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在练习圣教书法半年后,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身的艺术追求来决定是继续临习还是换帖。以下是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1. 深入学习:如果您对圣教书法充满热情,并且希望进一步探索其内涵和技法,那么继续临习是很好的选择。您可以选择更高难度的作品进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拓展广度:如果您想要多样化地学习书法,可以考虑换帖。探索其他书法流派或书法作品,可以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这也有助于您培养更广泛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实践:无论是继续临习还是换帖,都建议结合实际应用,例如创作书法作品,参与书法展览等。通过实践,您可以将书法艺术与生活、文化和社会相结合,使学习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无论您选择继续临习还是换帖,都希望您能够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艺术表现,同时将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传递正能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和美学追求。
建议你换帖!
你最好先把《圣教序》放一放,去练一些相对《圣教序》简单一些的法贴,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智永的《千字文》,或是陆柬之的《文赋》。
学习这些大家的书法有一定心得后,回头再学一学王羲之,如果感觉比以前容易些,你就可以重新再学王羲之的书法了。
你好,谢谢你的邀请,从你拍的临帖照片看,你对于《圣教序》的理解还处于表面,甚至于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地读过帖,虽然从你的临习作品中可以看出,你用笔并不算太生,但基础不扎实。
说到中国书法,王羲之这个人不可或缺,说到学习书法,王羲之的字帖也个学书者要面对的,中国书法少了王羲之,它耀眼的艺术光芒就会黯然失色。学习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是最好的范本。
我们学习王羲之行书,首先要知道其特点,他的主要特点: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劲爽利落。其次,他的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第三点画精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能事。第四章法巧妙,布置合理。
学习《圣教序》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不易出帖,因为《圣教序》不是一气呵成写出来:而从王羲之其它作品中选出来拼凑而成,因此在行气和章法上,达不到连贯和统一,这是《圣教序》的缺点。当然也有其优点,优点就是,临帖本就是单字练习,当我们能把单独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作品之后,这就表示可以出帖了,如果再学习《兰亭序》肯定就事半功倍了。
下面我就你所临的字选几个作对照分析:
我们再来对比临帖的"讠"部,"論“字的言旁在横下被写成两点;“訟"字的言旁,则被写成了简体讠旁。与原帖完全不符,这在临帖中,算是较严重的失误哦。
谢悟空老师邀请。古代名帖《圣教序》有两种,一种是《唐怀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一种是《唐褚遂良書聖教序》。题主所临圣教序,在提出问题时未说清楚,也没有出示自己的临习图片,所以不能具体地给予指导和提出建议。
根据我多年的学书经验判断,题主如果之前对王羲之其它帖有所临习并很熟悉,半年时间也有可能熟练地掌握。
但如果是个初学者,只对字帖临习了半年时间,我的判断是:习书者根本不可能临习过关。而要換帖更是万万不能的。
临书,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对所临字帖打下坚实基础并全面掌握后,才能換帖。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丶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我看了一下你在半年之内能临至此程度,说明你是颇用功的,不过还未掌握此贴之精髓,须继续临,边临边琢磨找出书圣写字的绝妙之处。直临至背贴能写出和贴几手无异之处,然后再加入自已的风格,这样就是站在巨人之肩上的书法了。我建设尽量少换贴,就一家之贴临熟练精。我谈是否妥当请斟酌。
学习书法,圣教序是无法逃避的法帖!无论是写什么书体,想要成为书法家,必须终生临写圣教序。圣教序是唐代以来历代书法家追捧的最著名的法帖,在书法界的地位无可比拟,是里程碑式的法帖!
1,半年就换帖,还没入门就转身离开,有点为时过早。圣教序1900多字,字字珠玑,怀仁和尚花了20多年才集字成功,想必花费的心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吃透圣教序,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领悟的。况且圣教序难度大,变化莫测,手上功夫需要不断的强化,需要长时间打磨。
2,临摹圣教序,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字帖,比如王羲之手札,兰亭序,十七贴等,先把一个人的书法风格特点学习好,吃透,再博取众家之长。但要以某个人的书法为主。不能学的太杂,太杂,就是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最终落入杂牌军行列。
3,练习书法,不能心浮气躁,遇到瓶颈就放弃,欣赏其他法帖,就转而练习之,终不能成功。心浮气躁是练习书法的一大障碍。
4,练习书法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练习书法,是学习书法道路上最大的坎。不能坚持练习书法,其他任何有关书法的技巧和理论都是泛泛而谈,不入流。
总之,圣教序在书法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临摹,会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个人认为还是继续临习。
《圣教序》也就是《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墨中选辑而成,所以称作《集王圣教序》,《圣教序》是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的绝佳书体。
王羲之的行书称绝一时,在我国的书史上以“书圣”而著称,南朝梁武帝评价其“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更是称其“尽善尽美”。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传说他藏有王羲之墨迹三千余纸,并且朝夕观赏。当他为唐玄奘翻译的佛经亲自写好序文后,玄奘的弟子怀仁决心将文章用王羲之的行书集凑而成。公元672年,怀仁和尚殚心竭虑,整整花了24年的时间,细细拼集,慢慢寻找,甚至不惜千金购买求的,所以称为“千金碑”。碑石凝结着唐朝人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
根据照片看,你的临作问题还比较多。一是形不准,二是笔法、结体不够准确。尽管已有半年时间的临习,时间不算短,粗看也有些集圣教序的特点。但其实还没入此帖的门,如果现在换帖,几乎等于你没有学过此帖。如果要继续临习,必须从临习方法上改进。
楷书虽然是行书的基础,但楷书不能替代行书,两者笔法结体自成体系。从你的一些字点画笔法看,还比较生硬,单薄,反映出楷书基础不扎实,同时也感觉到行书的笔法更不得要领,往往有楷书的笔意表现出来。
此帖行书的笔法细腻委婉要尽可能体现出来,虽是刻本,而且是根据摹本刻立,笔法、运笔的细微末节难免走失,致使一些字失去了墨迹的韵趣。临帖时,可参合神龙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传本墨迹。
笔势灵动是此帖的典型特征,临帖时,不要看一笔,临一笔,这样临帖容易断气。最好是对一个字体仔细观察比对,把握点画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布局、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结体的整体气势,把这些元素入脑入心,胸有成竹,再落笔便一气呵成。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而言,有很高难度,但一旦掌握,事半功倍。
之前我曾专门介绍过怎样学集圣教序,欢迎关注。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临习圣教书法半年,你的功底不错,有一定的驾御毛笔的能力!可,以继续努力学习吧!不可换贴,换了新贴还要从头摸索贴的笔法字法墨法,习惯了就又是一个时间,不如坚持到底的学习,我建议您学的字不要多,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用笔的走向力度,就是要一笔一笔一划的临写,单个字觉得相似了,再几个字连写,:慢慢的就会:就会有很大的突破,。
在临写的过程中也要找个同行或老师指导一下。比自己闷头写强的多,进步快,因为你自己不好发现自已的问题。
朋友坚持到底的学习了。经过几年的学习,你会有不可估量的成绩。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记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说说学书法临帖换帖的问题。
很多人临帖时用临帖的时间长短来决定要不要换帖,
比如有人就提出3个月内不要换帖,
言下之意是说过了三个月就可以换帖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每个临帖的具体状况都不一样,
有些人临的很仔细,有的人临的很粗糙;
有的人一天临两个小时,有的人两天临一个小时;
有的人一上手就通临,有的人挑几个字反复临;
有些人悟性高,有些人悟性差。
面对每个人的不同的具体情况,怎么能用统一时间来衡量换帖标准呢?
那么换帖这件事,到底该如何确定呢?
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说几点我的衡量标准。
这里说的背临不是说每个字都可以背临,比如《集王圣教序》、《颜勤礼碑》这种长帖,达到每个字都背临是需要很长时间。这里说的背临可以用概率抽查的方法,可以让别人给你念帖里的某个字,你临出来,做对比,如此抽查十数个字,若都能临的有模有样,就可以换帖了。
自由转化就是跳出帖,自由书写出帖的味道。比如你临了半年的《多宝塔》,你可以写一首唐诗或一首宋词或给朋友写封信,用《多宝塔》的笔体写,写完后拿出来和原贴做比照,能达到八九成笔体准确,就可以换帖了。
有些帖中的养料是吸收不完的,所以也不存在换帖的问题。比如《圣教序》《多宝塔》《张猛龙碑》《十七帖》这些经典作品,临一段时间放一放,过一段时间捡起来再临,悟到的东西可能就不一样。
我是一人。请继续临写,但是可以适当的增加其他帖的练习。
上图原《集王字圣教序》,提问者的字,不少笔画写的比较轻,写的比较快,结构还比较好,笔画质量有问题的不少。
字的结构和基础笔画质量,有些人觉得字的结构难,有些人就是不容易写好基础笔画。
如果想要换个方式练习《圣教序》,提高自己的水平,那么可以试试主要临《圣教序》,辅助临一些李北海和赵子昂的字。
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我加两句:早米如马,松雪如鹿。
如果用动物比喻:王羲之的如龙,李北海的字如象,早期米芾的字如马,赵子昂的字如鹿。
李北海、早期的米芾和赵子昂的字都非常受到王羲之的字的影响,书圣王羲之影响了整个书法史。
如果仅仅只练一个帖子,有时候是容易让人松懈和疲乏,但是如果想要额外练一些,那么必须选择较为相近的字。
可以适当的临写李北海和赵子昂的字,会让你发现王羲之的字真是好,也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王羲之的字。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30日沪。
本文由作者:赵振敏 于 2023-12-2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236702935987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