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是在民国时期,尽管袁大总统答应了优待清室的条件,直接从民国政府划出400万两银元,将其作为清朝皇室日常花销,看似很多其实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也算捉襟见肘。
就在清政府灭亡不久,自然也就展开了对清朝皇室的后续事宜的商讨,北洋政府当初答应要每年给予清朝皇室400万两白银,这是初步商议的结果。
咱们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白银实际价值,对比参考。
清朝皇室刚刚宣布退位,国内的政局尚未稳定,所以民国政府也不敢贸然将其清退,毕竟清政府还留有一定的威慑力与影响力,直接接手未免太过突兀,所以民国政府决定与清政府签订协议,逐步完成权力转让。
毕竟当时,民国政府也相当于汉族政权,如若不能及时处理好与边疆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关系,自然也会后患无穷。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在当时签订了优待清朝皇室的若干协议条件。
按照当时签订的协议内容:对于末代皇帝溥仪,也保留了其帝王称号,对于曾经在内务府的财产家业。并没有完全收缴,这一点还是相当宽松仁慈的,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前文所提到的400万两白银安置费,每年400万两银元。
按根据清政府在1908年财政收入预算,大约有5000万石粮食左右,折合白银下来,大约相当于2亿两白银。
再按照清朝时期的白银兑换比率,一两白银大约为37.3克,以现阶段的白银价格,当时清朝时期一两白银,兑换人民币大约130元左右,这400万两白银,折合下来也就是5.2亿人民币左右。
相信大家对这个概念已经比较清晰了,就拿现如今万达集团家公子,王思聪当初就是带着5个亿的人民币作为创业启动资金,但这并非在当时准确的购买力。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的一石谷子大约相当于一两银子又四钱六分,而在当时120斤左右的粮食,一两银子大约有82斤粮食的购买力,按照谷子的价格平均三元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46元,拿400万两白银,算下来就相当于9.84亿人民币。
对照我们现如今10亿人民币价值左右物品,自然可以测算其购买力。 但在当时,虽然按照合约敲定了400万两白银,但这对于当时的民国政府,也算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后来当银元发行之时,直接将400万两白银置换成了400万两银元,直接减轻了北洋政府极大的负担。
但这对于溥仪来说相当于贬值了,按照当时一块银元才有大约23克的白银,等于直接少给了溥仪皇室大约1/3的金额。
根据绝对值计算,在米价恒定的前提下,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约合80元人民币,如此计算,400万元,就相当于现如今的3.2亿人民币,可当时的工资水平,工人月工资仅为3~11块银元之间,以平均值计算民国初年的400万元,可以兑换为现如今人民币27.73亿元。
在当时这些钱除了吃喝拉撒,如果溥仪想培养自己的军队,即使5万人也需要大约300万的基础军饷,何况还不包括其他的武器装备,这些钱维持清朝皇室正常的生活开支也还算可以。
然而我们知道随着权力重心的转移,清朝皇室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即使此前签订的条款,但民国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按时履约,哪怕是后来的400万银元,都不能按时供应,毕竟白白供养那么一大帮人绝非易事,后来干脆不给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400万元是巨款了,我们看看大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1918到1919年,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月薪8块银元。
他的工作其实很轻松,只需要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
毛回忆因月薪经常拖延,导致生活有些困难。但客观来说,单身汉在北平每月拿着8元钱,生活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写到这里,想起有趣的事。
毛泽东曾经有一次被民团抓住,非常危险。然而毛泽东给了2块银元行贿,团丁就把他偷偷放了。
毛泽东说:“后来,我给了团丁两块银元才得以脱逃。看来还是银元管用!两块银元救了我一条命。”
看看,一条命不过2块银元,可见当年银元多值钱。
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1块大洋可以在北平买20斤米,8斤猪肉。
那么,一个成年男人光是吃饭,1个月2块大洋足够了,还剩下6块大洋用于租房和零花,绰绰有余。
其实我们可以大概类比,今天北京图书管理员月薪多少?
网上的薪资数据,至少5300元。
4块大洋就是2650元,400万大洋就是26.5亿元,很惊人了。
这笔钱,可以维持4万多个单身汉1年的生活。
那么,对于溥仪来说,这笔钱多吗?
并不算多,因为紫禁城的开销非常巨大。
大家也许不知道,即便是中国当时顶级军阀,全家不过一百多口人而已。
除了自己的妻妾、孩子、父母,一般最多二三十口人,其余的都是各种仆人。
然而,仆人数量终究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包括厨师到轿夫什么都有。
而就算养活着一百多人,开销也是不小的,军阀们都要减少仆人数量。
然而,溥仪手下的人是军阀的几十倍。
溥仪有个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为服事皇室而设立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
但溥仪下台以后,内务府就无需处理任何政务,只需要维持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即可。简而言之,内务府负责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照常理来说,内务府的开销应该不大,因为溥仪只有一妻一妾,另外还有几个老太妃,主子级别的一共也不过六七人。
这区区六七人,有个一百多个仆人,应该足够了。
然而,内务府的规模却非常吓人。
溥仪时期的内务府,自己计算数据如下:除去王公大臣的薪水,民国4年内务府开销高达260多万两白银。
而溥仪一家六口吃饭,每月就要花费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加上招待客人的饭菜,就吃饭每个月就得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白银。
而内务府官员共计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卫军、太监和苏拉),而溥仪时代的太监也有近千人。
仅仅是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就有2000人,这样开销能小得了吗!
另外,内务府还有严重的贪污问题,而且有一二百年历史。
《南亭笔记》记载,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咸丰皇帝刚刚上台,想要立威,大怒之下命令重新计算费用。
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
看看,费用能够虚报100倍,就算金山银山也被他们贪污光了。
《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除了贪污和盗窃以外,他们还会受到各种行贿,以保证自己物资对皇宫的供应。当时御用的货物等于是今天在央视做广告,很多商人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商品御用,自然要打点行贿内务府了。
如此奢侈加上贪污,雁过拔毛,溥仪就算一年有4000万两拨款,也一样剩不下几个钱。
溥仪拿着400万两这笔钱(且不谈能不能拿到),也就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已,招兵买马是做梦了。
首先要说一下,没有400万两银元的说法,400万两白银和400万银元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来说,400万两大约能维持两个半师,而400万银元,则差不多只有一个半师了。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开始约定每年给清室400万两白银,以供清室使用,不过后来发行银元以后就改称了400万银元,而一银元含白银六钱四分,所以后来实际一年清室经费是256万两白银。
不管是400万两还是400万银元在当时都是很大一笔钱了,根据不同商品计算,其购买力有所不同,不过既然题主问用这些钱招兵买马,那么我们直接看下当时编练一支军队需要多少钱。
编练一支军队最大的开支是两项,一是开办费用,包括购买军械、招募士兵等,这项开支除了弹药之外差不多是一次性的;二是维持费用,也就是部队所需的军饷和日常训练费用等,这项开支则是长期的。
袁世凯在1904年3月的《筹款添练常备新军片》中曾经提到,建设一镇新军约需建造费20 万两,军装器具等需15万两,军械弹药等需100万两,三项合计,大约是135万两。另外还需要招募士兵,当时招募士兵一般需要给一笔安家费,一镇新军有12512人,这安家费也是不小一笔开支,所以编练一镇新军,开办费用要在150万两以上。
而更大的开销则是维持费用,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共开销饷银8995200两,差不多算下来就是平均一镇需要150万两白银,而且这150万两仅仅是官兵日常的军饷、办公费用、骡马饲料费等,这还没算日常训练、军队调动、弹药损耗、军服等等各种开支。
所以清室经费看着多,用来养军队还是养不起多少,以400万两白银算,编成两个半师以后清室经费只够支付部队的维持费用,而400万银元则差不多只能维持一个半师。
而且清室日常开支也不少,溥仪、皇太妃、宫里太监、宫女、护军的日常费用,还有一些遗老遗少、王公大臣的俸禄,杂七杂八算起来,开销也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民国政府当时局势混乱,军阀林立,财政上也是非常紧张,自己都不够用,这清室经费更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
所以这清室经费连维持溥仪和他的小朝廷都不够,溥仪需要变卖宫里的文物来补贴开销,又怎么有余钱来招兵买马。而且就算溥仪励精图治,省吃俭用攒钱招兵买马,估计第一时间就被民国政府派兵给围剿了,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理论上而已。
作为清朝皇室主动退位的补偿,北洋政府在清朝灭亡之后给予了清朝皇帝和皇室成员很好的待遇,这一切待遇主要体现在他们彼此之间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上。
在这份所签订的条约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洋政府承诺每年给退位的皇帝溥仪拨400万两白银供他花销。
不过北洋政府最开始的时候说的虽然是400万两,但是由于后来货币的变化,他们就把这400万两白银的拨款转换成了400万块大洋的拨款。
清朝的一两白银将近有37克重,而民国时期的大洋在各种金属混杂下,每块只拥有20来克的白银成分,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北洋政府承诺给的钱少了多少。
关于北洋政府拨给溥仪的这400万块大洋到底有多大购买力,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民国一些群体的收入来了解一下。
在1927年的时候,民国政府颁布过一个条例,在这个条例的规定下,政府每个月必须给大学教授们发放400到600块大洋、给大学讲师们发放160到260块大洋、普通大学助教们发放100到160块大洋。
如果按照现在每位教授在大几千、上万块钱徘徊的月工资来算,这些大洋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现如今的20块人民币左右。
不过这种对比是根本无法衡量民国时期大洋价值的,因为当时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行业。
比如当时一个普通体力工作者每个月大概能通过干苦力赚到15块大洋的工资,按照现如今农民工每个月基本能赚到五六千的状况,那么民国的一块大洋就相当于现如今的数百块人民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如今一些工作的平均收入来和民国时期一些工作的平均收入相比。
毕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是不一样。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教授的工资是比较偏高的,而这种状况,是由于那个时代人们非常尊重知识分子、顶尖知识分子造成的。
至于其他工作,则保持在正常水准上。
如果用房价换算的话,那么这里面的数值会翻升很多倍。
在民国时期,鲁迅曾经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在北京买下了一套四合院,而当时买下四合院的价格,在3500块大洋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方式来算的话,民国大洋的价值就不仅仅只是现在的20倍了。
毕竟在现如今,北京四合院的价格大概在数千万到上亿元徘徊,如果这样算下来的话,那每块大洋的价值大概相当于现如今的数千元、鲁迅每个月的工资以及当时每位教授的工资大概在数百万元人民币左右。当然,这也不能代表民国时期大洋的购买力,毕竟当时还没有现如今如此扭曲、夸张的房价哄抬,那时候的房价还算是保持在一个正常水准上的。
这种种方式都不经算的情况下,接下来我们就只能用学界最普遍使用的米价对比来确定民国时期大洋的价值了。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是可以买到将近30斤米的,而按照现如今每斤米最低两块钱的价格,我们可以大概换算出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在现如今的60块人民币左右。
而这个数值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毕竟在民国早期,贵州一年的财政税收才153万块大洋、甘肃的一年的财政税收才312万块大洋、陕西一年的财政税收才396万块大洋而已。
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2.4亿人民币的购买已经是往很小的数值估计了。
而这些钱,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是不够用的。
根据溥仪自己的回忆,由于民国政府财政收入不支,这些钱常常无法足数地拨给他使用,然后再加上当时内务府贪腐严重的原因,他每年其实只能拿到很小的一部分钱。
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第二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那么这400万两银子(4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有多少购买力呢?
这就要先说起银元在中国的历史了。清朝早些时期中国的通货主要为银锭和制钱, 由于银锭检验成色、称重等手续极为繁琐, 交易成本高昂, 所以市场就需要更为简捷的结算货币。
此时外国机制化的标准银元大量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商埠, 其由于形制统一、检验方便,重量一致 节省了一定的交易受到商民的偏好。当时国外银元如墨西哥鹰洋一块重七钱二分,但却可以在清朝换到一两的碎银,这便导致了国内白银大量流出,清政府及时引进机器开始自行铸造银元。
而到了民国1914年,北洋政府根据新订《国币条例》,开始铸造袁世凯头像一元银币,也就是“袁大头”,由于成色足,设计简洁,铸造精美,很快就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主币。
从1914年到1923年十年间铸造量达到17亿4千3百万枚之多,其铸造量之多,流通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堪称中国之最,其他各省各时期银元远不能望其项背。所以我们所说的银元一般就指袁大头。
根据我家老一辈口述,那时候在饭店当学徒,一年才能拿到8个银元。可想而知银元的珍惜程度!那时候普遍吃不饱饭,一些生女多的家庭,就会把女儿送到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只为女儿能吃上一口饭做童养媳。买丫鬟,取小妾仅仅需要几块银元而已。
现在在饭店打工一年四五万得有吧,可见银元的购买力之高。
但是如果按粮食购买量来换算,一块银元大概相当现在一百元人民币的价值,如果那会大米和现在的大米价格互算,确实差不多!但有一点别忘了,那是战乱年代!粮食在很多时候是拿钱买不到的,各种军阀,土匪包括所谓的正规军都在征收粮食,那时候就是拿吃饱饭来诱惑人去当兵,因此民国时期粮食珍惜程度,和当代的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而一块银元在那年代,居然能购买到50斤甚至百斤大米!值不值钱自己算吧!当时在省会城市,100多到200块银元可以买一个四合院。上海的物价最贵,一块银元买16斤多的大米。一个职员一个月八、九块银元。
鲁迅在北平买房,占地2700平方米的大院,当时花了3500块大洋。鲁迅和二弟周作人闹翻后,搬出大宅,又买了一座阜内西三条的四合院,花了800块银元,现在约值2—3亿人民币。
10000块银元相当于普通职员100年的工资,以现在2000——3000元的月工资计算,差不多240—360万元人民币。四百万银元简直不敢想象。
史料记载,云南省主席龙云月薪65银元。张学良建了个中国最大的体育场,耗资也就30万银元。四百万银元能盖十多个全国最大那种体育场。能买北京四合院一千套!!
所以说400万银元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巨款,但因为当时和现在的一些物质条件不太一样,就只能将其换算成物品来进行衡量,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确切的数值的话,我觉得一枚大约相当于3000元,也就是120亿元左右。对于溥仪这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末代皇帝来说也不少了。
袁世凯:如果皇帝答应退位的话,我们每年给皇室400万两白银,怎么样?
隆裕皱了皱眉:400万两?
袁世凯:400万两已是一省收入,400万两可养一省之人,难道还养不了皇室?更何况,真让革命党打过来了,别说400万两了,恐怕一两也捞不到。
隆裕听到“革命党”三字,脸色顿时一变:好,我答应你。
不过,双方在谈判时虽然说的是400万两白银,可是所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中的数字实际上是400万元,毕竟是中华民国了,更何况中国当时白银流失太多,所以不再适合用白银充当流通货币了。
所以,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这个条件中所说的400万元,说的便是400万银元。
中华民国给溥仪的这400万元到底是多少,又具有怎样的购买力呢?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写到:我在中医专门学校读书的时节,每月由四伯父给我零用钱二元,包括鞋袜及膳费车费。那时一顿午餐,吃得省俭一些是铜元八枚,要是吃得丰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当时,一块银元可兑十角小洋,可兑三百余枚铜元,所以,陈存仁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最低可能只用2元银元,如果偶尔奢侈一下,恐怕也不会超过5元。
试想一下,如果将陈存仁每月的生活费作为一个平均数去计算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费的话,这个五口之家每月最低也只是10元,最高也不过25元。
溥仪从中华民国政府手里拿到的400万银元工资,便足够这一个五口之家最多能够使用33333年,最少也能用13333年,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后来,陈存仁又在上海愚园路5200块银元买了3亩7分地,每亩地也不过1400块银元,这便意味着溥仪能用400万银元购买近2900亩地皮,这近2900亩便差不多有3个紫禁城大小。
即便是陈存仁后来花了2万去购买一座位于繁华地段、占地一亩的房屋,溥仪手里的400万元也能购买200座这样的房屋。
鲁迅当时在北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50块银元,每年的收入在4200元左右。后来,鲁迅为了安置家人,特意在北京购置了一套“三进四合院”,花了3675块银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资了。
不过,鲁迅在买房的时候一次性可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他还将绍兴的老宅给卖了。
可见,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不论是放在当时,或是放到现在,也是一笔难以估算的财产。
当然了,这笔钱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几辈子也赚不到的数目,可是对于溥仪来说,确实也不算什么。
为了保持所谓皇室的体面,溥仪退位之后花钱花的更厉害,因为他不用自己挣钱,更不用像清朝时期一样花个钱还得看看官员同不同意,各省支不支持。
溥仪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可谓是花钱如流水。
溥仪吃一餐,单单是菜肴便有三桌之多,再有点心、米膳、粥品又是三桌,开胃的咸菜一桌,不管吃不吃得完,先上了再说。
隆裕每一餐的菜肴更是多达百种,要用六张所谓的“膳桌”去摆放。
此外,算上宫里的太妃、皇亲和太监、宫女的伙食,紫禁城里单单只是伙食费便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除了伙食之外,还得穿,反正一年到头在做衣服,只溥仪一人,每年用在做衣服上的钱便多达近2.6万。
这是溥仪和皇室为了享受生活,所花的钱。
此外,溥仪作为一个皇帝,即便是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可是他想让人继续伺候他,便少不了要给人发工资,发了工资还得时不时给一些“小费”——赏赐。
1915年,溥仪给“内廷”发的工资总额高达52万两白银,用于赏赐的也高达10万两白银,用于东、西陵的钱也高达36万两白银,再加上林林总总的支出,溥仪这一年花费了2794718两白银。
这2794718两白银兑换成银元的话,按照晚清时期白银和银元的兑换比率,实际上也已经接近了400万银元,却还不包括皇室的日常开销。
所以,400万银元显然不够用,后来物价上涨,400万更加不够用了,这也是溥仪为了钱自己从皇宫里“偷”宝贝出去倒卖的原因。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皇宫,溥仪出宫时也偷偷带了不少好东西出去,否则的话,他在天津那几年恐怕更难过。
因为冯玉祥修正了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的工资从400万元锐减到了50万元,这对于溥仪来说和打发要饭的没什么分别。
不过,溥仪早已经遣散了很多太监宫女,去了天津之后也低调了一点,不然的话,这50万还不够溥仪一个人花的。
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正式退位,考虑到满清的残余力量依旧不容小视,国民政府和袁世凯为了促成溥仪退位,也开出了一些非常可观的条件。
除了溥仪皇帝在紫禁城内依旧可以保持帝号,紫禁城仍是“清朝”的版图,溥仪依旧可以大摆皇帝谱,甚至国民政府要员与溥仪见面也仍然要尊重其皇帝的身份。除了上述这些在紫禁城内继续承认溥仪的身份地位外,国民政府还开出了一个更实际的条件:每年支付溥仪四百万两白银,用于溥仪和宫廷的各项开销。
这个条件刚刚开出的时候,倒也着实诱人,毕竟四百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毕竟当年的北洋水师,两艘全副武装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在当时如同航空母舰一般的军舰加起来,总费用也才三百四十万两白银。即便是整个北洋水师,每年100多万两白银的额度,就勉强可以让整个舰队运营下去。
所以国民政府开出的这个价码,也算是下了血本了!只不过从当年开始起,这个价码就开始不断的打了折扣。
1、至少按照溥仪的回忆,光是从第一年开始起,这四百万两白银就没有如数交到自己的手里。这也难怪,溥仪退位之后,国内马上就陷入到了民国内战当中,各路军阀打来打去,自己的钱都不够花,上哪去凑四百万两白银去给溥仪。
2、尤其是从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开始起,随着袁大头的出现,国民政府对溥仪又玩了更阴损的一招:现在进行了货币改革,已经不流行白银交易了,所以每年给你的四百万两白银就直接变成四百万银元吧!
说的倒是好听,可一块袁大头银元的重量只有27克,再去掉杂质金属,真正的含银量甚至不足24克,也就是不到半两。这也就意味着,当四百万两白银变成400万块银元后,倘若折合成白银的话,溥仪拿到手的白银连二百万两都不到。
可从1913到1924年,即便是这400万块银元,溥仪也根本拿不到全数,每年拿到的也不过数十万至上百万,指望拿到全额?做梦呢?
那这400万银元到底是什么概念?倘若参考抗战初期的话,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红军摇身一变,变成了国民政府第18路军。全军45000多人开始可以领到国民政府发下的军饷,根据抗战初期的情况来看,国民政府每月给八路军发下的军饷的最高额度为63万法币,而以当时法币的价值来说,一元法币与一块银元完全是可以进行对等的。也就是说,这63万法币也等同于63万块银元。
尽管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63万法币根本养不活这四万多八路军官兵,但这笔钱至少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倘若溥仪每年能拿到400万块大洋,省吃俭用抠抠搜搜,养活20几万军队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前提是别打仗的情况下,否则光是庞大的军火消耗,这400万块大洋就承受不起。
但问题是,由于溥仪拿不到这笔钱的全额,退位后蜗居紫禁城的十几年生涯里,溥仪别说是攒钱,光是整个紫禁城的各项开销,溥仪都是捉襟见肘。因为根据史料的记载,溥仪皇帝退位时,皇宫内还有超过1500名太监和上千名宫女,再加上其他的皇室成员,整个紫禁城内有3000人左右,光是2000多名太监和宫女的俸禄,这可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在清朝的后宫当中,即便是最低等的三等太监,每月的俸禄也要二两白银,有品级的太监的最高俸禄会达到八两白银每个月,宫女的月俸禄最低也要在三两,这还没算宫女和太监们的吃喝,以及后宫皇室成员更高的月俸。如此一算,光是太监和宫女们的俸禄,每年就得是六位数以上的白银,换算成银元的话,更要翻着跟头往上涨。
光靠溥仪每年领到的几十万到上百万两银元,这位末代皇帝养活得起这些人吗?所以从1912年开始起,紫禁城就不断的裁减太监和宫女。到了1923年,这样的裁员更是达到了巅峰,光是这一年,就有700位太监被赶出皇宫,大多数宫女也拿了遣散费而离开,因为溥仪实在是养活不起他们了。
也正因为囊中羞涩,溥仪在紫禁城最后的十几年里,他也不停的变卖皇宫的古董字画,甚至皇宫内多次离奇的发生了大火,火灾过后大量古董神秘失踪。这些文物并不是被大火烧毁,而是偷偷的被太监和宫女们变卖了出去,然后再放火烧毁痕迹。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由于溥仪实在没钱,这些宫女和太监也无法按月领到足数的俸禄。
这题目太专业了,可以写历史论文了——我尽量回答得简洁通俗一些。
一句话:400万两白银,在当时意味着很多钱,购买力非常强!
购买力,顾名思义就是一定数额的货币,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能力。
我们通俗一点,分为三个因素:
1. 他到底有多少钱?
2. 和别人比,他算不算有钱?
3. 当时的物价是多少钱?
一、400万两白银算不算很有钱?
物价会变动,币值也有浮动,我们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先要确定一个时间点。
我们就以1912年——1924年为讨论时间段,也就是从溥仪逊位,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段时间。
五斗没有查到1912年财政收入的确切数据,所以就以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的数据作为参考。
据史料《政务处议度支部奏试办宣统三年预算请饬交资政院照章办理折》的文字记载,大清帝国1909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是263, 219 ,700两白银。
北洋政府铸造新币之后,将400万两白银改为400万银元。
也就是说,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的400万两白银,大约占了当时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1.5% 左右。
1.5%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根据2019年福布斯富豪榜的数字,中国首富马云的财富总额,低于国家年度财政总收入的1.5%。
但是马云的财富是无数年累积下来的财富,是财富总额,不是他每年的收入。
溥仪这400万两白银是北洋政府每年都要给的,也就是每年给一个中国首富出来,你说溥仪有钱没有钱?
每年都有400万两白银(银元),溥仪太有钱了。
溥仪当时不仅仅是中国首富,估计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了!
二、和别人的收入相比,溥仪在当时算不算有钱?
根据《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的数据,当时社会中高层人士的收入情况如下:
政府总理月薪: 约1500银元
政府部长月薪:约1000 银元
政府副部长月薪:约400-600银元。
国立大学教授当时的收入,一般在月薪200-400银元。
五斗之所以提到国立大学教授的收入,因为有鲁迅的收入作为佐证。
鲁迅当时应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在教育部任职,在社会上属于中高收入者。
1912年月薪220银圆。
1913年月薪240银圆。
1914年月薪280银圆。
毕竟在北洋军阀时代,中国能识字的人就很少,鲁迅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更为少见了,收入高是正常的。
当然,五斗刚才提到的都是社会的中高收入者,只占整个社会人群的极少一部分。
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五斗也只查到了1927年的《全国精工每月工钱表》,平均月薪是21.5银元。
所谓的精工,是熟练工人的意思。
考虑到这是1927年的数据,五斗推测1912-1924年的城市熟练工人的月收入应该不高于20银元。
而城市的非熟练工人,或者是乡村的农民,收入应该更低。
一言蔽之,相对于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溥仪每年这400万两白银,依然是皇帝一般的存在。
三、1912年-1924年民生物品的物价。
相对于蒋介石统治下的民国,北洋军阀的民国物价变动比较温和,并没有出现货币大幅贬值的现象。
五斗再遗憾一次,因为只查到了1922年和1923年广州的《农事月刊》的数据,做了个表格,仅供各位参考。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北洋政府每年给溥仪的400万元两白银/银元,在当时是非常大的金额,购买力非常强。
不过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这个数目也很合理。
当时袁世凯为了让清帝退位,可谓是软硬兼施,费尽心机。
这每年400万两白银,显然就属于软的一面。如果购买力太小,显不出袁世凯的“诚意”,皇室也不会轻易配合。
当然了,溥仪也不可能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毕竟周围有不少眼睛盯着呢。
五斗原创,呕血之作,反对抄袭,欢迎点赞。
1912年2月10日,民国政府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其中第二款规定: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隆裕太后授权袁世凯签署该条例,清帝正式逊位。北洋政府时期的硬通货是银圆,也就是俗称的袁大头,百姓称为大洋。北洋政府财政拮据,全国也只是名义上统一,因此北洋政府给皇室的费用经常是拖欠。1924年冯玉祥攻入北京城,将皇室成员全部迁出皇宫,将皇帝变成平民,每年给五十万元生活费用。到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期,给皇室的费用一分不给了,因为“皇帝”被日本人挟持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北洋政府时期,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其中银89%,铜11%,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大头兵七块半银元每月,街上巡警8块银元,小学校长80银元左右,小学教师30-60左右,北京普通四合院价格400元左右。按今天的购买力来算,一块银元相当于100元人民币;北洋政府给清皇室的每年费用约合今天的四亿元人民币。后来银元不断地被仿造,加上通货膨胀,银元购买力下降到今天的八十元左右一块。
这四百万银元并非给皇帝一人用,还包括了皇帝的父母,妻妾,子女,奴仆,禁军等等;当时皇室人员总数一万有余!北洋政府忙于内战,因此常年拖欠皇室费用,加上社会上的进步人士多数抨击皇室是寄生虫,因此皇室的费用有减无增。清朝皇室不得不将一些名贵字画古董拿出来换钱用。冯玉祥攻取北京后,他直接将皇室解散,把皇帝从法律意义上变成平民,费用由四百万削减至五十万。末代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后,跟妻妾们一起寓居在天津。后来文秀皇后不满寡妇般的生活,通过法律途径与溥仪离婚,婉容则成功上位当了皇后。
袁世凯让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时,承诺了一个条件:每年给溥仪等人提供400万银元。有人问了,那400万银元,换算成如今的的人民币,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呢?
溥仪和一众人等,在故宫里吃吃喝喝,这400万银元够花吗?他会用这些钱招兵买马?
一般来说,金子的价值相对稳定,可以抵御通货膨胀,我们就拿金子做参照物来算。
据民国初期《银行周报》编著的《民国经济学记载》:一两黄金可以兑换39块半银元。
这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算算,当时的一斤不是十两,而是十六两,所以一两等于31.25克。
31.25克的黄金能兑换39.5银元,一克黄金算下来是1.27块银元。
现在社会,一克黄金是多少钱呢?截止到今天,最新的国际金价是每克374元人民币,于是,我们用374除以1.27,可以算出一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94.2元人民币。
那么,不难算出溥仪的400万银元如今的价值了,4000000*294.2=1176800000元,也就是说,溥仪每年可以得到如今11.768亿人民币这么多钱。
这笔收入多还是少呢?说实话,数量不少了。但如果要看够不够花,我们就看看有多少人了。
清朝鼎盛时期据说太监、宫女有好几千,光绪时期太监只有两千左右,到了宣统在位时,太监在一千左右,所有宫女加起来也不到千,再加上主子们,宣统退位时整个皇宫,也就只有两千人左右。当然,后面还遣散了部分太监和宫女。
我们就按照2000人来算,平摊到每个人头上,那是有50万人民币的,这数字非常可观啊!放到现在那是吃好喝好玩好,一条龙的开销都没问题。
这些钱,如果溥仪稍微控制一下,那么装备一个军出来,也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溥仪一年400万银元,按理来说,吃喝没有任何问题,装备一个军的队伍出来,也没多大问题。但是有三个阻碍,溥仪是没法克服的。
一是,民国政府也不容易,是个穷政府,所以溥仪的钱没法子按时到位;二是溥仪一家从小奢侈惯了,虽说已经亡国了,但是山珍海味没有放下,奢靡的习惯没有办法立即改正,所以,就算亡国了,溥仪和太后们的生活质量基本没受影响,这就导致开销很大;三是人在皇宫被禁锢,到哪里招兵买马?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没了钱,而是没了自由。溥仪等众人,享受着最后的奢靡生活。当青黄不接,政府的钱不能到位时,就偷偷拿出一些古董去换钱。这样使溥仪的贵族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24年。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民国政府再也不用担这费用了。
综合来说,溥仪400万银元的购买力不错,相当于现在的11.768亿,只是有时候钱不能及时到位,有时候太过奢侈,导致青黄不接,至于军队是没法装备的,还没等你招兵买马,就有人把你早包围了,毕竟袁世凯一行人不是吃素的
400万两银元,看似是一笔天大的巨款,但其实他不仅与400万两白银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对于溥仪来说也是捉襟见肘,咱们就一起来算算这400万两银元究竟是怎么花的!
其实同为银元,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拿现如今最近的银元成交价格来看,最初的成交价也从450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当然现在的银元仅仅具有收藏价值,并不具有实用的流通价值,当时溥仪所获得的这400万两银元,也是出自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当然在这期间还发行了新币,后来换算为400万元。
早期在我国境内流通的主要是西班牙银元,当然也仅仅限于沿海地区,后来在19世纪60年代,墨西哥银元正式成为在华主要流通货币,一直持续到1910年,其实我国自己铸造的银币,在乾隆道光年间就有,但在当时仅仅作为赏赐,或者是把玩的纪念性藏品,一直到1882年,我国才正式出现了用机器铸造的银币。
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银元局,才正式铸造了一的银元,但是一旦其具有流通属性之后,各地方纷纷仿制的风潮也就席卷而来,毕竟当时的防伪手段并不高明,尽管地方当时也获得了被批准铸造的资格,但是铸造的银元往往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废弃,后来最终在1905年,建成造币总厂,就是为了整治当时的造币乱象。
后来根据天津造币总厂的币种规格,分别有五分、一钱、二钱、五钱、一两,宣统年间,也就是溥仪正式继位期间,中央拥有统一的铸币权,当时所铸造钱币为大清银币,当然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落到实处,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计划搁浅。
其实就拿当时民国政府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最终也因为在当时,并没有具有全国统一标准的银元,也基本上具有极大的考量难度,只能通过大体的换算,来最终决定银元的价值以及最终的购买力。
后来在孙中山临时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也有一定数量的银币铸造,但是因为数量稀少,也不具备参考价值,1914年,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也算是基本上统一了银元规格,按照每一枚6钱4分8厘纯银来算,总重量约为26.6971克,含银量89%,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可以买150个鸡蛋,时至今日,大约相当于100~150人民币,400万两的银元,也就相当于人民币4~6亿。
如果现如今能有4~6个亿,我们能用来干什么?相信王思聪肯定深有体会,这些钱真花起来,按照现如今的消费水平,确实足够潇洒好长时间了,但对于当时的溥仪而言,整个大清朝剩余皇室的身家性命,可都靠这几个亿活着呢,一年时间,按照每个士兵6万/年开支算,也不过区区1万人,充其量就能保护溥仪的安危,哪里能够掀得起惊涛骇浪?
其实400万两银元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也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根据溥仪等皇宫家室,以及下属的仆人,按照正常的消费水平开支计算的,基本上不可能有盈余,后来甚至北洋政府自身的军费开支都成了困难,当然对于答应溥仪的那400万两银元,也是时有拖欠,既然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也会时不时遣散一部分人。
当然身为曾经皇室贵族,自然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对于钱财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即使溥仪担心也没有用,毕竟该花的钱终究会被花出去,就仿佛现在的我们突然中了5亿大奖一样,其实苦不了多久,这些钱财也终将耗尽,看似确实有极具诱惑的购买力,但实际上对于曾经习惯了奢华生活的溥仪等人来说,实在也是捉襟见肘,何况先前财产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现如今处处受北洋政府制约,日子当然不同往日潇洒。
题主,白银是论两的,银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银币,没有400万两银元这个说法,民国时期流通发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过于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面值壹元,每个银元标准重量7钱2分,按当时的重量标准,50钱为1两。一个银元的购买力非常强,就说当时的北京,一个3口之家,顿顿能喝点儿酒天天能吃上肉,这样的小康水平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8个银元。酒店饭馆儿里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个银元足够了,当时权贵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鲍鱼海鲜宴也不过40个银元。米店里的1斤米不过几分钱,猪肉是3角钱左右。大致是这样,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再剧烈,银元的购买力也是逐渐的慢速的下降,纸币能成废纸,银元还是民众青睐信任的硬通货。400万银元绝对是巨额的财富,只是没见过这么大的财富,具体有多大实在无法想象。不过民国政府许诺给清逊帝溥仪每年不管是400万两白银还是400万银元,基本上没怎么兑现过,溥仪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私人田产“皇庄”的收租子,更多的是变卖皇宫里的珍宝文物
大清国亡的那一年,大清国的宗室子弟和袁世凯签了一个对大清国遗老遗少的优待条例,其中包括,每年由民国政府发放400万两白银用于赡养皇族宗室乃至后宫开支皇宫养护等一些用钱的地方。
这个条例是由袁世凯主持签订,并以此为由换取了大清国的真正主人隆裕太后的同意退位,并且还得到了全面接管大清国全部领土的法理和率领五族人民走向共和的法统。这四百万可以说花非常值了。
不过若是真的按照四百万两的约定数目给予废帝所代表的那些个宗室子弟和大内养护开支,倒也不算太苛刻,事实上,这笔数目不算少了,毕竟要是按照大清国还在的时候,就按照它春秋鼎盛的时候算,康乾盛世的时候,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大约为六千万两白银,紫禁城方面在扣除各项国家正常开支之后,能够落在皇族自己身上的,也才是个七百万左右。清末那光景,袁世凯真能许诺给四百万两,说真的,那也够意思了。
可具体操作起来逊位的清帝和他所代表的皇族宗室才发现完全不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说好的银子变成了银元,说好的四百万两银子因为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和货币统一,只能变成四百万块银元。
其二,袁世凯骤然死亡之后,北洋政府常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各方小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四九城搞得乌烟瘴气,此后更有贿选总统的闹剧,军阀割据一方不听北洋政府的指挥,军队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别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大清国宗室,就连北洋政府都经常演吃卯粮,朝不保夕,当时的北洋政府经常无故拖欠官员工资乃至拖欠军队工资,举个例子当时的“教育部”连续拖欠了教育部官员以及北京一十四家学校教授老师的工资,引起老师与官员们集体抗议。
在这种情况下,清室优待条例几乎成为一纸空文,该有的四百万块银元甚至都不能及时发送,以至于不少宗室很快就沦落到卖儿卖女,典当家产甚至典身为奴的地步,附带着皇宫都不得不裁撤了大量侍从与太监宫女,并且还引起了另外的严重问题——皇宫的太监宫女工资发不出来,太监宫女便在皇宫库府当中上下其手,倒卖珍贵文物。
在这种情况下,溥仪其实是不可能能完整拿到这四百万块银元的,而且由于溥仪长大后多次公然违背逊位条约内容——得到军阀张勋支持,复辟称帝。
民国政府愈加厌恶溥仪的存在,并且由于民国政府财政的日益恶化,后来民国政府面对军阀冯玉祥所部“逼宫”溥仪,将溥仪赶出北京也是乐视其成的:在溥仪被赶出北京后,这笔钱便彻彻底底停发了。
那么,我们来看,为什么民国政府要对这笔钱多次公然克扣,而在当时这笔钱到底拥有多大的购买力呢?我们先看袁世凯时代刚刚布置的四百万两的说法,在那个时候,四百万两一种什么概念呢?
这里先举一个史书上不正经的例子,光绪年间,光绪询问内务府明每天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内务府的人拿他开耍,说是十两一颗。光绪又问老师翁同龢,翁同龢不敢得罪内务府,于是骗光绪说,鸡生蛋,蛋生鸡,这种稀罕的玩意儿一般人家吃不起,我也只能一年吃一次,只有皇家才吃的起。
那么,如果按照这个不靠谱的说法,四百万两不过价值四十万颗鸡蛋,在今天,八颗鸡蛋就是一斤,而一斤鸡蛋价值在四块五左右,所以说,如果这笔钱到内务府手上,实际上也就价值二十二万五千块钱。
上文显然是不对的,在清末,一颗鸡蛋价值十文钱,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等于一百颗鸡蛋,所以四百万两银子就相当于四亿颗鸡蛋,按照今天鸡蛋八个一斤一斤四块五的常规算法,就相当于两亿两千五百万人民币,还是比较多的一笔钱。
至于到了四百万块银元时代,那就应该按照民国前期的银元购买力来算,一块银元可买一担大米,一担大米基本认定是100斤,今天一斤大米价钱是四块五,那么四百万块银元就是一亿八千九百万,依旧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所以,这么一大笔钱,也难怪北洋政府后来乐得其成的不发这笔钱了。
看到这个题目,有书君立马来了精神,算账有书君特别擅长。那我们就一起给皇帝当一把会计吧!
题目虽说是400万银元,有书君查了一下,其实当时北洋政府答应溥仪的是400万两白银,后来耍赖,改成400万两银元。
我们先按400万两白银憧憬一下:一年400万两,那一个月就是33万两左右,那一天就是1万多两,一个时辰就是400多两,这不是和天上掉馅饼一样么?
而这4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0多个亿吧!美梦就做到这,下面我们来说一下400万两银元。
刚被400万两白银,砸昏了头,脑子里实在没概念。那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工资和购置北京首套房产来说明一下吧!
记得,鲁迅先生因为在北京工作,曾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处四合院(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花了800块大洋。
小院有3间南房,3间正房,东西各一间小厢房,没有跨院,正房后面有一口井,几棵树,一片小小的花园。要用现在的话说,市中心地段带花园的,可是豪宅。
如果按鲁迅先生纯工资一月300块银元来算,需要花费不到三个月,当然不包括鲁迅先生可观的外快。
有书君特地找来靠谱的计算器,草草与现今人民币计算了一下,这一个银元相当于50元人民币左右,这套房子大约是4万人民币。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到了吧!按400万两银元计算,溥仪年收入是2个多亿呢?而另一个吓一跳的,就是400万银元和400万两白银,差距也是相当可观。
2亿也好,30多亿也罢,这数目都是相当可观。想来,这北洋政府虽说在货币单位上偷梁换柱,但也是够大方的。
不过,你们都想错了,溥仪是谁?那可是自小就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万岁爷。而且这些钱可不是他一人用,他还要养家糊口呢?
您要问了?皇上不都是全国人民养么?他要养谁啊?养伺候他的一干人等啊!首先,是他大小媳妇、他老子的大小媳妇,再就是太监宫女侍卫,还有就是一群蹭吃蹭喝的亲戚们。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虽说有这么高的年薪收入,但是溥仪皇上钱不够花,每日得靠变卖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过日子。
这这这~不是一笔糊涂帐么?这皇帝自家有紫禁城,不用购房子也不用交房租;天天宅在大房子里,也不去周游世界花美金;吃穿也都是自家做,不去外面被店家宰,怎么能不够呢?
事实是这个样儿的,北洋政府给溥仪画了一个很大的饼,但是资金实际上并没有全部到位,至于终究是给了多少,这有书君可就真不清楚了,资金没有到位,是钱不够用的第一个原因。
这第二个原因是~内耗。溥仪虽然退位了,除了不再上朝,仍待在紫禁城,日常用度依然没有改变。
溥仪宅在家里,吃饭都是自家厨房,但是这自家厨房的消耗,远比外面餐馆酒家豪华的多。
《宣统二年九月内外膳房的清册》记载,五岁的溥仪一个月要用810斤肉和240斤鸡鸭,再加上其他菜肴和配食,大概要花1000两银子,约为现在的30万人民币。
从这点可以看出,这宫里可比外面黑店还黑,一个五岁的小娃能吃多少,其中各个环节从中谋取暴利才是不够花的根本,这种内耗就如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第三个原因~家贼难防。
俗话说得好,家贼最难防。而对于溥仪的家,这贼可就是防不胜防。退位后的溥仪,听他老师说,太监与内务府的官员,均在宫外开了古玩店,从中谋取暴利。
这一提醒,溥仪才发现宫中的银子和宝物少了不少。更有甚者,狸猫换太子,将真迹换成赝品。
溥仪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却是宫中走了水,存放宝贝的建福宫花园,烧成了灰烬。面对着大火后的灰烬,溥仪只有呆呆地站在那里。
这场火为什么会烧,大家心里都有数,而这场大火到底损失了多少,却是很难估算。
离位不离家,年薪过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对于溥仪来说,由400万两白银,换成400万两银元,其中的心酸和憋屈是无法言表的。
而这400万两银元的购买力,对于困守在紫禁城的溥仪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这400万两白银购买力的背后,又悟到了什么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先纠正一下题主,400万两后面的单位是白银,银元一般直接用400万元来说。我们先了解一下《清室优待条件》中是怎么规定溥仪的生活费的,1912年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修正案中是这样描述的:
由此可知,溥仪最先领用的生活费是白银,后又改为银元,也就是“袁大头”。那么溥仪到底领了多长时间的白银?这就牵扯到袁大头的发行时间了,第一批袁大头是于1914年底到次年2月发行的。所以溥仪领用了近3年的白银,1915年后改为领用袁大头。
问题又来了,话说400万两白银能等同400万银元吗?民国《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单位,定名为圆。也就是说一圆银币,总重为七钱二分,银的含量为89%,其余为铜。
由此看来,400万银元没有400万两白银值钱,溥仪的生活费缩水了。那么400万银元等于多少两白银呢?根据1两等于10钱的关系来换算,400万银元=400万×0.648=259.2万两白银,其中1圆中含六钱四分八厘的白银,也就是系数0.648。
好了,搞清楚了前提及白银与银元的关系后,我们进入正题。
我们先看400万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我们参考一下鲁迅先生在1919年买了北京西直门内的一座四合院,四合院前后三进院子,将近30间客房,成交价是3500块银元。那么400万银元能买1140座这样的四合院。1924年,鲁迅先生又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购买了一处四合院,花800块银元。这座院子比较小,只有7间房,此时的物价基本上还算稳定。北京米价是6块一石(大概80公斤)。
1920年,无锡工人工资最多为每日0.35元;上海工人工资最多为每日0.4元。唐山京奉路制造厂工人中工匠每日最高为1.8元,工徒为0.22元。1917年,上海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400万元在1917年可供11万人生活一年。
1911年至1919年间,上海米价基本为每斤米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0.12元,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植物油每斤9分钱;食盐每斤1分钱。由此可见民国时期银元的购买力还是很可观的,民国政府给溥仪的400万银元这已经算是天价,即使有部分克扣,满足溥仪生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再来看400万银元放到现在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的换算一般使用粮食为等价物,不过这也有个问题,粮食在民国时期算是紧缺物,是很值钱的。而现代社会的粮食已经完全工业化生产,所以反映不了实际购买力。
我们就用食盐,这个还算稳定,1919年每斤食盐1分钱,1银元能买100斤食盐;而现在100斤食盐通常为200元人民币,就是说1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
那么,400万银元=400万×200=8亿元人民币。
用鲁迅先生的四合院作参考,我就用一套2亿元人民币来计算,1000套就是2000个亿的人民币。所以400万银元不管是民国时期还是现在,购买力都是相当的强悍。
在民国初年,汉阳造步枪近40银元,七九圆弹每千颗81银圆。而士兵每月的军饷为6银元,包括军营设施、军服、被褥等等乱七八糟下来,每个士兵的费用大概在500银元左右。溥仪弄一个2000人的护卫队还是可以的,毕竟只占总生活费的四分之一。
问题的关键是,民国政府每年的这400万,到溥仪手里能有多少,我想肯定不会是如数照付的,能有200万元已经偷着乐了,所以,招兵买马这事在理论上是可以说说的,在现实中根本没有操作性。再说了,民国政府能让你拿着生活费去招兵买马?显然是不可能的,吃好、喝好、穿好、玩好,溥仪就满足了。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给清室的400万银元,不是400万两白银,一两十钱,一元七钱二分,不是一个概念,这个问题不必赘述了。
慈禧时,宫中一天的开销就达到1万两,辛亥革命后这400万银元,不是溥仪可一个人的伙食费,是清室一年所有开销的经费。不仅包括溥仪及几位太妃,还有清室大量服务人员,太监宫女及部分宫廷维护人员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清室管理的颐和园,和清朝关外三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维护管理的全部开支,对于这样一个规模来说,400万元根本不够用,并且北洋政府长期不能足额支付。
但清室还????一定自己的产业,例如,陵寝都有陵地,辛亥革命之后为了维持开支,在关外陵地的田产等都被变卖,还不能足以维持。所以溥仪才开始打宫殿中国宝的主意,但在当时并没有界定清宫文物是民国财产的,但足可见清室窘迫,就连溥仪结婚,都要抵押变卖一批字画珍玩。
所以400万银元,且每年都不足额,对清室一般维持都是完全不够用的,更不用涉及养不养兵的可能了。
有关溥仪晚年回忆中的所谓四百万白银的年俸,确有其事,根据当年双方签订的《清帝逊位诏书》,里面的规定是对整个大清皇室的优待条例,其中说的非常清楚,这400万是用于废帝的,只要溥仪选择退位,那么一定每年给白银四百万两赡养,等到新政府确认改完市面上混乱的货币,统一为银元之后,就改为四百万元。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这个四百万两对于清废帝多不多?不多但也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废帝溥仪继位之前,慈禧太后风光下葬出殡过程就花了足足两百多万两白银,更不要说居住在“宝地”紫禁城,那里有历代皇室珍宝与馆藏,隐形财富十分惊人,清末掌管大内珍宝的内务府一年开支竟然可以到达二百四五十万两白银,这是说“四百万两赡养费”不多的一方面,但它又确实也不少。
它的多的一方面我们要从它的购买力来推算,一年四百万两白银的供奉对于民国政府来说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开支:在清末民初时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虽然比不上前代(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但依然不是普通的东西,到底还属于贵金属,既然是贵金属,它的购买力绝不会低多少,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所谓的“米买一百斤要付两千五百个铜板”。
也就是说,在清代末年,一百斤大米等于两千五百文钱,又因为在清代末年一两白银是一千文钱,为了方便计算,暂且说在清代末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五十斤大米,若是强行对比,那四百万两白银足足可以购买大米两亿斤,按照今天的物价算法,一斤大米相当于四块五,那就足足相当于九亿的现金,实在是非常多了。
等到民国政府完成了货币重铸统一市场后,市面上都不流行用银子算钱了,而流行使用“袁大头”——银元。而四百万银元又是一个什么水平呢,非常遗憾的是,这对于清废帝是一个大坑,因为变成银元之后,价值缩小的不是一点点了,具体缩水缩了多少呢?我们可以先看这么一个数据,在当时一份报纸是三分钱,而一块银元等于100分,也就是说一块银元可以买到三十份报纸,那么四百万块银元就能买到一亿两千万份报纸,一亿两千万份报纸按照现代一份报纸两块钱算,换算到现在就是两亿四千万,比起以前真的是缩水大半,几乎是断崖式缩水。
所以说,袁世凯还是很鸡贼的,这个坑让废帝心甘情愿的跳了进去,袁世凯签订了这个条约,仅仅付出了相当于现在的两亿四千万人民币,就成功的忽悠隆裕太后废帝心甘情愿的退位了,实在是高,而后来袁世凯甚至还恬不知耻的表示如果隆裕太后不嫌弃,还可以纳为小妾充实自己的“后宫”,不知道那个时候的隆裕太后是什么表情。
至于有人说为什么溥仪不利用这一大笔钱来招兵买马,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溥仪这笔钱照料自己倒是绰绰有余,但一旦涉及到招兵买马,恐怕就非常不够看了,简单来讲,就是招兵买马所需费用非常巨大。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云,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当时的北京城,溥仪要真打算招兵买马,就算袁世凯完全不在意,这个花费足够拖垮溥仪。
在民国时期,溥仪原来应该有的禁卫军早已经被编入民国陆军,所以溥仪若想重新招兵买马,必然待遇不会低于北洋陆军,而北洋陆军的月薪很明确,袁世凯确实大方,就是一人一月月薪十五块大洋,当然后来军队扩编后月薪变成了五块大洋。
这是没办法少点的,不然人家凭什么不去投北洋军,要投你这废帝?还有武器,就按最便宜的“老套筒”汉阳造来装配,一把就需要八十至一百的银元才能买下,一个大头兵一日三餐要管吧,一个月怎么也得三块大洋吧,这么一来,溥仪养一个兵一年就至少要花三百至四百块大洋不等,这还没完呢,溥仪本身的皇家开销还要吧——太妃们的赡养、皇族们的接济、内务府的开支还有一个非常要命的隆裕太后出殡和他自己大婚二连。
别的军阀尚且不论,单单说那个五千兵马的张勋辫子军,作为复辟的忠实粉丝,一年采购武器的军费就要百八十万的,复辟那些日子,也没看到张勋对溥仪的那点攒下来的可怜年俸动过心啊。
所以说,从溥仪退位到他逃到天津这么长时间里面,他一来处于北洋政府严密监控下,二来他的那点钱确实不够养兵。
作者:金满楼
1912年清帝退位时,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民国政府应该每年付给逊清小朝廷400万银元作为补偿。
当然,在谈判的时候其实是400万两,这和400万元可是区别不小。按照当时的换算,一块银元等于0.72两,也就是一两白银约合1.3块银元。
由400万两变成400万元,其实就是打了七折,我们的小宣宣已经吃了不小的亏。
那么,40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据1911年的清廷财政预算,当年的财政收入大概在3亿两白银,400万应该说不多。
按当时内务府的估算,整个皇宫如果节省一点,200万大概也够,但问题是:
这400万银元可不是给小宣宣一个人用的,整个皇宫,太监宫女内务府,还有已经断了粮饷的旗人都要周济,其实根本就不够。
更重要的是,讨论这400万如何花,其实都是多余。道理十分简单:
这就是画饼充饥!
哪来的400万银元?谁给你?想多了!
自始至终,民国政府也没有真正履行过规定的义务,也就是说,从来也没有按照协议每年给过400万。
也就是袁世凯在位那四年,好歹还象征性的拨了几十万,等到袁世凯翘了辫子,之后的民国政府那是一分钱也没给过,还什么是400万不400万的?
做梦吧你!
当然,民国政府没钱这是事实。再说了,小宣宣不过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给他也是多余。
至于什么契约精神不精神,那是没有的,从来也不曾有过。
枪杆子的年代,谁理你啊!还不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不给钱也就算了,还有更狠的,1924年来了个姓冯的大个子,直接就抢啊。
怎么着,不想走?再不走,我可就要下令景山上开炮了!
所以说,这种问题问出来,基本就是个画饼充饥、极具讽刺的笑话啊。
笑笑也罢。历史嘛,知道了细节,不笑倒怪了。
要把历史之上坎坷的皇帝给排个榜单的话,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是绝对能够登上榜单的选手,而且他的实力强劲。毕竟没有哪个皇帝是那样清楚的见到自己被灭国,又被给了希望之后,却再次失去了这种虚无的希望。连自己的妻子都和自己离婚,在晚年后买票才能进入自己曾经的家。
这一场的政治变革相比较国外的一些来说,这场变革还是比较温和的,当时的溥仪知道大势已去,就干脆签订了协约退位,而这些退位的要求之中就有一条,要给钱,这个数字是多少呢?每年400万,对于现在的很多金融大佬动辄几个亿几千万,这好像也不是很多,但是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400万的购买力和现在的400万比起来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400万并不是普普通通的400万,而是当时的银元,其实清朝末年的银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基本上每个军阀都曾经自己私铸过银元,其中在民国时期流通最广的就是刻着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而这400万就是指袁大头。
袁大头的银元之名并不是假的,它是真正的含着银的,其中银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含量,并不是和其他的银元只有名字,但是音量含量却很少一样。所以说在当时,袁大头属于硬通货,也因此,这个银元肯定是很贵的,但是究竟贵到什么程度呢?
说到现在的四合院,大家心里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贵!确实,现在的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亿起步了,但是这在当时,一座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售价只要几千银元。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战争连连,整个物价很低迷,另一方面是还是因为当时银元的价格是真的贵。
又比如说著名的话剧《日出》之中,银行的小职员一个月10块零五毛,却要养活家里的妻子和好几个孩子,而这其实也是当时普通人的工资水准。
当时的视频物价也很便宜,当时稻米一石最贵的时候也才不到九元,而当时的一石可是整整120斤!这还是当时在战乱,粮食价格高涨的情况之下,这样算下来的话,这一块银元就差不多等同于现在的一张百元大钞了,而给溥仪的每年400万也差不多等同于现在4个亿!
这4个亿可不是小数字,在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之下,这些钱足够维持皇家的奢靡生活了,甚至还有剩余,不过前提是他们不要太过奢侈。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下达退位诏书,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但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并没有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而且还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待遇(仅限紫禁城后半段)。
作为溥仪的退位条件,北洋政府还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承诺每年会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费用400万银元。同时,还派了专门的卫戍部队来保护溥仪的安全。
当时北洋政府给溥仪每年400万银元的生活费用,平摊下来一天的生活费/1万多银元。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说,400万银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完。不过,溥仪自幼当皇帝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而且他又不会理财,所以经济方面总是捉襟见肘,竟然还要不断变卖宫里的古董和珠宝。
因为每年虽然有400万银元的生活补贴,但除了溥仪自己的开销以外,还要匀给那些太监、侍从、宫女,而且还要照顾前清的皇室遗老。所以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根本不够用,更别说用来招兵买马了。(解放后,溥仪家也买了黑白电视剧)
不过,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购买力倒是很高的,当时3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耕牛,而且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买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缘故,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块~800块。因此,400万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24亿到32亿左右。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本文由作者:看不见的角落 于 2023-05-2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5918643856054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