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而小人思念的是乡土。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乡土的重要性,君子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和乡土情感。
总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比他的财富和地位更加重要。只有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品质和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和乡土情感的小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想要准确的理解这句话,还需要联系上下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题主所说,杨伯峻老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解释的“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在意思上是正确的,但可能对于还没吃透《论语》的人来说,仍旧比较含混。下面,我们根据整句话的含义,来一一说明题主的几点疑问:
第一,“土”应该如何解释?“怀土”是乡愁的意思吗?
第二,“小人”应该如何解释?
第三,整个句子应该如何解释?
首先,“土”在此处,是故土、乡土的意思。“怀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常见意思,第一是安于所居之处,第二是怀念故土。此处应该采用第一个,也就是安土重迁,安于所居之处,并非乡愁的意思。
其次,在《论语》中,经常有“君子”和“小人”对举的例子,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于一般人而言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居高位者与无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为有远见、有德行的人们,“小人”可以理解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们。在简单意译中,也可以直接称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别解释。
=====
非常感谢大家在评论区的热烈讨论,《论语》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界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里陈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另外补充几点:《论语》中19次提到“小人”,根据这些对“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这类人的基本特征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关心眼前利益,但是并不一定主动地为非作歹,在现代汉语中,更接近“庸众”而非“坏人”。而《论语》中的“君子”,有从位说、从德说两种解释,但我倾向于“君子”作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既有其名位官职,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现品德、发挥才能。
=====
第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贪图小恩小惠。进一步解释,就是君子眼界高远,因而为了追随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确的道德界限,不会随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浅,因而只安于此时身处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够帮助到题主~
这几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原文:
4.11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里的怀字不是怀念的意思,而是怀里装着,胸怀里揣着的意思,或者说心里装着。君子怀德,就是说君子胸怀里装着都是德行。
孔子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家族为生活的最小单位,漂荡流浪是不吉祥的,不象现在的人们到处打工,到处旅游那么随意。即然人们没有外出而漂荡流浪,那么这个土字就不是什么故土、乡土之意,人们没有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地,又哪来的怀念故土、乡土之情呢?
小人怀土,这里的小人是指家族里专门种地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知识,不懂礼节,他们是这个家族地位最低的人。孔子用孝道来约束他们,使这些人不敢犯上做乱,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家族的稳定。
古时是以农耕为生活之源,一个家族必然会有一些土地,耕种这些土地是维持这个家族生存的唯一物质保障。那么这个土字就是耕田,田园之土,种植之农耕之土。
小人怀土的意思,就是一个家族种地的那些人,胸怀里或心里就装着田地,就装着他那一亩三分地,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过问。
君子怀刑,很多人都把这个刑翻译成刑罚,说什么君子怀念刑罚和法度。怎么能这样翻译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反对法律和法制的,更别提什么刑罚了。比如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推崇的是德和礼,反对政和刑。即然孔子反对刑罚,又怎么能够让君子去怀念刑罚呢?
那么这个刑是什么意思?这个刑同型,就是类型,这个类型就是模范和榜样。君子怀德,但德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没有一个标准和参照物。君子怀刑就找到了参照物,意思是说君子怀里装着有道德的那些类型的人物,这样君子怀刑就和君子怀德对应上了。
小人怀惠,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惠字翻译成了小恩小惠,说什么小人就是怀念这种小恩小惠的利益。但我认为这么翻译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因为这和小人怀土对应不上。
小人怀土说的是小人心里就装着他那一亩三分地,那么这一亩三分地里长什么呢?谁都知道长的是粮食,如果粮食用一个字来表示,是不是用这个穗字来表示,这个穗字就是稻穗、谷穗,即粮食的头。把穗的禾木边去掉,就变成惠了,所以小人怀惠,正确的理解就是小人怀里装着是土地里的粮食收成,这样就和小人怀土对应上了。无论哪个朝代的农民不都关心自己田地里的收成吗?就是现在的农民也一样。
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怀里装的是德行,小人怀里装的是耕地,君子怀里装的是有道德类型的人物,小人怀里装的是耕地的收成。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贪图小恩小惠。
因此,“土”此处应该解释是故土、乡土的意思。
有书君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整个句子,当时,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君子眼界高远,因而为了追随德行,志在四方,他的心中有明确的道德界限,不会随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浅,因而只安于此时身处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
因为“怀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安于所居之处;二是怀念故土。而结合本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这里应该是第一种解释,就是安于所居之处,而非乡愁的意思。
“小人”,本义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落井下石这一类坏事的人。
“君子”一词,有三种释义,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的人。3、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自《论语·里仁》。完整的句子如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从句式上看,此四句话两两相对。"君子"与"小人"是两种不同之人,"德"与"刑"均形容君子,故意思相近,"土"与"惠"形容小人,意思亦相近。
前已叙述,君子与小人只是就个人格局大小来区分。在孔子时代,小人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如《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因为樊迟问稼穑之事,感叹樊迟是"小人",只是感慨樊迟对小民之事竟具有浓厚的兴趣,而没有更远大的志向,但他并没有从其他方面对樊迟进行批判。若今天我们说一个人是"小人",必定是认为此人品格、德行方面有缺陷。我们不能代入今日的思想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而君子,钱穆先生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德之人,一种是说有位之人。我偏向于理解成有德之人,整句话则是指有德之人与平庸之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论语注疏》中认为:"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惟利是亲,安于恩惠,是怀惠也。"
这里的解释是一种较好的诠释,简单可概括为"君子以德为安,小人以安为安,君子乐于法制齐民,小人则乐于享受恩惠。"怀德的君子未必心里没有对安定生活的留恋,只是他们心中有更胜于此的信念,如孟子所言:"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无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子所拥有的,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信念,是做出了一种比重要更重要的取舍。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把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应该不难。因为理解的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同。个人觉得,无论是古文翻成今文,还是外翻成中文,只要弄明白文字的意思,再弄明白这句话在文化系统和伦理框架中的位置,就好理解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要弄明白这句话,先要弄清楚在中国文化中延续了千年的“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指的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在两三千年前的孔子时代,“君子“与“小人”只是社会身份的不同,而不是一种道德评价。
要讲君子,就要先讲“君“,君是一个社会群体,比如部落,族群中的领袖人物。因为他们能力出众,能够带领族群在残酷的自然与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大家便推他为主,这就是所谓的“君“,君主持部落事务,称为“主”,所以“君”与“主”是同义词,合成一词是“君主”。君主的儿子,就是君子。与之相对应的群众,就是小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本义。
部族的首领之所以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有本事,懂得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规律是“道”,明白“道”的人叫“有德”。所以,君是有德之人。以大禹为例,他是带领群众治水过程中最有本事,最有能力的人。
君主的儿子,是要继承君主的事业,所以要学习君主的本事,学习本事的过程,就是道德提升的过程。只有道德提升了,才能胜任君主的工作。
君主的概念,与“天子”与“皇帝“是不同的。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理念下,天子具有唯一性,而君主不同,诸候国有国君,一家之主也可称为“君”。王勃《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即是此意。
“君子”的来历讲明白了,“君子怀德”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本质的原因是“有德”。只是“德”的意思有两个方面,除了道德感之外,还包含有本事的意思。所以,君子怀德如果翻一下大概意思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会时时想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与实际能力。
“小人”这个概念,是与“君子”或“大人“的概念对立出现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小人,也没有绝对的君子。“小人怀土”之“土”说是乡土,肯定没错。但把“小人怀土“之中的“怀土”理解为故国之念,思乡之情的乡愁,虽未必错,可能也未必准确。乡愁成为一种人文情怀,应该是在秦汉之后,流官制度建立之后。起码《论语》中的这句话与此关系不大。
“小人怀土”之中体现的,应该是“安土重迁“之意。这里小人所怀之“土“,与君子所怀之“德”,也是对应出现的。君子怀德是说,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是道德能力。而小人心中所重的是现实生活,物质财富。它们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古语有“破家值万贯”之说。社会下层,能力不是很强,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安置,是要花费代价的。而君子,也就是有能力的人,是不在乎这些的。不管到了那里,一切都会有。
《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的“刑”与惠也是对应出现的。刑与惠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加上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好理解了。君子怀刑,不是什么利都要,所以能利身保命,小人看到利益之后什么都忘了,最后会因利亡身。
《论语》中还有许多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讲的都是君子小人之辩。
文化的最终归宿,是悄然形成独特的人格。如同春夜之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最终会在无意中塑造出一种“集体人格”。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集体人格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如同经历了千年风霜的一颗颗种子,至今还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倘若要寻求这种集体人格的最高代表,似乎应该是“君子”。
什么是“君子”?要定义“君子是什么”?是极其困难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描述“君子不是什么?”只要知道了不是什么,便可以领悟到是什么。比如“君子不器”,说“君子不是东西”,我们就能晓得,哦,君子使物,而不为世上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役使,君子更不会僵化异化成为那些东西。更进一步,抬出一个“小人”,来与“君子”作对比。于是,为了说明“君子”,“小人”往往躺枪。比如《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此处君子与小人对比,德与土对比,刑与惠对比。
猛一看,不免头大如斗:什么鬼?“土”怎么就成了“德”的反面教材啦?
先看“怀”。怀,就是心中包藏着,也可以是心中念念不停想着。
君子所“怀”的,是“德”。德是什么?说来话长。长话短说,简而言之,我们只要死死抓住德的最重要特征这条狐狸尾巴就可以了:德是道之用。道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规律,德是社会人生的公共规则。比如,德的重要范畴之一:仁,就有这个世界不是阁下一个人的,宜推已及人这种普遍、公共的含义。
土是什么?
土就是自留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生长出青椒、蓝莓、黄瓜、绿豆、紫苏以及红高粱。所谓“怀土”,就是眼中只看见、心中只想着自己的那块地。因为土地可以生长“物”,可以产生“利”,因此,“怀土”也就是“怀私利”,就是沉溺于私利这口深井,而忽视了外边的天空。这似乎不能算是一种“恶”。当然不是“恶”,只不过是“小人”而已,算不得“君子”。
君子当然也要穿衣吃饭,君子当然也喜欢“土”,并对“土”充满感激之情,但君子不“怀土”。“怀土”,有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的意味。溺于所安之处,溺于私欲的满足,没有更广阔的胸怀,没有对普遍规律的追求,没有对公共规则的敬畏。
“怀德”与“怀土”,从根本上讲,只是“公”与“私”的取向不同而已。
终日“怀土”,因“土”而成“豪”,即是“土豪”。“土豪”只问私利,不关心普遍利益,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公共规则,甚至损害公共规则中绝不能越过的底线:“刑”。
古有大智慧的人,留下大量的名言,有的名言随着时间的久远,我们一时都难理解透它的真正含义,理解起来相当费神。这不,就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土”吗?它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它与下句的内容是这样:
小人怀土有人解释为小人想着家乡的土地,因为古人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来源,小人总惦记着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有时土地比他们命还重要。这样解释有着浓浓的乡愁。但在这句话里总感觉不全对。没有土地、是渔民、小商贩……等,没有土地的人会想啥?
正面想不到从侧面来,孔子的”女人和小人难养也“,“女人”?有句话是“家里有粮娘心不慌”。啊!原来是“生计”。“小人想着生计“。女人天生体力比男人逊色点,像男人就不是女人一般情况,孔子用男人的眼光衡量女人,苦力活比起来有点逊色;女人是天生管理材物比男人要好,心灵手巧,.这通常情况也是天道。不说偏题了。
总结
孔子时期没有知识的人,就不懂礼法,更谈不上素养,也是最低层最辛苦的人。每天为生活忙忙碌碌,小恩小利给生活带来充实一点,自然会想着。没知识,国家的刑法是什么?他们会问一句:“有饭吃吗?”法律也先得一家大小有饭吃,一家大小怎样生存的办法更重要,一家人饿肚子一靠子不得安宁,家里的粮能维持多久。德行想是想去做,没有这个能力。有别于做坏事。精、奸、滑、懒等,专做坏事的小人,虽同为小人。无论那个人,生活是必须维持下去的。孔子的“怀土”在那时是很正确,现在完全表示它,就要理解为生计,生活的打算,能混得好更妙。有疑问请在下方留言,我们多互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一般人把这个“土”理解为乡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理不通啊!
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
这个的确说不通。
《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其实《大学》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内在含义是一样的。
而且这里的“怀”切不可用“怀念”解释。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简单地解释就是:
一个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内在的品德,
一个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增加自己外在的财富;
一个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不违反法律(不犯错),
一个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获得更多实惠(利益)。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论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道德无一不贯穿着“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一句就出自于《论语*里仁第四》。
“里仁”的意思就是选择居处,要以靠近仁德的地方才好,也就是孔子说的“里仁为美”。选择接着仁德的地方居住,这样是明智的。“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不选择居住的地方接近于仁德,这样是明智的吗?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后面还有一句,“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要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典刑,而小人则是贪图眼前小利小惠。所以君子选择的是居住地的人文环境是否都是有德之人;小人选择的是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是否有利益可以获得。
《论语》作为流传千古的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言行和孔门师生谈话的一部书。
《汉书·艺文志》中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的成书过程是累积而成的,而作为孔门师生的谈话录,行诸文字,难免有失出失入的地方,因此对于《论语》的阅读和解析,不该报以严重的读经态度。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杜撰、瞎掰,讲自己角度、自己认为正确的解释。老慢注解《论语》,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每个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本义是什么,老慢就怎么解释。老慢认为,如此才能复原《论语》的真意。
德,行+直。古文字中,行:十字路口,符合客观需求的决策;直:完全符合客观发展趋势的路;故,德:一切行为举止都是遵循客观需求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所以,“君子怀德”的真实本义是:君子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走符合客观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的路。
所以,按照古文字的本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的真意是:讲主观、个体、自我的,必然是小人;讲客观和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是君子。
参见老慢著作《从汉字本义的角度解读论语》,关注老慢,了解一点真国学。
越有争议的,越有意思。
浅知拙见,人云亦云而已。
1 出处
出自孔子《论语 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土的含义
相对于德而言。
德,君子之风,仁义道德,家国天下等。
那么,
土就是小人之行,一己之私,一家之产等。
这句话的意思,
有德行的人想的是提升自我,报效国家,低级的人只想着顾全一己之私,有德行的人想的是自我约束规范,低级的人只想着更好地谋生,获取好处。
我们都是小人。
这句话,孔子不是批判小人德行有亏,而是强调君子立身处世,不是批判小人只求利益,而是表明君子社会之责任。
孔子似乎有点儿瞧不上劳动者。
难怪荷蓧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我也来说两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虽然深奥,也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
一,君子,当时的君子,是指那些国君,大臣,富贵,有学文等等高等人。
二,小人,指的是士,农,工,商等等的低级人。
三,怀,胸怀,胸怀之志,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想法。
四,德,修养,愿望,也就是理想。
五,土,故乡,所居住的地方。古人云:远方景象好,久居恋土难移。
细解;君子怀德;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心目中想的大事,想的众人事,天下事。德,公德。
小人怀土,一个没有文化人,一个只能看到自己家庭间小框框的人,不去贪婪外界欲望,只为脚下筹划。
用现在的话说;有多大的本事,能挣多大的钱。说白了,不害红眼病,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总会有上中下之分的。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原。没有贫贱,显不出富贵。世界轮回,后来居上。祝你好运,争取头彩。
谢谢阅览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出自《论语·里仁》
《论语》出现在二千多年前,前人的意义肯定与我们现实不大相同有所出入,当时的历史、文化、文人、社会、关系,时隔久远,我们只能按照今人的意思来揣摩前人。
“君子”一词无论是今人,或古人它们的意思相近:高风、亮节,中规中矩心中装有大爱,心系百姓,而装天下,舍弃个人,而揽全局。
“德”是古人最崇敬,向住的意境,不管是以德服人,厚德向学,厚德载物,《道德经》的形成,都是以德在规劝众人,“道德”就是普世的意念,教导人们不要越雷池一步。
“小人”指的普通人,私心杂念,七情六欲所困扰,当然为了营生,时常也可以干些苟利蝇盈之类的事。
“土”是乡土,故乡之说,我倒有些异议,“土”不光是乡土,故土之说,土是最基木的物质,人的生存离不开土,百花齐放,五谷竟春,都以土为基础。人们为了生存辛勤地劳作,土为人们最基木,也最崇敬的要素。
“刑”的解释,守信,豪情,大义凛然,无论是荊轲刺秦王,还舍身忘死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都属于这一范畴。
“惠”,不光是授(受)人小惠,还有一种为私利不择手段。
这都是我的胡拉乱说,有辱圣意,既是一条路走到黑,就举几个例子以屈原意。
张桂梅,一个东北人,十七岁支教到了云南,一晃四十载,当过乞丐,现身患十一种疾病,从2011年为国输送1600加的大学生,这些本该被拉去当新娘的人,被她送出了大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也为女孩们闯出了一片天地,知识创造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她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她无家、无子、无私人财产。君子也。
张春秀被人顶替后面的人,我只能把他们定为小人,为了私利,钻墙打洞,损人利己。
“君子怀刑”,孟晚舟可算得上一位,她是美国打压华为的人质,她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依托。
语出巜说语. 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要全面理解这句话,还真不是简单的理解“怀”字和“土”字所解释清楚的。首先要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什么意思,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有什么区别,如果拿今天的理解去看孔子的意思,就会让人觉得孔子说的不一定正确!
孔子所谓的“君子”和“小人”。巜论语》里对君子和小人讲了十种不同的表现对比,这才是孔子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
“君子之徳如风,小人之得如草,草遇风必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口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有一点点残留的社会地位的区别,但基本上超越了地位,而是以“德行”为主要区分的。我们在生活中要近君子,远小人。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孔子在巜论语》里还有好多对君子和小人的对此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君子和小人比比皆是。君子光明磊落,正直无私,集中了才识渊博,胸怀宽广,不计得失等优点,是完美的人格。小人是人格上不健全,心里上不成熟,集中了患得患失,自私自利,拉帮结派的缺点,是人格的不健全。
现在我们看看“君子怀徳,小人怀土”中的土就比较好理解了。君子常常想的是德行方面的事,小人常想的是土地等自己的私利。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时期,财富主要体现在土地上,所以小人怀土的“土”明面上是说的土地,如果今天来理解就不能按“今天的土地”来理解了,而是按财富、财产来理解。这句话再通俗点就是: 君子常常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行,报效社会,小人常常想的是如何获得财富,满足私欲。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何义?怎样理解?
“土”,本义可以是乡土、故土,也可称谓“泥土”。但在“小人怀土”这句话不完全是其本义,宋代朱熹《论语讲义》言:“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照此说来,“小人怀土”之“土”,意寓为安逸的生活状态,也即是舒适区。另外,西汉的孔安国《论语训解》中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怀土,重迁。”
除了上述关于“小人怀土”中“土”之义外,还有其延伸义可斟酌一下,那就是“私利”一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们(她们)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否能占到小便宜。
如何理解“小人怀土”中的“土”呢?小人多半胸无大志,有点鼠目寸光,他(她)把乡土视为私有财富,不放弃也不敢离开,一旦离开了就非常的痛苦,以至于无法再重新拥有新“土”。
说一句实在话,他们(她们)只顾眼前利和安稳的生活状态,抱守着残缺的那份故土念。本来在人们的意识里,故土最亲近是一种情结,若缺乏“君子怀德”,也就失去了再扩展的雄心,“土”依旧那么大。
总之,“君子怀德”是天下为公、积善行德的楷模,“小人怀土”是因循守旧、追逐私利的不耻!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自居。因此,在宴宾、会客、丧葬、嫁娶诸事上,都有一套程序式的礼仪。
因此,我们现代人就想当然的以为,所谓的“礼”,不就是古人在交往活动中,制定的一套礼节和仪式吗?这充满形式主义,繁琐的仪式,很多都是为了面子,早就该淘汰了。
周礼,也不外乎于此吗?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周礼就是一套礼仪。然而,礼仪却也只能代表周礼的一半功能。
为何这么说?咱们先看《论语》中一个典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因为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所以,这个典故很有名。但是,季平子找人在自己家的庭院中跳舞奏乐,怎么就惹得咱们的孔老夫子这么愤怒呢?
总之,周朝处于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下。因此,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政治关系与亲戚关系是一体的。
那么,如何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呢?
没错,你肯定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周礼。周礼的首要功能,就是定亲疏,绝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
如果,在礼法问题上,你对你的大伯和表叔一视同仁,那就错了,会闹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定亲疏”。
所谓的“决嫌疑”,就是将社会上所有人的地位,按照等级严格地划分。划分了等级后,即使是你的亲儿子们,你也得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
为什么呢?同样是儿子,也要分个三六九吗?那不是成心让他们兄弟不和睦吗?
非也,在现代社会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但是在古代,这样做,不但没有问题,反而你不这么做,会出问题。
如果你对待二儿子和大儿子是一样的态度,那么就会产生“嫌疑”。因为,你的“平等”让别人看不出你的两个儿子之中,哪个地位更高,将来谁才是你的继承人。
“平等”的后果是,将来发生继承人问题后,老二会跟老大争斗个不可开交。因此,同样是儿子,也要区分长幼尊卑,嫡庶贵贱。
本文由作者:乘风破浪蛟龙说 于 2024-01-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552554406854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