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机会解决。
表面上看,藩镇割据是因为。唐朝地方势力过大,但本质上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
由于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了破坏,租庸调制和府兵制无法维持,唐朝中央直属的作战兵力严重不足,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朝廷只能同意边境的节度使自己招募兵马,并给予收税的权力来养兵。由于各个节度使的兵马和财政都是独立的,所以就在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除非土地兼并得到已知,否则无法解决藩镇割据。唐宪宗曾经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消灭了所有不服从调遣的藩镇,一度出现了“元和中兴”。但他死后各路藩镇还是继续割据。直到大唐灭亡。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唐朝必然无法解决藩镇格局的局面。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以“护隋”的名义在晋阳起兵,攻取了长安,进而掌握了天下大义。隔年,通过禅让取得了帝位,建立了唐朝。随后,在儿子们的东征西讨下,很快就统一了天下。由于李渊没有处理好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导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后来的唐太宗继位了。
唐太宗上位后,对内提拔贤能治理国家,对外御敌于千里之外,决战于大漠南北,先后翦除了东西突厥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使得边疆局势开始稳定下来。唐太宗在位期间,经济社会平稳,政治比较清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同时,在对外方面也是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不断降伏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把唐朝的文化传播到了域外,一时间大唐威严不可欺,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可以说,唐太宗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好皇帝,“治国平天下”他都占上了,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时期的军事战略是外向型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是显著特色。所幸,在唐高宗统治时期依旧有所保持,震慑着周边的蠢蠢欲动之辈。不过,在武则天后期,以吐蕃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了,开始不断侵扰唐朝的边境,成为了边疆的不稳定分子。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边患威胁,唐朝在睿宗景云年间,开始调整对外军事战略,顺便进行了军事改革。里面有两个重点,一是战略进攻改为了军事防御为主,二是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便于集中统帅、协调各方,继而迅速地击败来犯之敌。
几年以后,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取得了大唐的最高权力。唐明皇即皇帝位后,大肆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的国力极盛。在这一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留下了他们的千古名篇,书写了他们的传奇,一代阉人高力士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盛世之中往往隐藏着社会危机,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统治危机。为解决社会问题,唐明皇使用了大杀器“改革”,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以收纳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兵制的改革,确实能减缓因土地兼并形成的社会矛盾,但放权于地方,尤其是给节度使以很大权限,埋下了地方权力过大的隐患。实际上,兵制的改革,加速了军镇合一的步伐,节度使依然具备了割据条件。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继续做大的趋势不可避免,中央已无力节制。话说,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也是地方节度使之一,其他的功臣大多也是这个出身。可见,到了唐明皇末期,中央的力量已然衰弱了,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开始崛起。此后,唐朝的国势一落千丈,“宦官干政、宰相专权以及外戚干政”在中央轮番上映,皇帝成了一个象征傀儡。在地方上,各节度使之间贪心不足,肆意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后,黄巢起义重创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不得不请地方节度使来中央坐镇。可惜,引狼入室罢了!让朱温灭亡唐朝自立为王了。
907年,唐昭宣帝禅位于朱温。唐,亡于藩镇。
当年,大唐的天下,本来就是李渊这个地方实力派造反打出来的。大唐天子当然对地方势力的壮大颇为警惕!
可是,大唐天子却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藩镇形成、壮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此后,大唐天子为了解决藩镇问题,可谓费尽心机,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可是,藩镇之祸,却依然愈演愈烈,并最终埋葬了大唐王朝。
唐朝开国之初,沿用了北周、隋朝的府兵制。
府兵们平时在家一边耕地,一边参与训练。
他们轮番上番,或宿卫京师,或戍卫边境。期限一到,回家接着种地。
唐初时,李靖等人,常常以很少的兵力,很短的时间,就攻灭敌国,结束战事。因此,府兵压力不太大。
可是,此后,大唐在与吐蕃、契丹、南诏的战争却久拖不决,战事长期化。
一方面,战事长期化,府兵作为重要劳动力往往不能及时回家,生活更加困顿。因此,许多府兵想办法逃避兵役,府兵数量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战事长期化,频繁用兵,朝廷的用兵需求急剧增加。
一边是日益减少的府兵,一边是日益增加的用兵需求,大唐的老系统玩不转了。
府兵制玩不转后,大唐的藩镇一步步冒了出来,开始形成、壮大。
第一步:兵为将有。
注:很多朋友把藩镇割据归因于唐玄宗的个人失策。
实际上,早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藩镇就已经开始形成。唐玄宗的问题是:让某些人长期兼任数镇,形成了有能力以推翻朝廷为目标的武装集团。
唐玄宗的错误,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纠正,大唐再少见兼任数镇,直至黄巢起义前,再无可以直接威胁大唐江山的藩镇。
但藩镇割据是系统性问题,很难纠正。
第三步:坐大。
如果中央强大,那么,藩镇也是坐不到的。
可是,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央却弱了。
1、朝廷实力削弱。
一方面,大唐在动乱中遭受的破坏严重,大规模用兵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河北割据、陇右陷入与吐蕃的竞争,大唐优质产马地沦陷,难以阻止强大骑兵。
2、吐蕃的威胁。
吐蕃在西部威胁非常大,甚至曾攻陷长安,成为比藩镇更严重的威胁。
收你的财政、民政权,再每年削你8%的兵,大唐这次要从根子上解决藩镇问题!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
藩镇的士兵都是职业兵,他们就靠当兵吃粮来养家糊口的!
回家种地?
而大唐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田地可以分给他们!
这是逼着人家去要饭呀!
同时,掌管财政的地方官,按照中央指示,削减给藩镇兵的供给。(因为每年要裁军嘛)
这下好了,藩镇兵恨透了朝廷和朝廷的“狗官”。
我们要割据!
藩镇士兵对割据事业的支持,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结果,藩镇士兵杀掉朝廷新调的节度使,自己拥立节度使,又干了起来!
河朔的藩镇兵在闹事以后发现:大唐没来招惹他们!
这可不是朝廷认怂了,而是:前面的藩镇兄弟也闹起来了!
本来,闹事的多是河朔藩镇,中原藩镇虽偶有作乱,但基本未成气候。
可是,朝廷的举措削藩,也涉及了他们!
当中央给予了地方过大的权力,又因为自身的失误,威信和实力双双受损时,地方割据就出现了,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堪称常态,前有周朝的衰弱,后有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之后的地方督抚掌军,这个情况很难回头,除非中央,尤其是皇帝连出两三代本身能力超卓之辈方有扭转的可能,历史上从地方势力收权很成功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白登之围可以说损了威望,之后吕氏与刘氏的争斗可说损了实力,但好在之后历文景两代能韬晦的帝王打下物质基础,七国之乱又打掉地方势力的胆气,最后武帝推恩令下化患疾于无形,可见中央想从地方收权必须首先有长远规划,其次,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央必须有一支足够强大的中央军,光有军队不够还要有够忠心并天纵之资的良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唐之后,地方藩镇的总兵力己足抗中央,吐蕃更是必腹大患,中央被顶在了一线,不但没能力遏制外来威胁,就更谈不上积蓄物资了,所以,唐朝一旦被藩镇坐大,除非能出奇迹短时间内消灭吐蕃,否则必死于长期失血。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对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大唐中后期遇到的问题以前古罗马帝国也遇到过,打下的地盘多了,殖民地多了,但政治权力架构没有相应变化,等于身子大了,头没变,最后管不过来出问题。
政府代表的利益,一定要兼顾多数的利益,一旦极少数人把持政权,罔顾大多数的利益,政权内部就不会安稳。
唐朝外派的节度使也好,罗马外放的执政官也罢,都是因为这种不稳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导致野心膨胀导致内战导致帝国衰落导致更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话题比较敏感,我举个例子吧,看得懂的人就看得懂。假设美国现在占领了一个新殖民地,然后现有的50个州投票大部分同意以后新设立殖民地为51州(若不同意就不设立),照搬美国议会制度,就不会有大问题。而且随着加入联邦后过的时间越长会越稳定。
后面不解释,办法自己想,哈哈。
这就是有关乎于唐朝的军事制度 ,我们知道唐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府兵制 ,看唐朝的玄甲军天下无敌 ,其军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并且所向披靡 ,威震天下 。
而到了唐玄宗年间 ,唐朝疆域辽阔 ,玄宗好大喜功, 开始实行募兵制 ,为了开疆拓土 ,还建立了节度使制度 ,称天宝十节度。
每个节度使都有很大的权利 ,在辖区内不仅有统兵之权,还有募兵之权,还掌握着经济财政税收等大权 ,在自己领地内还有任命官吏的权利 ,各个节度使军队最少的也有两三万 ,多的也有十几万的 ,这样就形成了拥兵自重的局面 ,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藩镇 。
后来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 ,深得玄宗宠信,拥兵20万 ,那时唐朝的总兵力才五十多万 ,且大部分都布在边境 ,内地却战力孱弱 ,不堪一击 ,而他独自一人就占据了唐朝的总兵力的1 /3还多 ,且都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强悍, 是大唐最重要的野战军 。
于是趁中原内地兵力空虚 ,皇帝昏庸 ,他才敢起兵造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场动乱不仅仅影响了唐朝和唐朝以后的历史走向,更是当时世界的一个分水岭 ,中华文化开始收缩 ,伊斯兰文化开始入侵占据主流 ,
安史之乱过后 ,唐朝元气大伤 ,藩镇趁机做大 ,实际上已经成了独立王国 可以直接威胁中央 ,唐军名义上是平定了这场叛乱,但留下的后遗症特别严重 ,加上唐朝后面的皇帝都十分软弱 ,无力彻底根除藩镇割据的局面 ,只能妥协。
解决藩镇问题的机会是有的 ,但是由于宦官专权 ,内部不稳 ,加上外敌入侵, 牛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后期的皇帝都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 ,但大局已定 ,也无力回天 ,最终造就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
其实所谓的藩镇割据,应该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妥协。
安史之乱时,唐王朝已经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平定叛乱,所以才会借兵吐谷浑,而使得中原大地更加生灵涂炭……
也正是由于中央无力平定叛乱,而地方势力又群龙无首,也无力推翻唐政权,所以,彼此妥协的结果,就造成了现实的割据局面。
地方势力,名义上承认中央政府,但人财物权,都在自己手上,甚至节度使的职位都是世袭的。
或者老的节度使家族,被篡权,中央也只能追认而已。
当然后面数代皇帝都想要结束割据,实现真正的统一,但是,一切都是以经济能力为基础的。
唐帝国的势力,被限制在了关东,四川,和江南等地,而几乎整个中原大地,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包括关外,都被藩镇势力所占据。
碰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藩镇掐住河道,中央和江南就失去了联系。
而关西当时已经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多,地少,粮食不足。而江南地区又有心无力。
以中央政府的能力,单独对付一个或两个藩镇,可能还是有胜算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藩镇内部虽然也矛盾重重,但在对抗中央这一点上,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的。
所以,一旦藩镇团结,中央是无法统一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皇帝,用尽各种办法,都没能统一的原因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初唐时期采用的府兵制和均田制是对中央集权是大大利好的。盛唐时期随着府兵制和均田制的破环。募兵制逐渐代替府兵制,造成兵为将有的形成,唐玄宗时期宠信的将领兼领数镇,形成了以推翻朝廷为目标的武装集团,另外,天宝年间中央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如藩镇,这些都大大弱化了中央集权,导致藩镇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虽然唐玄宗的错误,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纠正,大唐再少见兼任数镇,直至黄巢起义前,再无可以直接威胁大唐江山的藩镇。但藩镇割据是系统性问题,很难纠正。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拾。
回答问题我们都争取寻求根本,封建社会的主线就是统治阶级(地主)与被统治阶级(失地农民)的关系。唐朝中后期(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如此)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食不果腹还要面临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王朝前期的土地平衡状态被打破,地方州府大地主相对于中央政府已是尾大不掉的转态,地方割据政府掌握了属地财政大权和兵权,这就是藩镇势力做大的本质所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虚弱,长期受制于外戚和宦官以及朋党之争,后期大唐王朝皇帝权威削弱,回到根本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日益加重,既得利益的大地主阶层也不会主动将土地再进行分配,土地矛盾无法解决,大地主阶级之间相互攻伐,失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唐朝藩镇问题,是无法自行治愈的。
大唐藩镇的起源是省钱,将兵养在边境,这样省的每次派兵都从中央出发,路途遥远花费巨大。藩镇做大源于唐玄宗委任了安禄山多个节度使,一个人废物早晚玩死自己,唐玄宗就是例子。安禄山实力增强后发动了叛乱,也就是安史之乱,本来这也不叫啥事,因为其他节度使有足够的力量平叛,大概半年左右就可以完全平定叛乱,可是这个时候唐玄宗又跳出来作死了,杀了封常清,高仙芝,逼反了哥舒翰,不但丢了潼关,而且寒了各路节度使的心,从这一刻开始,大唐的藩镇问题再无解决的可能!所有的节度使都决定拥兵自保,而大唐中央是没有力量同所有的节度使为敌的,也就是说,大唐从潼关丢失的那一刻,就再也没有解决藩镇问题的机会了。
朝廷的权利本该是由皇帝掌握的,将军领兵出征皇帝为他们发放应有的资源支持,在这样的模式下士兵们便知道自己是为皇帝效忠的,皇帝的威严也就可以更好的传播下去,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已经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持地方的发展但是迫于当前的局势战争还需要继续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将权利下放,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大臣们拥兵自重,很多时候事情一旦开始便很难再挽回,当有人利用皇帝下放的权利快速壮大起来后其他人也会纷纷效仿,随着地方势力不断增加唐朝皇帝的统治力也就越来越弱,这个时候皇帝纵然想要平定这些叛乱也是有心无力,更何况唐朝的实力并没有快速恢复,士兵失去约束后很容易变得为所欲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在风雨飘零中携手前行,大唐皇帝更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了。
本文由作者:昆仑神风 于 2024-01-0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757523061519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