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 正文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

  • 纯瞎说纯瞎说
  • 2023-03-31
  • 15
  • 共16人回复
老伊先生谈史
「老伊先生谈史 」发表看法
2023-04-06

日本史料记录了一段李如梅(李如松弟弟)对日本兵和女真兵战斗力的评价,大意是:倭兵身躯矮小,但敏捷,善使鸟铳,不过若是单打独斗,三十个倭兵不敌一个女真兵。

无独有偶,朝鲜王朝史料《李朝实录》也记录了一段李如梅对努尔哈赤麾下部队的评价,大意是:努尔哈赤精兵七千,其中带甲三千,可敌倭兵十万。

所以,倭寇是极难在女真手下占便宜的。

首先丰臣秀吉是为了让武功派升官发财才发动的文禄庆长之役,当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了。如果没有文禄庆长,武功派渴望功勋的问题怎么解决?当然是文禄庆长失败的结果才使得文治武功两派矛盾越发尖锐,才最终导致了关原之战。

如果矛盾延缓爆发,那么丰臣秀吉很可能会延寿几年,并且应该会比较长时间之后才会矛盾尖锐化,即使爆发战争应该也不会是国运之战。

崇祯继位在1628,如果按1635年爆发战争计,那么原本的战争毫无疑问的大大削弱了朝鲜的国力以及大明野战军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么早发生战争,那么东北朝鲜还能维持实力,建州女真应该不会崛起那么早;大明的实力应该也会强一些。不过别指望朝鲜能有什么太大变化,他们只会越来越弱。

关键是日本,在这期间到底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又决定1635年攻略朝鲜。如果文治武功的矛盾没有那么尖锐,很可能丰臣秀赖会安稳继位,矛盾会演变为朝堂争斗。这期间丰臣的统治基本上会变为既成事实,德川家康有野心基本上也只能忍着。虽然丰臣五大佬中德川家实力最强,基本上能够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但是再进一步也是需要理由和功勋的,也许会变为司马懿故事。

德川家康的势力和地位被德川二代继承,二代想要更进一步以及团结武功派的势力,提出攻略朝鲜的建议并得到了武功派的赞同——天下太平几十年,人口和国力也有了发展,如果没有德川幕府害怕反德川势力内外勾连而闭关锁国,可以认为此时日本的火枪技术不错火炮技术聊胜于无舰船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与大明朝鲜对比应该是火枪优火炮劣舰船小劣,但综合国力不敌大明是一定的。

假设德川势力出动一半,丰臣武功派出动大半文治派不动,地方实力派出动一半,应当比文禄庆长时期强。朝鲜损失很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此时日本的目的应该是功勋,不是纯粹为了升官发财分地盘去的,战争的走势不一定非得打到中国去,日本捞一笔见势不妙可能就跑了,不会有那么坚定的想要占地盘长期战争的打算。

战争的结果,对于大明朝会是好事。女真原先全力对付明朝,现在得应付日本。对日本来说,是一次极其激烈的战争,早先壬辰战争时加藤清正部与海西女真发生冲突,女真仅仅一个海西女真几个部落,就挡住了日军加藤清正部进攻,而1635年的满洲女真兵力要强得多。当然,此时女真估计还是大明藩属,会和明军一齐作战。

倒是日本,在朝鲜尝到甜头之后也许会跑步进入扩张主义,朝鲜方向作战不利之后也许会将目光转向南下。大明耗费钱粮有限,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军损失有限,可能还会续命几十年。这之后的世界,就难说的很了。

永爱我珍1
「永爱我珍1 」发表看法
2023-04-09

那样,大明都笑晕在厕所了,满清要打大明,也是先吃朝鲜,然后打过去发现已经被日本占了大半,满清还不鼓足了劲揍日本,日本十有八九是干不过早期如狼似虎的满清的,最后只能被揍的一身伤回家慢慢养,而满清也耗掉不少国力,大明趁这时候废掉李自成张献忠们,回过头来集中兵力收拾满清

柳州阿妹侃历史
「柳州阿妹侃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3-31

日本战国时代,1586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日本由此也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当时,丰臣秀吉野心勃勃,想建立属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把侵略目标对准了大明,于是发动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朝鲜战争,借此以朝鲜为跳板入侵大明,占领大陆。

当时,日本一共动员三十多万士兵,一共分两次进攻朝鲜,只是抢劫一些东西,却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大明王朝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派大军援助朝鲜抵抗日寇。

虽然最终大明王朝协助朝鲜赶走了丰臣秀吉领导下的日本军队,使日本人仓皇逃跑到本国,但是这一次战争却令明朝元气大伤,消耗了上千两白银,国库被战争严重透支殆尽,财政亏空,成为压倒明朝灭亡一根稻草。

有些人奇怪,日本如果不是在万历年间侵入朝鲜,却是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入主中原是满清还是日本?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

需要肯定的是,明朝是灭亡于农民起义,不是满清入关。如果日本在明朝风雨欲摇的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与蚌就是日本与朝鲜,得利的渔翁就是明朝。明朝肯定能苟延残存多活几十年,但最终也还是由于内忧外患灭亡。最后入主中原,肯定也是清朝。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灭亡是必然趋势。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理论,由于人口增长与土地有限的矛盾,中国封建王朝存活时间一般都不过三百年。因此,即使没有万历朝鲜战争,明朝也很难逃脱三百年的寿命,明朝末年仿佛如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积重难返,最终也要灭亡。

现在,我们看看明朝末年有四大祸事必然灭亡,第一大祸事就是土地兼并引起的阶级矛盾尖锐。

第一大祸事,土地兼并与阶级矛盾尖锐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必然会有土地兼并。明朝中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也非常频繁,这也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之一。当时,皇亲国戚、皇室的藩王、宦官、官僚凭借自己政治上特权,大肆购买土地与掠夺土地,建立庄田。

明朝中叶各类庄园的总数究竟有多少,虽然现在没有完整的记载,留下的几个片段统计数字可以充分证明。如《明史》卷七七记载: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以灾异上言:‘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万三千余顷。”

这只是在北京地区对一个户部尚书拥有庄园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当时庄园面积是如此庞大,土地兼并也是日益膨胀。这些地主豪强拥有大面积土地,通常也偷税免税,朝廷征不了税,也造成财政危机。如《大明劫》里面孙传庭的军队缺少军饷,朝廷拨不出银子,也是国库真的没钱了。

当孙传庭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对地主开刀下手。可是地主豪强的背后就是朝廷官僚,动地主实际是动朝中势力。因此,当初张居正改革,一度让明朝中兴。但张居正死之后,却被剥夺官爵,抄家充公,背后都是地主豪强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操控。

在农民这一边来说,庞大的地主官僚免税的税赋,缺口都要底层农民承担,可以看到农民负担有多么严重。当农民发觉官僚地主不用交税,也干脆把土地租给地主,之后也不用交税了。这些租地主土地的农民,也被称为佃农。还有一些农民,实在活不下去,四处讨饭成为流民。这些农民、佃农和流民也构成了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所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可以看到明末农民负担之重,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如此尖锐。由于明末解决不了土地兼并,以及社会底层农民生存问题,明朝不灭亡于李闯王,也灭亡在另一个农民起义首领或者大军阀的手中,这也是封建社会人口与土地集中的矛盾决定,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

第二大祸事,小冰河的天灾

明朝末年,也遇到了几千年没遇到的“小冰河”时期。这也就是在1645-1715年期间,太阳能量最小的时期,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公元一千年以来最低点。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为“ 路易十四 小冰河时代”,因为它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时间基本重合。

这一段时期极端寒冷的气候,加剧了欧洲与中国明朝政局的动荡。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 当时文献资料也证明,当时中国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长江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也高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厚得如履平地。甚至冬天温暖的广州,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就连最南边的海南也下雪了。

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 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也就是鼠疫。可以说,在明朝末年1626年至1640年,明帝国发生了连续性的自然灾害,如持续良久的旱灾严重,以及蝗灾、瘟疫的流行,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天灾与瘟疫,造成粮作物产量减少,社会也出现了许多无地可种无饭可吃的流民。这些流民采取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也就是没饭吃的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就铤而走险造反,由此引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要知道,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而且,寒冷的气候,也导致明代女真族为了驱寒避冷,不断向南迁徙,加大了对明朝进攻的步伐,这也是明朝末年与女真族战争频繁的原因。

所以,明朝末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小冰河期,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瘟疫蔓延,真的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再加上北方女真族的逼紧,可谓气数已尽,灭亡迟早的事情!

第三大祸事,就是明朝的经济危机

要知道,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影响到世界经济,同样,明朝后期的经济受着世界白银价格的影响,也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明朝国库严重亏空。

伴随着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朝后期大量的美洲与日本白银,也随着对外贸易活动来到了明朝,共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从1632年到1639年, 松江地区的米价上涨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价更是翻了4番。

可是,在明朝中后期西班牙的衰落与日本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导致美洲与日本两条通向中国的白银通道,都在十七世纪被严重收紧,最终基本断绝。明朝官员的工资都依靠白银发放,随着白银的输入量减少与断流,使得明朝朝廷无力支付庞大的政府机构、军队、宦官等服务人员,以及庞大藩王皇族的工资。最终,朝廷无力支撑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就裁撤一些部门,这导致了不少基层公务员被下岗,其中也包括李自成,最终激发了他起义反叛。

明朝财政严重亏空一直在恶化,最后到了明朝灭亡前夕的崇祯十七年,太仓只有区区4200两白银,守北京的官军一年领不到饷银。可以说明朝的政府已经是破产了,穷到极点,没钱给军人发工资,自然也使军人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都差到了极点。

再加上明末的战事频繁,有著名的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辽饷加派是为了抵抗后金的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这些打仗练兵都是急需要用钱烧钱,朝廷没钱,只能压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税负越来越重,活不下去只能叛乱,朝廷也就需要越来越多钱去镇压,老百姓赋税也就急需加重……

这样,明朝陷入了一个政府破产与百姓赋税负担重的泥淖之中,怎么也套不出来,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第四大祸事,就是无休止的党争

古代中国的党,与现代政党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朝廷的党政,就是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俗称“窝里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十七世纪初期,也就是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组建的东林书院,聚居了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史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经济上主张惠商恤民,反对矿税等主张,反对朝廷勾结权贵的魏忠贤的阉党一派。

崇祯皇帝登基时候,处死了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打压了阉党一派。可是,东林党人内部也有着派系斗争,东林党的官员为不同观点不停地争论,意见分歧,有着唐朝时候朋党之争的味道。

由于官员的派系斗争,使得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也不知道应该重用那一派,或者是帮那一派。只是借助于换人的方式,防止任何一派做大做强。

如崇祯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崇祯皇帝这么频繁地换人,政策的连贯性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朝廷官员来说,过的就是一种勾心斗角与忐忑不安的日子。今天做高官,明天可能被拿下或者被杀,在这一种环境下谁也不愿意认真当官办实事,都是混日子。

所以,明末的党争与官员的“窝里斗”,使得朝廷陷入了派系分裂与极度低效运转之中。甚至崇祯皇帝在面临李自成军队进京,官员也是争论不休,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高度统一,使得最后崇祯皇帝与皇室成员身死国破。南明政权的皇帝也是为谁是正统继承者,官员们也是互相猜忌大打出手,无法合力抗清最终灭亡。

可以看到,明朝末年这四大祸事,使得明朝灭亡是必然。即使丰臣秀吉不侵入朝鲜,万历就躲过这一次战争,国库的钱财要充盈很多。估计国库里最少还有个几百万两白银,最多也是活了几十年,最终也肯定亡于内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也就是农民起义之手。

古代日本没实力进攻中原

我们再假设,如果丰臣秀吉率领日本大军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打败日军肯定是意气风发的满清军队,入主中原肯定是满清不会是日本。

在十九世纪工业时代没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实力也并不强大。明朝的日本,乃是农业社会,再加上古代日本国内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火山地震频繁,积贫积弱,是缺乏对外扩张的实力。

崇祯皇帝时候,即使丰臣秀吉还活着,也到九十岁了,不可能出征的。即使代替丰臣秀吉的,乃是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如果组织一个大规模的侵略明朝军队,通过海运运输兵员,积贫积弱的古代日本是没有那个实力。

再加上古代日本如同古代欧洲一样,是封建领主制。德川家康如果主张攻打朝鲜,也不一定获得掌握地方权力的大名支持。可以看到,崇祯末年日本攻打朝鲜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即使崇祯皇帝时候,日本有实力进攻朝鲜,肯定也不能入主中原,因为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实力打败盘踞在东北如日中天的满清八旗兵。

在崇祯时候,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已经建立了大清政权,由于开国皇帝的准备,满清军队也是实力雄厚,已成气候,具备南下问鼎中原的实力。如果日本入侵朝鲜,然后越过鸭绿江,侵犯到满清东北的领土,必然也是动了满清的蛋糕。

这时候,大明军队的总督与督师一定会瞄准这个机会,不仅严格防死守东北与中原地区交界的宁锦防线,可能也会弄些离间之计,挑拨日本与满清两者的矛盾,这样能坐收渔翁之利。

满清的皇太极可能会觉得非常被动,觉得必须解决日本入侵朝鲜问题,才能南下问鼎中原。于是,满清八旗兵与日本武士们打一场仗也是不可避免。

日本打不过满清军队

在日本这一方面来说,胜算可能性很小。战争是烧钱的,日本是越海作战,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离日本本土补给线太长也太远,没有足够的财力粮草补给在大陆的持久作战。要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中国的持久战,也把日本拖入到物质资源匮乏的战争泥淖之中,在古代更加不用说。

即使是万历年年,日本丰臣秀吉派了十四万士兵入侵朝鲜,打了好几个,也只是占领了朝鲜贫瘠的好大片土地,也没真正消灭朝鲜,或者令朝鲜俯首陈臣。可以看到,古代日本是没有在大陆打持久战的综合国力。即使是十九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动战争打败大清,吞并朝鲜的战争,也是在实施工业化之后的赌国运,运气成分也很大。

在满清军队一方面来说,女真族崛起时候,也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万名女真士兵不能敌挡的,可以看到女真族士兵战斗力是多么强悍。何况当时皇太极与多尔衮,都是饱经沙场的大将。皇太极也仅仅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征服了朝鲜,令朝鲜国王俯首称臣。

如果崇祯年间小日本军队在大陆与满清军队作战,一定是打不过满清的八旗子弟兵,何况满清八旗子弟兵是骑兵,身高也高过古代号称倭人的日本士兵,战斗力也绝对胜过日本武士组成的军队。

结语:

可以看到,日本如果在崇祯年间贸然出兵朝鲜,也抵抗不了满清军队,最后入主中原是满清,不会是日本,明朝最多也只是得到了几十年苟且生存的机会。

yinyin1983
「yinyin1983 」发表看法
2023-04-09

丰臣秀吉发动“壬辰倭乱”的最终目的是“消耗库存”。二十万武士,除了拔刀杀人,没有任何技术。武士太多了,又没有那么多粮食和职位,怎么办?只能通过战争来消耗武士。

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成为了关白,他手下的将领和二十万武士生计无着。于是,他向武士们忽悠:我带领你们从朝鲜登陆,先征服中国,再征服印度,然后称霸我们知道的所有地方。

丰臣秀吉真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吗?当然不是。他的萝卜太多,日本没那么多坑。天皇不能被推翻,以天皇为基础的“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官场空间,能够给予后来居上的“丰臣氏”的空间十分狭窄。丰臣秀吉不去侵略,二十万人没事干,只能扯淡、闹事。

壬辰倭乱包括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在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二次是在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一次,明军4万人,日军16万人。第二次,明军初期4万人,后期8万人,日军 14万人。两次战争明军总共伤亡3-6万、日军伤亡过10万。

可见丰臣秀吉消耗武士的目的达到了,只是他没预判到把自己也消耗了。

“壬辰倭乱”先后7年,丰臣秀吉做到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光丢了性命,也成为德川家康的第一打工仔。

丰臣秀吉的经历符合日本人的特点,混好了一定会去侵略。侵略不一定能捞到银子,一定能消耗国力和生命。

1627年10月2日,朱由检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1626年,皇太极袭承汗位。1643年,皇太极猝死。这哥俩挺有缘。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仍然是满清。丰臣秀吉活了63年,不管受没受到强烈的刺激,生理已经达到了极限,多活几年无济于事。德川家康这位忍者神龟,不管丰臣秀吉活着还是死了,争天下的终极目标绝不会改变。打了那么多年仗,还要执着地入侵朝鲜,日本还能存在吗。

如果崇祯年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并发动“壬辰倭乱”,结局会更惨。日本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因为马少的可怜。日本武士如果能缴获一匹战马,等于做了一件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两条小短腿如何对抗满清的骑兵?日本人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兔子。再者,满清打天下主要靠的是汉人并借助于汉人间的窝里斗。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所著的《康熙帝传》中描述:“事实上,鞑靼人在征服帝国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

总之,冷兵器时代,日本人从来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老孙的火器工坊
「老孙的火器工坊 」发表看法
2023-04-01

日本在那个年代基本上是没什么希望占据中国的。因为国力和战斗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满清的国力虽然不济大明,但是人家军队的战斗力很强。而日本相对于明朝,真的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虽然可能会占些便宜,但是最终还是会被驱逐出去。

如果是崇祯年间发动战争(这里我们把所有的日本时间都推后30年),日本倒是很有可能占据朝鲜,毕竟这个时候大明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这个乖儿子了。当然我们不排除朝鲜被打急眼了之后向后金救助的可能,如果后金同意并入朝作战,很可能除了干鬼子,还得从朝鲜在“收”一波东西。被俘虏的日本人肯定不少会被八旗军带回东北做农奴,想想还真是有趣,搞不好到时候中国就有了大和这个民族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朝鲜国王直接跨海峡逃命来到了山东寻求大明的庇护,然后日本占据朝鲜全境,下一步就是后金接壤发生冲突。虽然不清楚明军会不会联合日军夹攻后金,但是以当时侵朝日军的尿性,向后金发起攻击是必然的了。只不过结果可想而知,在女真尚未统一时,一个部落便击退了日军的先头部队,现在后金是整齐的八旗军,纪律和战斗力那就更不用说了,日军除了惨败,应该是没什么别的可能了。

当然,以丰臣秀吉的聪明才智,跨海袭击山东半岛到还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是在1632年之前袭击,结果自然是日军会被登州水师爆搓一顿;但如果是这之后,日军很有可能会登陆山东半岛,因为此时的登州水师已经损失惨重,自然是挡不住日本的倾国之力。之后日本很与可能和后金联手共击大明,到时候明军就要忙于三线作战了,怕是灭亡的会更快。

但即使是这样,明军从兵员和大部分武器上都是要比日军占据优势的。纵然日军能够登陆山东,登州的火炮还是可以把他们打个措手不及的。不过凭借着人数优势,日本还是会蜂拥上山东,并开始下一步侵略。如此,明朝要么选择被三方势力耗死,要么选择和后金妥协然后腾出手来对付更重要的山东问题。如果是第一种,不管哪个新接替的王朝都会猛攻日本把倭人赶出中国;第二种,明军虽然杠不过清军,但如果腾出手来打日本的话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说不管怎么看,日本在那个年代都没什么希望,不过倒是可以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

纸上的宣仔
「纸上的宣仔 」发表看法
2023-04-04

“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这话是随便说说的?

如果是崇祯年入侵朝鲜,那么作为雇佣兵,日本对于当时的满清还是有点用处,日本天皇也没准能获得一个大清铁帽子王的编制,但是得天下?excuse me,想太多了吧?崇祯年间的满清和明朝,经过多年惨烈的战争,不论是战术还是武器都进化到远远强于当时的日本。

比如火炮,松锦大战的时候,满清一次性拿出60多门红夷大炮,连明军也自愧不如。红夷大炮口径在100-120mm之间,相当于8~10磅炮,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800米。这是在当时的东亚大陆上是威力最为强劲的火炮了。日本拿得出来这个宝贝么?古代的日本只能把铁矿融至海绵铁的水平,铁水是啥他们都不知道,这个技术程度造大炮,我只能说想多了。

吴三桂捐资铸造的定辽大将军,现存的明朝最大一门火炮

明末官员孙元化著《西法神机》,科学地论述了火炮的使用技术。当时投降清朝的孔有德更是带走了一支专业化的炮兵部队和全套铸炮工艺,所以清朝的火器进步的也很快

崇祯年间日本的火器是啥水平呢?差不多也就是加强版朝鲜军的水平。朝鲜在之前的壬辰倭乱中从日本学到了倭铳(葡萄牙火绳枪)的制作技术,在明朝末年,朝鲜的火枪手屡次充当明军的雇佣兵,在被丙子胡乱后,和满清签订城下之盟,又充当了满清的打手。日本当时能拿出来的热兵器就是跟朝鲜差不多的水平。而当时的明朝为了寻求击破清军巴牙喇身上的重甲,引进了不少大口径火绳枪,其中就包括从鲁密苏丹国引进的鲁密铳,也就是土耳其火绳枪,这也是战争迭代的结果。虽然都是火绳枪,但是比日本最初引进的葡萄牙火绳枪,出口动能要大得多。

日本的铁炮实际是葡萄牙火绳枪

鲁密铳和土耳其火绳枪

火器既然比不了大陆,那么冷兵器日本很在行呀?但是很可惜,冷兵器日本也不如中国。比如满清使用的清弓,属于一种重型长梢弓,长度在150cm以上,长的甚至超过人的身高。使用的箭很重,达到100克左右;速度虽然不如小梢弓,但是拉力大,战弓的磅数普遍在130-170磅之间,这样箭的初动能是很大的。加上当时的八旗士兵使用的战术是抵近射击,射穿明军的盔甲的概率很高,一箭就足以让人失去作战能力。而日本这边,虽然用的弓是长2米的和弓,但是威力似乎不怎么样,日本史书上有多个将领被射成刺猬,箭都嵌在盔甲上的记录。要知道日本古代的盔甲厚度都不到1mm啊!这要是真和清军打上照面了,日本武士穿的盔甲也就只剩吓人了。

清弓

清朝盔甲,当时的明清盔甲普遍使用的是钢片,厚度在1.5mm-2mm

所以综合以上,我只想说,东亚大陆怪物房的战争烈度不适合日本,还是回岛上闭关锁国吧。

潇洒熊猫u0
「潇洒熊猫u0 」发表看法
2023-04-08

如果,日本入侵明朝是在崇祯年间。那得天下的就是明朝的统治了!

因为很简单呀!日本侵略中国必须打朝鲜。打完朝鲜打东北!打东北就遇到了女真。也就是满清。

明朝崇祯,这个时候。就能打李自成了!没有双线作战。就不会亡国。估计能赢!

当然了,日本侵略中国也可以走海路。但是日本海军,也就是个垃圾。和明朝水师没法比!基本上不可能!

爱国9051
「爱国9051 」发表看法
2023-04-03

没有如果,也就没有结果。没有侵略战争,也就没有对人民的伤害。日本鬼子窥视中国这个土地,追究起来也有几佰年的历史了。早在唐朝时期,日本鬼子就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了。基于唐朝的强大,无从下手。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日本鬼子才有了入侵机会。在这时段里,日本鬼子对华夏大地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烧,杀,抢。无恶不作,它们的罪行罄竹难书。十四年的抗战啊,中国共产党联合多数爱国主义者,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前扑后继,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战胜利。牢记历史,牢记使命。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日本鬼子带给我们的伤痛。日本鬼子直到现在都没有认罪。对中国的野心不可小觑。所以我反对日本人在中国建学校以及一切措施,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不得不防啊。中国要强大,也一定要强大起来。才能保和平,才能让我们安宁的过日子。国庆之至,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祖国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万岁!!![心][心][加油][加油][赞][赞]

这些历史要读
「这些历史要读 」发表看法
2023-04-02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为消灭日益壮大的后金政权,明朝当局集结了11万大军,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后金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战役。

此战,参战的明军阵容何是相当的豪华,几乎集结了明朝边军系统的全部精华。他们分别是来自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三万精锐骑兵;来自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的边军两万五千;能征善战的精锐浙军四千;以及其余各省、各土司之兵员,共计八万六千。此外,还会合了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和朝鲜军一万三千人,合计十一万大军。

而且,明军的将帅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比如杜松、刘綎等,其中刘綎更是参加过万历朝鲜战争的将领,素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结果,十一万明朝联合军却还是被努尔哈赤的六万后金军给一战击溃。萨尔浒一战,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主力,在五天之内,接连击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达5万人之众。

要知道,此战距离万历朝鲜战争的结束,才过去二十多年而已。按理说,当时明朝边军的战斗力,并不会比万历朝鲜战争时的差多少。然而,面对比自己少一半的后金军,明军还是败下阵来,而晚明名将杜松、刘綎,也于此战中壮烈殉国。

后金军的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所以,正如李如梅(李成梁五子)对努尔哈赤的评价:“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

由此可见,后金军的战斗力显然要比丰臣秀吉的那十来万倭军要强得多。当年,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可以以少击多,可以将十几万日军赶出朝鲜。但同样的豪华的阵容对付之后的后金军,却还是败了。

而到了崇祯年间,八旗军的战斗力就更加强大了。当时的满洲八旗早已成为亚洲地区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日本选择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那么等待他们的,恐怕是比万历朝鲜战争更要悲惨的结果。入侵的日军面对着剽悍凶残的八旗铁骑,其结果恐怕就和明末的明军一样,基本上都是有来无回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专业调侃
「专业调侃 」发表看法
2023-04-06

大明后期日本那有经略中原的国力,大家都是农业国当时他可能李自成都干不过,况且大清的入主也有与世家门阀的合谋,小日本那有这实力和根基,就算侥幸干了大明,没有飞机大炮,他那点人口怎么守住中原,然后各地藩王门阀也会起来吃掉他,因为他不属于中原文明没有正统法理

开启中国盛世
「开启中国盛世 」发表看法
2023-04-07

这个问题有混淆概念的作用,希望大家有清楚的认识,日本对中国至少有5次以上的大的侵略,日本没有能力吃下整个中国,和满清没有可比性,况且满清被汉人同化,日本和中国来往几千年了,日本的民族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被别的民族同化,美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日本这个民族是最卑鄙最下流的民族,满人和日本人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家千万别把满族和大和民族放在一起比较,千万别上当。

有时聊人文历史
「有时聊人文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4-08

谢邀,可能性不大。

首先,侵朝战争是丰臣秀吉发动的。到了崇祯年间,他已经没了。策动者已经不存在了,战争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其次,日本后来发生了岛原之乱,自顾不暇。德川幕府也因此而颁布了著名的锁国令,不太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因为这与德川幕府侧重防守的战略相悖。

因为万历援朝战争,明朝耗费了大量军费,客观上导致后来面对清朝的崛起军费不足,增收辽饷,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好了,下面是脑洞时间。

首先来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日军的军事水平并没有迭代,技术大致和以前一样。

假设日本真的在崇祯时期入侵朝鲜,那么朝鲜的历史走向就非常关键。这里有个时间节点,丙子年(1637年)。

如果知道韩国有个电影——南汉山城,那么就该知道,1637年之后,朝鲜实际上已经从属于清朝。这个清朝,是入关之前的清朝。

OK,假设日本在1637年之后入侵朝鲜,那么,有义务帮助朝鲜的就不是明朝,而是清朝。那么清朝有没有能力击败日军的入侵呢?

有,因为那个时期,清朝已经拥有了制造红衣炮的能力。不会再惧怕日军的火枪足轻。而日本的步兵在清军骑兵面前,胜率不会太高。这是传统的骑兵克步兵的关系决定的,直到机枪出现,骑兵才彻底被淘汰。

但是,清军没有海上作战能力,这就意味着日本的后勤运输不会受太大影响,所以,清军的取胜会比较艰难。但是,清军与朝鲜大概率还是会赢的。结果就是,日本、清朝都遭到了削弱。明朝可能会挺住,至少挺更多的时间。

那么,明朝挺更多的时间会不会迎来变局呢?

会。

因为明朝再挺一段时间,清军就会遇到哥萨克……

好了,假设日军在1637年之前入侵朝鲜呢?

这个嘛……就比较复杂了。

那个时候,朝鲜名义上仍然从属于明朝,但是,明朝很可能已经没有力量再帮助朝鲜,因为后金已经建立。明朝的防线被大大压缩了。不太可能走陆路援助朝鲜,那样的话,明军很可能被清军截击。走海路,当时的技术水平没有那个运力。

那么,朝鲜会不会请求清朝的援助?

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朝鲜李朝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王朝。改换门庭这种事,本身对于李朝内部就有极大风险。

但是,如果没有外援,朝鲜大概率扛不住日本的进攻,朝鲜可能全境沦陷。所以,请求清朝援助这种事也有可能会发生。或者,朝鲜会同时请求清朝、明朝援助。

在李朝末年,朝鲜的确曾经先后希望依靠清朝、沙俄的援助挡住日本。所以,同时请求清、明援助,是有可能发生的。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明朝不出兵,清朝也必须有所行动。因为朝鲜、蒙古是清朝的两翼,不控制这两个地区,清朝就会陷入被动,变成四战之地。

别忘了那个时候,准噶尔还在呢,正厉兵秣马,准备进行大联盟呢。

那么,明清会不会联合出兵呢?

这种可能性不大。

因为明朝和清朝当时已经处于敌对状态,明朝本土并没有受到威胁,又没有安全到达朝鲜的路径,不太可能趟这趟浑水。更何况那个时候农民起义正风起云涌。

清朝有没有可能主动和明朝议和?

非常有可能。如同前文推断——清朝的侧翼一旦遭遇严重威胁,它就没有多余的实力与其他方向的敌人交手。在这种情况下,主动与明朝议和的确是一个选项。

综上所述:

如果日本晚几十年入侵,相当于给明朝打援手。清朝的侧翼会受到威胁,战略将被迫转向。

至于日本,不太可能。因为17世纪的日本,在动员能力上都还是个古代的分封制国家,本身没有统一,不具备全体动员的能力。

有事直说
「有事直说 」发表看法
2023-04-01

问题有点问题,日本在万历年间历史正处于战国时期,后阳成天皇[1586-1611]。本身政权也不统一,如何跨过大洋去征服大明朝。

刚才是从政权统一上讲,再一个科技水平也不够,当时日本舰船吨位都比较小,适合团队小规模海上劫掠明朝商船,明朝茶叶、瓷器、丝绸的商船经常被倭寇抢夺,这些倭寇都是准军人,海上作战能力强,但是陆战不行,并且本身也不团结,没有统一的指挥,对大明朝政权没有实质威胁。

旧史风
「旧史风 」发表看法
2023-04-05

那个年代的日本人其实是非常郁闷的。

万历年间的日本国内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团,他们个个都是火枪手,打的一手好枪,而且经历了多次的生死大战,存活下来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他们目标高远,平朝鲜,灭明国,踏印度!

就是这样一支十几万人的精锐部队唱着战歌,踏上朝鲜战场,火速攻到鸭绿江边。

然而之后的事实让他们眼睛大跌,几万明国的军队犹如开了挂一般,将他们从鸭绿江边一步一步用大刀,用马队,用虎蹲炮将他们打的抱头鼠窜回了日本,而且还把他们开到朝鲜的战船给打沉了。

郁闷不郁闷?

大明国的军人真的这么厉害?

如果日本人到了崇祯年间入侵朝鲜,进攻大明,那么得到九州天下的是日本人?还是满人?

渡海而来的日本军人

此时此刻,大明国内处处饥荒,李自成张献忠聚众几十万在西北大地上往来奔驰攻城掠地。

山海关外的清军降伏了蒙古的林丹汗,正气势汹汹的跟明军对阵,两方人马打的不可开交。

崇祯皇帝一筹莫展的反复接见诸位大臣,商讨对策。

探知局势变化的日本人大喜过望,随即集齐人马,带上刀枪,渡海而来。

朝鲜君臣头疼欲裂,清军杀来,被逼无奈之下,称臣纳供,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刚刚备下重礼点头哈腰的送走了清军。

这刚一转身,日本军队已经登录朝鲜,如入无人之境般,堂而皇之的冲杀过来,而朝鲜的军队早被清军打破了胆,竟然不听军令,火速败退,跑的比兔子还快。

朝鲜国王长叹一口气,携带着群臣赶紧往鸭绿江边跑,十万火急的派使者向皇太极告急。

正在前线督战的皇太极,听闻消息时大惊,日军已经攻下平壤,正全力向鸭绿江边靠拢。

皇太极审时度势,为避免腹背受敌只得退军,阿敏断后,皇太极亲帅主力挥师朝鲜,在鸭绿江一带布防。

日军VS满清八旗军

摸不清状况的明军眼睁睁的看着八旗军队退走,大喜,立即六百里加急报告大捷。

八旗军团渡过鸭绿江,沿江边一带设下埋伏,专待日军。

一路顺风顺水的日军抓紧时机,争分夺秒,抢占有力地形,抢滩登陆!

杂草丛林密布之地,涛涛江水浊浪。

只听的一声喊,四面八方涌出无数清军,日军被气势所摄,顿时慌了手脚,举枪点火,枪声连成一片,硝烟弥漫间,一支支利箭穿身。

惨叫声,火枪声,刀剑碰撞声,人喊马嘶。

八旗马队往来奔驰,刀光剑影。

日军先锋队全军覆没!

得知消息的日军统帅,急令各部队回撤,消失在朝鲜的荒野中。

清军一路飞奔而来,失了日军主力踪影,只一队残兵逃也似的进入平壤城内,城门嘎吱吱正在关闭。

清军大队挥舞马刀,全速冲锋,打开城门,随即入城。

城内静悄悄。

清军马队在街巷间四处奔驰,捕捉敌军。

却不防一声枪响,一将倒地。

瞬时间,屋顶,阁楼,窗户,烟筒,墙缝,树杈伸出无数枪管。

枪声如爆豆!

入城清军大部交了性命,只逃出数人。

一时间战争陷入胶着。

而此时的明帝国依旧沸腾,流民四起,战乱不断,崇祯每日焦头烂额,却全无主意。

理不顺的大明,勇猛进击的八旗,气焰嚣张的日军。

谁胜谁败?

好了,想象到此结束,论一下日军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结果会如何?

1,由于日军缺乏精锐骑兵,在野战之中必然吃亏。

2,限于当时的制造工艺,火绳枪射速慢,射程短,精度低,打城市巷战还行,如果爆发大规模冲突的话,并不占优势,而且清军也有火枪。

3,当时的日本国内还是分封制,参战军队还属于联合部队,不是一个整体,由各诸侯统领,人心不太齐,如果战事顺利,则越战越勇,如战事不利,很容易人心分离,被各个击溃。

4,如果渡海东来,登陆山东,直接进入明朝境内作战,日军未必敢这样做,因为没有后方补给,会死的很难看!

所以日军在那个年代还不足以到大陆来争雄,其结果必败!!!

虎哥杂谭
「虎哥杂谭 」发表看法
2023-04-02

这样说吧,倭国上岸必先占朝鲜,倭人的优势在于运动战,朝鲜还是没办法抵御!

朝鲜被占后,倭人势必转入阵地战,因为目的不同了,面对明朝疆土,若还是以扰袭战、运动战为主,在明朝北方,基本是很难生存,环境跟江浙沿海完全不一样,物资补给是其次,人员补给就很难了!

那么,一旦转为阵地战,尤其是以步兵为主,倭人基本也就是死慢点的区别,明军对付阵地战的手段,倭人已经领教过,只能是重蹈覆辙!

而满人则不一样,本身地处关外,但还是在陆地,物资、人员补给相对便捷,并且,满人以骑兵为主,前期战术也是以袭扰见长,但碰到明军驻守关隘,即便宁远、锦州只有几千兵丁,满人也是无可奈何!

满人入关的契机只能说时运太好, 孙承宗被免、袁崇焕被杀,祖大寿投敌,李自成抢女人,导致吴三桂反水,这才让明朝门户洞开!

你让吴三桂投降倭人?

估计老吴立马会把一帮倭人祭天,先出一口恶气,再回来跟李自成争陈圆圆!!!

宝林1980
「宝林1980 」发表看法
2023-04-07

日本要是崇祯时期入侵中国 按照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后勤补给 入侵路线还是得走朝鲜那么在关外就得和满清火拼 因为当时朝鲜已经被满清征服了 所以满清就得和他火拼 根本就没大明什么事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唠一唠满清或者说女真的战斗力了 要知道在世界军事史上可以正面和巅峰时期蒙古硬杠的不落下风的只有女真的大金和满清 大金时期如果不是大金的高层指挥不当和战略错误 大金完全可以把蒙元消灭在萌芽 满清更是把当时巅峰的蒙古葛尔丹给灭了 女真人打蒙古人都没问题 就更别提一听说蒙古人就吓尿裤子的日本人了 分分钟把日本人虐成狗 最后完胜的必是满清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