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与地不仁慈,把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
在老子看来,天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并不产生仁慈或偏爱来干预万物的发展。他把自然界视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带有主观的情感和偏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不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
这句话也表达了老子对于仁慈观念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仁慈并不是对事物的偏爱或偏好,而是对所有事物的平等对待。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对待人类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上。他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意愿。
总的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关于自然界和仁慈观念的一种独特表述,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平等性,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
老道长笑道:哪里有什么神仙高人嘛,我在这里几十年了,也没有看到神仙。
我说:方才我听那位小道长唱歌,歌词里明明很有玄机啊。
他说:你倒是有点悟性,你听到什么玄机了?
我说:我不懂玄机,主要我不懂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呢,其实很多时候被大家误解,误解的方式有很多,你要说错了吧,也有他们的道理,但你要说对吧,其实又有点距离。
天地不仁是个啥意思,这四个字,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德,而是说
为啥天地不刻意以仁而立心呢,老子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天地是有善恶是非的,是有仁德之心之性的。你要说有吗,当然有,它包含了仁德之心性,或者说它能生发仁德之心性出来。
可是它却从不以此立心。天地,也就是自然之道。这个自然之道,是清虚至极,无量无边,并且不正不邪的。
我问:那我们不是说,天地有正道吗?
扎起来,到燃烧掉,从诞生到消失,天地并没有任何干涉,万物的生灭,同样都在天地中周而复始的进行着。
周而复始,是刍狗的特点。每次祭祀都拿来弄一次,一次一次的生灭,也是万物运转的特点。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然而天地却以这个不生不灭的本元,来演化这些周而复始的生生灭灭。
我们从这个话里可以看得出,天地并非是万物的主宰,它不控制万物,它虽然是生演万物,却不主宰它们。
它显现它们、演化它们,为他们的生灭演化提供本体。有天地,就有万物,有万物,就能体察到天地。所以我们修行,就可以从觉察万物而至契合天地。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格物何以能致知呢?
因万物都由天地演化,归本溯源,都可以契入天地之道。所以格物,能够致知,是真实不虚的。佛家讲,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宗祖师可以睹桃花而悟道,也是这个道理。
万物为刍狗,刍狗也通万物,万物是相通的。
孔子在论语里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孔子这句话,就是明确清晰地表达,什么是天人合一,人是如何才能契合这个没有分别作意,自然而然的天地之道的。你要合,而不是违,要道法自然,而不是违逆自然自己作意。
看看那句与鬼神合其吉凶,注意哦,不是趋吉避凶哦,是合其吉凶,这是什么道理?你可以体悟体悟。
所以啊,咱们修行呢,修的就是这个契合天地的自然之心。不刻意作意,不妄加分别,我们道家叫守拙,抱朴,守一。这样才有清静态。才能真正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啊,不是说伸出手发出一道光,头上冒烟登仙而去,渡劫了,霹雳了。那是神仙电视剧着魔了。
朴实到杂念不乱、毫无做作,朴实到踏实本分、绝无矫揉;朴实到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骂娘骂娘。
朴实到,双眼只看眼前路,双手但做当下活。见境不作分别意,一思一想归清净。
人一旦自然了,不刻意了,就不起执着的心思了,即使喜怒哀乐也照旧,吃喝拉撒也如常,赚钱追梦、打工顾家,样样事来样样事自然,不头上安头,不画蛇添足,不多此一举,不节外生枝。
这才是合乎天地最本质的道体,正所谓与天地合也。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庄子·天运》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写: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说,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
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而天地的不仁又是效法道的“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那些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也像天地一样不仁,圣人对百姓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百姓自由发展。所以“不仁”也就是《道德经》中一直论述的“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的《道德经》当中的一句完整的论述。
老子的《道德经》大概分“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这句话属于“道经”的部分。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几乎没有太统一的的权威的达到一直认可的“诠释”。这说明这部并非“长篇大论”的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丰富的论著之一的著作,直到今天还是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这对于迄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是十分了不起的。
老子的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下的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关系”的阐述。这句话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也就是说“就像自然界对万物一视同仁一样,人类社会也要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相对比较好理解,“刍狗”是古代用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在人类最初的祭祀神灵的活动中,都是用“活物”来作为祭品的,但是慢慢的,活物祭祀显得比较“奢侈”,而祭祀活动本身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祭祀用的祭品慢慢的就由“活物”慢慢变成用草扎的“替代品”所替代。当然 这和祭祀活动的普遍化和平民化有很大关系。平民百姓祭祀用不起活的祭品,用草扎的替代品就是必然。
老子说“以万物为刍狗”的第一层意思是“活的祭品和草扎的替代品没什么不同”。当然,这句话还有第二层意思。
“刍狗”作为祭品,在祭祀活动当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祭祀之前和祭祀活动中,是被人相当重视的,,但祭祀活动之后,一般就不那么受人重视了。大多数是被抛弃或者烧掉。因此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也是一样,都有它的用途和消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自生自灭”。
所以,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就是遵从自然规律。
而“天地不仁”当中,所谓“天地”是指自然界万物的主宰者。中国人认为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者就是“天地”。所以,在男女成亲的时候的第一拜就是“一拜天地”,而作为国之主宰的君王,祭天拜地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皇家祭拜天地的祭坛。
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所谓的“仁”和孔夫子所说的“仁”其实内涵的差异比较大,孔子所说的的“仁”,是指一种“关爱”和“悲悯”,还包括“宽容”和“忍让”,总的来讲是一种“情怀”。而老子所谓的“仁”则是指“不公平的,自私的”态度。
天地对万物的态度是公平的,不会为一己之私来对万物“区别对待”,也不会违反“(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这是最高境界的“仁”。这就是这句话的核心含义。
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中的“圣人”,应该是指“统治者”,这和孔子说的“圣人”的含义大同小异。老子的意思是:
(就像自然界的主宰者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一样),人类社会的统治者也要对百姓“一视同仁”而不应该横加干涉。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的“理论基础”。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其《道德经》当中第五章的一句话,第五章的全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段话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无为而治”。
按照我的理解翻译一下:
天地是公正无私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遵从其规律,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和天地一样)圣人也应该公正无私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不会去干涉而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像风箱(橐龠)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听的(说的)太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开始注意“遵从规律”这个概念了。很了不起。
不妨先按通行的解释理解。
那么,“天地不仁”,就有了至少三种解释——
第一,否定句,天地很不仁爱,或者干脆是仁爱的反面。
第二,反问句,天地如果不仁爱。
第三, 排除句,天地无所谓仁爱。
自古以来,主张第三种者为多。因为古人多用这样的句式,直到唐宋依然如此。比如,魏徵奉敕所作的《九成宫醴泉铭》说:“大道无名,上德不德”,不是说圣上不具备该有的道德,而是说,至上的道德,反而不表现为具体的道德。
需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老子》的内容。里面,并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话;也没有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手中”这句话。
另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均有《老子》一书,但编排上,非《道德经》,而为《德道经》。这皆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可见,现在通行的《老子》,当为汉武帝之后的版本,那个时候到魏晋时期,编辑先秦史籍很多,托伪修篡也不少。
巜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这句话所内涵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就像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万物特别不好的想法。也就是说: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做好自己天的职责,地还是守好自己地的职责,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
引申到人类社会来说: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天地本无爱憎,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对老子作《道德经》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结合在当时衰微的周王朝战乱不断的社会大环境下、民不聊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自身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未能得偿所愿的政治抱负,慨然写下五千言而去。
其实,这是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根本理论各异所导致的。孔子认为人民的“性相近”,相比天地无私崇高的品德而言,普通人在德行方面必然是有缺陷的,而这种人性的缺陷只能通过仁来补足,最终达到“人伦之至”、道德完足的圣人境界。
相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则认为,天和地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也就不存在化去人心、彰显仁爱的概念,因为万事万物在天地的眼中都等同于刍狗。
古时候人们将狗作为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既可以助益狩猎活动,也能够作为食物储备,在祭祀活动中就成为了献祭神明的贡品;随着文明的演进,社会的物质资料逐渐丰富,狗已经被其它家畜替代,不再作为食物需要,同时狗在生活中也能起到护卫和狩猎的作用。所以,祭祀用的狗便换成了草扎的狗——刍狗,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以青黄色文饰妆扮,蒙上绮绣,缠着红线。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
换言之,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模型过于高,高到即便物质与精神文明都极大发达的今天仍旧没有丝毫实现的可能性,以至于最多只能运用于小国寡民的农耕社会里。
在网络上有许多小说一直在滥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冷血无情地把万物当作生杀予夺的刍狗来对待,这是不符合《道德经》的核心理念的。“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是王弼在《道德经》中的注释。这部哲学著作以抽象的“道”为主题,既体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治世理论,也蕴含其独特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上很多君主也曾利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如西汉初期安定民生的政策,唐太宗对“君舟民水”的践行……
鲁迅先生赞叹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封建统治的以前,还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道德经》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专研的著作。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前面两句,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两句误解的人也非常多。我看楼下的很多朋友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我在这里就不想再“炒冷饭”进行详细的重复了。
电视剧《老子传奇》中的老子形象
这种思维,我们后来叫做朴素的辩证法。因此,李泽厚认为,《老子》这部书的本质其实也是讲军事斗争和君王治理天下之道的。比如《老子》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句话是说打仗的方法,和《孙子兵法》很像。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典型的君王治国之道。
所以,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思维去考虑老子的文字。
那么,其实老子前面讲天和圣人,其目的是一种类比说明。告诉君王,作为圣人,要符合天道,要仿照上天行事。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整体看这句话了。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对于万物是没有什么看法的,可以任凭它们生长。请注意,这里的“刍狗”可不是骂人。所谓“刍狗”,其实是祭祀所用的,用稻草编的狗。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于祭祀是非常注重的,只有贵族才能作为牺牲品(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古代,人们出于原始的信仰,很多人觉得被当作祭祀品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证明你可以与上天相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会把万物当回事,当祭祀品,老天爷不会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现在通行的版本应该是被后人不断传抄、添加形成的。在郭店版本中,根本没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直接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前面的类比就很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并非老子原意。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书里面话的意思,不能单独片面的理解。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也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字面意思:
天地无所谓仁慈或不仁慈,天地待万物就像人们祭祀完毕之后,待驺狗(祭祀时所用到的一种物品)一样。
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似乎待驺狗非常仁慈,虔诚而恭敬;祭祀完成之后,人们就把驺狗留在那里,谁也不会去占有,谁也不会拿回家,顺气自然,这样看起来似乎是不够仁慈。其实不然,这样顺其自然就好,无所谓仁慈或者是不仁慈。
天地待万物也是这样,大风掀翻了人们的房子,暴雨冲毁了人们的庄稼,看起来好像是不够仁慈;春时天气转暖,让人们可以播种,然后夏天给予充分的日照,使得作物生长,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很仁慈。
其实不然,天地并没有仁慈与不仁慈的概念,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天地在抚育万物生长之后,就像人们对待驺狗那样,也是一分一厘都不取,都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以上解释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讨论。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地震吧,那么大一个城市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移为平地。在有海啸,大家在电视中也看到日本海啸中的损失,在有台风瀑雨,那个灾难发生时,万物与刍狗有分别么?就连树木野草都难辛免,人与动物都难逃脱。所以圣人说的没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天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万事万物在天地之中,自有其盛衰过程。
源于古人对天地的敬畏。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诞生于小农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农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依靠天地。吃饭靠天,毫不夸张,一场旱灾,一场水灾,都能成为小民性命攸关之难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初读此句,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把它理解为:“天地是不仁义的,他视万物为蝼蚁猪狗,圣人是不仁义的,他视百姓为蝼蚁猪狗”
后来通过了解学习《道德经》才发现错得有多么离谱。
这句话网上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便是
”天地是没有所谓的仁爱与不仁爱的,他看待万物都像是用草扎的小狗一样,圣人是没有所谓的仁爱与不仁爱的,他看待百姓就像是用草扎的小狗一样”
要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为帝王写的,老子通过天之道、圣人之道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让帝王明白为帝之道。
天地,圣人看似不仁,无爱,实则是大仁不仁,大爱不爱。他们是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好恶而干涉事物的发展。圣人不会因看谁顺眼而扶持他,不会因看谁不顺眼而灭掉他。人们种下的因必然会承受结出的果。这便是“道”,而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强加干涉。
所以后面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把天地之间的空隙,形容成一个大风箱,说它的内部空空无物,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并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人如果过多的自我炫耀,就会加速败亡,倒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空虚。这也是说给帝王听的。
风箱正因为中空,运转起来才会生生不息,世界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如果风箱中被塞进一些东西呢,有了人为的强加干涉,他是否还能运转不息呢,规律还会运转如意吗?
所以老子是要告诉帝王,对百姓真正的爱,并不一定是表象的爱。只有遵循可观的发展规律,不以私心强加干涉,才是长久之道。
老子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因为古时人们把鱼做成菜时,是不去头尾内脏的,整条鱼直接放入锅中,尽可能保持鱼的完整。
老子的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无为才是长久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由于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
帝王之道也是如此,皇帝不自私,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爱戴,则君民和睦,如此才是国家的长久之道。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就是以天之道,圣人之道劝告皇帝,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以私心强加干涉,不以好恶来区分看待百姓,才能君民永结同心,国家长治久安。
这句话很流行,一度还总被人用错,特别是用作批判统治阶级或是精英阶级的“罪证”:你们看,圣人居然说老百姓是狗。
还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在天地眼里,万物是平等的;在圣人眼里,百姓是平等的。认为这与“齐物论”类似。
这些年随着古典的普及,这句话已经不难理解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家《老子》里不是上面这两个意思。
不过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就只说说这句话在原典里的本意,引申的事情,留给大家。
先来看这句话的原文和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前辈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解决了这篇的文字问题,虽然这句话版本众多,很多字词彼此有不同,但上面我引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
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偏私,并不亲、爱、忍谁,没有特别的袒护。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既敬重这些物,又不把这些物当成累赘。任由事物生、发、衰、败,这就叫把万物当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天地用自然的法则驾御万物,并没有对万物施以特别的仁爱和恩惠;圣人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引导着百姓顺应自然的生活——生老病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整个宇宙就好象是个大风箱:好象很空洞但却运作无穷,越是运用,开发产生的东西就越多。越向外求证,具体的法则越多人反而越迷惑、越困穷,倒不如安守空灵的本心。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据传,他活了100岁,传世作品是5000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道德经》里每一句话都有深刻内涵,如果抽丝剥茧地解析,几乎每句话都可以衍生为一篇长篇大论,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一样,同样是浓缩后的精华。
这句话字面意思为:天地之间如果没有了仁,是因为万物都丧失了灵魂,形如枯草扎成的狗。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刍狗”。刍狗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做祭祀活动时,用草扎成的形同狗一样的祭品。
可以这么说,在祭祀活动前,刍狗是高贵的神圣之物,也是有灵魂的祭品,但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它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遭人厌弃。
老子用“刍狗”做比喻,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认为它一文不值。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连同随后一句:"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话,引起天大误解,引发太多讨论,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老子的本意,把太多人引入字面表义的曲途之中,让老子无端背锅,让老子被莫名摸黑。
因此,为全面了解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需要通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因为这两句话语出第五章。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第五章的个人理解,供参考。
老子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译解:
天地绝无偏爱,对万物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圣人也绝无偏爱,对百姓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
天地之间,多么象一个风箱,虚静之时是一片安寂,鼓动起来是一场折腾,形容再多都讲不清其间的变化,不如就此打住最好。
可见,老子的书,其实很直白,非常好读,越读越来劲,5000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能否读懂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着非常带劲。
谢谢邀请,悟空先生。
我研究《道德经》19年,被你邀请,算你找对人了。
首先,我要告诉你,《道德经》语句简单,并且深奥,有一些地方很难理解。如果不懂得神仙之学,即使教授,专家,权威,也不能明白其意思。在中国,只有西汉河上公先生比较能够理解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育万物的天地,绝不会打着所谓“仁爱”的旗号去剥夺万物的独立与自由,就好像把万物当做是稻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它的一切。
延伸的意思是,天地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并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而是给万物独立,给万物自由,让万物由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创造,去发明。
《道德经》中的核心,就是道与德 而道与德的核心,又是爱与无为。无为,就是不压迫万物,不干涉万物,不主宰万物,不枷锁万物,顺从万物意志,不折腾万物,让万物尽性发出自己生命的璀璨。万物皆都独立与自由,于是能够争奇斗艳,让天地繁荣昌盛。
这句话是在批评儒家文化“尊尊,卑卑” 试图搞压迫,搞枷锁,试图剥夺人们的独立与自由。道家文化把独立与自由,当做是一种生命的追求。这句话充满对生命的体贴与尊敬。
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道德经》翻译书籍,基本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很多地方发生错误。《道德经》是一部具有精神境界的书籍,假如一个人没有精神境界,根本不要指望能够正确理解它。
1991年秋天 ,我遇见天蝎星先生,他用《道德经》中章句教诲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做事,那时候开始我研究与参悟《道德经》。后来,因为人生发生了一些个人不幸事情,接触了基督教文化,得到了启发,对《道德经》的真义有了突飞猛进的理解。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由此看来,理解《道德经》 需要很多侧面文化进行帮助。
以上就是我的阐释,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三克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这句话出于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时候,用草编成狗的形状,是用来祭祀的,用完就扔掉了。后来比喻无用之物。
在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祭天祭地时,一开始用的祭品是猪头、牛、羊、狗牲畜。
到后来,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就不再用真的狗来祭祀,改用草编成狗的形状作祭品。在祭祀前,人们把这些刍狗当真狗一样对待,很敬重。但祭祀一完,人们就不再珍惜,随手就把它丢到垃圾堆去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不少人认为是这句话说的是,天地没有什么仁不仁的,因为它滋养了万物,可又把天下万物当作刍狗来对待。简单的说,天地生万物,又把万物看作是用草编成的刍狗,随意的丢弃,这就是天地的不仁。
我想,如果这样简单的来对老子思想进行解读,是不正确的。是对老子的误解,并没有真正读懂老子。
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它对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是任凭万物自生自灭的,这就是天地的规律,不要去干扰它,它对万物一样。就是说天地生了万物,同时也给了它们各自的生与死的规律,对待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不干扰,任其自生自灭,就像人们对待刍狗那样自然,用完就扔掉。这看起来好像是天地的不仁,其实这恰恰是天地的大智大仁。
而一个人想要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学习天地的这种无私精神,对待天下百姓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总之,通过了解志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我们对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有了进一步了解。“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它指的是要对百姓的生活,对社会的运行不要干预过多。要让天下百姓自由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才可以实现自我。让社会按自己的规律自由发展,才可以长久。
本文由作者:月禾333 于 2023-12-3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803677998176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