赚钱来得快。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青壮男力少,才出现无人耕种。3,……等等。

快乐暖阳ud
「快乐暖阳ud 」发表看法
2023-12-25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不但没有荒芜的土地,而且四处拓展开辟荒山野地耕种。八十年代以前,还是属于大集体公社化。那时都是统一规划开荒辟地,清晨生产队长哨子一响,大家一起集合出工,火热场面不亚于现在工地搬砖挣钱情景。因为那时特别工种太少,种田人占大部分,所以正副队长眼见大家事情少了,不断向荒山野岭地处拓展开荒,让农民百姓天天有事干,那时干群一条心,人工挖掘全凭力气和勤劳,可惜了那时辛勤打下的辽阔土地基业,现在荒芜了一大片,感觉以前的力气白费了。

痴骑朽翁
「痴骑朽翁 」发表看法
2023-12-30

这主要是因为你根本就不是农村人,所以你才会提出这样根本就不靠谱的问题!

我反问你一句,80年代前如果没有荒芜土地,很多农民的开荒地是从哪里来的?

农村的荒地自古以来就存在,不过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而已。

农村荒地多的时候,往往和社会轻视农业有直接关系,农产品价格太低,和社会商品价格形成反差,这样造成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生产农作物的积极性,使他们被迫不得不做出了一些选择:

一是改变生产手法和摸式,在农作物生产中大量使用激素,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生产出来大量的有毒有害农作物,损害消费者的身体。

二是被迫撂荒一些土地,使土地闲置起来。现在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撂荒地,和土地流转中的政策制度有直接关系,有很多利益集团,他们流转农民的土地,不是为了经营农作物,而是大量的非法的改变耕地用途,建高尔夫球场,汽车赛场,挖坑储水养鱼,建小产权房,种树,建游乐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由于有些投资没有做市场调查,所以很多投资者都陷入了破产境地,他们没有办法再继续经营下去,就只好把流转农民大量的耕地弃置不管。

现在所有大面积撂荒耕地,全部都是中国资本家所为!

由于在土地流转中没有切实的监管措施到位,现在政府拿他们也没有办法,而且还要想办法用财政的钱来补贴他们,这也算当今社会的一大怪相吧!

吕伯望的退休田园生活
「吕伯望的退休田园生活 」发表看法
2023-12-26

一些评论把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生产队美化了,事实上那时候农民把地里产出的50%甚至更高都缴了公粮和余粮,以保证城里人能够吃饱,农民自己则饿肚子。那时候农资生产极其落后,只有氨水和肥田粉(硫酸铵)等极少数化肥,价格还很高;地里化肥农药投入低,粮食产量就很原始,如水稻单季亩产通常只有300-400斤,这么低的产量和生产效率就需要多种地来增加产出,那时候几乎没有农闲的季节,农民一年到头都得在地里忙活,也不一定能换个温饱。

备注:关于当年的粮食产量,一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大致的情况是:浙江杭嘉湖和江苏苏锡常地区,水稻单季的亩产较高,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后,亩产最高可达600斤以上;浙江南部、福建山区以及苏北、徽北和河南等地的水田,水稻单季产量甚至只有150-300斤。还有一个佐证是,78年袁隆平团队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试种,平均亩产为623斤,是原来稻种产量的2倍还多。

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开荒造地多产粮食是生产队和农民的第一原动力。现在一亩地一季作物可以打出高达千斤以上的粮食,相当于以前每年2-3季作物总产量的1.5~2倍以上,薄地、贫瘠或者偏远的土地就用不上了。

何况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没了种地的劳力,地也就撂荒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的农业都享受政府补贴,反应在农产品价格上就偏低,但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却不低,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不高但风险却很高,所以生产队那时候广种薄收的原始农耕方式就行不通了。

生产队那时候也是农产品价格低、农资价格高,背后的原因却是“城乡剪刀差”,即卖给农民的化肥农药及普通消费品价格都定得偏高,而从农民手中收购的农产品价格又都定得偏低,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将农业剩余价值转移过来发展工业,使农民兄弟们成为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代价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获益者。

改革开放后,国家不仅取消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公粮余粮制度,不仅不用再交农业税,而且还有各种农业补贴,与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并轨,城乡剪刀差的问题才不复存在。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