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 正文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

大部分书上都说王阳明先生承袭发扬了陆九渊的学说,发展了心学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心外无物,心即是理,致良知,但阳明年轻时候也熟读佛道学说,其提出这一理论,是否也受佛道学说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呢?心学与禅宗的区别如何呢?
  • 紫韵文创紫韵文创
  • 2024-02-07
  • 33
  • 共11人回复
紫韵文创
「紫韵文创 」发表看法
2024-02-16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对于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性。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的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强调通过静心、冥想等方式来达到对内心世界的认识和领悟。禅宗认为,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行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与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具体来说,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是最为根本的,而外部的事物只是本心的反映和表现。这种观点与禅宗的“一切唯心所现”的观念相呼应。同时,王阳明也强调了“心即理”,认为人的本心包含了万物之理,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达到对万物之理的领悟。这与禅宗所强调的“自性即佛”的观念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另外,王阳明还受到了佛教的一念三千观念的影响,认为人的一个念头就包含了万物的全体。这种思想与禅宗的一念三千观念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说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的禅宗思想的影响。但是,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禅宗思想的复制或模仿,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佛道等思想,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心学理论。

综上所述,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的禅宗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思想,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心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对于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实现个人

知常容
「知常容 」发表看法
2024-02-08

王阳明的心学的源点是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此四心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也是孟子为什么提出性善论的理论根基。

这是儒家的心。

佛家的心指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究的也是自然之心。

孟子的四心与佛家的心,此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心非私心也。凡私心皆非由四心,或无住心而生。

这样是不是就有了一个共同点。

王阳明这里提出一个“心外无物”是有一个论证的:有一个人对反驳王阳明的观点,这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谢,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虽然《宋史》记载认为是:

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但不得不说空穴不会来风。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在儒家身上很普遍的。(题外话:朱子对台州的教育和文脉贡献很大,作为台州人的我来说对朱子只有打心底敬重,但论事只能就史论史)

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儒家的经典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导致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了解经典,这样导致儒生只知道穷经皓首,却不知道实践。

这就是儒家的两大弊端。针对这两大问题王阳明就提出知行合一,心外无外的观点,实际上是借用了佛家的一元论来正本清源,给儒生一条可以实践可以学习的道路。

王阳明是借助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但根基还是儒家的,他提出以“四心”为根基,不断壮大即可。日日清其私心,一日不可放松。这有些类似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在禅宗看来是执了。当然慧能大师当时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实际上也是执,是执空。所以当时五祖拿鞋子将慧能写的擦掉了。

如果站在禅宗的看法,王阳明提出的“四心”显然是一种执,这是不对的。

元元16867
「元元16867 」发表看法
2024-02-16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确实受到了当时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因为纵观王阳明的成长经历,他长期学习钻研儒释道三学,对儒家和佛教研学尤深,尽管他后来一再否认佛教对他的作用,但我们从他的学说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所谓的“心外无物”不是说在人心之外客观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外部世界需要人的意识来感受,没有人的意识感受、认识,谈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归真30636993
「归真30636993 」发表看法
2024-02-12

应该说东方哲学思想的共同特点基本上都是“心无外物”。心学的真正内涵是外在物质,外在环境,由内心掌控。圣人用心若镜,儒道释文化讲的都是一个道理,自己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儒家说本性,道家是道心,佛家说空性。明明德也好,道法自然也好,佛在心中也罢,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自己的心不要受到外物的污染,不要受情绪的干扰,不要让名利所束缚。心即理,心即佛,心外无物,诚外无物,清静无为,都是让内心主宰一切。心一动,一切皆动。阳明心学的高明之处在于知行合一,中国文化同源同宗,儒道释三位一体,道理一样,只是说法文字系统不一样而已。

代用名
「代用名 」发表看法
2024-02-15

第1.王阳明承袭发扬陆九渊的学问是不对的,因为陆九渊也是从圣学中领悟来非自创的而且还远远达不到王阳明的极致精微之功!(朱熹以求理为要在外,陆九渊以求心为要在内。王阳明心即理以内外贯通为要。这是三者不同之处)居然大家都从事于圣学有雷同和见解相近这是在所难免,但谁能达至圣功明道才是最关键才是悟道。

第2.王阳明自幼喜爱道家佛家是实事,以为儒家没什么用?后来由于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到了龙场后三年从儒学中体察得心体晶莹剔透坦然自若便是“龙场悟道”的典故。还自叹错用了三十年的气力学什么道学佛学之悔。其实儒学才是根本之道极致真理平凡而非凡才有守仁之悟!所以道佛学说在王阳明来说非真正明道之学。这里要说明此意免得大家以讹传讹把后悔的学问拿去钻研再错误一代或一大批人那多不值啊!即便心学与心经有类似之处,可是各为其宗不同所以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儒与释”各旨讲究论述有异不能相提并论。

很多人不明白原故只看到王阳明的学说中:有与弟子们论道家佛家的个别事例来向学生阐明儒学的学问意在于通其理,(因有些学生也喜欢钻研道佛学说,儒学基础不牢所以为了弟子过度圣学故切入‘道、佛’讲论为明其圣学而已)却被某些人理解为道佛在王阳明身上发挥了作用真是盲人打灯笼瞎折腾。

………………………………………………

心外无物:就是你所听,所见,所嗅之感于心而后能明晓,这便是有心才有物!没有了心之感知便没有万事万物即是一副无知觉的尸体对其谈什么物什么外与内之分,心并非一团血肉你看那尸体器官完好无缺可是已经失其中心主宰,所以心是我们的判断之主宰!没有了心之感通主宰便什么都没有。还能讲什么物?所以心外无物!

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发表看法
2024-02-08

佛学更多讲的是放下自在,与世无争;道家讲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修身养性,无为而治,怡然自得;而阳明心学指的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这是他们本质的区别。

阳明心学在强调,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上,又强调内心的修为,心外无物,指的是内心所认识的价值存在,所以说要修行正向的价值,要找回自我的那个本心。

天天归零
「天天归零 」发表看法
2024-02-09

(原创)谢谢提问。王先生一生所学心髓源于儒道学派之一,所谓:“心外无物”,与佛家:“心无一物”,“心无所住”,不同字同义,表明了儒道释本质亦无二无别,正所云:万流归大海,万法归一、归宗、归本、归心,如出一辙,虽法要不同,然义理相通,本性一如。见仁见智,供考之,谢谢!

莫怕气吞万里如虎
「莫怕气吞万里如虎 」发表看法
2024-02-10

对“心外无物”的解释很多人是错误的,往往错误解释为“心灵之外没有万物”。王阳明的思想受佛教的影响,但王阳明不是简单的运用佛教的唯心主义解释。他的话不能从本体论上去思考,而应该从价值观上去思考,所以正确的解释是:我不关心的事物对我没有意义!

诚善弘元
「诚善弘元 」发表看法
2024-02-11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源远流长5000多年没有断层,它古老而又现代充满活力生机勃勃。2000多年前圣人孔子开创儒家文化先河,它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构建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用以处理与和谐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设会。

仁:仁者,人人良心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

义:义者,宜也就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做事适宜之事。

礼:礼者,礼节规矩,社会的制度和规范。

智:智者,知也即指认知又指知识,智慧。

信:信者,诚信言行一致,诚实笃。

儒家亚圣孟子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者首也)创立了性善论其性善:

是指人人都有的道德意义上的至善。汉代大儒董仲舒又加上了信:信者诚信至诚。

至善,至诚其实就以够成了儒家以做人为核心的道(阳明先生所说的心)本质特性。以前没有提岀“本心”的概念来。阳明先生在佛,道两家的影响下提岀来是一个必然。“心即理”其知行合一以及知善知恶(日常层面的善恶)的良知说对儒家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佛家的“空”儒家“心”道家的“道”其实都是老子所说的不可表达,暂说是道的“道”佛家以观见空儒家以做得心道家以用说道三者合一建够了中国文化主流。

天涯半痴
「天涯半痴 」发表看法
2024-02-07

王阳明不但当过和尚还做过道士他的思想理论,可以说借鉴至佛道儒三家,又以儒家为主。

当他被发配到贵阳龙场,经历生死浮沉后,发现了人事的本质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法,但又提出心需要在具体的事在磨,方能立得住,又提出知行合一。 当日本得到这套理论大量实践发现,将理论带入实际,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 具体当他在剿匪时,有远中近三伙土匪,近的最强,中的最弱,远的不弱不强,若是按远近当剿灭第一伙,按难易,当剿灭第二伙,但是他带兵直驱最远的一伙,为什么,应为大家都觉得不会去最远的一伙,所以出其不意,一举成功。

写在后面的话:社会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人跟人在打交到,人又是惯性思维,与原始本性的奴隶,当你能驾驭自己的行动不受思想本能的控制,只在于根据具体的规矩去办事,则你很有可能成功。打个比方,当人遇到生死大事的时候,本能会恐惧逃避,但是当你的理智(王阳明叫知)强大到能克服恐惧,按照具体规矩去办(王阳明叫行)。,这就叫(知行合一),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理智的按照事物具体的规矩去办事。在(遥远的救世主中,这就叫强势文化属性,有强势文化属性的人才能成为开创者,才容易成功。)有人说一切的成功都是反人性的,这点没错,比如股票,和现在的房市。人性的趋利会买涨不买跌,然而抄底,高卖才赚钱,一般人心理没那素质,所以大部分人叫肉鸡,不是没有道理的。社会上,无论士农工商,成功的在少数,不是没有道理的,古言,享千金者,必是千金人物,享万金者必是万金人物。

嘤其
「嘤其 」发表看法
2024-02-15

王阳明的心学根是儒家学说,灵感来源于佛老,尤其六祖开创的中国禅宗对其影响巨大。

当代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好奇怪,明明手里拥有无尽的财富,却把目光向西方探寻,就如同捧着金饭碗要饭。在这方面也有做的好的,比如李嘉诚曹德旺马云等等,他们都是儒家以及佛老思想的践行者受益者,他们不但拥有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一颗高尚的心。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对我们的好邻居日本有深远的影响。正是活用心学,在日俄海战中,小日本大胜。狂妄的日本指挥官拿出一方印,上面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在当今的我国不受关注,人们宁可在网上和方舟子对骂,也不愿静下心来读阳明先生的心学,殊不知财富就在阳明心学。给大家推荐郦波老师的作品【五百年来王阳明】

如果你也喜欢王阳明,那就开始阅读吧!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