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就听说过“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这些俗语,我的感觉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都没有善终,灵魂人物诸葛亮被刻画得完美且神乎其神,最后病死五丈原,给人有种凄凉之感,别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看完也不免心生悲凉,何况老年人本来就到了迟暮之年,悲凉的氛围会更加浓烈。
少不看水浒,我感觉水浒传讲的是打打杀杀,哥们义气,江湖情义,其中有些故事过于暴力和血腥,对于少年来说很容易有样学样,这也会造成不谙世事的少年走上邪路,毕竟小说只是故事,在现实中过于江湖义气哥们情义,很容易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所以“少不看水浒”还是有道理的。
至于男不看西游我就不明白了,西游记作为最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任何年纪任何人群都喜欢看吧,我猜测大概是怕男的看完学唐僧出家?还是怕男的学孙悟空脾气暴躁打打杀杀?反正我不理解男不看西游这个观点。
女不看红楼,我听说的是少不看红楼,反正年少的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很容易因为红楼梦描写的爱情过于梦幻,而沉溺其中,我在高中时读完了红楼梦,确实对爱情充满期待,因此而生出很多幻想来,红楼梦里诗词过于优美凄凉,尤其电视剧拍出来后,把诗词写成歌曲,听来更加令人沉溺,并且多愁善感的女孩还会因为林黛玉的美而有样学样,林黛玉落花流泪的性情本来就不是长寿之相,这样的性格只会让自己经常陷入悲伤中,女孩子如果都像她,那就悲剧了。
1.老不看三国
三国里比较多的用到权术与谋略,老年人经历丰富,老于事故,看了三国之后,更加心领神会,如果把权谋用在生活中会增加不稳定困素,话说老而不死为贼。
2.少不看水浒
水浒里面比较多的是叛乱,义气等。年轻人气盛,读了那些好汉的事迹,容易心生反叛,不服管束。
4.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里描写女性的故事较多,而且多以悲剧结束,女性多愁善感,心思细密,容易受到里面人物影响,心怀悲悯,不利于身心健康。
此话是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究竟为什么呢?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也因为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
至于水浒传,书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
这话是谁说的,我才不听他胡扯呢!
什么老不看三国,小时候我想看也看不懂啊!
所以我是老了才看三国的,但记心不好。把三顾茅芦说成三气周愉。把刘备记成死在五丈原。说诸葛亮在白帝城唱空城记。
老了一头面酱,常常被夫人忽悠还老不长记性。如小时就看三国,看到现在我看她还敢骗我不成。我不把她卖了还为我数钱才怪!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所以我吸取教训,从小就看水浒。但毕竟小时识字能力有限,去图书馆借这本书。一看不对她拿成水许了,我要的是水虎。
管理员气的嚷道,我这没水壶,只有水烟袋。
总算借到水浒又犯难了。怎么林冲的本事有天那么大,确总是受小人气呢!
受高太尉的气不说,还受这老坏种他儿子的气。
上了梁山先受白衣秀士王伦的气。功成名就之后还受呼保义宋江的气。
真是怀里抱冰还淋了一场及时雨,一病不起,死在了残废的武松怀里。
潘金莲本来嫁给武松最合适,却鬼使神差的嫁给了他哥哥。结果是折腾了行者了五(武)十回。
你想,如果我不从小看水浒,我那来那么多只有我才具备的人生观!
男不看西游更不对了,我们班的男同学都看西游。结果是神助功,个个成了理工男。
如果让班上的女生都看西游记,她们个个不变成妖精才怪,再让她们祸害起我来,我(当年同学都叫我唐长老)还去西天取个鬼呢经!
还算好,我夫人受观音大士点拨。看西游没看成妖精。看成了神女,她可有本事了,成天把我玩弄于鼓掌之中。
我夫人倒是真的不看红楼,否则她就嫁给贾宝玉了。
有几个女生看了红楼,结果掉入了青楼。还有一个看了红楼,不想当人家媳妇了,只想做老板的小三了。
有个女生做小三被踢出局。一气之下,总结经验去老年大学办了个二奶培训班。搞的有声有色,声色犬马的尽拉官员下水。结果是这些女郎天天"日"进斗金。
试想一下,她们如不看红楼,不看了反其意而用之,她那来这么多本事造就一大批贪官!
所以我们不要听他们胡说,该看啥看啥。看了把我们变成啥算啥。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四大名著那些事儿。(约650字,阅读需2分)
按一般常理来说,既然是经典,当是温故知新,多读多有感触。
所以《三国演义》不适合年老者读,更适合年少时血气方刚之时读,顺便了解一些权力的游戏。
这里的男,应当指的是成家立业之后的男生了,这个时候如果再看《西游记》这些神仙鬼怪之类的故事,就显得有些幼稚了,就像现在有点年纪的人看不惯现在网上的玄幻小说一样,觉得那都是瞎说的,看看有什么意义呢。故而言男不看西游。
诚谢邀答;看看题目,仔细想想,三大名著,一部杂剧,响彻祖国大地,妇幼皆知,众口成金,仍有负面影响,只能说书也如人,皆有两面性。
三国,水浒皆写乱世末年,世事纷乱,人心躁动,生之艰难。伦理尽丧,道德崩溃,背弃了原有社会的良知伦理,法律程序,等级次第,各自为王。
水浒极尽渲染所谓的英雄好汉们的快意情仇,杀勇斗狠,被逼无奈,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称分金的人生理想。
三国则写为了各自的集团利益,妙计频生,瞒天过海,火烧水淹,枪刺箭射,刀光剑影,唯利似图,各自称王,三分鼎立。
少年在世,阅历尚浅,血气未定,如若好歹不分,仿效水浒冲动,不利社会,危及自身。
老年人血气已衰,必将退出社会舞台,面对即失利益,应有舍去心态,不应心有所计,不利身心安康。
红楼,西厢,涉及男女情事。红梦为清朝禁书,写尽闺中秘事,男人看之不免滥情,与自己身心健康不利。
西厢女人看之,情心泛滥,逾墙偷欢,不合正统,有伤贞节教化,失之女德。色淫二字,乱人情志,撩人心肠,不可不慎。
书也如人,各有两面,各有善恶,凭人自取。汲善抑恶,唯人自鉴,细心把握,非独言说,乃书中之过而!
题主是根据老少男女的不同性格特点、信念认识、经历、思维和年龄性别的异差来鉴别阅读的反映。臂如:老不看三国,三国里主要描写人物的权术和谋略、暗算与心机的版本,不宜老人看,老年人历经磨难,饱受苍桑,其经历丰富,老于世故,如果阅读三国之后,更加心领神会,如果把权谋、心机用在生活中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如書中孔明志未酬身先死,让人阅读之余总会掷书三叹,感激万千,大有虽欲再创事业却人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望洋兴叹,以致老人郁抑消沉,对老人的健康心态影响不好。因此,老人大不可看三国。
3,男不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承恩笔下诉红尘,世事艰难何为真?几度春秋花落败,痴年梦语韵平身。菩提树下皆凡客,贝叶经中悟道贞。古道飞花云雾散,空余墨里取经人。从诗中可鉴西游记是一本虚幻作品,作为当今社会男性是不宜看这样的神魔小说,男性在工作上、生活方面的压力大,在现实面前,也很希望自已有一些特异功能、无上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已摆脱困境,但这却不利于其在现实生活的成长。所以,男人少看西游,可以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而《水浒传》里那些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水浒总是造反打杀、争强好胜、义薄云天劫法场、拉帮结派。
津津乐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青少年看了容易模仿,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若碰到“镇关西”就打,遇到“潘金莲”就杀,那岂不天下大乱?
要知道为捱“义”字为朋友两肋插刀,冲动之下的酿成错是要承担责任的——要知道冲动是魔鬼呀!
男不看西游——男性应承担戒消极。
一是看这种神话容易想入非非,不务实,不利于男人建功立业,而孙悟空“大闹天空”闹腾冲动,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稳定;
二是西游记里讲的是四个和尚的事情,佛教禁人欲,男的看了之后,容易受到人物影响,只顾翻山越岭, 忘记了身边的风景,这样会失去许多生活中的乐趣,甚至影响结婚成家;
书中的一些情爱描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禁忌,女儿家读不得,红楼里宝黛读西厢就是偷偷摸摸的。
据说清朝时有位富家小姐沉迷于《红楼梦》,她的父母为了拯救她,便把《红楼梦》烧掉了,富家小姐大哭道:“奈何烧杀了我的宝玉呀!”
"四大名著"其文化瑰宝的地位不可容辩驳,在现代人看来,“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评论有其片面性。
但如果没有成熟的三观和独立的思考和自控能力,不是你消化了书,而是你被书“勾了魂”,那么读书也可能像吃药一样有副作用。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我们当地说法略有不同: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
意思是:老不看三国,体现一个“奸”字,老奸巨猾勾引斗角处处皆是,老人看了三国易学奸滑。少不看水浒,体现一个“义”字,年轻人容易义气上头做冲动事。男不看红楼,体现一个“色”字,红楼如女儿国、十二钗个个美艳诱人破戒。女不看西厢,体现一个“痴”,崔莺莺思念张生如犯花痴。
老不看《三国》,这个“老”肯定不是耄耋之年,到了那个份上,读了也没用。直观理解这个“老”,指正当年。因为读文章有启发,怕是有忧患意识吧!谋略成就人,所以,败也是人,防患于未然。关于少不看《水浒》,就是怕年轻人讲义气冲动,学江湖那套,去替天行道,是个安全隐患。至于男不看《西游》,也许怕沉沦,沮丧,幻觉的人会沉于虚无缥缈的世界里,异想天开。对于女不看《红楼》,直观理解,因为女性多愁善感,重情惜缘,对于文章中的男女主角悲剧,会怜香惜玉,愤愤不平,究问如何这样安排结局?这只是本人浅显的看法。还是以专家的解读为准。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谁看谁受益,那为何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昵?
这四句话虽有失水准,但也不无些道理。古往今来,人们的学识提高多半采取先读古人的精书,再模仿或从实践中创新而来。
常言道:人各有志,那么习得的知识就不会雷同,但普遍性地模仿现象是确实存在的。比如看了一本书,就了解了主人公的经历,时好时坏也会左右了看书人之心情以及影响到后来做事的准则。
固此,才会出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女不看红楼。《红楼梦》,源于生活,也成就了生活中的悲剧。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神话,令人惋惜而痛之。虽属社会制度坑害,但对一位弱女子确实不公。
女人看了《红楼梦》,对“黛玉葬花”不感兴趣,那种爱情不值得。要想活得明白,光有傻爱是不够的!
总之,曾记得四大名著顺口溜是这样的:罗贯中演三国军阀混战,施耐庵传水浒逼上梁山,曹学芹写红楼梦中流泪,吴承思记西游取经西天。遥相对照,岂不是应验了“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梦”么!
这个非常容易回答:
中国有个词语叫做“老谋深算”,还有:老马识途,老奸巨滑。《三国演义》,斗智斗谋,以智取胜,老年人本就见多识广,再看“三国”,那就更可怕了。《水浒》是“斗勇”版本,动不动就“痛下杀手”,年轻人本就是“好冲动”的年龄,看了“水浒”,更易“走火”伤人。
“看了《西游记》,峁的不着地”。《西游记》就是“吹大牛”,上天入地,变化无常,男人看了容易沾染爱吹牛的毛病。至于女不看《红楼》,那就是容易染上“相思病”,更有一点就是爱耍“小手段”,不利于家庭和睦。
《三国》重演义,《水浒》奇正生。《红楼》一场梦,《西游》佛悟空。这是笔者对“四大名著”的注解。
老人为什么不可以看《三国》,少年为什么不可以看《水浒》男人为什么不可以看《西游》、女人为什么不可以看《红楼》,让我说,都能看。中国的四大名著,看看还是很有益处的。关健是里边有很多问题人们理解不了,让人感觉很乏味。尤其是《红楼》,里面的问题太高深了。
你这个命题就错了!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因为已经成人的中老年人群,如果看三国就容易学三国里面的权谋心计算计别人!少不看水浒的原因是容易学水浒传里面的社会兄弟情,好勇斗狠目无法纪和规矩!男不看红楼是因为红楼梦讲的是奢侈腐朽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让男人丧志,沉迷于酒色财气之中!至于女不看西厢,是因为在古代女子要遵循三纲五常,怕女子的思想变的高度自由化!不遵守三纲五常!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几乎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但是,什么时候读这些书也是有讲究的——民间就有这么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其实这跟每本书里描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西游记》则是过于魔幻,容易让人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想法,而将希望寄托于拥有超能力等方面上,也就是把人搞得“抬头看天,而不脚踏实地”。另外,孙悟空虽然武功高强,灵活自如,但是却无视纪律,把整个天庭闹弄得鸡犬不宁,对人的思想,特别是男人的思想有不良影响。
本文由作者:易陈易趣 于 2023-12-2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721337259925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