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会风调雨顺,农耕会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黄一片,黄土地也有好收成,变成金银财宝。
怎样才叫两春夹一冬,为何会两春夹一冬呢?这就要了解一点我国的历法常识了。我国现在不但通行公历,通行使用农历,及干支历。公历是从阳历改变而成,我们使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力。农历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二十四节气,以节气时令来安排农时,做好农耕不误时。什么是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体现月亮朔望圆缺盈亏的特点,以朔为月之初一,望为月中月圆。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半多,但日应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会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计,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阴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运行特点。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就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历法。阳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点,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与交替。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为据而定的。太阳回归年用时需要约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计整就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算来,阴历阳历年差不少于11天,要阴阳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远,我国先人就想出了一个阴历设置闰月的折衷法,变成阴历闰月就会有十三个月,384天,并形成规律,19年7闰月。如此安排,阴阳历才不会差错很大。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无春年多在阴历闰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无春年,2020庚子年,闰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19年7闰,也即19年中会有7次这种现象发生。这是为使阴历与阳历配而人为安排的,并非天意与自然规律特有显示。而人依据无春年,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断农耕好坏,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学的,所以不足信以为真。
对于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其实就是说一年里年头和年尾会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冬天里会有立春和春分,两个节气之间会夹着一个残冬的老话说法。一般这类年份的冬天会是一个暖冬天气,就像老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说法,可见暖冬机率会大一些,这样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往往就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故而“黄土变成金”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双春年:例如2020年
对于一年之中会有两个立春节气的年份,也被称为“双春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导致的,就跟这个成语的意思一样,是偶然现象!
例如2017年和2020年就是“双春年”,也就是一年双春,由于这类现象也就会导致没有立春的年份,例如2016年、2019年、2021年、2024年以及2027年,而且往往对于这些没有立春的年份也会成为“寡妇年”的,因为“无春”就是说无法怀春,很容易成为寡妇的老话说法,所以是不适宜婚嫁的!
而对于双春年份来说,往往会出现在闰月年份,由于多出了一个月份,就会使得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本年的年尾上,故而才有了一年两个立春节气!不过,对于这个现象也只是现代确立大年初一为新年后才有的,而古代过新年是在立春那天,故而是不存在“双春年”的,所以说,对于一些无立春的“寡妇年”也是现代人的说法而已,不必当真!
双春年往往会赶上阳历的残冬,故而“黄土变成金”
对于阴历来说,往往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计时的历法,往往是不能看出四季的变化,而对于阳历来说,人们就可以根据日期明显得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例如2020年闰四月,往往过完年头的立春节气后,因为这一年阴历会多一个月份,使得年尾腊月廿二(2021年2月3日)就是立春节气了,而2020年腊月三十的阳历日期则为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到了阳历冬天的末尾,即立春和春分之间的残冬了!
一般这时天气过完年就会特别暖和了,也就会感觉像是暖冬的样子,这样对于按照阴历节气播种作物的农民来说,就会认为天气暖有利于农业生产,会是一个丰收年份了!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两春夹一冬,指的是一年有两个立春。最近的两春年是2017年。有人说两春夹一冬,指的是立春和春节中间夹一个冬天,那不是这个意思。
2017年立春在2月3日(正月初七),而2018年立春在2月4日(腊月十九),按照农历来说,一个立春在年头,另一个立春在年尾,正好符合两春夹一冬的说法。按照历法查询,上一个两春年在2014年,而下一个两春年则要等到2020年了。
民间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年份是两个立春把冬季日期夹在中间的话,这一年的农民收成会好的不得了,是大丰收之年。真的是这样吗?还真的不确定。比如已经过去的2017年,就不准了,甚至对有些地方的农民来说,还是欠收之年,有些地方涝灾严重,秋季花生几乎绝收。
因此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有待商榷。而另外一句说法“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则多少有点道理。欠收嘛,物以稀为贵,肯定是贵如金了。嘴是两张皮,怎么如意怎么说。不过是农民寻求安慰的一种说辞。长期气象关系,不是说两春一春或者无春来决定的。大概率问题,谁也拿捏不准。
俗语只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在概率上和统计上会有一定的走势规律,但还是不确定。春打六九头,只能说立春了就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和了,那么两春之间的冬日可能会暖和。因此就有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说法。这个话还是很准的,2017年的冬天就不算太冷,而且过去的还快。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立春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按照阳历来说的话就是2月份的某一天,前后不会错过两三天,这些都是历法的演变而已。但是因为我们常用阴历过节日,因此阳历和阴历中间就会有偏差很多时间。至于这一年有两春或者一春,和农作物收获与否关系不大。不过农村民间比较喜欢琢磨研究历法和农事之间的活动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很多的俗语老话来,应该说是要尊重和学习的。
你还别说,有时候真的准。至于下一次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准不准?等到2020年再说吧。
咱们农民靠种地为生,所以对于节气的变化是非常关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慢慢的发现了节气变化的规律,从中找到了一些对农民有用处的经验。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农村老一辈人常说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看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所谓的“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一些老辈人说的“两春年”。什么是“两春”?指的是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的节气。大家肯定会纳闷,一年之中怎么会有两种节气呢?
其实这是因为时间的算法不同,大家都知道,咱们农村习惯于使用农历来计算日期,而二十四节气则是阳历算法的节气,所以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比如咱们说2017年立春为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为2月4日,农历为腊月十九。按照阳历来算,这已经过了一年,而在农历来看,则还是在一年中,所以2017年就是一个“两春年”。
而之所以有“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其实是因为“两春年”天气变暖的时间比较早,所以人们种地的时间就会提前,一年下来干活的时间就会增长,所以收入自然也会增加一些,不过“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终究是有些夸张。
骏景——殷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在年初的时候立春,腊月的时候还有个立春,这样就是两春夹一冬了,而这样的年份粮食会大丰收。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一般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这样来年就没有立春了,而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之为寡妇年。
在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根据阴阳历来记事,并且安排农事活动的,而之所以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而有些年份一个立春也没有,那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的。
农民朋友应该到很清楚,那就是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指定的,其公转一周也就是一年,然后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计365天。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古人规定了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是一个月,而一年也是12个月。但是这12个阴历月并不是365天,而是354天。如此一来,阴历和阳历之间就会存在偏差。而古人是十分聪明的,为了解决这个时差问题,就想出了增设闰月的办法。
在过去一直有着“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意思是说在19年中会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在农历的闰年就要比365天多19天,而立春节又基本上是在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于是也就出现了24节气中的立春,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是下一年的正月,因而也就导致了“两春夹一冬”的现象。那这样对于农作物是否真的有影响呢?
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并不是太多。因为一年有两个立春,那时间会长一些,而这样的年份要干的活也多一些,并且气温会相对暖和一些,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于是也就有了“黄土变成金”的说法。
不过,并不是说一年出现两个立春就会大丰收了,其深层次的含义鼓励农民要好好耕种,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两春夹一冬,今年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今年正月立春,是在农历正月十一,而今年后面的一个立春,是在腊月二十二。那“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
两春夹一冬
上面容姐说出了今年就是两春夹一冬,因为今年正月十一是立春节气,而今年腊月二十二,又是立春节气,而冬天在两个立春的中间,因此就是两春夹一冬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按照农历节气计算的,而且有“四年两头闰年”的说法,闰年都会比平时多一个月,这样二十四节气,在闰年的时候,就会有重叠的部分了。而立春刚好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这样重叠的节气也就是立春节气了。因此在去年的时候,就会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立春了。这样不仅是立冬在两春中间,就连立夏、立秋,也都是在两春中间了。
这种两春夹一冬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容姐所在的河北石家庄这里,以前遇到闰年的时候,会有“饿汉子赶上闰月的年”,意思是说到了闰年的时候,就不好过了,因为不闰年的时候,一年的粮食可以将就够吃,可是如果多了一个月,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会更不容易过了因此穷人们会说“饿汉子赶上闰月的年”了。
黄土变成金
在容姐这里,并没有这种说法,不过容姐想,应该是因为闰年的时候,人们日子不容易过,所以就会干的更努力,否则更没有东西吃,因此就会更加努力,更拼搏,把黄土都变成粮食,变成金子。
这两春夹一冬是有道理的,因为闰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两春夹一冬的情况的。可是说到这黄土变成金,容姐就不敢苟同了,因为在容姐这里,有闰年日子不好过的说法。不过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在容姐所在的河北石家庄这边不是这样的情况,其它地方未必不能,比如南方地区,如果出现闰年后,就会丰收更多一些也未尝不可,因此容姐持保留态度,认为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关于农村俗语,很多都是反映节气与农事之间的关系。两春夹一冬这句话,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一个节气。
按道理讲一年当中只能有一个立春,否则节气不就乱了吗?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法来分的,自然一年当中只有一个立春。要不就是年前,要不就是年后。但是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一个立法,那就是农历。
阳历与农历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按照阳历算法,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也就是365天。农历的算法是指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一年也就是12个月为354天。所以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会相差很多。
我们知道立春一般在阳历2月3或者2月4日,2015、2016年立春是2月4号,2017年是2月3号,而今年2018年是2月4号。不管大家清不清楚这些,但是大家总感受过,有写年份过年是阳历一月份就过年,有写年份2月份才过年。因此,如果前一个立春是在年后立春的,后一个是在年前立春的,这样就是两春夹一冬,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不过两春加一冬只能说明农耕的时间长一点,并不能说明这种情况与收成的关系。还有些人说,两春夹一冬,冻死老公公,说明这种年份很冷,其实也不完全对。
更多三农资讯,敬请关注【少三番】,谢谢大家支持。
民间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年份里有两个立春把冬季夹在中间的话,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就会大丰收,地里的农作物金黄一片,就像金银财宝一样,无边无际。
“两春夹一冬”,就是说在阴(农)历的一年之中,年头,也就是年初的时候,有一个立春,在年尾结束的时候,又有一个立春,中间还夹着一个冬天。2020年就是一个双春年,第一次是2020月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日立春,第二次是2021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日。
那么,在一年之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立春”呢?“两春夹一冬”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都知道: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月亮的盈缺计算的,因此也称阴历。但公历年却是根据太阳的行程来划分的,因此也称阳历。实际上,这是由我们使用的阴历和阳历两个标准造成的。
我国传统的社会是农业社会,也就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采用的是阴历,也叫农历。
公历一年有365或366天,农历一年只有354或355天。这样一来几年过后,公历年与农历年所差的天数越来越多。为了补足农历年所差的天数,就设置了闰月,就是额外多加上一个月。那么多出来一个月的这一年就称为闰年,有384或385天。
但是,24个节气是按公历来排列日期(每月有两个节气,日期相对固定),这二十四个节气平均分配在公历的12个月,每月两个,一个是“节令”,一个是“中气”。由于农历每个月一般要少于公历,在农历中就不一定是每月两个节气了。有时候在农历的一个月中只有"节令"而没有"中气",这样就把这个月规定为闰月。为了更精确地与公历配合,前人找到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就通过为农历年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进行补齐,有的年份就会出现13个月。由于闰月不是平均分配的,这样就导致了"三年两头闰(其中包括:双春年、无春年和单春年),两春夹一冬"的情况。
因此,农历每3年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那年就是两头春,紧挨那年是无春年,再次是单春年,这些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两头春那一年就是“两春夹一冬”,无春年就是老百姓所称的“寡妇年”。
在古代没有气象预报的条件下,农村人种植庄稼的时候,总是凭借祖辈们流传的俗语和二十四节气经验,来获悉当年粮食的种植时间,预测庄稼产量如何,雨水的多少等 。
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农民依据农俗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判当年收成好坏,多数情况是准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俗语有很强的地域属性,主要来自黄河流域,所以不可能在全国都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农俗文化,它包罗万象。还是要了解和相信的,因为它是5000年来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现代人来说,我们更要相信自然科学!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说凡有闺月的年份定能风调雨顺,粮食收成较好,因为这样的年份一年384天左右。纵观近几年农业收成状况,此话未必准确,因为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农业发展不会平衡,丰收欠收同时存在,不妨列表如下:
01年正月12立春,腊月26立春,闰4月。04年正月14立春,腊月26立春,闰二月。06年正月初7立春,腊月二十八立春,闰7月。09年,正月初10立春,腊月21立春,闰5月。12年,正月13立春,腊月24立春,闰4月。14年正月初5立春,腊月16立春,闰9月,17年正月初7立春,腊月19立春,闰6月。今年(2020年)正月11立春,腊月22立春,闰4月。今年黄土变成金了吗?个别地方抛荒严重,农民工外出打工,以致土地荒芜。当然有的地方收成不错,凡水利条件好的收成较好,小麦亩产千斤左右,旱田就不行,我县农业也是一样,总之过去的俗语不一定准确!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其实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两春夹一冬,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两春夹一冬,十栏九个空。”
这里所说的“两春夹一冬”,只是说一年里有两个立春节气,去年(2020年)就是双春。之前的2017年也是双春年,去年的立春分别是正月十一与腊月二十二。
虽然现在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公历,但传统上还是习惯使用农历,由于阴历阳历之间的计算时间存在着偏差,所以还有个闰月需要考虑。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个月,但是因为阴历阳历之间的计算有偏差,所以闰年有十三个月,也就有了25个节气,多的那个就是立春。这样有些地方就认为,每到双春年,那么当年的收成就会非常好,因此过去也就有了“黄土变成金”之类的说法。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因为有些地方的人认为,双春年的冬天会格外寒冷,田地之中的害虫会因此被除灭,所以来年的收成自然也就会好了。
但是还有些地方的俗语恰恰相反,认为双春年的时候,天气会比较暖和,就算不用穿多厚的衣服也都能度过,也就是“无被暖烘烘”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有些地方觉得双春年会冷得格外出奇,连连耕牛都抗不住寒冷,所以说是(“十栏九个空”,继而影响来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还有些与此相关的俗谚,比如“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双春的年份雨水会格外多,而没有立春的农历年则是风调雨顺,因此农作物会丰收。
但就现实来说,这句话还是只对了一半,2020年是双春年,雨水的确是出奇的多(如河南郑州),甚至引发了大范围的洪水,然而2017年却是很多地方出现干旱,也没有风调雨顺。
也就是说,这句俗语其实也是不怎么准确的,因为现实已经很好的证明了。
虽然说“俗语七分真”,但还有三分是假的,而这七分的真,也只是在有些地方真而已,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再者说,冬天要是偏冷本来概率就很大,所谓的双春年天气更冷的说法,跟没说一样。
过去的农业主要靠天收,人力对于很多的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因此人们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希望以此提前准备,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微弱。
过去的二零二零年有两个立春节。今年二零二一年的立春节提前到二零二零年的腊月,这是对农历而言。
去年两个立春夹一个立冬。今年的春天从去年腊月就开始了,今年春早,黄土已解冻便宜耕耘,各种农活提前了半个月。
黄土变成金是说今年的秋季农业大丰收已经打好了基础。好好的种地就能达到比黄金还贵重的收益。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两句话纯属于夸张不可信!大意是,一年里见过两个春夹一冬,是个吉利的年头,风调雨顺,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年见了两个春当然是好事!来年会有丰收再旺罩头!才行成这两句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一年见两春,黄土视成黄金宝贝了。
为什么一年里会出两个春呢?自古以来就有阴阳历,公历和农历之分,公历有大小月,农历也有大小月,公历1月31天,2月28天,(如果2月闰是29天)3月31天,4月30天,5月31天,6月30,7月31天,8月31天,9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1天,农历有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正常一年365天,12个月,五年二闰,就会出一年十三月,实际上闰月表面一个月,实际大小尽赶只多一天,366天,月亮为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地球为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为什么一年会出现两个春?是因为闰月赶的,一年里正月里立春,头年腊月里立春,一年廿四个节气大小尽赶的,才有这两句谚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只是夸张,没有科学道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看不透什么年头,过日子也有分别,农村老百姓一般都是依农历为主,国家工商业厂矿等等都依阳历为主,谢谢大家参阅支持!。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答:“两春夹一冬”,这里的“春”指的是“立春”节气,“冬”指的是冬天、冬季。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开始,“大寒”做结尾。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 ,就会有“两春夹一冬”的现象。既在阴历正月里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里又立一次春,通常人们叫它双春年。这种现象在阳历中不会出现,阳历都是一年一个春。
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就有一年立两次春的现象。“两春夹一冬”现象,阴历没有闰月就不会有这种现象的。
题主问到:“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就是说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说年初时有个立春,腊月的时候还有个立春,这就是“两春夹一冬”了。
一般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也有同时有两个立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都是根据阳、阴历来记事,并且安排农事活动,而所以有的年份里就有两个立春,还有的年份一个立春也没有。那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的。
为什么说有两个立春的年份,黄土变成金呢?这也有它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年中有两个立春,那时间就会长一些 ,而这样的年份农活儿也就干的多一些,这样的年份气温相对暖和一些,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可能会大丰收,于是就有了“黄土变成金”的说法。
不过,并不是一年出现两个春,就决定肯定大丰收了。其深层次的含义是鼓励农民,勤奋种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同时也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年里,因为阴历阳历赶来赶去,赶出来两个立春的节气,那么第二年就是个没有立春的这个节气了。不过农村人说这种情况下,“春脖子”比较长,春脖子也就是说春天的日子长,更利于农耕。
其实说是没有立春的日子,是指我们农村人的阴历说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推进,日子是不变的,但阴历却不同。由于寒来暑往气候的变化,我们的先人设定了每隔17年,就会有7个闰月,这样就导致了某年可能无立春。很多农村老人有些封建思想,说无立春的年头不适合结婚,对女孩子不好。其实不管是双春年还是无春年,都是万年历推进的结果,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明年打算结婚的青年男女,不必顾及无春年的无稽之谈。
因为阴历的立春提前了,所以春天就会显得比较长,有人说年逢无春种好田。虽说很多农谚没有那么准确,可农民们也会参照这些农村谚语来判断季节变化,预测一年当中会不会有什么灾害,会不会是个丰收年,不能不说谚语有时候还是起作用的。虽说无春会让人感到不太好听,不喜欢在这一年结婚,可无春年却对农民种地有利。
由于头年就立春了,所以春天就来的早,天气当然也就会渐渐变暖,大地回春,所有的农作物都会提早返青,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早早摆脱了寒冬的小麦,自然会长的好。由于立春早春脖子长,农民们也会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农活。所以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无春年也是如此。
“两春夹一冬”意思是一年有两个立春,年头和年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阴历和阳历的不同。
地球围着太阳转,阳历一年365天,月亮又围着地球转,阴历一年354天,相比较阳历多出了11天。为了解决阴阳历的差距,就出现了闰月闰年。
而闰年的年份天数比365天多出19天,所以出现了年头正月的立春和年尾腊月的立春——双春年。
有双春年,就有无春年,一般情况下多是一春年。
双春年“黄土能变成金”吗?不一定,只是有点道理而已。
因为闰年天数的增加,这年的头个立春来的肯定早,不然难以安排年尾的第二个立春,这样相应缩短了冬季的天数,一年劳作的时间变长,干的活儿也多,加上天气暖和,自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有说“两春加一冬,黄土变成金”。
但是“黄土变成金”并非一个确数,影响农业收成的因素太多了,不仅仅只“双春”这个原因。
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两春夹一冬”是指农历而言。就是农历一年内有两个“立春”节气,比如,今年就是“两春夹一冬”。2020年“立春”是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立春”是农历2020年腊月二十二。其实,“两春夹一冬”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春年”。
那么,为什么说“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呢?“黄土变成金”指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有没有道理呢?
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农民靠天吃饭的年代有一定道理。正月立春,属于属于正常现象,春打六九头,天气已经变暖,而且基本稳定,一般不会再出现“倒春寒”天气,北方冬小麦开始分蘖拔节,属于风调雨顺年景,会是丰收年。所以,“黄土变成金”。
反之,如果这一年“立春”早,就又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农作物就会受损,粮食就会减产。
不过,现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基本上过去了,科技比较发达,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灌溉等措施保障,粮食产量是有保障的。
两春夹一冬是双春年,那么,农历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就是无春年,“无春”就是不怀春,也就是“寡妇年”,流传“寡妇年”不能结婚,结婚不生孩子。这是迷信说法,不可信。
总之,“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句农村俗语在过去有道理,现在已经失去意义了。
两春夹一冬,十栏九个空。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这里所谓的“两春夹一冬”,只是是一年里有两个立春,去年2020年就是双春。
之前的2017年也是双春年,2020年的立春分别是正月十一与腊月二十二。
虽然现在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公历,但传统上还是习惯使用农历,由于阴历阳历之间的计算时间存在着偏差,所以还有个闰月需要考虑。
立春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而春象征着生长与温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变化制定,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位就是立春。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个月,但是因为阴历阳历之间的计算有偏差,所以闰年有十三个月,也就有了25个节气,多的那个就是立春。
正月有个立春,腊月的时候又会有一个,通常有些地方认为,每到双春年,那么当年的收成就会非常好,因此过去也就有了“黄土变成金”之类的说法。
不过这样的说法并不靠谱,因为有些地方的人认为,双春年的冬天会格外寒冷,田地之中的害虫会因此被除灭,所以来年的收成自然也就会好了。
但是还有些地方的俗谚恰恰相反,认为双春年的时候,天气会比较暖和,就算不用穿多厚的衣服也都能度过,也就是“无被暖烘烘”的说法。
并且,与有些地方觉得双春年更容易丰收不同, 另一些地方觉得双春年会冷得格外出奇,连耕牛都抗不过去,所以牛栏是“十栏九个空”,继而影响来年的收成。
对于两春夹一冬,认为会丰收和认为会减产,各地形成了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各说各的理,根本没有一致性,自然也没有道理可言。
除此之外,还有些与此相关的俗谚,比如“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双春的年份雨水会格外多,而没有立春的农历年则是风调雨顺,因此农作物会丰收。
但就现实来说,这句话还是只对了一半,2020年是双春年,雨水的确是出奇的多,甚至引发了大范围的洪水,然而2017年却是很多地方出现干旱,也没有风调雨顺。
也就是说,这句俗谚其实也是不怎么准确的,因为现实已经很好的证明了。
其实,中国这么大,原本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虽然广泛流传,但是有很多地方的现实情况与黄河流域根本不同,因此未必能够适用二十四节气。
虽然说“俗谚七分真”,但还有三分是假的,而这七分的真,也只是在有些地方真而已,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通过立春的节气时间点来判断一整年的气候与降水,这本身就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只是一个概率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完全不会发生。
再者说,冬天要是偏冷本来概率就很大,所谓的双春年天气更冷的说法,跟没说一样。
过去的农业主要靠天收,人力对于很多的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因此人们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希望以此提前准备,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微弱。
因此,“两春夹一冬,泥土变成金”的说法其实也没什么道理,只不过是过去的一种说法,真正想要泥土变成金获得丰收,还是要靠科技的进步。
农村有很多顺口溜!所谓”两春隔一冬,黄土变成金”也就是一句顺口溜。一般农历两春夹一冬,都发生在年外春,也就是春节后过几天才立春时节。
其实年外春要比年内春冷的天数要长这是事实,这只不过都与农历闰年有关,也就公历与农历的时差调正产生的平恒关系!与两春根本没有一顶点关联,农民还是按季节的走向而劳作,农村有句俗语也就是叫“把节”!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必须把好季节这一关!
但当今社会有了大棚生产,就把季节乱套了!所以农村很少有真正的时令作物供市场销售。
但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千百年来,确实总结出很多天象与气象的关系的并编造了很多顺囗溜,也确实很多口头语和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有一部分是农民田间生活中的口头语,沒有一点科学含义的,也就是一句普通编造的顺囗溜!!!
本文由作者:怡庭农业 于 2018-11-09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2153539361754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