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能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吗?> 正文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能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吗?

  • 史文广史文广
  • 2023-06-17
  • 26
  • 共17人回复
弈語
「弈語 」发表看法
2023-06-24

首先,多谢头条问答的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讨论。自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明军基本就没有主动进攻过满清,在此期间,明廷对于满清的主导方针就是防御,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袁崇焕主导的宁远大捷,但这也是守城战。

虽说满清到明亡都没越过山海关,但这只是表象,是后金最高话事人皇太极的战略规划,对于皇太极而言,宁远之战的结果让他明白此时不宜与明廷硬拼硬,应该首先整合内部,把周边比较容易征服的部落和国家征服,对明朝则采取有计划的侵扰,尽量掠夺人口和财物,侵扰明朝的路线,也不能只限于山海关一路,可以选择长城各关口择机突破,直接深入内地。

皇太极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里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执行着,反观明朝君臣却对皇太极的战略毫不知情,甚至连当时的辽东话事人袁崇焕也不明白皇太极的战略意图,只在山海关一带重大布防,最终酿成已巳之警。

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战争,先后征服了朝鲜与漠南蒙古,相当于将明廷原本可以结盟的盟友尽数斩断,这也导致明廷要独自面对来势汹汹的满清军队。

那么在萨尔浒战役时就打不过后金军队的明军,此时战力如何呢?平心而论,还是打不过。就拿已巳之警来说,当时袁崇焕的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当属满桂所率的精锐骑兵,但就是这么一只部队,遇到后金军队依旧打不过,满桂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反观后金方面,在这次已巳之变中赚得是盆满钵满,后金军队基本上是所向披靡,掠夺了大批钱粮、牲畜、器械,还有大批人口,其中包括一些投降的明朝中下级官吏和生员。此后,清军一次次地进入内地,每次入塞实力都进一步加强,而明朝在一次又一次打击下实力不断削弱。

说完了满清方面的战略部署,继续说明朝这边的。那么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廷能否抵挡得住清兵吗?按我来看,基本很难抵挡,就拿我上述所说,明代后期的军队,连精锐的关宁军都无法与后金军队在野战一较高下,更何况那些本就腐败不堪的边军与京军。

虽说明末涌现了不少军事人才,但明末那可怜的财政状况根本支撑不起一支大军与后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就拿当时的最出名的松锦大战说,明廷方面集齐十三万兵马,意图与清军决一死战,虽说战争初期,明军稍占优势,但随着战线与时间一拉长,明廷方面缺钱的短板就暴露无遗。

战争机器一开动,巨大的财政支出让明廷左支右绌,崇祯帝只能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导致洪承畴被迫放弃原本设想的“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最终全军覆没,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

其实就拿明末那个糟糕情况来说,农民起义是必然发生的,在明末由于土地疯狂兼并和地主残酷剥削导致的贫雇农彻底破产化及其带来的流民大潮形势是难以避免的。广大的中国农民只要有一口饭吃,是根本不会主动造反的,都是被苛捐杂税给逼的。

综上所述,明朝到了末期,基本已经把封建王朝晚期该得的病都得了,在一个体制都崩坏的帝国内,就算它的军队实力还可以一战,但它终究敌不过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新生政权。

梅痴
「梅痴 」发表看法
2023-06-18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也是抵挡不住清兵进攻的,内中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明朝执政上百年,官场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收拾之地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几乎无官不贪,却也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这是多年形成的积习,正所谓积习难改,皇帝只顾自己过着糜烂的生活,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来约束,致使此风越演越烈。可以说贪腐之风祸害了大明王朝。

明朝末年赋税很重,无限制地叠加,致使农民和低层的手工业者,生活维艰,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起义军是被逼上造反之路的,有吃有穿,谁愿冒生命之险揭竿而起呢。

农民地位低下,是起义军蜂拥而起的根本原因,这起到了削弱国力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因反抗压迫而起义的,但是明朝末年的起义,此起彼伏,规模逐渐增大,却很少见。明朝至此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摇摇欲坠。

反观新崛起的满清帝国,国主励精图治,上下一心,政务清明,没有贪腐,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将士奋勇不怕死,一派新气象。是一股新起的强大势力集团,在腐朽的大明国土上,攻城略地,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可能再延续多年,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农民起义加速了帝国的灭亡。由此可见官场的贪腐之风,和农民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运的兴衰,这是多么地可悲。一边腐朽落后,昏昏欲睡,一边吏治清明,从谏如流,胜负立判。

明朝历经二百余年,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后期贪腐成风吏治腐败,又不拿农民当回事,致使国力日弱,最终亡国。这也和后期的几任皇帝,无所作为。贪图享受有关。

当然了,明朝一些有作为的文臣武将,判离投清有关,如洪承畴等。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进入。

豹眼看历史
「豹眼看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6-24

历史没有如果,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而这个问题就有讨论的必要,《甲申三百年祭》就是一例。

豹眼认为,就算是没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的话,明朝一样会玩完,不可能抵挡住清兵的进攻。

在这里,豹眼不去讨论清军是如何强大的,是如何等待机会去跟明军决战,只想说一下贯穿于整个明朝历史中的那些农民起义,压迫与反压迫,统治与反统治,是整个封建社会解不开的死结,明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

贯穿于整个明朝历史的农民起义运动

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明朝以后,但天下并没有就此太平,以反对贪官污吏、聚众闹赈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一直没有消停过。

据一些资料记载,明初民变频繁发生:

1370年(洪武三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同年,福建泉州陈同反,进攻永安、德化和安溪三县。同年,山东青州(益都)孙古朴聚众反,自号黄巾,袭击莒州,杀同知 。

1381年(洪武十四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众数万,战船一千八百艘;明廷派南雄侯赵庸率步骑舟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广东由参政阎屯,千户张惠率领的本省军队,联合镇压。同年,福建福安县民江志贤聚众八千反。

1382年(洪武十五年),广东铲平王叛乱,赵庸再次前去镇压,斩首八千八百余。

1385年(洪武十八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继洪武十一年(1378年)叛乱逃脱后再次造反,明廷派信国公汤和率领大军号称二十万,前往镇压。

1386年(洪武十九年)五月十四日,彭晋、彭玉琳发动起义 。彭玉琳自称晋王,设置官属,建元天定。县官率民兵征剿。玉琳失败,被逮送京师就义。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明廷派出胡海,陈桓,叶升,率兵33500人镇压,动用三个侯这么大的阵势,在明初也是少见的。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广西的瑶族、壮族数万人叛乱,明廷派征南将军杨文率军镇压,斩叛乱军18360,斩家属8280人。

明初这些频繁的民变,与较后期的一些农民起义、民变相比,其规模还是小巫见大巫的。

洪武三十年(1397年),今贵州省锦屏娑侗寨人林宽聚众起义, 攻龙里守御千户所。起义军经过半年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林宽被俘,起义被镇压。

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山东地区爆发了唐赛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唐赛儿举事,规模较小,前后不过一个月就被平定,但发生于明朝永乐盛世时期,对最高统治者震动较大。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明初统治者开始赈济灾区,减免税收,抚恤百姓,一大批平定变乱不利的官员也被惩办。

但白莲教运动却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一直在民间酝酿、发展。

明神宗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传播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北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王森在京师传教时被捕,死于狱中。之后,其弟子巨野人徐鸿儒继续组织白莲教。

1622年(天启二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

起义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众至数万",屡败官军。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白莲教运动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

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白莲教起义宣告失败。

除了林宽起义及白莲教运动之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陕西省勉县人高福星发起的叛乱以及之后浙闽民变、郧阳民变、江西暴乱、刘六刘七起义、阿哲起兵、陕北暴乱等都颇具规模。

树欲静而风不止,据有关资料记载:

1442年(正统七年)时,浙江矿工叶宗留叛乱,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乱。

明朝中叶成化年间,河南西华的"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龙、李胡子率数万流民作乱的历史事件,史称“郧阳民变”。

1465年(成化元年),号称"石和尚"的石龙纠合冯子龙数百人,四散剽掠。于是众人在大石厂立黄旗聚众,据海溪寺称王,伪号"汉",建元"德胜"。署将军元帅,以石和尚为谋主,刘长子、苗龙、苗虎为羽翼,众至数万人,洗劫襄阳、邓州境内。

1470年(成化六年)十月,刘千斤余党李胡子纠合余党小王洪、石歪膊,率领荆、襄流民聚众谋反。伪称太平王,立"一条蛇""坐山虎"等号,明军屡次逮捕不获,荆、襄、南阳等地遂发生骚乱 。

1510年(正德五年)前后,江西各地爆发叛乱。其中有抚州王钰五叛乱,饶州汪澄二叛乱,瑞州罗光权叛乱,赣州何积钦叛乱,靖安县胡雷二叛乱。

明武宗正德年间,河北出现刘六刘七起义。叛乱军攻占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并曾三次逼进北京。

1621年(明朝天启元年)到1630年(崇祯三年),彝族人阿哲起兵抗明,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在四川永宁及贵州水西一带起事,波及黔川全省,最终由朱燮元平定。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许多土著叛乱。

尽管这些起义或者民变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明朝内部的阶级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明朝最终走向灭亡也只能是一个时间问题。

明朝末期发生的最大一次农民运动---李自成起义,彻底推翻了明王朝政权

自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王二叛乱开始,有一次最大的叛乱,直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失败,前后历时31年。这场战争最终推翻了明王朝政权,期间使处于辽东的清军有机可乘,趁机入关打败叛乱军,征服了中国。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史称“李自成起义”。

1627年(天启七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

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

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一同对抗朝廷。

但当民变的烈火熊熊燃烧的时候,明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仍旧浑浑噩噩。

有"关中鸿儒"之称的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和据说是岳飞后代的延绥巡抚岳和声都己病入膏肓,无法履行职责。

陕西巡抚胡廷宴自欺欺人,每逢州县报告"盗贼"之事,就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一顿,认为这些盗贼都是饥民,来年夏收有了粮食以后,自然就会解散,对民变隐瞒不报。

此时中央政府的清洗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处理魏忠贤集团的过程中大肆牵连,清理一直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搞得人人自危,无人过问政事。

这就是明末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即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马自成、刘自成起来造反,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豹眼评语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过度强调自然灾害和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政治和军事因素。甚至说天灾和阶级矛盾在明末并不比其它朝代更甚,而明政府的赈灾工作是中国历朝历代力度最大的。

但不可否认,崇祯帝大规模清洗造成的政治乱象是引发民变的重要因素,士兵不愿意打仗并不是由于民变引起的,而恰恰是政治混乱导致的结果。

在这里,豹眼不去具体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只想说民变终归是政治混乱导致的。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闹事。

当然了,明朝民变的性质并不单纯,尤其是在民变中后期,逃兵胁裹难民,流动掠夺,并以此为职业,不接受政府的赈济安置,他们的行为漫无目的,带有强烈的流寇色彩,对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比自然灾害更巨大、更持久,导致更多难民加入其中,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豹眼认为,所有民变并不值得提倡和美化,但也没有必要替腐败、混乱的政治洗白。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随性自由的奶酪a
「随性自由的奶酪a 」发表看法
2023-06-26

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自一登基起,便发誓要振兴大明王朝,但他的理想过于丰满,而现实又太骨

感,没有回天之力的他,也就是多挣扎几年而己,如果没有李自成,还会有另一股势力来矫正历史行走的方向。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着为民着想的旗号,一路攻城掠地,直逼明都,明王朝不会拱手让出江山,双方展开了持久战,本来国力下降的明朝,自崇祯登基,清朝开始攻打明朝,但最终败北,于是清兵按兵不动,只等两败俱伤那一天,终于等到那一天,李自成杀入了京城,明朝终于被推翻了。

然而,农民出身的李自城,目光短浅,小家子气,按捺不住见财而起的贪心,打着为民的旗号,最后忘了人民,面对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强大力量,最后逃出北京城,清军便轻而易举入关。

即使没有李自成,因明朝到了后期,被推翻只是时间早晚而己。

老伊先生谈史
「老伊先生谈史 」发表看法
2023-06-21

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大概率也走到了王朝末路了,只是能拖延多久的问题了。

先确定一个问题,李自成或说明未农民起义并非仅仅因为辽东战事而闹出来的。明未农民大起义主要原因还是土地兼并问题、贪污腐败及万历三大征之后的各种赋税加派、水利失修等等,历朝历代都会有的未日行迹全都出现了,辽左加派及朱家宗室负担只是雪上加霜、火上加油。

明未实在问题太多,所谓积重难返就是这样的,典型中的典型。

以万历三大征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表现,首先就是文官不知兵而瞎指挥,其次是整体国家财政吃紧逼得明军不得不急忙出兵,再次是明军内部积弊已重,士兵军纪败坏、缺乏训练、欠饷没有战斗力,战斗力全靠家丁......兵制的腐败,边军生活的困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即使陈奇瑜、孙传庭、洪承畴等人真的镇压了张李等起义军,明朝的土地问题和贫富矛盾问题依旧存在,明未社会依旧还是个火药桶。

如果没有农民起义,明军也是挡不住满清的马蹄的,在山海关被占之前,后金满清已经连续五次破关进入内地,在京衢及山东、河北等北方各地四处烧杀抢掠,入关兵力一次次增加,破坏力也越来越强。明军啥也没干,尾随清军。清军甚至留下木桩,上书“各官免送”。

只要明军不能在战略性野战中击败八旗军队,明朝就无法阻止满清八旗肆意入关。宁远、松锦等辽西走廊上的每一次战略决战,明军都失败了,局部的战术性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体局面的崩坏。

最终,南明得靠农民起义军来续命,明军大部分成了绿营。所以,明朝必完,清军入关是必然的。

一拐杖老头
「一拐杖老头 」发表看法
2023-06-25

答:如果没有你自称的农民企业,明朝也就当不了清朝的大军入关!

这是一个里面情,明末时期民不了生,再加上自然干旱。各界的起义军是纷纷而起,所以李自成起义只是农民,企业的一种形式,你这是进了北京没有能够很好的统治中国,是一件很大的遗憾!

大清入关势不可挡,大胸入关以后代表了一个历史的开始。代表了康乾盛世代表两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大的进展!

所以说李自成他也阻挡不了请军人入关

了!

无肉不欢的胖子
「无肉不欢的胖子 」发表看法
2023-06-27

能!首先我要搞清楚,灭亡明朝的是农民军不是满清武装,满清至始至终没打下山海关,满清入关是吴三桂放进来的,明朝之所以灭亡了,在于今天刚把农民起义按住,明天满清来打草谷了,后天农民又起义了,轮流给明朝放血。

有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明朝占据中国最富裕的地方,满清占据人口稀少物资匮乏的东北,明朝完全可以耗死满清。

北疆同心聊历史
「北疆同心聊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6-21

明王朝就是因为两线作战,导致财力、兵力枯竭才灭亡的。如果只镇压农民起义军,或是只抵抗后金(清军)的进攻,明朝都不会迅速灭亡。

尽管从历史规律上看,除两汉、两宋等少数几个朝代以外,很少有跳出“三百年兴亡周期率"的王朝。

因此,立国200多年的明王朝也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但是,一个王朝的统治惯性是比较强大的,如果没有内忧外患的压迫,即使史治再腐朽,剥削再残酷,也仍能依靠统治惯性继续延续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一、明朝的致命外患源于公元1616年的后金崛起。

后金崛起得很快,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到了公元1622年就已经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给明朝造成了沉重的战略压力。

但是,由于后金只拥有几十万人口,十几万兵力,所以并没有把握鲸吞中原。

因此,皇太极改金为清后也曾想和崇祯议和。

而崇祯也曾经授意陈新甲与清朝秘密媾和。

然而因为明廷腐儒当道,党争内斗,导致陈新甲被杀,议和的希望破灭了。

于是,明朝就不得不继续在内外两个战场作战。

二、那么如果没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又怎么样呢?

农民起义是人灾引发的人祸,起义发源于陕西,后漫延至北方大部分地区。

由于天灾的范国过大,政府又救济不力,导致无数饥民揭杆而起,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终于遏无可遏。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明朝迫切需要筹集大量军费,于是就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

竭泽而渔的做法,使王朝的危机愈演愈烈,最后终因力竭而亡。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发生无可遏制的农民起义,单单对付关外的清朝军队,明朝还是有可能挡住清军进攻的。

归根结底耗死明朝的,其实就是同时维持内外两线作战!

有的用户
「有的用户 」发表看法
2023-06-26

如果没有李自成等的农民起义,明朝也就没有清兵进攻这回事。因为从明朝大一统的辽东兴起努尔哈赤建州女真军事集团,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李自成等农民军是本民族起义,努尔哈赤等是少数民族起义。努尔哈赤兴起,是因为明朝与日本的战争,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兴起,是因为明朝与辽东满清的战争。像明朝这样的世界大国轰然倒地,绝不是外部力量能够做到的,就像“红楼梦”里所讲的,必然要从内部先杀起来才行。所以从本质上讲,一个大国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部治理,有内忧才有外患,否则外患不足以成为外患。而外患可以促进乃至加重内忧,明朝末年就是这样,明朝对日战争导致辽东军事集团兴起,对辽东用兵加重关内人民负担,搞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关内不稳更助长满清气焰,而满清不断壮大促使明朝动员更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此国家越发不堪了。后来的清朝和蒋介石也是如此,内忧遭致外患,外患加重内忧,如此反复叠加,自然危如累卵,最终轰然倒地,不可救药了。

光芒总是美在黑夜
「光芒总是美在黑夜 」发表看法
2023-06-24

历史没有假设。不过既然要问这个问题,就谈谈我的心得,作为茶余饭后谈资。明朝末年,已经民不聊生,各地反抗斗争不断。如果没有李自成这样一支有实力的起义军,遇到外敌(站在明朝角度)入侵,会有很大一部分力量聚集起来,抵御外辱。之前的北宋南宋历史和之后的义和团运动都说明了这一点。明朝会像这两个朝代一样,苟延残喘一些时间。

肖昌洪0304
「肖昌洪0304 」发表看法
2023-06-25

我个人觉得,如果明末不是李自成起义,明朝不仅可以挡住满族的进攻,如果明朝一旦政通人和,完全可以兼并满族。

明朝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腹背受敌的形势下,依然拒满族于山海关之外。如果不是李自成荒淫无度,纵容军士烧杀掠淫,也不至于会逼反吴三桂,使满族入关。以当时内忧外患的行势,满族便不敢正视大明,更何况政通人和。

史论纵横
「史论纵横 」发表看法
2023-06-23

首先讨论一下国祚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必然灭亡,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明朝国祚276年,和封建大一统王朝不过三百年的怪圈(规律)完全相符。但是,一个政权经过危机除了更换统治者,政权形式还存在的例子也大有存在,春秋战国姜氏虽然代齐,但是齐国还是保持了500多年国祚,西汉虽灭,光武帝刘秀继而建立东汉,两汉加一起也有四百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两宋加一起也超过三百年。

而明朝呢!其实,明朝末年,所有的战乱和灾害都发生在北方,而南方则形势一片大好,国泰民安。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以,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当,国家应该可以经受起一次次危机的。

正是由于君主无所作为,或者瞎作为,将朝政搞的乌烟瘴气,党争不断,皇帝昏庸,导致北方局势急剧恶化。

假如明朝末年出现中兴之主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什么是积重难返的,只是不作为的一种延续,很多人认为崇祯勤政爱民,应该是中兴之主的形象啊!其实,崇祯就是没有用对地方,明朝末期朝堂形成的腐朽气息,延续下去,肯定败亡啊!根本的措施是改组政府班子,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措施,却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制度,而从张居正开始,内阁成员权力有所提高,这就更容易造成扯皮的现象。

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的作用,对于,军国大政,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干,鸡毛蒜皮的事,让内阁三省六部去干就行了。

有人说满清政权取代明朝政权,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取代先进的文明,其实不然,从政权形式来看,是满清八旗制度的军国主义,对明朝和平时期的统治政府的官僚机制的胜利。

这也是清末时期,甲午惨败于日本的重要原因,论综合国力,明朝强于当时的清,清朝强于当时的日本。

而明清之间的战争,明朝并不是没有机会赢得一次,只要打平一次,满清的军国主义都容易土崩瓦解,但是,明朝就是一次一次的惨败,一次次鼓舞了满清的士气,最终被满清取代。

于左
「于左 」发表看法
2023-06-23

答案很简单,在漫长防线的某些薄弱环节,明军不能抵挡清军的进攻。

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没有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清军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从正面突破山海关防线,进而摧毁明政权,奠定自己对中原的统治。

在农民军出现之前,明清之间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多年,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

辽东镇的形势一直比较复杂,西部的蒙古各部和北部、东部的女真各部,给明朝廷带来极大的困扰。

到了万历中期,努尔哈赤崛起,势力不断壮大。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袭占抚顺。万历四十七年,重创四路明军,取得萨尔浒大捷。以后的短短几年当中,明军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先后丧失沈阳、辽阳、广宁等地,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在战场上毫无还手之力。

到了天启年间,在孙承宗的主导之下,明军开始尝试恢复失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出关筑城,在宁远、锦州一带与八旗军形成相持的局面,并取得宁远和宁锦两次胜利,却很难再进一步,跨过辽河,收复辽东。

明朝廷在辽东前线投入重金,打造关宁明军,财政上给以优先保障。这让国家的财政负担非常沉重,只好向农民加派辽饷,给他们增加了无法承受的负担,加上天灾,农民纷纷破产,最终导致陕西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可见,明军在辽东的一系列失败,主要原因是明政权和军队的腐朽,这种腐朽是制度化的、全方位的,不是单纯一个贤明的皇帝、一个能臣、一员猛将能够改变的,当然,更不是农民起义造成的。

相反,明军在辽东的惨败和朝廷在那里的大量投入,导致整个社会矛盾加剧,引发了农民起义。

所以,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军也很难战胜清兵,无法抵挡清军突破长城防线,袭扰内地。只不过,清军这种轻骑奔袭的贼寇形式,只能劫夺一些财物和人口,无法在内地站稳脚跟。永平四城的得与失,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只要明朝的内部能够保持稳定,就算清军联合蒙古和朝鲜,在战场上挫败明军,它的军力和国力也无法支撑他们正面突破关宁防线。

老孙的火器工坊
「老孙的火器工坊 」发表看法
2023-06-29

其实如果大明在1628年之前都能坚持据守而不主动出击,那么凭借一定的科技优势和庞大的经济优势以及地缘政治优势,明朝还真能挡住清军的脚步,并且拖垮当时在政权上并不成熟的后金。

但是在李自成成为起义军主流的1637-1644年这个期间,清朝的政体已经趋于成熟,大明已经几乎无力阻挡八旗军的进攻。而且曾经的军事科技优势也不复存在,明军的精锐在清军面前,战斗力也是有较大差距的。

1642年,曾经把起义军打的落花流水几乎灭亡的明军精锐(关宁军、秦军),在松锦大战中面对清军时,除了吴三桂带着逃跑的2万多人,其余的10万大军非死即降。

由此看来,明军最后的精锐,在清军面前还是不够打。

说如果没有李自成,那么明军在防守的情况下挡得住清军吗?答案是很难。

大清帝国建立的时候,整个漠南蒙古都已经成了大清的地盘,也是说即使不走防御精良关锦防线,清军一样可以从喜峰口、密云、宣化、大同进犯内地。而这几处的大明守军质量可就不高了,数量也非常感人,想着要挡住清军的铁蹄,历史证明没成功过。

况且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有了数量庞大的红夷大炮炮队,在近代军火面前,大部分都是中世纪特色的关锦防线城堡也就只有挨打的份。松锦大战时,松山城根本撑不住清军的几轮齐轰。就是明军坚守,清军凭借红夷大炮,同样可以把关锦防线硬啃下来。

再者说了,农民起义为啥多,因为辽东战事导致大明的税负太高了,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自然是过不下去了。也就是说清军和农民军其实是个因果关系,在明末官场腐败的前提下,国库的收益想提高只能是加大税收力度,所以农民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就算是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孙自成等等。所以农民军这一项,是根本不可能假设没的。

568551茶酒糖
「568551茶酒糖 」发表看法
2023-06-26

明朝的失败不是李自成造成的,它的格局早就由朱元璋定下来了,因为任人唯亲,把天下定位朱家的,老百姓都对朝廷没有认同感,对于家国情怀可有可无。看看国家有危险,国库空虚时要为国家捐款,哪怕王侯将相都认为是朱家的,要捐朱家捐款,全然不关已事,确实也是这样,谁叫你姓朱的王族这么大,全国养了十万王爷,把国库也吃光了。

李自成为什么要造反?就是看到朝廷不得民心,才抓住时机造反,朝廷因为党派林立而打击不力,各将领都有私心,最后把崇祯皇帝自行了结,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溜的溜!而李自成自己又不争气,得江山坐不稳,不去笼络人心,结果吴三桂投奔清廷,使弱小的清廷日益壮大,以至所向披靡开城投机!二百万清人能够统治一亿汉人的壮观!

后遗症来了,日本人经过研究,清廷只有二百万人就能统治汉人,我们小日本为什么不能,于是壮了侵略我们国家的贼胆,我们又被人欺负了一次。

说到血性,明朝灭亡时左良玉不是有八十万大军吗?好意思带着这么多军队投降三十万的清人?也许历史冥冥中自有分数,清廷来了,开疆拓土民族大融合,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明朝这些破事儿就免提了。

多才自由与野性
「多才自由与野性 」发表看法
2023-06-22

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也很难完全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清朝是一个强大的满族帝国,其在军事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实力和资源。明朝在与清朝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劣势,无论是在武器装备、军事组织和指挥、军队训练、军民意志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此外,明朝内部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包括贪污腐败、官员弊政、社会动荡等。这些问题使得明朝政府难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军队,也使得国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因此,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也难以完全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不过,如果明朝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重组,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可能会提高其在与清朝的战争中的抵抗力。

國病
「國病 」发表看法
2023-08-08

明朝抵御清军问题并不大。不是说,清军不强,这不是说明军很强。而是说清军的那个强远远不足以吃掉明朝。举个例子,就算吴三桂抵挡不住清军,清军入关了。那不过是重演一次历史,烧杀劫掠一通,还是得退回去,或者占据北方,形成拉锯战。满清的人口数量决定了他完全没有实力吃掉明朝。

这个已经分析过了,不要说没有李自成,其实就是没有成圆圆也没有可能性。没有成圆圆,他们一时半会儿入不了关。只要李自成草包数值有个限度,也就立足好了。只要政权能稳定下来,满清也只能扮演一个打劫者的角色。如果没有李自成这个大草包,那基本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李自成唯一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明朝打碎了,然后转交给满清。满清得国是最容易和最意外的。李自成打碎了明朝机器,然后自己又如流寇一般,兴得也快,溃的也快。满清进入后又有那么多乌泱乌泱地汉奸群体去配合。所以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就发生了。

十万清军灭了一个人口巨大国家,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只能在中国上演。因为我们有汉奸。如果没有汉奸帮忙,就算存在李自成这个草包,满清入关后也只能是烧杀劫掠一通然后乖乖退回去。就是所只要汉奸不作为、不配合就足以抵挡了,没有一丁点希望。你想想,偌大一个国,把十万人分散出去统治,没人配合,他如何能做的到。这不是你的军队虎不虎狼的问题。然而,我们就是有那么多汉奸,你能有什么法呢。

中国的第一拨汉奸是百家争鸣时游走各国的献策者。后来的汉奸最关键的都是这类人。为了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为了点利益,所以投身敌营的献策者从来没有中断过。否则一群野蛮地带的人,他能懂个锤子。今天为什么要重建民族主义,就是要结束几千年的悲剧循环。暴治时不惧怕异治,异治是不惧怕暴治。其实都没好果子吃,对吧。

明朝被满清取代,就算存在大量汉奸也是偶然到了极点的结果。如果南明能够统一起来,恐怕也没希望。然而所有的偶然诡异地就让满清几乎是躺着就拿到了政权。说点迷信的,就是朱家龙脉也被李自成这傻冒给提前破坏掉了。你破坏可以,但你不能草包成那样。因此我没法不啐这它一泡吐沫。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