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进士出身,宁远、宁锦大捷后成为明末最璀璨的将星,袁崇焕不死,至少大明延寿二十年,却因为一个大话滋生出心魔,因此昏招频出,擅杀大将毛文龙,导致己巳之变。
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冤不冤?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古代被凌迟处死的两个名将,一个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另一个是就是蓟辽总督袁崇焕,在笔者看来,袁崇焕的功绩、能力远在石达开之上。近些年坊间流传很多说法,很多人都认为冤,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冤,袁崇焕就是汉奸,卖国贼,该杀。
1625年(天启五年)十月,朝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高贪生怕死,决定放弃山海关以北的所以领土,把大军都撤退到关内,这一命令,造成整个明军在关外的混乱,大片城池领土被放弃,关外只有袁崇焕率军坚持在宁远城防守,拒绝撤退。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趁明军混乱之际,亲率八旗军六万(号称十三万)从沈阳出发,入侵关外。后金军一路向南,如入无人之境,三天时间就到达宁远城下。到达宁远城后,努尔哈赤惊奇的发现,宁远城上挂满了“明”、“袁”大旗,城门紧闭,城头上站满了士兵,布满西洋大炮。
此时宁远城就是一座孤城,守军不到两万,前有强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宁远城守城主将袁崇焕立即召集诸将开会,采取坚壁清野,全民皆兵、共同死守的策略。他在众人面前刺血为书,誓死与宁远共存亡,兵民皆为之振奋,因此士气大振(个人魅力很重要)。同时派出快马向山海关汇报,要求如果有从宁远城后撤逃跑的官兵一律斩,以此表达坚守到底的决心。
攻城过程中,努尔哈赤骑着高头大马查看宁远城外围地形时,被明军发现,于是充分的运用大炮的优势,发炮轰击努尔哈赤,一枚铁丸透入坚甲,直插入他的背中,虽然当时不要命,但也是受重伤,(后因此致死),加之后金军伤亡惨重,军心涣散,只得下令撤兵。后金军撤退途中,袁崇焕命令祖大寿、满桂等人率领明军追击(关宁铁骑),突出奇兵,把代善一军杀得大败亏输,金鸡岭下,留下两三前、千大辫子的尸体,后金军大败,至此宁远保卫战明军取得完全胜利,史称宁远大捷。
此时的皇太极,刚刚继位,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面对明军牢固的关宁锦防线,皇太极不想再去碰这个钉子。
打不掉,那就绕开,皇太极想到了绕道。
1629年十月,在完成秋收之后,皇太极聚集十万大军,力排众议,绕道蒙古,向北京进发。皇太极兵分两路,分别从大安口、龙井关打破长城入关。入关后的第一座坚城是遵化,后金军轻松拿下。
皇太极兵分路两路,分别攻击满桂和袁崇焕。
其中对付袁崇焕的是: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的豪华阵容。清军合计四个旗加上蒙古兵,已经是清军的一半的兵力,具体数字不得而知,按猜想应该在四万以上。明军这边是袁崇焕、祖大寿、王承胤,他们的军队,是九千。
广渠门之战,袁崇焕背靠北京城,在北京城上数万双眼睛注视之下,督师血战。这一战,不需要谋略,也无需战法,就是用刀说话。袁崇焕中箭如刺猬,幸亏穿了重甲,箭并没有射透。
这一战从早到晚,血流成河,最后的结果明军惨胜。
胜利之后的袁崇焕,坐在箩筐里面,城上的人用绳子把他拉进了北京城。
崇祯在平台召见了他,并将他下狱。当初袁崇焕杀毛文龙时,部下何可纲曾经说了一句:“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此时果然应验。
袁崇焕被下狱的消息传出之后,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率领大军不辞而别,向山海关驻地进发。孙承宗紧急之下劝说无效,让监狱中的袁崇焕手书祖大寿,祖大寿才又重新听从调遣。
而皇太极知道袁崇焕下狱的消息之后,回师卢沟桥。而此时,明军援兵云集,以满桂为主帅,驻扎在永定门外。皇太极下令全军出击,满桂率领四总兵,合计四万人奋力抵抗。最终的结果是:明军总指挥满桂战死北京城下,四个总兵两个战死,两个被俘,四万明军全军覆没。皇太极孤军深入,最终退兵。
1630年8月,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处以凌迟极刑,袁崇焕死后,一个余姓的部将偷偷拿走了袁崇焕的头颅为袁崇焕下葬。此后,余家人为袁崇焕守墓三百余年。
崇祯的悲剧笔者在《明朝为什么灭亡》一文做过详细的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出门观看。笔者的结论就是,袁崇焕被杀是千古奇冤,朱由检将自己手下的肱骨大臣一个一个逼死杀掉,根本就是自掘坟墓,自毁长城。朱由检的死,才是咎由自取,可惜了这诸多枉死的忠臣,还有贤良的周皇后,被崇祯亲手斩杀的昭仁公主,被砍掉手臂的长平公主,他们又有何错?
就像毛主席评价的那样,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能够得到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正面评价,袁督师可以死而无憾了吧。
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春明梦余录》记述:“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如果仅以抵御后金的统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焕死的是有点冤。而如果将袁崇焕案件的前后经过进行详细梳理,又会发现,似乎死的并不完全冤枉。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的“宁锦大捷”,应该是袁崇焕人生最辉煌的两场战役。然而,“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时,袁崇焕却遭到了魏忠贤党羽的弹劾,理由是没有前去救援锦州,仅给予官阶晋升一级的封赏。为此,袁崇焕于七月愤而辞官回乡。之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镇守宁远。
可以说,朱由检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已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但是,袁崇焕为将多年,岂能不知“军中无戏言”的道理,而他就这样对皇上“戏言”了。正所谓:“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识全豹。”由此可见,袁崇焕的统军之能,怕没有流传的那么厉害。
同时,为了增加袁崇焕的权重,朱由检特赐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谁知,他却用这把“尚方宝剑”私自将朝廷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斩杀。原因是毛文龙和自己的兵改意见相左,又不听自己相劝致仕还乡。
然而,毛文龙同样也是明末一位难得的将才。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与袁崇焕达成请和,于是率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而袁崇焕却利用这个机会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御。不久,朝鲜和毛文龙先后向朝廷上书告急,朝廷诏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为此,袁崇焕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另派赵率教、左辅、朱梅等将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牵制后金军。不曾想,这时的朝鲜又突然倒向后金,并协助后金反攻毛文龙,结果朝鲜和后金军皆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同僚袁崇焕之手。对此,朱由检并没有怪罪袁崇焕,依旧对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焕又是如何回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金打造的锦州、中左、大凌防线,先后占领遵化、三屯营等明朝重镇,总兵朱国彦和巡抚王元雅与战不力自尽而死、大将赵率教战场阵亡。很快,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又越过蓟州向西,直逼国都北京城。这时,袁崇焕也正好率领大军赶回北京。此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到了此事,袁崇焕可能感到有负圣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顾行军疲惫,婉拒了朱由检的赏赐慰劳诏见,立即于城外进行布防,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于西北列阵,袁崇焕于西面列阵。最终后金军进攻无果撤退,而刘应国、罗景荣等明将又率兵乘胜追杀,再次斩杀后金军上千人,由于整个战局明军仓促应战,反而死伤更多。后来,袁崇焕又派任守忠率领500火炮军,向后金军营寨发起轰炸,后金军见难以坚守,遂果断返回锦州,北京之围化解。
事后,朱由检又岂能不进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焕,但他却将我当成傻子来耍,还“五年复辽”,自己都差点成了金军的俘虏。
因此,当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袁弘勋等人趁机煽风点火,诬陷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私放后金军入关时,朱由检便信了几分,随于十二月将其收监。
袁崇焕冤不冤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袁崇焕错没错却是个清晰明了的问题。
咱们不妨从“错没错”这个角度朝下聊。
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辽东局势,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吕纯如请求皇帝重新启用袁崇焕。吕纯如给出的理由是:袁崇焕“不怕死,不爱财,曾经打过。”
这几点的确是袁崇焕身上的闪光点,但吕纯如的评价不够全面,袁崇焕身上其实是有致命弱点——功名心太重,权力欲太强,而且还有文人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这些致命的弱点从他获得崇祯重用的第一刻起,就鲜明地显露了出来。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朱由检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辽东事宜,希望袁崇焕能够提出振奋人心的方略。
袁崇焕为迎合崇祯,竟信口开河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方略,并且要求崇祯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崇祯很高兴,在场的许多大臣纷纷盛赞袁崇焕肝胆相照,是当朝奇男子。
但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显得相当的冷静,趁着崇祯退入便殿休息的机会,许誉卿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复辽”如何实现?
袁崇焕只轻描淡写地吐出了四个字:“聊慰上意!”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在功名权利面前,袁崇焕实为狂徒。
徐誉卿听了大吃一惊,悄声提醒袁崇焕,当今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随口承诺,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按道理,此时的袁崇焕应该冷静惊醒下来,但他没有,而是拿出了文人的各种心机。为了给自己的豪言壮志打圆场,随后他对“五年复辽”附加了诸多条件,例如钱粮、武器必须悉心筹措,用人必须得心应手,朝中不能有掣肘等等。
崇祯不是雄才大略,深沉持局的帝王,经袁崇焕这么一说,他随即将尚方宝剑赏赐给袁崇焕,并作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态。
此时的袁崇焕,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瞬间得到如此大的权利、声誉让他很受用,另一方面“五年复辽”又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他的头顶。
在这种危险且叵测的局面下,崇祯还能怎么做?
当然要防范于未然。
事不过三,信口开河的大错在先,擅杀毛文龙的大错在中,北京城下纵敌深入的大错在后,崇祯别无选择,只能杀了袁崇焕。
在当时的时局下,对杀掉袁崇焕,即便明智之士也是没有异议的,唯一的异议只是觉得崇祯杀的太急迫,稳健一点的话,应该先让袁崇焕戴罪立功,之后再秋后算账。
然而,朝堂终究是肮脏的,杀袁崇焕这样级别的将领,在罪名上一定要上纲上线,否则不利于帝王的权威、时局的稳定。
综合这些来说,袁崇焕之死,一点都不冤,他应该为自己因私心犯下的大错买单。
但加到他身上的大罪名确实是冤枉的,至少咱不相信,他真的想背叛朝廷。
他不过是想给自己解套。
结果玩砸了。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有乱武之称,如果贾诩被汉朝人杀了,估计没几个人觉得冤。而袁崇焕擅杀节将,私下议和,其行为和贾诩的乱武差不多了。
袁崇焕被杀其实一点都不冤,崇祯帝在处理袁崇焕不够果断,对于明末局势的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但是袁崇焕却不经过审判直接斩杀毛文龙,这对于武将来说,影响就是一品节将都可以直接杀掉,那么作为其他武将,该怎么混官场?
自从宋朝建立之后,采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将地位开始下降,到了明朝这种趋势更盛,达到”文视武为奴婢,武视文为仇寇”的地步,武将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这样以来,武将的生存环境大大恶劣,意味着文官靠不住,随时都会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杀,皇帝不管,没处喊冤。就算是打了胜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杀,武将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极。
不敢看向皇太极的武将,也会留下保留实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时期,保留实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将比比皆是,不论仗打赢还是打输,保留自己的实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风战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战的王朴。
袁崇焕该杀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蓟辽督师总管对后金作战,结果皇太极打到北京城,这是多大的失职?现在的食品出问题,多少人欲杀监管人而后快吧!再想想袁崇焕被杀时的人生啖其肉,只不过历史重演罢了。
对敌对势力是和谈是剿灭,这个权力是中央决定的,水浒传里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焕这种行为,真不像一个成熟官僚的所做所为。
另一个影响在于,崇祯刚上任的时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但是却迎来当头一棒,给年轻的崇祯帝带来极大的阴影,自此之后崇祯就不信任官僚,对于达不到预期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总共换了几十任首辅、尚书等,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正儿八经的历史学界,从来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过怀疑,动摇,正儿八经的主流观点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怀疑动摇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某些半瓶子醋也得到了发泄的机会。
当然了,别说需要一定功力辨别是非的袁崇焕以外,就算是无论功勋还是人格,都几乎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岳飞岳大帅,不是照样有的是人去攻击诽谤吗?而卖国求荣的秦桧儿,贪生怕死的赵构,却有的是人去为他捧臭脚,评功摆好。
只能说各花入各眼,王八找屎壳郎。
冤不冤就要看是问君子还是问小人?因为君子看辽东看到是责任,是危险,是国家安危。小人看辽东,看到是利益,是阴谋,是排除异己。
袁崇焕为什么要说五年平辽?小人说是为谋权,谋权又是为什么?自然是谋利。袁督师死时,家徒四壁,利在何处?如不为利,谋权的目的何在!!!!!
辽东是谋权夺利的地方吗?君不见,明将人头滚滚皆血溅辽东,辽东经略或杀或贬,无一善终。辽东是明将的乱葬岗,袁崇焕到辽东是在宁远驻守,是抗金的最前线,面对的是最凶狠的后金军队。我还没见过那个贪图权利之人到战争的最前线去贪的,是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贪的。
君不见,太监高第闻努尔哈赤到来,逃跑到山海关,这才是贪之人的真性。君不见毛文龙躲藏于毛岛,因后金不能水战,安全就有了保证。与后金大开集市,抢掠客商,逼辽民挖参,克扣军饷,虚报军饷,虚报军功,这才是贪之人的本性。
杀毛文龙与袁崇焕本人有何益处?小人曰,是后金提出谈和的条件。小人就是小人,你们去看看袁崇焕与后金谈和的条款,是袁崇焕在咄咄逼人,是后金极力谈和。最后谈崩,是袁崇焕要求皇太极退回侵占辽东土地。我从没见过想极力谈和的一方给咄咄逼人的一方提不合理条件的。小人去补补脑子好不好?
毛文龙不听朝廷调令,,一必杀!
虚报军饷,,,,,,,二必杀!
与后金互开集市,,,,三必杀!
破坏袁崇焕围堵后金,,四必杀!
与皇太极相约威胁登莱,五必杀!
此种逆贼万死不足惜。袁督师何错之有?
1644年,李自成大军围城,四处勤王之师观望不前,崇祯自挂于煤山,谁说没有报应?不要来的太快。祭袁督师在天之灵。
个人认为,不算太冤,至少被他杀死的毛文龙要比他冤得多了。
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通满清,这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这就如同明朝架在满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时刻牵制着八旗,使之无法全力进犯关内。而毛文龙的死,无疑为满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毕竟背后的隐患没了,毛部也随即叛变降清,成为满清的又一支新生力量。
因此,之后满清进犯势头的加剧,以及明军反击力度的削减,与毛文龙的死、部众的出降都有较大的关系。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袁崇焕是有叛明降清的可能存在。回想起袁崇焕当年,自以为崇祯年幼可欺,居然敢向崇祯开出空头支票,夸下海口的说“五年平辽”。
要明白的是,这点所产生的后果,可是十分可怕的。在明朝那时的政治环境下,再结合崇祯的尿性,等他所承诺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焕横竖都得一死!这一点,为官多年,几经起落的袁崇焕岂能不懂?
您年轻时候和厂长说您是十级车工,厂长把您都快供起来了,你嘴巴子都扇厂长小舅子脸上厂长还给您陪着笑说大哥打得好,谁不听您的您直接开除他都行。
拿着全国最高的工资,装着全国最大的逼。
厂里来了个急活儿,政治任务,做不好影响仕途那种。厂长找到您,您一看图纸,放心吧,三天保准给你搞定,回家该吃吃该喝喝,搂着老婆喝着酒,这事儿老哥给你办了!厂长乐的啊,老哥我的好老哥,您就是我的亲大哥哟。
一个礼拜过去了……您活儿没做出来,还忽悠了一顿市里派来的质检员。质检员回去一汇报,上级领导非常不满意,市长带队,市委班子到齐,非要撸掉厂长,厂长好说歹说连喝带送好不容易把大神们送走。转回头来厂长问了,老哥哥您这是咋了?不是三天出活儿嘛?您大手一挥,老爷们吐个吐沫是个钉,你再给我配一百个九级,再加10万块,我保证……您话音未落,厂长敲敲桌子,行了,您回家歇着去吧……
一个月后,厂里小年轻的喝酒,有人提到您“内个谁你还记得不?”,“活该!”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袁崇焕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清太祖努尔哈赤愤闷地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说:“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与袁崇焕曾并肩战斗过的兵部主事余大成说:“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说:“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蓟辽经略王在晋曾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
自明末至今,人们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凌迟处死,到底死得冤不冤枉呢?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二十万,从此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女真兵面前,节节败退,辽东战役、广宁战役,明军更是不堪一击,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山海关以外仅余辽西少部份土地。当时朝中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前去收拾辽东残局。这时袁崇焕却自告奋勇,对天启帝说:“只要给我足够的钱粮,就能守住辽东。”这真是雪中送碳啊,天启帝马上同意了袁崇焕的条件,加官进爵,把他派到了辽东。
袁崇焕采取辽人守辽土之策,找准女真人的弱点,经过数年经营,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征战东北数十年,可以说从无败绩,把个女真兵也锻炼成了十七世纪最强骑兵,但是面对袁崇焕,却一败宁远,二败宁锦,三败北京广渠门。明朝天启六年二月的宁远大捷,让努尔哈赤愤恚不已,于当年八月背生疽疮而死;宁锦大捷和北京广渠门血战,也不得不使高傲的皇太极同意议和。可以说,只要有袁崇焕在,女真兵是万难攻破宁锦防线的。
但是,袁崇焕在督师蓟辽镇守辽东中,也犯了不少让皇帝愤恨,让大臣嫉忌的事。其一是他在崇祯帝面前妄言“五年复辽”,有欺君之罪。“五年复辽”让崇祯帝信以为真,因此,无论袁崇焕提什么条件,崇祯都答应他。筑城、军备、钱粮、封赏加爵、权力及朝廷各部配合等等,都用尽全力满足袁崇焕。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财政十分吃紧,为满足袁崇焕,让崇祯帝疲困不堪。本以为袁崇焕守辽做得应该很好了,谁知皇太极突然突破蓟州防线,围困北京,来了个兵临城下。这让崇祯帝大为恼火。
其二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有十二宗大罪,就以阅兵的名义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虽有千般不好,但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毛文龙就盘踞皮岛,以游击形式时不时活动在女真背后,有力地牵制了女真人的行动。这点袁崇焕也是清楚的,可明知大局,为何还要如此做?
其三是市粮资敌。皇太极继位后,辽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据说正是亚洲的小冰河期,后金发生了粮荒。袁崇焕开边市,虽没有直接将粮食物资卖给后金,而是卖给了蒙古人,但蒙古人已被后金人征服,转手就送给了后金人。正因为这些粮食,才让后金渡过了粮荒。
其四是擅自与后金议和。虽然袁崇焕有便宜行事权,但与敌国议和是大事,事前或事后也要向朝廷知会一声,但袁崇焕却独自给皇太极写信恰谈议和,根本没向崇祯帝汇报。
其五是傲慢与多人不和。袁崇焕无论是与上级还是与下级,都很不好相处,其中有阉党的人,也有朝廷要员。由于得罪人很多,以致他以后下狱受审,没有替他求情说话的人,却有不少落井下石的人。
正因为袁崇焕做事独断专行,目无尊长,有诸多缺陷,才让崇祯难忍,朝臣忌恨,最终以通敌罪下狱被判剐刑。剐刑,也叫凌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明朝对谋反、大逆不道者的一种最残忍极刑。在行刑时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皮肉割尽只剩骨架和五脏后,再将奄奄一息的犯人一刀毙命。据说凌迟袁崇焕时,刽子手将袁崇焕身上的衣服扒去,用渔网裹紧全身,让每个网眼都有突出的肉。刽子手就每个网眼割一刀,共割了3543刀,其惨状可想而知。那些痛恨他的阉党们还大肆宣扬他的通敌卖国罪,以致京城人都知道袁崇焕是间谍,是他引来了鞑靼兵,因此不明真相的人们都恨他到牙根痒痒,当听说袁崇焕被剐刑,京城的人纷纷来抢食袁肉,甚至有人还花大钱买食袁肉。
三百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是大忠臣,民族英雄,明之长城,袁崇焕死得太冤了;有说他是通敌卖国的卖国贼,民族败类,正是他断送了大明,袁崇焕受剐刑是罪有应得,一点都不冤。但纵观袁崇焕一心守辽东,一心为辽东,虽做事张狂独尊、战略眼光不足,但战术得力,宁远、宁锦、广渠门三败一直纵横无敌的后金兵,当时也只有袁崇焕能守得住辽东,有袁崇焕在,后金是很难攻入关内的。因此袁崇焕绝对不会通敌卖国,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有点自毁长城了。
先说答案,绝对不冤!
首先,我们要先定义什么叫做“冤枉”,“冤枉”是指完全莫须有的事情扣在头上,要治罪才叫冤。
历史上有很多争论,认为袁崇焕太冤了,他本意是要抵抗清军的,还做得不错,比他跑路的前任靠谱多了。认为袁崇焕不冤的人觉得,袁崇焕第一是私自和后金议和,其次是擅自杀了毛文龙,再次是放入后金军包围北京,吓崇祯一个半死,哪一条拿出来也是死罪。
其实,上面的争论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但这都不是袁崇焕真正的死因。
袁崇焕本来只是无名小卒,因为看到了北方战事的机会,也许心中也真有几分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在大家都不愿意去收拾东北烂摊子的时候,他站了出来,让崇祯是又喜又爱。为了博得崇祯的信任,袁崇焕对崇祯说:“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袁崇焕在崇祯面前立了个军令状,五年内收复东北。后来老袁想了想,激情之下的承诺太难完成,又向崇祯补充汇报,大意是,五年平辽不容易,不过既然陛下交给我,一定不敢推辞。以后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在军饷、器械、用人、调兵方面多多配合。
崇祯也是非常给力,这之后的五年真算是有求必应,对袁崇焕大力支持,格外信任。但袁崇焕死也就死在这份格外信任上。为了支持袁崇焕,崇祯是又给人又给钱又给权,结果倒好,五年没有把后金灭了,差点让后金把崇祯老窝给端了。
如果你是崇祯,你拿不拿袁崇焕开刀?
所以,这五年的承诺即给了袁崇焕权力和地位,也给他自己下了一个五年的催命符,后来被崇祯杀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明一代,涉及大臣的冤案不少。
有的是因为犯了皇帝的忌讳,比如洪武、永乐时期的一些案件;有的是因为权阉、权臣当道,受到构陷含冤致死,比如于谦;有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受到迫害。后二者,基本都得到了平反。
其三,从明朝、清朝后续行为角度,正反两方面都证明袁崇焕罪名成立。从明朝一方来看,袁崇焕死后的十多年,崇祯皇帝曾六下罪己诏,总结反思施政错误,始终没有涉及袁崇焕一案,说明崇祯皇帝和朝廷都不认为袁崇焕案件有什么问题。而清朝一方,为了政治需要,在编修《明史》时推崇袁崇焕,并编造了所谓皇太极施“反间计”的材料,乾隆皇帝还为袁崇焕平反,这些行为反而证实了袁崇焕罪名非虚。
事实就是欺君啊。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不管大家怎么给他解释,至少崇祯是这样认为的:mmp,骗到朕头上了!
我记得以前在头条和某乎都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先忽悠天启,从福建县令分两步跳到边关将军;然后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天启论功行赏,给他的赏赐最少,就认为是阉党蛊惑君王之故,辞官邀名;然后又忽悠崇祯五年平辽,从白身一步登天成为堪比诸侯的蓟辽督师。
总之就是大忽悠。
袁崇焕冤不冤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明朝没给他平过反。
给他平反是清朝乾隆,明朝的敌人。
这种被敌人平反的事太过于耸人听闻,就好比日本人给汪精卫平反说他不是汉奸而是伟大的爱国者一样,实在缺乏可信度。
这和岳飞不同,岳飞是宋孝宗平的反,自己人平反,没享受到让金朝平反的待遇。
看了答案,大部分人说不冤。
那这些人,和当时袁崇焕被处死时,从他身上割肉的,一片一片割下来吃了,应该是一样的人吧。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袁崇焕死之前的绝笔。
这分明是忠肝义胆,正人君子。
也许他性格或者是他身上存在一些弱点,但,瑕不掩瑜,这分明是一位忠臣!
若不然,为什么清朝为前朝的人 申冤昭雪呢?
分明乾隆皇帝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除了司马迁,不知还有谁是如此的真实的陈述历史。
因为历史有:
正史
野史
民间传说
现在再加上;
胡说八道
胡编乱造
胡诌八扯
胡言乱语
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们不负责任的乱写,也有并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混淆视听,不知道什么样的目的,来颠倒黑白。
别说古代史,就是当代当时发生的事情,都有不同的版本。
袁崇焕肯定是忠臣,而且是千古奇冤的大案。我为什么选择此问题,理由是我家就住在袁将军祠的附近,天天经过于此,感情特殊吧!袁崇焕是明朝的大英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谋略家……可随着时间流转,至今只剩下一段传说。主角是一个叫作袁崇焕的广东人,是个热血豪情的男子汉,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于抗清事业上,却没得到好下场,反被他所要尽忠的皇帝磔死。袁崇焕做事虽然偏激,固执己见,但袁崇焕绝对是没有叛国之心的,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也能说得通,倘若遇到其他的君主,或许他最多落得一个解职还乡的处罚,但偏偏他遇到的是猜疑心极重的崇祯,崇祯本来就疑心病重。错杀了忠臣良将!最终造成了袁崇焕的悲剧。后人怀念他都在情理之中!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见谅!
奉献照片怀念袁将军!
第六张照片是我从楼上所拍摄!
看看他的罪名,了解并分析一下历史,去除那些神话谎话,你就能发现真相。
发誓五年平辽。然后立刻私下议和谈条件。同时断东江镇粮饷饿死无数。然后卖军粮给后金已经公开的盟友喀喇沁部(半年前喀喇沁部和后金结盟一起打察哈尔的林丹汗,部落里还驻扎着后金四百军队)成了后金进关的军粮。杀毛文龙拆分东江镇。在蓟州散开援兵,自己又绕圈子跑回京城,居然还快了后金三天。最后一万五关宁军加上其他军队共两万,打了著名的广渠门之战,对手是一千后金加两千蒙古人的牵制分队,同时皇太极率主力两万打德胜门的满桂,关宁军表现差,左路统兵将领避战逃跑。战后整体南逃到左安门,再也没打过。
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等,挺袁派的套路则多以《明史》为依托,一再提及《明史》中许多尚存争议的事件鼓躁氛围,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最后再抒发悲凉之情以博取同情。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
千万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附:文革时期毛主席指示彭真保护住了袁崇焕的墓。为什么崇祯倒在李自成的手上?
本文由作者:彼岸紫竹 于 2024-01-0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979531042183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