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清官,大有跟包青天相提并论的水平,只不过他是在清朝做官,所以不怎么被文人们所推崇。
在文人的笔下,清朝没出几个好官,为什么?因为清朝是我们要推翻的对象,这样的朝代怎么能出好官呢?应该全是败类才对。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于成龙这个官还是不错的。他在清朝做到了江南江西省总督,好歹也是封建大吏了。从品级上来说,于成龙是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两省省长。
至于赫里,在电视剧中是江宁将军,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员,相当于地区的军区司令员。这个级别的官员,风头是要盖过于成龙这个总督的。
所以说于成龙想要杀掉赫里这么一个正一品的大员,不仅不容易,而且基本不可能。除非他能够得到康熙的首肯。
刚才从品级上,就已经分清楚了一点,于成龙这个正二品大员,是比不上赫里这个正一品的大员的。就算给于成龙加衔,让他成为从一品,那还是比赫里低半截。
当时于成龙作为江南江西总督,手里也是有兵权的,但是他所能统辖的兵马,只有江南的绿营兵。绿营兵基本都是由汉人组成的,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可以说绿营兵的存在,那就是二鬼子一样,纯粹是为了撑撑门面,稳住汉人民心的一个组织,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可是赫里这个江宁将军,那可就非同一般了。这哥们代表的是清政府,手里掌握的兵马清一色全都是八旗子弟,属于康熙的嫡系部队。
不管是级别还是待遇,赫里手里的这支兵马,都要比绿营兵强得多。而且单论战斗力,康熙年间的八旗兵也要比绿营兵强得多。
你说一个管着绿营兵的人,去抓捕一个管着八旗兵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人家八旗兵会答应吗?还不把于成龙的总督府给闹翻天了?
由此可见,这种抓捕根本就不现实。为了凸显出于成龙多清廉无私,后人的传说实在是太夸张了,没办法,历史总是被后人无限夸大。
跟很多少年英才比起来,于成龙就显得比较平庸了。因为这哥们一直到44岁才踏上仕途。此前他在明朝和清朝的科举中都曾经考过试,基本上都没有考上。
44岁的于成龙被顺治皇帝安排成为了广西罗城县县令。那地方经过战争,压根就没什么人,而且到处是土匪,城内只有6户人家。于成龙到了以后,在关帝庙中居住办案,丝毫不嫌弃当地环境恶劣。
在于成龙的治理之下,不少百姓开始聚集到了县城,3年时间里,罗城县就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成龙因为政绩斐然,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成为了广西省唯一的“卓异”。从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到了合州以后,于成龙用了2年时间,就将这里变成了人口众多、良田遍地的富饶之地。因此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这里他再次政绩斐然,4年以后,再次被推举为政绩“卓异”。
三藩之乱爆发以后,于成龙正在武昌府主持政务,麻城县发生盗贼暴乱,知县胡乱抓捕百姓,搞得民怨沸腾。最终暴乱无法收场,只好让于成龙来解决问题。
于成龙胆子大啊,只身前往暴动的山寨中,劝说那些暴乱分子下山,平息了这场暴动。等到他调任黄州知府的时候,这边也发生了暴乱,于成龙坚决守护黄州府,调集了大量乡勇剿匪,在他的指挥之下,数千人的乡勇终于击败了暴乱分子。
这就是能文能武,胆略过人,还公正廉洁的于成龙,自然会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列为清官第一!此后于成龙步步高升,从福建按察使做到了直隶巡抚,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清朝初年的政治状况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满人以20万的兵马,征服了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这简直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就连他们自己都心存侥幸,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所以在入关以后,清朝对汉人的防备之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他们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不自信,因为这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汉人中有太多太多聪明人,所以他们不得不防着。
因此不管汉人的功劳多么大,他们永远都没办法和八旗子弟相提并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最牛的汉臣了吧?
他给皇太极和多尔衮出了很多计策,为清朝入关,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位汉臣,在媳妇儿被豫亲王多铎抢走以后,他连个屁都不敢放。最后大家还要竖起大拇指夸范文程识大体。
后来但凡是汉人做官,都不能碰兵权,就算碰了,上头也有旗人盯着你。一直到曾国藩训练乡勇以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所以你觉得于成龙跟赫里之间较量的话,谁能够取胜呢?很显然,康熙肯定会偏袒赫里,而于成龙则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
包青天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他这个开封府尹,不仅斩不了皇亲国戚,连朝中大员他也没有资格去问斩。民间编造出龙头铡和虎头铡,纯粹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
海瑞的事迹倒是有几分是真的,这哥们不畏强权,敢对退休的内阁首辅徐阶的家人下手。不过那也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当朝的张居正他就不敢动,也动不了。
所以于成龙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能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给老百姓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就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去挑战赫里这样的强权?这不是强人所难嘛!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康熙时期的名臣于成龙确实存在,并且还不止一个于成龙,一共有两个于成龙,都是康熙时期的大臣。至于于成龙杀赫里完全是剧情的需要,因为历史上的于成龙没有杀驻防将军的权限。
前几年的电视剧《于成龙》确实演得不错,里面的于成龙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无论干什么事情,于成龙都是兢兢业业,因此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
在清朝前期,一共出现了两个于成龙,并且这两位官员还是同一时代,同朝为官!不过我们平时提的于成龙是大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于成龙是山西人,少年时也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因此在明朝崇祯年间,他就参加了乡试,不过由于恰逢明朝末年,科举舞弊现象经常发生,于成龙气愤之下,写了一篇文章,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当然结果很明显,于成龙没有中举人,只是中了副榜贡生。后来虽然于成龙又参加了会试,并且得到了做官的机会,可是于成龙由于要回家照顾年老的父亲,因此辞去了为官的机会。
清朝入主中原后,于成龙还是想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可是顺治年间,他再次落榜,并且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八年(1651年)后,于成龙由于家庭情况,需要他照顾父亲,并且抚养孩子读书,他放弃了一段时间科举。
后来父亲去世,于成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于成龙由于没有人保举,所以他被分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清朝政权不稳,罗城则更加混乱,于成龙不顾家庭的反对,告别了妻子和孩子,决心到罗城上任。这时,于成龙已经四十四岁了。
于成龙四十四岁才出来为官,绝对算是大龄官员了,不过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以后的事迹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由于当时罗城刚刚纳入清朝的统治不到两年,之前的县令已经一死一逃,罗城可以说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县衙都只是三间茅草屋,于成龙在关帝庙办公。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成龙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使罗城从混乱不堪,变得欣欣尚荣,百姓安居乐业。
康熙二年(1663年)的一天,于成龙被临时抽调去广西省城监考(外帘官),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广西布政使金光祖。
于成龙因为“敝衣破履”,自然被衣着华丽的其他监考官嘲笑,但是金光祖却觉得于成龙与众不同。于是金光祖问于成龙为何穿的这样破旧,于成龙恳切地回答说:“卑职初任罗城,未及三年,既无功于国,又无德于民,若华衣美服,何异于盗哉!”
于成龙的回答自然引起了金光祖的赏识,两人攀谈起来,于成龙向金光祖如实地汇报了自己治理罗城的措施和方针,得到了金光祖的赞赏,并且金光祖后来还去罗城实地考察,他深深的觉得这个老头是个人物。
清朝的官员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大考核,京官叫“京察”,地方官叫“大计”,考核成绩为一等的官员,要被主官官员举为“卓异”,等待提拔。
可是于成龙所在的罗城是个典型的贫困县,即使于成龙的能力没有问题,可是政绩方面还是比不过大县,所以于成龙列为一等的可能性为零。
当于成龙的考核成绩交到已经是广西巡抚的金光祖手中时,金光祖很不满意,他要求新上任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重新对于成龙进行考核,并且说于成龙的能力很强,是个好官,如果他们不举荐,那么他会亲自推荐于成龙。
布政使和按察使当然不敢惹金光祖,重新写了于成龙的评语,并且在巡抚金光祖和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共同推荐下,于成龙被举为“卓异”。
康熙六年,于成龙以“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临行时,金光祖还为于成龙送行,他知道于成龙没有钱,所以还给于成龙赠送了银子盘缠,并且修书给四川的巡抚,说明于成龙的情况,希望于成龙能有更高的成就。
就这样,于成龙到四川上任了,合州是散州,知州为从五品,也就是说50岁的于成龙才是从五品的知州,离从一品还差得多。
不用说,于成龙到了合州,把合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凭借着政绩和廉明,于成龙两年后就升任了湖广黄州府同知,同知在清朝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官员。
于成龙其后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由副转正”,当了四年知府(从四品),一样是政绩突出。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任武昌知府,虽然也是从四品,但是明显武昌属于重要城市。
随后正好赶上吴三桂叛乱,吴三桂为了在清朝统治区制造混乱,他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到家乡发动暴动。
黄州下面的县发生了暴动,于成龙因为在黄州主政多年,威信很高,被派去平暴动。于成龙到了以后,很快安抚民心,平息动乱,为了防止黄州再次出问题,于成龙又再次为黄州知府。
果然没多久,黄州再次发生暴动,这次情况要比第一次严重多了,黄州混进来吴三桂的人,组织当地豪强乡绅,声势浩大。
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黄州,但是于成龙不同意,他组织乡勇,身先士卒,把生死置之度外,和暴动者展开激战,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黄州平定。
于成龙也因为在黄州的表现,再次被湖广总督破格提拔,升任了湖广下江防道道员,道员在清朝为正四品,比知府大一点。
道员只干了一年,于成龙又升官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属于一个省的高官,正三品,按察使也被称为“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
从黄州的表现让于成龙以后的仕途平步青云,福建按察使干了两年,就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当时没有直隶总督,于成龙的直隶巡抚就相当于直隶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是从二品高官,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于成龙来到直隶第二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他,称赞他是“清官第一”,赐给他很多东西,还写诗给他,不久又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在两江总督干了三年,这三年他为两江地区的百姓做了太多的实事。
所以,于成龙去世时,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人们对他的死很是悲痛,侧面也看出于成龙是个真正的好官。
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康熙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赞扬他廉洁爱民的精神。
以上就是于成龙的一生,从于成龙的一生可以看出人只要想干成一件事,无论多大都不算晚。于成龙以四十四岁年龄进入官场,并且还没有多高的功名,但是他凭借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确实成就了一般人不能成就的伟业,名垂青史!
另外,清朝还有一个小于成龙,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比大于成龙小二十一岁,也是为好官,还被大于成龙提拔过,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最后小于成龙累死在河道总督的任上。
第一,因为赫里本身就是虚构的,虽然有原型,但是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不对应。
于成龙的生活轨迹主要是康熙皇帝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成为了两江总督。
而赫里的原型是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初年大臣,开国五大臣何和礼四世孙,噶礼母亲当过康熙皇帝的奶妈,再加上噶礼是名门之后,所以很受重用。
噶礼也不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并且康熙四十八年,他升任两江总督,根本没有任过江宁将军,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也不对应。
另外,噶礼也不是哪个大臣杀的,是康熙皇帝亲自处死的,原因是因为噶礼想要毒死母亲,被康熙下令自尽。
清朝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江宁将军,也没有叫赫里的,也没有被于成龙斩杀的记录。
第二,再说于成龙也没有权力杀赫里将军,按照清朝的官制,赫里将军是八旗驻防将军。
清朝的驻防将军,属于全国重要城市的八旗军第一长官,乾隆以前是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
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于成龙刚到江宁上任时,赫里去于成龙的大堂,于成龙还要自称下官,原因就是于成龙只是总督,属于正二品,即使加兵部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完全没有赫里的驻防将军级别高。
其实,八旗驻防将军和地方督抚完全是两个系统,八旗驻防将军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军,驻守重要城市,为的就是维护清朝满人的统治,监视地方督抚和绿营兵。
一旦地方督抚发生造反的情况,八旗军可以迅速地镇压,并且争取朝廷大军的到来,八旗军起到的是监视和防止地方督抚造反的作用。
因此八旗驻防将军的级别肯定要高一些,即使后来八旗驻防将军降为从一品,可是在地位上一直比地方督抚要高,地方总督和驻防将军联名上书时,驻防将军要排在总督之前。
当然八旗驻防将军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因为他没有管理地方的权限,电视剧中出现的赫里和巡抚余国柱勾结的情况,其实是虚构的,地方督抚很少和驻防将军交流,两者都是相互给对方面子而已。
八旗驻防将军直属皇帝,地方督抚是无权管辖的,赫里将军只有皇帝能杀,两江总督于成龙管不了赫里。
再说赫里在电视剧中的设定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属于皇亲国戚,归宗人府管,两江总督怎么可能有权处置皇帝的亲戚呢?
其实别说是赫里,就是地方上的知府,总督都没有权力直接斩杀,除非总督是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代天巡狩,要不然罢免知府都需要报告皇帝,请皇帝下旨罢免。
而赫里更是八旗驻防将军,属于正一品,这样的高官,两江总督根本无权直接斩杀,因为整个清朝都没有总督斩杀驻防将军的情况发生,如果发生,那么说明清朝已经到了灭国的时期了。
第三,江宁将军手底下有成万人的八旗军,两江总督也不可能捉住八旗将军,即使捉住了八旗将军,八旗军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攻入总督府还是比较容易的,八旗军在清朝前期可是战斗力很强的。
两江总督虽然是总督,可是他没有调令,地方的绿营兵也不可能全听他的,更不可能去捉驻防将军。总督手里能控制的绿营兵,只有自己的亲军,也就是督标,大约有一镇人马,这点兵力和驻防将军打,根本打不过。
小结:于成龙确实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他的事迹也和电视剧中差不多,但是斩杀驻防将军赫里,只能说是为了剧情需要,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不必当真!
斩杀赫里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却是真实的,于成龙以四十四岁高龄进入官场,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确实是个好官。他廉洁,一生为民,出来为官,和妻子一分别就是二十几年,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也是当代人的楷模。
首先,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人,他44岁之时出仕,从县令做起,兢兢业业,被多任顶头上司树立为官吏标杆,康熙年间,最高的官做到江南江西总督。
这个人政绩不错,做事谨慎,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那么,“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于成龙被认同、确认为循吏,清官,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可是,这不等于于成龙就能够为所欲为,甚至去诛杀所谓的大将军赫里了。
在清朝,如果没有特殊规定的从属关系,文官与武官之间就不能够统属,互相之间无权干涉对方的权利实施。
另外,清代被授予大将军职衔的人并不是很多,在清朝初期,大将军都是靠前指挥,指挥野战,拓土开疆,平复乱局的角色,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区区的文官所诛杀?
在康熙一朝嗣后,任大将军之职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比如,年羹尧、岳钟琪、福康安,这样的人,哪个总督、巡抚敢碰一下?
题主所提问的由头应出自影视作品当中的情节,这不属于真实历史。于成龙以两江总督之身,居然能杀了江宁将军,这简直是愚不可及的杜撰。总督听着官声显赫,但是品级不过是正二品,驻防地的将军品级则为从一品。
另外,没有皇帝的专旨,谁敢去碰驻防将军一下?另有一层,驻防将军的出身必须是出自清八旗,代表清廷,震慑所在地军民人等,自然带有监督当地督抚的作用,总督、巡抚与驻防将军的任务各不相干,如果有了争议,要经过朝廷判断解决。也就是说,于成龙没有权利去处死一个朝廷钦命的驻防将军的。
假如说,题主一定把于成龙设定为一身是胆,为民请命的角色,那么,即便如此,于成龙也杀不了这个所谓的赫里,因为,第一,于成龙做为文职官员,他无法抓到拥有5000军兵的驻防将军,如果想去硬碰硬,在大清正规军的面前,于成龙的几十个护卫也就是一盘小菜,他根本就近不了所谓赫里的身。
综上所述,据《清史稿》所载,于成龙为循吏,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标新立异,刚愎自用,乃至于独出心裁的人,也正因为他做事踏实,才一步一步的进到大吏之位,所以,题主所问,乃是影视夸张,荒村野史,不值方家一哂。
于成龙杀赫里,那是标准的造反了,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赫里是江宁将军,全称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为清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官至正一品,乾隆年改成从一品。
于成龙呢?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至从一品。
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
他们看起来官职级别差不多,但是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军队、一个文官系统,互不兼管的,于成龙管不了他,更杀不了他,
赫里是驻防八旗的八旗将军,这是什么概念呢?清朝的八旗派遣到地方的驻防军队,区别于绿营军,他们才是清朝的正规军,皇帝的嫡系军队,地方官管不了他们,说句不好听的,他们驻防八旗将军是满清的股东,不是打工仔,
于成龙呢?两江总督,标准的文官,兼管地方军事,但是,他管的军事只有绿营军,管不了八旗,他的军队只有督标的几千人,其他绿营军只能通过提督管理,他自己可管不了。
于成龙杀赫里,相当于袁崇焕杀毛文龙,都是标准的造反了,皇帝听了绝对是毛骨悚然,你杀他是想干嘛?。
另外,编剧完全是外行,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
于成龙是两江总督啊,这样封疆大吏,管这种事麽?包拯开封府尹,没事天天审案子?狄仁杰是宰相,没事审案子?那还要提点刑狱司、按察使、大理寺干嘛呢?抢饭碗呢?
即使是审案子的官吏,杀人的流程也是审理案件、上呈朝廷、刑部审核、上呈皇帝批复,然后下传,在然后杀头吧?
你审理完了,马上当场就砍头,你还有王法没有?
这是杀普通人都有这么多的程序要走,杀比他级别还好的武将,怕是要大理寺加刑部加都察院三司会审,然后皇帝批复,在然后菜市口杀头吧?
如果两江总督可以杀驻防八旗将军,那等于说,两江总督不仅有你的人事权,你的命也在他手里,八旗将军肯定会对他忠心耿耿,那两江总督还不成了军阀?
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感到毛骨悚然,【帝骤闻,意殊骇】
康熙名臣于成龙是一个由“草鞋县令”而至封疆大吏的励志大臣。杀某个大官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为官清廉。”于成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草鞋蓑衣县令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明万历45年(1617)生于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小时候的于成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一点:“少年老成。”我相信这一点,我们小时候的许多同学,也有这种人,关键的区别在于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并非读书纯为功名,而是将儒家经典中有益于磨砺个性的圣人语言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而不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
崇祯十二年(1639),于成龙乡试中榜为贡生,有了进阶仕途的资格。不过,敏锐而聪明的于成龙预感大明气数将尽,果断放弃考试,在忍耐中等待......
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重新科考,取得了清朝的功名,出仕为官。
担任国家公务人员的于成龙,估计是由于出身贫寒,负责举荐的部门负责人,根本不加思索,立即指派到万里之外的广西柳州府罗城县担任县令。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在名)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2020年十一月二十日,由国务院宣布退出贫困县行列。
那么,在明末清初,这里的经济环境,可想而知。估计当时的管辖面积很大(二千多平方公里),而人口仅二、三十万。山高林密,交通几乎空白。民风彪悍,也就是说不好教化管理。
万里之外的山西,于成龙面对劝阻他赴任的人说:“边地皆吾民土,惟国家所使。人生仕宦,岂择难易哉?且罗城可遂无官耶?......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于成龙带着自己雇的三个仆役来到罗城,实际情况更严峻一一连县衙门都没有。当地雨多,道路泥泞,于成龙干脆草鞋蓑衣,用稀泥垒石成灶,土台为几案,树枝编门,石块砌墙,就在此开始他的县令生涯。
县城不大,尽是流民,怎样让他们生存下去呢?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官员起码应该懂得起的基本常识,于成龙召集拢流民,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开恳荒地,重农务本,收入全部归你们。”
然后採取两条措施:
1. 打击藐视法纪的当地不法大户。
2. 建立保甲制度,训练乡民兵丁。
3. 自己亲自手执大刀,带领(农)民兵剿灭一股扰民的“柳城西乡贼。”
于成龙治乱世用重典,恩威并用,草鞋县令终于制服了那些马靴大户:“皆奉法唯谨。”三年后,罗城县在于成龙治理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广西布政使(地方行政主管)金光祖大为赞叹,列为全省“十佳模范县”。当时随于赴任的役仆均己故去,县衙就是于县令一人主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乡民见于成龙衣食都成问题,不时送他点吃的、用的,于成龙“清廉如水”,予以婉拒。
二,十年清知府 两䄂西北风
七年后的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升迁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知府。听起来好听,到天府之国任知府,其实又是一个烂摊子,大家都清楚“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就是这个时候,诺大的合州人口不足两百,我没有写错一一不足两百人口。
历史原因就是因为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四川人几乎灭绝,白骨千里盈野,虎豹踞于闹市,四川的办公衙门只能设在阆中,不敢进入成都省,因为那里老虎比狗多。
如此的多难年景,阆中官员居然向他伸手索贿,面黄肌瘦的于知府顿时大怒:“民脂民膏竭也!无怜而问者。......”我哪里有银子呵!你们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一一没得!
面对严峻形势,于成龙从土地抓起一一开荒!土地可以恃为己有,不再征税。远近的百姓十分喜欢,十多天后已经落户千余。两年后,合州人口骤增。荒野变良田,合州变江南。
其实,没有康熙皇帝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圣旨,于成龙也不敢这样作,只是于成龙覆行州官职责雷厉风行,表率而立,艰难时,与民众一样,吃糠咽菜,省下微薄的奉祿,接济民众。作知府十年多,清贫如此,我至今都无法理解。
三,无法冲破的体制一一于成龙无法“成龙”
赫里将军(一个虚拟人名)是八旗制度下的江南大将军,一品大员,皇亲国戚,大清支柱。
虽然此时的于成龙已经是皇上红人,但是,康熙表扬他也仅是:“今时清官第一,”并在自己所作的四万多首诗中,送给于成龙一首,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最后的官做到了总制两江总督。这个官职应该是正二品,它的职责就是监督两江范围内的官员,往高一点说,也充其量就是从一品。所以于成龙不可能触犯朝庭律令,擅杀一品大员,否则,将重蹈前朝袁崇煥之覆辙。
结语
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去世,享年67岁。赠太子太保(从一品)。康熙亲自用他的康熙体为于成龙书写碑文,谥号“清端”。
清朝康熙年间其实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另一个是河道总督于成龙,前一个是汉人,后一个则是汉军镶红旗人。当然,既然题主说的是诛杀赫里一事,那肯定是问两江总督于成龙,因为杀赫里一事出自电视剧《于成龙》,而这部电视剧讲的就是两江总督于成龙的事情。
这里先提前告知下,赫里非历史人物,而是电视剧《于成龙》虚构的人物,因此于成龙诛杀赫里一事乃是戏说,而非历史。
那在历史中,两江总督于成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两江总督是经过清朝两代帝王认可的廉吏典范,康熙曾为其亲自题写“高行清粹”匾额以示褒奖,并赞其“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而乾隆也曾御书“清风是式”四字匾额,以示对于已经逝世的于成龙的推崇。由此可知,一个能被两代帝王认可的于成龙,他为绝对是一个廉洁奉公,为国为民的好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广西罗城县令的身份出仕后,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的足迹跨越广西、四川、湖广(后来的湖北和湖南)、福建、江南(后来的江苏和安徽)、江西等数省,仕途也从七品知县做到了一品总督,在这期间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畏权贵、勇于担当、刚直不阿,以三举卓异的优异政绩,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如福建巡抚吴光祚就称其为“闽省廉能第一”。
于成龙的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非是那些只知廉洁却不知办事的顽固“清官”,他是既廉洁又奉公。在罗城为县官三年之间,曾经混乱不堪的罗城即得到大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于成龙从而也得到时任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嘉奖,凭借着这等政绩,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由此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因于成龙的勤政爱民,于成龙是深受百姓的爱戴。据史书记载,于成龙去世时“金陵人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远近闻之,皆辍市,如丧其亲”,南京城中是人人哭泣,每日都有成千上百人前往府衙临丧。而出殡当日,更是“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沿途都站满人,连绵二十余公里,皆跪地痛哭。从中可知,百姓爱戴于成龙一事所言非虚,正如史书所言:“(于成龙)公之得吏民之心,江宁人谓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
当然,于成龙虽不畏权贵,且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但杀害赫里却是万万做不到的,也是实在不能做的。
首先,剧中于成龙虽贵为两江总督,且还兼任着兵部尚书,但却是没有权去捉拿作为江南八旗兵最高统帅的赫里的,别说是去捉拿,就连节制的资格都没有。同时,剧中赫里可是康熙的外甥,是满洲贵族,身份是贵不可言,在当时即使赫里犯了法,连刑部尚书都没有资格审判他,更别说于成龙,当时只有康熙才有权处置他。
因此,如果放到现实中,除非于成龙甘愿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去杀他,否则他绝没有资格去处置赫里,而且别忘记当时的赫里可是住在满城中,满城除了满人能进,汉人是无权进入的,而且是由八旗兵重兵把守着的,因此以现实的环境,即使是于成龙敢杀,他也进不了满城,想想看于成龙连抓都抓不住赫里,谈何去杀呢?
其实说白了,于成龙杀赫里一事除了是发生在电视剧中,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那么既然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发生的事情,又何须谈论于成龙敢不敢杀赫里呢?只要编剧乐意,于成龙杀亲王,甚至是杀皇帝,那都是可以的事情。
在电视剧《于成龙》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出剧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将大将军赫里拘禁,并最终诛杀。电视剧中虽有虚构成分,但在真实历史上,于成龙、赫里,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活生生存在过的人,前者为文臣,后者为武将,按理说该是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有些时候,朝廷中还会出现武强文弱之事。
再说品阶,康熙曾亲提“高行清粹”匾额,以此褒奖于成龙,赞扬他为国为民做的贡献,可见他当真是个清官、好官,而赫里呢,是满洲贵族,也是康熙的外甥,地位高不可及,在真实历史中,电视剧中的场景会发生吗?我们先来说说于成龙的为人。
1617年,万历皇帝对朝政之事愈加倦怠,明朝国力也陡转直下,慢慢衰落,朝政腐败之事日益常见,官官相护,百姓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官场,于成龙心中似有波涛激荡,迫切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这一现状。
可谁又能知道,明朝腐败已达根系。1639年,于成龙前往省城太原参加当年科举考试,在考场上,考官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收受贿赂,帮助他人作弊。看到这一幕,于成龙满心愤怒,他大笔一挥,在考卷上肆意抒发对当下黑暗时局的看法,表达自己胸怀抱负之心。
可当时毕竟不是往日的明朝,于成龙无奈名落孙山,虽有官员可惜他的才华,让他以备取生的身份参加会试,但于成龙早已心灰意冷,最终借故回乡。
此后清军入关,他再次参加科举,落榜后进入国子监学习。1661年,已经是44岁“高龄”的于成龙得到前往罗城县做县令的机会,当地土地贫瘠,百姓常年吃不饱饭,城内土匪肆虐,经常掠夺百姓钱财。
所以上任第一件事,于成龙决定大力清剿土匪,在此过程中,于成龙将自己的生命置身事外,还曾只身前往苗寨,劝说对方剿灭恶匪,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罗城县恢复往日平静。
既然土匪已除,接下来便是恢复发展了。“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同治”,这是他在办公处写下的一副对联,在生活中,他推崇吃苦耐劳的农民,时常奖励他们,自己的儿子从千里之外赶来探望,他却用萝卜青菜来招待,两袖清风,更让百姓爱戴。
在他的带领下,罗城县发展迅速,1667年,经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一职,两年后再次升迁,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由于政绩突出,1673年再度升迁,被调往武昌主持武昌府政务,同年,“三藩之乱”爆发,湖北各地暴乱严重,由于此前于成龙在当地有过任职经历,于是被派遣当地主导局面。
当时吴三桂为了制造暴乱,特封官职“札书”策反官员,可不料事态变故,出现了“伪冒札书”,收到的官员则被大肆滥捕,一时间人人自危。麻城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趁此机会发动暴乱。
于成龙搞清来龙去脉后,先是张贴安民告示,将事态缓和,随后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贼窝,劝说刘均孚,最终在十天之内平息动乱。
1678年,于成龙升迁至福建按察使,过了两年被升为直隶巡抚,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帝称他为“清官第一”,还亲自制作诗歌赠送给他,以示宠信,随后,于成龙被调任两江总督。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这是于成龙的生活常态。1684年,时年68岁的于成龙逝世,在去世之前还依旧在审理案件。
百姓们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远近闻之,皆啜泣,如丧其亲”,出殡那天,无数百姓士兵伏地痛哭,连江中流水的声音都被盖了过去。康熙帝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谥号“清瑞”,以此纪念他一生廉洁刻苦。
可即便如此,相对于赫里的尊贵身份,于成龙也无法处置他。赫里可是满洲贵族,当时康熙皇帝的外甥,只有康熙敢处治他,于成龙即便再过优秀,官职再高,也终究是近臣,无法与皇亲国戚比肩,就连当时专管刑法的刑部尚书,在赫里面前都要礼让三分。
所以即便于成龙真要杀赫里,基本上也就把自己的仕途一并陪葬,并且,很大可能会连累家族,满门抄斩只是康熙一句话。另外,在现实中,士兵根本无权进入赫里的住所,他住的可是满城,周围都有八旗重兵把守,想要突破这层防御谈何容易。所以综合原因,这件事在电视剧中还能虚构,但在真实历史上则绝不可能发生。
历史上最受百姓欢迎的官员,我想非那些清官莫属了,比如宋朝时期的包拯、明朝时期的海瑞,或者是清朝时期的于成龙,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官清廉,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不断被神化。
关于包拯和海瑞的事迹我们今天暂且不说,就来说一说清朝康熙时期的清官于成龙,很多人觉得于成龙为人正直且刚正不阿,就连当时的大将军赫里,于成龙也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将其杀掉,这一切真相真的是如此么?
于成龙出生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很多制度尚且不够完善,再加上于成龙对读书方面的天赋有所欠缺,所以在一开始的科举考试中,于成龙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从来就没有考中过。
不过于成龙并没有放弃机会,在44岁的时候终于得到顺治皇帝的重视,任命其当了一个罗城县令,在当时而言,县令就是一个芝麻小官,不过也是于成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基础所在。
罗城刚刚经历过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现在不仅人烟稀少,而且百废待兴,更加糟糕的是,罗城这个地方在战乱之中造就了一群趁火打劫的土匪,如今虽然战争结束了,可是这些土匪依旧生活在这里。
因为土匪的影响,罗城的其余人员都不断搬离这个地方,整个罗城如今仅剩6户人家。于成龙来到罗城之后,不畏土匪强权,就算驻扎在关帝庙中办案,于成龙也在所不辞,面对那些作恶多端的土匪,于成龙一边威慑一边教化,经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这些土匪搞定,同时罗城也得到空前发展。
朝廷看到于成龙的所作所为,断定于成龙是一个可造之才,于是就将其以“政绩斐然”的理由升职为四川合州知州,在合州任职两年后,当地得到不错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于成龙又被以政绩斐然的理由升职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四年,于成龙继续创造出空前盛世,又被上级提拔去到武昌。在武昌期间,适逢三藩之乱,当时很多人想要趁着战乱发财,尤其是麻城的一群土匪,公然挑衅朝廷权威,知县也不敢得罪他们,上级命令彻查的时候,知县就狼狈为奸乱抓一群百姓来顶罪。
这种行为引起于成龙不满,于成龙亲自出马,只身前往土匪窝中劝诫土匪下山做正事,这些土匪没有想到于成龙如此胆大,同时也没有想过于成龙还能够拥有如此宽广的胸怀,于是纷纷答应于成龙的劝诫,放下武器下山从事正业。
于成龙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凭借着自己的胆大心细解决诸多问题,事实上在于成龙的官场生涯中,处理过太多这种棘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足以看出于成龙的为人,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为人正直,为民着想,胆大心细的好官员。
得益于于成龙一直以来较好的表现,到了康熙后期,于成龙终于被任命为江南江西两省总督,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是江南和江西两省的省委书记,总管这两个地方的所有事务,权力可谓极大了。
也就是在于成龙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很多人就不断神化于成龙,说他能够杀掉大将军赫里,这件事情真的如此么?还是背后另有真相,我们继续深入分析。
事实上于成龙杀掉赫里的情节,主要还是在一些影视剧、文学作品以及民间野史当中,正史记载中是绝对没有这样一件贻笑大方的事情的。根据真实历史来看,别说于成龙杀掉赫里大将军,就是挑战一下都有些困难,为何这样说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于成龙的官职和赫里大将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于成龙当时最高职位是江南江西两省总督,在清朝的官衔当中,于成龙这个职位仅仅算是正二品官员,而赫里大将军那可是正一品官员,两人在品级上相差较大,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清朝的官衔制度不像唐朝那样分得过分细致,也没有唐朝那么严格,在唐朝时期,要说拥有实权的官员,正三品就已经属于宰相级别,而清朝时期是可以有正一品的,只有超品属于爵衔,但是在清朝的历史背景下,超品的那些王爷更没有人敢得罪了,换言之在清朝时期,官员品级的大小,是直接决定了这个官员权力大小的。
既然于成龙只是正二品官员,而赫里是正一品官员,那么于成龙从职位上而言,都是不能杀赫里的,也没有直接对赫里进行审判的权力,这种品级的官员,生死大权必然只能掌握在皇帝手上,于成龙压根没有这个资格。
第二点是于成龙手上的兵权远远不及赫里大将军,于成龙身为总督,在当时手上也确实有几百个绿营兵保护自己或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而赫里作为大将军,手上拥有至少五千以上的八旗正规军。
在清朝康熙时期,八旗正规军实力还是很强的,至少是远远超过绿营兵的战斗力,所以就算于成龙想要审判赫里,也需要先将赫里抓回来,可是就算于成龙手上的绿营兵全军出击,也不是赫里手下八旗军队的对手,或者说得直接一点,赫里可以轻而易举直接把于成龙给杀了,于成龙拿什么去和赫里大将军抗衡呢?
第三点是康熙会偏向于赫里而不是于成龙。清朝时期是满族统治时期,他们对汉人一直以来都心存芥蒂,压根不敢重用汉人,在康熙时期,还处于比较严重的时候,就算于成龙确实能力很强,但他始终只是一个汉臣,注定是得不到康熙信任的。
反观赫里则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深得康熙信任,要是于成龙和赫里之间发生矛盾,必须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康熙当然首先听信的是赫里的建议而不是于成龙的建议,换言之于成龙想要自己收拾赫里没有希望,想要借助康熙收拾赫里一样没有希望。
清朝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很多事情我们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来娱乐一番,千万不可当真,于成龙就算再厉害,就算多么刚正不阿,在皇权面前,也是丝毫不敢造次的,历史上诸如海瑞一样敢直接臭骂皇帝的人,一般都活不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因为《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里面只出现了张廷玉,陈廷敬,李光地,李卫,田文镜等汉臣,而没有出现于成龙这个人,所以于成龙的名气没有那么大。
不过,于成龙有一个名号特别著名,那就是康熙称他为清官第一。
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都有哪些经历呢?
于龙成是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吕梁市,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17年。他在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9年,第一次参加乡试,但是因为太原科举舞弊,于成龙直接在试卷直接抨击了些事,所以没中举,成为副榜的贡生,但是可参加会试。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于成龙继续参加乡试,但是落榜。于成生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无力再参加科举。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此时他四十四岁,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因为广西入清不过两年,之前的罗城县令下场都不怎么好。
于成龙用了三年的时间,罗城大治,于成龙很受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器重。
康熙六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金光祖对于成龙的评价,广西唯一的卓异,于成龙调任四川的合州知州。
康熙八年,因为表现优异,于成龙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当了四年之后,升为武昌知府,又担任了四年,湖广巡抚张朝珍对其的评价,但是卓异。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担任湖广江防道员。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不久之后,担任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死于任上,终年六十八岁。雍正时,入贤良祠。
于成龙在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当然是没有资格当一品将军赫里的。
1、清朝名臣于成龙: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2、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3、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1638~1700),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生于清崇德三年(明崇祯九年),出生地为辽东盖州。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襄勤公家族为辽东望族,生父为于国安,生母为康氏。襄勤公出生后不久全家徙居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襄勤公9岁入小学,11岁举家从龙入关至北京通州,后移居通州张家湾。襄勤公13岁时又移居延庆州,并开始科举学习。襄勤公15岁时与李氏成婚,16岁时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定居。
因为八旗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襄勤公在16岁时开始学习满文,并在20岁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后考授吏部做笔帖式。因屡有战功的大伯于得水无子嗣,生父于国安指为前定将于成龙过继给于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龙荫生授乐亭县令。于成龙30岁进入仕途,开始了长达33年并数次沉浮的宦海生涯。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是在不断的移居中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是底层旗人的一个典型写照。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襄勤公体恤民生、关爱大众的品格。既使襄勤公成为名声显赫、权顷一时的封疆大吏,他依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直隶曾经流传很多有关襄勤公于成龙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为素材,多为侠义公案类内容,如《于公案》等。
于成龙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清官,大有跟包青天相提并论的水平,只不过他是在清朝做官,所以不怎么被文人们所推崇。
在文人的笔下,清朝没出几个好官,为什么?因为清朝是我们要推翻的对象,这样的朝代怎么能出好官呢?应该全是败类才对。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于成龙这个官还是不错的。他在清朝做到了江南江西省总督,好歹也是封建大吏了。从品级上来说,于成龙是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两省省长。
至于赫里,在电视剧中是江宁将军,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员,相当于地区的军区司令员。这个级别的官员,风头是要盖过于成龙这个总督的。
所以说于成龙想要杀掉赫里这么一个正一品的大员,不仅不容易,而且基本不可能。除非他能够得到康熙的首肯。
一、于成龙的权力地位比不上赫里。
刚才从品级上,就已经分清楚了一点,于成龙这个正二品大员,是比不上赫里这个正一品的大员的。就算给于成龙加衔,让他成为从一品,那还是比赫里低半截。
当时于成龙作为江南江西总督,手里也是有兵权的,但是他所能统辖的兵马,只有江南的绿营兵。绿营兵基本都是由汉人组成的,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可以说绿营兵的存在,那就是二鬼子一样,纯粹是为了撑撑门面,稳住汉人民心的一个组织,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可是赫里这个江宁将军,那可就非同一般了。这哥们代表的是清政府,手里掌握的兵马清一色全都是八旗子弟,属于康熙的嫡系部队。
不管是级别还是待遇,赫里手里的这支兵马,都要比绿营兵强得多。而且单论战斗力,康熙年间的八旗兵也要比绿营兵强得多。
你说一个管着绿营兵的人,去抓捕一个管着八旗兵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人家八旗兵会答应吗?还不把于成龙的总督府给闹翻天了?
由此可见,这种抓捕根本就不现实。为了凸显出于成龙多清廉无私,后人的传说实在是太夸张了,没办法,历史总是被后人无限夸大。
二、于成龙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
跟很多少年英才比起来,于成龙就显得比较平庸了。因为这哥们一直到44岁才踏上仕途。此前他在明朝和清朝的科举中都曾经考过试,基本上都没有考上。
44岁的于成龙被顺治皇帝安排成为了广西罗城县县令。那地方经过战争,压根就没什么人,而且到处是土匪,城内只有6户人家。于成龙到了以后,在关帝庙中居住办案,丝毫不嫌弃当地环境恶劣。
在于成龙的治理之下,不少百姓开始聚集到了县城,3年时间里,罗城县就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成龙因为政绩斐然,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成为了广西省唯一的“卓异”。从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到了合州以后,于成龙用了2年时间,就将这里变成了人口众多、良田遍地的富饶之地。因此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这里他再次政绩斐然,4年以后,再次被推举为政绩“卓异”。
三藩之乱爆发以后,于成龙正在武昌府主持政务,麻城县发生盗贼暴乱,知县胡乱抓捕百姓,搞得民怨沸腾。最终暴乱无法收场,只好让于成龙来解决问题。
于成龙胆子大啊,只身前往暴动的山寨中,劝说那些暴乱分子下山,平息了这场暴动。等到他调任黄州知府的时候,这边也发生了暴乱,于成龙坚决守护黄州府,调集了大量乡勇剿匪,在他的指挥之下,数千人的乡勇终于击败了暴乱分子。
这就是能文能武,胆略过人,还公正廉洁的于成龙,自然会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列为清官第一!此后于成龙步步高升,从福建按察使做到了直隶巡抚,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三、于成龙是不能招惹八旗军士的。
清朝初年的政治状况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满人以20万的兵马,征服了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这简直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就连他们自己都心存侥幸,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所以在入关以后,清朝对汉人的防备之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他们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不自信,因为这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汉人中有太多太多聪明人,所以他们不得不防着。
因此不管汉人的功劳多么大,他们永远都没办法和八旗子弟相提并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最牛的汉臣了吧?
他给皇太极和多尔衮出了很多计策,为清朝入关,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位汉臣,在媳妇儿被豫亲王多铎抢走以后,他连个屁都不敢放。最后大家还要竖起大拇指夸范文程识大体。
后来但凡是汉人做官,都不能碰兵权,就算碰了,上头也有旗人盯着你。一直到曾国藩训练乡勇以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所以你觉得于成龙跟赫里之间较量的话,谁能够取胜呢?很显然,康熙肯定会偏袒赫里,而于成龙则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
总结:于成龙只能做好官,给百姓安居乐业。
包青天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他这个开封府尹,不仅斩不了皇亲国戚,连朝中大员他也没有资格去问斩。民间编造出龙头铡和虎头铡,纯粹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
海瑞的事迹倒是有几分是真的,这哥们不畏强权,敢对退休的内阁首辅徐阶的家人下手。不过那也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当朝的张居正他就不敢动,也动不了。
所以于成龙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能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给老百姓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就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去挑战赫里这样的强权?这不是强人所难嘛!先说一下历史上是没有赫里这个人的,这是电视剧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了引起冲突,表现于大人的刚正不阿。
我觉得编剧这样写有其深刻用意,首先赫里作为皇室宗亲,目无法度,为害一方。
康熙皇帝作为一代明君怎可能袖手旁观,可由于血缘关系实在不便于下手,这才任命于成龙做两江总督,打着去火耗之名义,实则以此为线索并借他之手除掉赫里。一来除掉这个祸患安定地方百姓,二来杀猴儆猴,三来自己不会得罪其他皇亲国戚。于成龙还同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足以证明康熙帝的用意。老于,老周都是明白人,岂能不知皇帝的用意?所以表面上看是老于不顾个人安危公审赫里,大快人心,实际上老于也是为皇帝出去这块心病啊。老周也就并未在赫里的案子上阻拦老于,怕老于殃及自身啊。。。高明!!!为官难啊!!!!!!
但是实际上从一品汉总督是不可以斩从一品满洲驻防将军的,清朝律例规定满人犯罪是由满人来定罪行刑的,按理说于大人是无权斩杀的。所以此处只是编剧的一个历史性硬伤,没必要追究根源啦。
于成龙最后是几品官怎么死的?
于成龙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1341年(元至正元年),迁至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在这里度过了150多年的漫长岁月。于仕贤生于渊,于渊生于坦等四子。于坦,明景泰庚午科举人,甲戌科进士,累官至巡抚。
正德元年(1506年),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到石州北乡距城30公里的来堡村。于素生于恩等四子,于恩生于采等四子,于采生于时煌等四子。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时煌原配田氏生次子于成龙。不久,田氏病逝,父亲继配李氏。于成龙和继母关系很融洽,家庭和睦。
科举失意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来堡村。
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4年,但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又落榜了,这年他已经35岁了。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工夫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五年(1658年),父亲病故。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初入仕途;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主政合州,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
在合州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黄州知府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
武昌平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暴乱。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县发现伪札,知县即以通贼罪名大肆滥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将伪礼的该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乘机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暴乱。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影响,被请出来收拾局面。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300枪手(猎户)。10天之内,一场动乱顺利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其时,潜入的奸细乘黄州府空虚,联络当地豪绅纷纷起事,高山大潮,烽火相望,声势与范围大大超过前次。面对险恶的形势,于成龙清醒地认识到黄州府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主动进剿的策略。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在他的指挥下,尤其是他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二十余天内又取得平乱的胜利,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
仕途平坦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今新洲县),在湖北期间,尽管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未逾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就是从一品官员)
溘然长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
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于成龙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卒之日, 金陵人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远近闻之, 皆辍市, 如丧其亲。在出殡当日, 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 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公之得吏民之心, 江宁人谓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
这个编剧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了,且不说赫里的一品顶戴在那里,就是一个七品现任官,你也不可能审完就杀。普通老百姓判了死刑还要上报刑部并交皇帝勾决呢,何况一个现任官?而且现任官员也不是他说审就审,也得报请皇帝,由皇帝指派钦差来审理。只能说先上奏折弹劾,报请皇帝裁决。品级低的或者是紧急情况可以先看管起来,等候皇帝旨意。对于驻防将军这样重要的职位和品级,想看管都没门,人家有兵权的,而且是旗营,想攻你个地方督抚还是游刃有余的。
我刚刚看过最近新出的一部剧《于成龙》,看了这部剧让我了解了清朝官员的生活,知道于成龙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也是大清朝第一廉吏。至于我对清朝的了解也不多,但我知道清朝是满清贵族打下来的,主要的是满清八旗,清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逐鹿中原,主要靠八旗兵的战斗力,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帮助清军入关,皇太极的儿子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初年掌握大权的是多尔衮,后来多尔衮死后,顺治才真正掌权,清朝初年大臣有鳌拜,索尼等人,其中鳌拜跟随皇太极打过天下,立过很大的功劳,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反清复明的人很多,清朝入关之后就发布科举,这样就让那些人放心了,因为清朝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选官,采用了中原汉族的文化来统治国家,所以反清复明的斗争就开始停止了,但还有一部分人在反清复明,清朝采用的是汉族文化和满族共存,清朝也任用满汉两个民族的大臣,于成龙就是在清朝顺治十八年当上的知县,也是他碰到了一个好的时期,正巧碰上了康熙皇帝即位,康熙一生重要的举措就是,智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亲征葛尔丹。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清帝即位后,尤其是在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四朝,重用汉人来统治国家,满清八旗虽然在清王朝建国的时候立过很大的功劳,但在后期,八旗就帮不了什么忙了,所以在清王朝后期,清帝还得采用汉人来对付内外强敌,清初,圈地运动的确很大,很多地方的土地都被贵族圈为自己的土地了,这个现象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得到了一些解决,清初大臣鳌拜一直活到了康熙时期,鳌拜傲慢,居功自傲,所以经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最后被康熙除掉了,康熙年轻时就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于成龙就是碰上了康熙这个明君所以在他的仕途中,从小官一直做到二品大官,一路升迁没有被贬过,也是这个原因,于成龙洁身自好,为百姓谋福,很得百姓的尊敬,于成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廉官吏,清官只有做到品级高点,才能彻底为百姓谋福,于成龙所治理过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帮助朝廷平定了一些地方的小叛乱,立过功劳。 于成龙采用的办法很适合于当时的情况,只有用重典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样,毕竟清初顺治年间还很不太平,清朝迎来盛世的时候是康熙中晚年的时候,是康乾盛世的开端,清王朝也是因为自大,自称天朝上国闭关锁国导致了清后期的衰落,严重的使中华文明遭到了破坏,清朝自乾隆以后,就开始了衰落。 清王朝也是因为采用了汉族文化才统治了二百多年,毕竟汉族文化是先进的,相比蒙元,清朝存在的时间已经是很长的了,蒙元就是因为国家动荡内乱,贬低汉人,最终导致了元王朝短暂的生命,也最终导致了蒙元的覆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统治中原地区必须得用中原汉族文化才能巩固一个新兴的王朝,多么强大的王朝,地盘是多么的辽阔,可是不采用汉族治理国家的经验,就会导致彻底的覆灭,为什么孙中山先生那么的伟大,是因为孙中山先生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更结束了在中华大地上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一个封建王朝是容易的,但毁灭一个制度不是那么容易的,自夏朝商朝开始,奴隶制就压迫着人民,到秦统一全国,封建帝制进一步封闭人们的思想,直到2000年后才彻底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大起来。 此文章是我在搜狐第一次写的文章,欢迎大家的阅读,谢谢大家。
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是个大器晚成的人,44岁的时候才接受朝廷委任,到偏远的广西罗城任县令。在任期间,于成龙十分重视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深得民心。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开罗城时,百姓嚎哭追送数百里。于成龙上任知州后,首先革除弊政,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并为百姓划分田舍、登记注册、借贷耕牛,并明确规定三年不收田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1669年于成龙又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任期间,他惩治盗贼,平反冤案,被百姓呼为“于青天”。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龙升至福建按察使,离开湖北时,他依然只有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干为干粮。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又升任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
于成龙每到一处都能够为当地做出十分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在当时于成龙的美名便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人们称之为当代的包青天!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是年轻有为的康熙皇帝,在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康熙皇帝也十分在意吏治和民生,因此这样的一对君臣形成了莫逆之交,最终于成龙不断地累迁至两江总督,成为了当时的封疆大吏。是清朝最高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
至于杀赫里,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两江总督杀江宁将军,于成龙当时是总制两江总督,官阶是正二品,加了个兵部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江宁将军直接就是正一品,于成龙的官比赫里低半级,他是无权直接抓捕赫里的。
再者说根据这个剧情这个江宁将军赫里还是皇帝的外甥,这是皇亲国戚呀,于成龙更不能轻举妄动,即使要有所举动也只能是上书皇帝弹劾这个江宁将军,这是十分危险的,很可能让于成龙丢官罢职,甚至小命不保。
所以,于成龙抓捕并且处死一个身为皇帝外甥的江宁将军是不可能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都太大了,根本就不是于成龙可以承担的。这都是编剧虚构的,为了吸引观众,拔高人物形象,虚构了这样的情节。
于成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信念,他于44岁时候出仕当官,赴偏远山区广西罗城当县令。家乡父老此时都劝他,这么荒凉的地方还是不要去,但是于成龙义无反顾地踏上属于他的从政之路。
于成龙先后担任广西罗城县令、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黄州知府、武昌知府、湖广下江防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他任上以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而闻名于世。曾经三次被朝廷表彰为“卓异”。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康熙皇帝对他非常满意,称赞他为天下“清官第一”。
(于成龙 影视剧照)
于成龙能杀江宁将军赫里吗?
理论上是不能的,赫里是康熙的亲外甥,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除非得到皇帝的旨意经过正规的程序才能杀他,否则是越权。
为什么这么说?
电视剧里面的赫里是江宁将军,在清代全称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
清朝入关以后把军队划分成八旗军和绿营军,分别驻防在全国各地。八旗兵是清军的主力由其驻防地将军负责管理指挥。绿营兵由地方官协办管理。
江宁将军是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兵的最高统帅,官居正一品。而且只能是满清贵族担任。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就知道这个江宁将军的重要性。
(于成龙 影视剧照)
于成龙当时是两江总督,因为两江是朝廷的财税重地,两江总督是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提督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一切军政民务,官居正二品。
如果两江总督又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
影视剧里面的于成龙就是被加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是朝廷为了让于成龙更好地推行火耗归公,整顿两江吏治而加封的。
因此准确来说于成龙这个两江总督是从一品。
影视剧照
问题结论
江宁将军赫里和于成龙都是朝廷一品大员,但是赫里是正一品,而于成龙是从一品。按照品级讲,赫里高于成龙半级。
一个从一品大员怎么能杀比他大的正一品将军呢,这是不可能的。
赫里是满清贵族,又是康熙的外甥,他担任江宁将军一般身上都有爵位,这是于成龙比不了的。要想治赫里罪还必须夺去他的爵位,这个权利于成龙没有。
赫里是两江最高武官,统帅管理其行政区域的八旗兵。于成龙是两江最高文官,他作为两江总督可以管理其行政区域绿营兵,但是无权管八旗兵。
另外,清朝有规定,旗人触犯法律,地方官员是无权审理,像赫里这样的级别必须上报朝廷由皇帝裁决。
影视剧里的于成龙杀赫里是剧情安排需要,是艺术的创造。在全剧结尾部分设置一个于成龙与赫里的事件冲突,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把整个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表现于成龙刚正不阿、为民除害、敢于同权贵斗争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于成龙是不能这么随便杀赫里的,即使抓到他的把柄也只能上奏折弹劾他。不要说杀赫里,就是抓他的权利都没有,除非有朝廷旨意。
像赫里这种级别的旗人,于成龙根本无权过问,只能由宗人府和刑部一同审理。而且当时满汉有别,因为满人高贵。——
于成龙是明朝秀才,满清入关后重开科举,当时有骨气的读者人都不去考试,所以当时录取率很高,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终于当上了满清公务员,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当时,满清入关不久。维持稳定是头等大事,于成龙政绩在于廉洁的名声和维稳本领一流,任合州知府三年后,被调任湖北黄冈知州。
于成龙对朝廷忠心耿耿,日夜修桥,收复流匪,而且一心一意想做官为朝廷服务,~引起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注意,他再次向康熙上书,~于成龙再次升官,任武昌知府。这时满清入关已经二十年了。但于成龙的名声也更大了,他没有改变初衷,~依旧吃着青菜,嚼着粗糠,甚至连仅有的一头骡子,也在饥荒年份,被他让人拉去卖掉,赈济灾民了,~只要于成龙在的地方,都是很稳定。
在福建,为了对付判匪郑成功,严格实施禁海令。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卓异”后,升任省部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门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
康熙是个圣明的君王,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应该看现在满屏的历史戏,容易犯恶心。两江总督于成龙杀赫里这种情节出现在电视剧《于成龙》里,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现实中于成龙根本没有资格处置赫里。
于成龙本身职务两江总督为正二品,但老于有兵部尚书衔,所以为从一品,而赫里身为江宁将军,品级为正一品,级别比于成龙要高。
从系统来看,清朝兵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虽然互不统属,但八旗高于绿营,因为八旗是满人组成,绿营相当于伪军,是汉人组成,两江总督能管境内的绿营兵,但绝对没权利管八旗兵,更何况八旗兵长官赫里还是康熙外甥,属于皇亲国戚,
旗人在清朝是属于特权阶层,司法自成系统,审理满人有专门的司法机关。中央特设的司法机关有:主要审理满族贵族宗室、觉罗诉讼案件的宗人府,专门审理内务府管辖的上三旗或宫廷太监案件的内务府慎刑司,审理八旗地亩等民事案件的户部现审处。地方特设的司法机构有:负责京师所在地的普通旗人诉讼案件的步军统领衙门,负责京外省区的一般满人案件的将军、正副都统,专门审断盛京地区旗人的盛京(今沈阳)刑部。另外,旗营驻防地的旗人之间诉讼,由驻防八旗中的理事同知审理。以上满族、旗人诉讼案件由专门机关处理,一般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满汉之间的诉讼,由理事同知与州县官员会同审理,普通司法机关虽有受理权,但无判决权,只能将满人口供及审拟意见转送各专门司法机关处理。
像赫里这种级别的旗人,于成龙根本无权过问,只能由宗人府和刑部一同审理。而且当时满汉有别,因为满人高贵,所以南京有专门内城作为满城的。江宁将军府是在满城中,汉人是禁止入内的。像电视剧《于成龙》里于成龙派几个衙役就把赫里给绑来杀了,简直无知到让人抓狂,这和汪精卫派几个伪警察就把冈村宁次从日军司令部抓来枪毙了一样无厘头。
于成龙是明朝秀才,满清入关后重开科举,但当时有骨气的读书人都不却考,所以当时录取相当容易,顺治十八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当上了满清公务员,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当时满清入关不久,维稳是头等大事,于成龙政绩在于廉洁的名声和维稳本领一流,任合州知州3年后,被调任湖北黄冈知州。
于成龙对朝廷忠心耿耿,日夜修桥收复流匪,而且一心一意想做官为朝廷服务,引起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注意,他再次向康熙上书,于成龙同志操守、为政、才能、清廉程度都无可挑剔,应该评为“卓异”,于成龙再次升官,任武昌知府。这时,满清入关已经二十年,距离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也有十几年了。
但于成龙的名声也更大了,他没有改变,依旧是吃着青菜,嚼着粗糠,甚至连仅有的一头骡子,也在饥荒年份,被他让人拉去卖掉,赈济灾民了。只要于成龙在哪里任职,哪里就稳定于磐石。
在福建,为了对付叛匪郑成功,严格实施禁海令。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
康熙是个圣明的君王,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未逾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士为知己者死,主子这么英明神武,恩重如山,从那一刻开始, 在于成龙的心目当中,没有了自己,没有了家人,整个大清国就是他自己,他不属于汉人,他属于大清国。
本文由作者:历史简单说 于 2023-03-2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73174036491927815.html