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果郡王的生母是舒太妃。这位舒太妃的宫斗过程应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舒妃;第二部分,她是隐忍自请出家的舒太妃。
在后宫中任何一个人成为宠妃,靠的绝对不会只是温婉与贤德。在舒太妃的身上,同样有着谋略与手腕。
这个女人绝对进退有度,她看待事物比后来的太后要通透得多。在得失之间,舒太妃的选择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
而先帝对这位舒太妃有真情,先帝对她的保护,帮助她挡掉了在前期宫斗过程中,后宫的大多数血雨腥风……
一.舒妃时期,舒太妃是宠妃,却并不居高位
读者对舒太妃最开始的印象,是从太后口中得出的。太后的结论是,舒妃集宠爱于一身,引得六宫怨恨,后宫不宁。
但这种评价并不准确!
此时的太后,在后宫已经有了睥睨天下的资本。此时她对舒妃的评价带着过分的主观因素,所以并不客观。
先帝的确给了舒妃感情,但那种感情是唯美而浪漫的。
长相思与常相守,琴与笛合奏,自然别有一番琴瑟和鸣的情趣;
桐花台下,先帝为舒妃种满的合欢花,更是两情缱绻的象征。
可那有什么用?
只有后来的华妃那种蠢货,才会真的在乎皇帝的情在哪里。
有脑子、懂进退的嫔妃,根本不会在乎这些。
脑子的嫔妃在乎的会是母家的地位;自己满门的荣耀;或者干脆更进一步,在乎太子位!
在皇帝自己的眼中,他对舒妃的情谊,也只不过是消遣。
因为在后宫之中,舒妃的出身并不高贵。
不高的出身,让舒妃的家族无法承担起扶持果郡王登太子位的任务。
争太子位,对于舒记的家族来说,是一不小心就抄家灭门的祸事。
不高贵的出身,让舒妃不能有,或者说也不敢有过高的欲望。
不高贵的出身,也使得舒妃只敢在皇帝面前展现出自己温婉谦卑的那一面。
她的所有智慧与锋芒都要藏起来,包括他有了儿子之后,也不敢让儿子展现出任何锋芒。
果郡王本人从小就才华横溢,是个文武全才。可是他必须懂得藏愚、守拙,假装自己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风流王爷,这样才能平安度日。
舒妃的不争,让皇帝觉得只有在她的面前才能做自己。只有舒妃会给予皇帝家的感觉,所以舒妃才得到了皇帝的几分真情,她的儿子也得到了真的父爱。
舒妃可以做到让帝王心安。
于是帝王给了舒妃信任和宠爱,在盛宠之下,可以让舒妃躲过很多后宫中的冷箭。
这算得上是帝王给舒妃的一种保护,但这种保护也不过如此!
比起皇帝的江山社稷,舒妃什么都算不上。皇帝只会给她一些温暖的小情调,却永远不会给她正宫皇后的位分。
舒妃不是皇后,她的儿子也从来不是太子。而且她的儿子年幼,在年龄上争皇位没有任何优势。她儿子有能力崭露头角之时,哥哥们的早就羽翼已丰。
于是舒妃和她的儿子只能继续装傻充愣。
这样的人就算是想成为众矢之的都难。
后宫中的人,全是千年狐狸,不会平白无故的就给别人当枪使。
倒是当年的太后,为自己的儿子争皇位,处心积虑。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清白,同大臣不清不楚。
只有她才真正的把舒妃母子当成假想敌,当太后真的成为太后之后,这时候的太后对淑妃母子有了生杀予夺之权。
这时舒妃的危险才真正开始……
二.与舒太妃宫斗的,从来只是太后一人
在新皇登基后,太后正式上位成功。
太后的上位,意味着她根本就没有给后宫打下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
后宫中的倾轧、争宠、甚至同大臣不干净,这些事情太后全做过。
上梁不正,也就难免下梁歪。
此时的太后,想在后宫立威,靠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不可能的。
她只能给要紧的太妃们穿小鞋,给她们全都扣上道德不端的帽子。
于是当年得宠的良妃,成了太后口中的辛者库贱奴;当年得宠的宜妃,也成了儿子谋逆,牵连母妃的反面典型。
太后收拾起太妃来,从不手软。从名誉、道德、还有儿子上进行全面地打压。
而这时,舒太妃的手腕就显现出来。
新皇登基,要以孝治天下。
倘或把先帝的太妃全都整治一顿,这是大不孝!
就算是皇帝,也不敢真的这么干。
于是在先帝死后,舒妃马上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先帝驾崩之后,舒贵太妃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
舒太妃真的想死吗?
她才不想死呢。这种作死的方式,就是她活下去的理由。
她手下的宫女、嬷嬷,根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她去死。
一旦她死了,得了一个殉情的好名声,将置太后于何地!
此时的舒妃,把自己的性命和名声全都保住。
良妃早死,没有看到太后的狠辣。
从皇后宜修与华妃的对话中也能看出,翊坤宫的上一个主人宜妃,被皇帝从后宫赶到了儿子家中,颜面尽失。
而这时的舒妃,倘若要保住自己的颜面,就绝对不能留在后宫之中。
自请出家,是保住体面的唯一方式。
她主动离开后宫,是对太后的妥协和示弱,在太后的心里,巴不得她早早离开。
于是她的知趣,会得到太后非常好的回报。虽然出家,但也会得到非常好的物质待遇。
舒太妃既然选择出家,就走得干净利索。什么桐花台、合欢花,都不可再去想;什么常相思、常相守这琴与笛,也一个都不能带。
曾经的金缕衣呢?
劝君莫惜金缕衣,金缕衣更是个祸害,这些东西必须都留在后宫之中,放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她才能放弃从前的怨恨。
舒太妃对人生看得通透,这个女人把太后看得更透。太后虽然精明腹黑,但她不懂得舍得。权利、富贵、亲情、爱情,她全部都想要得到。
而在后宫之中,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共存,必然要有舍才有得。
舒太妃选择出家,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此时的太后,也只能无奈地去选择善待这对母子。
虽然舒太妃不能经常见到果郡王,但是他们母子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而反观太后与皇帝呢?
虽然名为母子,实际上却互相猜忌、防备、彼此怨恨。他们之间的怨恨,致死不能解开。
若从这个角度,其实这场宫斗中舒太妃已经赢得彻底。
《甄嬛传》里,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曾迷倒一代帝王,得帝王专宠,六宫粉黛无颜色,舒太妃这个女人的心机和手腕,是相当深沉的,在她的宫斗过程中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期靠的是先帝盛宠的庇护,后期靠的绝对是自己的谋略和手腕。
后宫的嫔妃个个都是千年老妖,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如此,舒太妃能得到帝王专宠,可见,当年的舒太妃也绝非池中之鱼。
前期的时候,舒太妃这个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从太后言语得知,舒太妃是果郡王的生母,当年的舒太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闹得六宫嫔妃抱怨,使后宫不得安宁。
从太后对舒太妃的这种评价,就知道,当年太后花了不少心思和手段对付舒太妃,即便她已经离宫多年,太后依旧记得她曾经风光的日子,可见,当年舒妃有多荣宠了!
舒太妃是摆夷人,先帝为了她开了很多先例,在太平行宫建了桐花台,亲自吹“长相守”歌迎接舒妃,并为她种满了合欢花,先帝确实是在用尽全力给她一段完美的爱情。
从长相思到长相守,琴笛合奏,琴瑟和鸣,每年春夏之际,先帝便会与她携手漫步其间,共赏花开花落,情意绵绵,更是恩爱的象征。
可这有什么用?
皇帝的情不是只给一个人的,只有后来的华妃才在乎皇帝的情多情少,为了得到帝王的情,算计这个算计那个,而最后剥夺了她当母亲权利的却是皇上。
舒妃并不像华妃,她绝对是进退有度,她知道,无论从出身地位,还是果郡王的年龄、政治阅历,都没有夺嫡的优势。
所以她只有在帝王面前展现出温和谦卑的一面,得到帝王的保护,帮她躲过前期宫斗过程中的血雨腥风。
舒妃自然知道锋芒毕露的道理,她对儿子果郡王的教导,一向是倾心于文学,不沾权力,而真正的果郡王,从小文武双全,骑射治国,无一不精通。
但他必须把智慧与锋芒都藏起来,假装做一个不问事事的逍遥王爷,这样才能平安度日。
舒妃的低调与不争,让皇帝觉得只有在她这里才踏实,也只有舒妃能给予皇帝有家的感觉,所以果郡王从小就得到了满满的父爱,就连四郎动不动还想起果郡王夺走了他的父爱。
而舒妃在得失之间也看得很开。
在盛宠之下,可以让她为了躲过后宫中的冷箭,所以在感情上,舒妃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在江山社稷面前,舒妃并不算什么,皇帝也只能给些她温暖的小情小爱哄哄她开心罢了,却永远不会给她正宫皇后的位份。
显然,她不是皇后,儿子果郡王从来不是太子,而且又年幼,即便皇帝专宠,儿子在年龄上也没有夺嫡的任何优势。
等到儿子可以崭露头角之时,他的哥哥们早就羽翼已丰了,稍有不甚,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舒妃和儿子只能他们把所有的智慧和锋芒藏起来。而后宫的人,个个都是千年老妖,舒妃没有点谋略和手腕,恐怕早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舒妃当年的竞争对手太后,为了握住整个后宫最重要的权柄,处心积虑,不惜搭上自己的清白和声誉,私情于她的青梅竹马隆科多,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
当年太后见舒妃专宠,心生嫉妒,一直把舒妃母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她真正成为太后之后,这时候的太后对舒妃母子有了生杀予夺之权。
这时,舒妃母子的命不是掌在自己手里,而是握在太后和皇帝的手中……
新君四郎登基,也意味着太后成功上位。太后上位后,想要靠良好道德形象树立威信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后宫的勾心斗角、争宠夺权、与大臣有染,这些都是成了太后上位之后的“污点”。
后来太后训教宜修皇后的时候,还因为这些“污点”被宜修噎个半死,说:“这都是皇额娘多年来的提点历练……”
言外之意就是皇额娘教的,我跟你学的,太后当时竟然无言以对。
如此,太后想在后宫立威,靠道德素养这方面根本行不通,只能靠狠辣的手腕,开始逐一找借口处置先帝的宠妃。
于是太妃们不是被迫殉葬,就是被扣上道德不端的帽子,纷纷在宫斗中折戟沉沙,当年夺宠的良妃,成了太后口中的辛者库贱奴;当年得宠的宜妃,成了儿子谋逆牵连的反面典型。
太后才是段位最高的宫斗老手,收拾起太妃们,从不手软,尤其是对夺嫡的皇子们进行全面打压。
这时候,舒妃的手腕就显现出来了,毕竟新君登基,要以孝治天下,倘若把先帝的太妃进行大清洗,这就是大为不孝!
四阿哥刚登基,皇位还未坐稳,就算他也不敢明目张胆这么做,更何况太后呢!
于是舒妃做出惊人的举动,先帝驾崩之后,舒贵太妃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
可舒妃真的想殉情吗?
她这么做,就是为了迷惑太后和皇上,保全她和儿子的性命。
原著中,舒妃和太后曾经还是一对好姐妹,当年的关系不亚于“甄嬛与沈眉庄”。
然而,四阿哥登基,太后成功上位,太后就立刻变脸了,所谓的姐妹情深,不过是虚假的利用。
用华妃的话说:“在这深宫之中,哪儿来的亲如姐妹?不过是势弱依附势强,愚笨依从聪明。今日是姐妹,明日就是仇敌,脸上带着笑,底下捅刀子。”
如此,舒太妃为了保住自己名声和性命,才以这种方式,打消太后对她的忌讳和疑虑。
舒太妃一旦就这么死了,得了个殉情的好名声,那将置于太后何地?太后是聪明人,再怎么腹黑,也不会让舒妃以这种方式死。如此一来,舒妃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名声,还保住了性命。
太后的铁腕无情,舒妃总算领教了,良妃死的早没看到,宜妃虽没被整死,但因被儿子牵连,直接被皇帝赶出宫,颜面尽失。
而此时的舒太妃,做了一个智慧的选择,自请出家,离开后宫的条件,以此换来儿子果郡王的平安,也保全了自己最体面的方式。
舒太妃主动的离开,无非是对太后的妥协和示弱,她当然不会太为难舒太妃了,太后整治那么太妃,为了给朝臣们留好印象,还专门为舒太妃修建的安栖观,允许她带着贴身侍女出宫侍奉。
舒太妃离开时干脆利落,曾经的什么金缕衣、这琴那笛、长相思、长相守、梧桐台、合欢花等,凡是与先帝有关的,一样都没带走,全留在后宫之中,在太后眼皮子底下,甚至连儿子都是归太后名下抚养。
舒太妃太聪明,她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候,如何选择退出这场权力的之争。太后虽然精明狠辣,但她不懂得舍得,权力、富贵、亲情、爱情每一样都想得到。
最后谈个黄昏恋,还被自己儿子逼着手刃情人,太后含着泪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用隆科多的死换来了与皇帝的心安。
可皇帝真的心安了吗?
并没有,太后和儿子皇上之间,彼此怨恨、互相猜忌、防备,而太后,面对亲儿子,临终还诅咒他,将受报应……
反观,舒太妃懂得舍得,选择出家,把儿子留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有太后的养育和庇护,这样果郡王才能平安。
果郡王并不恨舒太妃,他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尽管不能常常见母亲,但她母子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舒太妃果然是大智若愚。
倘若没有遇见嬛儿,果郡王这样应该可以当一个逍遥的富贵王爷,但只是没想到,没有了太后的庇护,皇上还是下决心把这个弟弟除掉。
当然,最终甄嬛也为果郡王报仇了,当上了太后,说明舒太妃的眼光比较毒辣!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宫斗中舒太妃应该就是最大的赢家!
如此,舒太妃能在这场残酷的宫斗中存活下来,不光靠自己谋略和手腕,还有进退有度,虽然最后被迫出家,但也以此换来她和儿子的平安,远离后宫的是非之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说这场宫斗谁赢谁输,或许从来都没有真赢家,只有活着才是王道!
—End—
舒太妃是先帝爷的宠妃,是果郡王允礼的生母。说起舒太妃这个人,在整部剧的前半段都只是闻其人,而不见其人。直到甄嬛出宫,一次外出偶然路径一座安栖观,观众才得见她的庐山真面目。先不说这部剧所反映的雍正后宫斗争有多激烈,历史上康熙皇帝晚年,后妃勾结皇子九王夺嫡那是多么的惨烈啊!最后是太后和雍正胜出了,参与的人哪怕的皇子都不是死就是被幽禁了,不要说后宫那些先帝的妃嫔了,为什么舒太妃能安然活着呢?总结一下,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首先先帝在时,有先帝的宠爱是最大的保障。
在剧中有多处细节体现舒太妃和先帝爷感情至深。比如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笛的存在,那时舒太妃当年初入宫时,先帝特命人制定赠与的;荒芜冷清的桐花台的存在,这里是先帝特为舒太妃建的,上面还画满了合欢花;甄嬛推荐安陵容给皇上后,自己落寞走入迷局后,果郡王用她母亲曾经受宠的经历劝说甄嬛放宽心,集万千宠爱未必是好事;太后也曾拿先帝专宠舒妃的例子告诫皇上不要过于宠爱甄嬛以致后宫怨愤。这些都可以看出先帝对舒太妃的宠爱,是其他妃子远远不及的。后宫多残酷,有皇上的庇护谁也没辙。
其次,舒太妃这个人也算是淡泊名利的,她只是看重她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不在意荣华富贵与皇位。她和自己的儿子果郡王也并没有参与夺嫡之争中,果郡王当时只醉心在书画上。正是这种不争才没和皇上太后结怨太深,才得以保全了下来,否则必定没有好下场。最后就是先帝一驾崩,她就归隐退出以求保全自己和果郡王。
小说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先帝驾崩之后,舒贵太妃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幸好宫人们发现得早被救了下来。宫中妃嫔虽然从前对舒贵太妃时时埋怨、诸多不合,却也十分感动,连外头的臣子都知道了,盛赞舒贵太妃大义。太后也十分感动,而此时舒贵太妃亦自请出家为先帝祝祷,将十七王爷托付给了太后抚养。太后感念舒贵太妃一片心意,又说太妃养尊处优,自然不能和甘露寺众尼同住,所以特意建了安栖观给舒贵太妃独自居住,于是命她出居道家,而不是进甘露寺修行。太后又怕旁人服侍太妃会不习惯惹太妃生气,于是就让太妃的贴身侍婢一同跟了去住。也是太后体谅舒贵太妃的心思。自然,舒贵太妃若无大事也是不能随意离开安栖观一步的。”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妃是自请出宫的。她很清楚在前朝受尽恩宠早就遭众人记恨,留在宫里才危险,远离是非之地才是保全的根本。况且皇上多疑,一个受宠的太妃,和一个得先帝喜爱的皇子天天在他跟前,必定让他更加忌惮,时时提防,早早想除去她们。而她离开,又让太后去抚养果郡王,表面上是把自己的儿子做了人质,其实是保全他。母亲远离宫廷,终生居于道观,又有太后的养育庇护,皇上多少会念及情面,这样果郡王才能平安。只是没想到,太后去世没多久,皇上还是决心除去他的这个亲弟弟。综合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舒太妃是怎么在后宫争斗中存活下来的,也是做尽安排,用尽心思的。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一部真正精彩的电视剧塑造人物是多面的,如果所有人物都是正面描写,整体情节也就失去了韵味。只有从某些简短的片段就能推断出背后的很多故事,才是成功的人物塑造。《甄嬛传》里就有多处这样的人物描写,比如纯良又深的皇帝宠爱的纯元皇后,比如跋扈又有军功显著的敦亲王,比如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这些人物在剧中出现时间并不长,镜头不多,大部分是通过第三人的回忆和讲述让观众能猜到人物当年的风采。
首先,我们来看看果郡王生母是什么样的人。从太后提起舒太妃的语气以及果郡王描述先帝为了舒太妃修建桐花台,桐花台上绣满合欢花,可见先帝在世时,舒太妃非常得宠。且舒太妃出场不多的几集里,可以看到舒太妃貌美心慈,为人祥和睿智、知书达理,从某个层面来说,和甄嬛还是相像的,都属于有才有貌有德的女子,温婉又有力量,张弛有度。
在本身有美貌有智慧又有先帝宠爱的前提下分析,这样的女子在后宫要么别被人嫉妒攻击害死,要不恃宠而骄仰仗恩宠最后适得其反落寞终生,要么就是以极高的智慧活了下来,舒太妃显然属于第三种。舒太妃生下了果郡王,而且教育得果郡王温润尔雅,先帝曾经想立果郡王为太子,骑射和诗书都是自己亲自调教,这一点让皇帝非常忌惮,耿耿于怀,可见舒太妃和果郡王在先帝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本身也是有一些手段的。
从皇帝口中可以得知,当年群臣反对果郡王为储君,又觉得是汉人之女,皇帝和天后联合夺位,九王夺嫡确定了王位的继承人,这个时候果郡王上位无望,眼见着数位宗亲被圈进,舒太妃和果郡王使出了历史上非常高明也非常难得的招数保全自身。舒太妃出宫修行,从此舍弃荣华富贵,也彻底从朝局中抽离,保全了自己安危,也减少了皇帝对果郡王的忌惮。果郡王在舒太妃的调教下也选择隐藏锋芒,明明是文武全才,看事情洞若观火,却偏装的醉心诗书、不理政事。皇帝在肃清年羹尧、敦亲王势力的时候重用果郡王,显然是对果郡王放心的,如果不是甄嬛的存在让果郡王乱了分寸,果郡王应该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
这种隐藏锋芒的做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纵观历史,没有几个成大事者是一帆风顺、张扬跋扈就走到最后的,大部分都是找准机会起势,在此之前都装作无辜无能的样子,在隐藏锋芒期间,可能会遭受侮辱和轻视,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以及坚定的信念感,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一旦爆发,会让众人惊讶。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这样的人,也可以说需要这样的人,在情势不利的时候蛰伏一段时间,暂避锋芒,找准时间,积蓄力量,一击而中。
在舒太妃身上还有一点让我非常佩服的,甚至是果郡王也没有达到的高度,那就是对待感情豁达通透。当甄嬛和果郡王琴笛合奏,她马上就看出二人有情,果郡王带甄嬛来拜见她的时候,两个小辈以为舒太妃会震惊或者反对,结果舒太妃一副意料之中的样子,而且三言两语就点破了横在二人之间的身份障碍。在舒太妃看来,爱才是最重要的,身份、经历等都是可以突破的,当甄嬛怀孕回宫时,舒太妃深知感情和责任孰重孰轻,宁愿看着儿子伤心也要保守孩子的秘密,这种通透的眼见非常难得。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康熙王朝时期,虽然深得圣宠也生了儿子十七皇子允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其他嫔妃们的忌恨,但是无论怎样,她依旧是得到康熙的独宠。
究其原因应该是当时九王夺嫡,像雍正生母德妃这种有头有脸的皇妃们年龄都比较大了,其工作重心早已经不是与皇帝的小老婆们争宠了,而是要协助自己的儿子登上大位!与舒太妃也就是当时的舒妃娘娘年纪相仿的娘娘们,虽然忌妒皇帝独宠舒妃,可还是没有实力搞掉她们母子。
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多疑的雍正母子就对曾经受到独宠的舒太妃,以及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允礼起了疑心,为了不给自己的儿子惹麻烦,聪慧的舒太妃主动要求出宫修行,将允礼拜托太后抚养,在她看来,这样才是对自己与允礼最好的保护吧。
《甄嬛传》中,果郡王的生母是舒太妃,从太后的话中可以知道,舒太妃年轻时容貌倾城,先帝对她极为宠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太后对付舒太妃也用了许多手段和计谋。
先帝在时,太后和舒太妃是很好的姐妹,就像甄嬛和眉庄一样,但是先帝一去世,太后立刻翻脸无情,对付舒太妃,舒太妃自请出宫修行,才保住了一命。
舒太妃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自古宠妃都没有好下场,但她却能出家修行,保住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也算一个不错的结局。
舒太妃与先帝也有着一段甜蜜的爱情,但她心里很明白,先帝对她的温柔与爱意,只是小情小爱,在皇家利益面前,爱情不值一提,她随时会被抛弃。舒太妃一直保持着清醒,没有沉迷在先帝的温柔中,努力保护着自己和儿子,最后才能从宫中安全退出。
在《甄嬛传》中,太后绝对是一只在宫斗战场上修炼了千年的老狐狸,后宫中的其他嫔妃都不是她的对手,能够在这样的高手之下活下来并找到生机的人也实属不易,但舒太妃却做到了平安抽身,儿子被封亲王,也可保一世安稳。
这样的身可以说是相当的漂亮,虽然不及太后的成就,但在恶劣的宫斗环境之下,她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还拿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在与太后过招时她是用了什么招法使得自己从太后手下逃脱,并且还获取了一份果实呢?
太后是只千年老狐狸
在后宫之中,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拥有皇帝的宠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皇帝的宠爱可以代表嫔妃所拥有的一切,权势也好,财富也好,皆可以从这份宠爱中得到。在《甄嬛传》中,甄嬛就是一个很浅显的例子。
如果没有大胖橘那一份独一无二的宠爱庇护着她,早就被皇后和华妃的明枪暗箭给打倒了,她在后宫中一路闯荡,险中求胜,正是因为一路有皇帝个这上护花使者,总在关键的时候助她度过难关,才能得以一路高升,最终坐上圣母皇太后的位置。
甄嬛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
然而舒太妃也不例外,在《甄嬛传》中虽然描述甚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去追寻到她与先帝浪漫过的足迹。在一次宫中晚宴上,甄嬛因不胜酒力想出去散散步,于是就和槿汐离席来到了桐花台:
甄嬛:这里好幽静啊!
槿汐:这畅春园本是康熙先帝最爱来的行宫,先帝去世以后,自然就冷清多了,噢,你看,前面就是桐花台了,小主愿意出来走走,宫中夜宴,近处总是嘈杂的,咱们不妨前去看看。
甄嬛:桐花台?宫中难得有这样别致清丽的名字。
槿汐:我先前听说,这梧桐啊,是最贞节恩爱的树木,所以此台是先帝爷专为舒妃所建,哎,只可惜那个舒妃啊,在先帝那一朝那是受尽恩宠,而今却出居道家,实在可叹!
桐花台
先帝不仅为舒妃建了桐花台,他还亲自为舒妃布下许多爱的场景,比如他为舒妃种下了满院的合欢花,和她一起牵手漫步在合欢花下,再赋笛一首“长相守”之曲,先帝满足了舒妃对于所有浪漫爱情的幻想,这种宠爱更是独一无二的。
在后宫之中,一个女人一旦拥有了皇帝的宠爱,后宫之行的成功率就已经接近了60%,而在舒太妃身上还具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不恃宠而骄,不嚣张跋扈,她独受圣宠已经是其她嫔妃中的肉中刺,眼中盯了,如果不懂得收敛光芒那就是自掘坟墓,
在这一点上,她选择了以低调谦卑之姿示人,与太后虽然在暗地里较劲,但却留有余地的没有撕破脸。所以她能够在宫斗之中存活下来,是因为她有情商,有智慧,并且还有皇帝之宠爱为她护航。
舒太妃曾受皇帝专宠
在后宫之中,如果仅凭皇帝的宠爱立足,根基是悬而不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个皇帝可能变心或是移情别恋,这种事情在《甄嬛传》中也是屡见不鲜了,就拿大胖橘来说,纯元是她的一生挚爱,后面他还不照样爱上甄嬛,为了平衡政局华妃他也照样宠啊!所以有句话说得没错,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特别是在后宫之中,自己若没有两把刷子是难以有立足之地的。
对于舒太妃来说,先帝对他的爱确实是发自真心,跑是不会跑,但最终他却倒在了舒太妃前面,也就是说离舒太妃而先去了,先帝驾崩,太后的儿子胤禛登基为帝,此时的太后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要想对付舒太妃那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简单。
果郡王
看似简单,可舒太妃并不简单,先帝驾崩之后,她做了如下两件事,博得了太后的认可,太后也因此饶过了他们母子二人:
第一件事:先帝驾崩之后,舒太妃恸哭不止,并且几次想自尽随先帝而去;当然她的这一举动我认为是纯洁的,因为她和先帝之间确实有着坚定不移的感情。而舒太妃的行为在太后和大臣们眼中看来乃属大义之举,并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盛赞,也堵住了太后手中的这把刀,太后怎么能去杀一个如此有情有义的人呢!
第二件事:舒太妃向太后奏请出家为先帝祝祷,并将儿子十七爷交由太后抚养;这意味着她选择了放弃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并且还割舍了自己的骨肉,这是她在太后面前的低头和退让。因为眼前的情况她审视得很清楚,若不退让,她和儿子的命恐怕难保!
太后抚养了果郡王
太后看到她表现出的这个态度是非常的满意和欣慰,特意给她建了安栖观,还安排了舒太妃的贴身奴婢一同跟去照顾,这已经是给了她最大的恩赐。舒太妃临走时教导儿子,要把自己的锋芒收住一些,不要去沾染权力,假装去做一个不问事事的逍遥王爷。
从《甄嬛传》中果郡王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只在乎琴棋书画之类,从不过问和关心国家大事,最后他也是如愿地被封亲王,这在皇子爵位等级中已经是封到了最高级别。若不是出了和甄嬛的那档子事,这辈子确实是可以平安度日,富贵一生,这样的结果全仰仗于她的母亲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和明哲保身的人,舒太妃此举不仅保下了母子二人性命,还可保儿子一世安稳,这也正是她的厉害之处。
舒太妃告诫儿子
在康熙时期,九子夺嫡大战是相当的激烈,老年的康熙为此也是焦头烂额。当然在这场大战中,最后是太后携儿胤禛胜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曾经的竞争对手太后和新任皇帝都是要一一清理掉的,例如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最后都是死的死,圈禁的被圈禁!
所以只要参与了夺嫡大战的人,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皇帝更不可能将其留在身边。雍正上位之后,舒太妃自请离宫,并将儿子交由太后,这证明这母子二人并未参与夺嫡之争,如果参与了,老十七还有可能被封亲王吗?只要雍正登基,所有参与者那都将是刀架在了脖子上。
舒太妃心灵通透
皇位是那金銮殿上的一个香饽饽,舒太妃为什么没有带着儿子去争一争呢?记得雍正在《甄嬛传》中和嬛嬛的对话说过,先帝是很看好老十七的,并且有意将皇位传给他。并且老十七也的确有才,诗书骑射是样样精通,哪一样都不输于雍正。
这个皇位当然不是舒太妃不想争,而是她争不过太后,先帝在世尚且能凭着一份宠爱维持着不错的局面,可先帝一旦离去,她就没有了倚仗的靠山,前朝与后宫休戚相关,但后宫中的老大是太后,并且太后的娘家在朝中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
再加上当时的老十七虽有才情,但却年龄尚小,前面已经有那么多的哥哥在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了,于是舒太妃选择带着儿子独善其身,这也可说是一种自保,将来无论谁登上皇位,都罪不治死,因为没有参与任何一方,都没有得罪,这又是舒太妃比较高明的地方了。
舒太妃与甄嬛是同一种人
综上所述,这舒太妃其实和甄嬛是类似的一种人,智商情商皆在线,她能从太后这只老狐狸的手下逃脱,并且能为自己谋得一方净土,为儿子拿到一世安稳,虽然算不得功成名就,但也是有手腕有谋略,这样看来,能够在宫斗之中存活下来的人都是世间高手。
舒太妃在得失之间懂得取舍,在权力之争上她懂得在什么时候不该参与,在什么时候又该抽离。她能看清楚事态发展的形式,并且在看清之后又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哪怕是将自己的儿子压在太后那里做人质,哪怕是她一辈子都守着青灯古佛,这些舍得不是一般人可以诚心放下的。但是舒太妃她做到了,当然她的放下依然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这也是她出于无奈之下的选择。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我认为与4个原因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主动放弃皇位。还记得最后皇上要求甄嬛下手毒杀果郡王时说的话吗?他表示,自己和所有兄弟已经没有感情,当初先皇还曾想让果郡王做皇位,可是为什么能够不了了之,皇上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既然先皇曾经想让果郡王做皇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这个决定呢?
参考舒太妃能平稳活下来,果郡王顺利长大,很明显,舒太妃是用非常重要的东西换了自己和儿子的命,在他们后宫的人身上,有什么能在权势斗争中保命的?果郡王和舒太妃手上最大的筹码,大概就是先皇曾经想让果郡王继位的福利,所以,从这里来看,舒太妃应该是主动放弃了儿子当皇帝的机会,让之后的皇上和太后放心,知道果郡王不会争皇位,放他一马。
第二,把果郡王送到皇上和太后身边,自己上山做尼姑,来表忠心。首先,还记得果郡王的几个操作吗?先是收藏起甄嬛在倚梅园挂在树上的小像,而当时果郡王根本没见过甄嬛,按照大家看到小像认为像甄嬛,而甄嬛像极了纯元来看,果郡王最初收藏小像不是为了甄嬛,而是纯元。
再来是甄嬛跳惊鸿舞时,果郡王为何能突然吹着长相守出现,这首曲子可是纯元和皇上的爱情曲,之后安陵容唱歌时,果郡王点评,说她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而安陵容唱的歌就是纯元的歌,按理说,纯元在做皇后前就走了,是皇上当上皇上后,追封给纯元皇后之位的,那么当时作为福晋的纯元,皇上还是玩王爷,他会把妻子随便带出来当众唱曲给人吗?
那么,果郡王是如何能这么了解纯元的歌唱得精髓在哪,又如何知道安陵容唱得没有自己的风格。很明显,之前果郡王就是被养在太后皇上身边的,舒太妃不光是把本该是果郡王的皇位拱手让人,甚至极有可能是把果郡王都交给太后和皇上来表忠心,自己则是远走甘露寺,和儿子聚少离多。
看似是狠心,可是从果郡王和舒太妃的母慈子孝关系互动来看,果郡王和亲舒太妃的,完全不像皇上和太后的那种表面母子关系,按理说,皇上当初和果郡王差不多,都是不能养在亲娘身边,皇上对太后从小恨到大,太后临死皇上都因为恨亲妈,不肯满足她的心愿让她见亲弟弟老十四一面,让母亲含恨而终。
而太后,面对亲儿子,临终还诅咒他,将受报应。从皇上和果郡王对待亲妈的区别来看,果郡王不恨舒太妃,原因就是他自己可能也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尽管不能常常见母亲,可是能保住母子性命,舒太妃果然是大智若愚。
后宫中的女人,一些是选秀来的,一些是因为身份高贵直接进宫的,还有一些就是从宫女一跃成为皇帝的女人的。康熙的纯裕勤太妃,乾隆的令妃就是宫女出身。看过《甄嬛传》的人,对于其中的舒太妃一定有印象,纯裕勤太妃就是舒太妃的历史原型。
纯裕勤太妃陈氏,本来是二等侍卫陈希阂的女儿,在宫里边,她只是一名最末等的宫女,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康熙临幸了,有了身孕,从而在康熙三十六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胤礼。
在《甄嬛传》中,舒太妃是先帝爷的宠妃,是果郡王允礼的生母。舒太妃这个人,在整部剧的前半段都是只闻其人,而不见真身。直到甄嬛出宫,偶然间甘露寺中,大家才看到她的庐山真面目。
历史上康熙晚年,九子夺王位,不难看出斗争有多惨烈。最后太后和雍正胜出了。参与皇位斗争的人不是死就是被幽禁一生,更不要说先帝后宫的嫔妃了。在这场夺嫡中,只有一人存留了下来,胤礼。他没有参与任何的斗争,而且对皇位没有任何的觊觎之心,后来雍正帝继位后,也是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位兄弟。母凭子贵,所以,胤礼的母亲也是可以得以安享晚年。
回头再看小说《甄嬛传》中的舒太妃,她能存活下来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最为重要的,就是她自己的淡泊名利和聪慧。小说中有很多的细节可以看出来舒太妃当时和先帝感情有多深厚。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笛、桐花台、合欢花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先帝对她的宠爱。舒太妃这个人也是很聪明的,她看重自己与皇帝之间的感情,也知道这份感情会引起后宫多少人的羡慕与嫉妒,所以,她和自己的儿子没有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她让自己的儿子果郡王假装醉心于诗词歌赋、字画和游玩中。
等到先帝一驾崩,她就自请出宫归隐退出斗争。她很清楚自己受尽先帝爷的恩宠,一定会遭众人记恨,留在宫里反而是最危险的,远离是非之地反而安全。况且新帝多疑,一个受宠的太妃,一个先帝最喜欢的皇子天天在眼前,毕竟会让他时时提防,早早除去他们。她的自请出宫,又让太后去抚养果郡王,表面上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人质,实质上确实在借太后的手保护自己的儿子。果郡王自己的母亲远离皇宫,终生居于道观, 再加上果郡王有太后的养育和保护,皇上多少会顾忌情面和兄弟之情,保自己平安。
只是没想到,太后一去世,皇帝还是借自己宠妃甄嬛的手,决定除去这个碍事的弟弟。并且也是让甄嬛以果郡王的死来表明甄嬛绝无二心的真心。估计皇帝到死都没想到,自己的宠妃甄嬛和自己这个碍眼的弟弟终究还是有牵连的,自己的一对皇子灵犀和弘瞻还是允礼和甄嬛的孩子。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长达76集的剧中出现的并不多,但是就是那些零散的镜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她的为人。
舒太妃是非常有才华的,宫里面的女人都有绝活,但是也有拔尖的,舒太妃应该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的才华都传给了她的儿子,敦亲王在果郡王点评甄嬛惊鸿舞的时候说果郡王:“你生母是汉人,教了你一肚子的汉人腔调。”由此可见,舒太妃对教育果郡王是用了心思的,也说明舒太妃很有才华,皇上能不喜欢?
从太后和皇上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舒太妃以前非常受宠,皇上为她修建桐花台,赐她长相思和长相守,并对她的儿子老十七亲自教导,宠爱到极点,每次听皇上提到这些都是满满的醋意。
但是先皇去世以后,舒太妃就选择出家,远离宫中的争斗。而果郡王,他明明非常优秀,却只知道把酒问月,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都离不开舒太妃的教导。
这样一个有才华又聪明的女人,在宫里生存下来应该不难。
她们那会儿的宫斗没有那么惨烈,惨烈的话康熙就不会有14个儿子了。她们的宫斗主要在后期九子夺嫡时,前期宫斗没那么猛。把康熙和雍正做一下对比,康熙有14个儿子,雍正呢,有一个打胎队长的老婆真是害惨他了,如果康熙时期宫斗很厉害的话,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了。
从电视剧里可以看出来,果郡王生母舒太妃一直是先帝的宠妃,电视剧里有很多印证这件事的片段,第一长相思和长相守,可以说是先帝和舒太妃的定情之物了,这种恩宠在先帝公里只有舒太妃一个人,你说会不会让人嫉妒呢?
第二,桐花台,当时甄嬛得意时就在桐花台偶然遇到果郡王,两个人还聊起来牵牛花,当时果郡王就用自己的生母舒太妃的事例告诉甄嬛,集千恩万宠于一身,就是集所有女人的怨念于一身,不是什么好事。桐花台在先帝在时是宫里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太后下令废弃桐花台,可见太后对舒太妃是心有不满的。
第三,太后亲口说的,先帝生前专宠舒太妃,引得六宫不宁。既然能把这件事说出来,而且用她来告诫皇帝不要专宠甄嬛,就说明当时的专宠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太后肯定是不满舒太妃专宠的。
但是,朋友们重点来了,虽然皇帝专宠舒太妃,但是她并不想宫斗,宫斗的人要么是为了恩宠要么是为了孩子,恩宠她有,孩子又不争夺王位,所以她并没有必要去宫斗啊,从舒太妃听到长相思和长相守弹奏时,竟然还感慨抹泪儿,就知道她对先帝的确是情深意重了。
舒太妃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如懿,只想把情分进行到底,至于宫斗什么的,更多时候更像是被迫卷入的。在先帝死后,同样是宠妃,舒太妃就很懂明哲保身的道理,先帝生前宠爱太多,当今太后难免会忌惮,看见自己可能就会想到先帝生前的宠爱,会讨厌自己,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生出篡位的念头,所以她先自请出宫,不在太后跟前碍眼。
自己先逃离是非之地后,再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会保护自己,虽然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但是也要装出傻乎乎的样子,只懂诗画美女,这样才能让皇帝不再疑心,才是母子俩保住性命的办法。
所以舒太妃在先帝在时有先帝的宠爱,无需害人,不用宫斗,只要保住自己就可以了,参照敬妃在宫里怎么生存即可,况且那会的宫斗应该还不那么惨烈,在先帝去世后她出宫远离是非之地。
小小生金屋,盈盈带紫薇。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岁月长。
对于封建王朝的深宫怨女来说:人生的主题可能就是忍受寂寞空虚的日子!
《甄嬛传》不同于《延禧攻略》《上阳赋》《风起霓裳》之流的“大女主剧”套路,甄嬛和舒太妃在《甄嬛传》里的人设和《如懿传》里的青樱人设一样,作者都是为了突出:“深宫妇人无幸福”的宗旨: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作为经历沧桑的上一届宫斗冠军,皇太后的眼睛是有毒辣老道的,太后娘娘当然一眼就看穿了甄嬛的来历(和已故纯元皇后那么像的女子必然不会默默无闻)所以皇太后并不喜欢甄嬛却有意抬举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沈眉庄!
其实甄嬛和她的前辈舒太妃是同一类型的“狐媚子”,只是甄嬛更胜一筹罢了。包括甄嬛的女儿胧月公主(一个未来的实力派小狐媚子)。
作为上一届深宫怨女的代表人物皇太后当年在舒太妃那个“老狐媚子”手里可能是吃了不少亏的?
舒太妃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是才貌双全有如前朝的顺治皇帝董鄂妃那样?太后娘娘年轻的时候只是位居德妃之位,如何动得了宠冠六宫的舒妃娘娘?
甄嬛这个“二代狐媚子”和她是同路人,所以俩人一见如故非常有共同语言!
舒太妃出宫修行时对那“长相思长相守的一琴一笛”并未置喙,却为何要带走了一件“金缕衣”?毕竟出家人也要吃饭不是?何况她还是先帝的宠妃!总不能真的去道观里吃糠咽菜吧?
如果真的那样做岂不是要将皇太后和皇帝母子俩置于“刻薄寡恩”的尴尬境地?
《甄嬛传》里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雍正帝登基后自请出家,后被皇帝尊为冲静元师。
虽然《甄嬛传》中舒太妃的出场次数不多,但是通过其他人对舒太妃的介绍,还是可以看出舒太妃她的性格与经历。
在甄嬛在宴席中表演惊鸿舞的时候,就提到,先帝曾钦赐舒太妃长相思长相守,一琴一笛,作为定情之物,可见康熙对舒太妃的用情至深。
在甄嬛与果郡王夜晚相会于桐花台时,也提到,桐花台是专门为舒妃而建的……
另外,在安陵容献歌于湖中被封为贵人时,皇上赏赐了一件金缕衣,这里也介绍了,金缕衣是先帝为舒妃而制的,一件遗留在宫中,另一件舒太妃在出宫时带走了。
太后在跟皇帝聊天时,也提到了先帝在时舒妃专宠,这让太后心中都有郁结。
从《甄嬛传》中的很多片段都可以看出舒妃在先帝一朝时的受宠情状,在历史上,很多宠妃最后都没有得到善终 ,然而舒太妃在新帝登基后却得以离宫安度晚年,在我看来,这得益于舒太妃的智慧。
《甄嬛传》在前几集中就说到了果郡王,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照理来说,这样有才华的郡王必然会受到皇帝的忌惮,然而果郡王不问朝政,一心扑在诗书上,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这才让皇帝多少消除了戒心。
果郡王是舒太妃的亲生儿子,他在前期的藏拙定然也是舒太妃教的,舒太妃深知先帝的专宠必然会引起后宫嫔妃的嫉妒,在新帝即位后,太后必不能容她,因此,她自请离宫出家,让自己晚年能够在宫外安然度过,这也正是舒太妃的智慧之处。
而果郡王后期如果不是一味沉溺于儿女情长,也不会被皇帝怀疑与甄嬛有私,从而被赐死,如果他能一直保持清醒,相信定是有善终的。
借用嬛嬛在前期说的一句话:“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有时候过分好强争胜反而会让我们成为众矢之的,韬光养晦才能留待来日。
舒太妃是先帝宠妃,但她淡泊名利,只是看重她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不在意荣华富贵与皇位。她的儿子果郡王也并没有参与夺嫡之争中,果郡王当时只醉心在书画上。正是这种不争才没和皇上太后结怨太深,才得以保全了下来,否则必定没有好下场。
在电视剧中提到合欢花,我们知道舒妃跟先帝的真挚感情,她和先帝可以用伉俪情深来形容,而不是像太后一样为了权利地位。为了消除黄帝和太后得后顾之忧,她选择了修道,与世无争,更是把自己的亲儿子果郡王交与太后扶养。为了保全她和儿子,她做到与世无争。这一点也一直影响着果郡王,只活在自己的诗情画意之中,于权于利都两耳不闻窗外事。
历届宫斗争霸赛中,既能宫斗成功,还能功成身退的,那是凤毛麟角啊!舒太妃算是其中一个。
要想在风云诡谲的后宫中生存下来并保全自己,没有一点儿必要的素质肯定是吃不开的,那么,舒太妃具备哪些成功要素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条:领会上头,教会下头,摆平外头。
上头,高高在上的帝王最缺什么?真情!帝王无情,但也最缺真情。舒太妃与皇帝交好的时候,可谓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就是四方臣服,江山稳固,妃嫔成群,儿孙满堂的时候,想必也是宫斗空前绝后的激烈热闹。
皇帝做到这一阶段基本已经是政绩斐然,做到了一个帝王该完成的一切功课了,不必像刚刚登基时因根基不稳而小心翼翼,极尽克制了,此时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份纯粹舒服的感情来满足自己人生的缺憾了。舒太妃恰恰满足了皇帝这一需求。
下头,自己的孩子能活不下来最忌讳什么?争皇位!果郡王排行老十七,此时成年的阿哥已经有十几位了,所以打胎这一招早已变得不新鲜也没必要了,就这样果郡王得以顺利降生,平安长大。
但是要想能继续活下去活得久,就要放弃天家储位,这是舒太妃一早就看透的事,所以不管皇帝有没有立果郡王的打算,她都从小教会儿子韬光养晦,锋芒内敛,不要为了皇位做无谓的牺牲。
外头,竞争对手们最怕什么?怕抢她手里有的和即将争取到的,也就是害怕失去永恒的利益!舒太妃确实分得了皇帝的宠爱,但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让儿子争夺皇位,又有皇帝的羽翼护佑,动不了她们的奶酪,自然也没有嫔妃跟她过不去了。
宫斗场就是一个名利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争宠,争的无非是位高权重,名利双收。一个不把名利看在眼里的人,自然也就没人把她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了!
支持原创,请点关注![玫瑰][玫瑰][玫瑰]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剧中出场并不多,只是在甄嬛入甘露寺后有过几场相遇,但不管是皇上还是太后,都未曾忘记这个戴发修行的舒太妃,甚至在涉及宫斗的时候都提及了这位舒太妃。从大家口中我们甚至能断定,舒太妃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为何这样说呢,基于以下几点分析:
太后说,先帝在世的时候,老十七的亲额娘舒妃专宠六宫,众妃怨妒的事,心里就会不痛快。
从太后的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当年先帝的妃嫔之争也是血雨腥风。舒妃深受先帝宠爱,专宠六宫,后宫人人怨妒。就如四阿哥曾说过的,能做皇帝宠妃的人,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果郡王曾对下人说,额娘自抑是为我,我自抑是为了额娘。
九子夺嫡异常惨烈,但结局是十七爷毫发无伤,最终还成了皇帝信赖的好兄弟,若不是甄嬛之事让皇帝对果郡王起了杀心,按果郡王的心性,估计一辈子荣华富贵是安安稳稳的。果郡王能有这份忍耐,多半都是舒太妃的言行耳濡目染的结果。
甄嬛要从甘露寺回宫的时候,舒太妃原本是很不高兴的,但甄嬛告诉她自己怀了果郡王的孩子,为了孩子她也只能选择回宫。当果郡王回来了以后,舒太妃明明知道甄嬛有孕,却选择不高兴果郡王。她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果郡王知道了真相,必定会不顾一切去争取甄嬛,后宫将不堪设想。
皇上对果郡王及其生母很重视,而且也给了舒太妃出宫修行的机会,避免了后宫与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教育果郡王小心做人,避开朝廷的争斗,等于是给她们母子找了个保 险箱。
综上所述,舒太妃在先帝当权时宠冠六宫,在先帝去世后却能带着儿子全身而退,这样的本领绝非是偶然。懂得审时度势,能忍则忍,当舍则舍,这就是舒太妃的“手段”。
甄嬛传里除了太后,从没见过其他太妃,也只有舒太妃而且是住在宫外修行。太后就是以前的德妃,能顺利走上太后之位,没有手段是万万不能的。
舒太妃作为当年先帝的宠妃,必定遭到其他嫔妃的记恨,她却顺利的活了下来,虽然在宫外修行但却安稳。之所以唯独舒太妃能安稳活着,与她的处事有关。她虽得宠,但行事低调,与人和善。而且她也是有心机的,想必先帝为了保全她们母子,也是用了心的。
再者,她毕竟生了皇子,为了果郡王皇帝也会留太妃性命。可是,太后毕竟容不下舒太妃在宫中,所以她在宫外修行。
本文由作者:庾小发 于 2018-03-1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3460634381320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